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竹蜻蜓》
大班科学竹蜻蜓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竹蜻蜓教案【含教学反思】背景介绍此教案适用于大班幼儿的科学课程,主题为“竹蜻蜓”。
竹蜻蜓是童年时最喜欢的儿童玩具之一,也是一个优秀的科学教学主题。
通过此主题,可以让幼儿了解竹蜻蜓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1.学习竹蜻蜓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能够制作一个竹蜻蜓并使之飞行;3.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竹子杆、竹子棒、剪刀、胶带、飞机纸、彩笔、玻璃纸。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引入:教师给幼儿们展示一个竹蜻蜓,并让他们猜测这是什么玩具。
2.讲授:教师通过图片等教学资料引导幼儿了解竹蜻蜓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起源。
3.操作:教师现场进行制作竹蜻蜓,并现场演示它的飞行。
4.实践:让幼儿跟随教师一起制作竹蜻蜓。
5.思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思考来理解竹蜻蜓的工作原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1.回顾:教师对第一次课的内容进行回顾。
2.介绍:教师介绍竹蜻蜓实际上是一种利用太阳能的飞行器,并引导幼儿们思考太阳能的作用。
3.操作:让幼儿跟随教师进行一次真实的太阳能飞机活动,了解太阳能的工作原理。
4.思考:引导幼儿对太阳能的作用进行思考,增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第三课时1.回顾:教师对前两次课程内容进行回顾,让幼儿们回顾并总结并反思。
2.操作:让幼儿利用第一二课的教学内容,在小组合作中设计竹蜻蜓的形状和结构。
3.分享: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竹蜻蜓设计,探讨竹蜻蜓设计中的科学问题,促进小组之间竞争和交流。
4.总结:促进小组合作和分享经验,将幼儿在小组合作中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教案充分考虑了幼儿的认知和生理特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强调了实践与思考的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讲授时,要注意幼儿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掌握适当的讲解水平;2.小组合作时,要注意幼儿在思考问题和交流意见时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幼儿的情感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鼓励他们自信、包容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竹蜻蜓》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竹蜻蜓》一、教学目标1.了解竹蜻蜓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2.锻炼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3.理解浮力和重力的概念,初步认识水的性质。
4.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合作分享与思维发展。
二、教学准备1.竹蜻蜓玩具或图片。
2.盛水的小桶或盆,一些不同重量、形状的物品,如石头、木块、球等。
3.讲解板书。
4.教学课件。
5.彩笔、纸张、贴纸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展示竹蜻蜓的图片或玩具,让幼儿感知其外形和特征。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内容。
2. 引入问题(10分钟)教师问幼儿:“你们知道为什么竹蜻蜓能在水上飞吗?”让幼儿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逐步引导幼儿认识水的性质,并了解浮力和重力的概念。
3. 实验探究(20分钟)教师将不同重量、形状的物品放入盛水的小桶或盆中,让幼儿试图将这些物品放在水面上,观察是否能浮在水面上,以及不同物品放置的情况。
引导幼儿总结体验结果,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
4. 联想任务(15分钟)在幼儿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讨论、绘画等方式,引导幼儿想到其他具有浮力和重力现象的事物,并总结规律和性质。
5. 教学实践总结(5分钟)教师梳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让幼儿在课堂上留下中心思想或个人体验。
同时,鼓励幼儿关注生活中的有趣现象,用科学知识来发现问题和探究世界。
四、教学板书竹蜻蜓的特征•细长灵巧的身体•节段分明的脚和翅膀•4对常常呈现绿色的翅膀本节课所涉及概念•浮力•重力。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竹蜻蜓》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竹蜻蜓》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了解竹蜻蜓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点;2. 理解竹蜻蜓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发育过程;3. 学习竹蜻蜓的生态意义和紧要性。
二、教学准备:1. PPT;2. 竹蜻蜓标本;3. 竹蜻蜓影像资料。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 呈现竹蜻蜓标本,引导幼儿察看其外形特点;2. 引导幼儿猜想竹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生长发育过程;3. 带领幼儿一起观看竹蜻蜓的影像资料,加深他们的认得和理解;4. 通过问题的提出和探究,引导幼儿发觉竹蜻蜓在生态系统中的紧要性。
第二步:学习1. 介绍竹蜻蜓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点;2. 讲解竹蜻蜓的生命周期和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过程;3. 通过实物察看、模拟游戏等方式,让幼儿体验竹蜻蜓的生长发育过程;4. 引领幼儿探究竹蜻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紧要性,以及对其的保护意义。
第三步:巩固1. 观看有关竹蜻蜓的短片或动画,加深幼儿对其学问的印象与理解;2. 通过模拟游戏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加深对竹蜻蜓的了解和感受;3. 以绘画、手工等形式,让幼儿将本身对竹蜻蜓学问的理解和感受呈现出来。
第四步:反思1. 整理反馈幼儿的学习效果和收获,评估教学的有效性;2. 分析评估本身在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找寻问题产生的原因;3. 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四、教学反思本次竹蜻蜓的科学教案结合了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既有呈现实物、影像资料等传统教学方法,也有模拟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目的在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自动性,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竹蜻蜓。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幼儿自身的古怪心和求知欲,让他们通过提问、探究等方式,积极参加到科学探究中,加强了他们的探究本领。
同时我也注意到,幼儿在察看实物和影像资料时,有时简单分心或没有注意力集中,这需要我加强引导和管理,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科学教育应当早早拓展到幼儿阶段,唤醒幼儿的古怪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科学探究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和充分,从而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具备更好的探究和创新本领。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竹蜻蜓》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竹蜻蜓》优秀教案一、活动目标:1. 了解竹蜻蜓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知道竹蜻蜓的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幼儿的沟通交流能力。
二、活动准备:1. 竹蜻蜓成品若干,用于展示和示范。
2. 竹签、彩纸、剪刀、胶水等制作材料。
3. 记录表、画笔等工具。
4. 观察大自然中竹蜻蜓的图片或视频。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竹蜻蜓成品,引导幼儿说出竹蜻蜓的特点,如翅膀、身体等。
2. 制作:教师讲解竹蜻蜓的制作方法,步骤如下:a. 用竹签做蜻蜓的身体,用彩纸剪出翅膀,贴在竹签上。
b. 用胶水将翅膀和身体固定。
c. 制作完成,展示成品。
3. 观察与记录:幼儿自由观察大自然中的竹蜻蜓,用画笔和记录表记录竹蜻蜓的特点和生活环境。
4. 总结与分享: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制作过程和观察心得。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在大自然中观察竹蜻蜓,了解竹蜻蜓的生活习性。
2. 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竹蜻蜓乐园”,展示幼儿制作的竹蜻蜓作品。
3. 科学探索:开展“大自然的秘密”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探究其他动植物的特点和生存环境。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制作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评价幼儿对竹蜻蜓制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幼儿在观察与记录环节的表现,评价幼儿对竹蜻蜓特点和生活环境的了解程度。
3. 倾听幼儿在总结与分享环节的发言,评价幼儿的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
4. 家长反馈和班级环境创设情况,综合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兴趣。
六、教学内容1. 回顾竹蜻蜓的制作过程和特点。
2. 学习竹蜻蜓飞行的原理。
3. 探索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竹蜻蜓对飞行距离和高度的影响。
七、活动过程1. 复习:教师邀请幼儿分享回忆制作竹蜻蜓的过程和特点。
2. 飞行原理:教师讲解竹蜻蜓飞行的原理,如翅膀的挥动产生升力等。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竹蜻蜓》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竹蜻蜓》《竹蜻蜓》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教会了学生很多关于蜻蜓、飞行和竹子的知识。
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堂有趣的科学课,通过探究和实践,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蜻蜓和竹子。
以下是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蜻蜓、竹子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了解这两个生物和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对科技应用的理解。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竹蜻蜓”的故事;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竹子的生物学特性和用途;如何设计并制作竹蜻蜓。
三、教学方法1.情景再现法:通过讲述“竹蜻蜓”的故事,让学生加深对蜻蜓和竹子的认识。
2.实验探究法:在实验室中,让学生自己设计竹蜻蜓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教师讲授法:通过讲解蜻蜓、竹子基本知识和特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制作竹蜻蜓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教师讲述“竹蜻蜓”的故事,让学生认识蜻蜓和竹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2.知识探究: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了解竹子的生物学特性和用途。
3.设计实验:教师询问学生如何制作竹蜻蜓,引导学生设计竹蜻蜓制作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实践探究。
4.制作竹蜻蜓:学生分组,根据自己设计的竹蜻蜓制作实验进行制作。
教师在旁边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合作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5.展示成果: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竹蜻蜓展示给全班同学,让同学们感受到制作的乐趣和学习的成果。
五、教学反思本堂课设计严谨、内容丰富,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蜻蜓和竹子,通过制作竹蜻蜓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这两个物种和物质的特点。
实验环节更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参与制作中学习。
但在授课过程中,有些学生缺乏实验设计思维,需要在以后的实验中逐渐培养。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竹蜻蜓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竹蜻蜓一、引言竹蜻蜓是一种古老而有趣的玩具,它由竹子和纸做成,通过振动翅膀产生力量来飞行。
在大班科学教学中,引入竹蜻蜓作为教学工具,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理解飞行原理、力与运动的关系等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大班科学教案,通过制作竹蜻蜓,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二、教案设计1. 目标通过这堂课,学生将能够:- 理解竹蜻蜓的飞行原理;- 学习竹蜻蜓的制作方法;- 实际动手制作一个竹蜻蜓;- 观察和记录竹蜻蜓的飞行情况;- 分析竹蜻蜓的飞行原因。
2. 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介绍竹蜻蜓的历史和飞行原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理解飞行原理:简单解释竹蜻蜓的飞行原理,即通过拨弄竹子的筋使翅膀振动产生力量,推动竹蜻蜓向上飞行。
(3)观看示范:老师展示如何制作竹蜻蜓,然后演示如何用手拨动竹蜻蜓的筋,使其飞行起来。
(4)制作竹蜻蜓: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些竹子和纸,然后按照示范的步骤,帮助他们制作竹蜻蜓。
(5)观察和记录: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竹蜻蜓的飞行情况,包括飞行的高度、时间以及其他有趣的观察点。
(6)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围绕竹蜻蜓的飞行原理展开讨论,分析为什么竹蜻蜓能够飞起来,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释。
(7)汇报和总结:让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竹蜻蜓,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分析结果,最后总结课程内容。
三、教学意义1. 激发兴趣:通过制作竹蜻蜓,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探索和实验的热爱。
2. 锻炼动手能力:在制作竹蜻蜓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手部动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3. 培养观察和记录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竹蜻蜓的飞行情况,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提高他们对细节的敏感度。
4. 提高思维能力:通过讨论和分析竹蜻蜓的飞行原理,学生将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小组中制作竹蜻蜓,需要相互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竹蜻蜓》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竹蜻蜓》教学背景在幼儿园的科学教学中,大班的孩子已经开始对一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好奇心,这时候需要引导他们进行科学观察和探究,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而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案和教学反思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选用教材本教案选用的教材是幼儿园《竹蜻蜓》科学课本。
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竹蜻蜓,知道它的生活习性。
2.能够体验竹蜻蜓自然飞行的姿态,体验飞行的感受。
3.能够理解竹蜻蜓的“嘴”是用来捕食的,能够观察竹蜻蜓的生长变化,理解竹蜻蜓的生命规律。
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竹蜻蜓1.引入活动:询问孩子们对竹蜻蜓的了解,有没有见过竹蜻蜓。
2.观察竹蜻蜓:教师带领孩子们观察竹蜻蜓的生长环境、颜色、形状等特征。
3.互动交流:引导孩子们交流竹蜻蜓的特点,提出问题并让孩子们试着回答,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活动二:体验竹蜻蜓飞行1.制作竹蜻蜓:教师带领孩子们利用材料制作竹蜻蜓。
2.观察竹蜻蜓飞行:教师放飞竹蜻蜓,让孩子们观察竹蜻蜓的飞行姿态和感受。
3.体验飞行:让孩子们自主飞行竹蜻蜓,体验竹蜻蜓飞行的感受。
活动三:了解竹蜻蜓的生活规律1.认识竹蜻蜓的“嘴”:教师讲解竹蜻蜓的“嘴”是用来捕食的,引导孩子们认识它的生活习性。
2.观察竹蜻蜓的生长变化:教师放大显微镜,让孩子们观察竹蜻蜓的生长变化,了解它的生命规律。
总结回顾1.总结: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学习了竹蜻蜓的生活习性、飞行方式和生命规律。
2.回顾:教师让孩子们回顾、梳理这次活动中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1.教学媒体的使用不到位:教师在活动中并未使用多媒体等教学媒体,导致孩子们的兴趣和注意力难以集中。
2.教材的使用过于简单:《竹蜻蜓》教材过于简单,难以能够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3.活动设计需要加强: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没有足够的华丽感和趣味性。
结语本教案中,我们利用《竹蜻蜓》这个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了竹蜻蜓的特点、飞行方式和生命规律。
大班科学活动可爱的竹蜻蜓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可爱的竹蜻蜓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竹蜻蜓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方法。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活动准备:1. 竹蜻蜓成品若干。
2. 制作竹蜻蜓的材料:竹片、彩纸、胶水、剪刀等。
3. 绳子、风扇等辅助材料。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竹蜻蜓,引导幼儿说出竹蜻蜓的名称和特点。
2. 讲解:教师讲解竹蜻蜓的制作方法,步骤如下:a. 用竹片剪出竹蜻蜓的身体和翅膀。
b. 用彩纸剪出竹蜻蜓的眼睛和触角。
c. 将彩纸装饰粘贴在竹蜻蜓的身体上。
d. 用绳子穿过竹蜻蜓的身体,绑在风扇上。
3. 制作:幼儿按照教师讲解的制作方法,动手制作竹蜻蜓。
4. 展示: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大家共同欣赏。
5. 玩竹蜻蜓:幼儿拿着自己制作的竹蜻蜓,在风扇下体验竹蜻蜓飞舞的快乐。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请家长协助,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竹蜻蜓,增进亲子关系。
2. 环境创设:将幼儿制作的竹蜻蜓布置在班级环境中,美化教室。
3. 科学探索:邀请幼儿探索竹蜻蜓飞行的原理,引导幼儿思考。
五、活动反思:1. 教师要关注幼儿在制作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2.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精神。
3. 针对不同幼儿的制作水平,教师要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鼓励,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4.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与幼儿进行总结和反思,引导幼儿了解竹蜻蜓飞行的原理。
六、教学内容1. 了解竹蜻蜓的结构和功能。
2. 学习制作竹蜻蜓的基本步骤。
3. 掌握竹蜻蜓飞行的原理。
七、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竹蜻蜓的结构,让幼儿了解其功能。
2. 操作法:通过动手制作竹蜻蜓,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 探索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幼儿了解竹蜻蜓飞行的原理。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竹蜻蜓,引导幼儿说出竹蜻蜓的名称和特点。
2. 讲解:教师讲解竹蜻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制作的基本步骤。
大班科学活动可爱的竹蜻蜓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可爱的竹蜻蜓教案一、活动目标1. 了解竹蜻蜓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知道它是利用风力飞行的。
2. 学习用废旧材料制作竹蜻蜓,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3. 体验制作和放飞竹蜻蜓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竹蜻蜓图片、视频、废旧材料(如竹签、塑料瓶、纸张等)、制作工具(如剪刀、胶水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适当的照明和通风。
三、活动过程1. 导入:展示竹蜻蜓图片和视频,引起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竹蜻蜓的外形和特点。
2. 讲解:介绍竹蜻蜓的制作方法和步骤,讲解如何利用风力使竹蜻蜓飞行。
3. 制作:分发制作材料,指导幼儿动手制作竹蜻蜓,提醒注意事项,如安全使用工具等。
4. 放飞:组织幼儿在户外或宽敞的室内空间放飞竹蜻蜓,观察和讨论竹蜻蜓的飞行情况。
5. 总结:引导幼儿总结制作和放飞竹蜻蜓的体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制作更多的竹蜻蜓,进行家庭科学活动。
2. 环境创设: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其他有趣的科学玩具,丰富幼儿的科学探索环境。
五、活动评价1. 幼儿对竹蜻蜓的制作和飞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2. 幼儿能够正确使用制作工具,动手操作能力强。
3. 幼儿在放飞竹蜻蜓的过程中,能够观察和讨论其飞行特点。
4. 幼儿在总结环节能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表现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六、活动注意事项1. 在活动前,确保幼儿已经掌握了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的基本技能,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2. 在制作过程中,监督幼儿,防止他们将小零件放入口中,避免发生意外。
3. 在放飞竹蜻蜓时,确保幼儿在开阔、安全的环境中进行,避免飞行中的安全隐患。
4.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制作。
七、活动难点与解决策略1. 难点:制作过程中,幼儿可能对如何正确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感到困难。
解决策略:教师应提前进行示范,并在制作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大班科学活动可爱的竹蜻蜓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可爱的竹蜻蜓教案第一章:活动目标1.1 了解竹蜻蜓的形状、结构和飞行原理。
1.2 学习用竹子和彩纸制作竹蜻蜓,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1.3 体验制作和放飞竹蜻蜓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第二章:活动准备2.1 物质准备:竹子、彩纸、剪刀、胶水、绳子、吸管等制作材料。
2.2 环境准备:宽敞的户外活动场地,安全无障碍。
第三章:活动过程3.1 导入:教师出示竹蜻蜓,引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观察竹蜻蜓的形状和结构。
3.2 制作步骤:3.2.1 教师讲解竹蜻蜓的制作方法,示范制作过程。
3.2.2 幼儿按照制作步骤,分组合作,制作属于自己的竹蜻蜓。
3.2.3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3 放飞竹蜻蜓:幼儿在户外活动场地放飞自己制作的竹蜻蜓,观察竹蜻蜓的飞行情况。
第四章:活动延伸4.1 幼儿相互交流放飞竹蜻蜓的感受,分享制作和飞行的乐趣。
4.2 教师带领幼儿观察自然界中的其他飞行物体,如蝴蝶、蜜蜂等,探讨它们的飞行原理。
4.3 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制作更多的竹蜻蜓,并将制作过程和飞行情况记录下来。
第五章:活动评价5.1 教师观察幼儿在制作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5.2 幼儿在放飞竹蜻蜓时的表现,如飞行距离、飞行稳定性等。
5.3 幼儿在活动结束时的情感态度,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师准备相关科学知识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竹蜻蜓和飞行原理。
6.2 教师利用自然资源,如户外风力,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和理解飞行原理。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授法:教师讲解竹蜻蜓的相关知识,飞行原理等。
7.2 示范法:教师示范制作竹蜻蜓的过程,飞行技巧等。
7.3 实践法:幼儿动手制作竹蜻蜓,实践飞行技巧。
7.4 互动法:幼儿之间分享制作和飞行经验,相互学习。
第八章:教学内容8.1 学习竹蜻蜓的起源、特点和飞行原理。
8.2 掌握制作竹蜻蜓的步骤和技巧。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竹蜻蜓》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竹蜻蜓》一、实施情况本次大班科学教学内容为《竹蜻蜓》。
教案准备充分,老师们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
教学时间为2课时,共计100分钟。
本次教学大班有25名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们充分利用了班级教学板书,并随时和学生进行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
二、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理解竹蜻蜓的构造组成。
•掌握竹蜻蜓简单的制作方法。
•了解竹简单机械原理。
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机械件有哪些?2.呈现:放映《竹蜻蜓》的画面,与学生共同回想竹蜻蜓的构造组成。
3.合作探究:将材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竹蜻蜓的制作并合作探究竹蜻蜓的简单机械原理。
4.拓展:带领学生了解竹和竹制品的作用,比如箭竹可以制作编织品等。
5.再现:与学生一同进行体验竹蜻蜓的飞行,感受竹蜻蜓的运动和飞翔。
6.总结:回想并总结本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课时1.复习:对第一课时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
2.引入:介绍竹蜻蜓的起源并播放介绍竹蜻蜓的视频。
3.指导:通过音乐和舞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竹蜻蜓的特殊。
4.探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竹蜻蜓的奥秘,并探究竹蜻蜓的运动和与空气的互动。
5.拓展:指导学生了解“飞天神仙”测画卷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成为一个探索者的兴趣。
6.总结:引导学生对整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3. 教学评估使用小组评价的方式进行同伴间的互评,并由老师进行总评。
4.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的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要让学生探究会议上的问题,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动手、去体验。
例如,在学习《竹蜻蜓》时,让学生亲手操作,完成竹蜻蜓的制作。
从而对机械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翻阅相关的图书和网络的视频,补充了自己在知识上的默识点,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效果。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可爱的竹蜻蜓精彩教案精选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可爱的竹蜻蜓精彩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探索》教材第五册“有趣的飞行”章节,详细内容围绕“可爱的竹蜻蜓”展开。
通过观察、实践、思考,让幼儿了解竹蜻蜓的结构、飞行原理以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竹蜻蜓的结构特点,掌握其飞行原理。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竹蜻蜓的飞行原理。
重点:竹蜻蜓的结构特点、制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竹蜻蜓模型、PPT、教学视频、实验器材。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竹签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竹蜻蜓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2. 新课导入(10分钟)介绍竹蜻蜓的起源、结构、飞行原理等,让幼儿对竹蜻蜓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实践操作(10分钟)分组进行竹蜻蜓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例题讲解(5分钟)通过实物演示,讲解竹蜻蜓的飞行原理,让幼儿了解科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分组讨论:如何让竹蜻蜓飞得更高、更远?每组派代表分享经验。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幼儿思考竹蜻蜓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竹蜻蜓的结构2. 竹蜻蜓的飞行原理3. 竹蜻蜓的制作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竹蜻蜓,并思考如何让它飞得更高、更远。
2. 答案:根据竹蜻蜓的飞行原理,调整竹签的长度、角度等,使其达到最佳飞行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掌握了竹蜻蜓的制作方法,但在飞行原理的讲解上,部分幼儿可能还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将竹蜻蜓带回家,与家长分享所学知识,共同探索竹蜻蜓的更多奥秘。
同时,引导幼儿关注我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大班科学《竹蜻蜓》教案(通用5篇)
大班科学《竹蜻蜓》教案(通用5篇)大班科学《竹蜻蜓》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竹蜻蜓》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科学《竹蜻蜓》教案1设计意图: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而幼儿科技小制作就是集知识与技能、奥秘与创造、动手与动脑为一体的幼儿感兴趣的操作活动,它材料收集简便、能揭示蕴藏的科学现象与原理、深入浅出,倍受幼儿青睐。
设计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体验动手制作、体验玩中探索的快乐,并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感知,提高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促进幼儿手脑协调及心智的发展。
活动目标:1、探索对称图形的制作及竹蜻蜓飞行中的奥秘。
2、看懂图示,尝试用对折、画剪、粘贴等方法制作竹蜻蜓。
3、养成活动后收拾材料工具的习惯,体验成功的愉悦情绪。
活动准备:1、蝴蝶图片一张2、工具材料准备:剪刀、吸管、透明胶、人手一张画报纸(稍厚)、记号笔3、制作流程图七幅4、五角星(鼓励制作成功的幼儿用)活动过程:(一)出示蝴蝶,认识左右对称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美丽的蝴蝶,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它的翅膀有什么特点?(二)制作左右对称图形1、讨论制作左右对称图形的方法提问:你们会做左右对称的图形吗?应该怎么做呢?(幼儿讨论回答)2、幼儿尝试用画报纸制作左右对称图形3、出示图示,方法:纸儿长长边对边,中线起始图案画,沿着轮廓剪一剪,再给图形穿新衣!(三)制作"竹蜻蜓"1、出示范例"竹蜻蜓"提问:制作竹蜻蜓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和工具?2、幼儿看图示并理解提问:谁看懂了?有没有看不懂的地方?谁他?3、幼儿看图示制作,老师巡回指导(四)探索"竹蜻蜓"飞行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竹蜻蜓教案5篇
竹蜻蜓教案5篇第一篇:竹蜻蜓教案大班走课活动计划指导教师:时间:2016.6.24一、活动名称科学活动:有趣的竹蜻蜓二、活动目标1.熟悉左右对称特征,在看流程图示制作竹蜻蜓中尝试探索竹蜻蜓翅膀的大小与飞行的关系。
2.看懂图示,尝试用对折、画剪、粘贴等方法制作竹蜻蜓,同时养成活动后收拾整理材料工具的习惯。
3.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制作的愉悦情绪,激发对民间艺术的向往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准备:1.竹蜻蜓图片PPT2.工具材料准备:剪刀、吸管、透明胶、人手一张画报纸(稍厚)、记号笔3.制作流程图若干4.五角星(鼓励制作成功的幼儿用)四、活动过程:导入:欢迎各班小朋友来大三班参加活动,说一说我们活动的要求和奖励。
1.出示PPT,讨论竹蜻蜓的特点重点:使用那些材料,对称2、讨论制作左右对称图形。
——-提问语:“如果要做一个漂亮的左右对称的图形,应该怎么做?你有什么好办法?(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出示步骤图,讨论制作方法。
重点:按序号顺序制作难点:怎样做出的竹蜻蜓更漂亮,飞的高4、两两一组,制作“竹蜻蜓”玩具。
重点:爱护美工用具,节约材料,同伴合作,保持安静。
5.探索竹蜻蜓飞行的奥秘,了解竹蜻蜓翅膀大小与飞行的关系。
(1)幼儿三两成群进行比较飞行,观察、比较、交流、讨论。
——“一样都是竹蜻蜓,为什么有的飞得高、有的飞得低?有的飞的时间长、有的飞了一会儿就会落下来呢?”(2)幼儿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教师归纳。
——“原来竹蜻蜓的飞行和它的翅膀大小有关系。
翅膀大的要比翅膀小的飞得高一些、飞行的时间长一些。
” 6.自然结束第二篇:综合课教案竹蜻蜓竹蜻蜓教学目标:1、了解竹蜻蜓的由来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3、掌握制作竹蜻蜓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5、感受竹蜻蜓会飞的奥秘,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实践,热爱劳动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通过收集与交流展示了解会飞的玩具以及竹蜻蜓的由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制作欲望。
大班科学活动可爱的竹蜻蜓教案精选
大班科学活动可爱的竹蜻蜓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飞行器》,详细内容围绕“可爱的竹蜻蜓”展开。
通过学习竹蜻蜓的制作、飞行原理和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民间玩具,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竹蜻蜓的起源、制作过程和飞行原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通过制作竹蜻蜓,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品质,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竹蜻蜓的制作和飞行原理。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和合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竹蜻蜓样品、制作材料(竹片、塑料片、胶水、剪刀等)、教学课件、视频。
幼儿准备:剪刀、胶水、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竹蜻蜓样品,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引导幼儿讨论竹蜻蜓的飞行原理。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竹蜻蜓的起源、制作过程和飞行原理。
通过课件、视频等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竹蜻蜓。
3. 制作竹蜻蜓(15分钟)教师示范制作过程,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幼儿分组合作,共同完成竹蜻蜓的制作。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飞行任务卡,让幼儿尝试放飞竹蜻蜓,观察其飞行情况。
六、板书设计1. 竹蜻蜓的起源、制作过程、飞行原理。
2. 制作步骤图解。
3. 飞行任务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竹蜻蜓,并记录其飞行情况。
答案:根据幼儿实际制作和飞行情况进行评价。
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了解其他传统民间玩具,并进行分享。
答案:根据幼儿分享的内容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尝试制作其他传统民间玩具,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其中,增进亲子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竹蜻蜓的制作和飞行原理。
2. 制作竹蜻蜓的过程:教师示范制作过程,幼儿分组合作。
3. 随堂练习:幼儿尝试放飞竹蜻蜓,观察飞行情况。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竹蜻蜓》教案
一、活动名称: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竹蜻蜓》二、活动目标:1. 了解竹蜻蜓的制作方法和原理,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2.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意识。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创新思维。
三、活动准备:1. 竹蜻蜓成品若干个2. 竹签、塑料袋、纸张等制作材料3. 剪刀、胶水、订书机等工具4. 画纸、彩笔等绘画工具5. 计时器、测量工具等四、活动过程:1. 引入话题:邀请幼儿观察竹蜻蜓,引发幼儿对竹蜻蜓的兴趣,引导幼儿思考竹蜻蜓的制作方法和原理。
2. 制作竹蜻蜓:教师展示制作竹蜻蜓的方法,引导幼儿分组讨论并尝试制作。
3. 飞行比赛:幼儿制作好竹蜻蜓后,进行飞行比赛,观察竹蜻蜓的飞行情况。
4. 探索与发现:幼儿观察比较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竹蜻蜓飞行情况,探讨影响竹蜻蜓飞行的因素。
五、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家长协助幼儿在家中制作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竹蜻蜓,观察飞行情况,记录发现。
2. 环境创设:将幼儿制作的竹蜻蜓布置在幼儿园的自然角,供幼儿观察和交流。
3. 科学探索:引导幼儿探索其他飞行物体的制作方法和原理,如纸飞机、风筝等。
4. 绘画活动:邀请幼儿绘画自己喜欢的飞行物体,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制作竹蜻蜓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评价幼儿在飞行比赛中的观察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4. 搜集家长反馈意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延伸活动情况。
七、教学建议:1. 在制作竹蜻蜓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让幼儿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2. 在飞行比赛环节,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幼儿相互帮助、相互鼓励。
3. 在探索与发现环节,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
4. 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协助幼儿在家中完成延伸活动,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
八、注意事项:1. 确保制作材料的安全性,避免使用尖锐、有毒的物品。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竹蜻蜓》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竹蜻蜓》优秀教案一、活动目标:1. 了解竹蜻蜓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方法。
2. 学习用废旧材料制作竹蜻蜓,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环保意识。
3. 探索竹蜻蜓飞行的原理,培养观察和探究能力。
4. 体验制作和放飞竹蜻蜓的乐趣,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1. 竹蜻蜓成品若干个。
2. 废旧材料(如硬纸壳、木棒、细线等)。
3. 剪刀、胶水、彩笔等制作工具。
4. 记录表格、笔。
5. 户外活动场地。
三、活动过程:1. 导入:展示竹蜻蜓成品,引发幼儿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竹蜻蜓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是怎么飞行的?2. 讲解竹蜻蜓的制作方法:1. 介绍竹蜻蜓的结构,包括头部、翅膀、身体等。
2. 演示制作过程,讲解如何用废旧材料制作竹蜻蜓。
3. 制作竹蜻蜓:1. 幼儿分组,每组选择材料开始制作。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制作过程中的问题。
4. 放飞竹蜻蜓:1. 幼儿在户外活动场地上放飞自己制作的竹蜻蜓。
2. 教师观察幼儿放飞竹蜻蜓的过程,记录飞行情况。
四、活动总结:1. 回顾制作竹蜻蜓的过程,引导幼儿总结经验。
2. 分析竹蜻蜓飞行的原理,解释为什么竹蜻蜓能飞行。
3. 评价幼儿制作和放飞竹蜻蜓的表现,给予鼓励。
五、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作更多的竹蜻蜓,并进行放飞比赛。
2. 环境创设:利用废旧材料,让幼儿创作其他有趣的科学玩具。
3. 科学探究:引导幼儿探索其他飞行物体的原理,如飞机、气球等。
六、教学活动步骤:1. 准备阶段:教师提前准备制作竹蜻蜓所需的材料,并布置活动场地。
3. 教学阶段:教师向幼儿讲解竹蜻蜓的制作方法和飞行原理,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4. 实践阶段:幼儿分组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帮助幼儿完成制作。
5. 总结阶段:教师组织幼儿分享制作过程和感受,引导幼儿总结经验,并解释竹蜻蜓飞行的原理。
七、教学活动方法:1. 观察法:教师通过展示竹蜻蜓成品,让幼儿观察和描述竹蜻蜓的结构和特点。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竹蜻蜓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竹蜻蜓教案背景介绍本次科学活动是面向大班儿童展开的,主题为“竹蜻蜓的制作”。
本教案旨在通过制作竹蜻蜓这一简单实用的玩具,让孩子们了解竹蜻蜓的原理,激发他们的兴趣,探索飞行原理,锻炼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能够了解竹蜻蜓的飞行原理•能够自行制作竹蜻蜓玩具•能够观察竹蜻蜓的运动路径和飞行状态教学准备•竹子、彩绳、鹿皮轴、翅膀模板、剪刀、尺子、胶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在教师引导下,给孩子们出示竹蜻蜓玩具,让孩子们试着飞起来,引导他们对竹蜻蜓的外观、特性进行观察。
2. 讲解介绍竹蜻蜓的外表结构和原理,让孩子们对竹蜻蜓的运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并且展示制作竹蜻蜓的材料,引导孩子们注意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安全。
3. 制作1.根据模板画出翅膀的形状,然后将其用剪刀剪下,切成两片完整的翅膀。
2.按照需要的长度,将竹子裁剪成相同长度的两段,再按照中心对称的方式,用鹿皮轴将两段竹子连接起来。
3.将已经剪好的两片翅膀沿对角线对折,用胶水将翅膀紧贴竹子固定,然后用彩绳将两翅膀固定在竹子两侧上面的连接点处。
4.将制作好的竹蜻蜓玩具按照要求飞起来,感受竹蜻蜓的飞行原理,观察竹蜻蜓飞行的状态和轨迹。
4. 总结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引导孩子们从自己的实际经验中总结出飞行原则,并对竹蜻蜓进行探究和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了制作竹蜻蜓的乐趣,对竹蜻蜓的运动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思考和动手制作中得到更多的成长和进步。
同时,应该注意控制制作时间,保障制作出的玩具质量和孩子们的安全。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竹蜻蜓》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竹蜻蜓》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竹蜻蜓的结构特点及其飞行原理。
2.培养动手制作竹蜻蜓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竹蜻蜓的结构特点及其飞行原理。
2.教学难点:动手制作竹蜻蜓,并能调整其飞行状态。
三、教学准备1.教具:竹蜻蜓模型、竹蜻蜓实物、竹蜻蜓制作材料(竹签、塑料片、胶水等)。
2.学具:竹签、塑料片、胶水、剪刀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展示竹蜻蜓实物,引发幼儿兴趣。
2.教师提问:谁知道竹蜻蜓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二)探究竹蜻蜓的结构特点1.教师展示竹蜻蜓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其结构。
2.教师提问:竹蜻蜓由哪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什么作用?3.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
(三)学习竹蜻蜓的飞行原理1.教师讲解竹蜻蜓的飞行原理。
2.教师演示竹蜻蜓飞行过程,引导幼儿观察。
3.幼儿提问,教师解答。
(四)动手制作竹蜻蜓1.教师发放制作材料,讲解制作步骤。
2.幼儿分组制作竹蜻蜓,教师巡回指导。
3.制作完成后,幼儿展示作品,分享制作心得。
(五)调整竹蜻蜓飞行状态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竹蜻蜓飞行状态。
2.教师讲解调整飞行状态的方法。
3.幼儿尝试调整竹蜻蜓飞行状态,教师指导。
2.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感受。
3.教师针对本次活动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对竹蜻蜓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制作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还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学习进度,给予个别指导,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幼儿制作竹蜻蜓的时间较短。
2.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更多关注。
重难点补充:(二)探究竹蜻蜓的结构特点1.教师展示竹蜻蜓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其结构。
教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个竹蜻蜓,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谁能告诉我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2.教师提问:竹蜻蜓由哪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什么作用?幼儿A:“它有身体和翅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竹蜻蜓
广州警备区幼儿园萧绮婷设计意图:
一天早上,昊昊像一只小鸟快乐地飞进活动室,跟着这个小顽皮一起飞进来的还有一只红色的“竹蜻蜓”。
班上所有的孩子立刻被这个新奇的小玩意吸引住了,孩子们围着竹蜻蜓好奇地讨论着:“为什么它会飞起来呢?”孩子们兴致盎然地说着自己不同的看法,我马上捉住了孩子这一兴趣点,根据大班孩子动手能力强、喜欢探索的特点,设计了本次“有趣的竹蜻蜓”活动,预设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主,旨在通过科学的探索,引导幼儿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探索、表达交流、提升经验四个环节,在做做玩玩中获得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主动尝试、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不同竹蜻蜓飞行高度与旋翼结构的观察,初步了解“竹蜻蜓”旋翼的倾斜度以及两边对称是让竹蜻蜓高飞的必要条件。
2、学习对比观察与合作探索,并能准确地作出记录。
3、感受探索科学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ppt多媒体课件:《有趣的竹蜻蜓》。
2、两人一套幼儿操作记录材料(红黄绿不同形状的竹蜻蜓、操作记录卡)。
3、每人一辆竹蜻蜓小车。
三、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玩竹蜻蜓,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指导语:今天老师带来很多竹蜻蜓,你们想玩吗?小朋友玩的时候要想办法让竹蜻蜓飞起来。
指导要点:掌握竹蜻蜓飞起来的方法,了解竹蜻蜓简单的外形结构。
2、幼儿分组探索,了解竹蜻蜓能高飞与旋翼的对称和倾斜度有关。
指导语:这里有三种不同形状的竹蜻蜓,到底哪种竹蜻蜓飞的高?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请小朋友边实验边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介绍记录方法)指导要点:两人一组,合作探索不同形状的竹蜻蜓向上飞的状态,并记录在卡中。
3、分享探索记录结果,了解竹蜻蜓向上飞的原理。
(1)幼儿讲述探索结果。
指导要点: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观看课件,了解竹蜻蜓向上飞的原理。
提问:为什么旋翼对称、有倾斜度的竹蜻蜓可以向上飞起来呢?
指导要点:指导竹蜻蜓向上飞的高度与叶片的对称和倾斜度有重要关系,当旋翼旋转时,旋转的叶片将空气向下推,形成一股强风,而空气也给竹蜻蜓一股向上的反作用升力,这股升力随著叶片的倾斜角而改变,倾角大升力就大,倾角小升力也小。
当升力大于竹蜻蜓的重量时,竹蜻蜓便可向上飞起。
(3)看课件,了解“竹蜻蜓”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了竹蜻蜓旋翼的原理制作出来的呢?
(4)幼儿玩竹蜻蜓小车,进一步体验反作用推力的原理。
指导要点:知道竹蜻蜓的转动能带动小车向前跑。
活动延伸
1、将幼儿制作的“竹蜻蜓”投放在科学区,鼓励幼儿课间继续探索发现飞行的更多奥秘(如翅膀颜色在飞行过程中的变化等)。
2、在美工区提供材料,鼓励幼儿在竹蜻蜓的翅膀造型、装饰上作多种尝试和改进,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反思
1、选材契合幼儿的兴趣点和年龄特征。
活动从本班幼儿的兴趣点“竹蜻蜓”入手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有效调动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合作探索能力。
2、创设支持幼儿探索发现的游戏情境,寓教于乐。
活动巧妙利用了幼儿身边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创设了比比哪种形状的“竹蜻蜓”飞得高,使科学小实验轻松有趣,并结合层层深入的提问帮助幼儿在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中观察、对比、发现不同形状的“竹蜻蜓”飞行的特性,初步感知其向上飞的科学原理。
3、注意在科学活动中整合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尤其重视分小组合作探索,让幼儿学习分工,互相合作探索、互相交流。
让幼儿在获取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发展合作探索的能力与耐心倾听的能力。
附:幼儿探索记录表
竹蜻蜓飞行记录表
项目
不同
形状的
竹蜻蜓
旋翼的形状飞行的状态
是否对称是否倾斜飞行路线是否高飞
?
附:生活应用的相关资料
直升飞机的螺旋桨转动,拨动空气产生升力。
当直升飞机的螺旋桨越转越快,产生的升力也越来越大,当升力大于直升飞机的重量时直升飞机就起飞了。
气垫船又称腾空船,船后面有两个升力风扇,当这两个升力风扇高速转动的时产生升力在传下形成一层空气垫,让船可以腾空行驶。
潜水艇的螺旋桨转动推动水流,产生反作用力使潜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