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精华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一·分子概念:可以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真是存在,但不可以由肉眼看见,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性质:a.微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是不断运动的c.分子之间有间隔d.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不相同e.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间隔越大。

f.压强越大,分子的间隔越小。

二.原子概念:可以构成一种物质,也可以构成分子,肉眼不可见,但真实存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A.质量体积很小,是肉眼看不到的。

B.原子总是不断运动的C.原子之间有间隔D.同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的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

三.分子原子的区别种类分子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性质小间隔运动小,间隔运动联系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分子是原子构成的。

区别分子可以再分不可以再分四.原子结构质子(带正电)原子核(原子核中心)1.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负电)2.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带电的原因)3.几种重要的原子的掌握原子种类不同的判断依据: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 1 0 1碳 6 6 6氧8 8 8钠11 12 11镁12 12 12氯17 18 174.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A.分层排布层数:1层7层离原子核:近远能量:小大B.稳定原子核外电子排布C.原子结构示意图D.结构决定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稀有气体原子8个或者2个相对稳定,不容易稳定得失电子金属原子一般小于4个容易失去电子不稳定非金属原子一般大于4个容易的得到电子不稳定。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大全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都是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考点1 分子1.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3)分子在不停运动。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5)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内部结构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⑵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考点2 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4.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Fe、铜Cu、金Au等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S、磷P、硅Si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氖气Ne等考点3 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⑴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⑵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⒉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⑴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⑵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⒊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衣服晾晒、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的运动(2)三态变化、温度计原理是因为分子(原子)的间隔考点4 原子的构成⒈构成原子的粒子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原子不显电性。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本文旨在概括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帮助同学们更好
地复和理解相关内容。

1. 元素与化合物
- 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物质,可通过化学符号表示,如氧
气(O2)。

-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可通过化
学公式表示,如水(H2O)。

2. 电子结构
-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
电子绕核运动。

- 原子的电子结构可用壳层、子壳层和轨道描述,如2层、2s
子壳层和2s轨道。

- 电子的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阜里不同原理和洪特规则。

3. 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元素性质等规律排列。

- 周期表分为周期、族和区块,包含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等。

4. 化学键
- 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正负电荷的离子吸引而成,如氯化钠(NaCl)。

- 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如氢气(H2)。

-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间的电子云共享,如铜(Cu)。

5. 化学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 方程式左边为反应物,右边为生成物。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守恒,即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总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研究和复,更好地掌握这些基础概念和原理,为进一步研究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及阶梯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及阶梯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及阶梯练习一、知识点总结本章主要讲解了物质的物理性质以及多种分离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具体内容如下:1. 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固有的、不改变其物质组成的性质。

主要包括:- 气态物质的压强、体积、温度间关系的研究;- 结晶、熔点、沸点、密度等固态物质的性质;- 溶解度、表面张力等液态物质的性质。

2. 分离技术分离技术是指利用物质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离的方法。

主要包括:- 蒸馏法;- 结晶法;- 过滤法;- 萃取法;- 水解法;- 电解法。

二、阶梯练1. 选择题选择题1.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固有的、[不改变其物质组成的](?) _A_性质。

2. 下列分离技术中,不属于物理分离的是(过滤法/蒸馏法/水解法) _(答案:水解法)_2. 填空题填空题1. 水的三态变化中液态到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2. 蒸馏法是利用不同物质沸点差异进行[分离](?)的。

3. 萃取法多用于[提取](?)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等。

3. 简答题简答题1. 请简述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概念及其要素_参考答案: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固有的、不改变其物质组成的性质。

要素包括气态物质的压强、体积、温度间关系的研究、结晶、熔点、沸点、密度等固态物质的性质、溶解度、表面张力等液态物质的性质。

_2. 请简单概述蒸馏法的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_参考答案:蒸馏法是一种利用不同物质沸点差异进行分离的物理分离方法。

在实际中,蒸馏法常用于分离液体混合物中的纯液体、提高某些液体的纯度等方面。

_。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1.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变化:-物质的质量是保持不变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质量守恒定律成立。

即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

-物质的颜色、气味、味道、熔点、沸点等是其常见性质。

常见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因物质数量和质量的改变而改变。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物质在无形态改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化,如溶解、沉积、融化等;化学变化是物质在其分子重新组合时发生的变化,如燃烧、腐蚀等。

2.物质的组成及性质与现象的关系:-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所有物质都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

-分子与物质的性质有关:物质的性质取决于其分子的结构和组成,不同结构和组成的分子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物质的分子运动和状态变化:物质的分子具有热运动,温度升高时分子活动增强,物质由固体转化为液体、气体,称为相变。

3.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组成成分构成的物质,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元素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化合而成。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的物质,可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溶液、悬浮液、胶体: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透明均匀体系,溶质粒子极小。

悬浮液是溶质微粒经由液体中悬浮状态形成的体系,溶质粒子较大。

胶体是位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一种特殊混合物,溶质粒子较大,但仍悬浮在溶剂中。

-酸、碱、中性物质:酸是指能产生H+离子的化合物,其酸性越强,产生的H+离子越多;碱是指能产生OH-离子的化合物,其碱性越强,产生的OH-离子越多;中性物质既不产生H+离子也不产生OH-离子。

-氧化物和盐:氧化物是由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通常是氧化剂;盐是由酸反应生成的物质,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

以上是初中化学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和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变化,了解物质的组成及性质与现象的关系,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分子和原子。

1. 分子的性质。

-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 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实验:浓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实验,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如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 分子之间有间隔。

- 实验: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小。

不同液体混合时,分子相互穿插填充了彼此的空隙。

- 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例如,空气可以被压缩进轮胎,而水和固体很难被压缩。

-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 例如,氧气分子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而二氧化碳分子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 分子的定义。

-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例如,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3. 原子的性质。

-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也很小。

- 原子在不断地运动。

- 原子之间有间隔。

4. 原子的定义。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例如,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5.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 联系。

-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

- 区别。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二、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

1. 分子。

- 分子就像一个个超级小的小精灵,小到你用肉眼根本看不见它们。

比如说,你能闻到花香,这就是因为有香味的分子在空气中跑来跑去,然后钻进了你的鼻子里。

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永不停歇。

- 分子之间还有间隔呢。

你看,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在一起,总体积可不是100毫升,而是小于100毫升,这就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互相钻进了对方的间隔里。

-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特别小。

如果把一个水分子放大到像乒乓球那么大,按照相同比例,乒乓球就得变得像地球那么大,你说分子得多小啊。

2. 原子。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可以把原子想象成分子的小零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比如水分子(H₂O)就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 原子也在不停地运动,不过原子可不像分子那样能随便组合或者拆分(在化学变化中),它就像一个很稳定的小积木块。

- 原子的结构也很有趣。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就像原子的心脏,很小但很重,而且带正电;核外电子就像在原子核周围飞舞的小蜜蜂,带负电。

- 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就像男生和女生人数一样多的时候,这个班级就没有性别偏向啦。

二、原子的结构。

1. 原子核。

-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它里面有质子和中子(氢原子比较特殊,一般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它们紧紧地挤在原子核这个小天地里。

- 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不同的原子质子数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质子数为1的就是氢原子,质子数为8的就是氧原子。

2. 核外电子。

- 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分层排布,就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

第一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这是初中阶段要掌握的)。

- 原子的化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可大了。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就像一个慷慨的人把自己的东西送出去;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就像一个贪心的小财迷想多拿点东西;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原子,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就像一个已经很满足的人,不想再和别人交换东西了。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的第3章主要讲述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状态变化、热量传递、化学反应速率以及酸碱解析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固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近,分子之间有规律排列,分子间吸引力强。

液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近,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气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远,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或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熔化热或融化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固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热或蒸发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液化热;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吸收的热量称为升华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华热。

二、热量传递热量传递发生在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之间,热量会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

热量传递存在三种方式:传导、传热和对流。

传导是指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传热方式,常见于固体物体。

传导过程中,热量由高温区的分子传递给低温区的分子。

传热是指通过空气、水或其他介质传递热量的方式。

例如,太阳辐射的热量经过大气层传热到地面。

对流是指物质通过自然或外力对流的方式传递热量。

常见的例子是水的循环,热水上升,冷水下沉,形成对流循环。

三、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生成的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表面积和催化剂等。

温度的升高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温度的增加会提高分子的平均能量,从而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

浓度的增加也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浓度的增加会增加反应物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反应发生的机会。

压力的增加对气体反应的速率有影响,当压力增加时,气体分子的密度增加,碰撞概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加。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doc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doc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整理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4)三决定: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5)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2、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注意:__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__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a、书写方法:b、意义(1)表示某种元素,如:O氧元素(2)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O一个氧原子注意:__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 、C 、Si__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c、有关元素周期表__发现:门捷列夫__排列依据(1)7横行(7个周期):各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加(2)18纵行(16族):各族最电外层电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化学性质相似)__注:原子序数=质子数d、分类:金属元素:如Mg、Al,最外层电子数特点:4非金属元素:如N、C,最外层电子数特点:≥4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最外层电子数特点:2或8e、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C、H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 :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二、物质的组成的表示:1、化合价a、写法及意义:Mg: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b、几种数字的含义Fe2+ 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2+:3个亚铁离子2H2O 两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d、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2、化学式(1)写法:a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Cl2 。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本文档总结了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知识要点,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1. 原子和分子
- 原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合而成的粒子。

2. 元素和化合物
- 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不同元素组合而成的纯物质。

3. 化学式
- 化学式是化合物组成的简写方式。

-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通常由C、H、O等元素符号组成。

4. 反应式和反应类型
- 反应式:描述化学反应所发生的变化。

-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电解反应等。

5. 离子和离子反应
-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由原子组成的粒子。

- 离子反应:以离子为反应物的化学反应。

6. 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

- 摩尔质量: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质量(克)。

7. 配制溶液
- 配制溶液的步骤:称取溶质、溶解溶质、加水并充分搅拌。

8. 酸碱中和反应
- 酸碱中和反应: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知识总结要点。

希望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神奇而有趣的学科,初三化学的第三单元为我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让我们深入了解物质的构成奥秘。

一、原子的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心球体,而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一个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与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数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碳 12)质量的 1/12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二、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目前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但组成的物质却有几千万种。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如果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在第一个字母后面加上小写字母加以区别。

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元素的种类不变。

三、离子原子得失电子会形成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形成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荷,形成阴离子。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比如氯化钠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四、物质的组成、构成及表示物质由元素组成。

例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例如,氧气由氧分子构成,金属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化学式不仅能表示一种物质,还能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元素,以及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例如,H₂O 表示水这种物质,还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2:1。

五、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元素周期表共有 7 个横行,18 个纵行。

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 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初中化学 第三单元必背知识点

初中化学 第三单元必背知识点

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有:(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之间有间隔;(3)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分子或物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为新的分子。

5、在物理变化中,分子种类不变(填“变”或“不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变(填“变”或“不变”)。

二、原子的结构6、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7、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8、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可省略不写);原子实际质量单位为:kg。

9、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0、在多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离核越远,电子能量越高。

11、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氦有2个电子),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少于4个,在化学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一般都等于或多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2、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3、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14、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15、离子符号的含义:(1)Na+:一个钠离子、每个钠离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16、“3Mg2+”中的“3”表示三个镁离子;“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三、元素17、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8、从宏观上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从微观上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19、(1)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第三章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第三章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第三章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三章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的研究科学,它涉及了广泛的知识领域。

九年级化学课程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本章将对其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物质和变化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又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2.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例如与酸碱反应、燃烧等。

3.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发生的变化,例如燃烧、腐烂等。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化,例如融化、沉淀等。

二、离子和化合价1. 离子的形成离子是通过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的带电粒子。

正离子是指原子失去电子后带正电荷的离子,负离子是指原子获得电子后带负电荷的离子。

2. 化合价和化合物化合价是指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时所具有的化学价值。

化合物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

三、化学方程式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符号组成。

反应物是参与反应并被改变的物质,生成物是在反应中被产生的物质,符号表示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需要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的原则。

平衡的化学方程式表示在反应达到动态平衡时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量和物质比例保持不变。

四、酸碱中和反应1. 酸碱的定义酸是指具有酸性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指具有碱离子(OH-)的物质。

酸碱溶液的酸碱性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进行检测。

2.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形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摩尔比例为1:1,反应产物是盐和水。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二、分子的特点:①分子总是在不停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②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③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

一般地,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分子间间隔大小:气态>液态>固态利用①③两条特点可以解释: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物质三态间的变化、气体压缩等。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三、 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2.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4.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5. 注意: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元素来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用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来描述。

例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第二节 原子的结构1. 原子的构成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 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原子 原子核(带正核外电子(每个电子 带一个单位负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中子(不带在核外一个相对很大的空间内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的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3. 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

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质量为中子的1.007倍,带正电荷。

电子:带负电荷,质量很小,约为质子的1/1836.⒉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由能级和轨道组成。

能级越高,能量越大,离原子核越远。

轨道则是电子在能级上的运动轨迹。

⒊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进行排列。

二、原子的性质⒈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也是元素的序号。

⒉同位素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同一元素的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物理性质有所不同。

⒊原子的化学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电子层结构。

原子通过失去、获得或共享电子,与其他原子形成化学键,从而形成分子。

三、原子的应用原子在生产、科学研究和医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核能发电、同位素标记、放射性医学等。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课题1 分子和原子1.物质的构成物质由分子、原子和离子三种微粒组成,其中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例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类比其他物质)2.分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无法保持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无法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①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之间有间隔,且随着温度升高间隔增大,降温则缩小。

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3.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简单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简单
元素在相互化合形成化合物时,所含的原子或离子个数比是固定不变的,这种个数比就表达了元素的性质化合价。
会依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那么书写化学式即可。
记忆常见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可采纳口诀:
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钙镁钡锌氧
三价铝,四价硅,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微观意义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假如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适当的数字,那么一般只有微观意义。
看到一种元素的名称就应想到这种元素的符号,看到一种元素符号就应想到这种元素的名称。
单质与化合物的根本区分是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同,共同点是它们都不是混合物。不要把化合物当作混合物。
元素影响人体安康,在人体内哪种元素的含量过多或缺,都不利于身体的安康,所以要合理膳食,均衡养分,不要偏食,不要挑食
2、驾驭技巧学习化学
初三学生学习化学要留意总结一些学习技巧,比方大家在记忆化学元素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顺口溜或者口诀歌记忆,记化学反响方程式的时候可以留意总结酸碱盐反响的规律等等。
另外大家还应当高度重视化学试验,化学试验许多细微环节都可能是考试的考点,只有将这些小细微环节都留意到,考试的时候才可能得高分。
依据原子不显电性和原子内粒子的带电状况不难得出这个关系。
正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必须要理解这种分子的构成。
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学问导学
在对元素的理解中,必须要强调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指的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一样的一类原子。从而体会到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重点。
分子很小,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个分子是不能表达物质的密度、熔点、沸点、状态等物理性质的,物质的物理性质是该物质大量分子的聚集体共同表现出来的。一个水分子可以表达水的化学性质,在表达水的化学性质时是不行再分的,再分就不是水的分子了,也就不能表达水的化学性质了。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自然界中的水知识点一: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1)地球:水占地球表面积的3/4(以海水为主),地层内部也都有水存在。

(2)大气: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含有少量的水蒸气(3)生物体: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2/3;鱼体内含水量要高于人体;某些植物体内含水量甚至超过90%。

知识点二:水的应用(1)农业: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以上(2)工业:用于溶解、洗涤、冷却和用做化工原料等(3)生命活动:动植物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成人每人平均需要补充2.5L左右的水知识点三:水的组成(1)实验名称:电解水实验(2)实验装置(3)实验现象:与电源相连的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少,与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较多,体积比约为1:2。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该气体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唯一生成物是水,可推出该气体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推知是氧气。

由此可见,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说明水中含氢、氧两种元素,既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知识点四:水的性质(1)物理性质:色、态、味:通常情况下呈液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熔、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100℃,凝固点是0℃密度:4℃时,密度最大,为1g/cm³,水凝固成冰时,密度变小重要性质: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知识点五:氢气简介(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一定要验纯。

知识点六: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及联系单质: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氮气、铁、铜等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化铝、二氧化硫、高锰酸钾、双氧水等两种联系:均属于纯净物,单质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生成化合物知识点七: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1)分子的基本性质:a.分子的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b.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2)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存在形态和转化1. 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存在的形态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

在这三种形态中,固态的分子间相互吸引力最强,分子排列紧密;液态的分子排列紧密但自由度较高;气态的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较小,距离较远。

2. 物质的转化与性质改变物质的转化是指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主要有物态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形式。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分子结构和组成的情况下,仅改变物质的形态,例如固态变为液态、液态变为气态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组成发生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二、溶液与溶剂1.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指能够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组成比例可以用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等表示。

2. 溶解过程和溶解度溶解是指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质被溶解在溶剂中的过程。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3. 浓度和稀释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可以用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表示。

稀释是指向溶液中加入溶剂以减少溶质浓度的过程。

三、溶液的电离和电导性1. 电离的概念电离是指在水溶液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从中解离出来的过程。

当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中的水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时,形成溶液中的溶质离子。

2.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的物质,例如强酸、强碱、盐等;弱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只部分电离的物质,例如弱酸、弱碱等。

3. 电导性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电导性是指溶液导电的能力,其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直接关系。

当溶液中存在较多离子时,电导性较强;当离子浓度较低时,电导性较弱。

四、溶液的中和反应1. 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中和反应中,酸的H+离子与碱的OH-离子结合生成水。

2. 酸和碱的性质及常见的酸碱指示剂酸具有酸味、能够腐蚀金属、变红蓝色石蕊试纸等性质;碱具有苦味、有碱洁的滑润感、变蓝红色石蕊试纸等性质。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类型的元素组成的物质。

例如,氢气和氧气都是元素,而水则是由两种元素(氢和氧)组成的化合物。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改变化学组成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密度等;而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燃烧、反应性等。

二、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元素和化合物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基本形式。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类型的元素组成的物质。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每个元素都有唯一的符号,例如氢的化学符号是H,氧的化学符号是O。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式中的元素通过不同的字母和下标来表示,例如水的化学式是H2O,其中H代表氢,O代表氧。

另外,元素在物质中是单独存在的,而化合物是由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

三、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化学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简化表示方式,它由元素的拉丁名字的首字母(有时是首字母和第二个字母)组成。

元素符号可以作为元素的化学式的一部分,例如水的化学式中的H和O就是氢和氧的化学符号。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化学性质等特征排列的一种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元素划分为不同的周期和族,元素周期表的左下方是金属元素,右上方是非金属元素。

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符号及其相关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四、质量与物质的关系质量是物质的一种性质,表示物质所包含的物质量大小。

质量可以通过称重来测量,单位是克(g)。

物质的质量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改变,但是物质的质量不会发生改变。

这是因为质量是一个守恒量,即在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定律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一、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这些微粒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2、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的实质,都是粒子间的间隔的变化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课题二、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组成
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相对原子质量
①定义: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值。

②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课题三、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3、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表示一种物质(金属元素、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
微观:表示一个原子
例如:H: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
He:表示氦元素;氦气;一个氦原子
C:表示碳元素;碳;一个碳原子
Al:表示铝元素;铝;一个铝原子
注意:当元素符号前出现数字时,只有微观意义,符号前是几就表示几个原子。

例如:3H:3个氢原子4C:4个碳原子2Ar:2个氩原子4、原子和元素的比较
原子元素
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特征表示具体的粒子,也表示种类。

既讲种类也讲个数。

表示种类,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个粒子而言。

只具有宏观含义
5、地壳中元素居前五位的:氧、硅、铝、铁、钙。

生物体中元素居前五位:氧、碳、氢、氮、钙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不带电)
课题四、离子
1、元素周期表
①行为周期(七个),列为族(主族、副族)
②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

③电子排布的规律:
a、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b、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
④元素性质: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

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等于或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电子(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2、离子
①定义:由于得失电子,会导致原子带电,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
或原子团,离子符号如图所示:
原子团是在化学反应中相对稳定的原子集团,又叫做根。

②原子和离子的比较:3、化合价①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互相化合时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失去电子显正价,得到电子显负价)②化合价的规律:
a.在化合物中,通常氢显+1价,氧显-2价
b.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c.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③常见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氮磷,
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

负一硝酸氢氧根,
负二硫酸碳酸根。

负三只有磷酸根,
正一价的是铵根。

原子离子定义
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电性不带电带电荷
阳离子:带正电;阴离子:带负电。

(阳失阴得)
4、化学式
①化学式的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组成元素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及该分子的构成
②化学式的书写
a.单质化学式书写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但像氢气、氧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单质是双原子分子,要在其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加2
b.化合物化学式书写时,正价元素写在左边,负价元素写在右边,正负价总数的代数和为0
c.含有原子团的物质,可将原子团看成是一个原子来书写化学式,如氢氧化镁〔()2OH Mg 〕③利用化学式可进行下列计算:
a.相对分子质量
b.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c.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相对分子质量原子个数
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质量分数③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且一般正价元素在左,负价元素在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