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汉卿笔下的女性形象看其对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50

从关汉卿笔下的女性形象看其对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影响 吕 凌 (贵港职业学院,广西 贵港 537100) 摘 要:中国的传统女性文化在千百年来,对妇女有着深刻的影响。关汉卿的杂剧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关注现实,关注女性。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中,绝大多数都是个性迥异而又个性鲜明的青年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向往幸福,追求幸福,渴望自身的人格尊严。关笔下的女子,与中国的传统女性文化形成了对比,并通过对这些女子的赞美,与中国传统女性文化作出了不屈的抗争。 关键词:关汉卿;女性形象;传统女性文化;抗争 作者简介:吕凌(1977.09- )女,贵港职业学院语文教育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文化、语言,秘书等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1-0250-2 作为“杂剧班头,梨园魁首”的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多部杂剧。流传下来的有十八部。他的作品多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女性。他塑造了多个个性迥异而又鲜明的青年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向往幸福、追求幸福,渴望自身的人格尊严,并为此作来出不屈的抗争。这类关注女性的作品,在关的剧作中有十多种。几乎都是正面的形象,她们几乎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结果,折射出她们与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抗争。 关汉卿笔下的女子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权豪势要阶层迫害下的妇女,代表作如《窦娥冤》、《蝴蝶梦》、《望江亭》、《五侯宴》;二是落入风尘的妇女,代表代如《救风尘》、《金线池》、《谢天香》;三类是门弟婚姻制度下的妇女,代表作如《拜月亭》、《调风月》等。关汉卿塑造的这些女子,从不同的程度冲击着传统的女性文化,表现了她们对传统女性文化的控诉。 一、对传统女性文化道德观念的冲击 中国历史上开始对女性进行规范,可以追溯到周代。周代有关女性的规定,主要贯穿了“男女有别、男尊女卑”这两种思想。秦汉开始,国家以法令形式推行礼教,就对女性的行为规范而言,强调了“贞”的观念。“一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大,失节事小”这样的贞节观,逐渐成为了传统女性文化的精髓。这种道德观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也对女性形成了一种钳制。 对于这种道德观念,关汉卿在自己的剧作中给予了大胆的否定。表现了作者对妇女的理解与尊重。我们可以从他笔下的女主人公形象上看到,他所热情歌颂的女性,其 新回到宪政的权利序列。财产权在2004年写入宪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财产权受宪法保护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仍具重要意义,“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第三,必须积极加强对市民社会的培育。因为市民社会是立宪政治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市民社会的培育与成长是实现法治的基础。“市民社会的特征是多元的社会集团(包括多重独立的社会组织),多元的利益,多元的价值观,及在这个基础上的自我管理:一个由各种独立的、自主的社团组成的多元的市民社会,可以对政治权力构成一种社会的制衡”。以市民社会制约权力是防止暴政、保障个人自由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权力的制约是宪政主义的主要议题之一。 第四,必须高度重视对公民意识的培养。因为“任何国家要有一部可以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宪法,先决条件是其国民(至少是其代表)必须有健全的公民意识”。李慎之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张与萧公权的观点一脉相承。李慎之所谓的发扬“本真人性”即指培养公民意识,“使在中国大地上因循守旧生活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成为有现代意识的公民,有人的觉悟的公民,成为一个一个独立的、自由的、能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的公民。具体而言,公民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传播宪法知识,使公民明确个人与政府各自在宪法中的地位,及个人与政府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传播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李慎之不但表述了以上主张,他还萌生了编一套12册的中学公民的课本的愿望,希望培养公民意识成为义务教育的内容之一。这与萧公权甚盼国民自由发展能理智和自由运用思想的心情是一致的。这表明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培养公民意识在中国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尽管民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宪政思想与西方宪政的精神要义有一定程度的背离,但他们所提出的人权主张、法治观念及对宪政施行条件的探讨,在黑暗落后的民国时期是具有启蒙意义的。他们成为了中国宪政思想的先行者,为中国当代的宪政思想提供了历史资源。尽管历史没有给民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人权主张与法治诉求提供足够的实践空间,但是这些观点主张对于人权观念的塑

造和中国民主法治的进程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永恒的价值,也许会历久而弥香。

参考文献: [1] 刘军宁.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17. [2] 胡适.人权与约法[J].新月,1929,(2). [3] 罗隆基.论人权[J].新月,1929,(5). [4] 中国社会民主党为保障人民自由声明[J].再生,1947,(156).

[5] 胡适.民权的保障[J].独立评论,1933,(38). [6] 罗隆基.什么是法治[J].新月.1930,(11).

[7] 胡适.制宪不如守法[J].独立评论,1933,(50).

责任编辑:冯 锐

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0 14:16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30410.1416.175.html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51中有妓女,有寡妇,这些人物与封建社会里所歌颂的贞女

节妇本身就有矛盾。而他却通过对这些女性的描写,表现

出她们对幸福生活、正常婚姻生活的追求。如他笔下的风

尘女子,大都都是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而对现实作出抗

争。而他更通过谭记儿这个寡妇形象,表现出他对传统女

性文化的不满。 谭巧儿是个年轻的寡妇。“不幸夫主亡化,过了三年光景,我寡居无事”(《望江亭》第一折),她一出场就诉说自己青春的苦闷和被压抑的渴望:“我想着香闺少女,但生的颜色娇颜,都只爱朝云暮雨,哪个肯凤只鸾单?这愁烦恰便似海来深,可兀的无边岸?怎守得三贞九烈、敢早着了钻懒帮闲”。(《望江亭》第一折[混江龙])这番独白,把“三从四德”“女不二嫁”的信条统统置之度外,毫不掩饰地袒露出一个寡妇对爱情的渴求。果然,谭记儿遇到白士中后决意改嫁。改嫁后丈夫遇到恶人陷害时毅然冲决封建伦理道德对妇女的重重拘钳,乔扮渔妇,打入敌阵,巧与杀人钦差周旋,用斗争保全了丈夫的性命,也保卫了自身的幸福。由此可见,封建的贞节观念在关汉卿的眼里已经褪色了。而谭记儿的作为多情、大胆、合理、机智泼辣,敢于冲破传统束缚,向社会常态挑战,正好体现了她们对传统女性文化的冲击。 二、对传统女性文化的人伦思想进行批判 中国自从踏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以忠孝为核心的纲常伦理。这样的纲常伦理折射到家庭,则表现为要求妇女的绝对服从。在传统的女性文化中,“三从四德”是其核心。它昭示了“服从”的精髓。在中国,有“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古老训条。但关汉卿笔下的女子,我们却很难找到如此服从的形象。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植根于元代社会的土壤之中,他笔下的妇女,尽管社会地位各不相同,但却从不同的程度被关汉卿用来表达对传统女性文化人伦思想的批判,并展示出这些女性对美好人生及独立人格的追求。 在《金线池》中,杜蕊娘是一个年近三十的妓女。她清醒地认识到妓女的地位低下,所以久有从良之志。她看中了穷秀才韩辅臣,于是向自己的亲生母亲提出了正当的从良要求。但却遭到了母亲的拒绝。不仅如此,她的老鸨母亲还将她的正当要求视为不孝。其实,李母不许女儿从良的根本原因是觅钱。从杜蕊娘和她的母亲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里的人伦思想还是建立利益之上,而封建伦理观念中的“孝”的本质也被暴露得清清楚楚。 但杜蕊娘却已经有了“十度愿从良,九度不依允”的经验。她知道自己在母亲眼中只是一件觅钱工具,所以她知道冷酷的母亲必然来阻拦和破坏。但她却没有因此而退却,而是据理力争。毫无羞涩之态,坚决要嫁给韩辅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女性文化中的人伦观念,在关的剧作中的女子身上,已经有了新的转变,至少不会绝对的盲从。 除此之外,《救风尘》里的赵盼儿、《谢天香》里的谢天香、《调风月》里的燕燕,她们虽然作为底层的女子,可是却敢自由地追求人身自由,追求婚姻的幸福。即使上层社会的大家闺秀,如《拜月亭》里的王瑞英、《钱大尹智勘绯衣梦》中的王闺香等女子,也是试图冲破封建藩篱,

争取婚姻幸福。这种对婚姻自主权的追求,正是体现出了这些女子具有的独立的人格。也体现出了对传统女性文化的批判。

在《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窦娥可以说是传统女性文化塑造出来的一个完美的女性。她勤劳、孝顺。幼年失恃和贫困的生活,使得她从小养成了柔顺的性格,她年轻守寡,对自己的婆婆孝顺有加,恪守孝道和妇道,一直是个贤惠的好媳妇;在与张驴儿对簿公堂时,为了婆婆不受刑,她勇敢地承担了死罪;临刑前,她怕婆婆看见伤心,要求从“后街”走,死到临头还想着婆婆;当她的沉冤得雪时,她请救父亲帮她照看孤苦伶仃的婆婆。至此,她的善良柔顺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但从她身上,我们又可以看到她带有刚强而带有抗争性的一面。在她受审的过程中,她宁死不屈,坚决不肯屈就于张驴儿,她把希望寄托在衙门的官员身上,当这个希望破灭后。她转向了官员的控诉。在

她临刑前,她痛斥了天地昏暗和衙门、地痞的罪恶,并发下了三桩“无头愿”。充分表明了窦娥一旦爆发,将振聋发聩、惊世骇俗向封建统治者给予最有力的一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提出最有力的控诉。

综观关汉卿笔下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寡妇、妓女、婢女,还是大家闺秀,都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和典型意义。关汉卿对她们充满了同情,而且在她们的身上看到了传统女性文化对她们的钳制。于是,在关的笔下,他

让这些女子发出呐喊,提出正当的要求,向传统女性文化提出抗争。传统女性文化要求女子必须做贞妇烈女,必须从一而终,他偏不仅让渴望得到爱与被爱的谭记儿再度嫁人,而且嫁得如意而又幸福;传统女性文化要求

女子必须柔顺贤淑、温文尔雅,可他偏要让赵盼儿满口粗话、嬉笑怒骂、随心所欲,让燕燕多次挑拨离间、大闹婚场,甚至让大家闺秀王瑞英也咒骂父亲,弃“孝道”于不顾。她们的这些行为,正好体现出了封建社会底层女性艰难的处境与其火山式的反抗与嘲讽,揭示了她们要求自由,要求平等的心声。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而且由于关汉卿本人思想的局限性。使得他无法对封建制度有着彻底的控诉。在一

定的程度上,把女性争取幸福,改变命运的希望放在一些所谓的“清官”的公正和封建家长的决断上。像窦娥拒绝张驴儿的逼婚本来是维护人格自尊的举动,但关汉卿却认为这是“女不二嫁”的节烈。这表现了关汉卿在表现妇女抗争的局限性。但瑕不掩瑜,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关汉卿在戏剧上,尤其是表现女性形象上的光辉成就。

参考文献: [1] 程慧琴.最是柔韧女儿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4,(4). [2] 李妍.从娼妓侍婢到官宦小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3] 王人恩.出污泥而不染,落风尘而抗争[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1,(1).

[4] 冯晓琴.关汉卿杂剧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12,(4).

[5] 朱燕,段国华.关汉卿与他笔下的“辣妹”群像[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5,3,(1).

责任编辑:罗 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