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形成的条件和机理

合集下载

浅谈崩塌形成机理及治理方法

浅谈崩塌形成机理及治理方法

浅谈崩塌形成机理及治理方法陡峻边坡的崩塌主要受到裂隙和结构面的控制,它的活跃程度主要是由卸荷裂隙的扩张和扩展所决定的。

层状结构岩体的岩层面和构造裂隙面在崩塌的形成中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所以水平岩层、顺向岩层、逆向岩层以及块状岩层陡峻边坡形成崩塌的条件有所不同,崩塌现象也表现出了不尽相同的的特点。

本文分析了崩塌的形成机理和特点,提出了一定的可操作性的防治对策,对崩塌的治理方法措施提出安全可靠、经济可行、可实施性及可操作性强的建议。

标签:崩塌地质因素非地质因素形成机理发育过程防治对策崩塌是一种很常见地质灾害。

大多数人认为,崩塌是不同构造面与裂隙面的切割和组合导致危岩体脱落的现象,所以对于崩塌的形成机理与防治的认识都比较单一化。

实际上,崩塌的形成机理很具有独特性,而相同构造岩之间的崩塌的形成也具有相通性。

对于崩塌治理,需要在对其形成机理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找出关键点,针对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对于不同特点的岩体的崩塌情况,对其形成机理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研究,提出对崩塌的防预治理有所依据的、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

1崩塌的形成机理1.1形成崩塌的一般机理崩塌一般会发生在比较坚硬岩区的高陡边坡处,它形成的机制是,河流在经过了冲刷或者是在人工挖掘的过程中形成的高陡边坡,由于卸荷的作用,重力经过重新分布后在边坡卸荷处形成的张拉张裂缝隙,这个缝隙又与其它的裂隙与结构面相组合,逐渐地连通形成了危岩体,在地震或者爆破性的震动等等外作用力的作用之下,使得危岩体突然间的脱离了母体,导致其翻滚、坠落,零散的堆在坡脚处。

卸荷区内的危险岩石的崩塌大多是由边坡前缘呈现向后牵引式的扩展。

不同的岩体结构使崩塌的形成机制也有所不同,下面就逐一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1.2不同结构边坡的崩塌形成机理1.2.1水平岩层(一般形成倾倒崩塌或错裂崩塌)(1)在边坡的卸荷作用之下,卸荷裂缝一般会继续发展,在危岩体的作用之下,水平岩层的层面垂直向裂隙表面贯穿,危岩体的底部产生剪切性的破坏,形成了崩落。

崩塌的基本概念

崩塌的基本概念

崩塌的基本概念崩塌是指地质体(如山体、岩体、土体等)由于内部结构破坏或外部力量作用而失去平衡,导致部分或全部坍塌、滑动或流动的现象。

崩塌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也是一种地质灾害。

它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重要影响。

崩塌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地质构造因素:地震、构造变形等因素,会使山体、岩体等地质体发生破裂、断层等结构变化,从而导致崩塌。

2.气候因素:降雨、雪融、冰雹等因素会使山体、土体等地质体受到水的浸润和侵蚀,从而导致崩塌。

3.人为因素:过度开采、不合理开发、乱砍滥伐等人类活动会破坏地质体的平衡,从而导致崩塌。

崩塌的类型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滑坡:指山体或土体在斜坡上发生滑动的现象,通常是由于斜坡过陡或土壤湿度过高导致。

2.崩滑:指山体或土体在斜坡上先发生崩落,然后再滑动的现象,通常是由于山体岩石结构不稳定或土壤湿度过高导致。

3.泥石流:指在陡坡上由于雨水、融雪等因素导致泥石混合物形成流体,沿着河道或谷底流动的现象。

4.崩塌堆积:指山体或土体在崩塌后形成的堆积物,通常是由于山体岩石结构不稳定或土壤湿度过高导致。

对于崩塌的预防和治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监测:利用遥感、地震监测等技术手段对潜在崩塌危险区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地质变化情况。

2.生态修复:采取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缓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3.工程措施:采取加固措施、建设防护工程等措施,提高地质体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4.科学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避免在潜在崩塌危险区建设大型建筑和基础设施,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总之,崩塌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重要影响。

预防和治理崩塌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监测、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和科学规划都是有效的手段。

崩塌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

崩塌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

崩塌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
山崩是由于地表地质作用或山下水力作用,使山体内岩体发生破坏,
形成崩塌性地貌形态。

其机理可分为:
(1)滑坡机理:这是最常见的山崩形成机理,由于自重或外力作用,使岩体发生软结破坏,形成滑坡现象。

(2)岩溶机理:当地下水侵蚀岩石,使其中的岩石溶解,岩体结构
出现破坏,就会发生山崩。

(3)冰融机理:当地表有薄冰,冰缝中的水冻结凝结,使岩石发生
压裂,也可能导致地质构造受力扭曲,从而发生山崩。

防治措施:
(1)强化地形调查,建立山崩预警网络,增强预警能力。

(2)加强崩塌区域的山体稳定化治理,采取石头筑堤、细木支护等
技术措施,减少山崩危害。

(3)实施人为防治措施,如围墙加固、保护林等,增加山体抵御外
力的能力,避免山崩灾害。

(4)重视山崩区域资源利用和自然环境保护,减少过度采砂、过度
砍伐森林等人为活动,减少山崩发生的危险性。

浅谈崩塌形成机理及治理方法

浅谈崩塌形成机理及治理方法

浅谈崩塌形成机理及治理方法崩塌,即地貌变形的一种形式,指的是地表面因堆积体的强度减弱而发生垂直向下的坠落形成的洼陷。

由于其威胁人类安全,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因此,研究崩塌的形成机理及治理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崩塌形成机理崩塌的形成机理涉及复杂的地质环境,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其中,物理因素是崩塌形成的主要原因,其影响深远。

它主要指堆积体内部和外部的应力状态,堆积体板块内部和外部应力不均衡,内外张应力差越大,则崩塌的可能性越大。

其次,气候变化是崩塌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山区气候变化的突然变化,很可能导致地质破坏。

此外,生物因素也可能导致崩塌,它指的是植物们对堆积体的改造,例如向堆积体里侵蚀,通过根系的拔动等,会弱化堆积体的稳定性,从而导致崩塌。

二、崩塌治理方法1.高堆积体稳定性增加堆积体的强度和稳定性,是控制崩塌发生的一种有效措施。

主要包括:加固外加作用,在堆积体山体上建立护坡等;抗折强度提高,可将抗折强度差的堆积体进行加固;减少堆积体的内部应力,可利用抗侧剪强度提高的堆积体抗侧力;减缓堆积体外部应力,可改变堆积体的外部影响因素,以降低对堆积体的压力;建设排水、灌溉管网,减少堆积体渗透水分量,提高堆积体稳定性。

2.强预测监视加强预测监视是控制崩塌发生的重要措施,它需要了解崩塌可能性,预测崩塌的发生规律及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预防崩塌的发生,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

在此基础上,采用遥感技术、GIS技术等新技术,可以对崩塌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初步研究,建立灾害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收集和分析崩塌危险性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及变化,对崩塌灾害进行监测。

综上所述,崩塌形成机理涉及复杂的地质环境,治理崩塌的方法主要包括提高堆积体稳定性和加强预测监视两个方面。

如果要更好地控制崩塌灾害,可以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积极推动崩塌领域的科学研究。

崩塌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典型案例

崩塌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典型案例

崩塌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典型案例崩塌的形成条件崩塌是在特定⾃然条件下形成的。

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是崩塌的物质基础;降⾬、地下⽔作⽤、振动⼒、风化作⽤以及⼈类活动对崩塌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主要表现在斜坡坡度上。

从区域地貌条件看、崩塌形成于⼭地、⾼原地区;从局部地形看、崩塌多发⽣在⾼陡斜坡处,如峡⾕陡坡、冲沟岸坡、深切河⾕的凹岸等地带。

崩塌的形成要有适宜的斜坡坡度、⾼度和形态,以及有利于岩⼟体崩落的临空⾯。

这些地形地貌条件对崩塌的形成具有最为直接的作⽤。

崩塌多发⽣于坡度⼤于55°、⾼度⼤于30m、坡⾯凹凸不平的陡峻斜坡上。

据我国西南地区宝成线风州⼯务段辖区57个崩塌落⽯点的统计数据(见下表),有75.4%的崩塌落⽯发⽣在坡度⼤于45°的坡度。

坡度⼩于45°的14次均为落⽯,⽽⽆崩塌,⽽且这14次落⽯的局部坡度亦⼤于45°,个别地⽅还有倒悬情况。

崩塌落⽯与边坡坡度关系的统计(据蒋爵光,1991)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1.地层岩性岩性对岩质边坡的崩塌具有明显控制作⽤。

⼀般来讲,块状、厚层状的坚硬脆性岩⽯常形成较陡峻的边坡,若构造节理和(或)卸荷裂隙发育且存在临空⾯,则极易形成崩塌。

相反,软弱岩⽯易遭受风化剥蚀,形成的斜坡坡度较缓,发⽣崩塌的机会⼩得多。

沉积岩岩质边坡发⽣崩塌的⼏率与岩⽯的软硬程度密切相关。

若软岩在下、硬岩在上,下部软岩风化剥蚀后,上部坚硬岩体常发⽣⼤规模的倾倒式崩塌;含有软弱结构⾯的厚层坚硬岩⽯组成的斜坡,若软弱结构⾯的倾向与坡向相同,极易发⽣⼤规模的崩塌。

页岩或泥岩组成的边坡极少发⽣崩塌。

岩浆岩⼀般较为坚硬,很少发⽣⼤规模的崩塌。

但当垂直节理(如柱状节理)发育并存在顺坡向的节理或构造破裂⾯时,易产⽣⼤型崩塌;岩脉或岩墙与围岩之间的不规则接触⾯也为崩塌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变质岩中结构⾯较为发育,常把岩体切割成⼤⼩不等的岩块,所以经常发⽣规模不等的崩塌落⽯。

崩塌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

崩塌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

崩塌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崩塌是土壤或岩石在一定条件下失去稳定性,造成大面积倾斜、滑坡或塌陷的现象。

崩塌的形成机理主要与土壤或岩石的力学性质及外界条件有关,防治崩塌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或岩石的力学特性、地形地貌因素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等。

崩塌的形成机理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和地下水等。

地质构造不稳定是崩塌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因素可以导致土壤或岩石的断裂、滑动,进而引发崩塌。

地下水也是崩塌形成的重要因素,地下水的过度饱和会引起土壤的液化,失去承载力而发生崩塌。

人为因素主要有开采、建设和荒山等。

开采活动如采矿、挖土、挖掘基坑等会改变土壤或岩石的力学性质,破坏地质结构,导致崩塌的发生。

建设活动如施工过程中的挖填、挖坑、运输等也会对土壤或岩石造成一定的变形和破坏,进而引发崩塌。

荒山也是崩塌的重要诱因,草木的根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固定土层,而荒山地区植被严重减少,会导致土壤的侵蚀和失稳。

针对崩塌的防治措施可以从源头控制、整治加固和预警监测三个方面来考虑。

源头控制是指从人为活动的角度入手,避免人类活动对土壤或岩石造成的破坏。

对于开采活动,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和严格监管,控制采矿量和速度,避免过度开采所导致的地质破坏。

对于建设活动,需要进行充分勘察和评估,制定合理的工程方案,确保施工过程中稳定性的控制。

对于荒山地区,需要进行生态恢复和植被治理,加强植被的保育和人为种植,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整治加固是指对已经发生崩塌的区域进行修复和加固,以防止再次崩塌的发生。

整治加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如加固土壤或岩石的物理性质,采用护坡、防洪堤等措施进行保护,或采取碎石隔离墙、桩固墙等工程手段加固区域的稳定性。

预警监测是指通过科学手段对崩塌的发生进行预警和监测,及时发现崩塌的迹象并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

预警监测可以利用地质勘探、摄像监控、遥感技术等手段,对崩塌点进行实时监测和追踪,及时预警并采取紧急疏散等措施避免人员伤亡。

地球崩塌怎么形成的原理

地球崩塌怎么形成的原理

地球崩塌怎么形成的原理
地球崩塌是指地表及地下层次发生大规模倒塌、塌陷或崩溃的现象。

其形成原理可以从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从地球内部结构来看,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等多个层次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而地壳下面的地幔是岩石的塑性流体层。

在地壳和地幔之间,存在着岩石的不稳定性,地球的内部热力造成了岩石的熔化和流动,形成了地球的板块运动。

当地球板块运动不平衡或者板块受到外界的压力过大时,地壳就可能发生倒塌、塌陷或崩溃。

除了地球内部的结构,外部因素也会导致地球崩塌的形成。

例如,一些极端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山体滑坡等,会对地球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压力,引发地壳的崩塌。

此外,非人为活动,例如深度开采矿产资源、建设地下隧道、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等,也会导致地下岩石结构的破坏和地表的塌陷。

综上所述,地球崩塌的形成原理涉及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因素。

地球板块运动的不平衡、外界极端自然灾害以及人类活动带来的压力变化,都可能导致地壳的倒塌、塌陷或崩溃。

崩塌

崩塌
长柱或板状不稳定 岩体的下部被剪断,从而 发生错断崩塌。
悬于坡缘的帽沿状危 岩,后缘剪切面的扩展, 剪切应力大于危岩与母岩 连接处的抗剪强度时,则 发生错断崩塌。 锥状或柱状岩体多面 临空,下伏软基抗剪强度 小于危岩体自重产生的剪 应力或软基中存在的顺坡 外倾裂隙与坡面贯通时, 发生错断-滑移-崩塌。
组合型边坡。
2.崩塌的形成条件与诱发因素
3) 构造条件
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面、岩层界面、断层等,对 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母体(山体) 的边界条件。
1996年发生于 巫峡左岸的横 石溪崩塌
2.崩塌的形成条件与诱发因素
4) 自然因素 地震: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从而诱发崩塌。 一般烈度大于7度以上的地震都会诱发大量崩塌。 融雪、降雨:特别是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
滑移式崩塌
临近斜坡的岩体内存在软弱面倾向与坡向相同,则软弱 面上覆的不稳定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具有向临空面滑移的趋 势,当岩体的重心滑出陡坡,产生突然的崩塌。降水渗入 岩体裂缝中产生的静、动水压力以及地下水对软弱面的润 湿作用都是岩体发生滑移崩塌的主要诱因。
鼓胀式崩塌
陡坡上不稳定岩体之下存在较厚的软弱岩层, 上部岩体重力产生的压应力超过软岩天然状态 的抗压强度后软岩即被挤出,发生向外鼓胀。 随着鼓胀的不断发展,不稳定岩体不断下沉和 外移,同时发生倾斜,一旦重心移出坡外即产 生崩塌。
三.崩塌的稳定性评价
1.地质历史分析法
变形史分析法
依据崩塌发育规律中的发生周期性和阶段性特征,追溯潜在崩塌体 的变形发育史,判定其现今所处阶段,进而分析其稳定性。

地质综合分析
对潜在崩滑体的形体特征、地质构成、成灾条件、成灾动力、成灾 因素、成灾机理、变形破坏形式和特征、失稳条件和机制等进行全面系 统地整理、归纳,进而评价崩塌体现阶段的稳定性,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评价其失稳的必要条件、相关因素、失稳的可能性和失稳的规模、方式、 方向,预测失稳的时间。

崩塌的形成条件及触发因素

崩塌的形成条件及触发因素

崩塌的形成条件及触发因素
崩塌的形成条件及触发因素
(一)形成条件
1、地貌条件
崩塌一般仅发生在陡峻且高度较高的坡地上。

坡度:松散物质组成的斜坡坡度要大于碎屑的休止角,一般大于45°黄土状物质> 50°
岩石坡>50°-60
坡高:松散物质 < 25米小型崩塌
25-45米中型崩塌
> 45米大型崩塌
坚硬岩石坡 > 50米大型崩塌
2、地质条件
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岩性等都有影响
3、气候条件
一般来说崩塌是与强烈的物理风化紧密相关的,在干燥、日温差及年温差较大的地区易发生崩塌,在融冻过程非常强的季节和地区,崩塌比较严重
(二)触发因素
暴雨、融冰化雪、爆破、地震、人工开挖坡角等。

浅谈崩塌形成机理及治理方法

浅谈崩塌形成机理及治理方法

浅谈崩塌形成机理及治理方法崩塌是地质灾害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其形成机理主要受到地层、地质构造等方面影响,有关治理方法也有着多种选择。

本文将对崩塌形成机理及治理方法进行浅析,从而有助于对崩塌灾害进行规范化管理及防治,避免后果的发生及产生更大的损失。

一、崩塌形成机理1、地层、构造地层结构的构造决定了地区的内力作用的类型及方向,决定了其变形类型及范围,从而影响崩塌的形成。

构造形变,是崩塌比较容易发生的因素之一,地区内构造带有不同方向和类型的应力,可以影响崩塌发生的方向和大小;2、岩性及地质作用岩层材料的物理性质是崩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硬度、强度、孔隙度等都是影响崩塌形成的重要指标;同时,火山爆发、滑坡,以及地壳变形、地震等都是影响崩塌形成的重要原因;3、地表INDIVIDUAL地表INDIVIDUAL是地表形态的主要特征,对崩塌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地表可以减小地表地区的强度,从而加重山体在地壳变形下的效果,从而促进崩塌的发生;4、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对崩塌的发生也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降雨量、温度等因素对崩塌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降雨量过大会加剧崩塌发生的几率,降雨量过小会减小崩塌发生的几率。

二、崩塌治理方法1、结构性治理可以通过建设特定结构,起到调整地层及构造,稳定山体,防止崩塌的发生。

例如护坡、护岸、坝堰等建筑结构,都可以减小崩塌发生的几率;2、植被治理植被治理是指采用自然或人造植被管理,通过植被的抗剪强度,阻止崩塌发生,降低崩塌的风险。

有效的植被管理,也可以起到环境改善的作用;3、泥石流治理泥石流治理是指采用专业技术,利用结构物或植被,对泥石流河道、崩坡尾部进行工程控制,避免崩塌灾害的发生。

4、隧道排水通过设置隧道,进行地下水排放,及时有效地排除崩塌地段的地下水,减小或者避免崩塌灾害的发生。

三、结论崩塌是地质灾害中一种常见的形式,其形成机理主要受到地层、地质构造、岩性及地质作用等的影响,而治理方法包括结构性治理、植被治理、泥石流治理和隧道排水等方法,从而有助于对崩塌灾害进行管理,防止其发生及产生更大的损失。

崩塌的描述

崩塌的描述

一、崩塌产生的条件1、地貌条件:崩塌多产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一般坡度大于55°、高度大于30m以上,坡面多不平整,上陡下缓。

2、岩性条件:坚硬岩层多组成高陡山坡,在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的情况下易产生崩塌。

3、构造条件:当岩体中各种软弱结构面的组合位置处于下列最不利的情况时易发生崩塌:(1)当岩层倾向山坡、倾角大子45°而小于自然坡度时;(2)当岩层发育有多组节理,且一组节理倾向山坡、倾角为25~65°时;(3)当二组与山坡走向斜交的节理(X形节理),组成倾向坡脚的楔形体时;(4)当节理面呈弧形弯曲的光滑面或山坡上方不远有断层破碎带存在时;(5)在岩浆岩侵入接触带附近的破碎带或变质岩中片理片麻构造发育的地段,风化后形成软弱结构面,容易导致崩塌的产生。

4、此外昼夜的温差、季节的温度变化,促使岩石风化;地表水的冲刷、溶解和软化裂隙充填物形成软弱面,或水的渗透增加静水压力;强烈地震以及人类工程活动中的爆破、边坡开挖过高过陡,破坏了山体平衡,都会促使崩塌的发生。

二、崩塌勘察要点崩塌勘察以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为主,测绘比例尺宜采用1:500~l:1000,在顺可能崩塌方向的纵断面上,比例尺宜采用1:200。

其内容主要为:1、调查崩塌的特征、类型、分布范围及崩塌体的大小及其发展过程。

2、查明崩塌区的斜坡外形、坡度,山体危石分布情况及坡脚堆石情况。

3、查明斜坡的地层构造,岩体的结构类型,.结构面的发育程度、产状、组合关系、延展及贯穿情况、闭合及填充情况。

4、搜集当地气象、水文及地震资料。

5、调查崩塌前的迹象,分析崩塌的内、外原因。

6、调查当地防治崩塌的经验。

三、崩塌的工程分类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根据崩塌的特征、规模及其危害程度,将其分为三类:1、工类:山高坡陡;岩层软硬相间,风化严重;岩体结构面发育、松弛且组合关系复杂,形成大量破碎带和分离体;山体不稳定,可能崩塌的落石方量大于5000m3,破坏力强,难以处理。

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

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

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介绍崩塌是一种地质灾害,它指的是山体或土坡释放出大量的岩石、土壤和碎屑物,然后以高速滑落或冲击的形式运动下来。

崩塌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

本文将探讨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

崩塌的基本条件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多方面的,涉及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岩性特性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

下面是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的详细讨论。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地质构造有时会导致山体的不稳定,从而增加了崩塌的风险。

例如,断层地区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错位,可能导致山体断裂和崩塌。

此外,地壳抬升和下沉也可能改变山体的稳定性,增加崩塌的可能性。

2. 地貌特征地貌特征是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不同的地貌特征对崩塌的发生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陡峭的山坡和悬崖容易发生崩塌,因为重力对岩石和土壤的作用更大。

此外,河流、湖泊和海岸线等水体的侵蚀也会削弱山体的稳定性,增加崩塌的风险。

3. 岩性特性岩石的物理和力学特性是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不同类型的岩石在面对外力时具有不同的稳定性。

例如,软弱的粉砂岩和黏土容易发生崩塌,而坚硬的花岗岩和片麻岩更为稳定。

此外,岩石的裂缝和节理也会影响崩塌的发生,因为它们会导致岩体的破碎和分离。

4.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人类开发和利用山地资源的行为会改变山体的稳定性,增加崩塌的风险。

例如,过度的采矿活动会导致山体失去支撑,进而引发崩塌。

此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度的开垦和建设以及不恰当的水利工程都可能加剧崩塌的危险。

形成崩塌的具体过程崩塌形成的过程是复杂而多样的,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背景条件形成崩塌发生之前,背景条件往往已经形成。

这包括地质构造的形成、地貌特征的发展以及岩性特性的形成等。

背景条件对崩塌的形成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2. 外界因素作用崩塌的形成通常需要外界因素的作用。

外界因素可以是自然因素,如地震、降雨和湿度的变化等;也可以是人为因素,如振动、爆破和人工开挖等。

崩塌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崩塌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崩塌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201326010213 程展
a
1
一、崩塌灾害的基本认识
崩塌多发地区主要为横断山高山峡谷地区、青藏高 原东缘、黄土高原、湘西地区、云南高原以及川东 鄂西的中山区,涉及到云南、西藏、陕西、甘肃、 重庆、湖北、a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区、市) 2
内容提要
一、崩塌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二、崩塌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 三、崩塌危害及防治措施
② 土体崩塌
③ 混合体崩塌
(3)按分离面的特性、形状及其崩塌发生的原因分类 ① 顺断层或风化层的崩塌
② 沿裂隙面的崩塌
③ 探头崩塌
a
5
基一本、特相征关概念
崩塌特征
崩塌体的形态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 岩土体脱离母体留下圈椅状崩塌后壁, 下部堆积的成锥型的乱石堆(扇形), 上下组成纺锤形。
崩塌体后壁“凹”“凸”不平,坡度一 般为60°~90°。
潜在崩塌体的位移 外部环境作用下,顺分离面位移,重心临空。
崩塌发生 崩塌体脱离母岩,沿坡面翻滚、跳跃、互相撞击,
最后堆于坡脚 。伴有崩塌气浪。
a
14
二、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
崩塌模式
1.倾倒式崩塌
通常坡脚遭受掏蚀,在重力作用下或有较大水平力作用时,岩体因重 心外移倾倒产生突然崩塌。
崩塌途径: 1. 在重力作用下,长期冲刷掏蚀直立岩体的坡脚,由于偏压失去重 心,使直立岩体倾斜,最终导致崩塌; 2. 当附加特殊的水平力(地震力、静水压力、动水压力以及冻胀力 等)时,岩体可倾倒破坏; 3. 当坡脚由软岩层组成时,雨水软化坡脚产生偏压,引起崩塌; 4. 直立岩体在长期重力作用下,产生弯折也能导致这种崩塌。
a
18
崩塌的危害 1.崩塌对线性工程的危害

崩塌形成的条件

崩塌形成的条件

1、地形地貌条件:崩塌多产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一般坡度大于45度,坡面多不平整,上陡下缓。

孤立山嘴或凹形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江、河、潮(水库)谷的斜坡及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的边坡以及各类人工边坡有利崩塌产生的地貌部位。

2、岩性条件: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

一般而言,岩土都可以形成崩塌,但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通常坚硬岩层多组成高陡边坡,在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情况下易产生崩塌。

3、构造条件:各种地质构造形成的构造面,如节理面、岩层界面、断层等,对坡体切割、分离,为崩塌形成脱离母体(山体)的边界条件,坡体中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

4、其他条件:能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主要有地震、融雪、降雨、地表水冲刷入渗、人工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昼夜及季节温差等。

工程地质知识:崩塌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doc

工程地质知识:崩塌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doc

工程地质知识:崩塌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1)地形:险峻陡峭的山坡是产生崩塌的基本条件。

山坡坡度一般大于45?,而以55~75?者居多。

(2)岩性:节理发育的块状或层状岩石,如石灰岩、花岗岩、砂岩、页岩等均可形成崩塌。

厚层硬岩覆盖在软弱岩层之上的陡壁最易发生崩塌。

(3)构造:当各种结构面,如岩层层面、断层面、错动面、节理面等,或软弱夹层倾向临空面且倾角较陡时,往往会构成崩塌的依附面。

(4)气候:温差大、降水多、风大风多、冻融作用及干湿变化强烈。

(5)渗水:在暴雨或久雨之后,水分沿裂隙渗入岩层,降低了岩石裂隙间的粘聚力和摩擦力,增加了岩体的重量,就更加促进崩塌的产生。

(6)冲刷:水流冲刷坡脚,削弱了坡体支撑能力,使山坡上部失去稳定。

(7)地震:地震会使土石松动,引起大规模的崩塌。

(8)人为因素:如在山坡上部增加荷重,切割了山坡下部,大爆破的震动等。

崩塌分布成因措施

崩塌分布成因措施

崩塌分布成因措施1. 引言崩塌是一种自然灾害,它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了解崩塌的分布成因以及采取适当的措施,有助于减少崩塌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探讨崩塌分布的成因以及可能采取的一些预防和控制措施。

2. 崩塌的成因崩塌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崩塌成因:2.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理、气候和地球物理条件等。

地质条件是崩塌发生的基本条件,包括土壤的类型、地层的稳定性等。

气候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如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等。

地震等地球物理灾害也可能引发崩塌。

2.2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包括不当的土地利用、开采活动和工程建设等。

不当的土地利用,如违建、毁林等,破坏了土地的稳定性;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可能导致土壤沉陷和崩塌;工程建设活动,如道路和建筑物的施工,可能破坏了土壤的稳定性。

3. 崩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了减少崩塌引发的灾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3.1 土地规划和管理良好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崩塌的重要环节。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避免不当的土地利用行为。

土地开发活动需要符合相关的规划和标准。

3.2 强化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有效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帮助提前发现潜在的崩塌风险。

监测手段可以包括地质勘测、地下水位监测、地震监测等。

预警系统应能够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居民发布崩塌风险的警报。

3.3 加强防治工程建设采取防治工程措施是防止崩塌发生和控制崩塌的有效手段。

例如,设置护坡、梯田和挡土墙等防护措施,可以增加土地的稳定性。

此外,加强道路和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确保其能承受崩塌引发的冲击。

3.4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崩塌灾害的认识和意识,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适当的行动。

此外,针对从事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的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对崩塌风险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4. 结论崩塌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崩塌灾害与防治

崩塌灾害与防治

崩塌灾害与防治一、前言台湾地区3,598,976公顷土地中,共有2,650,774公顷为山坡地,约占全岛的73.3%。

每逢台风、大量降雨或是地震后,在山坡地地区、山区道路每每发生严重灾害,导致人员伤亡。

强烈台风贺伯于民国85年7月31日至8月1日挟带强风豪雨侵袭台湾,对台湾地区造成重大灾害。

台湾地区山崩灾害频传,在谈如何预防灾害之前,对于山崩的种类应有所认识。

二、崩塌发生机制崩塌系指边坡材料因受重力作用,发生向下滑动或崩塌之块体运动现象,通常概分为山崩与地滑。

因土块受到了破坏而侧向滑动或下方发生土方移动的现象为山崩。

地滑则是因为受地下水之因素,土块受重力作用与母岩之间作用力不平衡时产生之移动现象。

造成崩塌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方面包括地质、地形、降雨、地下水、海岸侵蚀、地震及其它。

人为因素则有水库蓄水、上方加载、山坡地超限开发。

崩塌发生之主要条件一、力学性质分析山崩发生的原因,就其力学条件而言,就是组成坡地的物体其向下坡移动的力量,超过阻止其下滑的摩擦力,因而产生向下坡移动的现象。

二、安全系数:即摩擦阻力:下滑力1.当安全系数> 1 稳定状态2.当安全系数= 1 平衡状态- 临界状态3.当安全系数<1 不稳定状态三、触动因子当安全系数< 1 时,边坡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时,但是并不一定会发生山崩;往往还需「临门一脚」,地震和连续性降雨即为触动崩塌的主要因子。

四、水的影响:1.增加下滑力(重量增加)2.孔隙水压增加,相对使摩擦阻力减少(mgcosØ )3.土体的性质改变,增加润滑或变为具有可塑性或液性。

(-µ变小) ※结果:下滑力增加,摩擦阻力减小三、崩塌种类在重力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土石不断地向下坡方向移动,称为块体运动或称斜坡运动,而山崩就是一种快速的斜坡运动。

斜坡运动可依其移动方式而分为坠落(falls) 、倾翻(topples) 、滑动(slides) 、侧滑(spreads)与流动(flows)等五大基本类型,而这五种斜坡运动即一般统称的山崩(landslide)。

崩塌的原理

崩塌的原理

崩塌的原理崩塌是指土地或岩石在地力的作用下突然塌陷倒下的现象。

崩塌的原理主要与地质构造、土壤或岩石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地质构造是崩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如地壳的隆升或下降、构造断裂的活动等,会引起地表的不稳定,进而促使崩塌的发生。

特别是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或人工挖掘、开发等活动的强烈扰动下,地壳容易发生应力累积和释放,造成土壤或岩石失去平衡,从而发生崩塌现象。

其次,土壤或岩石性质对崩塌也有重要影响。

土壤中的颗粒、孔隙、水分含量等对土壤的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黏土和软弱的沉积物在水分充分的情况下容易流动,水流的影响力可导致土壤的液化,增加了崩塌的风险。

而岩石的力学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岩石的稳定性。

例如,坚硬的岩石相对稳定,但当有裂隙或节理存在时,岩石容易破碎,由此引发崩塌。

此外,水文地质条件是崩塌发生的重要背景条件之一。

当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或岩石表面与内部的接触力减小,而地下水的渗透和压力又会使土壤或岩石的稳定性降低。

尤其是在山区或陡坡地带,地下水累积可逐渐使土壤饱和,进而促进崩塌的发生。

最后,人类活动也是引发崩塌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度开发、挖掘和建设,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破坏了自然地理条件和地表覆盖,破坏了土壤或岩石的稳定性,从而增加了崩塌的风险。

例如,人为提高河流水位或城市排水系统失效,导致水流渗透和积聚,进一步削弱了地表土壤或岩石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崩塌的原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质构造、土壤或岩石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影响,导致土地或岩石失去平衡,进而发生崩塌。

在实际工程和城市规划中,合理评估和处理这些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降低崩塌的风险,确保人类和财产的安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崩塌形成的条件和机理
摘要:本文对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不同结构类型边坡崩塌的形成机理与扩展特征,并列举几类常用的崩塌防治方法。

关键词:崩塌、机理、防治0前言崩塌是指在陡峻的斜坡上,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灾害现象,具有自身独特的的形成机理,其形成和演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为了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需要对不同结构的岩体崩塌的形成机理与扩展特征进行研究与总结。

1 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崩塌经常发生在山区陡峭的山坡上,有时也发生在高陡的路堑边坡上,是山区公路常见的一种病害现象。

它可以由自然因素激发产生,也可以由人为因素激发产生,其形成的基本条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地形条件斜坡高、陡是形成崩塌的必要条件。

调查表明,规模较大的崩塌,一般多产生于高度大于30m,坡度大于45°(大多数介于55°~75°之间)的陡峻斜坡上。

斜坡的外部形状,对崩塌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在上缓下陡的凸坡和凹凸不平的陡坡上易于发生崩塌。

1.2岩性条件坚硬的岩石(如厚层石灰岩、花岗岩、砂岩、石英岩、玄武岩等)具有较大的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能形成高陡的斜坡,在外来因素影响下,一旦斜坡稳定性遭到破坏,即产生崩塌现象。

所以,崩塌常发生在由坚硬性脆的岩石构成的斜坡上。

此外,由软硬互层(如砂页岩互层、石灰岩与泥灰岩互层、石英岩与千枚岩互层等)构成的陡峻斜坡,由于差异风化,斜坡外形凹凸不平,因而也容易产生崩塌。

1.3构造条件如果斜坡岩层和岩体的完整性好,就不易发生崩塌。

实际上,自然界的斜坡,经常由性质不同的岩层以各种不同的构造和产状组合而成的,而且常常为各种构造面所切割,从而削弱了岩体内部的联结,为产生崩塌创造了条件。

一般说来,岩层的层面、裂隙面、断层面、软弱夹层或其它的软弱岩性带都是抗剪性较弱的“软弱面”。

如果这些软弱面倾向临空且倾角较陡时,当斜坡受力情况突然变化时,被切割的不稳定岩块就可能沿着这些软弱面发生崩塌。

1.4其它自然因素岩石的强烈风化,裂隙水的冻融,植物根系的楔入等,都能促使斜坡岩体发生崩塌现象。

但大规模的
崩塌多发生在暴雨、久雨和强震之后。

这是因为降雨渗入岩体裂隙后,一方面会增加岩体的重量,另一方面能使裂隙中的充填物或岩体中的某些软弱夹层软化,并产生静水压力及动水压力,使斜坡岩体的稳定性降低;或者由于流水冲掏坡脚,削弱斜坡的支撑部分等,都会促使斜坡岩体产生崩塌现象。

地震能使斜坡岩体突然承受巨大的惯性荷载,因而往往能促成大规模的崩塌。

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如公路路堑开挖过深,边坡过陡,也常引起边坡发生崩塌。

由于开挖路基,改变了斜坡外形,使斜坡变陡,软弱构造面暴露,使部分被切割的岩体失去支撑,引起崩塌。

此外,如坡顶弃方荷载过大或不妥当的爆破施工,也常促使斜坡发生崩塌现象。

2 崩塌形成的一般机理崩塌一般发生在坚硬岩地区高陡边坡,其形成机制是,河流切割或人工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由于卸荷作用,应力重新分布后在边坡卸荷区内形成张拉张裂缝,并与其它裂隙和结构面组合,逐步贯通形成危岩体,在地震或爆破震动、降水等外力触发作用下,导致危岩体突然脱离母体,翻滚、坠落下来,散堆于坡脚。

卸荷区内危岩崩塌一般由边坡前缘向后呈牵引式扩展。

一般边坡中下部及边坡前缘地带即为卸荷裂隙扩展的牵引带。

不同结构的岩体崩塌形成机制和扩展特征不尽相同。

不同结构类型边坡崩塌的形成机理与扩展特征:(1)水平岩层(倾倒崩塌、错裂崩塌)在边坡卸荷作用下,卸荷裂隙一般在构造裂隙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在危岩体压应力作用下,层面垂向裂隙贯通后危岩体底部发生剪切破坏,形成崩落。

崩塌区由边坡坡肩前缘向后扩展(图1)。

如果危岩底部含有软弱或破碎夹层,软弱夹层的蠕变和超前风化,或者危岩底剪切带发育优势结构面或裂隙面,将加速危岩体底部的剪切破坏。

有的底部软弱岩层超前风化,还形成悬挑式危岩体。

图1 水平岩层错裂型崩塌如果危岩底部不易被剪切破坏,危岩体在垂向裂隙中降水水压,或充填物的水平推力作用下,卸荷裂隙向深部发展的同时,危岩体逐步向外倾斜,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产生倾倒崩塌(图2)。

图2 倾倒崩塌(2)顺向岩层(滑落崩塌)若各类岩层都经历过强烈挤压作用,构造裂隙比较发育,并且普遍发育垂直岩层面的张拉裂隙。

在边坡开挖或河流切割产生的卸荷作用下,卸荷裂隙一般在层面垂向构造裂隙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危岩体沿岩层面滑落而形成崩塌。

崩塌区由内边坡坡肩前缘向后扩展(图3),直至边坡重新趋于稳定。

图3 顺向岩层滑落崩塌(3)逆向岩层(错裂崩塌)在边坡开挖卸荷作用下,卸荷裂隙一般在构造裂隙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在危岩体压应力作用下,垂向裂隙面贯通后形成崩落。

崩塌区由内边坡中下部向上、向后扩展(图4)。

图4 逆向岩
层崩塌(4)块状岩体以火成岩为代表的块状岩体的特点是岩体结构均匀,强度高。

内边坡开挖后卸荷裂隙一般沿岩石的结构面、节理和构造裂隙发育,如沿玄武岩的柱状节理裂隙、花岗岩的结构裂隙,以及受区域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构造裂隙发育。

卸荷裂隙在重力和降水入渗水压作用下由表层向深部发展,由于岩体强度高不容易破坏,容易形成高大危岩体,产生的崩塌危害性较大。

卸荷裂隙一般自坡肩前缘由外至里,由上至下扩展(图5)。

图5 火成岩崩塌示意图3结论综上所述,陡峻边坡崩塌主要受控于节理裂隙和结构面的组合,其活跃程度取决于卸荷裂隙的扩张与卸荷裂隙区的扩展。

层状结构岩石的岩层面和构造裂隙面在崩塌的形成中普遍起到控制作用。

水平岩层、顺向岩层、逆向岩层、块状岩体陡峻边坡崩塌的形成条件不同,崩塌表现出不同的扩展特点。

在对边坡崩塌的防治工作中,应对形成边坡崩塌的具体条件,如岩石结构面和各类节理裂隙面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分析崩塌的形成机制和扩展趋势,再结合具体加固目的,才能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具体设计防治加固工程。

参考文献[1] 周维垣.岩石高边坡的稳定与治理.岩土工程的回顾与前瞻[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2] 蔡美峰.岩石力学与工程[M].科学出版社,2002.32008年第12期[3] 胡厚田.崩塌与落石[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9:1一183[4] 曾廉.崩塌与防治[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56一98[5] 胡海涛.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及防治建议[J].水文地质工程1993,V oL20 [6] 段永侯等.中国地质灾害[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