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从《马鲁夏》看别林斯基的文学典型观念

合集下载

别林斯基“民族性理论”研究

别林斯基“民族性理论”研究

44别林斯基“民族性理论”研究■董明明 /广西大学文学院摘 要:十九世纪初期,俄国文坛整体处于盲目模仿外国文学的状态,大多作品矫揉造作,感情虚假。

针对当时现状,别林斯基提出了“民族性”理论,他认为文学的核心就在于民族精神,强调要用俄国人特有的眼光来忠实的描绘场景和人事,此理论意在纠正移植文学的错误倾向,引导作者挖掘本身固有的民族意识,同时也鼓励公众提高对文学的见解。

关键词:民族性 民族精神 世界性一“文学这个字眼的准确的和明晰的意思,应该指的是历史地表现在人民灵智和幻想所结晶的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意识。

”[1]别林斯基认为文学的核心是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性的体现,他清楚明晰的回答了文学何为的问题,文学就是要真实的表现出民族生活、民族意识、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

苏联作家高尔基曾明确提出文学是“人学”概念,他指出“文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了解自己本身,提高他的自信心,激发他对真理的企求,同人的鄙俗行为作斗争,善于在人们身上找出好的东西……”[2]高尔基抓住了文学艺术的中心点即“人”这一主客体的集合,无论是生活艺术还是文学艺术都必须以人作为切入点,他观点的提出正是意欲挖掘人本身的最大化价值,激发人类本质美好的那一面。

到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这里,更是认为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艺术是属于人民群众的。

文学是“人”的艺术,而集体的人民的艺术形成的精神“场”正是民族性的体现。

别林斯基非常推崇普希金,他认为普希金的时代才是俄国文学真正出现的时代,也是俄国开始被欧洲所认识的时代,他将创作文学作品的普希金称之为世界性的伟大现象。

普希金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印证了别林斯基民族性理论的正确性,他描写的作品无论是《叶普盖尼·奥涅金》、《鲍里斯·戈东诺夫》还是《驿站长》等作品都忠实的描绘出了俄国民族精神承载下的真实生活。

还有茹科夫斯基、格利鲍耶陀夫、柯尔卓夫等人虽然不及普希金,但在一定程度上都对俄国文学有重大贡献,是民族性文学的代表作家。

《德国作家让 保尔幽默诗学与幽默叙事研究(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论丛》读书笔记模板

《德国作家让 保尔幽默诗学与幽默叙事研究(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论丛》读书笔记模板
9.4.1 “世界主义”概念辨析与让·保尔“世界主义”的历史意义 9.4.2 《致德意志的和平布道》中的世界主义和德意志情怀 9.4.3 《德意志的黎明》中的世界主义:各民族共同成长 9.4.4 《战神与太阳神的王位更迭》中的世界主义立场 9.4.5 《政治的斋期布道》:世界大同思想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5.1诗艺的“第二个 世界”对抗平庸现实
的“第一个世界”
5.2让·保尔的宗教 情感
5.3全方位地探讨写 作:构建“第二个世 界”的主要方法
5.4离题:构建“第 二个世界”的重要原 则
5.2让·保尔的宗教情感
5.2.1让·保尔与宗教的矛盾情结 5.2.2诗艺与宗教的密切:“第二个世界”的重要基石 5.2.3重视神性的哈曼、赫尔德和雅可比对让·保尔的启迪
德国作家让·保尔幽默诗学与 幽默叙事研究(外国语言文学
学术论丛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历史
概念
外国
哲学
特点
美学
文学创作
叙事
保尔
文学 保尔
关联
诗学
核心内容
历史
诗艺
世界主义
第章
附录
内容摘要
2.1让·保尔主要 叙事文学作品概述
2.3 “幽默”概念 溯源
2.4幽默作为让·保 尔文学创作的灵魂
2.5英国幽默作家的 启示
2.6让·保尔的牧歌 式滑稽故事 (Idylle)
2.7让·保尔探究的 长篇小说风格
2.2让·保尔从早期作品的讽刺向幽默叙事过渡
2.2.1 《赞美愚蠢》体现的讽刺的譬喻 2.2.2 《格陵兰的诉讼案》中讽刺的主观主义 2.2.3 《魔鬼文件选读》作为向幽默过渡的标志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十二:别林斯基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十二:别林斯基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十二:别林斯基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十二:别林斯基维萨里昂.格里哥利耶维奇.别林斯基(1811-1848)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哲学家和革命民主主义者。

他生于贫穷的军医家庭,童年在偏远小城谦巴度过,自幼酷爱历史、地理和文学。

1829年他以官费生资格考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但1832年即因写作有强烈反农奴制倾向的剧本《德米特里.卡里宁》被学校开除。

这之后,他便投身文学界,为《望远镜》等许多报刊撰稿,并先后在莫斯科和彼得堡主持《莫斯科观察家》、《祖国纪事》文学批评栏及《现代人》杂志的编辑工作,在团结进步力量,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他也不断遭到沙皇政府的监视迫害,以致终身贫病,年仅37岁便不幸病逝。

作为一个哲学家和民主主义革命家,他曾经历了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启蒙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的转变过程。

30年代他受谢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影响,曾从" 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一切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的黑格尔命题出发,错误地认为世界是" 绝对观念" 的体现,专制制度既是现实的,便也是合理的。

40年代以后,在逐渐兴起的俄国农民解放运动和德国唯物哲学及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很快转而认定思维只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专制农奴制是世上现有制度中最反动落后的存在,而且不可能通过和平改良道路来改造它,只有民主革命运动才能导向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

不过,在人类历史的看法上他还没彻底摆脱唯心主义的束缚,故有时仍认为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启蒙教育,在分析社会现象和文艺问题时也往往具有抽象的人性论观点。

别林斯基的主要历史贡献在于以文艺批评活动来反对沙皇农奴制度。

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他尽管也曾一度片面强调艺术的客观性和无目的性,但很快便转变成具有深厚历史感和鲜明针对性的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和文艺批评的奠基人。

在《艺术的观念》(1841)、《诗的分类和分科》(1841)、《关于批评的讲话》(1842)及若干文学批评论文中,他不仅肯定了艺术的现实性和社会性,断言:" 一切艺术的内容都是现实" ," 生活永远高于艺术" ," 剥夺艺术为社会利益服务的权利" 就是" 使艺术失掉它的活力和思想" ;同时也阐述了艺术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一般规律和特征:提出艺术是" 寓于形象的思维" 的著名论断,断言文学是艺术的最高形式,认为" 典型化是创作的一条基本法则" ,要求人物塑造"既表现一整个特殊范畴的人,又是一个有个性的人" ,主张" 内容与形式的生动的有机结合" 和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内在统一。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读书报告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读书报告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读书报告马林诺夫斯基是人类文化学功能学派的大师。

在他之前,人类学者受进化论影响,专门探索社会生活的原始状态,并将一切非白种人文化都斥之为野蛮或半开化。

后来出现的历史学派,重视考据、引证,但常常过分注意细枝末节。

在他看来,这两个学派的科学性都值得怀疑。

他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经验的文化论。

这种文化论是承认文化的差异性,不问文化的起因,而只问文化是什么,怎么发生作用,和怎样变迁?只有认清了文化现实和文化历程的定律,我们才能改造文化。

功能学派的研究重点在文化之于生活为何种功能。

在不同的文化中,虽形式上各有差异,但它们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的共同需要。

《文化论》共分二十四个章节。

该书首先讲述了研究文化的原因:他认为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差异的学科。

在抱负上,贪婪上,虚荣上,和在欲望上,大家正相似;在习惯上,信仰上,气质上,及最后但并非最次要的,体形上,亦就是种族上,大家却有所差异。

人和人差异之处有两方面,就是普通常分别的“体质”和“心灵”。

人类集团的差异和人类本性的相似导致了种种纷争。

人类学的任务是说明人类的相似和差别。

“心灵”上的差异正是文化人类学以及其他人类学比较研究的各门科学的主要概念。

文化人类学的重点是研究人类精神的差别。

接下来介绍了:文化的组成——工具与风俗;文化的实体——以个人心理为基础;功能派的立场;文化在作用中体现功能;社会制度与文化功能;形式的重要性;文化迫力及文化转变;风俗、仪式、家庭生活等(文化的手段迫力)的功能;巫术、宗教、娱乐、艺术等(思想及道德完整的综合迫力)的功能;功能的实现问题;制度的重要性;结论与概要。

这本书用最通俗的语言为我们解释了文化人类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阐明了功能学派的基本观点,有很强的概括性。

使读者能对这门学科及学派有了初步的认识。

作为一种理论和解释系统,我个人认为仍有不够完善的地方。

首先在讲到物质文明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唯物史观是一种偏见,认为它带着哲学的外表,想把人类进步的全部原动力,全部意义和全部价值都归之于物质文化。

文学批评学01

文学批评学01

文学批评学是研究文学批评的学科,它是一门尚在建设中的学科,从发生学的角度说,文学批评几乎是随着文学的产生而产生,但文学批评学的成熟和繁盛是在20世纪。

所以20世纪称为批评的世纪。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关于文学批评的性质:1、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2、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

3、文学批评对象是以具体的作品为主的文学现象。

4、文学批评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文学批评思维的性质1、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括了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成分。

2、文学批评要把理性思维方式与感性活动方式沟通与融合,把逻辑思维方式艺术思维方式沟通与融合,把思辨性与感悟性沟通与融合。

文学批评思维的特征:1、实证性:作为科学研究活动,文学批评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所以它有文学批评所依据的事实应该是确凿无误的。

2、思辨性:文学批评作为理性思维活动,具有思辨性,思辨性强调的是科学抽象。

3、审美性:主要指文学批评遵循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

简单说就是是强调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要尊重文学的文学性。

文学批评的历史:中国文学批评的源头在先秦时期。

中国文学批评源于对《诗经》的评论。

孔子强调“文”与“质”的完美统一,提出“文质彬彬”、“情欲信,辞欲巧”。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解诗方法。

庄子言论中对后世文学批评意义解读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是得意忘言。

两汉的文学批评对《诗经》和楚辞的评论。

汉代代表了从经学角度解说诗歌批评模式的是《毛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空前繁荣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别林斯基诗歌的分类

别林斯基诗歌的分类

别林斯基诗歌的分类
别林斯基在其理论著作中,将诗歌(文学)分为戏剧诗、史诗和抒情诗三类,并以戏剧诗为主。

他认为戏剧诗是诗的最高发展阶段,是艺术的冠冕,而悲剧又是戏剧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

在别林斯基的分类中,悲剧的实质在于冲突,即人心的自然欲望与道德责任或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斗争。

与悲剧的观念结合着的是阴森可怕的事件和不幸结局的观念。

喜剧的实质是生活的现象同生活的实质和使命之间的矛盾,其内容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是主观幻想的世界或者似乎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现实的世界。

此外,别林斯基认为,戏剧诗还有特别的一类,介乎悲剧和喜剧之间,这就是正剧。

在戏剧诗、史诗和抒情诗三者之中,戏剧诗是诗的最高发展阶段,是艺术的冠冕,而悲剧又是戏剧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

所以悲剧包含着戏剧诗的全部实质,包括着它的一切因素,因而喜剧的因素也有充分根据容纳在内。

悲剧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本体力量,喜剧却离开了这种力量,因此悲剧富有诗意,而喜剧则是诗的死亡。

此外,别林斯基还提出,任何民族的诗歌,开始时总是和生活协调,但和现实性冲突的。

因为在任何一个幼年的民族中,生活常常是和现实性敌对的。

而在有关“理想的诗歌”的论述中,别林斯基将“现实”(生活)和“真实性”对立,认为“真实性”就是生活的真实。

他提出古代人对世间的一切了解的不多,生活对于他们是高度朴素和自然的,所以生活的真实他们无从了解,因而诗歌多是理想的诗歌,此时的艺术与现实生活是和谐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别林斯基的相关著作。

文学理论-童庆炳完整笔记

文学理论-童庆炳完整笔记

文学理论-童庆炳完整笔记1、别林斯基;“现实性的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再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面玻璃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从这些现象里面汲取那构成丰满的、生气勃勃的、统一图画时所必需的种种东西”。

2、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

各种文学类型浑然混合在一起,没有获得各自独立的形态;一部作品兼具几种类型特征;没有一种类型形成主要的文学潮流。

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分别成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

现实型文学的深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统一的结合型文学。

3、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①特征性:特征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②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造成的。

4、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而且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还起反作用。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分为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2、虚实相生(结构特征)“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 :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三)韵味无穷(审美特征)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第四节文学意象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1、本质特征是哲理性2、表现特征是象征性3、形象特征是荒诞性章学诚:《文史通义》“《庄》、《列》之寓言也,则触蛮可以立国,蕉鹿可以听讼;《离骚》之抒愤也,则帝阙可上九天,鬼情可察九地……愈出愈奇,不可思议。

文学理论教程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文学理论教程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学理论教程第⼋章⽂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第⼋章⽂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第⼀节艺术真实认识与艺术真实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艺术概括认识与艺术真实⽂学作为认识活动⽂学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旨在其蕴藉中创造认识与审美相统⼀的形象体系作品“真实性”的品格:历史理性“真”是⽂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巴尔扎克论真实、别林斯基论真实巴尔扎克论真实“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不真实的作品“现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

——巴尔扎克别林斯基论真实“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以真实、⾃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这样的作品越是多读,“你和它之间的内在情意和联系也就越深⼊、实切⽽不可分割。

”——别林斯基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与⽣活真实不同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与科学真实不同主观的真实诗艺性内蕴的真实何谓内蕴的真实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和表现社会⽣活内蕴的层次真相事理层历史⽂化层哲学意味层⽂本赏析礁⽯⼀个浪,⼀个浪⽆休⽌地扑过来每⼀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上像⼑砍过的⼀样但它依然站在那⾥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假定的真实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活的内蕴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现实形象融会,如《西游记》、《变形记》以虚拟形象世界取代现实的形象现实型作品艺术情境是虚构的、假定的,如《雷⾬》假定与“真”:真事理/真情感,如《牡丹亭》《西游记》、《变形记》唐僧(现实形象)与孙悟空、猪⼋戒以及神仙、妖魔(⾮现实形象)的结合《变形记》主⼈公格⾥⾼⾥变成甲壳⾍(⾮现实形象)与周围其他⼈(现实形象)的结合《雷⾬》假定性情境:让两个家庭⼋个⼈物之间的⽭盾纠葛发⽣在两个场合(周家客厅与鲁家住宅)及⼀昼夜之内,冲突集中⽽强烈。

《牡丹亭》《牡丹亭》中杜丽娘“梦⽽死”、“死⽽⽣”式追求爱情幸福的离奇情节,由于情感真挚,⼈们就会从⼼理倾向上忽略其他⽽“以假为真”。

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编辑本段]生平简介别林斯基V.G. Belinskiy(1811-1848),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学评论家。

别林斯基(1811-1848)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医生家庭,中学时代就爱上了文学。

182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

1832年因组织进步小组“十一号文学社”和创作反农奴制戏剧《德米特利·卡里宁》被学校借故开除。

1833年,别林斯基开始为《望远镜》杂志撰稿,走上了文学批评的道路。

1834年发表第一篇长篇论文《文学的幻想》。

此后,他写下了不少文学评论文章。

1838至1839年,他曾主持《莫斯科观察家》杂志的工作。

该杂志停刊后,他移居彼得堡,主持《祖国纪事》杂志文学评论栏的工作,时间长达6年。

1846年,他转至涅克拉索夫主编的《现代人》杂志工作。

别林斯基的思想经历了由启蒙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彼得堡时期是别林斯基思想趋于成熟和文学批评活动的高峰时期。

由于他的影响,《现代人》和《祖国纪事》成了当时进步知识界的舆论阵地。

别林斯基一共写了一千多篇评论文章。

他的主要论文有:《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1835)、《艺术的概念》(1841)、《论普希金》(1845)、《致果戈理的信》(1847)和《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1848)等。

别林斯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他不仅通过他的著作宣传了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而且第一个系统地总结了俄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科学地阐述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和美学见解,成为俄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1848年6月,别林斯基因病去世,年仅37岁。

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1811—1848)于1811年出身在一个军医家庭,家境贫寒。

1829年他曾在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学习,1831年因写具有反农奴制倾向的剧本《德米特里•卡里宁》而被校方以“身体虚弱,智能低下”为借口开除。

183 3年,他应邀为《望远镜》杂志撰稿,开始了文学批评生涯。

试论文学的文学性_从别林斯基和俄国形式主义谈起_唐铁惠

试论文学的文学性_从别林斯基和俄国形式主义谈起_唐铁惠

也是主张从文学的掌握或言说方式来理解认识文 就是“形象的科学”、“形象的哲学”或“科学的形
学的文学性。如瑞恰慈提出, 对于诗歌说来“重要的 象”、“哲学的形象”等等。
不是诗所云, 而是诗本身。”[“9] 所云”者, 诗之内容
然而, 掌握或表现同一事物的“间接”和“直接”
也, 因而“诗本身”即不外是诗的语言形式。兰色姆 两种方式, 决不可能一样完满地实现对于同一对象
什 可 洛 夫 斯 基 的“ 陌 生 化 ”理 论 即 与 别 林 斯 基 的 典 型 人 物“ 陌 生 ”说 有 着 异 曲 同 工 之 妙 。 什 氏 在 《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 通过比较分析诗歌言语 与普通言语的差别说明:“艺术( 诗) 的手法是事物 的‘陌生化’手法, 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 它增加了 感受的难度和时延, ……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 造的方式, 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6]据 此他提出了他关于诗歌的定义:“诗就是受阻的、扭 曲的言语。”[7]这里, 所谓“被创造物”, 也就是文学艺 术掌握或言说的内容事物, 它在本质上是人们熟悉 而“视而不见”的日常东西;“陌生化”也就是将这太 熟悉而导致人们不去仔细关注的东西用“受阻的、 扭曲的言语”来表现。“化熟悉为陌生”, 不正象别林 斯基讲的“熟悉的陌生人”? 当然, 什氏的“陌生化” 与别林斯基的典型人物“陌生”性亦有不同的地方: 前者是在文学的语言层面上看问题, 后者则是在语 言所描绘的感性形象方面论之。但更为重要的是, 什氏的“陌生化”不是建立在言说客观真理( 普遍性 真实) 的基础上。他从审美的要求上, 剔除了别林斯 基视为文学“陌生”性形象之来源的、但不依存于形 象的那个“自在之物”──客观真理, 以无关乎真的 美, 而不是指向和显示真的美, 来确认文学的文学 性。换言之, 什氏是将别林斯基看作手段性的东西, 变为了目的性本身, 以此来解决和回答别林斯基留 下的理论难题。埃亨巴乌姆在《悲剧和悲剧性》中亦 表述过与什氏相似的看法。他说, 悲剧的悲剧性并 不在于对死亡的描写, 而是在描写死亡所运用的 “延宕和阻滞程序( 诗歌艺术的一般法则) ”。在悲剧 中,“内容却被形式‘消灭’了( 正是消灭了, 而不是 象教科书喜欢说的那样达到‘和谐’! ) 观众开始关 注与其说是主人公的痛苦本身, 不如说是痛苦发展 和结构的过程和理由的说明, ……对于观众来说, 重要的是要看到悲剧善于唤起怜悯感, 在这一形式 中, 怜悯感对他便成为一种新的、与真实情感不相 似的情感。因此, 他期待于艺术家的并不是这一情

西方文学理论史整理版

西方文学理论史整理版

西方文学理论史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学理论1.希腊遗产特征——理性精神首先,理性精神体现在对理性自足作用的突出;其次,理性精神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希腊宗教的独特特征上,阿波罗崇拜,节制,追求平衡;再次还体现在希腊的社会风俗上,戏剧和诗歌创作是这种社会风俗的重要部分。

2.修辞批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首先,提出的是“虚构问题”,修辞学派为演讲服务,关注演讲的技巧,语言的文化使用问题,在演讲的过程中有叙事的过程,叙事中指其为虚构,文学本身即是虚构的艺术。

其次,探讨的是“语言与真理”的问题,语法研究的奠基人是普罗泰戈拉,他也是第一个区分名词的性的人,他的语法学成就成为了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起点;“正名”也是他提出的一个概念,应该作正确的措辞理解,这一概念旨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语言能力和认识的水平,从而使人们符合实际地运用语言;另外包括对“逻各斯”的理解,语言在语法意的规范使用,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

再次,包括了对韵律与形式美的研究,语言的文文学运用形式具有韵律性,单是形式不足以能给人以美感,使观众产生由心灵到肉体状态的一系列变化。

最后,强调“语言形式与情感”的关系,早期特别强调语言的劝诫性,越到后期,过多地强调语言的劝说作用,削弱了语言在表达真理这方面的作用,产生了“表达真理与传递感觉的悖论”。

缺点是:不顾整体,过于专注对细节的表达。

3.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学派组成部分:诗的本质、诗的社会地位、诗的作用首先是“诗与真理”的问题——柏拉图“洞喻”理论(《理想国》):表述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真理观,人在认识上的囚徒境地使得人的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由感觉产生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因人、因时、因地、因情而已,往往真伪不分,感觉无法提供真实的知识。

他划分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绵延无界的经验感官世界,另一个是有限的真实或理念的世界。

现实经验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但是艺术世界又是经验世界的摹本。

别林斯基文学思想再评价——为纪念别林斯基诞辰二百周年而作

别林斯基文学思想再评价——为纪念别林斯基诞辰二百周年而作

别林斯基文学思想再评价——为纪念别林斯基诞辰二百周年而作杨冬;王翠【摘要】作为俄国文学批评的开创者,别林斯基对俄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文学思想却长期遭到严重曲解.因此,重新认识别林斯基的文学思想,正确评价他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或许是对这位批评家最好的纪念.【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2)001【总页数】5页(P65-69)【关键词】别林斯基;文学思想;文学批评史;重新评价【作者】杨冬;王翠【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12;北华大学外语学院,吉林,132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作为俄国文学批评的开创者,维萨利昂·别林斯基(1811-1848)对俄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别林斯基的文学思想却长期在俄罗斯和中国学术界遭到了严重曲解。

一方面,人们有意无意地掩盖了他与德国文学理论的联系,另一方面,在肯定其后期思想进步意义的同时,却忽视了他早期批评中的许多重要见解。

因此,重新认识别林斯基的文学思想,正确评价他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或许是对这位批评家最好的纪念。

在早期论文《文学的幻想》(1834)中,别林斯基通过对18世纪以来俄国文学的历史回顾,反对盲目摹仿西欧文学,热切呼唤一种真正植根于俄罗斯生活的民族文学。

为此,他从史雷格尔兄弟那里借取了一个重要观念,即把文学看成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别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文学是人们“在自己的优美的创作中充分地表现并复制着他们在其中生活、受教育、共同过一种生活、共同作一种呼吸的那个民族的精神,在自己的创造活动中把那个民族的内部生活表现得无微不至,直触到最隐蔽的深处和脉搏”[1]10。

文学的民族性不是别的,而是“民族特性的烙印,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标记”[1]107。

以这一标准来考察,别林斯基不禁深感失望,因为一部俄国文学史,“不过是通过盲目摹仿外国文学来创造自己的文学的这种失败尝试的历史而已”[1]110。

世界经典文学鉴赏_大连海事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世界经典文学鉴赏_大连海事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世界经典文学鉴赏_大连海事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恩格斯在()1892年意大利版的序言中说:“……意大利诗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参考答案:《共产党宣言》2.中世纪法国的列那狐的故事所属的文学类型是()。

参考答案:城市文学3.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传奇属于()系统。

参考答案:不列颠4.()说莎士比亚像“乌鸦”一样,偷窃了“孔雀的羽毛”来装饰自己。

参考答案:“大学才子派”5.称“莎士比亚就是无限”的是()。

参考答案:歌德6.《堂吉诃德》在创作手法上采用虚拟(),来达到讽刺批判它的目的。

参考答案:骑士小说7.英国传记作家()评价《堂吉诃德》:“堂吉诃德的失望招得我们又笑他、又可怜他。

”参考答案:约翰逊8.在西方浪漫主义诗人中,首创诗体长篇小说的是()。

参考答案:拜伦9.《悲惨世界》中,用“仁爱”精神感召了冉阿让的是()。

参考答案:米里哀10.《高老头》中反映贵族阶级必然走向没落的情节是()。

参考答案:鲍塞昂夫人隐退11.在“盆盔”的故事中,堂吉诃德抢了一个()戴在头上。

参考答案:理发师的铜盆12.在《堂吉诃德》中,著名的风车大战是堂吉诃德第()次游侠的经历。

参考答案:二13.塞万提斯除了《堂吉诃德》之外,还创作了悲剧()。

参考答案:《奴曼西亚》14.西班牙民族现存最古老的史诗是()。

参考答案:《熙德之歌》15.中世纪欧洲的正统文学是()。

参考答案:教会文学16.公元6世纪,西欧最强大的封建王国是()。

参考答案:法兰克王国17.公元3世纪,摧毁罗马帝国的民族是()。

参考答案:日耳曼人18.巴塞尔夜莺的故事是德国诗人()的作品。

参考答案:海涅19.在古希腊神话中,战胜乌拉诺斯而成为主神的是()。

参考答案:克洛诺斯20.“不和的金苹果”被巴里斯判给了女神()。

参考答案:阿弗洛狄特21.19世纪德国考古学者()用科学的方式证明了荷马史诗的真实性。

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

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

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别林斯基将文艺批评称作“行动的美学”,这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说明文艺批评需以美学理论为基础和指导,从美学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文艺作品;另一方面,说明美学应当介入文艺批评,与文艺批评实践相结合,通过批评实践发展美学理论。

这两方面的含义,我认为对当前的文艺批评和美学研究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推动美学和文艺批评互相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克服当前文艺批评有数量缺质量、有介绍缺分析、肤浅平庸、缺乏深度等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解决美学研究从抽象理论到抽象理论、不食人间烟火、与文艺创作和批评实践严重脱节的弊端。

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恩格斯在谈到文艺批评时,不止一次提出要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来衡量、分析和评价作家和作品,认为这是批评和衡量作家作品的“最高的标准”。

从美学观点批评衡量作品与从历史观点批评衡量作品在着眼点上是有区别的。

前者着眼于艺术的特殊规律和作品的审美价值;后者着眼于艺术的普遍规律和作品的社会意义。

但艺术的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作品的社会意义需通过审美价值来体现,所以,美学的批评和历史的批评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密不可分的。

美学的批评需要通过分析艺术作品的审美特点和审美价值,去深刻揭示蕴含于艺术形象之中的历史内涵和社会意义;历史的批评也要将发掘艺术作品的历史内涵和社会意义寓于对艺术形象的审美分析和判断之中。

别林斯基说:“不涉及美学的历史的批评,以及反之,不涉及历史的美学的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批评应该只有一个,它的多方面的看法应该渊源于同一个源泉、同一个体系、同一个对艺术的观照。

”这不仅说明美学的批评和历史的批评是相互依托、融为一体的,而且指出两者的结合与统一是根源于对同一个艺术形象体系的审美观照。

也就是说,只有将美学的批评与历史的批评有机结合起来,融合为一个统一体,才能对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做出全面的、科学的、深刻的分析和评价。

将美学的批评和历史的批评机械地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不仅会导致理论上的片面性,而且会导致文艺批评实践上的种种偏颇。

略论别林斯基文学批评中的文化反思

略论别林斯基文学批评中的文化反思

略论别林斯基文学批评中的文化反思
郭华春;王超
【期刊名称】《西伯利亚研究》
【年(卷),期】2013(040)004
【摘要】别林斯基是19世纪俄国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在文学批评中,对俄国文化的历史形态、现实状况和未来命运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别林斯基对俄国文化的反思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的:一是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分水岭,改革之后的俄国社会处于一种分裂状态;二是俄国新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上层,尤其是与上层密切相关的知识阶层,他们代表了俄国文化的现实面貌和发展方向.因此,俄国的民族性呈现出不确定的特点;成长中的俄罗斯文化必然是多面性的文化;民族传统和欧洲影响共同构成完整的俄罗斯灵魂.
【总页数】4页(P75-78)
【作者】郭华春;王超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哈尔滨150080;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哈尔滨15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12.095
【相关文献】
1.略论文学批评的文化批评化 [J], 孙熠
2.回到文学本身——以文化研究为例略论现代文学批评的过度发展 [J], 付轩
3.缺失后的反思及建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略论 [J], 宋小梅
4.略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文化渊源 [J], 任亚娜
5.当下文学批评中的热点、难点及反思——以文化研究为视角 [J], 李长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别林斯基的文艺美学思想的表达特征

浅析别林斯基的文艺美学思想的表达特征

浅析别林斯基的文艺美学思想的表达特征作者简介:孙晓馨(1985-),女,民族:汉,籍贯:辽宁省营口市人,文艺学硕士,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摘要: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维萨利昂格利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1811 1848)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家、文艺批评家和美学家。

本论文在于概说别林斯基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别林斯基;艺术的本质和目的;形象思维;情致说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是在欧洲启蒙运动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下,在反对沙皇反动统治和封建农奴制的斗争中形成的一个美学流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杜勃罗留波夫和赫尔岑。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美学的最高成就,其突出特点是把美学自觉的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把美学同革命的政治斗争、文艺批评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和现实性。

维萨利昂格利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1811 1848)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家、文艺批评家和美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军医家庭,182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习,后因积极参加进步学生的文艺活动,反对农奴制而被学校开除。

1833年发表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文学的幻想》,曾担任《望远镜》杂志的撰稿人,主编《莫斯科观察家》杂志和诗人涅克拉索夫主编的《现代人》杂志的编辑工作。

他以文艺批评为武器,反对农奴制,鼓吹革命民主主义。

别林斯基主要美学思想是艺术反映现实。

其主要内容包括:艺术的本质和目的、形象思维、情致说和典型论。

一、艺术的本质和目的别林斯基的美学是文艺美学。

和黑格尔一样,别林斯基明确的把艺术看作美学的研究对象,有关艺术的本质、目的和一样问题始终是他注意的中心。

在《文学的幻想》中,他认为统一的、永恒的理念是一切现实事物的根源和本质,理念不断地创造,然后破坏;破坏,然后再创造。

别林斯基简介

别林斯基简介

别林斯基简介别林斯基论普希金的抒情诗(译者按,以下的文字,是从亚历山大普希金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第四章和第五章,就其与本书所选的诗直接有关的方面摘译出来的.为了节省篇幅,凡是提到这里未选的诗的话,都略去.因此,读起来,恐怕有不连贯和割裂之感,这是应该由译者负责并致歉的.)普希金出现的时代,恰逢作为艺术的诗在俄国刚刚有可能出现的年代.一八一二年是俄国历史上伟大的年代.以他的影响来说,是彼得大帝以后俄国史中最重大的一年.和的决死斗争唤醒了俄国的沉睡的潜力,使她在自身上看出了以前未曾意想到的力量和作用.……我们如果评论普希金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就必须严格地按照写作年代的顺序来观察.普希金之所以和他以前的诗人不同,就在于从他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顺序不仅仅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诗人的不断发展,而且可以看出他作一个个人和个性的发展.他在任何一年中所写的诗,不只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和以后一年所写的必然不同.因此,他的诗不能象杰尔查文,茹科夫斯基和巴林科夫的诗似的,按照类别来印行.这一点很重要:它说明了普希金的巨大的创作天才,并且指出了他的诗充满着有机的.这有机的生命的源泉是在于:普希金不仅推寻诗,他还以生活的现实和永远优美的思想作为诗的土壤. ……把普希金"中学时代"的诗和以后时期的诗作一比较的话,就可以看出他的诗才是多么迅速地生长和成熟.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在他"中学时代"的诗作中还可以见到他和他以前诗人的历史的联系.显然,在他成为独立的诗家以前,他首先做过茹科夫斯基和巴杜式科夫的优秀学生.……"中学时代"的诗不太富于诗意,但却常常以韵文的优美和精巧使人惊讶.这些诗的风格完全不是普希金的,它是茹科夫斯基和巴杜式科夫的.就诗而论,普希金——那时他还是不到十六岁的青年——虽然远逊于这两个诗人,但在韵文上,不仅有时毫无逊色,甚至是更大胆、更丰富.……《皇村中学的回忆》是以铿锵有力的诗句写出来的,虽然全篇不过是词藻和夸张而已.………"中学时代"的诗有几篇已经超脱模仿,透露出纯粹普希金的诗的因素.我们认为这样的诗是:《窗》,《心愿》……等.它们好坏不等,然而有几篇以那时代的标准看来,简直是优美地很.那个时代是不够精细、不甚求全责备的.……(普希金在中学毕业以后所写的诗)可以称为"过渡时期"的诗.从这些诗中已经能看出普希金来了;但是,他仍旧或多或少地忠于文学传统,仍旧是他的前代诗家的学生,尽管是常常"青出于蓝".他成了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但还没有独树一帜.他只是孕育着——如果可以这么说——普希金,却还不是一个普希金.在"过渡时期"的诗中可以看到普希金和他以前的文学的活的历史联系.……我们认为这"过渡时期"的诗是:《安纳克利融的坟墓》,《黑色的披肩》,《我耗尽了我自己的愿望》,《贤明的奥列格之歌》,《生命的驿车》,《酒神之歌》,《你和您》……等.为了使读者更清晰地理解所谓普希金"过渡时期"的诗是什么,我们想举出纯粹普希金的诗来作一个对照.这些是从一八一九年就有的,顺序如下:《独处》(这首诗只在内容上,而不是形式上,可以算作纯粹的普希金的诗),《给n·n》,《多丽达》,《白昼的明灯熄灭了》,《葡萄》,《海的女神》,《缪斯》,《征象》,《你憔悴而缄默》, 《致大海》,……等.在"过渡时期"的诗中,普希金首先仍旧是前代诗家——尤其是巴杜式科夫——的学生,不过是"青出于蓝"了.他的诗已经比老师们的诗更为优美,而且,就整体而言,有一种成为他的特色的更深厚的坚韧.普希金所特有的因素是主宰这些诗的一种哀歌似的忧郁.从起头就可以看出来,忧郁比欢乐和玩笑更投合、更切近于普希金的缪斯.常常是这样,他的一篇诗开始带着高兴和玩笑的调子,最后以忧郁的情绪收场.这忧郁的情调,仿佛是一篇乐章的最后的旋律,只有它留在你的心灵上,并且把以前的各各印象都盖过了.……普希金的忧郁绝不是温柔脆弱的心灵的甜密蜜的哀愁,不是的.它永远是一颗坚强有力的心灵的忧郁;它对读者具有一种魅力,在读者的心底深刻而有力地回荡着,和谐地振撼着他的心弦.普希金从不沉溺于忧郁的情感;的确,这种情感时常在他心里振鸣着,但并没有抹煞心灵别种声音的合奏,以至成为单音.有时候,他在一阵沉郁以后,会狮子耸动鬃毛似地突然摆摆头,想把那悒郁的阴云逐开.这种强烈的情绪尽管没有完全把悒郁抹去,却给了它一种特别的爽气,使心神振作.……在普希金"过渡时期的诗中,最好的是那些诗作,它们或多或少地透露出忧郁的情调.因此,那些完全没有这种情调的诗,就显得平淡有如;而有了它呢,没有意义的诗也成为有意义的了.举例说,《我耗尽了我自己的愿望》这首诗,尽管很薄弱,却会使读者不自主地注意到它的最后一节:就好象当初冬凛冽的风盘旋,呼啸,在枯桠的树梢头孤独的感于迟暮的寒冷,一片弥留的叶子在颤抖…………在"过渡时期"的诗中,我们认为最薄弱的是:《黑色的披肩》……等.……《贤明的奥列格之歌》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诗人知道怎样给这一篇抒情意味多于史诗意味的诗投上一层诗意的朦胧,这朦胧,对于古代英雄和事件以及关于他们的缥缈的流传是很合宜的。

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观

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观

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观马林诺夫斯基是现代英国人类学的奠基人。

他1884年出生于波兰的克拉科夫(Crakow),父亲是一位杰出的斯拉夫语言教授,母亲是贵族之后,出身于此等家庭的马氏自小就受到了贵族式的教养。

1908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

论文与物理学、数学、哲学有关,题目是《思想的经济原理》(On the Principle of the Economy Thought),讨论的是奥地利哲学家兼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的思想,他以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式,论述如何计算人类进行思考和精神活动时花费与释放出来的能量的经济原理。

由于健康不佳,他不得不赶赴热带地区休养,此间读到了弗雷泽的《金枝》并深受其吸引,从而转向了人类学研究。

1910年,他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师从人类学家塞里格曼(E. A. Seligman,1873-1940)等人学习人类学。

此时的英国学术界大兴实地调查之风,塞里格曼本人曾参与托雷斯海峡的考察。

1914年,马林诺夫斯基有幸成为马雷特(R. R. Marett)的助手,参与了针对澳大利亚土著的考察项目。

由于一战爆发,他被迫滞留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长达四年之久。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段时间虽然精神困苦,郁闷异常,却也成就了他的学术事业。

他利用充足的时间,对太平洋上的新几内亚,尤其是特罗布里恩群岛(Trobriands)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田野资料。

此后他的多部著作都是以此为基础写成的,除《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外,还有《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Crime and Custom in Savage Society)(1927)、《原始社会的性与压抑》(Sex and Reperssion in Savage Society)(1927)、《西北美拉尼西亚野蛮人的性生活》(The Sexual Life of Savages in North-Western Melanesia)(1929)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分析库
从《马鲁夏》看别林斯基的文学典型观念
1.知识点:文学典型
2.知识点讲解:
别林斯基认为想象的价值还突出表现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这就是艺术典型的塑造。

他认为创作本身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典型性,在一位具有真正才能的人写来,每一个人物都是典型,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

3.实体内容:
……我们回过来再回到第十一期。

紧接在我们所列举的几篇文章之后,在第十一期上发表了从小俄罗斯方言译成俄文(并且出色地改作过)的格利茨卡·亚斯诺伐宁柯的中篇小说《马鲁夏》。

我们无法形容读后所得到的快感。

公众的普遍的喜悦,所有杂志的一致的赞美,完全证实了这篇奇妙作品所给予我们的印象。

可是,必须对一切事物作出真正的评价,关于对象的评判必须从被评判的对象本身得出,却不应该给它加上评判者的个人趣味和主观性。

纵然对作品的真正优点的赞美只是稍稍过了点份,也不会抬高作品,却只会贬低它,—般说来,当喜悦过去之后,过甚其辞的赞美往往会引起同样(或者更加)不公平的、不应得的谴责。

老实说,我们认为《马鲁夏》不是一部艺术性的作品,而只是一部诗情的作品,我们把“诗情的”这个字眼理解作一切被灵魂所浸透、被感情所温暖的东西。

纳乌姆、马鲁夏、瓦西尔——这都是些什么人物?——这些是模范的小俄罗斯人物的典型,人民的民族生活的花朵。

什么叫做作品中的典型?——一个人,同时又是许多人,一个人物,同时又是许多人物,也就是税,把一个人描写成这样,使他在自身中包括着表达同—概念的许多人,整类的人。

试举一个例来说明我们的意见。

奥赛罗是什么?——是一个精神伟大、但却带有情欲的人,这些情欲没有被教养所约制,没有被思想鼓舞到成为感情的程度,因此,是一个仅仅怀疑妻子不贞而扼死她的嫉妒的人。

奥赛罗是一个典型,是这些嫉妒的人的整个范畴、整个类、整个部分的代表。

奥赛罗们无论何时都曾经有过,而且现在也还会有,不过以别种形式出现罢了:现在的奥赛罗们不会扼死妻子或情妇,却更可能是自缢而死。

我们再从别的方面举一个例。

你熟识柯瓦辽夫少校吧?——他为什么这样使你感觉兴趣,为什么他那只倒霉的鼻子的不可实现的事件这样使你发笑?——因为他不是柯瓦辽夫少校,而是柯瓦辽夫少校们的缘故,因此,你和他认识之后,即使一下子碰到成百个柯瓦辽夫,你也能立刻把他们认出,从几千个人里面把他们区别出来。

典型性是创作的基本法则之一,没有典型性,就没有创作。

因而,纳乌姆、马鲁夏和瓦西尔是典型的人物,可是如果这样,那么难道也就是艺术的人物吗?……是,但又不然。

在创作中,还有一个法则:必须使人物一方面是整个特殊的人物世界的表现,同时又是一个人物,完整的、个别的人物。

只有在这条件下,只有通过这些对立物的调和,他才能够是一个典型人物,在我们把奥赛罗和柯瓦辽夫少校称为典型人物的那种意义上。

纳乌姆、马鲁夏和瓦西尔所缺乏的正是这种个性和个别特性的色彩。

其中第一个,是小俄罗斯
人、普通农民的典范,他用朴素的宗教感情把自己提高来解决最重要的生活课题,井在生活中使自己成为人和基督徒,同时又是小俄罗斯人,因为假使是一个俄国人,他即使不改变自己的概念,也会改变一下形式的。

如果纳乌姆是农夫和父亲,那么,瓦西尔是年轻人!那么,马鲁夏就是少女。

在这一点上,他们充分地实现了艺术的一切要求;可是,他们缺乏个性的特征;呈现在你眼前的是剪影,速写,却不是肖像画;是半身象,却不是生动的人物。

因此,你觉得小说是冗长累赘的,即使作者给你删削权,把小说里你觉得多余的东西删去,你也会有不能删削一行之感。

艺术性在于: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能够把任你写上十来本书也无法表现的东西生动而充分地表现出来。

一切缺乏艺术性烙印的作品之所以冗长而啰嗦,都是由这原因促成的。

反之,艺术家不需要啰嗦:他只须用特征、语言就能够表达思想,而光是说明这思想,有时就非写上整本书不可。

你还记得柯瓦辽夫少校怎样坐了马车到报馆发行课去,一边不断地用拳头捶打马夫的背背脊,一边说道:“快点,混蛋!快点,骗子手!”你还记得马夫对这催逼所作的短促的回答和表示——“哎,老爷!”——他摇摆脑袋,用缰绳抽一下马,然后说出的这句话吗?……这催逼和“哎,老爷!”这几个字,把马夫对柯瓦辽夫少校的关系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其次,你还记得报馆发行课里的场面吗?——“一个衣服上盘着花边,脸上的神气显出他曾在贵族大宅门里呆待过的侍仆,手里拿看一张纸条,站在桌子旁边,认为必须显出自己是能说会道的社交能手:‘先生,您相信吗,一条小狗值不到八个十戈比银币,就是说,我连八个半戈比铜币也不给;可是伯爵夫人喜欢,喜欢得什么似的;——谁要是找到它,就给一百卢布,按理说,人的口味总是不—样的,连我跟您也包括在内:如果是一个猎人,他就要长毛猎狗或者卷毛狗;给五百卢布也不嫌多,一千也肯给的,只要是一条好狗。

’”
在这寥寥几句话里,整个阶层,整个侍仆集团,连同他们的思想方式和表现方式都富有特征地显示了出来;此外,在这寥寥几句话里,表现着一个人物,这人物一方面象这一范畴里的许多人,同时又只象他自己,再不象别的什么人。

我们可以在这里列举许多这样的典型特征和轮廓的例子,可是这会把我们引得太远,越出了题目之外。

因此,我们只想指出:我们不能在纳乌姆、马鲁夏和瓦西尔身上看出这些鲜明的典型特征和个性特点,因此也就不能在他们的描绘中看出艺术表现的痕迹。

他们借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不是现实的戏剧,而是抒情歌剧,利用着情势,相当诗情地,如果不是艺术地,把一切在这类情势下所感到的东西表现出来。

就这—点来说,果戈理的中篇小说是多么不同啊!……然而,这些意见是大家都能理解的,特别是那些由于死抱住综合和分析这套劳什子而对果戈理笔下哥萨克的献殷勤表示不满的人们……
(李志敏撰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