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
一种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

岬究与裸索第I FUJIAN NONGJI 一种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郑志聪(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利用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强磁耦合实现无线电能传输的 技术。
文章介绍了一种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主要由直流电源、驱动电路、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5个 部分所组成。
该系统可点亮传输距离为10cm的9 W节能灯,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谐振式;强磁耦合;传输距离;传输功率;传输效率中图分类号:TM724文献标识码:A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线电能 传输技术因其安全、可靠和便捷等优点逐渐被人们 认识和了解。
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是通过发射器将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中 继能量(如电磁场能、激光、微波及机械波等),隔空 传输一段距离后,再通过接收器将中继能量转换为 电能,实现电能无线传输[1]。
本文介绍一种电磁耦合 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利用近区非辐射磁场的 耦合实现无线电能传输。
随着研究的深入,无线电 能传输技术越来越完善,在交通运输、便携式电子产 品、医疗器械、航空航天、水下探测等领域崭露头角,是未来研究热点之一'1总体结构与设计1.1总体结构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主要由直流电源、驱 动电路、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5个部分组成,如 图1所示。
电源由直流稳压电源提供。
驱动电路由E 类功率放大器模块和uc3842电路模块构成,uc3842 电路模块产生高频的MOS管驱动信号,经功率放大 为发射线圈提供高频的交流电流信号。
发射线圈将作者简介:郑志聪(1982 —),男,讲师,研究方向:电机与电器。
电能转变为磁能,接收线圈将接收到的磁能转为电能 供给负载。
其中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设置为相同谐 振频率的LC电路,当驱动信号频率与两线圈的固有 谐振频率相同时,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发生谐振,两 线圈之间产生强耦合,从而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基于谐振电路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应用前景

基于谐振电路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广泛应用,人们对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
基于谐振电路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由于其高效性和可扩展性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讨论该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
一、谐振电路的无线能量传输原理基于谐振电路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利用谐振现象将能量从发射端无线传输到接收端。
发射端的能量源通过谐振电路进行能量的高效传输,同时接收端的谐振电路将能量从电磁信号中提取出来。
这种技术借助电磁场的共振来提高能量传输的效率,使得无线能量传输更加可行和实用。
二、最新发展1. 谐振电路优化设计随着科技的进步,谐振电路的设计和优化变得更加精细化和高效化。
研究人员通过仿真模拟和实验测试不断改进谐振电路的效率和稳定性,提高了谐振频率的调节范围和传输距离。
2. 多设备能量传输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尝试在一个谐振电路系统中实现多设备能量传输。
通过同频率谐振电路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实现同时传输能量给多个接收设备,从而提高了能量传输的效率和实用性。
3. 跨尺度能量传输传统的无线能量传输主要应用于短距离的电子设备充电,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跨尺度能量传输成为可能。
研究人员成功实现了从宏观尺度到微观尺度的能量传输,例如,通过谐振电路传输能量给微型工具或生物芯片。
三、应用前景1. 移动设备充电基于谐振电路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为移动设备充电提供了一种更加便利和高效的方式。
未来,我们可以想象,只需要在家中或办公场所放置一个谐振装置,就能自动给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充电。
2. 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前景巨大。
通过将无线充电设备和传感器节点结合,可以实现传感节点的长期无线供电,减少更换电池的成本和任务的间断性。
这将推动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和农业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3. 医疗设备基于谐振电路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医疗设备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基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分析与设计

基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分析与设计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通过磁场耦合方式实现电能传输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与传统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相比,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有高效率、高安全性、低辐射等优点,在很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进行分析与设计。
首先,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谐振腔和共振线圈实现能量的传输。
谐振腔和共振线圈之间通过磁场耦合,实现了能量的传输。
谐振腔是发射端和接收端都必须具备的,谐振腔内的电磁场能量被传输到共振线圈中,再通过共振线圈传输到接收端。
谐振腔和共振线圈的谐振频率需要匹配,以实现高效率的能量传输。
在设计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时,首先需要确定传输的距离和传输功率的需求。
传输距离的长短决定了系统的工作频率和设计参数的选择,传输功率的需求决定了系统的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其次,需要进行谐振腔和共振线圈的设计。
谐振腔的设计主要是确定谐振腔的形状和尺寸,以及谐振腔的谐振频率。
谐振腔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选择,谐振频率需要与共振线圈的谐振频率匹配。
共振线圈的设计主要是确定线圈的匝数和长度,以及线圈的电感值。
接下来是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功率放大器是用来提高传输功率的装置,通常采用放大器来实现。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需要考虑放大器的频率响应、增益和功率效率等参数。
由于谐振腔和共振线圈是通过磁场耦合进行能量传输的,所以功率放大器的输出需要采用谐振腔和共振线圈的输入端进行耦合。
最后是系统的控制和保护。
在实际应用中,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的控制和保护功能。
控制功能可以通过监测传输功率、输出电压和电流等参数实现,保护功能可以通过过流、过压和过温等方式实现。
综上所述,基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分析与设计主要包括传输距离和功率需求的确定,谐振腔和共振线圈的设计,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以及系统的控制和保护。
基于电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独立式信号传输分析

基于电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独立式信号传输分析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通过电磁波传播能量的方法,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的供电和通信领域。
而基于电磁谐振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是一种高效、安全且实用的无线电能传输方法。
本文将对基于电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独立式信号传输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基于电磁谐振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该系统由两个相互独立的谐振器组成,一个是传输端的发射器,一个是接收端的接收器。
发射器产生电磁波并将能量传输给接收器,接收器通过谐振效应将电磁波转化为电能。
在独立式信号传输中,传输端的发射器需要将信号转化为电磁波进行传输。
这可以通过将信号源与发射器连接来实现,信号源产生的信号被转化为电磁波并通过发射器传输出去。
在接收端,接收器接收到传输的电磁波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信号,以供电子设备使用。
为了实现独立式信号传输,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参数调节和信号调制功能。
参数调节可以用来调整发射器和接收器的谐振频率以实现最佳传输效果。
信号调制可以用来将信号源产生的信号转化为电磁波的特定频率和幅度,以防止与其他无线电设备的干扰。
在独立式信号传输中,还需要考虑传输距离和传输效率的问题。
传输距离取决于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及系统的传输能力。
传输效率则取决于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和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然而,基于电磁谐振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是电磁波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问题,这会影响传输效率和传输距离。
其次是电磁波的辐射问题,过强的电磁辐射可能对人体和其他电子设备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总结起来,基于电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独立式信号传输是一种高效、安全且实用的无线电能传输方法。
通过参数调节和信号调制可以实现信号的传输和转化。
然而,还需要解决能量损耗、电磁辐射以及系统稳定性等问题,以提高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应用综述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应用综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应用综述1. 引言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科技时代,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人们对于无线电能传输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本文将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进行综述,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了解。
2. 研究现状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指通过无线电波将电能传输到目标设备的一种技术。
早在19世纪末,尼古拉·特斯拉就开始了对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
他通过实验证明了无线电能传输的可行性,并提出了无线电能传输的理论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2.1 理论研究无线电能传输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无线电波的传输特性、功率传输效率和传输距离等方面。
研究者们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实验验证,探索了不同频率、不同功率和不同距离下的无线电能传输效果。
他们发现,无线电能传输存在着传输效率下降、传输距离受限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如使用共振器进行增强、调节电能传输频率以提高功率传输效率等。
2.2 技术进展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已经有许多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被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其中最常见的应用包括无线充电技术、无线电能供应技术等。
无线充电技术通过无线电波将电能传输给手机、电动车等设备,实现了便捷的充电方式。
无线电能供应技术则将无线电波传输给灯泡、电视等设备,实现了无需电池或电线的供电功能。
3. 应用综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下面将对几个重要的应用领域进行综述。
3.1 智能家居随着智能家居的兴起,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成为了智能家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将电能无线传输到各种智能设备,如智能灯泡、智能门锁等,实现了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和自动化运行。
目前,已经有许多智能家居产品采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和舒适的生活体验。
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功效分析

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功效分析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是一种新型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它将无线电能传输和谐振电路相结合,利用磁耦合效应将电能从发射端传输到接收端。
这种技术有着许多优点,比如传输效率高、传输距离远、无线传输、不受外界影响等,因此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功效分析的角度探讨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1. 传输效率高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利用谐振电路实现能量传输,因此在传输过程中能量损耗较小,传输效率很高。
目前,研究表明,这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比传统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要高出许多。
高传输效率使得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电能传输的需求,尤其是在一些远程、有限空间或特殊环境下的应用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2. 传输距离远由于该技术利用磁耦合效应进行能量传输,传输距离可以达到几米乃至更远。
这为一些特殊场合的电能传输提供了方便,尤其是在无线充电、无线供电等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3. 多负载传输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单一负载的能量传输,还可以同时向多个负载传输电能。
这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向多个设备传输电能,提高了电能传输的效率和便利性。
4. 无线传输该技术实现了无线电能传输,不需要通过传统的电缆或导线进行能量传输,省去了大量布线和连接设备的成本和麻烦。
无线电能传输还可以避免线缆连接带来的安全隐患,使得电能传输更加安全可靠。
5. 不受外界影响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于温度、湿度、震动等外界因素的稳定性较高,适用范围广。
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电能传输方面有着很多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应用于无线充电、无线供电、电动汽车充电、医疗设备供电、智能家居等各种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国内外研究综述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国内外研究综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通过无线方式传输电能的新兴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潜力。
本文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该技术的研究现状、争论焦点、研究成果和不足,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通过无线方式传输电能的新兴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潜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已经成为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综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介绍该技术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电磁波、磁场等物理原理,通过无线方式传输电能的新兴技术。
根据传输原理的不同,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分为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电磁辐射无线电能传输、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等几种类型。
其中,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是最常用的一种,其原理是利用磁场进行电能传输。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人们开始研究无线电能的传输。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
国外学者如美国的Marin Soljacic和日本的TadashiMaeda等人在该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内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展迅速,已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该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
目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无接触充电、无线电力传输网络、医疗植入式设备等。
然而,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仍存在一些争论焦点和挑战,如传输效率、安全性和距离等问题。
同时,该技术的应用也需要解决一些法律和技术规范等方面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Marin Soljacic等人利用磁耦合原理实现了远距离的无线电能传输;Tadashi Maeda等人研究出了基于电磁波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实现了高效的无线电能传输。
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陈仁文教授团队在无接触充电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研制出了一系列无接触充电装置。
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的性能研究

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的性能研究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的性能研究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能源传输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无线电能传输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是一种有潜力的技术,具有较高的能量传输效率和较远的传输距离。
本文旨在通过对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的性能进行研究,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的原理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是利用物理现象中的磁耦合和谐振效应,通过特殊设计的共振装置,在发射端产生电磁场,使其与接收端的共振元件相互耦合。
通过调整共振频率和传输距离,实现高效的无线电能传输。
二、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的优势1. 高能量传输效率:利用超导材料的特性,减少能量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提高能量传输效率。
2. 较远的传输距离:磁耦合谐振技术能够实现能量在距离较远的情况下的传输,大大提高了传输的便捷性和适用范围。
3. 环境友好:相较于传统的电线传输方式,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具有无线、无污染、无辐射等优势,对环境更加友好。
三、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的性能研究1. 共振频率调整对传输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共振频率与传输效率密切相关。
适当调整共振频率可以提高能量传输效率,但频率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能量损耗增加,降低传输效率。
2. 传输距离对传输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能量传输效率与传输距离成正比。
然而,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能量传输效率会逐渐降低,需要进一步优化装置和技术,提高传输效率。
3. 超导材料对传输效率的影响:超导材料是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选择合适的超导材料可以提高能量传输效率和传输距离。
目前,高温超导材料是研究的热点,能够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实现超导,提供更好的传输性能。
四、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的应用前景1. 无线电能传输领域:磁耦合谐振式超导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有高效、远距离和环境友好的特点,有望替代传统的电线传输方式,广泛应用于无线电能传输领域。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新进展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新进展一、本文概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特别是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近年来在科研领域和工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种技术利用磁场共振原理,实现了电能的高效、安全、无接触传输,为众多应用场景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本文旨在综述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其基本原理、系统构成、性能优化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前景。
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对这项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本文还将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原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又称为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或磁谐振无线电能传输,是一种基于磁场耦合和谐振原理实现电能无线传输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电磁感应定律和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主要由发送端(发射器)和接收端(接收器)两部分组成。
发射器通常包含一个高频交流电源、一个谐振线圈以及相应的调谐和匹配电路。
接收器则包括一个谐振线圈、整流器以及负载。
当发射器的高频交流电源驱动其谐振线圈时,会在其周围产生交变磁场。
若接收器的谐振线圈与发射器的谐振线圈具有相近的谐振频率,则会在接收器的谐振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进而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该技术的关键在于谐振线圈的设计和调谐。
通过优化线圈的形状、尺寸、材料以及调谐电路的设计,可以实现高效的能量传输和较低的能量损耗。
为了避免电磁干扰和能量泄露,通常还需要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中考虑电磁屏蔽和防护措施。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有传输距离适中、传输效率高、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因此在无线充电、电动汽车、智能家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成熟,该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和应用。
三、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优势与挑战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线能量传输方式,具有许多显著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磁耦合谐振式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

磁耦合谐振式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磁耦合谐振式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无线电能技术的发展,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磁耦合谐振式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作为其中一种技术,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和便利性,在许多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本文就磁耦合谐振式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原理、技术特点以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
磁耦合谐振式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是利用谐振的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将能量源和能量接收器之间的耦合电路进行谐振,实现高效的无线能量传输。
系统由能量源、能量接收器和磁耦合谐振电路组成。
能量源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核心,一般采用高频信号发生器和功率放大器。
高频信号发生器会产生一定频率的电信号,并通过功率放大器将其放大,以提供足够的能量传输到能量接收器。
能量接收器则是接收能量源传输的电能,并将其转化为所需要的直流电能供给电子设备。
能量接收器一般由谐振电路、整流电路以及负载组成。
谐振电路起到与能量源进行耦合的作用,通过更好地匹配谐振频率,提高能量传输的效率。
整流电路则将接收到的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并通过稳压电路提供稳定的直流电能给负载使用。
磁耦合谐振电路作为传输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实现高效的电能传输。
磁耦合谐振电路主要由线圈和电容器组成。
线圈部分包括送电线圈和接电线圈,通过线圈间的磁耦合实现能量的传输。
电容器则用于实现谐振频率的匹配,提高能量传输效率。
磁耦合谐振式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由于采用了谐振电路,能够实现较高的能量传输效率。
其次,传输过程中可以实现相对较远的距离,不受物体遮挡的影响。
与传统的电线传输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此外,传输的能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使能量传输更加智能化。
目前,磁耦合谐振式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多个领域均有应用。
在医疗领域,可以用于医疗设备的无线充电,提高患者的使用便利性。
在工业领域,可以用于机器人、传感器等设备的供电,减少供电线路的使用,提高工作效率。
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

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
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MCR-WPT)作为一种中等距离具有较高功率和较大传输效率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成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对MCR-WPT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首先阐述MCR-WPT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其次分析MCR-WPT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介绍目前用于分析该技术的主要理论,接着对该技术目前的传输水平和热点问题进行分类阐述,最后在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基础上,对该技术有待研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无线电能传输;谐振;MCR-WPT0 引言近年,笔记本电脑、手机、音乐播放器等大量的电子产品正涌入我们的生活。
这些电器设备大多通过固定的电源获取电能,即电器与电源之间一般都需要用导线连接才能工作。
然而,电源线的频繁拔插既不安全,也容易破损;错综复杂的电线既限制了设备移动的灵活性,又影响了环境的美观;并且在安全上存在很多隐患。
所以,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就显得愈发重要和迫切。
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又称为非接触式无线电能传输(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CPT),指的是电能从电源到负载的一种没有经过电气直接接触的能量传输方式。
根据传输机理的不同,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以分为,电磁感应式、电磁谐振式和微波方式。
三种无线电能传输方式性能比较如下表电磁感应式几瓦到几百瓦d<=1cm充电器必须有对被充电设备识别的功能,二者需要保持平行。
电磁谐振式几千瓦3m到4m 必须对所需要的频率进行保护。
微波无线式最大100mw 最大10m传输功率低,发射功率大部分以无线电波方式被浪费掉。
MCR-WPT利用谐振原理能够在中等距离有较高的功率和较大的效率。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了关于 MCR-WPT 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了许多有积极意义的成果。
文献[10-17]对 MCR-WPT 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综合论述。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研究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是一种利用磁场耦合实现能量传输的技术,其具有传输效率高、传输距离远、安全可靠等优点。
本文将针对该技术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其原理、应用和发展前景,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一、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原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是通过谐振器和磁耦合器实现能量传输的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发射端的谐振器产生的磁场能量,通过磁耦合器传输到接收端的谐振器,再转换为电能。
在传输过程中,发射端和接收端的谐振器需要保持共振,以达到最大传输效率。
二、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关键技术1. 谐振器设计技术谐振器设计是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关键技术之一。
谐振器的设计需要考虑频率匹配、谐振特性、功率损耗等因素,以实现高效能量传输。
2. 磁耦合器设计技术磁耦合器是实现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设计需要考虑磁场耦合效率、磁耦合距离、传输效率等因素,以实现可靠的能量传输。
3. 控制与调节技术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过程中,控制与调节技术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控制谐振器的频率、功率和相位,可以实现对能量传输过程的精确控制和调节,提高传输效率和安全性。
4. 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涉及多个部件和子系统,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对于实现整体性能的提升至关重要。
通过系统集成与优化,可以实现功率损耗的最小化、传输效率的最大化等目标。
5. 安全与防护技术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过程中,安全与防护技术需要得到重视。
通过设计安全机制、防护措施等手段,可以确保传输过程的安全可靠。
三、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应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智能家居、医疗设备等领域。
由于其传输效率高、安全可靠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领域的关注与应用。
1. 电动汽车充电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以实现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解决传统充电方式存在的插座损坏、充电线松动等问题,提高充电便利性和安全性。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与应用综述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与应用综述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与传统电能传输相比,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以极大提升设备供电的安全和可靠。
本文主要对几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进行了研究,然后详细论述了磁耦合谐振式的应用,并对具体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磁谐振耦合;综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未来发展中比较热门的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首先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然后重点介绍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最后对未来应用趋势进行展望。
一、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历程有线方式是传统电力传输的主要方式,由于传输中线路设备极易发生损坏,给传输安全造成和严重影响,不利于人们日常生活活动的进展。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早在19世纪就被尼古拉·特斯拉提出,但是由于当时技术和发展限制,导致此项技术只停留在理论构想阶段。
到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电磁感应耦合传输电能方式开始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经过多年努力和研究,国家地热公园实现了载人缆车无线供电试验系统。
之后美国又制定了非接触感应电能标准,由于设计要求比较严格,导致该项技术具有很大局限性。
在理工大学物理教授马林·索尔贾希克及研究团队的努力下,使用直径是30厘米的发射机和几首谐振器线圈,点燃了1.9米之外的60w灯泡,成功开启了无线电能传输基础的发展。
综上所述,现在实现无线电能传输的主要方式是磁耦合谐振、激光、感性耦合、微波、电场耦合等,可以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功率要求的能力传输。
我国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比较缓慢,在本世纪才开始进行无线电能研究,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是最早接触传输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取得了显效的研究成果。
随着无线传输电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对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由于磁耦合谐振具有传输距离远、方向感要求不高、传输介质依赖小等特点,已经成为当今无线电能传输中研究的主要课题。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报告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报告一、引言近年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传统无线电能传输存在能量损耗和电磁辐射等问题,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原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主要由两个共振电路组成,即传输端和接收端。
传输端由一个电源、一个功率放大器和一个谐振电路组成;接收端由一个谐振电路、一个整流电路和一个负载组成。
传输端的电源和功率放大器将电能转化为高频电磁场,在谐振电路的作用下,高频电磁场被传递到接收端,经过整流电路的整流,最终驱动负载工作。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主要特点在于传输端和接收端之间通过磁耦合的方式实现能量传输,能量传输效率高,无线电辐射小,对人体和环境无害。
三、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设计1.传输端设计传输端的谐振电路由一个电感和一个电容组成,其谐振频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应根据传输距离和接收端负载特性进行匹配,以确保能量传输效率。
2.接收端设计接收端的谐振电路和传输端谐振电路相同,其谐振频率需与传输端相匹配。
整流电路采用全波整流电路,对于低功率应用可以采用简单的整流电路,对于高功率应用可以采用桥式整流电路。
负载可以是电池、LED灯等。
四、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实验根据设计参数,搭建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实验平台。
在传输端接入电源和功率放大器,接收端接入负载。
实验结果表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能够实现高效、低辐射的无线电能传输。
五、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应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可以应用于无线充电、智能家居、无人机等领域。
其中,无线充电领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
通过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以实现电动汽车、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设备的无线充电,方便快捷。
六、结论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有高效、低辐射、环保等优点,可以应用于无线充电、智能家居、无人机等领域。
国外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国外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本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Magnetic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MRWPT)技术作为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的新型方法,近年来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基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分析与设计

四、设计方案
四、设计方案
为了克服上述挑战,本次演示提出一种基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的创新设计方案。具体实现方案如下:
四、设计方案
1、选用高性能磁性材料和低损耗线圈,以提高传输效率和减小损耗。 2、通过调节发射和接收线圈的参数,实现最佳的磁场耦合和共振效果。
3、加入电磁屏蔽层,以减小对 周围电子设备的干扰。
五、总结与展望
1、提高传输效率和传输距离:通过优化线圈设计和材料选择等手段,提高磁 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传输效率和传输距离。
五、总结与展望
2、降低成本:探索低成本的材料和制造工艺,以降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 传输技术的成本,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
五、总结与展望
3、拓展应用领域: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用于更多领域,如医 疗器械、智能交通工具等。
验证实验
验证实验
为验证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方向性,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系统,包 括发射和接收线圈、功率源、测量仪器等。实验过程中,我们将发射线圈和接收 线圈分别置于不同角度和距离的位置,测量其传输效率。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验证实验
1、搭建实验系统,包括发射和接收线圈、功率源、测量仪器等。 2、将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置于同一水平面上,保持两者中心线重合,测量传 输效率。
基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 输技术的分析与设计
01 一、导言
目录
02 二、技术原理
03 三、应用分析
04 四、设计方案
05 五、总结与展望
06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和研究,其中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 传输技术具有传输效率高、传输距离远等优点,因此在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 前景。本次演示将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原理、应用和设计进行分 析和探讨。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建模与分析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建模与分析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MagneticallyCoupledResonantWirelessPowerTransmission,MCRW PT)是一种可以在很远距离之间传输电能的新技术,具有安全性高、传输效率高、传输功率大、非接触式等优点,可以用来满足现代越来越多的需求。
本文将对该技术进行概述并且以有限元方法建立模型,利用模型对MCRWPT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最后在ANSYS的支持下利用数值仿真的方式进行分析及校验结果,得到系统的设计参数和有效的传输效果。
1.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简介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MCRWPT)是一种基于磁传输原理的无线电能传输方式,可以用来在很远的距离之间传输电能,即发射端利用射频信号发射磁场,接收端利用收发器把射磁场转换为电能。
该系统具有高安全性、高传输效率、有效的传输功率以及非接触式传输等优点,保证了其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发射端、中空区域及接收端,它们分别由发射源、发射线圈、发射天线、中空区域、应答线圈、接收天线及接收器组成,各个组件之间相互协调工作,保证了系统能够实现电能的有效传输。
2.建立MCRWPT模型为了更好地理解MCRWPT系统,本文将运用有限元的思想建立该系统的模型,并且采用有限元法求解系统的响应电场,从而得出系统的传输特性和传输效率。
首先,对系统的中空区域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以确定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磁通密度分布。
然后,将应答线圈的电场特性模拟出来,从而求出接收端的电流分布及电压特性,从而分析系统的传输特性,并且在有限元分析的支持下确定系统的最佳参数,从而得出该系统的最终传输效果。
3.数值仿真分析及结果为了更好地理解系统的传输特性,本文利用ANSYS的有限元分析工具,模拟出系统的电场分布特性,并根据实际情况求出系统的最佳参数,结果表明,当系统的发射功率设定在100W,发射频率设定在1MHz时,两个线圈间可以实现充分耦合,从而保证了足够高的传输效率。
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功效分析

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功效分析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是一种新型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其具有许多优点,比如高效性、安全性、便捷性和环保性等。
本文将从功效分析的角度,探讨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1. 高效性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采用谐振技术,能够实现高效的能量传输。
通过谐振,可以使能量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进行高效传输,减少能量的损失。
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还能够实现多个负载同时接收功率,提高了能量传输的效率,从而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2. 安全性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采用非接触式的能量传输方式,避免了传统有线传输中的安全隐患,比如电击和短路等问题。
由于传输距离较远,可以避免人为破坏和意外触电等安全问题,保障了使用者的安全。
3. 便捷性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不受传统有线电能传输的距离限制,能够实现远距离的能量传输,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
无线充电技术可以让人们不再担心充电线的长度和拆装问题,同时还能避免充电线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混乱和纠缠。
4. 环保性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采用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减少了电线和传统设备的使用,降低了资源的浪费。
通过高效的能量传输,减少了能量的损失,降低了能源的浪费,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在智能手机、电动车、无人机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在智能手机领域,无线充电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便利,提高了用户体验;在无人机领域,无线电能传输可以延长飞行时间,提高航空器的续航能力;在电动车领域,无线电能传输可以实现自动充电,提高了车辆的使用效率。
多负载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潜在的商业价值。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

第26卷第4期Vol 126 NO.5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Chongqing Technol Business Univ 1(Nat Sci Ed ) 2009年10月Oct 12009 文章编号:1672-058X (2009)05-0485-04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3张茂春1,王进华2,石亚伟2(1.重庆市电力公司万州供电局,重庆万州404000;2.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重庆400715) 摘 要:叙述了无线电能传输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着重对电磁感应式、电磁共振式和电磁辐射式三种无线电能传输进行了详细分析;电磁感应式传输距离近、效率低且需要补偿;电磁共振式是对感应式的突破,可以在几米的范围内传输中等,其研究前景较好;电磁辐射式传输距离远,功率较大,但传输较远距离时需要高效整流天线和高方向性天线,其研制难度较大。
关键词:无线电能传输;电磁感应;磁谐振;微波 中图分类号:T M72文献标志码:A 所谓无线电能传输[1](W irelss Power Trans m issi on ———W PT )就是借助于电磁场或电磁波进行能量传递的一种技术。
无线输电分为:电磁感应式、电磁共振式和电磁辐射式。
电磁感应可用于低功率、近距离传输;电磁共振适于中等功率、中等距离传输;电磁辐射则可用于大功率、远距离传输。
近年来,一些便携式电器如笔记本电脑、手机、音乐播放器等移动设备都需要电池和充电。
电源电线频繁地拔插,既不安全,也容易磨损。
一些充电器、电线、插座标准也并不完全统一,这样即造成了浪费,也形成了对环境的污染。
而在特殊场合下,譬如矿井和石油开采中,传统输电方式在安全上存在隐患。
孤立的岛屿、工作于山头的基站,很困难采用架设电线的传统配电方式。
在上述情形下,无线输电便愈发显得重要和迫切,因而它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评选为未来十大科研方向之一。
在无线输电方面,我国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较欧美落后。
在此旨在阐述当前的技术进展,分析无线输电原理,为我国在无线输电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作为一项新技术,因其传输距离远、速度快、效率高、功能大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也成为了近年来相关的专业人员研究的方向。
本文主要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以及振动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出发,在当前我国研究的基础上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标签: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传输装置前景展望1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1)无线电能传输。
无线电能传输,简称WPT技术,是根据能量传输过程中中继能量形式的不同,在不使用导线连接的情况下通过电场等进行进行传输的新型技术。
其主要包括:磁(场)耦合式、电(场)耦合式、电磁辐射式(如太阳辐射)、机械波耦合式(超声)。
其中,磁耦合式是目前研究最为火热的一种无线电能传输方式,也就是将高频电源加载到发射线圈,使发射线圈在电源激励下产生高频磁场,接收线圈在此高频磁场作用下,耦合产生电流,实现无线电能传输。
这项技术开创了人类通信的新纪元,基于能源供给而产生的无线电技术将会创造出人类能源史的新里程,其给大众带来的意义与影响也非同凡响。
这项技术的使用具有以下的特点:1)通用性电波的传输不需要导线进行连接一旦普及,将会使电子产品从导线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电器接口、兼容性的问题将得到解决,供电更方便,便捷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便携性、实用性目前的生活状况下实现无线电能传输依旧面临这挑战,但这项技术的推广,将会极大的提高传输的速度、传输的量,对彻底解决人民生活中电力的供给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方便生活,提高效率。
同时,对于目前很多缺乏或者无法布置电线造成的供电困难现象,无线电能传输的普及将会使这难题得到解决,紧急情况下快速地供电模式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加拿大等国开始尝试使用辐射式供电驱动的无人飞机作为电视转播台。
3)美观性不以导线连接的无线电能传输,将会推动电子设备的体积进一步的减小,电子设备的数据线将不再需要,便捷人们生活的同时,营造一种美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
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MCR-WPT)作为一种中等距离具有较高功率和较大传输效率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成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对MCR-WPT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首先阐述MCR-WPT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其次分析MCR-WPT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介绍目前用于分析该技术的主要理论,接着对该技术目前的传输水平和热点问题进行分类阐述,最后在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基础上,对该技术有待研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无线电能传输;谐振;MCR-WPT0 引言近年,笔记本电脑、手机、音乐播放器等大量的电子产品正涌入我们的生活。
这些电器设备大多通过固定的电源获取电能,即电器与电源之间一般都需要用导线连接才能工作。
然而,电源线的频繁拔插既不安全,也容易破损;错综复杂的电线既限制了设备移动的灵活性,又影响了环境的美观;并且在安全上存在很多隐患。
所以,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就显得愈发重要和迫切。
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又称为非接触式无线电能传输(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CPT),指的是电能从电源到负载的一种没有经过电气直接接触的能量传输方式。
根据传输机理的不同,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以分为,电磁感应式、电磁谐振式和微波方式。
三种无线电能传输方式性能比较如下表MCR-WPT利用谐振原理能够在中等距离有较高的功率和较大的效率。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了关于 MCR-WPT 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了许多有积极意义的成果。
文献[10-17]对 MCR-WPT 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综合论述。
文献[18-41]概括了近年来国外的部分成果,文献[42-47]则概括了国内部分最新研究成果。
由于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机理复杂、技术难度大,涵盖了电磁场、电力电子技术、物理学、材料学、信息技术等诸多学科,还有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需要开展研究。
本文对MCR-WPT技术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并探讨了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及发展趋势.1 国内外研究现状1.1 国外研究现状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小组,于2007年运用磁谐振耦合技术式实现了电能在中等距离(米级)的无线传输]1[,在其谐振频率为9.90MHz情况下,两个线圈相距2m时,能量传输效率约为40%;而两个线圈相距1m时,能量传输效率为90%。
西雅图Intel实验室的研究小组,于2008年8月,运用谐振耦合技术研制出能够为小电器充电的无线传输装置。
该实验小组,研制的一个电磁谐振耦合无线传输装置能在相距1m时,点亮一个60W的灯泡,效率为75%。
日本富士通公司,在2010年运用电磁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以为多个设备进行充电。
在2013年5月贵州举行“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中。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Chris Mi教授宣布他所领导的团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可以实现2-6 kW的无线电能传输,效率高达94%以上,且系统工作频率在200 kHz以下,非常适合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斯坦福大学研究出一种电动汽车移动充电系统,汽车可以边行驶边充电,无线充电效率达97%。
目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系统性能的提高和特殊场合的应用研究。
1.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虽然较晚,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用串接电容的方式,制作了直径为50cm的LC 谐振器]42[ ,此实验装置在相距0.7m时,能传输23W的能量,传输效率为50%。
重庆大学的课题组,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5[,其研制出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可以传输600W到1000W的电能,最高传输效率为70%。
该课题组制造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无线供电小车。
华南理工大学的课题组设计制作了多组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这些传输装置的参数都不相同,通过对这几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进行比较试验,对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线圈尺寸以及距离与传输效率之间的关系;设计出了频率跟踪系统,解决了电磁谐振耦合电能无线传输中谐振频率失谐的问题。
1.3 目前的研究水平MCR-WPT研究水平主要通过传输功率、传输距离、传输效率和系统谐振频率体现。
归纳文献[9] 和 [18-47] 可以得到当前最好的研究水平,如下表所示。
通过表中的参数可以得到 3 点结论:①目前传输的功率较小:小于 1kW;②工作频率较宽③传输效率与传输距离成反比。
2 基本原理2.1基本结构目前 MCR-WPT 系统大都采取如图 1 所示的结构:两线圈结构,图 2是它的等效电路。
能量传输系统包括能量发射端和能量接收端两部分。
1L 2L 2C L Z 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图(1)两线圈半实物结构图SL 2C C M 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图(2)两线圈等效电路图2.2 工作原理导线绕制的发射线圈为一空芯电感 L ,L 与谐振电容并联构成谐振体,谐振体包含的能量在电场与磁场之间以其自谐振频率在空间自由振荡,产生以线圈为中心以空气为传输媒质的时变磁场;与该谐振体相隔一定距离的接收端是由 1个接收线圈并联 1 个电容形成的谐振体,其自然谐振频率与发射频率相同,所感应的磁场能同样在电场与磁场之间以其自谐振频率在空间自由振荡,同时两个谐振体之间不断地有磁场能交换,两谐振体内电场能与磁场能振荡交换的同时谐振体之间也存在着以相同频率振荡的能量交换,即两谐振体组成耦合谐振系统。
3 理论基础目前,常用的MCR-WPT 系统模型包括耦合模理论模型和互感等效电路模型。
3.1 耦合模理论模型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将耦合模理论用于解释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
以图1的两线圈传输系统为例,可以得到系统耦合模公式如下:{dð1dt =−(jw 1+τ1)α1+jk 12α2+s dð2dt =−(jw 2+τ2+τL )α2+jk 21 (1)式中,ð1,ð2分别为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简正模,τ1 ,τ2,τL 分别为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的衰减常数,k 12=k 21=k 为两线圈的耦合系数,w 1,w 2分别为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谐振频率,s 为驱动源引入的驱动项。
调节驱动源的功率,可使此谐振系统可进入一个稳定状态,即激励源注入系统内的功率与负载及线圈本身的消耗功率相等,此时整个系统内的总能量保持不变。
则可得系统的传输效率公式如下:η=R L L 1W 2R 1L 2W 1+(R 2+R L )L 1W 2 (2)3.2 互感等效电路模型对图(1)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如下方程式:(U S 0)=(Z 11Z 21 Z 12Z 22)(i 1i 2) (3) 其中,{Z 11=R 1+jwL 1+1jwC 1Z 12=Z 21=jwk √L 1L 2Z 22=R 2+R L +jwL 2+1jwC 2 (4) 当系统处于谐振状态时,可得系统的传输效率公式如下: η=Q 1Q 2k 2R 1R 2R L [Q 1Q 2k 2R 1R 2+R 1(R 2+R L )](R 2+R L ) (5)式(5)中:Q 为谐振体的品质因数Q n =w n L n R n 。
4 MCR-WPT 关键技术]1310[1)高频电能变换技术,2)谐振补偿技术4.1 高频电能变换技术在MCR-WPT系统中,高频电能变换环节主要承担着为产生功率磁场的能量导轨提供稳定的高频交变激励电流的任务,即将 50Hz 工频交流电源,经过该环节变换后给能量发射导轨提供 10kHz~100kHz 的高频正弦电流。
作为系统高频电磁能转换的关键环节,该部分的工作效率、稳定性及可靠性直接决定着系统的整体性能。
在一般大功率应用中,对该环节主要有以下要求:(1)为保证传输功率的稳定性,能量发射导轨的励磁电流频率及幅值应保持恒定,同时对负载变化及参数漂移具有较强的鲁棒稳定性;(2)为提高系统整体效率及可靠性,该变换环节的损耗、电压(电流)瞬变率应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范围内;(3)为减小能量发射导轨的高频损耗及对周围环境的电磁干扰,输出的高频电流应为具有较低波形畸变度的正弦波电流;(4)为使系统能够适应不同负载的功率需求,该变换环节应具有一定的功率调节能力。
4.2谐振补偿技术MCR-WPT系统中,一方面为了提高功率传输能力,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对输入电源伏安等级的要求,通常会采取在系统的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添加补偿电容的措施,以使系统工作于谐振状态。
根据原边线圈与原边补偿电容的连接关系以及副边线圈与副边补偿电容的连接关系的不同,有如图3所示的四种最基本的拓扑结构,其中,S 表示串联补偿,即补偿电容与线圈电感是以串联的方式连接;P 表示并联补偿,即补偿电容与电感是以并联的方式连接。
图中,LP和 Ls分别为原副边电感,Cp和 Cs分别为原副边调谐电容,RP 和 RS分别为原副边线圈的内阻,RL 为负载电阻,M 为原副边电感之间的互感,uin和iin 分别为输入电压和电流,ip和 is分别为原副边谐振电流。
图3 ICPT系统的四种基本拓扑结构5 研究的焦点问题5.1 频率分裂问题MCR-WPT时,经常会出现 2 个以上谐振频率或多个电流(压)峰值,即频率分裂问题。
特别是在近距离传输时,多峰现象更为突出。
频率分裂现象影响了系统传输效率[30]。
文献[24]等提出了通过增加中继谐振线圈个数来抑制频率分裂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传输效率[58],但增加了结构上的难度。
文献[29]、[45]从耦合模模型研究出发,认为距离影响传输系统的相位,低于原谐振频率,能量系统处于同相状态;高于原谐振频率处,传输系统处于反相状态,解释了谐振峰值数量的变化。
为了抑制频率分裂现象,文献 [26] 、[32]在控制参数和结构上做了大量有成就的工作,如调整系统谐振频率、增加匹配网络等,并取得了一些较好的传输效果。
5.2 频率一致性MCR-WPT高效传输是建立在系统谐振频率一致的基础上的。
保证在不同距离、不同工作情况下的频率一致性及频率一致性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系统的功率、传输效率及系统性能都会下降。
为便于调整系统频率一致,文献[37] 和文献 [29] 提出通过增加中继级线圈调节传输峰值。
文献[29]提出利用电路理论分析带有中继谐振线圈的传输系统,通过求解系统矩阵的特征值,得到新的谐振频率ω,这些理论和方法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5.3 系统结构与传输路径系统结构与传输路径的研究主要包括线圈的对数、线圈的中心线对准、单发射—单接收、单发射—多接收和多发射—单接收等问题。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就系统结构与传输路径开展了多项研究。
取得的相关成果有:①MCR-WPT对发射端和接收端的方向指向不甚敏感;②采取一个发射线圈—多个接收线圈方式,总体传输效率高于一对一结构[29];③当接收线圈数目达到一定数量,进一步增加线圈,总体效率会急剧下降[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