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喷泉实验”的设计及浓度计算
化学液体喷泉实验报告(3篇)
![化学液体喷泉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3b715a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2.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即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形成液体喷泉。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装置搭建、气体收集、液体喷泉现象观察等。
3.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和反应,验证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基于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而形成液体喷泉的原理。
具体过程如下:1. 将干燥气体充满烧瓶,并通过导管连接至盛有液体的容器。
2. 当烧瓶中的气体溶解于液体或与液体发生化学反应时,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
3. 外界大气压将液体压入烧瓶,形成液体喷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仪器:烧瓶、胶头滴管、直导管、烧杯、锥形瓶、玻璃棒等。
2. 液体:水、酚酞试液、氯化铁溶液、NaOH溶液等。
3. 气体:氨气、HCl气体、NO气体、CO2气体等。
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导管连接,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盛有液体的烧杯中。
3. 通过胶头滴管向烧瓶中充入干燥气体,直至烧瓶内充满气体。
4. 观察气体溶解或与液体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液体喷泉。
5.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氨气溶解于水,形成红色喷泉,溶液呈碱性。
2. HCl气体溶解于水,形成无色喷泉。
3. NO气体不溶于水,不形成喷泉。
4. CO2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形成无色喷泉。
六、分析与讨论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因此形成红色喷泉。
2. HCl气体溶解于水,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无色喷泉。
3. NO气体不溶于水,因此不形成喷泉。
4. CO2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无色喷泉。
七、结论1. 喷泉实验原理是基于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而形成液体喷泉。
2.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和反应,可以验证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花式喷泉的实验报告(3篇)
![花式喷泉的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238372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c.png)
第1篇---实验报告:喷泉实验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
3. 分析不同因素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通过改变容器内外的压强差,使液体(水)从容器内喷涌而出,形成喷泉的现象。
实验中,将烧瓶倒置放入水中,烧瓶内充满气体(如氨气),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将水挤出烧瓶,使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从而形成喷泉。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 带双孔塞的烧瓶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的)5. 酚酞指示剂(可选)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导管和吸取了清水的胶头滴管结合在一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导管插入有水的烧杯中。
3. 挤压胶头滴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4. (可选)在烧杯里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喷泉现象。
5. 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记录下不同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喷泉现象,喷泉高度约为30cm。
2. 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现象更加明显,喷泉呈现红色。
3. 通过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发现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有一定影响,喷嘴越细,喷泉高度越高。
六、实验总结1. 喷泉实验是一种有趣的物理实验,通过改变容器内外的压强差,使液体喷涌而出,形成喷泉。
2. 实验结果表明,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有一定影响,喷嘴越细,喷泉高度越高。
3. 通过喷泉实验,我们了解了气体溶解度、压强差等物理概念。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喷泉实验报告示例,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第2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掌握变频器在喷泉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 学习花式喷泉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
二、实验原理1. PLC简介:PLC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的应用而设计。
它采用可编程存储器,用于存储用户自定义的指令集,用于实现逻辑、定时、计数、算术和顺序控制功能。
喷泉实验所得溶液浓度的计算
![喷泉实验所得溶液浓度的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0547ed9184868762caaed55d.png)
喷泉实验所得溶液浓度的计算陕西省兴平市西郊高级中学 孟建仓 李强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的一类重要实验,也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喷泉实验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是近年高考中出现的一种小类型题,很有特点。
本文把这种计算的类型和解法总结如下。
一、类型1.气体是溶质:如用3NH HI HBr HCl 、、、等和水进行的喷泉实验。
2.气体不是溶质:如用2NO 和水、2NO 和2O 的混合气体和水进行的喷泉实验。
二、解题思路解决这类问题可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公式出发,根据题意先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再计算出物质的量浓度。
但题中一般没有具体的数值,而且关系比较复杂,所以把握好其中的两大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容器中的气体和所得溶液溶质的关系(气体是不是溶质,气体和溶质间有何定量关系);2.溶质气体(或生成溶质的气体)体积和溶液体积的关系。
三、例析标准状况下,在六个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纯净的3NH ,②混有少量空气的HCl ,③纯净的2NO ,④混有少量NO 的2NO ,⑤2NO 和2O [1∶4)(O ∶)(NO 22=V V ],⑥2NO 和2O [3∶4)(O ∶)(NO 22=V V ],分别和水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所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A .1︰1︰1︰1︰1︰1B .3︰3︰2︰2︰3︰3C .5︰5︰5︰5︰4︰4D .无法计算解析:1.第①、②个烧瓶属第一种计算类型,其中的两大关系为:(1)气体或主要气体是所得溶液的溶质;(2)烧瓶中有多少体积的溶质气体,就能得到多少体积的溶液,即V (溶质气体)=V (溶液),而与杂质气体无关。
第①个烧瓶最终会充满溶液,V (溶液)=)(NH 3V =V (烧瓶);第②个烧瓶最终不会充满溶液,会剩有空气,V (溶液)=(HCl)V <V (烧瓶)。
设两烧瓶中HCl NH 3、的体积分别为L a 、L b ,则所得溶液的浓度分别为:)mol/L (4.2214.22=a a )mol/L (4.2214.22=b b2.后四个烧瓶属第二种计算类型,2NO 或2NO 和2O 均不是溶质,它们与水反应生成了硝酸,硝酸才是溶质。
吸管水喷泉实验报告(3篇)
![吸管水喷泉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e6f2c8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d9.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喷泉,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景观,总是让人感到神奇。
喷泉的形成原理是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力的相互作用。
为了验证这一原理,我们进行了吸管水喷泉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形成的基本原理。
2. 验证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力的相互作用。
3. 掌握简单的物理实验操作技能。
三、实验材料1. 水杯1个2. 大吸管2根3. 水适量4. 色素(可选)四、实验步骤1. 往水杯里倒入大半杯水,加入适量色素,以便观察实验现象(可选)。
2. 用手握住吸管,将吸管向下伸进水面下时,稍微松开顶部吸管口。
3. 将吸管向上抬起时,闭合顶部吸管口。
4. 按此动作,快速地上下来回操作几次,并观察吸管内的水位变化。
5. 将两根吸管加长,再重复上述步骤。
6. 观察吸管内的水位逐渐升高,最终从顶部的吸管口喷出。
五、实验现象1. 当吸管向下伸入水面下时,由于吸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水会从水杯中流入吸管内。
2. 当吸管向上抬起并闭合顶部吸管口时,吸管内气压保持较低,水不会流出。
3. 随着吸管上下来回运动,吸管内的水位逐渐升高,最终从顶部的吸管口喷出。
六、实验原理1. 大气压强:大气压强是指大气对地面以及地面上的物体所产生的压力。
在实验中,当吸管向下伸入水面下时,由于吸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水会从水杯中流入吸管内。
2. 液体压力:液体压力是指液体对容器壁和液体内部产生的压力。
在实验中,当吸管内的水位升高时,液体压力也随之增大,最终使水从吸管口喷出。
七、实验结论通过吸管水喷泉实验,我们验证了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力的相互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当吸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时,水会从水杯中流入吸管内;当吸管内气压保持较低时,水不会流出;随着吸管内水位升高,液体压力增大,最终使水从吸管口喷出。
八、实验拓展1. 尝试改变吸管长度,观察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2. 尝试改变水杯的高度,观察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3. 尝试将实验装置中的水更换为其他液体,观察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能发生喷泉实验报告(3篇)
![能发生喷泉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54af5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86.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2. 观察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其对喷泉实验现象的影响。
3. 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氨气喷泉实验是一种演示氨气溶解度的实验。
实验原理如下:氨气(NH3)极易溶于水,当氨气与水接触时,氨气分子迅速溶解于水中,使烧瓶内的气体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50ml)2. 带双孔塞的烧瓶(250ml)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约30cm)5. 氨水(约20ml)6. 酚酞指示剂(少量)四、实验步骤1. 将氨水倒入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搅拌均匀,使溶液呈现红色。
2. 将带双孔塞的烧瓶倒置,插入直导管,确保导管插入烧杯中的水下方。
3. 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氨水,通过导管注入烧瓶中,使烧瓶内充满氨气。
4. 将烧瓶口部密封,检查气密性。
5. 挤压胶头滴管,将氨水挤出烧瓶,观察喷泉现象。
6. 重复步骤5,观察氨气溶解速度及喷泉高度的变化。
五、实验现象1. 当氨水注入烧瓶后,烧瓶内氨气迅速溶解于水中,形成喷泉现象。
2. 喷泉现象持续一段时间后,氨气溶解速度逐渐减慢,喷泉高度降低。
3. 在酚酞指示剂的作用下,喷泉现象中喷出的水呈现红色,表明氨水呈碱性。
六、实验结果分析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容易形成喷泉现象。
2. 随着氨气溶解速度的减慢,喷泉高度逐渐降低,说明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喷泉现象密切相关。
3. 在酚酞指示剂的作用下,喷泉现象中喷出的水呈现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演示了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2. 通过观察氨气溶解速度及喷泉高度的变化,了解了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其对喷泉实验现象的影响。
3.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氨气的安全操作,避免吸入氨气对人体造成伤害。
八、实验改进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尝试使用不同浓度的氨水,观察溶解速度及喷泉高度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氨气溶解度与浓度的关系。
教师版专题六喷泉实验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师版专题六喷泉实验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00e152647e21af45b307a8b6.png)
专题六喷泉实验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教师版)主讲王文博喷泉实验具有趣味性、效果性、探究性和综合性,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热点,题型的设计屡有创新。
本专题就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和试题考查方式进行归纳分析。
一、探究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掌握“喷泉实验”形成原理,需要搞清楚:是否只有水溶性很大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多大溶解度的气体才能做好喷泉实验?例题1、在做氯化氢的喷泉实验时,假设实验时所用的烧瓶容积为250mL,玻璃管长为35cm,胶头滴管内能挤出约为0.5mL的水,则在0.5mL水中要溶解多少体积的气体,水才能从尖嘴导管中喷出呢?(假设大气压强为一个标准大气压)解析:要使水通过玻璃管喷入烧瓶形成喷泉,瓶内外压强差必须超过一个特定的值,我们研究玻璃管中的一段水柱,这段水柱受到瓶内气体压力pS、重力mg及向上的大气形成的压力p0S。
要使水柱喷入瓶内,要求:p0S>pS+mg。
式中p0=ρgh,要以水柱计算,一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10.34m水柱产生的压强。
题中给出h为0.35m。
从而算出烧瓶内压强要求小于9.99m水柱产生的压强,减少的压强要求大于0.35m 水柱产生的压强。
根据气态方程(pV=nRT)可以求出,压强为0.35 m水柱高、体积为250mL的气体,当压强改变为1个标准大气压(即10.34m水柱形成的压强)的体积V的大小为8.50mL。
因而,当滴管内0.5mL的水挤压入烧瓶后,如能溶解1个标准大气压下8.50mL的以上的氨气,即有喷泉现象发生。
故要求气体的溶解度大于17(8.50/0.5)。
拓展:由本题给出的烧瓶数据不难得到除氨气外,HBr、HCl、SO2等气体的溶解度均大于17,均能形成美丽的喷泉。
(2)、(1)题中能形成喷泉的原因是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
(3)某学生试图用氨气和水去做喷泉实验,结果实验失败,试分析实验失败可能的原因。
中学喷泉实验实验报告
![中学喷泉实验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2ea1f8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73.png)
实验名称:喷泉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现象。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分析喷泉实验中液体压力和流速的关系。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学校实验室实验器材:1. 实验装置:喷泉装置、玻璃瓶、橡胶管、水泵、电源等。
2. 实验材料:水、洗洁精、硫酸铜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喷泉装置的喷嘴插入玻璃瓶中,确保密封良好。
2. 将水泵连接到喷泉装置,打开电源,使水泵开始工作。
3. 在喷泉装置的喷嘴处滴入少量洗洁精,以降低水的表面张力。
4. 在玻璃瓶中加入适量的水,确保水能覆盖喷嘴。
5. 在玻璃瓶中加入硫酸铜,观察喷泉现象。
6. 记录喷泉高度和持续时间。
7. 重复实验,改变水压和流速,观察喷泉现象的变化。
实验现象:1. 当水泵开始工作时,喷泉装置的喷嘴处产生水流,形成喷泉。
2. 加入洗洁精后,喷泉高度和持续时间明显增加。
3. 加入硫酸铜后,喷泉高度和持续时间进一步增加,且喷泉颜色变为蓝色。
实验分析:1. 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利用水泵产生的压力将水从喷嘴喷出,形成喷泉。
当水的表面张力降低时,喷泉高度和持续时间会增加。
2. 硫酸铜是一种电解质,能增加水的导电性,从而提高喷泉的高度和持续时间。
3. 实验中观察到,喷泉高度和持续时间与水压和流速有关。
当水压和流速增加时,喷泉高度和持续时间也会相应增加。
实验结论:1. 喷泉实验是利用液体压力和流速的关系来形成喷泉现象。
2. 洗洁精能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提高喷泉高度和持续时间。
3. 硫酸铜能增加水的导电性,进一步提高喷泉高度和持续时间。
4. 实验结果表明,喷泉高度和持续时间与水压和流速密切相关。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喷泉装置密封良好,避免水漏出。
2. 在操作水泵时,注意控制水压和流速,以免损坏喷泉装置。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关闭电源,清理实验器材。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现象,掌握了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喷泉物理小实验报告(3篇)
![喷泉物理小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84cb1a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50.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
3. 观察并分析喷泉实验中的物理现象。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溶解度、压强差等物理原理,使水从下向上喷出,形成喷泉现象。
实验中,气体(如氨气)溶解于水中,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从而形成压强差,使水被吸入烧瓶内,进而喷出。
三、实验器材1. 烧杯(500mL)2. 带双孔塞的烧瓶(500mL)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50cm)5. 氨气6. 酚酞指示剂(可选)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直导管连接,确保连接处密封良好。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3. 将胶头滴管插入烧瓶塞上的一个孔,挤压胶头滴管,将水挤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 将氨气从烧瓶塞上的另一个孔缓慢通入烧瓶内,使氨气溶解于水中。
5.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喷泉喷出的高度。
6. 若需要,可在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喷泉喷出的水是否呈碱性。
五、实验现象1. 氨气溶解于水中,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压强差。
2. 水被吸入烧瓶内,形成喷泉。
3. 若加入酚酞指示剂,喷泉喷出的水呈红色,说明氨气溶解于水后,溶液呈碱性。
六、实验分析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压强差。
2. 压强差使水被吸入烧瓶内,从而形成喷泉。
3. 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说明氨气溶解于水后,溶液呈碱性。
七、实验结论1. 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溶解度、压强差等物理原理,使水从下向上喷出,形成喷泉现象。
2.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压强差,使水被吸入烧瓶内,进而喷出。
3. 喷泉实验可以用于演示气体溶解度、压强差等物理原理。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氨气泄漏。
2. 实验过程中,应确保装置的气密性良好,避免气体泄漏。
3. 实验过程中,应控制氨气的通入速度,避免实验现象过于剧烈。
九、实验拓展1. 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氯气等)进行喷泉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泡沫喷泉的化学实验报告(3篇)
![泡沫喷泉的化学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ec814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10.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酸碱反应的基本原理。
2. 掌握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气体的实验方法。
3. 观察并分析泡沫喷泉实验现象,加深对化学反应现象的理解。
二、实验日期和实验者- 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 实验者:[姓名]三、实验仪器和药品- 仪器:试管、滴管、锥形瓶、烧杯、酒精灯、石棉网、导管、橡皮塞- 药品:柠檬酸溶液、小苏打、蒸馏水四、实验原理泡沫喷泉实验是通过柠檬酸和小苏打之间的酸碱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气体充满锥形瓶,通过导管进入装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形成泡沫喷泉的现象。
反应方程式如下:\[ \text{C}_6\text{H}_8\text{O}_7 + 3\text{NaHCO}_3 \rightarrow\text{Na}_3\text{C}_6\text{H}_5\text{O}_7 + 3\text{CO}_2\uparrow +3\text{H}_2\text{O} \]五、实验步骤1. 将一定量的柠檬酸溶液倒入锥形瓶中。
2. 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使其体积适中。
3. 用滴管将小苏打粉末逐滴加入锥形瓶中,观察反应现象。
4. 将导管插入锥形瓶,另一端放入装有蒸馏水的烧杯中。
5. 观察并记录泡沫喷泉的形成过程。
六、实验记录与数据分析- 实验现象:随着小苏打的加入,锥形瓶中产生大量气泡,气体通过导管进入烧杯中,形成泡沫喷泉,持续约1分钟。
- 数据分析: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温度变化,也未测量气体产生量。
七、实验问题1. 为什么加入小苏打后会产生大量气泡?2. 为什么气体通过导管进入烧杯中会形成泡沫喷泉?八、讨论与改进1. 加入小苏打后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是柠檬酸和小苏打发生了酸碱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气体在锥形瓶中积累,通过导管进入烧杯中,形成泡沫喷泉。
2. 气体通过导管进入烧杯中形成泡沫喷泉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在烧杯中的水中溶解度较低,导致气体逸出,形成气泡。
关于气体在喷泉实验后所形成的溶液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的总结
![关于气体在喷泉实验后所形成的溶液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的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109929467ec102de2bd89f2.png)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是高一必修1溶液计算的 重要内容,气体的喷泉实验也是高一必 修 1 溶 液 计 算 的 重 要 内容。而气体在进行喷泉实验后所形成的溶液的物质的量 浓度的计算则可把这种计算与气体的性质很好地结合起来。 所以,气体在进行喷泉实验后所形成的溶 液 的 物 质 的 量 浓 度 的计算就成为高一 必 修 1 的 重 点 之 一,同 时 也 是 难 点 之 一。 由于难度较大,学 生 大 多 不 能 很 好 地 掌 握。 因 此,本 文 通 过 10个例题,详细对该问题 进 行 了 讲 解 和 计 算,以 促 进 广 大 学 生对该问题的学习。
根据 例 5 和 例 9 的 计 算,该 溶 液 的 浓 度 的 范 围 为:
( ) 1 4
22.4× 5
mol·L-1<c<221.4mol·L-1。
以上是10种气体(或混合气体)进 行 喷 泉 实 验 后 所 形 成
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也是对气 体 进 行 喷 泉 实 验 后
所形成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的总结。希望通
V(NH3)为混合气体中 NH3的体积。 进 行 喷 泉 实 验 后,剩 余 气体为空气 。故溶液的体积为V(NH3),溶质是 NH3。计算
方法与例 3相同。所得溶液的浓度是 1 mol·L-1。 22.4
例5 烧瓶内气体为 NO2。 因为发生 的 反 应 为 3NO2 +H2O 2HNO3 +NO,故
溶质为
HNO3。HNO3的物质的量=NO2的 物 质 的 量 ×
2 3
。
溶
液
的
体
积
=V-V(NO)=V
-
喷泉实验原理
![喷泉实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bb2eba76bd97f192379e97d.png)
喷泉实验1.喷泉实验的原理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2.喷泉装置及创新拓展3.喷泉实验产物的浓度计算关键是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后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1)HCl、NH3、NO2气体或它们与其他不溶于水的气体混合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22.4 mol·L-1。
(2)当NO2和O2混合且气体体积比为4∶1时,c(HNO3)=128mol·L-1。
[细练过关]1.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d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
则a 和b分别是()解析:选D NO2溶于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NO,不能充满烧瓶,A错误;CO2与饱和NaHCO3溶液不反应,不能形成喷泉,B错误;Cl2不溶于饱和NaCl溶液,也不与其反应,烧杯与烧瓶内压强相等,不能形成喷泉,C错误;NH3与盐酸能发生反应,生成物为NH4Cl固体,气体被吸收进入溶液中,烧瓶内压强减小为零,同外界大气压产生压强差,所以形成喷泉,并充满烧瓶,D正确。
2.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
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①>②B.①<②C.①=②D.不能确定解析:选C在相同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相同,烧瓶的容积相同,根据n=VV m知,氨气、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因NO2能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所以各烧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两烧瓶中溶液的体积分别为:1烧瓶、23烧瓶,所以溶液的体积比为3∶2,所以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3322=1∶1。
3.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 3和HCl 的有关性质。
实验前a 、b 、c 活塞均关闭。
探究喷泉实验原理实验报告(两篇)2024
![探究喷泉实验原理实验报告(两篇)2024](https://img.taocdn.com/s3/m/91d83e3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2.png)
引言概述:喷泉实验是一种很常见的物理实验,通过控制水流的速度和喷嘴的形状,我们可以观察到喷泉不同形态下的水柱高度和喷射距离的变化。
本实验旨在探究喷泉实验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来验证实验结果。
正文内容:1.喷泉实验的原理概述1.1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1.2喷泉实验的影响因素2.实验设备和方法2.1实验设备实验采用的设备包括:喷泉装置、喷嘴、水源、流量计、高度计等。
2.2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首先需要准备好实验设备并确保其正常工作,然后根据实验要求调节水源的流量和喷嘴形状,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3.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3.1实验结果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我们记录了水柱的高度和喷射距离,并整理了实验数据。
3.2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水柱的高度和喷射距离分别与水流速度和喷嘴形状有关。
具体来说,当水流速度增加或者喷嘴形状改变时,水柱的高度和喷射距离会相应变化。
4.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4.1液体流动的物理原理根据液体的流动原理,流体流速与静压力成反比,即流速越大,静压力越小。
4.2浮力的作用当水从喷嘴流出时,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水柱的高度取决于重力和浮力的平衡状况。
4.3喷嘴形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喷嘴形状的改变会导致水流速度和喷嘴出口面积的变化,从而影响喷泉实验的结果。
5.实验误差和改进方案5.1实验误差的来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包括仪器误差、操作误差和环境因素等。
5.2改进方案为减小实验误差,可以使用更精确的仪器来进行实验,重复多次实验以取得可靠的平均值,并在实验室中消除环境因素的影响。
总结:通过本次喷泉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喷泉实验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验证了实验结果。
通过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减小实验误差,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喷泉实验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物理实验,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液体流动的物理原理,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引言概述:喷泉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我们可以在公园、广场等地方看到各种形状、大小的喷泉。
小喷泉小实验报告(3篇)
![小喷泉小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41be3f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af.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通过实验观察喷泉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原理,使水从喷泉口喷出。
实验中,通过在喷泉装置中注入适量的水,使喷泉口与水面保持一定的高度差,从而形成喷泉。
三、实验器材1. 喷泉装置(包括喷泉瓶、喷泉管、喷泉口等)2. 水盆3. 胶带4. 透明胶管5. 铅笔四、实验步骤1. 将喷泉装置的喷泉瓶装满水,确保喷泉瓶口与喷泉管口相连接。
2. 将喷泉管的一端插入水盆中,另一端与喷泉瓶口连接,并用胶带固定。
3. 在喷泉管的另一端插入透明胶管,胶管长度约为50cm。
4. 将透明胶管的另一端弯曲成U形,用铅笔固定在桌面或实验台上。
5. 观察喷泉的形成过程。
五、实验现象1.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看到水从喷泉瓶口喷出,形成喷泉。
2. 随着喷泉的形成,喷泉口的水面逐渐下降,喷泉高度逐渐减小。
3. 当喷泉高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喷泉停止喷水。
1. 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强的相互作用。
当喷泉瓶中的水被抽走时,喷泉管内的空气被压缩,形成一定的压力差。
此时,大气压强推动水从喷泉瓶口喷出,形成喷泉。
2. 喷泉高度的变化与喷泉瓶口与水面的高度差有关。
当高度差增大时,喷泉高度也随之增大;当高度差减小时,喷泉高度减小。
3. 实验过程中,喷泉的形成和停止与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平衡有关。
当喷泉高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液体压强不足以克服大气压强,喷泉停止喷水。
七、实验结论1. 喷泉实验验证了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原理,加深了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2. 通过实验,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实验结果表明,喷泉的形成和停止与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平衡有关。
八、实验心得1. 在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喷泉装置的密封性,避免气体泄漏影响实验结果。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喷泉的形成和停止过程,分析实验现象。
高三化学喷泉实验
![高三化学喷泉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ee77ee6c01f69e3143329488.png)
分析:当滴入的液体Y将锥形瓶中的气体X溶
解或发生反应后,使锥形瓶中的压强减小,大气压 通过导管将空气压入小气球a使它鼓胀起来。因此, 不符合条件(C)。这个实验虽然没有产生喷泉现 象,但它的原理跟喷泉实验原理是相同的。
; https:///brands/5989.html 海南椰子鸡火锅 海南椰子鸡火锅加盟;
六、喷泉原理的迁移拓展:
如图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 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中,振荡,过 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胀起来。气体X和液体Y不可 C 能是( )
X A NH3 H2O Y
B
C D
SO2
CO2 HCl
NaOH溶液
6mol/L H2SO4溶液 6mol/L Na2SO4溶液
五、关于生成物浓度的计算拓展:
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烧瓶中分别 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 应后烧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C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无法确定
分析:①设烧瓶的体积为VL,则充满NH3 后气体
的物质的量为 mol。发生喷泉现象后,烧瓶将 充满溶有NH3的溶液,即溶液的体积为VL,所以 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 ②设烧瓶的体积为VL,则充满NO2后气体的 物质的量为 mol。发生如下反应: 3NO2+2H2O=2HNO3+NO,反应后生成HNO3的 物质的量为 mol。由于剩余 L气体,所以烧 瓶中溶液的体积为 L,因此烧瓶内溶液的物质 的量浓度也为 mol/L。所以答案选(C)。
外了...""什么!"两人脸色壹怔,胡图立即否认道:"怎么可能!陛下壹直呆在宫中,为何还会发生意外?""对呀公主殿下,到底发生什
关于喷泉的实验报告(3篇)
![关于喷泉的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ca77666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0d.png)
第1篇实验名称:氨气喷泉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性。
2. 掌握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3. 观察氨气喷泉现象,分析影响喷泉效果的因素。
实验器材:1. 烧杯(500mL)2. 带双孔塞的烧瓶(250mL)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30cm)5. 氨气瓶6. 水槽7. 酚酞试液8. 水位计9. 计时器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带双孔塞的烧瓶连接,确保连接处气密性良好。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确保导管插入水杯底部。
3. 向烧瓶中加入少量水,观察烧瓶内水位变化。
4. 将氨气瓶打开,缓慢将氨气瓶口靠近烧瓶口,使氨气进入烧瓶内。
5. 观察氨气在烧瓶内溶解情况,记录氨气溶解时间。
6. 挤压胶头滴管,将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观察喷泉现象。
7. 若在烧杯中加入酚酞试液,观察喷泉喷出的水是否呈碱性。
8.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影响喷泉效果的因素。
实验现象:1. 氨气在烧瓶内迅速溶解,形成氨水。
2. 当挤压胶头滴管,水进入烧瓶时,喷泉现象发生,水从烧瓶喷出,形成喷泉。
3. 若在烧杯中加入酚酞试液,喷泉喷出的水呈碱性。
实验数据:1. 氨气溶解时间:约30秒2. 喷泉高度:约30cm3. 喷泉持续时间:约5分钟实验分析: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使得氨气在烧瓶内迅速溶解,形成氨水。
2. 当挤压胶头滴管,水进入烧瓶时,氨水体积增加,压强减小,水从烧瓶喷出,形成喷泉。
3. 酚酞试液遇碱性物质变红,喷泉喷出的水呈碱性,说明氨气在水中溶解后,水中的氨水呈碱性。
4. 影响喷泉效果的因素有:氨气的浓度、烧瓶内氨水的体积、挤压胶头滴管的力量等。
实验结论: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可以形成喷泉现象。
2. 喷泉实验中,氨气的浓度、烧瓶内氨水的体积和挤压胶头滴管的力量是影响喷泉效果的关键因素。
3. 通过氨气喷泉实验,加深了对氨气溶解性及喷泉原理的理解。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烧瓶与带双孔塞的烧瓶连接处气密性良好,以免氨气泄漏。
倒吸喷泉实验报告总结(3篇)
![倒吸喷泉实验报告总结(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dd34d1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0e.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倒吸喷泉实验是一种经典的物理化学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液体在气压差作用下的倒吸现象,加深对流体力学和气体溶解度等概念的理解。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验证气体溶解度与液体倒吸高度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影响喷泉高度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倒吸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气压差引起液体的倒吸。
当气体溶解于液体中时,液体中的气体分子减少,导致液体内部压强降低。
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液体被吸入气体所在的容器中,形成喷泉现象。
实验过程中,喷泉高度与气体溶解度、液体密度、气体压强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氨气、水、酚酞指示剂、烧杯、胶头滴管、玻璃管、带双孔塞的烧瓶等。
2. 实验仪器:天平、温度计、气压计、秒表、量筒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包括烧瓶、胶头滴管、玻璃管等。
2. 将氨气通过玻璃管导入烧瓶中,观察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在烧瓶中滴加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判断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4. 挤压胶头滴管,将水挤出,形成喷泉现象。
5. 记录喷泉高度,并重复实验多次,以获取平均值。
6. 改变实验条件(如改变氨气浓度、温度等),观察喷泉高度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且喷泉高度随氨气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2. 温度对喷泉高度的影响较大,当温度升高时,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喷泉高度也随之降低。
3. 在实验过程中,气压变化对喷泉高度的影响较小。
六、实验结论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且喷泉高度随氨气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2. 温度对喷泉高度有显著影响,当温度升高时,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喷泉高度也随之降低。
3. 气压变化对喷泉高度的影响较小。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中,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可能与氨气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2. 温度对喷泉高度的影响较大,可能是由于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 实验过程中,气压变化对喷泉高度的影响较小,可能是由于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较好,使得外界气压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小。
热水喷泉设计实验报告(3篇)
![热水喷泉设计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ba17b48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3.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热水喷泉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2. 学习如何利用流体力学知识进行热水喷泉的设计。
3.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验原理热水喷泉是一种利用热水压力将水喷射到空中形成喷泉的装置。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加热水,使其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从而产生向上的浮力,使水从喷口喷出。
根据伯努利方程,喷泉出口处的流速与喷口处的压力有关,流速越大,压力越小。
通过合理设计喷泉的形状和尺寸,可以使水流在空中形成美丽的喷泉。
三、实验器材1. 热水器2. 喷泉喷头3. 水管4. 量筒5. 计时器6. 计算器7. 纸笔四、实验步骤1. 设计喷泉形状和尺寸根据实验需求,设计喷泉的形状和尺寸。
本实验采用圆柱形喷泉,喷口直径为10cm,高度为50cm。
2. 安装热水器将热水器安装在实验台上,确保热水器出水口与喷头连接良好。
3. 连接水管将水管连接到热水器出水口和喷头,确保连接牢固。
4. 加热水打开热水器,将水加热至80℃左右。
5. 调整喷头角度将喷头角度调整至最佳位置,使水从喷口喷出时呈圆柱形。
6. 测量喷泉高度将量筒放置在喷泉下方,记录喷泉高度。
7.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热水器功率、水温、喷泉高度等。
8. 分析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喷泉的设计效果,并对设计进行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热水器功率:2000W水温:80℃喷泉高度:1.5m2. 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喷泉高度达到1.5m,说明喷泉设计合理,能够满足实验需求。
然而,热水器功率较高,能耗较大,可以考虑降低功率或减小喷泉尺寸以降低能耗。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设计了热水喷泉,并验证了其工作原理。
2. 通过实验,掌握了热水喷泉的设计方法,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3.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喷泉设计对能耗有较大影响,需要在设计中考虑节能问题。
七、实验改进建议1. 采用节能型热水器,降低能耗。
2. 优化喷泉形状和尺寸,提高喷泉美观度。
(完整版)关于“喷泉实验”的设计及浓度计算
![(完整版)关于“喷泉实验”的设计及浓度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6dacf1e44431b90d6d85c7a9.png)
关于“喷泉实验"的设计及浓度计算摘要: 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具有趣味性和综合性,在历年的高考中偶有出现。
本文主要是讲解喷泉的实验原理和相关的考察习题。
关键词:喷泉浓度计算喷泉实验具有趣味性、效果性、探究性和综合性,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热点,题型的设计屡有创新。
本文就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和试题考查方式进行归纳分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探究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喷泉形成的原因是瓶内外存在压强差。
当烧瓶内气体溶于液体或与之反应时,瓶内气体大量减少,压强降低,外界的大气压将液体压入烧瓶内,形成操作: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止水夹,可见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红色的喷泉。
原因分析: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内压强瞬间变小,外界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水压入烧瓶,形成红色喷泉(氨水呈碱性,遇酚酞变红)。
(必修一实验)二、分析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①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否则甁中有液体,会使瓶口留下空气,形成的喷泉压力不大(喷泉”无力”);②气体要充满烧瓶;③烧瓶不能漏气(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
三、形成喷泉的组合:①极易溶于水的气体(NH3、HCl、SO2等)与水可形成喷泉;②酸性气体(HCl、CO2、SO2、NO2、H2S等)与NaOH溶液可形成喷泉;③有机气体与其他物质反应也可形成喷泉.四、阐释形成喷泉的方式1、负压型(减小压强):接纳喷泉的空间低于大气压,而喷起液体容器与大气相通,通常是烧瓶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烧瓶内的气体与溶液反应,使烧瓶内的压强低于大气压。
2、正压型(增大压强):接纳喷泉的空间与大气相通,而喷起液体容器压强大于大气压。
通常是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或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
例如:喷泉是一种常见的实验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在图甲的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喷泉实验”的设计及浓度计算
摘要: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具有趣味性和综合性,在历年的高考中偶有出现。
本文主要是讲解喷泉的实验原理和相关的考察习题。
关键词:喷泉浓度计算
喷泉实验具有趣味性、效果性、探究性和综合性,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热点,题型的设计屡有创新。
本文就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和试题考查方式进行归纳分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探究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
喷泉形成的原因是瓶内外存在压强差。
当烧瓶内气体溶于液体或与之反应时,瓶内气体大量减少,压强降低,外界的大气压将液体压入烧瓶内,形成美丽的喷泉。
见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红色的喷泉。
原因分析: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内压强瞬
间变小,外界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水压入烧瓶,
形成红色喷泉(氨水呈碱性,遇酚酞变红)。
(必修一实验)
二、分析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否则甁中有液体,会使瓶口留下空气,形成的喷
泉压力不大(喷泉”无力”);
②气体要充满烧瓶;
③烧瓶不能漏气(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
三、形成喷泉的组合:
①极易溶于水的气体(NH3、HCl、SO2等)与水可形成喷泉;
②酸性气体(HCl、CO2、SO2、NO2、H2S等)与NaOH溶液可形成喷泉;
③有机气体与其他物质反应也可形成喷泉。
四、阐释形成喷泉的方式
1、负压型(减小压强):接纳喷泉的空间低于大气压,而喷起液体容器与大气相
通,通常是烧瓶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烧瓶内的气体与溶
液反应,使烧瓶内的压强低于大气压。
2、正压型(增大压强):接纳喷泉的空间与大气相通,而喷起液体容器压强大于
大气压。
通常是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挥发(如浓盐酸、
浓氨水、酒精等)或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
例如:喷泉是一种常见的实验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在图甲的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
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A.HCl和H2O B.Cl2和H2O
C.NH3和H2O D.CO2和烧碱溶液
(2)在图乙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Cu与稀盐酸 B.NaHCO3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硫酸 D.NH4HCO3与稀盐酸
(3)在图乙的锥形瓶外放一水槽,锥形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
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_______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铵 D.烧碱
加入该物质能产生喷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比较图甲和图乙的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二者的不同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让烧瓶中(图甲)收集到的气体大量溶于水或让气体与接触到的溶液发生反应,引起烧瓶内的压强急剧降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液体迅速通过带有尖嘴的玻璃管喷入烧瓶,形成喷泉。
(2)将锥形瓶(图乙)设计成一个密闭容器,通过该密闭容器中液体的挥发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使该密闭容器中压强迅速升高,将密闭容器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像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喷雾器喷雾以及火山爆发的原理均是利用了这种原理。
【答案】(1)B (2)D (3)A D 浓硫酸、烧碱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使锥形瓶内酒精挥发加快,,瓶内压强增大,从而形成喷泉。
(4)图甲装置利用了减少烧瓶内压强,图乙装置利用了增大锥形瓶内压强。
五、各式各样的喷泉
1、颜色各异的喷泉
(2008年上海高考)
右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中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
种溶液。
挤压胶管的胶头,下列与试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
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解析】CO2溶于水可发生以下反应:CO2+H2O H2CO3H++ HCO3-
由平衡移动原理可知,CO2在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不能形成喷泉。
H2S + Cu2+= CuS ↓ + 2H+,CuS为黑色沉淀,故形成黑色喷泉。
D项中的Cl-与Ag+结合生成白色沉淀AgCl。
【答案】A
2、双喷泉实验
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
和HCl的
3
有关性质.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
(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I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I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Ⅱ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
(4)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先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a、b活塞)。
(2)烧瓶Ⅱ导管口处产生白烟。
(3)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
片刻后,关闭a,然后打开b活塞。
(4)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
片刻后,打开b活塞。
若在装有水的烧杯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可在烧瓶I、Ⅱ中分别看到壮观的红蓝的双色喷泉。
3、有机喷泉
把充满乙烯的圆底烧瓶用带有尖嘴导管的橡皮塞塞紧,
如左图所示。
打开止水夹A,通过导管C向盛溴水的锥形瓶中鼓
入空气,把一部分溴水压入烧瓶,夹紧止水夹A。
振荡
烧瓶,观察到溴水褪色,有油状物生成,使烧瓶形成负
压。
反复操作几次,当喷入的溴水颜色不能完全褪去,
说明烧瓶中的乙烯已完全反应。
此时,打开止水夹B,
烧杯中的水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原理:利用乙烯易发生加成反应,使之与Br2反应,生成油状液体,降低烧瓶内的压强而形成喷泉。
CH2=CH2+Br2 CH2BrCH2Br
4、启动喷泉的多种方法:
(1)如果只提供下图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由PV=nRT 可知,减小压强P ,可通过①减少气体的物质的
量n ,②降低气体的温度(T )。
由实验装置可知,只能通过方
法②进行。
方法一: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
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
喷泉;
方法二:烧瓶上覆盖冷毛巾或淋洒冷水,使烧瓶内温度降
低,压强减小,从而引发喷泉;
方法三:在烧瓶上涂抹无水乙醇,由于乙醇挥发带走热量使烧瓶内温度降低,压强减小,引发喷泉。
(2)利用其它气体启动喷泉
加热试管中的浓氨水,打开A 处的止
水夹,向烧瓶中通入少量氨气后关闭A 处
的止水夹,再打开B 处的止水夹。
五、总结喷泉实验后的浓度计算
喷泉实验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是近年高考中出现的一种小类型题,很有特点。
本文把这种计算的类型和解法总结如下:
1、气体是溶质:如用HCl 、HBr 、HI 、NH 3等和水进行的喷泉实验。
2、气体不是溶质:如用NO 2和水、NO 2和O 2的混合气体和水进行的喷泉实验。
1、单一气体
① 用HCl 和水做喷泉实验,若烧瓶内充满HCl 气体,则在标准状况下,
做完实验后烧瓶内C (HCl )= _________________ mol/L
n (溶质)
设烧瓶的体积为V L ,由公式C=
② 用NO 2和水做喷泉实验,若烧瓶内充满NO 2气体,则在标准状况下,
做完实验后烧瓶内C (HNO 3)
= _________________ mol/L NO 2溶于水跟H 2O 反应生成HNO 3和NO 气体:
3 NO 2+ H 2O = 2HNO 3 + NO
2/3烧瓶的气体转化为HNO 3,形成2/3烧瓶的溶液,故
2、混合气体
③ 用NO 2、O 2和水做喷泉实验,NO 2和O 2按4:1的体积比充满烧瓶,
则在则在标准状况下,做完实验后烧瓶内C (HNO 3)= _________________ mol/L
由4NO 2+ O 2 +2H 2O = 4HNO 3可知,4/5烧瓶的气体转化为HNO 3,所以 C (HNO 3)=1/22.4mol/L ×4/5=1/28 mol/L
V (溶液) = 1/22.4mol/L = 1/22.4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