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证证治(2020)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它中药泡服法举例。
《伤寒杂病论》特定煎服法 直接用水煎法:使用最多。 去渣再煎:如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 米熟汤成:如白虎汤。
麻沸汤渍之:如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 泻心汤。
先煎:如葛根汤之葛根,麻黄汤之麻黄。
后入:如大承气汤之芒硝,大陷胸汤之 芒硝。
烊化:如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之阿胶。
胆汁返流性胃炎:邹春光等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 疗胆汁返流性胃炎70例。所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均 为上腹部胀痛、恶心、口苦、食欲不振等。方药: 半夏、干姜、甘草、大枣各10g,黄连6g,党参、 木香、厚朴、郁金各12g,蒲公英15g。便秘者加 枳实、大黄;寒证明显加吴茱萸、肉桂;夹食滞者 加焦三仙;恶心加竹茹、生姜;嗳气者加代赭石、 旋覆花。
加减应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少者——加乌梅、白芍、五味子 等药;
肥大性胃炎、溃疡病吐酸水者——加珍珠层粉、煅瓦楞 子等;
上腹部灼热、口苦、尿黄——加白芍、白花蛇舌草; 腹胀——加枳实、川朴等。 本方对改善湿热型迁延性慢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及降酶有
一定作用。
半夏泻心汤化裁方剂
疏郁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四逆散合方。 宣肺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桔梗、贝母、百部而成。 升清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合痛泻要方而成。 开胃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鸡内金、炒薏仁而成。 宽胸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小陷胸汤合方而成。 化浊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厚朴而成。 降逆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旋复花、苏子而成。 散痛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元胡、佛手片而成。
肠易激综合征:卓立甬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肠 易激综合征59例。右下腹或脐周疼痛不适,大便粘 液,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大便常规正常,钡剂灌 肠造影无异常,排除器质性病变。半夏12g,黄芩 12g,黄连4g,木香12g,石榴皮15g,白芍15g, 吴茱萸2g,生大黄10g。偏寒者见大便溏泻,舌质 淡、苔白腻则改生大黄为制大黄10g,加厚朴12g、 防风12g;伴失眠、焦虑者加石菖蒲12g,茯苓 12g,薏苡仁30g。
病名:《广韵》“痞,腹内结病。”《伤寒 论》的痞证是指以心下痞为主症的一类证候。
腹内肿块:如167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 脐旁”。
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如“但气痞耳”。
“心下”指什么部位?
从条文所述症状及治疗用方看,当指胃 脘部,即中上腹部。《说文解字》:"心, 在身之中”,身体腹侧体表的中心部位 当是剑突处,因此,心下当是剑突下的 中上腹部。
(兼发热,头痛,脉浮) ▪ 治则: 先解表——桂枝汤
后攻里——大黄黄连泻心汤
表里先后治法
单纯
表证——汗法(44、45、12)
里证 实热证——清、下法(176) 虚寒证——温法(323)
常法(定法)
先表后里
里实未成(36、235) 表证为主(276、 36)
常法(定法)
表
正虚已甚(91、92、364、372)
补充
治则:和中降逆消痞
方药
半夏——降逆止呕散结 辛开
芩连——泄痞热
苦降
参姜草枣——补益脾胃 甘调
(寒温并用,消补同施)
服法:去渣再煎,使药性和合,不偏不 烈,利于和解。去渣再煎的方法,只出 现在柴胡剂与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 汤之中。
又本方系小柴胡汤加黄连,以干姜易生 姜而成,故亦属和解剂。为治痞之良方。
十二指肠壅积症:崔骞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十 二指肠壅积症48例。均经x光透视确诊,并排除肿 瘤等疾病。方药:苏梗30g,槟榔、石菖蒲各15g, 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黄连、炙甘草各9g。 服药期间,禁食鸡、鱼、茶、辣及绿豆等食品。气 滞重加柴胡、青皮;脾胃气虚重加黄芪、当归、升 麻;呕重加旋覆花、竹茹、白蔻仁等。
特定水煎:如苓桂术甘汤以甘澜水煎,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潦水煎。
加酒、醋、蜜等煎:如炙甘草汤、当归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清酒,苦酒汤用 苦酒等。
▪ 临床应用:一是火热内盛之热痞、胃脘痛、癫狂、便秘以及外科 疔疖疮疡等;二是迫血妄行之各种出血证;三是火热上炎之头痛、 眩晕、牙痛、口舌生疮等。
▪ 胃肠系统疾病:以本方为基础,随证化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胃热内 盛者有效。
2.论热痞兼表的治则—先表后里(164) (p151) 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 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 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 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先下后汗 心下痞——误下后,邪陷中焦(言外之意,还有
心烦,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恶寒者——风寒在表,尚未全解
张仲景所立以半夏泻心汤为首的诸泻心 汤方,实为内科治疗胃病开辟了法门。 临床所见单纯胃寒或胃热证,均不难治, 若遇寒热错杂证则棘手,但善用诸泻心 汤者,则有方可施。
▪ 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但更多的是用于消 化道疾病,如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
吐泻,痢疾,神经性呕吐,疝痛等。
▪ 我们在临床上体会本方有止呕、止痛、 止泻等功效。
按之濡—— 附子泻心汤——邪热壅滞兼 表阳虚弱,有恶寒汗出——清热泻痞扶 阳
二、寒热错杂痞证治
1.半夏泻心汤证(149)(p156)——少阳证误下 后,柴胡、陷胸、泻心等汤的治法。
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 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 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 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
湿热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苏梗、云茯苓等;气滞加香附、 八月扎、 郁金、白芍等; 肝郁脾虚加白术、云茯苓、陈皮、苏梗、香附等;虚寒加炙黄芪、干姜、 干松、肉桂等; 阴虚加白芍、乌梅、沙参、石斛等。
本方加秦皮、白芍、白头翁、广木香,水煎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急性 菌痢。
▪ 出血性疾病:本方加仙鹤草、侧柏叶、丹皮、 小蓟,口服或经胃管内注入,治疗急性来自百度文库消化 道大出血证属胃腑积热,气盛火旺者。
▪ 本方开水泡服治疗肺结核咯血,平均止血时间 为2.5天。原方加白茅根、牛膝可治疗鼻衄。
▪ 口腔粘膜疾病:取本方泻火解毒、釜底抽薪之 功,治疗小儿急性口疮,疗效颇佳。在辨证内 服汤药同时,予本方开水浸泡,频频含漱,治 疗复发性口疮,疗效较好。
本方特点: ▪ 集苦寒药之大成 ▪ 分量较轻 ▪ 开水泡服,不用煎煮 ▪ 降火——降气——降血——止血
三黄——清热消痞(苦寒) 附子——温经扶阳固表(辛热)
煎服法:泡三黄煎附子汁兑入。(寒热 异其性,性气不同,而兼收补泄之效)。
配伍特点:大辛大热的附子与大苦大寒 的三黄相配,温凉相配,邪正兼顾,用 于治疗比较复杂的病证,(如《金匮要 略》大黄附子汤)。
心下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邪热壅 滞,一般无表证——清热泻痞
十二指肠炎:朱琳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十二指肠炎16例。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上 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舌红,苔黄 腻,脉弦滑。制半夏、黄芩、茯苓、枳壳各 10g,黄连3g,砂仁4g,薏苡仁30g,厚 朴15g。酸水多加吴茱萸、煅瓦楞子各3g, 煅乌贼骨30g;嗳气、呕吐明显加代赭石 15g,旋覆花3g。
少阳证误下三种转归
正气强,虽误下,没有变逆——柴胡证仍 在,复与柴胡汤
素有水饮,误下后,邪热内陷,水热互 结——心下满硬痛——大陷胸汤
胃气不健,误下,邪热内陷,搏结不甚— —但满而不痛——半夏泻心汤
补充症状 恶心、呕吐——胃气不降 肠鸣、下利——脾气不升 苔多滑腻或白或黄,脉濡或弦。 据《金匮要略》及《伤寒论》157、158条
结胸 痞证
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 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p150)
(151)
脉浮而紧 下之
(麻黄汤证)
紧(表邪) 反入里
表邪入里,壅聚心下,脾胃 痞证
升降功能失职,气机痞塞
二、胃气素虚,邪气乘虚陷入 ▪ 饮食因素(饮食不节致脾胃损伤) ▪ 情志因素(肝气不舒影响脾胃失和)
病因病机
一、表证误下,表邪内陷入里而成(131、 151)
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 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p139,新世纪教材页码,下同)
(131上)辨结胸与痞证的成因
病发于
阳——有形之邪(如痰水) 误下
阴——无形之邪(无痰水)
不全性幽门梗阻:林群莲等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不全性幽门梗 阻41例。多伴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食下一二小时吐出, 或宿食不化。方药:半夏、干姜、黄连、黄芩、党参、大枣、 甘草、生大黄。寒重者,倍用干姜,或加淡附片;热重者, 倍用黄连或黄芩,并可酌加蒲公英;呕吐酸臭者,加建曲、 炒谷麦芽;呕吐痰涎者,加砂仁、桂枝;大便干结者,加生 大黄粉2-4g,冷开水稀释后胃管注入,1日1-2次,以大便日 行2-3次为佳。治反胃,生大黄必用,少量用3-6g以健胃, 大量用10-15g以通腑。
半夏泻心汤
慢性胃炎:李克东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幽门螺 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92例,效果较好。基本方: 半夏10g,干姜10g,党参15g,黄芩10g,黄连 10g,吴茱萸6g,枳实8g,炙甘草10g,大枣5枚。 胃脘痛较甚者加延胡索10g;反酸甚者加瓦楞子 10g;呕吐较甚者加陈皮10g;腹胀嗳气者加川厚 朴10g;有内热舌苔黄燥者可重用黄连,减少干姜 用量;舌苔厚腻者加白术10g、佩兰10g;大便秘 结者加大黄8g。
证候特点
1 特点:痞,按之自濡——自觉有痞塞之 感,触诊却濡软不硬。
2 与结胸之鉴别: 结胸——有形之邪内结——心下痛,按 之石硬,脉沉紧 痞证——无形之邪内壅——心下痞,按 之自濡
证治分类
一、热痞证治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154)(p151)
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 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胃窦胃炎:龙敏丽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胃窦胃炎62例。方药:姜半夏15g,黄芩 6g,黄连6g,干姜10g,甘草6g,白芍 12g,党参15g,大枣10g。单纯性胃窦胃 炎加佛手10g,砂仁6g,厚朴10g;伴幽门 痉挛加公丁香6g,柿蒂10g;伴高血压者加 代赭石15g,夏枯草15g,天麻10g。
痞证证治
内容提要
▪ 痞证证治概要(五泻心汤方证、旋复代赭
汤证、五苓散证、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痞证的鉴别诊断)
▪ 痞证证治讨论。
痞证证治概要
概念
指心下痞闷不适,有涨满,但不疼痛或 疼痛不甚为特点的病证。
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肠道疾病。
痞的含义
主要有四:
症状:《说文》:“痞,痛也”。但《伤寒 论》中说:“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诸 病源候论》说:“痞者,心下满也”。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彭国英运用半夏泻心汤和桃花汤治疗慢 性溃疡性结肠炎58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大便次数增 多,质稀,有粘液或脓血,伴腹痛,里急后重,可持续或反 复发作。多因饮食不调或情志因素而诱发。方药:半夏12g, 黄芩15g,黄连8g,党参12g,赤石脂30g(其中15g入煎剂, 15g研粉冲服),薏苡仁30g(代梗米),干姜6g,大枣5枚, 炙甘草10g,白术15g,木香10g,煨豆蔻10g。便血者加地 榆炭、赤芍;脾肾阳虚加肉桂、补骨脂;病程较长,久泻滑 脱加柯子。
▪ 主证: 心下痞,按之濡——属气痞 其脉关上浮——关主中焦,浮是阳邪,
无形邪热独盛于中焦
以方测证,当有烦热,口渴,舌红苔黄, 吐衄血。
治法:泻热开结除痞。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林亿、《千金翼方》注云有 黄芩,从其说)。
煎服法:沸水泡三黄,取其气,薄其味,使之利于清 上部无形邪热,而不在泻下里实之法。徐大椿:“凡 治下焦之补剂,当多煎以熟为主,治上焦之泻剂,当 不煎以生为主。”
里 同
先里后表
里实已成(124) 素虚外感(102)
病
表里均等(146、301、40、41)
变法(活法)
表里同治
侧重治表(38、39) 侧重治里(163)
变法(活法)
3.热痞兼阳虚的证治——附子泻心汤 证(155)(p154)
164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 子泻心汤主之。”
热痞“复恶寒汗出” 若伴发热—热痞兼表——先表后里(164) 不伴发热—热痞兼表阳虚—消痞扶阳(155)
《伤寒杂病论》特定煎服法 直接用水煎法:使用最多。 去渣再煎:如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 米熟汤成:如白虎汤。
麻沸汤渍之:如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 泻心汤。
先煎:如葛根汤之葛根,麻黄汤之麻黄。
后入:如大承气汤之芒硝,大陷胸汤之 芒硝。
烊化:如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之阿胶。
胆汁返流性胃炎:邹春光等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 疗胆汁返流性胃炎70例。所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均 为上腹部胀痛、恶心、口苦、食欲不振等。方药: 半夏、干姜、甘草、大枣各10g,黄连6g,党参、 木香、厚朴、郁金各12g,蒲公英15g。便秘者加 枳实、大黄;寒证明显加吴茱萸、肉桂;夹食滞者 加焦三仙;恶心加竹茹、生姜;嗳气者加代赭石、 旋覆花。
加减应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少者——加乌梅、白芍、五味子 等药;
肥大性胃炎、溃疡病吐酸水者——加珍珠层粉、煅瓦楞 子等;
上腹部灼热、口苦、尿黄——加白芍、白花蛇舌草; 腹胀——加枳实、川朴等。 本方对改善湿热型迁延性慢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及降酶有
一定作用。
半夏泻心汤化裁方剂
疏郁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四逆散合方。 宣肺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桔梗、贝母、百部而成。 升清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合痛泻要方而成。 开胃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鸡内金、炒薏仁而成。 宽胸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小陷胸汤合方而成。 化浊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厚朴而成。 降逆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旋复花、苏子而成。 散痛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元胡、佛手片而成。
肠易激综合征:卓立甬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肠 易激综合征59例。右下腹或脐周疼痛不适,大便粘 液,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大便常规正常,钡剂灌 肠造影无异常,排除器质性病变。半夏12g,黄芩 12g,黄连4g,木香12g,石榴皮15g,白芍15g, 吴茱萸2g,生大黄10g。偏寒者见大便溏泻,舌质 淡、苔白腻则改生大黄为制大黄10g,加厚朴12g、 防风12g;伴失眠、焦虑者加石菖蒲12g,茯苓 12g,薏苡仁30g。
病名:《广韵》“痞,腹内结病。”《伤寒 论》的痞证是指以心下痞为主症的一类证候。
腹内肿块:如167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 脐旁”。
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如“但气痞耳”。
“心下”指什么部位?
从条文所述症状及治疗用方看,当指胃 脘部,即中上腹部。《说文解字》:"心, 在身之中”,身体腹侧体表的中心部位 当是剑突处,因此,心下当是剑突下的 中上腹部。
(兼发热,头痛,脉浮) ▪ 治则: 先解表——桂枝汤
后攻里——大黄黄连泻心汤
表里先后治法
单纯
表证——汗法(44、45、12)
里证 实热证——清、下法(176) 虚寒证——温法(323)
常法(定法)
先表后里
里实未成(36、235) 表证为主(276、 36)
常法(定法)
表
正虚已甚(91、92、364、372)
补充
治则:和中降逆消痞
方药
半夏——降逆止呕散结 辛开
芩连——泄痞热
苦降
参姜草枣——补益脾胃 甘调
(寒温并用,消补同施)
服法:去渣再煎,使药性和合,不偏不 烈,利于和解。去渣再煎的方法,只出 现在柴胡剂与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 汤之中。
又本方系小柴胡汤加黄连,以干姜易生 姜而成,故亦属和解剂。为治痞之良方。
十二指肠壅积症:崔骞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十 二指肠壅积症48例。均经x光透视确诊,并排除肿 瘤等疾病。方药:苏梗30g,槟榔、石菖蒲各15g, 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黄连、炙甘草各9g。 服药期间,禁食鸡、鱼、茶、辣及绿豆等食品。气 滞重加柴胡、青皮;脾胃气虚重加黄芪、当归、升 麻;呕重加旋覆花、竹茹、白蔻仁等。
特定水煎:如苓桂术甘汤以甘澜水煎,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潦水煎。
加酒、醋、蜜等煎:如炙甘草汤、当归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清酒,苦酒汤用 苦酒等。
▪ 临床应用:一是火热内盛之热痞、胃脘痛、癫狂、便秘以及外科 疔疖疮疡等;二是迫血妄行之各种出血证;三是火热上炎之头痛、 眩晕、牙痛、口舌生疮等。
▪ 胃肠系统疾病:以本方为基础,随证化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胃热内 盛者有效。
2.论热痞兼表的治则—先表后里(164) (p151) 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 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 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 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先下后汗 心下痞——误下后,邪陷中焦(言外之意,还有
心烦,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恶寒者——风寒在表,尚未全解
张仲景所立以半夏泻心汤为首的诸泻心 汤方,实为内科治疗胃病开辟了法门。 临床所见单纯胃寒或胃热证,均不难治, 若遇寒热错杂证则棘手,但善用诸泻心 汤者,则有方可施。
▪ 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但更多的是用于消 化道疾病,如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
吐泻,痢疾,神经性呕吐,疝痛等。
▪ 我们在临床上体会本方有止呕、止痛、 止泻等功效。
按之濡—— 附子泻心汤——邪热壅滞兼 表阳虚弱,有恶寒汗出——清热泻痞扶 阳
二、寒热错杂痞证治
1.半夏泻心汤证(149)(p156)——少阳证误下 后,柴胡、陷胸、泻心等汤的治法。
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 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 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 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
湿热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苏梗、云茯苓等;气滞加香附、 八月扎、 郁金、白芍等; 肝郁脾虚加白术、云茯苓、陈皮、苏梗、香附等;虚寒加炙黄芪、干姜、 干松、肉桂等; 阴虚加白芍、乌梅、沙参、石斛等。
本方加秦皮、白芍、白头翁、广木香,水煎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急性 菌痢。
▪ 出血性疾病:本方加仙鹤草、侧柏叶、丹皮、 小蓟,口服或经胃管内注入,治疗急性来自百度文库消化 道大出血证属胃腑积热,气盛火旺者。
▪ 本方开水泡服治疗肺结核咯血,平均止血时间 为2.5天。原方加白茅根、牛膝可治疗鼻衄。
▪ 口腔粘膜疾病:取本方泻火解毒、釜底抽薪之 功,治疗小儿急性口疮,疗效颇佳。在辨证内 服汤药同时,予本方开水浸泡,频频含漱,治 疗复发性口疮,疗效较好。
本方特点: ▪ 集苦寒药之大成 ▪ 分量较轻 ▪ 开水泡服,不用煎煮 ▪ 降火——降气——降血——止血
三黄——清热消痞(苦寒) 附子——温经扶阳固表(辛热)
煎服法:泡三黄煎附子汁兑入。(寒热 异其性,性气不同,而兼收补泄之效)。
配伍特点:大辛大热的附子与大苦大寒 的三黄相配,温凉相配,邪正兼顾,用 于治疗比较复杂的病证,(如《金匮要 略》大黄附子汤)。
心下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邪热壅 滞,一般无表证——清热泻痞
十二指肠炎:朱琳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十二指肠炎16例。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上 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舌红,苔黄 腻,脉弦滑。制半夏、黄芩、茯苓、枳壳各 10g,黄连3g,砂仁4g,薏苡仁30g,厚 朴15g。酸水多加吴茱萸、煅瓦楞子各3g, 煅乌贼骨30g;嗳气、呕吐明显加代赭石 15g,旋覆花3g。
少阳证误下三种转归
正气强,虽误下,没有变逆——柴胡证仍 在,复与柴胡汤
素有水饮,误下后,邪热内陷,水热互 结——心下满硬痛——大陷胸汤
胃气不健,误下,邪热内陷,搏结不甚— —但满而不痛——半夏泻心汤
补充症状 恶心、呕吐——胃气不降 肠鸣、下利——脾气不升 苔多滑腻或白或黄,脉濡或弦。 据《金匮要略》及《伤寒论》157、158条
结胸 痞证
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 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p150)
(151)
脉浮而紧 下之
(麻黄汤证)
紧(表邪) 反入里
表邪入里,壅聚心下,脾胃 痞证
升降功能失职,气机痞塞
二、胃气素虚,邪气乘虚陷入 ▪ 饮食因素(饮食不节致脾胃损伤) ▪ 情志因素(肝气不舒影响脾胃失和)
病因病机
一、表证误下,表邪内陷入里而成(131、 151)
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 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p139,新世纪教材页码,下同)
(131上)辨结胸与痞证的成因
病发于
阳——有形之邪(如痰水) 误下
阴——无形之邪(无痰水)
不全性幽门梗阻:林群莲等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不全性幽门梗 阻41例。多伴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食下一二小时吐出, 或宿食不化。方药:半夏、干姜、黄连、黄芩、党参、大枣、 甘草、生大黄。寒重者,倍用干姜,或加淡附片;热重者, 倍用黄连或黄芩,并可酌加蒲公英;呕吐酸臭者,加建曲、 炒谷麦芽;呕吐痰涎者,加砂仁、桂枝;大便干结者,加生 大黄粉2-4g,冷开水稀释后胃管注入,1日1-2次,以大便日 行2-3次为佳。治反胃,生大黄必用,少量用3-6g以健胃, 大量用10-15g以通腑。
半夏泻心汤
慢性胃炎:李克东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幽门螺 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92例,效果较好。基本方: 半夏10g,干姜10g,党参15g,黄芩10g,黄连 10g,吴茱萸6g,枳实8g,炙甘草10g,大枣5枚。 胃脘痛较甚者加延胡索10g;反酸甚者加瓦楞子 10g;呕吐较甚者加陈皮10g;腹胀嗳气者加川厚 朴10g;有内热舌苔黄燥者可重用黄连,减少干姜 用量;舌苔厚腻者加白术10g、佩兰10g;大便秘 结者加大黄8g。
证候特点
1 特点:痞,按之自濡——自觉有痞塞之 感,触诊却濡软不硬。
2 与结胸之鉴别: 结胸——有形之邪内结——心下痛,按 之石硬,脉沉紧 痞证——无形之邪内壅——心下痞,按 之自濡
证治分类
一、热痞证治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154)(p151)
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 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胃窦胃炎:龙敏丽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胃窦胃炎62例。方药:姜半夏15g,黄芩 6g,黄连6g,干姜10g,甘草6g,白芍 12g,党参15g,大枣10g。单纯性胃窦胃 炎加佛手10g,砂仁6g,厚朴10g;伴幽门 痉挛加公丁香6g,柿蒂10g;伴高血压者加 代赭石15g,夏枯草15g,天麻10g。
痞证证治
内容提要
▪ 痞证证治概要(五泻心汤方证、旋复代赭
汤证、五苓散证、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痞证的鉴别诊断)
▪ 痞证证治讨论。
痞证证治概要
概念
指心下痞闷不适,有涨满,但不疼痛或 疼痛不甚为特点的病证。
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肠道疾病。
痞的含义
主要有四:
症状:《说文》:“痞,痛也”。但《伤寒 论》中说:“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诸 病源候论》说:“痞者,心下满也”。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彭国英运用半夏泻心汤和桃花汤治疗慢 性溃疡性结肠炎58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大便次数增 多,质稀,有粘液或脓血,伴腹痛,里急后重,可持续或反 复发作。多因饮食不调或情志因素而诱发。方药:半夏12g, 黄芩15g,黄连8g,党参12g,赤石脂30g(其中15g入煎剂, 15g研粉冲服),薏苡仁30g(代梗米),干姜6g,大枣5枚, 炙甘草10g,白术15g,木香10g,煨豆蔻10g。便血者加地 榆炭、赤芍;脾肾阳虚加肉桂、补骨脂;病程较长,久泻滑 脱加柯子。
▪ 主证: 心下痞,按之濡——属气痞 其脉关上浮——关主中焦,浮是阳邪,
无形邪热独盛于中焦
以方测证,当有烦热,口渴,舌红苔黄, 吐衄血。
治法:泻热开结除痞。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林亿、《千金翼方》注云有 黄芩,从其说)。
煎服法:沸水泡三黄,取其气,薄其味,使之利于清 上部无形邪热,而不在泻下里实之法。徐大椿:“凡 治下焦之补剂,当多煎以熟为主,治上焦之泻剂,当 不煎以生为主。”
里 同
先里后表
里实已成(124) 素虚外感(102)
病
表里均等(146、301、40、41)
变法(活法)
表里同治
侧重治表(38、39) 侧重治里(163)
变法(活法)
3.热痞兼阳虚的证治——附子泻心汤 证(155)(p154)
164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 子泻心汤主之。”
热痞“复恶寒汗出” 若伴发热—热痞兼表——先表后里(164) 不伴发热—热痞兼表阳虚—消痞扶阳(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