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课标通史版一轮复习夯基提能作业本: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合集下载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八【宋元时期的政治】及答案解析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八【宋元时期的政治】及答案解析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八【宋元时期的政治】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代宗最初设置的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只是在禁中掌管军机文书。

宋代枢密院成为主管军事事务的最高机关,其长官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称为“宰执”,共同负责军国政要。

这表明宋代()A.枢密院地位明升暗降B.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C.统治者治国重文轻武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解析:选B宋代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政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代枢密使和中书省职责,体现了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故B项正确;宋代枢密院地位大大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削弱相权,体现不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尖锐,故D项错误。

2.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

这一变化()A.避免了决策失误B.有利于权力制衡C.削弱了宰相职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解析:选D从唐代三省程序分工到宋代前期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可提高行政效率,D项正确;材料的做法可以减少决策失误,但不能避免,A项错误;“决策、执行一体化”,不利于权力制衡,也做不到削弱宰相职权,排除B、C两项。

3.(2019·永州模拟)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

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

此规定()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解析:选D材料意在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项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现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A、C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并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排除B项。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4_1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件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4_1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件
全国卷Ⅲ]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 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 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 《涑水记 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命题思路 本题以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是否去过皇 宫为切入点,意在考查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能力。
1.[2017· 海南农垦中学月考]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 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 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 趋势形成鲜明对比。这主要是由于元朝( ) A.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B.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 C.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 D.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
第一部分
第四单元
中国古代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 盛——宋元
单元宏观概览
宋元时期(960~1368 年)
近五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板块一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主干知识 一、中央集权的强化
理一理]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 1.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 枢密使 政事、 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 和财权。 2.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3.监察体制 (1)宋代: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2)元代:人命重案由监察御史复按。
[拨云见日 想一想]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特点? 试 答
提示: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 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 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 屡败的重要原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PPT课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PPT课件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考情备考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
(1)2017·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 的不同记载 (2)2016·全国Ⅰ卷,26:宋代重史传统对 君主专制的影响 (3)2012·海南卷,5:北宋专制权力的 加强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 行省官员通常由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②。……无论行政、 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 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③。显而易 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2.备考策略:(1)掌握宋代君主专制加强 的措施。(2)可以将宋和元政治制度对 比分析,宋代是一个分权过度的朝代,造 成了效率低下,财政困难的局面;而元代 则是一个权力相对集中的朝代,造成了 权贵专权、政局动荡的局面,通过对比 可以有效地提高考生对知识的理解。
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
主题一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创新 材料一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 错为主导①,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 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 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 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 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4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_宋元第8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4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_宋元第8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

第4单元第8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江淮十校联考三模)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简称通判,与知州同领本州,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审理等事,本州公文须经通判同意签押方可施行。

朝廷还直接选派各色参军,辅助知州、通判处理行政、司法事务。

这些举措( )A.扩大了知州的行政权力B.控制了地方的财政支出C.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通判、各色参军的设置旨在监督控制地方知州权力,牵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通判、各色参军的设置对知州权力形成较大制约,排除A 项;材料反映了中央对地方财政权的制约,并非控制地方财政支出,排除B项;材料反映地方权力受到中央制约,不利于地方自主性发挥,影响行政效率提高,排除C项。

2.(2019·江西新余期末)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吏治渐趋清廉化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官员日趋专业化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书门下由过去只主决策,不负担具体事务,到既主决策,又管具体事务,对官员的能力要求提高,官员日趋专业化,C项正确。

A、B、D三项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

3.(2019·山东临沂一检)自宋一代,官员选任方式趋向多元,科举取士、学校考选、恩荫补官等,都是入仕的途径。

其中,科考入仕者,谓为“正途”,备受尊崇。

而此外入仕者被视为“异途”,在升迁、转任等方面受到限制。

宋代仕途分异的现象说明( ) A.选官方式趋向多元B.统治基础不断扩大C.科举制度趋于成熟D.官僚体制走向混乱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科考入仕的官员受到尊崇,这反映了中央重视官员选拔方式的公正公平及官员的才能学识,体现了宋代科举选拔制度的成熟,故C项正确。

2018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8讲元明清时期的政治 含答案 精品

2018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8讲元明清时期的政治 含答案 精品

第8讲⎪⎪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知识点一元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一)中央官制(一)废丞相,设内阁1.丞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秦朝以来的丞相制度宣告废除。

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选修4)1.主要活动与贡献(1)巩固国家统一措施:①平定三藩之乱,消除南方割据势力。

②设立台湾府,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③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平定噶尔丹的叛乱。

④册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和章嘉四大活佛。

(2)维护国家主权:①军事上:组织雅克萨之战。

②法律上: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2.历史评价(1)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不愧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2)康熙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主题君主专制制度的高度强化——明清时期明朝内阁制的性质、权限和作用史料一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探究]“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结合史料一分析,明太祖为防止丞相擅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罢除丞相职位,权力分给六部,并直接隶属于皇帝。

史料二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史料三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辽宁省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辽宁省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辽宁省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 (2017高一上·江西月考) 有人评价一项制度:“同才之人先用者,非势家之子,则必为有势者之所念也。

”“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辩其贤愚”。

下列史料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 .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于以贵不以长B .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C . 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D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2. (2分) (2020高一上·巩义月考) 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

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

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A . 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B . 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C . 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D . 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3. (2分)(2019·全国Ⅲ卷) 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 .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 .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 .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4. (2分) (2018高一下·武邑开学考) 中国古代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中枢机构,其演变过程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从其演变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有()A . 呈现皇权与相权相抗衡的趋势B . 提高了行政效率C . 机构越来越完善,对社会促进作用越来越大D . 这种演变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5. (2分) (2017高一上·重庆期中) 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

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秋序井然,“有军国大事,则议之。

由唐历五代,不改其制”。

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4-1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试题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4-1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试题

4-1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一、选择题1.[2018·河北邯郸联考]明朝一位学者指出:“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

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

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大手段。

”这说明宋朝( )A.中央能够有郊控制地方B.强干弱枝实现王朝鼎盛C.彻底根除地方割据基础D.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答案 A解析材料表明,宋代通过削夺地方节镇的权力,革除了唐朝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从而使中央能够有效地控制地方,故A项正确;材料肯定了强干弱枝的改革措施,但不能说明是否使宋王朝走向鼎盛,B项错误;强干弱枝只是从制度上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并未改变地方割据的基础——分散、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君主权力的变化,不能体现君主专制权力是否得到加强,D项错误。

2.[2018·河北正定中学月考]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

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

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 )①刺史②都察院③御史台④参知政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A解析宋代提刑官负责监察刑狱。

根据所学,①刺史、②都察院、③御史台均具有监察职能,与提刑官职能较类似,①②③正确。

④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排除④。

故选A项。

3.[2018·河南南阳月考]史称: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

就是说,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但由于群官议政和军事、财赋等专官提调,其处理各项庶政又是有所分工,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

下列设置与之最为相近的是(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知州、通判、转运使D.内阁制答案 C解析材料“行省”“处理各项庶政又是有所分工,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四 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练习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四 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练习

学习资料专题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7·江西鹰潭一模)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常常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见( )A.宋代因为积贫积弱而逐渐衰亡B.宋代相权有其传统客观的地位C.中国传统政治是帝王专制独裁D.宋代重文轻武提升了文臣地位解析:B 材料未体现宋代的积贫积弱,故A项错误;根据“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宋代中书(丞相)有一定的地位,故B项正确;根据“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宋代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故不能体现帝王专制独裁,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重文轻武,故D项错误。

2.(2017·山东淄博一模)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

这一做法( )A.缓和了中央与地方对立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解析:C 根据材料中“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三年一替”可以看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非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A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属于差遣性质”“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可以看出造成官僚机构的臃肿,行政效率的低下,故B项错误;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削弱了地方的权力,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

“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

“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

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

3.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

这表明当时( )A.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彻底杜绝B.科举制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C.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D.科举制造就了高素质文官群体解析:D 据材料“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可知大部分官员出身科举,不是全部,因此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彻底杜绝、人才选拔真正做到公正公平说法都过于绝对,故A、C 两项错误;虽然“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但是材料没有表现出宋代学术研究的水平,故B 项错误;据材料“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可知在科举制度之下,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群体,故D项正确。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件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件新人教版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 中央 ,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特点及影响 ① 重文轻武 、文人治国。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 分割权力 ,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2.备考策略:(1)掌握宋代君主专制加强的措 施。(2)可以将宋和元政治制度对比分析,宋 代是一个分权过度的朝代,造成了效率低 下、财政困难的局面;而元代则是一个权力 相对集中的朝代,造成了权贵专权、政局动 荡的局面,通过对比可以有效地提高考生对 知识的理解。1.汉、宋加强中 Nhomakorabea集权的异同
重理解
相同
不 同
中央 地方 中央
地方
削弱、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来削弱相权
宋太祖则通过分割宰相军权、 财权乃至行政权来削弱相权
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 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
宋太祖则将地方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2.元朝的行省与郡县制的区别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民族国 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 府,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其余地方设行 省,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3.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特点 (1)皇帝拥有最高监察权。 (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3)重视监察官的选任。 (4)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 (5)允许风闻言事。

北京版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四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宋元时期第8讲宋元时期政治制的巩固与

北京版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四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宋元时期第8讲宋元时期政治制的巩固与

专题四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宋元时期专题概览宋元时期(公元960年北宋建立至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由民族政权对峙到国家统一和科技文化繁荣的时期。

政治(1)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2)中央集权制继续发展完善,君主专制加强(3)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发展经济(1)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3)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4)商品经济活跃,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达到空前水平思想文化(1)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2)儒学思想发展到理学,逐步成熟和转型(3)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第8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考点宋元的集权措施王安石变法△宋的集权措施元的中央官①变法的背景;②变法内容;③变法的制历史作用①通判;②参知政事;③三司使;④枢密使中书省新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宋元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考点一宋元的集权措施(1)中央集权的发展A.目的:直接目的是防止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出现,根本目的是稳定统治。

B.指导思想:重文轻武、守内虚外。

措施影响军事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造成后来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政治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经济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君主专制的演进A.措施: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B.影响:分割相权并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

巧思妙记宋的中央权力机构(1)措施: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权力很大。

(2)影响:相权一度强化,引起政局动荡。

新高考历史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第8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新高考历史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第8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第四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展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中央集权的强化二君主专制的加强1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朝:(1)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3.监察体制(1)宋代: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2)元代:人命重案由监察御史复按。

三科举制的完善1.措施(1)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2)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3)大大增加录取名额。

(4)实行糊名和誊录防止徇私舞弊。

2.作用(1)积极性: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2)局限性:科举取士名额不断扩大,致使官僚集团急速膨胀,形成冗官问题,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四王安石变法(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背景: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2.内容(1)历史作用①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结局:失败。

[知识拓展] 官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

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

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

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

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

例如,名义上宰相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掌握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差遣”。

如此,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重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

[知识拓展]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练习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练习

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考点角度题号宋元时期的政治宋代相权的地位 1 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2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 元代巩固地方统治的迫切性 4元代行省设置的主要意图 5 元代中书省的作用 6 综合71.(2017·江西鹰潭一模)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常常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见( )A.宋代因为积贫积弱而逐渐衰亡B.宋代相权有其传统客观的地位C.中国传统政治是帝王专制独裁D.宋代重文轻武提升了文臣地位解析:B 材料未体现宋代的积贫积弱,故A项错误;根据“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宋代中书(丞相)有一定的地位,故B项正确;根据“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宋代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故不能体现帝王专制独裁,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重文轻武,故D项错误。

2.(2017·山东淄博一模)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

这一做法( )A.缓和了中央与地方对立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解析:C 根据材料中“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三年一替”可以看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非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A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属于差遣性质”“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可以看出造成官僚机构的臃肿,行政效率的低下,故B项错误;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削弱了地方的权力,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

“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

“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

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

3.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

这表明当时( )A.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彻底杜绝B.科举制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C.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D.科举制造就了高素质文官群体解析:D 据材料“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可知大部分官员出身科举,不是全部,因此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彻底杜绝、人才选拔真正做到公正公平说法都过于绝对,故A、C两项错误;虽然“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但是材料没有表现出宋代学术研究的水平,故B项错误;据材料“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可知在科举制度之下,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群体,故D项正确。

2020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课件: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2020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课件: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角度三 宋朝君主专制权力的进一步强化 【典例3】 (2012·海南卷,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 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 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完备的首要表现是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完备。宋代形成了严格的三 级考试、三年一考的制度,并辅之以搜身、糊名、誉录、锁院等措施,尽可能 体现公平竞争和高素质选拔(王安石变法中尤其注重唯才用人)。 2.人事管理制度的严密、复杂。在“制衡”原则下,实行官、职、差遣的分 离。“官”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职”指较高文臣的虚 衔,以彰显其清贵地位;“差遣”是指担任的实际职务,以“所任之事”为中 心,体现了比较浓厚的务实色彩。 3.宗室、外戚、宦官等各种非理性政治因素得到了比较成功的抑制。 4.士大夫集团与皇权之间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制衡关系。士大夫以“为天地立 心,为生民立命”的抱负,通过经筵、台谏制度,牵制皇权。士大夫在思想上 鼓吹无条件的忠君观念,皇帝对臣下的基本人格和尊严也保留了一份尊重。
1.汉、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异同
重理解
相同
不 同
中央 地方 中央
地方
削弱、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来削弱相权
宋太祖则通过分割宰相军权、 财权乃至行政权来削弱相权
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 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
宋太祖则将地方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2.元朝的行省与郡县制的区别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民族国 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 府,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其余地方设行 省,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3.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特点 (1)皇帝拥有最高监察权。 (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3)重视监察官的选任。 (4)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 (5)允许风闻言事。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课件】(52张)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课件】(52张)

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提举常平等,以示差遣。这样做的目的
也是为了中央集权。
返回
确立了三衙一枢密院新体制。枢密院总理兵政,握 有调兵之权。三衙主要负责军队的训练等日常事务, 加强对 有“握兵之重”。两个机构互相制衡,形成了枢密 军队的 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却无发 控制 兵之权的格局,实现了握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握 兵权、调兵权和统兵权的分离,在体制上彻底消除 了将帅专兵、发动兵变的可能性
[注] “积贫”是指冗官、冗兵和“岁币”银绢造成北宋财 政入不敷出;“积弱”是指兵员剧增后军队战斗力低下。
返回
3.科举制的完善 (1)措施: ①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殿试成为
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②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③大大增加录取名额。 ④实行糊名和誊录防止徇私舞弊。 (2)作用: ①积极性: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
转折意义①。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
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
中央掌握 六七人组成②。……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
行省大权,
行省有部 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
分权力, 但其服务
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于中央集 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③。
返回
三归纳总结——唐朝和宋朝加强君权的异同 (1)不同点: ①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
被进一步分割,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
财权和行政权。 ②最高行政机构设置: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
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2)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②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练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练习

第8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2016北京顺义综合素质展示)宋代“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的机构是( )A.中书门下B.兵部C.三司D.枢密院2.(2017北京丰台期末)宋朝某一中央官员负责工商收入及兵器制造、财政收支和粮食漕运、户口、赋税等事务,该官员的官职是( )A.宰相B.三司使C.枢密使D.通判3.(2016北京东城月考)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北宋初年,宋太祖“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艺殊绝者送都下(补禁军之阙),其老弱者始留州”。

这一措施在当时应该被称为( )A.强干弱枝B.分散兵权C.以文制武D.重文轻武4.(2017北京四中期中)下列属于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颁布“推恩令”B.设置节度使C.派文官担任知州D.开创行省制5.(2017北京四中期中)《宋史》载,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敞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这表明此官员( )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6.(2016北京通州期中)王安石变法措施与商鞅变法相比,相似之处是( )A.改革科举选拔制度B.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改革地方行政区划D.改变土地所有制度二、非选择题7.(2015北京海淀期中)发展国家政治制度,既不能割断本国历史,也需要借鉴外国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吸取了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

就其设官分职达到的相互维系、牵制之功能及缓解冲突而言无疑是成功的;就其行政效率来看,却是不成功的。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史实说明宋朝初年政治制度改革的“成功”和“不成功”。

(6分)B组能力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2017北京丰台一模)毕士安是某朝抵抗派宰相。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课件: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精品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课件: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精品

经济 (1)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 (4)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 前水平
思想 (1)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 文化 (2)宋代儒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鼎盛——
宋元时期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专题概览
宋元时期(公元960年北宋建立至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古代封建经 济进一步发展、由民族政权对峙到国家统一和科技文化繁荣时期。
政治 (1)总体上,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
(2)宋代积贫积弱,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最终元朝实现了大一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 步巩固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削 弱宰相权力,进一步加强皇权 (3)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史料 (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①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 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②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 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③三司。 ——〔元〕脱脱等《宋史》 ◆读史指导
该史料出自史学典籍,①②③反映了宋代削弱相权的措施。
◆史料应用 史料反映了宋代是怎样分割相权的? 提示 以增加“宰相”人数的办法削弱相权。
主题二
◆史料呈现
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与影响
史料1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 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①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 景十三王传》
史料2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学案含解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学案含解

第四单元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一、宋朝时期的政治制度1.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中央集权的强化(1)措施:又派文臣任知州,宋朝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即“官、职、差遣”制度。

官即官名,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贴职,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荣誉衔,并无实际职掌;差遣才是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故亦称职事官,枢密使、三司使等属于此类。

一般官员则在所担任的职务之前,冠以“判、知、权、管勾、提举”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提举常平等,以示差遣。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中央集权。

[拓]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

二府制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

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

皇帝利用两者之间的异同,直接控制军权和行政权。

另外又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三司:度支、户部、盐铁掌管全国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

这些措施使得军、政、财三权分立,互不统属,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君主专制。

[拓] 宋代的重文轻武国策:为了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权重,乃至操纵政权的教训,宋初统治者开始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重文轻武国策推动了宋代科举考试的发展,为士人地位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但也为宋代的“积弱”埋下了隐患。

(2)评价:的局3.科举制的完善(1)措施:①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②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③大大增加录取名额。

④实行糊名和誊录防止徇私舞弊。

(2)作用:①积极性: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4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4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第8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某某某某三模)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

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

宋朝的这一传统( ) A.保证了宋王朝某某久安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解析:选B 材料分两层信息,第一层是宋朝台谏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说明宋朝台谏官权力大,第二层中宋太祖的规定“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说明宋朝文人地位大大提高,综合两层信息可知宋朝文官位高权重,这便大大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故选B项;宋朝重文传统只会有助于政治清明,起不到保证宋王朝某某久安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宋朝台谏官的权力设置延续了前代制度,因而宋朝这一传统并非是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宋朝台谏官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权力,但起不到有效制约的作用,排除D项。

2.(2019届某某某某二模)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

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

据此可知,宋代( )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解析:选C 通过题干可知,在宋代,文官被朝廷授予“职”来显示其特殊地位,而文官大多为进士出身,说明通过科举考试来取得“职”的功能增强了,故选C项;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可知其行政效率有所降低,排除A项;题干提及了宋代的“‘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并没有详细地介绍其中枢机构的变化情况,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就已经完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转变,排除D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宋朝某一中央官员负责工商收入及兵器制造、财政收支和粮食漕运、户口、赋税等事务,该官员的官职是()A.宰相B.三司使C.枢密使D.通判2.(2019河北衡水月考)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

这表明()A.丞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D.相权已经超过皇权3.(2019山西太原二模)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

这种变化有助于()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4.(2019河北邯郸摸底)下列是中国古代主要行政区划的示意图,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5.(2019湖北天门、仙桃期末)“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

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

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

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以下对材料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北宋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B.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C.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D.北宋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6.钱穆《国史大纲》写道:北宋初年,宋太祖“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艺殊绝者送都下,补禁旅之阙(缺),其老弱者始留州”。

这一措施在当时应该被称为()A.强干弱枝B.分散兵权C.以文制武D.重文轻武二、非选择题7.(2019江西赣州十四校联考)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行政管理形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

公卿朝士,名儒辈出……士人在政府里渐渐占到地位,一半是凭借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诸人所创建的种种制度,一半是读书博通之士在政治上所表现的成绩,究竟比贵族军人和商人们来得强。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

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

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

”……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

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材料三中国古代官僚职位的升迁,一般说来都是凭资格而不凭能力的。

从唐宋以后就已确定了所谓“磨勘制度”,人们一入仕途,就有了绝对的保障,只要循规蹈矩地做下去,过一定期限就可以升一级官……专制政治下的权奸小人,无非就是那种善于伺候皇帝,取得皇帝信任,而在实际上只顾个人私利的人。

在上面当政的是这样的人,在下面从政的全部官僚都得到了极大方便,更可以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更可以毫无顾忌地通过不合法的方法来取得高官。

人们都骂唐代的李林甫、宋代的蔡京、明代的严嵩、清代的和珅,这些都是所谓奸臣……权奸专政代不绝书。

——摘编自《谈君主政治下的官僚》(1)据材料一,指出“汉政府自武帝后”出现了什么新局面。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8分)(2)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制约相权,宋代采取的主要措施。

(6分)(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弊端,并指出其根源。

(8分)(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体制与皇权专制的关系。

(4分)B组能力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2019湖北襄阳联考)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

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

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2.(2019河南焦作一调)按照宋代官制,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

所以“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

由此可见()A.宋代官僚体系的成熟B.宋代皇权进一步强化C.宋代行政效率有所提高D.宋代破解了藩镇难题3.(2019山西太原联考)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

这表明在宋朝()A.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B.政府重视完善地方军政体系C.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D.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4.(2019广西钦州月考)宋朝设立台谏制度,当时的吕祖谦这样描述:“臣下权任太重,惧其不能无私,则有给、舍以出纳焉,有台谏以救正焉,有侍从以询访焉。

”这主要说明宋代()A.皇权不再至高无上B.已经有了权力制衡机制C.相权受到严重削弱D.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5.(2019广西桂林段考)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例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溯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跨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

元朝的这一做法()A.充分体现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B.肥瘠搭配,便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发展C.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6.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

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这反映了元朝()A.皇权被削弱B.相权得到加强C.中书省独揽大权D.中书省职能专一二、非选择题7.(2019湖北孝感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

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

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

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二各地财赋集中于行省,行省把绝大部分财赋解运京师上供朝廷,少部分则与各省留用,其中中央与地方财赋分割比例达到7:3……在行政的另一方面——命官权和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可以说元代的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通常,从七品至九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审核,每月举行一次。

正三品至正七品由中书省“自除”。

二品以上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选拔……在军事方面,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但调动行省所属军队的批准权,集中于皇帝一人。

行省只能遵照朝廷的号令行事。

——赵军英《论元朝行省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材料三就中国的历史环境、具体条件而言,中央集权比地方分权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明显多一些……但极端的中央集权很大程度上又是以中央对地方政府“无所分画”和“无所寄任”为基础,是与皇帝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历史产物,主要是为家天下的王朝大一统服务的。

——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行省制在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作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2分)答案精解精析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司使的职能是负责工商收入及兵器制造、财政收支和粮食漕运、户口、赋税等事务,故选B。

2.C宋代所有的敕书虽然都是以皇帝的名义颁发,但也必须经由宰相副署并由宰相机构发布方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皇权在宋代受到了一定程度制约,故C项正确。

3.A据材料中“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等信息可知,兼任可以减少官员数量,有利于改变“冗宫”局面,这一变化适应了现实需要有利于提高官员办事效率,故A项正确。

4.C由诸侯国内设郡、县可知③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①是郡县制出现于秦朝,②为郡国并行制出现于汉朝初期,④是元朝的行省制,故选C。

5.B“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表明,材料主要讲的是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故B正确。

6.A材料的意思是挑选地方州县士兵中的精英集中供给中央的禁军,弱者留州,这是强干弱枝的做法,故A项正确;分散兵权指的是设立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兵权,不是材料意思,故B项错误;以文制武指的是在同一衙门内部以文官为主武将为辅,故C项错误;重文轻武指的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总体措施呈现出来的特点是重视文人,防范乃至打压武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7.答案(1)局面:士人参政。

原因:政治上,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或创建察举制);经济上,抑制富商的势力;文化上,崇尚儒学,名儒辈出。

(2)共同主张: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

措施: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3)弊端:因循守旧;吏治腐败;权奸专政。

根源:君主专制。

(4)关系: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僚体制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解析(1)由材料“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概括得出新变化;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中国古代官僚职位的升迁,一般说来都是凭资格而不凭能力的……只要循规蹈矩地做下去,过一定期限就可以升一级官”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所学知识概括。

(4)综合三则材料信息,认识理解官僚体制与皇权专制之间的双重关系。

B组能力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B“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表明,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B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任非其官”说明,北宋通过增加官职人数,改变官职职能来削弱官员权力,实际上起到加强皇权的作用,所以B项符合题意。

3.C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对转运使实行监督,并不是利用转运使监督行政长官,排除A。

材料涉及的是地方财政,并非军政,排除B。

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中央政府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了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选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