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广西外来移民研究
元明清时期入迁云南的外来少数民族移民研究
元明清时期入迁云南的外来少数民族移民研究元明清时期入迁云南的外来少数民族移民研究元明清时期,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成为了各个时期少数民族移民的热门目的地。
此时期的入迁云南的外来少数民族移民现象,对于研究云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关系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元明清时期入迁云南的外来少数民族移民,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元明清时期,云南是中原政权统治的边陲地区,受到了多个少数民族的入侵和迁徙。
这些外来移民主要包括中原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苗族、傣族等。
他们的移民行为对于云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元明清时期的中原汉族移民对云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原地区在元明时期经济较为繁荣,随着政权的迁移和战乱,一些汉族人士选择移民到相对安定的云南地区。
他们带来了种植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技术和经验,推动了云南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同时,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多,云南地区的商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和商业集镇,如大理、昆明等。
其次,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迁徙也给云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元朝时期,蒙古族人士在云南地区建立了大理王国,并在此后的明清时期影响继续存在。
除蒙古族外,藏族、苗族和傣族等少数民族也通过迁徙来到云南地区。
这些少数民族在云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和文化体系,与当地的汉族人士形成了多样化的民族关系。
元明清时期入迁云南的外来少数民族移民的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
在政治方面,中原政权的迁移和战乱导致部分人士选择移民云南,寻求相对的稳定和安全。
在经济方面,云南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吸引了许多人士前来移民,开疆拓土。
同时,社会因素也推动了移民的产生,如人口增长、贫困和社会不稳定等。
元明清时期入迁云南的外来少数民族移民对云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不同民族之间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关系,促进了云南地区的文化多元化和交流。
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潮
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潮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海外移民潮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促使着大批中国人选择了离开故土,前往海外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一、经济因素1. 种植业危机:明朝中后期,由于战乱和灾害等原因,中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粮食供应紧张。
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种植业陷入了危机,人们纷纷希望通过移民来寻找新的生计机会。
2. 商业的崛起:明清时期,中国的商业逐渐崛起,为海外移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一些商人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希望通过投资海外来寻求更高的利润。
与此同时,外国的商品也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商人借此机会积极开拓外贸,推动了海外移民的发展。
二、政治因素1. 动荡的局势:明朝末年,政局动荡不安,兵荒马乱的情况逐渐加剧。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人选择了离开中国,以求远离战乱的危险。
2. 支持移民的政策:明清时期,为了发展海外贸易以及扩大影响力,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移民的政策。
其中包括为移民提供资金支持、免税待遇以及开辟殖民地等,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中国人的目光。
三、社会因素1. 人口压力:明朝晚期,人口增长迅速,导致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供应过剩。
为了缓解人口压力,一些人选择了海外迁徙。
2. 宗族渊源:明清时期,中国人的宗族观念非常强烈,宗亲之间的联络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选择移民,是为了跟随自己的宗族,一起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四、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海外移民地1. 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是明清时期中国人移民最多的地方之一。
当时的中国人主要定居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与当地人民一同开设商铺或从事农业生产。
2. 菲律宾:菲律宾是中国人移民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他们在菲律宾从事贸易、种植等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华人社区。
3. 日本:明清时期,日本成为中国人移民的一个重要目的地。
商人和手艺人等职业的中国人在日本定居,为两国的交流和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西移民的历史影响
论古代移民对于广西历史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移民浪潮,多是由中原地区向西南或西北地区迁移,其原因多以战争、官方迁移、经济重心转移等为主。
自封建王朝统一岭南地区后,广西成为中央政权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广地区开始与长江流域的中原地区频繁接触,经济、文化往来愈加密切,其间,外省人口向广西迁移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政治型移民、军事型移民、经济型移民。
以下就对这三种移民类型做简单介绍并针对古代移民对于广西历史的影响做阐述。
政治型移民:指因官职调任、被贬南迁等政治因素及改朝换代、战争、动乱等原因而滞留并久居广西的外来人口;军事型移民:指以军队士卒身份、或以驻军广西为主要目的的迁移人口;经济型移民:指到广西从事农业生产、经济开发等方面的迁移人口。
就第一种类型来说,古代的广西经济水平地下,社会文化落后,对于中原地区而言更是蛮荒之地,自然条件恶劣。
在此认知前提下,广西常常被中央统治者视作流放罪犯或贬谪官员的理想场所;而如若遭遇朝代更替或战乱不断,也有部分移民是跟随政治中心南迁或逃避灾祸而来。
接下来谈谈第二种类型,古代的广西远离中央封建政权的中心,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为建立和巩固对广西的统治,历代封建王朝均以重兵镇戍广西,因此便有大量军队及其亲属留居广西。
再看第三种类型,历史上的广西,农业发展严重滞后,手工业、商业衰退,部分外地人口眼见发展机会巨大,便纷纷迁入广西,大多数人就此落籍不归。
据史书记载,元代的广西,隶属于湖广行省的广西两江道宣慰司,治于桂林,设路、府、州、县等各级行政机构,以蒙古人充任各路行政长官,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人任下属官员,毋庸置疑,当时的广西在任官员大部分为外来者,仅有少数起用当地人任土官。
外来官员进人广西,往往带有幕僚、随从和家属,这实为在各方面对广西影响较大的一批特殊移民,其中亦不乏因各种原因而长久定居者。
明代以前,移居广西的主要移民类型为政治型移民和军事型移民,经济型移民则较少。
雍乾年间广西部分地区改土归流史料
雍乾年间广西部分地区改土归流史料
丁进军
【期刊名称】《历史档案》
【年(卷),期】1990()4
【摘要】雍乾年间,清政府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西南少数氏族地区开展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活动。
馆藏内阁全宗现存乾隆十七年署广西布政使李锡秦汇造雍乾年间广西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情形的清册,其中记载了在东兰州、武宣县、宁明州、归顺州、西隆州等地实行改制的原因以调整州县治所、设官管理等情形,可供研究清初民族政策及边疆史地参稽,现予刊布。
【总页数】7页(P14-20)
【关键词】十七年;州县;衙署;知州;史料;布政使;新设;乾隆;巡抚;改土归流
【作者】丁进军
【作者单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5.1
【相关文献】
1.重理旧韵与抉发新题——雍乾年间的咏物词及其与顺康的传承和对话 [J], 张宏生
2.清代雍乾年间湘西官庙祭祀音乐与巫覡乐人制度研究 [J], 熊晓辉
3.清代雍乾年间湘西官庙祭祀音乐与巫覡乐人制度研究 [J], 熊晓辉;
4.清代雍乾年间湘西官庙祭祀音乐与巫觋乐人制度 [J], 熊晓辉;
5.城步雍乾苗民起义与改土归流 [J], 赵益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_159307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_159307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标签:来源]摘要:本文首先对王毓铨关于明代“贯”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同时认为朱保炯、谢沛霖把找不到户籍籍别记载的明代进士归类为“仅有乡贯”者的做法不当。
明代没有纯粹的乡贯。
既有户籍(现籍),又有乡贯(祖籍)的明代进士是“双籍进士”。
通过对有明一代数以千计的、占进士总数十分之一强的双籍进士的历朝和地区分布的统计,以及这些进士祖籍的流动分析,有助于我们拓展进士空间流动和移民史研究的视野,进一步了解明代的科举、人才、人口政策,以及这些举措在巩固边防,稳定全国政治,促进京城和边远地区的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明代进士户籍?籍别?乡贯移民史一、籍贯的界定和问题的提出朱保炯、谢沛霖先生在他们编纂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以下简称《索引》)的“编例”中指出:“明朝进士,籍贯有户籍、乡贯之分,户籍又有各种籍别”。
部分进士,“户籍、乡贯并有”。
然作者没有说明何为户籍,何为乡贯,学术界对明代的籍贯分类似也未作界定[1]。
王毓铨先生虽然为此写过专文,且观点影响了一代学人,但他的释义是:明代的籍是役籍,贯是乡贯[2],无意间排斥明代最基本的贯——户籍(现籍)住址,也就是说,将乡贯(祖籍)取代了现籍。
明朝并不存在所谓的“籍贯”制度,说明代的“籍”指役籍,“贯”指居住地也都可接受。
但问题是,在历史文献中,大量的明代人物既有祖居地,又有现居地。
要研究这些人物,就自然引出了对于“贯”的双重意义之讨论,贯有乡贯,又有户籍登记住址。
本文讨论的“籍贯”和提出的“双籍”问题都基于此。
明代的户籍可理解为今天的户口所在地。
对于当时大多数人来讲,户口所在地往往同时也是祖居地、出生地,故一般意义上讲的明人的籍贯、地贯、本籍、地籍、贯址、贯(特定场合也包括乡贯),就是户籍,即户贴、黄册上登记的地址。
明清民国时期湖南移民徙居广西及其地理特征
明清民国时期湖南移民徙居广西及其地理特征范玉春【摘要】[摘要]明清以降,湖南移民大量外迁,广泛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广西也是明清以来湖南移民的重要移居地之一。
湖南移民在广西的分布呈现由北到南依次递减的地理特征,省会桂林和靠近湖南的全州、资源、灌阳、兴安等县接受湖南移民最多,桂西北和桂中地区构成了湖南移民的第二分布圈,在桂东南、桂南和桂西地区,湖南移民的分布相对较少。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46)006【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湖南移民;迁移;地理特征;广西明清以后,两湖地区成为中国移民的主要迁出地之一,移民规模庞大,地理分布广泛,对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此,张国雄先生早在十年前就作过深入研究。
关于两湖移民的地理分布,张先生认为两湖移民进入四川、陕西等地,“构成了省际间移民的主流”;在少数民族聚居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也有大量两湖移民,而在上述三省中,“以贵州的两湖籍移民数量最多,广西则居末位”。
[1](p48,p62)由于历史原因,两湖移民进入广西确实不如“湖广填四川”那样声势浩大,但揆诸明清以来的方志和家谱等史料,发现这一结论远不能成为一个定论。
事实上,正是两湖移民的南下与广东移民的西进造就的大规模移民运动,才最后奠定了广西人口的民族构成及其地理分布格局,并对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区域分异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拟对明清民国时期湖南移民徙居广西的历史过程及其地理分布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还原两湖移民运动的历史面貌,并进而揭示广西民族构成变化和文化地理分异的移民背景。
一受中国人口地理分布和人口迁移大势的影响,明代以前,进入广西的汉族移民主要来自中原和江南地区,明代以降,湖南和广东成为广西外来移民的主要来源地。
明、清、民国时期是湖南移民进入广西的高峰时期。
下面对上述三个时期湖南移民进入广西的情况作初步分析。
(一)明代卫所戍卒中的湖南移民。
明清民国时期湖南移民徙居广西及其地理特征
“ 附之人 ,。卷 十 , 自今安 徽 、 苏 、 江 等地 的 降 ,1 九 )来 [ 江 浙
人 口在进入 广西 的军 事移 民中 占主 导地 位 。但 自明
主要 来源 地 。 明、 、 清 民国时期是 湖南 移民进 入广西 的高峰 时
明清 以后 , 湖 地 区成为 中国 移 民的 主要 迁 出 两
地 之 一 , 民规模 庞 大 , 理 分 布 广泛 , 移 地 对各 地 社会 经 济发展 和文化变迁 产生 了深远 影 响 。 对此 , 张国雄
初开 始 , 南人 即多 以“ 附” 湖 降 身份迁 入 广西 , 琛平 杨
定 广 西 时 所 率 的 “ 昌诸 军 ” 是 以 武 昌、 州 、 武 就 荆 益
运 动 的历史 面貌 , 并进 而揭 示 广 西 民族 构成 变 化和
文 化地理分 异的 移民背景 。
阳 、 德 、 沙 、 州 、 州 等 地 农 民 为 主 体 常 长 岳 衡
世袭 等特 点 , 所 的设 立事 实上造 成 了大量 移民 。 卫
早期 的 卫 所 官 兵 主 要是 所 谓 的 “ 戎 之 士 ” 从 和
的西进 造 就的大 规模 移 民运 动 , 最后 奠 定 了广西 才
人 口的 民族 构成 及 其地理 分 布 格 局 , 对 广西 社会 并 经济的发 展和文 化的区域 分异产 生 了深刻 影响 。本
的重要移居地之一。湖南移民在广西的分布呈现由北到南依次递减的地理特征, 省会桂林和靠近湖南的全 州、 资源、 灌阳、 兴安等县接受湖南移民最多, 桂西北和桂 中地区构成了湖南移 民的第二分布圈, 在桂东南、 桂 南和桂西地区, 湖南移民的分布相对较少。
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与文化传播
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与文化传播1. 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海外移民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大量的中国人移民到海外地区,并与当地人民进行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本文将从海外移民和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与文化传播,并分析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2. 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2.1. 海外移民的原因:政治动荡、经济发展在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动荡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这促使了许多中国人选择移民到海外地区。
政治动荡的原因包括战争、政治迫害等,而经济发展的原因则有商业机会、贸易活动等。
2.2. 海外移民的目的地:东南亚、日本、欧洲等海外移民的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东南亚、日本以及欧洲等地。
东南亚地区的移民主要集中在菲律宾、马来亚、越南等地;日本则是中国商人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而欧洲地区的移民主要集中在葡萄牙、荷兰等。
3. 海外移民与文化传播3.1. 语言与文字的传播海外移民将中文和汉字带到海外,丰富了当地的语言环境。
他们在与当地人民交流中也学习了当地的语言,并将中文和当地语言进行交流融合。
同时,海外移民还将中国的文字传播到海外,帮助当地人民了解和学习汉字。
3.2. 文化习俗的传播海外移民不仅带去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字,还将中国的文化习俗传播到海外。
他们在生活中保持了中国的传统习俗,如春节、清明节等,与当地人民分享中国文化的魅力。
这种传播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3.3. 知识技术的传播海外移民也将中国的知识技术传播到海外。
他们将中国的农业技术、制造业技术等带到海外,与当地人民分享,并为当地的农业和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种知识技术的传播推动了中外科技的交流和合作。
4. 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4.1. 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融合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与文化传播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融合。
海外移民将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习俗传播到海外地区,与当地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外文化共存现象。
江西客家人移民广西的历史考察
江西客家人移民广西的历史考察黄震【摘要】江西客家人从宋代开始移民广西,是移民广西最早的客家民系。
其移民主体主要集中在宋元时期,明清后逐渐减少,移民性质突出表现为政治性移民。
移民迁出地以赣南地区为主,迁入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桂东北地区。
江西客家移民的到来,为广西客家方言的形成、客家采茶戏的传播和桂东北地区商业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Jiangxi hakka , as the earliest hakka migrants to Guangxi , began the migration since Song dynasty.The main process of migration with political property , happened in Song and Yuan dynasyies , decreasing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south of Jiangxi was the main emigrating area and the north east of Guangxi was the main immi -grating area.The hakka from Jiangxi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for the form of Guangxi hakka language , the spread of hakka's traditional opera : picking tea , and the boom of business in the north east of Guangxi.【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6页(P55-60)【关键词】移民;江西客家人;广西【作者】黄震【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系,广东深圳 518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90广西有着800 多万客家人,是全国第三大客家人聚居区。
客家人与广西经济开发的历史考察——以民国时期的广西地方志为例
[ 关键词] 地方志 ; 客家人 ; 经济开发 ; 西 广 [ 中图分类号] K2 [ 9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0 —77 (0 2 0 —0 5 -0 01 0021)1 0 7 6
自宋元 开 始 , 一批 批 的中原汉 人 因战乱 或灾 荒 的 原 因 , 中原大地踏进 了闽粤赣交 界处 , 过数百 年 的 从 经 发展, 在这 里形成 了一支 汉族 的 优 秀族群— — 客家 族 群 。明清 时期 , 因生 齿 日渐 以及谋 生需要 , 他们又 从这 里 出发来 到 了桂 、I 湘、 和港 台地 区 , 至远洋 重度 J、 琼 I 甚
客 家人 与广 西 经 济 开 发 的历 史 考察
— —
以民国时期的广 西地方志为例
夷 芒 展曩 圃
( 圳广播电视大学 经济管理系, 深 广东 深 圳 5 8 0 ) 1 0 1
[ 摘 要] 明清 时期, 大量 的客家人从 闽西、 粤东北 、 赣南等地 移民广 西各地 , 广西成 为中国内地接
广 西 客家 人 主要 在 明清 时期 从 闽 、 、 等 省 的 粤 赣
客 家 聚居 区迁来 , 因此 就 有 “ ” “ 人 ” “ 介 人 ” 来 、来 、麻 、
的“ 城厢 、 南屏 、 贤等 乡 , 尚 …… 入 城 镇各 乡 以种 菜或 小 负贩为 业 的“ 民人 ” 广 东 客 家人 ) 新 ( 约计 近 千 号 ” 。 桂 中的柳 城县把 “ 因广东 土客 争斗难 以立 足陆 续而来
人 ” [ 在 桂西南 的 崇善县 ( 左市 ) 。] 5 崇 则把 “ 清光 绪时 来
到达东南亚 、 美洲等地 区。他们无论 到那里 , 都对 当地
的社会经济 发展 做 出 了积极 的贡献 , 时也 形成 了客 同 家族群 的优 秀 品格 。明 清时期 的广西 , 中 国内地 接 是
南雄珠玑巷移民传说形成原因探析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珠玑巷移民传说 以陈乐素、谭棣华、牧野巽、井上彻、刘志伟等为 代表的学者均认为,今广府人多言其家族自南雄珠 玑巷而来的说法在明代即已形成。④ 《 南雄珠玑巷南 迁氏族谱、志选集》 所收录的 69 姓共 77 种族谱、家 谱序暴露出:构成南雄珠玑巷移民历史叙事的要件 “宦游”“避乱”“胡(或作苏) 妃之变” 均于明代获得 社会认可。 “ 在这一时期,有关中原士族因避乱而 由珠玑巷南迁这一混杂着历史与想象、事实与虚构 的历史叙事的主要结构性要件开始逐渐在民间形成
收稿日期:2018-06-22 ∗基金项目:信阳师范学院“ 南湖学者奖励计划” 青年项目。 作者简介:芦敏,女,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信阳 464000) 。
122
南一带长期通过口耳相传,以至具体内容模糊,却仍 然顽强留下了珠玑巷这个核心文化符号的事实。
3.青海河湟地区珠玑巷移民传说 在青海东部河湟地区的汉族人中,也流传着其 祖先来自“ 南京珠玑巷” 的说法。 乐都峰堆瞿县的 李姓、老鸦的谢姓、亲仁的张姓、马营大仓李姓等大 姓,都在谱牒中记载其先祖于明初自南京珠玑巷迁 来。������������这种情况在方志中也存在,如《 民和县志》 载 《 石氏源流》 碑文:“ 石氏祖籍南京主司巷人,洪武年 间来西域。” ������������ 《 平安县志》 载:“ 民间多传南京苎丝 巷。” ������������西宁市《 城西区志》 在记载本地的明朝外来 移民时,也写道:“ 还有从陕西凤翔、宝鸡迁入河湟 的汉民和来自于南京珠玑巷的汉民。” ������������与广西的情 况一样,“珠玑巷” 在长期的流传中被写作了“ 主司 巷”“珠市巷” “ 竹子巷” “ 苎丝巷” “ 竹丝巷” “ 猪屎 巷”等。 至于珠玑巷的位置所在,绝大多数的河湟 人都认为是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理由是青海的方言 中保留着一些南京的方言词汇和语音、青海汉族的 婚丧习俗与南京人有惊人的相似处、青海汉人为了 纪念“ 南京竹子巷” 而在庭院中栽种竹子。������������ 4.开封珠玑巷移民传说 开封珠玑巷来源于《广东新语》,内载:“ 盖祥符 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至止南雄,不 忘枌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玑巷,如汉之新丰,以志 故乡之思也。” ������������屈大钧在追述先祖时,亦如此记载: “ 予与翁同祖翰林诚斋公,当宋南渡时,公从祥符珠 玑巷来,止南雄,其巷亦名珠玑。” ������������ 除此之外,目前 已发现的文献中再无关于开封珠玑巷的记载。 一般 来说,移民传说对迁入地的影响更大一些,故总在迁 入地广泛传播。 北宋时,南迁移民在一路跋涉过程 中,愈加思念故乡,遂将珠玑巷“ 作为中原和江南的 象征,代表南迁人的故乡” ������������,以为他们的 “ 精神归 宿、心灵家园” ������������ 。 以上散布于各地的珠玑巷移民传说,多依据家 谱、族谱和地方志而来。 虽然家谱、族谱常常蕴含了 强烈的情感色彩,存在较多不准确的情况,但是,它 们也具有一 定 的 史 料 价 值, 需 要 正 确 解 读, 在 解 读 时,“ 不能只以其所记述事实本身是否可靠来评价, 而应考虑到有关历代祖先故事的形成和流变过程所 包含的历史背景,应该从分析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 入手,把宗族历史的文本放到当地的历史发展的脉 络中去解释” ������������。 因此,结合其他史料记载,对涉及
明清大规模移民现象研究
明清大规模移民现象研究随着历史文献和考古学发掘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移民现象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其中,明清时期的大规模移民现象是最为著名的案例之一。
由于中国经历了一些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如颁布土地法和长期的战争等,这些因素导致了大量的人口迁移。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明清大规模移民现象。
一、明清时期的移民现象由于中国历史上的长期政治不安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人口流动现象。
在明朝晚期和清朝初期,战乱和灾难导致了日益增长的贫困和饥饿,人口不得不外出寻找更好的生活。
明清时期最著名的是明朝南迁和清朝平定中国之后的著名“移民制度”,这是两个时期的标志性事件。
二、明清时期南迁现象明朝的南迁是由纵横家王阳明所提倡的一种思想,即将人的思想和生活扩展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以此达到理想乡的境界。
在那个时候,中原地区严重缺乏土地和资源,导致了严重的物质文化问题。
以明中期和晚明时期为例,大批农民南下寻找更好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带着他们的文化和传统,不仅丰富了南方民间文化,更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清朝的移民制度在清朝,移民是被政府大力推动的。
通过皇家布告,官民居住于新开发的土地上,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对移民官员的挑选和建立新的行政机构,清朝能够更好地管理新领土和促进经济。
四、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影响大规模移民现象在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在经济领域,移民为新开发的区域带来了新的资源和技能。
他们开发了新的土地和资源,使当地的经济逐渐繁荣。
在文化领域,移民把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带到了其他地区,这导致了国家文化的逐步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总体来说,明清大规模移民现象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移民现象之一。
这个现象的出现和发展在经济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更加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的移民现象带来了许多困惑和不确定性,但它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人不屈不挠、团结一致,勇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品质。
明清时期的海外侨民
明清时期的海外侨民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国家,向外延伸的路上,孕育着一批批的侨民。
他们在海外经商、安家落户,深度融入当地文化,为中国推广文化,也为地球上的多元文化交流贡献了一份力。
明清时期,中国遭逢了西方列强侵略的肆虐,随后众多的外籍侨民开始逐渐涌入中国,这一时期也逐渐走向了东方的全球化。
那时候中国海商经济进入了鼎盛期,而明清时期的海外侨民就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女扮男装偷渡海外,踏上了另一片天地。
侨民的使命和发展明清时期的海外侨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外籍在中国的商人,另一类是中国海商经商海外的商人。
由于在此时期中,中国商人在经商时多半是“转口贸易”,这种贸易方式按照当时的规律,实际意义上被限制在了某些特定的地区。
直到18世纪中叶时,各个国家开始逐个扩展及建立自己的殖民地,中国海商才有了机会跨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明清时期的海外侨民主要是通过旧有贸易路径和鬼门关港口,女扮男装偷渡海外,进货欧美商品,将中国的商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侨民通过这样的方式,推动了中日、中越、中泰等各个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同时也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中外贸易及民间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趋势,主要有三个地区:一是广东沿海地区,二是福建沿海地区,还有一个就是长江下游地区。
在这些地区,有很多商家将从家乡出发,到各海口联合组成“船坞”或者“行馆”。
在这些地方,有不少人选派侨民去海外营销,他们相互帮助,传递商业情报,从而形成“家族化”特点。
侨民的生活和治安明清时期的中国侨民生活的最基本特点,在于他们在海外与周边的社会环境相融合。
一方面,侨民们会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类重视人情和亲情的价值观,在海外处理事务时也会比较随和;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接受当地文化,从而形成了一系列以语言、饮食、娱乐为特点的文化交流。
这种海外侨民生活的特点,便也为那时候海外的留学生提供了‘后院’,使得他们并不感到过于孤独和寂寞。
海外侨民在海外就业的工作条件,很多是困难的——由于他们是外来民族,并且还要面对当地固有的种族和宗教歧视,海外侨民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必然会比较低下。
香港和深圳地区1669-1820年的外来移民与人口增长
历史地理第十三辑香港和深圳地区1669—1820年的外来移民与人口增长吴松弟今香港地区的居民,中国人占98%以上,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内地的移民或移民后裔。
与香港土地相连历史上同属于一县的今广东深圳市(包括下辖的宝安县)的居民,也多是内地移民或其后裔。
研究今香港深圳地区的内地移民及人口増长,对了解这一区域的历史和经济文化背景,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669—1820年(即清康熙八年至嘉庆二十五年)是内地对港、深地区大规模移民的初期阶段,凡讨论港、深地区的历史,都要溯源至此。
关于这一时期的移民,有关深圳的论文不多;有关香港的论著不少,但主要限于依据家谱讨论某些客家家族的迁入。
在移民研究中,讨论一些家族的迁移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仅停留于此而不讨论其他问题,则难以让读者获得关于移民潮的状况与影响的总体印象。
笔者不揣浅陋,撰成此文,以供学术界参考.—、1669—1688年的迁海复界与外来移民今港、深地区在明清时期大体上相当于新安县全境,属广州府。
明万历元年(1573年),为了加强海防,分东莞县南部析置。
设县时,全县著籍户数为7608户,男女33971口,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1人①,已大致相当于广东全省的平均水平②。
万历十年,全县著籍户口为7752户,男女34520口,较前又有了一定的增长③。
此后直至明朝末年,新安的人口数量都在继续增长二全县原编户56里,明末新建1里,达57里。
“人民向称辐凑矣”,沿海地区尤其如此,产鱼和盐甚多,“财求向称饶富矣。
”④清顺治(1644—1661年)年间,受明清鼎革之际的瘟疫、战争和沿梅土匪杀掠的不利影响,全县著籍户口下降,只有2966户,男女6851口⑤,分别相当于明万历元年的38%和20%。
不过,根据康熙《新安县志》卷6《田赋志》关于户口和田亩的记载方法,清初新安县的丁口和田亩赋税登记分县.东莞场盐课司、归德场盐课司和东莞与大鹏二屯田所等五个系统,顺治户口极可能没有包括县以外的其他系统,因而还应将东莞场和归德场的原额人丁2228和1590以及阙载的电田丁计算在内,估计人口下降一半左右比较接近事实。
明清柳州“城一郭”民族空间的分布与演化
“ mp rs—Ousit’i n n n n s e Ra a t tkr ’ n Miga dQigDy at s s i
H e Li
Absr t: Th a e n l sst aina p t ld srb to c r c e si nd t e st a in o ena tac e p p ra ay i he n to ls a i iti u in ha a tr tc a h i t ft o a i u o h
s ca tu t r o me a e Ha st e man ty a d e ey n t n r e c .I i o r e,t e i o ilsr cu e fr d t tt n a h i s v r ai a me g n e n t sc u s h h a n ol h h mmi —
t n la t g n s a d i tg ai n b t e n t e i i a n a o im n n e r t ew e mmi ae a d t e i d g n u n L u h u d r g t e Mi g a d o o h r g t n ie o si i z o u n n n h n i h
r t ns eo x ei ni zn cu idt us  ̄ f r i eo a i o n D ns ga o tg f emi drs e t o eoc pe eo t isa e eTm f i j f i y at. i a h t e d a l h k t t h Q na Q g y T en t n l ofc h db e l nt gn al i eMa igcu t a e emi f igD n s .T e h a o a cn it a enei a n er t pn o n f r do n y at h i l mi i y nh y t t h Q y
生态位理论视角下的流域与族群——基于明清时期邕江流域的历史考察
A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Watersheds and Communities along the Yongjiang River Basi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from an Ecological Niche
Perspective
作者: 何月华[1]
作者机构: [1]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战线
页码: 136-14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0期
主题词: 生态位;流域;族群;族群生态位
摘要:流域是"民族走廊"的一种形态,往往处于多族群毗邻的"结合部"。
明清时期,伴随着邕
江水运的兴盛和商业的发展,大批广东、福建等地的汉族移民迁入邕江流域,族群间由相对宽松、各得其所的"基本生态位"演变为空间、资源和生态竞争加剧的"现实生态位"。
闽粤汉人、壮
人、平话人、疍民等族群经过不断的互动、竞争、协调、融合、分化,构建起相对稳定的族群生
态位:以河流为中心,在空间生态位上表现出水平分布的规律性和立体分布的差异性,在功能生态位上则体现为农耕、渔猎、手工、商贸、运输等差异明显的生计方式,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生计
方式相适应的文化模式和文化生态位。
文章从生态位视角出发,运用人类学与历史地理学方法,对明清时期邕江流域族群的流动与文化变迁进行研究,探讨流域内的生态环境与族群关系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广西外来移民研究孟建升(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古代史 2009010718)【摘要】:明清时期大批外来移民相继进入广西,他们与当地的土著居民相互杂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之间既有交流又有冲突。
这些外来移民有多种来源,不同时期他们的移民类型及其移民规模都有所不同。
这些移民与土著居民共同生活,促进了广西民族关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明清;广西;外来移民;影响明清时期大批外来移民相继进入广西,他们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居相处,之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对广西民族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这一时期广西外来移民与当地土著居民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一、明清时期广西外来移民与土著居民的关系明清时期,大批移民(包括流民)涌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新的生存因子。
他们由于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经济基础,不同的政治身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引起这一地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外来移民(即客民)在和当地土著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冲突与矛盾,使土客之间的交流产生了重重阻碍,甚至演化为大规模的械斗。
流民为了避难而四处转徙,为了生存而寻觅安身之处。
当他们已经找到了一方乐土,以客民的身份准备暂时住一阵子,或已经安下了身。
然而,他们所安身的地方不是荒郊僻野,也不是深山老林,毫无人迹之处,这里已经开发,并住着不少自以为或他人称之为是“土著”的居民。
土著客民开始接触、交流,并非一定要相互敌视,也不是没有友好相处的时候。
然而较多的,随着客民的进入,土著客民之间却发生了矛盾,演绎成冲突,激化为争斗。
“流民垦荒,必与土著之民错壤而处。
土著者,挟有余之势,以虐使流民,流民怀攘利之心,以阴伺土著。
其弊也,弱者屈伏而受其害,强者念起而与为难,流民不安。
”其结果势必就会造成土客矛盾激化,进而发展为暴力冲突和血淋淋的屠杀。
这种土客相斗的情况每个时期都有。
在清时,也有广东的土著“杀掠客民,客民起而报复,遂相寻衅,焚掠屠戮”,械斗至十数年之久。
广西也曾出现过“土客不和,互相械杀”的严重冲突。
各地区之间人民的风俗习惯往往迥然相异,由移民或流民带入的原籍风俗习惯往往会与当地风俗习惯产生文化摩擦,不能互相融合,从而相互仇视、诋毁。
郎擎霄先生说:“同治间广东西南部客家与土人大械斗,死者达数十万人;其起衅原因虽复杂,但语言不同,风俗各异为最重要。
”池子华先生说,土客民的冲突,“实在是一种文化冲突,”“其根源在于民情、语言、风俗习惯、宗教迷信等等原因。
”郎擎霄先生的看法大致不错,但池子华先生说“实在是一种文化冲突”未免不够确切。
有专家说:在某些时候,某种条件下,土客民的冲突确实会由文化冲突而引起,但根本上来说,土客民的冲突,实在是一种经济冲突,其根源在于客民的大量流入,侵占了土著居民的“领地”,损害了土著居民的经济利益,甚至使得土著居民耕种无田,有可能成为新流民。
以上几种说法在我们看来都有以偏盖全之嫌。
我们认为外来客民与土著居民在接触过程中的冲突是由各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的因素在内。
而我们说不同性质的外来移民或流民会造成不同的冲突与影响,所以说要讨论主客冲突,首先要明白这种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然而我们一直在说冲突,那么主客之间除了冲突和矛盾之外有没有融合与和谐的一面呢?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出现和存在都有两个相反相成的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这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只不过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尽量将其好的、有利于事物发展的一面放在主要地位罢了。
上面说了冲突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几个方面,那么融合同样也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池子华先生在《土客冲突的文化学考察——以近代江南地区为例》一文中认为:“主客冲突是文化交流的特殊形式。
”还说“文化的交融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相互冲突中实现的。
”我们认为冲突不是文化融合的主要途径,而只能说在冲突中会产生文化融合。
二、明清时期广西外来移民的来源、类型及其规模明时主要是军事移民,明清之际主要是流民,清时主要是政府强制和自发移民。
明清时期,外地人口陆续移迁广西,对当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形式发展的不同,各时期移民方式、来源、民族构成和数量也有差异。
大体而言,明时以军事移民为主。
清代以经济移民为主,主要有仕宦任职、军事镇戍、谪迁流放,以及民间的自发流移等。
在民族构成上,明代以汉族为主,并有部分蒙古族、回族;清代主要是汉族,并有少量满族和回族。
(一)明代明代向广西的移民,在规模和数量上都超过了前代。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仕宦任职明代实行异地任官制度。
洪武间“定南北更调之制,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后来变为“自学官外,不得官本省”。
(《明史》卷71《选举制三》)这使得广西地区流官府衙各权力机构主要职位非外省人莫属。
(其实当时在全国而言都是这样的,所以说“仕宦任职”的这种规定所引起的人力流动是全国性的,而各个地方又都有其不同的表现,本文专门探讨对广西的影响。
)据统计从洪武到崇祯年间到广西任职的省级文职官员就达1410人,若加上知府、知州、知县及各级机构中的杂职官员,数量当会更多。
2.军士留戍明初中央政府派兵平定各地,之后随即留下相应的军士镇守地方。
明代广西共设置有10个卫所,22个千户所,其卫所设立的过程,也就是外地军士移民进入广西的过程。
洪武初年,平定广西,设立卫所,留戍军队戍守各地。
洪武二十八年,龙州、奉议、南丹、向武等地“叛蛮梗化”,中央派军队近10万人入桂平定,后来大多数都冲入广西卫所。
永乐、宣德间,明王朝与安南之间战事频繁,先后有10多万人入桂安定边疆,且战事毕后长期留戍当地,成为广西卫所军士的重要补充来源。
明代一朝,通过卫所进入广西的军士为8万余人,加上家属则达30多万人,构成了外地移民中的庞大队伍。
3.谪迁流放谪迁,主要限于仕宦;流放,又称充军,则包括了所有不同阶层之人。
明代的广西,继元朝之后,仍然为官府安置贬谪官吏和罪犯充军的地区之一。
整个明代,从省外谪发充军至广西者不在少数。
有的是宦吏坐罪被贬谪;有的是军人违纪或失职犯罪被充军;有的是罪者家属被株连谪戍。
谪流之人中,有的数年后即被召回或调迁,有的则老死贬所,子孙落籍,成为了当地先民中的一部分。
4. 民间百姓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的自发流移,也是外来人口的重要来源。
广西的自发流移有以下几种:一是文人名士的“侨寓”、“寓居”。
其次是逃避灾荒的“流食之人”。
这类人如得当地官府接纳承认而编入户籍,即称为“新民”。
其三是被称为“亡命之朋”、“鄙恶商艺”、“逃脱厮仆”之类的游民。
其四是商人流寓。
另外广西还有宗室移民,为西南地区所仅见。
朱守谦为广西桂林“靖江王”,相沿14代270年,亦称为落籍广西的一支外地移民队伍。
明中后期,随着卫所制度的废弛和政局的动荡不安,广西的军士留戍、谪迁流放类移民减少,民间移民增多,所涉及地区范围扩大,一些中小城镇也出现了不少外地移民。
明代外地移民进入广西,总体上以“军士留戍”为主,而较集中于洪武至嘉靖时的前中期;移民来源广泛,除了今天的西藏、新疆、台湾外,全国各地都有不同身份的人迁居广西,其中以湖广、广东等人最多。
各地移民对当地的影响,在习俗、语言方面体现的最为突出。
在民族构成上,明代进入广西的移民主要是汉族,也有部分蒙古族和回族。
(二)清代明末清初,广西地区经多次战乱,加上后来一些地区的改土归流及镇压农民起义等,人口大幅度减少,因而不同时期中通过各级机构的设置,军事戍守、募民垦荒、谪迁流放及经济发展促成的矿业开发、经商流寓等。
外地移民尤其是“经济型移民”大量进入,成为了此时期移民的主要方式。
1.不同省籍的官员之间的异地任官。
雍正时期广西的一些地方进行改土归流,更使流官队伍不断扩大。
从清初顺治到嘉庆五年,在广西任职的省级主要文职官员即有390人。
2.军事上,清代实行绿营兵制。
明代迁入的卫所军户在清初“俱改为民”,由军制转为了郡县编民。
绿营兵23000名,土兵14000名,有外地汉人,有本地人,因而清代通过军事戍守进入广西的外地移民虽然仍在继续,但兵士来源多元化,数量也比前代减少,在整个移民群体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其作用已非元明可比。
3.清代的罪人放逐,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及北方三个区域,而广西作为传统的贬谪之所,仍在继续安置流犯,而数量不在少数。
4.清代以垦种进入广西的人口,主要在雍正以后。
如桂东南郁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但至清前期仍开发程度不高,雍正时官府劝民招垦,大量广东农民移入。
5.矿业、手工业的发展,吸引着另外一些人口。
(广西的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各地多有矿场,银、铜、铅、锡、铁等都有开采。
)6.在广西经济的发展中,因经商进入者有相当部分,而以广东人最多。
从明至清一直流传着“无东不成市”的民谣,即离开了广东商人,广西竟成不了买卖和市场。
大量外来人口进入广西,与当地人民杂处,为当地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给各级官府增添了管理的难度,因而清统治者对一些地区民间的自发流移采取了限制甚至打击的政策。
(限制“汉奸”。
)此外,还有一些满族、回族人口移居。
满族主要以官吏或军人身份进入,为社会上层人物,多居于城镇及附近地区,以后多融合于汉族及相邻民族。
回族以桂林及附近地区为主,从清初至清末都有因仕宦、征戍、避难、经商、讲学等原因自河北、甘肃、云南、广东、湖南等地迁入者,影响较大者有傅、李、何、翁等姓。
三、结语明清时期外地移民的大量进入,对广西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使当地的民族构成、民族关系及民族地理分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此过程中,使得“民”多“蛮”少,汉族人口超过了当地原住民族,也有相当部分的“蛮”转化为“民”。
不同民族人员的迁入丰富了广西民族关系的内容。
其次,外来人口的迁入,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补充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新的作物品种。
大力推行汉化教育,促使了当地风气的改变。
壮族的某些习俗对汉族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总之,外地移民进入广西,与当地人民交往密切,使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为社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对加强广西地区与中原的联系,开发边疆,促进民族的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外来移民的进入也带来了一些封建糟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些外来者占夺当地居民的生产资料,兼并土地,霸占水利、矿产资源等,使一些地区阶级、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然而这是广西民族关系发展史中的支流,在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实难以避免。
参考文献:[1] 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4.[2] 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12.[3] 钟文典.广西通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4] 钟文典.桂林通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中国移民史(六卷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6] 范玉春.移民与中国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7] 范玉春.明代广西的军事移民[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02).[8] 古永继.元明清时期广西地区的外来移民[J].广西民族研究,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