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跨国移民研究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国际移民问题日益受
到关注。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旨在全面了解中国国际移民的现状和趋势,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中国国际移民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公
民选择赴海外发展,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华工作、学习和生活。
据统计,中国国际移民人口已经突破1000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其次,中国国际移民流向日益多样化。
过去,中国国际移民主要集中在北美、
澳洲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但近年来,随着中国与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合作不断加深,中国国际移民的流向也日益多元化,呈现出南向和西向的趋势。
再者,中国国际移民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中国国际移民规模的扩大和流向的多
样化,中国国际移民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除了传统的留学生和技术移民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选择海外创业、就业和定居,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国际移民结构。
此外,中国国际移民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中国国际移民在海外面临着语言、文化、法律等方面的适应问题,同时也为中国与各国的交流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促进了人员、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国际流动。
综上所述,中国国际移民报告的发布对于了解中国国际移民的现状和趋势具有
重要意义,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随着中国国际移民的规模不断扩大、流向日益多样化、结构不断优化,中国国际移民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管理,为中国国际移民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并对中国及其海外社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 经济驱动力:中国海外移民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个人和企业有更多机会在国际市场上发展。
许多人选择移民到其他国家,以追求更好的工作机会、生活质量和商业发展。
2. 投资和贸易:中国海外移民往往具有较高的经济实力,他们带来了大量的投资和贸易机会。
他们在海外开展新的业务,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桥梁。
3. 文化交流:中国海外移民在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他们带去了中国的语言、艺术、文化和传统,促进了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增强了相互了解和友谊。
4. 知识和技术转移:一些中国海外移民具有高学历和专业技能,他们在海外工作和学习,将他们的知识和技术带回中国。
这对中国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5. 思想观念影响:中国海外移民对国内的社会和个人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他们在海外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从而形成了新的观念和态度,这也为中国带来了一些变化和思考。
总的来说,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是经济驱动力强、投资和贸易机会丰富、文化交流多样、知识和技术转移积极、思想观念影响深远。
这对中国和海外社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推动了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知识转化。
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国际移民问题成为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国际移民不仅涉及到个体的选择和利益,也影响到国际社会的秩序与稳定。
本文将探讨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以及我国应对移民问题的对策。
二、国际移民的历史国际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人们因为战争、饥荒、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等原因而选择移民。
例如,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期,大量来自欧洲的移民涌向美洲,寻求更好的生活和机会。
这一历史阶段的移民浪潮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和文化,也为美洲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国际移民的现状近年来,国际移民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全球范围内的移民规模不断增加。
联合国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球国际移民数量已达到2.7亿人。
其次,移民的地域流向更加多样化。
传统的移民目的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依然吸引着大量移民,但新兴的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巴西等也成为了热门的移民目的地。
此外,国际移民呈现出多元化的动力因素,不仅仅是经济因素的驱动,也有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
四、国际移民对我国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重要的移民接收国。
国际移民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移民为中国带来了劳动力资源。
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劳动力缺口,国际移民填补了部分劳动力缺口,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其次,移民对我国社会文化构成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移民族群的到来,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融合的问题。
最后,移民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就业压力、社会保障问题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国制定相应政策来解决。
五、我国应对移民问题的对策为了有效应对移民问题,我国应制定综合性的政策。
首先,我国需要加强移民管理。
包括完善移民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边境管控和出入境管理,确保国际移民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中国国际移民调查报告分析
中国国际移民调查报告分析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移民现象在中国愈发普遍。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国际移民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中国国际移民调查报告展开详细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国际移民的现状以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一、背景介绍中国国际移民调查报告是由中国移民研究中心委托民调机构对全国范围内的移民进行调查和数据收集而得出的结论。
该报告旨在全面了解国际移民的规模、流向、原因以及移民者在目的国的工作、生活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报告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国际移民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二、中国国际移民现状根据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国际移民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其中,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和一线城市是中国国际移民的主要来源地,而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是主要的目的地。
报告显示,大部分中国国际移民主要是因为经济机会和优质教育而选择移民,其次是对生活质量和社会保障的追求。
三、中国国际移民的原因分析中国国际移民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经济因素是主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许多人希望通过移民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和待遇,以提高其生活水平。
其次,教育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家长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选择把他们送到海外学校或大学深造。
此外,政治稳定、社会福利、医疗保障等也是人们选择移民的重要考虑因素。
四、中国国际移民的影响中国国际移民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经济方面,移民带来的资金流动和技术转移对中国和目的国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在文化方面,移民者对目的国的文化融合和多元化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
最后,在人力资源方面,移民人才的流失对中国本土的人才储备和产业发展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同时也为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考。
我国对外移民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对外移民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陈晔康腾内容提要: 国际移民现象已成为国际化的重要表现。
2013年,全球有2.32亿人移民海外,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于2016年6月成为国际移民组织的成员国。
2016年9月,国际移民组织正式加入联合国体系。
2018年,我国组建了国家移民管理局。
现有关于我国对外移民的研究主要依赖对外移民的存量数据,其局限性不言而喻。
亚佰(Abel)和桑德(Sander)在2014年的《科学》(Science)上发表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量化国际移民流量》(Quantifying Global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Flows),对国际移民流量的情况进行估算。
借用该移民数据发现,2005年前后,我国对外移民的数量减少。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对外移民数量与移入国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人口引力模型得到验证。
此外,移入国或地区开放程度和综合发展水平正向影响我国对该国或地区的移民;移入国或地区的自然情况,如国土面积、劳动人口比例等,对我国移民的影响不大。
关 键 词: 对外移民;流量;引力模型作者简介: 陈晔,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上海,201306);康腾,上海大学经济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上海,200444)。
中图分类号: C9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4536(2021)01-0097-14一、引言1998年,联合国发布的《国际移民数据统计建议》(Recommendations on Statistic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将国际移民定为“所有更改其常住国的人”。
* 感谢亚伯(Abel)和桑德(Sander)提供的相关数据。
本文中的“我国”是指“中国大陆地区”。
97国际移民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IOM)将其定义为,“离开本人祖籍国或常住国,跨越国界,为了定居性目的而永久性地或在一定时期内生活于另一国家的人”。
中国的跨国移民研究
中国的跨国移民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自己的原居地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大国也不例外,许多人选择跨国移民,成为了世界各地的新移民。
在这个背景下,对于中国的跨国移民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跨国移民的定义跨国移民是指离开自己的原居地去往其他国家或地区居住和工作,成为新的国际移民的人。
在移民过程中,人们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环境适应、社会融合、文化冲突与接受、身份识别等等。
因此,跨国移民的研究并不局限于经济问题,它还包括社会、文化、政治以及法律等多个方面。
二、中国跨国移民的背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其国内流动人口也很庞大。
根据最新的统计,中国内部流动人口已经达到了3亿,其中不乏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选择外出的人们。
目前,中国的跨国移民主要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学习机会和生活环境等。
三、中国跨国移民的形势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跨国移民。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扩张,越来越多的人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去到了国际上。
这种国际化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也渗透到了个人和家庭。
这也使得中国跨国移民的数量逐年增加。
四、中国跨国移民研究的重要性中国跨国移民研究的意义在于,能够为政府及相关机构提供更科学、更具体、更有用的政策和管理建议。
中国各地也应加强对于跨国移民的政策制定,动态了解跨国移民的需求,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五、中国跨国移民研究的前景未来中国跨国移民研究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增强,跨国移民的数量将会继续增加。
未来的研究将会更加注重全球性、组织和管理以及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这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总之,“中国的跨国移民研究”这个话题非常广泛,并涉及到多个重要方面,包括移民数量、移民背景、移民形势、研究意义和前景等。
只有在加强相关研究和政策监管的同时,中国的跨国移民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全球化的趋势,为自己和需要他们的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跨境迁出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影响研究
中国跨境迁出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影响研究梁海艳;代燕;骆华松【期刊名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年(卷),期】2016(028)006【摘要】人口国际迁移是发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人口跨国迁移行为,是人口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的迁移活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跨境移民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其空间分布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高度集中于亚洲地区逐渐向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北美发达国家分散,通常以同乡地缘关系为纽带迁往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并形成了一些著名的华人聚居区.跨境迁出人口主要受政治、经济、文化和政策因素的影响.中国入口跨境迁出有助于缓解国内劳动力就业市场压力,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提高中国人力资本存量等积极影响,但大规模的中国人口跨境迁出容易导致国内科技人才的永久性流失,减少国内投资规模等不利影响.【总页数】11页(P23-33)【作者】梁海艳;代燕;骆华松【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曲靖655011;云南师范大学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云南昆明650500;曲靖师范学院城市学院,云南曲靖655011;云南师范大学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云南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1【相关文献】1.2000-2010年广州外来人口空间分布变动与对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研究 [J], 蒋丽;吴缚龙2.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与非均衡性测度——基于分县尺度人口普查数据:1990-2010 [J], 曾永明;张利国3.中国城镇迁入和迁出人口特征的对比分析 [J], 王嗣均4.中国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基于31个省级行政区域1990~2010年人口数据 [J], 王卓;张凌华5.黑龙江省省际迁出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 [J], 谭啸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朝鲜族跨国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综述
中国朝鲜族跨国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综述朝鲜族是中国各民族中流动较早、流动比例较高、流动范围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
朝鲜族社会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社会变迁,每一次都伴随着朝鲜族人口的流动与适应。
随着全球化、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变迁,中国朝鲜族始终调整、适应着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的各种变化。
本次研究综述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理论研究,一部分是现实研究。
其中将现实研究部分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朝鲜族流动人口研究、朝鲜族动人口的社会适应研究、宗教因素对朝鲜族社会适应影响的研究。
标签:朝鲜族;社会适应;宗教适应一、理论研究(一)流动人口动力机制理论研究:古典与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强调资源分布不均衡引起人口的流动与迁移,流动人口产生的原因是经济方面的,即遷入地和迁出地经济水平存在差异,而人口流动导致劳动力的流动,可以减少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人口流动停止;新家庭经济理论,随着国家和政府开始重视流动人口和移民的身份以及生存状况,以及非法移民和流动人口身份认同问题等,流动人口的动力不再只考虑经济因素,逐步开始关注情感、文化等因素;世界体系理论:该理论基于结构—历史—功能主义的范式,该范式提出人口流动不完全是由物质、劳动力资源的分布不均引起的,而是受到结构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而世界体系理论并不将视野局限于某个地区的人口流动,而是着眼于宏观视野、国际视角,将人口流动归结于整个世界资本的流动;以及“推拉”模型理论:基于城市二元发展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既受到来自城市社会的拉力,也有来自民族地区乡村的推力,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促使人口迁移的正面积极因素,也存在阻碍人口迁移的负面消极因素,同时也与少数民族自身的具体情况有关。
(二)社会文化适应理论研究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指基于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关系而形成的社会交往和互动的网络系统。
广泛应用于后期流动人口的迁入动机,以及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生存机制;虽然社会网络研究不能解释最初移民的原因,但是却可以解释移民流源源不断的原因,可以用来预测移民的趋势;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是一种促进人类交往的社会结构性资源,根植于社会网络或社会关系之中,不仅是一种可以增值的资源,也是人们为获取各种效益的投资活动。
中国海外移民现状调查
中国海外移民现状调查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移民到国外,寻求更好的教育、生活和职业发展机会。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超过1000万人移民国外。
本文将对中国海外移民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为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移民海外在研究中国海外移民的现状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为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移民海外。
根据调查,以下为最常见的原因:1.高等教育机会:大部分中国家长认为国外的高等教育质量更高,学生能够接受更全面、更有挑战性的教育。
2.职业机会:在国外,中国人有机会接触更广泛的职业、更高的薪资和更好的职业发展路径。
3.生活质量:安全、卫生、城市规划等问题在国外都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居民生活质量更高。
4.政治稳定:政治局势稳定的国家会吸引更多中国人选择移民。
例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欧洲国家等都是中国人常选择前往的目的地。
5.资产保值:一些中国人选择投资或购房在海外,以防止人民币贬值的问题。
二、中国海外移民的目的地根据数据显示,以下为中国海外移民的前十大目的地国家:1.加拿大:加拿大因其良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而成为中国人最喜欢的目的地。
2.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高生活质量、自然环境和多元文化吸引着中国移民。
3.美国:美国经济实力和优质教育吸引了中国人的目光。
4.新西兰:新西兰的自然风光和高质量生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
5.香港:香港因其地理位置优越和投资环境优势而成为中国人常选择的目的地。
6.英国:英国优质的教育、医疗和文化环境吸引了不少的中国移民。
7.日本:日本的高科技和独特文化吸引了一些中国人。
8.新加坡:新加坡的经济繁荣和高生活质量使其成为中国人选择的目的地。
9.意大利:意大利优美的自然风光、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美食让它成为中国人喜欢的目的地之一。
10.法国:法国优美的自然风光、文化底蕴和时尚氛围让它成为中国人喜欢的目的地之一。
三、中国海外移民的人群分布根据调查,以下为中国海外移民的人群分布情况:1.年龄分布:年轻人和中年人是海外移民的主要人群,占比高达70%。
中国新移民跨国实践的特征研究——以老挝的湖南人为例
2019年第2期南洋问题研究No.22019(总第178期)SOUTHEASTASIANAFFAIRSGeneralSerialNo.178中国新移民跨国实践的特征研究以老挝的湖南人为例张恩迅ꎬ申玲玲(湘潭大学社会学系ꎬ湖南湘潭411105)㊀㊀㊀收稿日期:2019-05-17㊀㊀㊀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一带一路 视域下中国新移民的中老跨国网络生产与演化机制研究 (19CSH019)㊀㊀㊀作者简介:张恩迅ꎬ男ꎬ湘潭大学碧泉书院社会学系讲师ꎬ人类学博士ꎻ申玲玲ꎬ女ꎬ湘潭大学碧泉书院社会学系讲师ꎬ人类学博士ꎮ㊀㊀㊀①本文关于 中国新移民 的概念引自张秀明«国际移民体系中的中国大陆移民 也谈新移民问题»ꎬ«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概念ꎬ即1978年后移居国外的中国大陆公民ꎬ其 新 表现在:一是他们的迁移受惠于改革开放后中国推行的各项政策ꎻ二是他们迁移的背景㊁动机㊁途径均不同于老一代华侨华人ꎮ摘㊀要:本文基于跨国主义理论ꎬ以老挝的湖南人为关键案例ꎬ对他们跨国实践的生成历程与运作机制进行了研究ꎬ并总结出湖南人跨国实践的三大特征:即跨国实践的生成动力是源自中国制造市场ꎻ跨国实践的运作机制是移植中国乡土社会ꎻ跨国实践的根本目的是反哺中国农村经济ꎬ这与老一代华侨华人的跨国实践具有较明显的差异ꎮ关键词:跨国实践ꎻ湖南人ꎻ老挝ꎻ中国新移民中图分类号:D634.3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3 ̄9856(2019)02 ̄0086 ̄13一㊁问题的提出中国是老挝最大的投资国ꎮ2011年至2015年ꎬ中国累计在老挝投资项目185个ꎬ投资额共25.37亿美元ꎬ均远高于第二大投资国(泰国)95个项目和10.39亿美元ꎮ[1]在老挝城乡地区ꎬ随处可见中国人投资的农场㊁工厂㊁超市㊁商铺等生产和商业场所ꎬ中国援老的水利㊁电力㊁交通等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升级ꎮ[2]据统计ꎬ2017年持护照入境老挝的中国人数量达42.9万人ꎬ2008年的数据为5.1万人ꎬ增长了近7.5倍ꎮ[3]其中ꎬ以湖南人为代表的中国新移民①对老挝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ꎮ据老挝湖南商会不完全统计ꎬ目前在老挝的湖南人多达数十万人ꎬ老挝的摩托㊁超市㊁五金㊁电器㊁手机等行业也多为湖南人在经营ꎮ在老挝境内ꎬ普遍流传着 有村就有庙ꎬ湖南商铺比庙多 的说法ꎮ2017年老挝驻长沙总领事馆建成ꎬ这既是湖南境内第一家外国领事机构ꎬ又是老挝在中国内陆设立的第一家总领事馆ꎬ也侧面反映了湖南人在老挝的影响和跨国流动的频繁ꎮ68近年来ꎬ随着中国 一带一路 倡议的推进ꎬ老挝在东南亚的地位已逐渐发生转变ꎮ老挝地处东南亚中心ꎬ是陆路连接中国与东盟各国路程最短的国家ꎬ地理区域优势明显ꎬ是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实现互联互通的重要战略支点国ꎮ[4]中老铁路的全线开工和中老经济走廊的建设ꎬ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 倡议与老挝 变陆锁国为陆联国 战略的无缝对接ꎬ而以湖南人为代表的跨国移民在促进中老两国间物流㊁信息㊁商品㊁金融等合作中又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ꎮ然而ꎬ老挝作为东南亚唯一内陆国ꎬ早期从中国东南沿海 下南洋 直接到老挝的华侨华人极少ꎬ多从周边国家间接或被迫迁往老挝ꎬ老挝华人的迁徙历史和人口规模显然无法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相提并论ꎬ这也导致了老挝华人研究的薄弱ꎮ以现有的老挝华人研究观之ꎬ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ꎬ多关注老挝华侨华人社会的概况与变迁ꎻ其二ꎬ集中关注中老跨境民族的族群关系与族群认同等问题ꎮ[5]相较而言ꎬ近年来老挝境内快速增长的中国新移民及其频繁的跨国流动现象并未引起国内学界足够的重视ꎬ成果相对较少ꎮ二、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ꎬ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移民成为普遍现象ꎬ席勒(Schiller)等人基于对美国拉美移民的实证研究ꎬ系统地提出了跨国主义理论(trans-nationalism)ꎬ并将其定义为 移民在祖籍国与移居国之间制造㊁维系的多重社会关系的动态过程ꎬ并因此建立了跨越地理㊁文化和政治边界的社会场阈ꎮ [6]跨国主义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民族国家的分析框架ꎬ因为以往研究多把移民固化在输出国或输入国两个端点内ꎬ移民路线是单向和线性的ꎬ跨文化适应意味着与原身份认同的断裂ꎬ如同化论㊁分层同化等经典学说的提出ꎮ显然ꎬ跨国主义将输出国与输入国联接起来的分析框架更具说服力ꎮ跨国主义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海外华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ꎬ自王爱华(Ong)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将跨国主义引入海外华人研究以来ꎬ海外华人的跨国实践㊁跨文化适应㊁跨国网络以及跨国流动中的族群关系㊁族群认同与族群身份等逐渐成为研究热点ꎮ跨国实践(transnationalprac ̄tices)作为研究重点之一ꎬ学界通常按行为发生的领域将其分为政治㊁经济㊁社会与文化的实践ꎬ或根据行为主体的层级分为个体㊁社团㊁国家政府或跨国公司的实践ꎬ[7]而自下而上的㊁草根的㊁来自民间的跨国实践普遍被视作跨国主义的研究核心ꎮ[8]纵观以往海外华人的跨国实践研究ꎬ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首先ꎬ海外华人跨国实践的典型特征ꎮ王爱华用 弹性公民 (flexiblecitizenship)一词形象地诠释了华人跨国实践的去地域化㊁资本弹性化㊁不受时空约束㊁认同多元化等特征ꎮ[9]刘宏提出华人的跨国实践是以跨越地理㊁文化和政治界限为特征ꎬ他们讲两种或更多的语言ꎬ在两个或更多的国家拥有直系亲属㊁社会网络和事业ꎬ持续的与经常性的跨界交往成为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ꎮ[10]李明欢则用 华人流散族群 (Chinesediaspora)一词来突出其 全球-去地域性 (global-deterritorial ̄ized)的特征ꎬ[11]这类离散群体的实践往往蕴含着流动㊁寓居与各类跨国联接ꎮ[12]其次ꎬ海外华人跨国实践的时代差异ꎮ海外华人的跨国实践历史久远ꎬ如19世纪中国大陆与东南亚㊁北美地区已存在众多跨国网络ꎬ但全球化背景下交通㊁通讯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华人当代跨国实践与早期实践存在较大差异ꎮ[13]徐元音(Hsu)以1882-1943年美国的台山人为例ꎬ借助跨国移民圈概念ꎬ探讨了台山人的金融㊁人口㊁信息㊁物资等早期跨国实践的运作ꎮ[14]麦克基翁(Mckeown)比较了20世纪初秘鲁㊁芝加哥和夏威夷的华人社会在不同跨国实践影响下的特征差异ꎮ[15]而海外华人的当代跨国实践则多聚焦在改革开放后对中国侨乡的经济㊁社会㊁文化等影响上ꎬ如陈志明等人从投资㊁宗族组织㊁宗教复兴等层面探讨了海外华人跨国实践与华南侨乡的互动78关系ꎬ重点关注了华南侨乡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社会转型和新型跨国网络的问题ꎮ[16]最后ꎬ海外华人跨国实践的活动领域ꎮ在经济层面ꎬ华人跨国实践多以经济利益为目标ꎬ如陈丽园提出早期的侨批网络是其跨国实践成功的关键ꎮ[17]黎相宜等人认为跨国实践既减缓了侨乡与移居地资源分配不均的冲击ꎬ也实现了个体社会地位的提升ꎬ[18]同时华人在移居国也建立了颇具经济特色的族裔聚居区来适应主流社会ꎮ[19]在政治层面ꎬ连培德(Lien)关注了美国台湾人的跨国实践在台湾民主化和自由化的政治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ꎬ[20]而黎相宜分析了福州移民的跨国政治实践目的是能顺利融入移居地ꎮ[21]在社会与文化层面ꎬ段颖探讨了海外华人的跨国公益慈善对乡民日常生活㊁社会建设㊁文化生产的影响ꎮ[22]郑一省分析了闽粤侨乡的社会结构㊁侨乡制度㊁族群关系㊁侨乡民俗在华人 多重网络 实践下的重构ꎮ[23]跨国华人(TransnationalChinese)虽然保持华人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ꎬ但多已选择定居海外并放弃了中国公民身份ꎬ大量华人还从东南亚㊁港台地区迁往北美㊁西欧㊁日本等地ꎬ实现了再移民ꎮ他们会讲多种语言ꎬ在多个国家拥有社会网络和事业基础ꎬ他们的社会场域是以跨越国家的地理㊁文化和政治界限为标志ꎬ[24]族群认同是多元的ꎬ族群身份是离散(diaspora)的ꎮ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ꎬ他们与侨乡祖籍地间的跨国网络得以重新建立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ꎬ他们在多国拥有资产ꎬ持多国护照ꎬ追逐的是国际资本规律和多国商业利益ꎬ并习惯以投机和流动的方式来调适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形势ꎬ其资产不受某个国家的控制ꎬ因而也被称为 弹性公民 ꎮ[25]总之ꎬ以往学界对中国新移民的研究虽有较多呈现ꎬ但仍有深入研究的空间ꎬ尤其是以往研究忽略了将中国新移民的跨国实践置于 中国崛起 的背景下进行讨论这一环节ꎮ鉴于此ꎬ本文采用了多点民族志和追踪研究以及参与观察㊁深度访谈㊁文献分析等具体的研究方法①ꎬ尝试以老挝的湖南人为案例ꎬ对他们跨国实践的生成历程与运作机制进行考察ꎬ总结其跨国实践的主要特征ꎬ并深入探讨民族国家和跨国主义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ꎮ不妥之处ꎬ敬请方家批评指正ꎮ三、跨国实践的生成历程在老挝的湖南人中以邵东人和祁东人的数量最多ꎬ如老挝湖南商会3682名会员籍贯近80%为邵东人ꎬ10%为祁东人ꎮ②湖南人的跨国流动主要以湖南的祁㊁邵两县为起点ꎬ先后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国家主导下的云南支边㊁改革开放后市场驱动下的跨省流动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中老关系恢复后的跨国流动的过程ꎮ(一)国家主导下的云南支边1949年ꎬ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全面经济封锁ꎬ橡胶等重要战略物资被禁止运往中国ꎮ为打破西方封锁ꎬ中国政府决定在云南等地建立橡胶生产基地ꎮ为此ꎬ20世纪50年代末ꎬ中央从湖南支援新疆的60万人中抽调5万人支援云南的橡胶建设ꎮ仅1959年至1960年ꎬ湖南向云南的红河㊁西双版纳㊁德宏等地农场移民即达36ꎬ695人ꎬ其中祁东16ꎬ271人ꎬ醴陵15ꎬ356人ꎬ祁阳5068人ꎮ[26]这些湖南人在云南仍遵循 保持建制 的原则ꎬ以前在湖南同一大队㊁公社的成员仍被编入同一生产队ꎬ完整地保留了原有的社会关系和亲属关系ꎬ大大小小的 湖南社区 在云南边疆地区形成ꎮ[27]88 ①②笔者在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曾先后对老挝琅勃拉邦省㊁万象省㊁甘蒙省㊁沙湾拿吉省㊁占巴塞省等地的湖南人聚居区进行了为期1年的田野调查ꎬ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老挝湖南人的祖籍地邵东县㊁祁东县以及中老边境的勐腊县累计进行了8个月的田野调查ꎮ老挝湖南商会2017年数据ꎮ至20世纪70年代末ꎬ大规模的橡胶移民陆续停止ꎬ中国各地迁入云南的知青多选择返回原籍地ꎬ而以祁东人为主的湖南人则多留在了云南ꎮ据景洪农场的老赵回忆ꎬ由于当时支援云南的多是湘中贫困地区的农村青壮年ꎬ政策性移民使他们轻易实现了从 农民到工人 的身份转变ꎬ很多湖南人甚至在农场当上了干部ꎮ①因此ꎬ在20世纪60-70年代国家陆续停止橡胶移民的背景下ꎬ仍有大量祁东等地的湖南农民为吃上 国家饭 ꎬ不惜以 黑户 的身份跨省流动到云南农场来投奔亲朋好友ꎮ尤其是ꎬ1966年滇黔铁路(贵昆铁路)修通后还形成了一批从湖南到云南的自发性人口迁移高潮ꎬ仅1965-1966年总人口即有13ꎬ000多人ꎬ人数最多的一天达292人ꎮ[28]到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ꎬ在西双版纳ꎬ湖南支边移民及其后代已占到整州人口的18.54%ꎬ湖南第二代㊁第三代已有相当数量的人成为建设边疆的骨干ꎬ广泛分布在各行各业ꎮ一些人已成为州一级的领导干部ꎬ如在农垦分局担任职务的湖南人达21人ꎮ[29]因此ꎬ20世纪50年代国家主导下的橡胶支边运动促使云南边疆建起了一个个湖南人社区ꎬ为后期湖南人大批迁入云南奠定了基础ꎮ(二)市场驱动下的跨省流动改革开放之后ꎬ湖南湘中地区以邵东为代表的民间集贸经济得到快速发展ꎮ资料显示ꎬ20世纪80年代初邵东县先后新建和扩建了34个市场ꎬ由此ꎬ邵东等地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国中部的商品集散地ꎬ湘中地区围绕集贸市场经商的农民数量骤增ꎮ到1983年ꎬ全国农垦系统开始推进 两包三定一奖赔 政策ꎬ各地农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ꎮ云南橡胶农场传统的经营体制被打破ꎬ农场职工吃 大锅饭 的时代一去不复返ꎮ由于橡胶种植具有投资成本大㊁种植时间长等特点ꎬ一般家庭很难有充足的人力和资本独自承包胶林ꎬ受其影响ꎬ当时云南农场大量湖南人纷纷转行做起了往返湘滇两省的小商品生意ꎮ据曾在西双版纳经商的一些农场湖南人回忆ꎬ20世纪80年代云南各地商品匮乏ꎬ农场的湖南人利用邵东等地商品市场的发展ꎬ很快组建了一批长期往返湘滇两省倒卖商品的商队ꎮ由于有利可图ꎬ当时大量邵阳㊁娄底等地的湖南农民也相继加入到 赴滇淘金 的队伍中ꎮ其运货路线多是从邵东等地进货后再搭乘娄邵铁路至娄底ꎬ走湘黔铁路至贵阳ꎬ然后再转贵昆铁路至昆明ꎮ据时人回忆ꎬ该线路的火车上常挤满了背着五金㊁小百货㊁电器等商品的湖南人ꎬ他们沿着湘滇线边走边卖ꎬ很多人甚至留在了两省之间的贵州经商ꎮ显然ꎬ20世纪80年代ꎬ湘中商品市场的发展和云南商品的匮乏ꎬ是推动湖南人迁入云南的主要动因ꎮ(三)族群分化后的跨国流动20世纪80年代ꎬ在云南经商的湖南人逐渐分化为两个群体:一是以祁东人为首的 农场圈子 ꎬ二是以邵东人为首的 游商圈子 ꎮ以祁东人㊁祁阳人为主的 农场人 日常生产㊁生活已和农垦体制捆绑在一起ꎬ其集体化特征明显ꎮ相比其他外来移民ꎬ在云南已深耕数十载的农场人拥有更多的社会和经济资源ꎬ如他们租地建厂㊁开店经商较为容易ꎬ他们利用国营农场赋予的先天优势ꎬ成为当时在云南边疆的第一批湘籍 坐商 ꎮ以邵东人为主的 游商圈子 则大多是依托邵东市场渠道优势新入云南的流动商贩ꎬ在当时仍相对闭塞的边疆地区ꎬ如果新进的邵东人缺乏农场人的关系庇护ꎬ是很难在西双版纳等地经营和生存的ꎮ到20世纪80年代ꎬ随着越来越多的邵东商贩入滇淘金ꎬ他们受到了以祁东人为首的农场圈子抵制ꎬ其流动贩货的行为常被举报作 盲流 或 黑户 处理ꎮ邵东人为避免与祁东人的矛盾激化ꎬ多选择在远离农场人经营的西双版纳边境各村中贩货ꎮ1989年中老外交关系恢复后ꎬ老挝政府仍明令禁止除云南籍边民以外的中国人进入老挝活①赵DHꎬ男ꎬ祁东人ꎬ63岁ꎬ原东风农场职工ꎬ访谈时间:2016年8月25日ꎬ访谈地点:云南景洪市ꎮ98动ꎬ这无形中制约了有正规 农场身份 的祁东人赴老经营和发展ꎬ但长期受农场人排挤㊁以 黑户 或 盲流 身份在中国边境流动的邵东商贩却看到了老挝商品匮乏的商机ꎬ他们开始成群结队地通过中老边境的边民小道偷渡至老挝境内摆摊贩货ꎮ1989-1994年磨憨口岸开通前ꎬ以邵东人为主的湖南商贩在老挝自北向南地流动摆摊ꎮ该阶段他们不仅在老挝积累了原始的商业资本ꎬ而且对老挝各村的地理位置㊁人口数量㊁消费能力㊁商品喜好等信息一清二楚ꎬ他们常被称作 第一批闯老挝的湖南人 ꎮ因此ꎬ在20世纪90年代以祁东人为主的 版纳帮 和以邵东人为主的 老挝帮 的地域分布格局基本成型ꎮ四、跨国实践的运作机制湖南人之所以能在老挝取得较大的社会影响和商业成就ꎬ与其跨国实践的成功运作密不可分ꎬ而其跨国实践的运作又是围绕移民㊁商贸㊁社会等跨国网络逐步展开的ꎮ总体而言ꎬ湖南人跨国移民商贸网络的发展是湘中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经济崛起的结果ꎬ这一网络的发展也是维系湘中农村家庭稳定的重要手段ꎮ(一)跨国移民网络的运作费孝通先生曾对温州模式进行过总结ꎬ他提出 这个市场不仅包括在各镇上街巷里看得见的数以万计的店面或摊子ꎬ而且还包括撒在全国各地十多万个每天在火车㊁轮船上运转ꎬ甚至深入到偏僻边区活动的商贩大军ꎮ [30]因此ꎬ20世纪80年代依托湘中市场发展而不断迁入云南㊁老挝的湖南商贩ꎬ仍是湘中农村经济的一部分ꎬ他们早期缺乏资本进行商业经营ꎬ只能通过不断迁徙ꎬ将湘中商品贩至云南㊁老挝等商品匮乏的地区来缓慢积累资本ꎬ因此ꎬ他们善于利用广泛的移民网络来减缓在其流动中的财力㊁物力㊁人力等损耗ꎮ1.跨境偷渡时的移民网络1989年中老关系恢复后ꎬ流动在中国边境各村中贩货的湖南人开始结队偷渡至老挝贩货ꎬ从最初的二三人结伴而行发展到后期的数十人集体偷渡ꎮ他们一般从勐腊县的尚勇㊁曼庄等村的边民小道潜入老挝ꎬ然后在老挝北部各村中摆摊贩售五金㊁百货㊁电器等商品ꎬ不懂老挝语的湖南人会通过计算器来与老挝人讨价还价ꎮ当时他们普遍采取了 集体偷渡ꎬ共同载货ꎬ分散经营ꎬ信息共享 的策略ꎬ在偷渡前会自发组织十余人的亲戚群或同乡队ꎬ将每人货物标记好后集体打包ꎬ与入境云南的老挝货车司机提前约好在老挝的交货地点(多为路边村寨)和时间ꎬ然后备足干粮ꎬ提前两三天甚至一个星期出发ꎬ等待老挝货车到达后ꎬ便各自取回货物分散到各村去摆摊ꎮ每个湖南人一般会负责1至2个村的商品销售ꎬ等货卖光后再回国重新组织熟人进行偷渡ꎬ往返一次的周期约1个月ꎬ且多在旱季进行ꎬ雨季便集体撤回云南或湖南ꎮ需提及的是ꎬ在20世纪90年代初ꎬ纵贯老挝的13号公路仍未全线修通ꎬ交通㊁信息十分闭塞ꎬ分散在各村摆摊的湖南人信息传播手段有限ꎮ他们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或请人带话(信)的方式传递信息ꎬ这要求群体内部要有极高的熟悉度与信任度ꎬ因此ꎬ早期偷渡老挝的湖南人多为亲戚和同乡ꎮ尽管如此ꎬ这种口头相传㊁相对落后的方式ꎬ仍使偷渡至老挝的多数湖南人很轻易就能获取各类商业或预警信息ꎬ如哪个村无人贩货或老挝警察在哪里抓人等ꎮ笔者在与第一批闯老挝的湖南人访谈发现ꎬ很多人至今仍对老挝多个村寨的情况了如指掌ꎬ甚至常对外宣称: 老挝90%的村子我都去过ꎮ 事实上ꎬ这或许并非是他们真的去过多数的老挝村寨ꎬ而是由于当时极度闭塞的交通和信息环境ꎬ促使偷渡老挝的湖南人内部建立了十分广泛的移民网络和熟人信息传播网络的结果ꎮ2.定点经营时的移民网络1994年磨憨口岸开通后ꎬ中国人可持护照赴老合法经营ꎬ致使在老挝的湖南人多从非法偷渡 09摆摊转为合法定点经营ꎮ早期已积累部分资本的湖南人开始从乡村进入老挝各省城的城市中经营ꎬ并成为五金㊁家电㊁百货等中国商品在老挝的源头经销商ꎮ但这批湖南人并未轻易放弃老挝乡村市场ꎬ由于老挝农村人口居多ꎬ如2015年老挝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67%ꎮ[31]因而ꎬ第一批进入城市经营的湖南人为保住乡村市场ꎬ普遍利用社会网络大量从湖南动员亲戚㊁同乡赴老经商并成为下线 ꎬ直接助推了20世纪90年代湖南人赴老的第一批移民潮ꎮ如第一批闯老挝的张DH是邵东人ꎬ他在1990年随父一起偷渡老挝并积累了进城开店的资本ꎬ随后在首都万象市做起了小家电和 卫星锅 的生意ꎮ据张DH介绍ꎬ由于老挝基础设施落后ꎬ民众对中国的二手电视和接收卫星信号的电视接收器需求很大ꎬ2000年后他便有意识地在老挝各省发展 下线 ꎮ他先后从湖南将其兄张JC等多个直系亲属动员到老挝多个省会城市经商并成为其二级经销商ꎬ张JC等人经营业务稳定后ꎬ也开始在本省的各县城和各村安排亲戚同乡做三级或四级经销商ꎮ而以张DH为中心的市场关系ꎬ便成为湖南人在老挝各行业用来拓展城乡市场的普遍策略ꎮ张DH作为某品牌卫星锅的源头人物ꎬ既能根据社会关系 由近及远 ㊁逐级地进行相对合理的商业利益分配ꎬ也能规避亲朋好友集中在同一市场层级产生竞争ꎬ因此呈现出较明显的 差序格局 层级关系ꎮ湖南人借助社会关系与商业关系相互绑定且层级分明的策略实现了多方利益的互惠ꎬ而这种策略也保障了张DH的经营业务通过社会网络逐级深入到了老挝乡村ꎮ图1㊀以张DH为中心的市场层级以张DH为代表的市场关系在老挝普遍建立后ꎬ湖南人便开始借助这套从不同的经营主体延伸出去的社会关系与商业关系建立起了相互叠合的市场层级模型ꎬ于是ꎬ在不同主体㊁不同行业㊁不同层级㊁不同区域之间便形成了不计其数㊁不断交织㊁相互重叠和不断扩展的移民网络ꎮ简言之ꎬ每个在老挝经营的湖南人都能成为一个 网络中心 ꎬ不断动员并吸引一批又一批在国内的亲朋好友前仆后继地加入到他们在老挝构建的这套市场体系中ꎮ因此ꎬ2000年后ꎬ湖南人赴老挝的第二批移民潮形成ꎬ湖南人的跨国移民网络得以成型ꎮ(二)跨国商贸网络的运作湖南人的跨国移民网络与跨国商贸网络很大程度是同步进行的ꎬ2000年前他们在老挝销售的商品主要源自湘中商品市场ꎬ2000年后伴随昆明螺蛳湾市场的发展和老挝13号公路的全线贯通ꎬ19中国各地制造的商品多通过湖南人销往了老挝ꎮ他们的跨国商贸网络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一是中国制造市场ꎻ二是昆明中转市场ꎻ三是老挝消费市场ꎮ1.湘中制造市场邵东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中部地区较典型的小商品制造市场ꎬ邵东及周边各县的湘中农民在改革开放后便多下海经商ꎬ他们从 扁担经济 地摊经济 起步ꎬ从锤子㊁菜刀等小五金做起ꎬ逐渐把生意做到全国乃至海外ꎬ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 邵东现象 ꎬ即 专业村+工业镇+商业城 的经济模式ꎮ目前ꎬ全县约有各类综合市场㊁专业市场和农副市场100余个ꎬ摊位2万余个ꎬ门面1.5万多间ꎬ经营眼镜㊁电器㊁服装㊁百货㊁鞋类㊁五金等20余类2.5万多个品种的商品ꎮ①湖南人在老挝销售的五金㊁家电㊁箱包等商品多源自邵东制造市场ꎮ由于湘中农村资源贫乏㊁人多地少ꎬ发展工㊁农业难以以资源为主ꎬ只能以市场为导向ꎮ具体而言ꎬ邵东的很多镇和村集体都集中一类商品的加工生产ꎬ再输送至专业市场中批发ꎬ然后由散布在全国和海外的湖南商贩销售出去ꎮ改革开放前邵东是湖南著名的贫困县ꎬ当地农民经营作坊的原料㊁设备㊁技术等在市场竞争中均处弱势ꎬ若靠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ꎬ只能依靠群体合作ꎬ因此ꎬ当地村民善于将血缘㊁地缘等关系运用到产业链的发展中ꎮ以邵东的打火机产业为例ꎬ2016年上半年ꎬ湖南打火机出口9.5亿个ꎬ居全国第一ꎬ其中8.9亿个产自邵东ꎮ②在产业发展初期ꎬ当地村民从广东购进零件在自家组装ꎬ由于生产量大ꎬ往往全村男女老少都被召集共同生产ꎬ甚至不计人力成本的投入ꎬ使其制造业在市场竞争中极具优势ꎮ在产业发展后期ꎬ各生产环节在各村又逐渐裂变为风罩厂㊁纸箱厂㊁丁烷气站㊁电子厂㊁印刷厂等独立制造业ꎬ再通过当地众多专业市场和大量湖南商贩销售出去ꎬ其跨省㊁跨国的产业链很快便能形成ꎮ当然ꎬ此类生产模式也同样适用于五金㊁小家电㊁箱包等其他行业ꎮ值得一提的是ꎬ虽然邵东制造的小商品依靠人多㊁量大㊁价廉等市场优势ꎬ在早期商品匮乏的云南和老挝消费市场取得了一定成功ꎬ但随着昆明螺蛳湾市场建成后全国商品的涌入ꎬ以及老挝民众消费水平的提升ꎬ反过来亦促进了邵东制造业在技术㊁品牌㊁质量等方面的产业升级ꎮ总的来看ꎬ邵东的小商品制造业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年来中国商品输入老挝的一个缩影ꎬ即大致经历了从追求廉价到追求质量㊁从山寨商品到品牌商品的发展历程ꎮ2.昆明中转市场昆明螺蛳湾市场在1994年逐渐成为云南的服装和小百货集散地ꎬ当时5700平方米的市场中有2000多个摊位ꎬ从业人员4000余人ꎬ市场商品主要进货地是广州㊁佛山㊁汕头㊁邵东㊁石狮等地ꎮ[32]螺蛳湾市场建成后ꎬ其经营商品除辐射西南各省外ꎬ很多商品经西双版纳㊁德宏和红河销往了缅甸㊁老挝和越南ꎮ目前ꎬ在螺蛳湾市场中聚集了一批负责对内联系中国制造市场㊁对外联系东南亚消费市场的湖南人ꎮ他们在市场中均租有固定商铺ꎬ很多人已在云南生活和经营了多年ꎬ他们普遍会说湖南话㊁西南官话㊁老挝语㊁越语㊁缅甸语等多种语言ꎮ一些人甚至拥有出口公司和物流车队ꎬ并深谙各类商品在中国的报价体系和东南亚各国的出口流程ꎮ在联接中国生产市场和老挝消费市场的过程中ꎬ这些聚集在螺蛳湾的湖南人扮演了十分重要的 中间商 角色ꎮ如在螺蛳湾市场中的申C是景洪农场湖南人的后代ꎬ他在云南生活已近20年ꎬ对湖南㊁云南㊁东南亚的情况很熟悉ꎮ他在螺蛳湾租了约50平方米商铺ꎬ主营儿童玩具ꎬ日常供货地主要是老挝和缅甸ꎮ据申C介绍ꎬ他开店偶尔才做零售ꎬ商铺主要功能是让国内外客户相信他有 接货 和 供货 的正规场地和对接国内外市场的能力ꎮ如在他的团队中就专门雇有从事接单㊁点货㊁仓库㊁报29 ①②数据来源:邵东县商务局ꎮ数据来源:邵阳市商务局ꎮ。
当代中国入境非法移民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入境非法移民问题研究当代中国入境非法移民问题研究引言随着中国的经济腾飞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前来中国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
然而,同时也带来了入境非法移民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安全隐患,还对境内外的移民和难民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当前中国的入境非法移民问题,并对其原因、影响和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一、入境非法移民问题的原因1.国内经济因素中国的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华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然而,由于中国仍然处于发展中阶段,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就业机会不均衡。
这导致一些外国人选择通过非法途径进入中国,以躲避官方限制和监管。
2.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一些国际冲突、战争和政治动荡也促使一些外国人和难民逃离自己的国家,试图寻找安全和稳定的生活环境。
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对这些人群提供了一个潜在的避难所,因此成为入境非法移民的目的地。
二、入境非法移民问题的影响1.社会安全隐患非法移民的大规模进入增加了社会安全隐患。
一些非法移民可能是犯罪集团的成员,他们可能从事非法活动,如走私、贩卖毒品、盗窃等,对国内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构成威胁。
2.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一些非法移民在中国从事低技能、低薪资的工作,他们的存在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对中国的就业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此外,他们通常没有受过正规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的劳动力进入市场,也会对劳动力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3.社会保障压力非法移民在中国居住和工作的过程中,往往无法享受到正规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这可能导致一些非法移民成为社会福利制度的负担,增加了中国政府的压力。
三、应对策略1.完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中国政府应加强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的建设,提高对非法移民的监管和管理能力。
这包括加强边境控制、完善签证制度、加大对非法移民活动的打击力度等。
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国内外移民人员信息共享机制,以提高对非法移民的识别和监测能力。
21世纪以来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21世纪以来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问题研究的
开题报告
题目:21世纪以来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问题研究
背景介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俄关系的改善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俄罗斯远东地区对中国移民的需求逐渐增加,中国移民也逐渐成为该地区重要的劳动力来源。
然而,中国移民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在许多地方受到歧视和排斥,法律保护不够等等。
因此,研究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研究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移民涌入俄罗斯远东地区?在该地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及挑战?俄罗斯政府和中国政府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改善中国移民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社会地位和法律保护?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问题,希望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为加深中俄两国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做出贡献,同时为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有关文献材料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的方式,获取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研究内容:
1.促进经贸合作的背景下,中国移民涌入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原因。
2.中国移民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俄罗斯政府和中国政府针对中国移民问题采取的措施和政策。
4.如何进一步改善中国移民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社会地位和法律保护。
研究意义:
该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加深中俄两国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做出贡献,同时为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移民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为中俄两国的合作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国际移民政策变迁研究内在逻辑与未来走向
中国国际移民政策变迁研究:内在逻辑与未来走向汪建昌内容提要资本和商品的全球流动必然带动人口的全球转移,积极主张改革开放并融入全球化的中国更需要认真思考中国的国际移民政策,以迎接大移民时代的到来。
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国籍法、出入境管理法和移民权益法为基础的国际移民政策体系,从政治优先走向经济导向、从公共行政到公共服务、从国家安全到大国责任分析其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把握中国国际移民政策的未来走向。
随着中国成为移民目的国,我国的国际移民政策在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内容和涉及范围都将出现显著的变化。
关键词国际移民政策华侨华人人口迁移外国人在全球人口迁徙的大背景下,移民以及承载于其上的资金和智力流动,事关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其未来发展。
“有一种全球化形式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形式都更为普遍,这种全球化形式就是人口迁移。
”①不过,引进国际移民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各国引进劳动力尤其是高端人才以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也给各国社会治理甚至国家安全带来挑战。
因此,国际移民政策和管理将超越既有的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范围,成为公共行政学和公共政策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际移民理论与政策的相关研究在当代国际移民理论中比较成熟的有新古典经济均衡理论、历史一结构主义理论、双重劳动市场理论和移民系统理论等,还有一些衍生的国际移民理论。
李明欢认为:“尽管各类论著洋洋洒洒,观点众说纷纭,但基本理论取向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强调市场导向的经济理性选择论;注重政治内涵的文明冲突论;强调全球化趋向的跨国主义论。
”②从经济利益权衡角度分析国际移民问题的理论主要有新古典主义经济均衡理论、历史一结构主义理论和双重劳动市场理论。
1962年拉里•萨斯塔(Larty Sjaastad)提出新古典主义经济均衡理论,其后这一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波尔雅斯(G.J.Borjas)认为新古典经济均衡理论与推拉理论一样,移民在权衡利弊后,有的人得出留在国内仍较划算的结论;相反,有的人则认为出国更为有利可图。
中国国际移民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探索
中国国际移民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探索中国国际移民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探索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过程的加速,中国国际移民呈现出新的形势、挑战和探索。
本文将探讨中国国际移民发展的背景、形势、挑战,并针对这些挑战提出相应的探索和对策。
首先,中国国际移民的起因之一是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吸引了全球眼球,许多外国人希望通过移民来分享中国经济的红利。
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海外投资和开展业务的同时也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持。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中国国际移民的增长。
其次,政策的开放和改革也为中国国际移民提供了更多机会。
中国政府通过出台措施,简化了外国人在中国的工作和居留手续。
例如,中国的“外国人才引进计划”旨在吸引海外人才来华工作和生活。
此外,中国还大幅度放宽了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和创业门槛,为海外华人和外国人在中国创业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然而,中国国际移民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成为了中国国际移民融入中国社会的一大难题。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复杂的社会体系,对于外国人来说,理解和融入中国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此外,中国的国内法律体系和社会习俗与其他国家也存在差异,外国人必须要适应和遵守这些规则。
同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是中国国际移民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安全形势不断变化,恐怖主义和犯罪活动的威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移民的选择。
为了保障国际移民的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国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和国际合作。
为了应对这些新挑战,中国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首先,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
中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学习和吸收其国际移民政策和管理方法。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安全合作,共同应对国际移民带来的挑战。
其次,加强社会融合和多元文化理念的推广也是必要的。
中国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中国国际移民和本地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培养国际移民的中文能力、文化适应能力以及相关法律和社会常识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移民潮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移民潮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移民潮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在这个时期,中国移民潮的现象开始变得更加常见。
从经济移民到留学移民,中国人以各种方式离开自己的祖国,寻找更好的生活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经济移民的兴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合作项目。
随着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和出口大国,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来到中国设立工厂和办公室。
这也为中国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导致了一部分劳动力资源的流失。
经济移民主要是指那些为了追求更高收入和生活质量而选择离开自己国家的人群。
他们可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也可能是普通劳动者。
这些人有的选择去发达国家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有的选择去周边发展中国家开展业务。
他们常常会面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但这并没有阻碍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
二、留学移民的兴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更多的中国学生有机会接受海外高等教育。
这些学生可能是通过自费留学或者获得奖学金等渠道前往国外学习。
他们往往是优秀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国外留学期间,他们不仅获取了先进的学术知识,还了解了国外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
这些经历为他们回国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留学移民常常是由于学术和职业发展的需要而选择的。
一些中国学生在国外留学期间,通过参与实习和研究合作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
这些经验使他们回国后更有竞争力,在职业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
此外,他们还能够为中国带回国外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三、移民潮带来的影响中国移民潮的兴起,既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经济移民和留学移民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们通过汇款回国,促进了国内消费和投资的增长,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缅边境跨国非法婚姻移民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缅边境跨国非法婚姻移民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中缅边境地区在近年来发生了大量的非法移民和非法婚姻现象,其中不乏跨国的婚姻移民。
这些跨国婚姻移民不仅涉及文化差异、婚姻关系问题,更重要的是牵涉到国际法和人权问题。
因此,对中缅边境跨国非法婚姻移民问题的研究既有学术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和分析中缅边境地区跨国非法婚姻移民的实际情况,揭示其中的问题和困境。
通过比较我国和缅甸的婚姻法律制度,探讨跨国婚姻移民的法律规定,为有关部门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中缅边境地区非法婚姻移民问题的解决。
三、研究问题1. 中缅边境地区非法婚姻移民的实际情况及其原因;2. 跨国婚姻移民的文化差异和婚姻关系问题;3. 跨国婚姻移民涉及的国际法和人权问题;4. 跨国婚姻移民的法律规定和我国立法的不足;5. 针对中缅边境地区非法婚姻移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四、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中缅边境地区非法婚姻移民的实际情况和法律规定;2. 实地调查:赴中缅边境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婚姻移民的实际情况和问题;3. 数据分析:将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问题和困境;4. 比较分析:比较我国和缅甸的婚姻法律制度,探讨跨国婚姻移民的法律规定;5. 政策建议: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五、研究意义1. 提供中缅边境地区非法婚姻移民问题的实证资料,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2. 揭示跨国婚姻移民涉及的法律规定和人权问题,为国际合作提供参考;3. 对中缅两国婚姻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有利于我国立法的完善和法律制度的健全。
中缅两国边境跨国婚姻移民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缅两国边境跨国婚姻移民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中缅两国边境线长度达到了2185㎞,其中主要集中在云南省与缅甸的交界一段,长度达到了1997㎞。
历来中缅两国边境交往频繁,人口流动极为普遍,这当中就有跨境婚姻的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缅跨境婚姻现象依然盛行,属于边境地区民众交往的常态,分析中缅两国边境跨国婚姻移民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对于保障婚姻移民合法权益,降低非法婚姻移民数目,促进两国跨境婚姻合法化,维护社会稳定与治安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其现状以及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跨境婚姻;婚姻移民;潜在隐患;对策一、中缅两国边境跨国婚姻移民的现状(一)中缅两国边境跨国婚姻移民基本概念要想弄清婚姻移民的概念,首先就要明确国际移民的概念。
本文所说的中緬两国边境跨国婚姻移民指的是存在跨越中缅两国边境之国际移民行为,并且该行为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跨国婚姻。
具体指的是合法入境的、非法入境且长期居留或是合法入境却非法滞留我国国内,且同中国公民形成为本地居民所认可的、长期稳定法律或是事实婚姻关系的缅甸边境地区居民。
(二)中缅两国边境跨国婚姻移民的现状中缅两国边境跨国婚姻移民主要体现出下列的状况:一是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沿边境线上段冷中下段热的局面。
中缅两国边境长度近2200㎞,其中上段边境线处于横断山脉区域,怒江、澜沧江与金沙江三江并流,都属高山峡谷地貌,环境恶劣、人口密度极低,并且地理上难以穿越,因此边境人口流动较少,婚姻移民有限;中下段边境线处于怒江与萨尔温江、澜沧江与湄公河等众多国际河流中部,维度不高、地形较为平缓,属于丘陵地带,人口密度高、交通便利,使得人口流动频繁,婚姻移民数量较多[1]。
二是一般不会办理相关正式婚姻手续。
由于绝大部分属于非法入境或是非法滞留,因此很少会主动办理正式的婚姻登记等手续,纵使属于合法入境并居留也会由于跨国婚姻登记程序较复杂而不办理相关手续。
二、跨国婚姻移民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潜在隐患(一)婚姻移民产生的原因分析婚姻移民的产生必然有其原因,在笔者看来,主要是缅甸对女性婚姻移民的一个外推力方面要素与中国对缅甸女性移民至吸引力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跨国移民研究朴光星一、引言中国社会研究中有一个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却得不到主流学界广为关注的领域,那就是跨国移民研究。
说他重要是因为,其在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据国务院侨办办公室发布的数据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后中国利用外商投资中的60%以上来自华人华侨,其投资总额达3300亿美元1。
中国是世界上侨汇收入最多的国家之一,据世界银行2008年3月发表的《2008移民和汇款概况》,2007年中国的侨汇收入达25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又是经济开放度非常高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10月27日公布的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6.8%2。
中国在对外交流中取得的上述成就与本文要探讨的中国的跨国移民有密切的关联。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人口迁移现象愈益普遍,跨国移民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全球化时代的跨国移民与以前的国际移民不同,如果说国际移民具有“落地归根”的迁移属性的话,跨国移民则利用全球化时代的高度流动性和便于联系性,建构着跨越国界的社会网络和生活世界,跨国流动性和联系能力成为主要特征。
因此,在对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传统的国际移民。
移民活动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研究范式的转化,“跨国主义理论”(tansnationaltheory)取代“地域主义范式”成为国际移民研究的主要视角。
“跨国主义”是指“当代移民跨越地理、文化、政治边界建立的,维系与联结原籍地与定居地之间的多重社会关系和互动模式”3。
因此,以“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ism)为视角的移民研究不像“地域主义”(Regionalism)为视角的研究,“地域主义”侧重于关注移民在移居地的生活、适应与发展变化,而“跨国主义”更多地关注移民跨地域建立的社会网络与其对移民群体及活动区域的影响。
在中国国内,一般把跨国人口流动问题定位于“华侨华人研究”。
华侨华人研究因为其政治敏感性,在建国后长期没能受到关注,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交流的扩大开始受到重视。
但大多数研究侧重于历史性研究,而一些有关华人华侨社群研究也没能摆脱“地域主义”研究视角的局限。
上世纪90年代初,在西方国家移民研究中升温的“跨国主义”视角的移民研究,当时没能广泛地影响中国,进入本世纪以后其研究才开始受到重视,相继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这与改革开放后包括留学生在内的所谓“新华侨”的急剧增加和他们的跨国活动能力空前增强、以及国外华裔学者的研究为主的相关研究成果介绍到中国国内有关。
但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在中国社会研究中仍处在边缘的地位,这主要体现在研究人员少和相关研究成果有限两方面,其受重视程度远不及社会实际层面的意义。
这与把“跨国主义”理解为消解“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力量而产生的忧虑有关4。
但笔者认为,虽然“跨国主义”具有对其消解的一面,但同时也具有对其能力增强的一面,即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整合其国内外的资源,不断增强其对外影响和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中国经济起飞过程中华商所起的作用正能证明这一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跨国主义”对民族国家发展能力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
其根据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融入全球化的能力对每个国家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其中构建跨国人员网络将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因此,跨1黄乐枕等. 新华侨, 如何与中国经济一同增长[N]. 中国经济周刊,2006-9-5.2刘铮,周英峰. 中国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的6%, 世界第四[N]. 中新网, 2008-10-27.3See Linda G. Basch, Nina Glick Schillier and Christina Blanc-Szanton, Nation Unbound: Transnational Projects, Pos-colonial Predicaments, and De-terrirorirorialized Nation-States. Langhorne, PA: Gordon and Breach, 1994, p.9: Alejandro Potes, Luis E. Guarnizo and Patricia Landolt, The Study of Trasnationalism: Pitfalls and Promise of an Emergent Research Field.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V ol. 22, No. 2, 1999, pp. 217-237.4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提出了“定居者”和“移民”的区分,批判一些学者对其世界主义和跨国身份的强调,论述了因各移民群体对“多元文化”的保持以及亚国民身份的“多重认同”使“美国国家特性”所受到的种种“挑战”(亨廷顿. 再论文明的冲突[J]. 新华文摘, 2003)。
亨廷顿对跨国移民的看法是像他的“文明冲突论”一样消极的,但也引起广泛的影响。
国移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界的关注。
为了推动跨国移民的研究和研究者之间的交流,本文准备对最近几年中国的跨国移民研究做一个大致的梳理,考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视角、领域和观点,以供与同仁商榷。
二、跨国移民研究的主要领域与观点以“跨国主义”为视角的中国的跨国移民研究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但多数的研究成果出现于最近几年。
其主要关注点集中在跨国移民的特点、认同、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本、侨乡发展、民间外交和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一)定义与特点全球化时代随着华人新移民群体的活跃与兴起,已有的“华侨华人”概念很难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学者试图提出新的概念来界定这一变化。
有的学者提出“跨国华人”(TransnationalChinese)的新概念,其中海外华人学者刘宏的论述具有代表性。
他把“跨国华人”定义为:“那些在跨国活动中,将其移居地与出生地联系起来,并维系起多重关系的移民群体。
他们的社会场景是以跨越地理、文化和政治的界限为特征。
作为跨国移民,他们讲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在两个或更多的国家拥有直系亲属、社会网络和事业,持续的与经常性的跨界交往成为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1。
刘宏认为,现在有三类“跨国华人”:一是“再次移民者”,即一批从传统的华人移居地(东南亚)迁至发达国家的早期移民,他们在新旧移居地之间形成跨国网络;二是早期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因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与大陆重新建立密切联系;三是改革开放后出国的新移民,与国内有较强的多重联系。
他指出,这一群体的跨界活动呈现出三种模式,即“哑铃模式”(在海外和中国国内都有事业)、“风筝模式”(在多个国家发展事业的同时和国内保持联系)、“太空人模式”(在多处的事业之间来回穿梭)。
有的学者则提出“华人散居者”(ChineseDiaspora)的概念,吴前进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之一。
她认为,“跨国民族主义”是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的一种跨地域的表现形式,以移民共同体为载体,具有“族群民族主义”(ethnicnationalism)和“公民民族主义”的双重特征。
移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少数族群,基于此解决了居住国的政治认同身份,成为华族(ethnicChinese)之后,其文化认同亦在冷战后时代开始获得新的生命力,特别是随着华人新移民在祖国和居住国之间来回穿梭,建构了全球化时代作为移民散居者的行为、关系和制度特征从而成为“华人散居者”。
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居住在母国之外的移民个人和群体,其行为方式日益呈现为价值理念多元包容和情感趋向彼此兼顾。
在此过程中,通过在母国和居住国之间的远程互动,移民在跨国网络中实现社会资本收益的最大化”。
吴前进指出,当代的华人移民与1965年以前的老一辈华人移民不同,所以“华人散居者”的概念不能再囿于旧有的窠臼。
这一概念的提升,有助于认识华人散居者如何在融入居住国的同时,重新参与想象中的回归运动,并体现其祖国民族主义情怀;也有助于认识他们如何把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关系建构到全球化的动态网络系统中,进而有效地把祖籍地与居住地资源结合起来,实现政治推动、文化交流和价值共享2。
“跨国华人”的概念以跨国联系与互动为切入点,强调跨国社会空间的形成;“华人散居者”的概念则以认同的变化为切入点,强调全球化时代认同领域的变化所带来的华侨华人活动空间和能力的变化。
尽管两个概念的观察角度不同,但所指涉的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试图说明全球化时代华侨华人生活及活动领域所出现的新变化,即跨国联系和互动能力的增强。
这些概念融进了新变化,提升了解释力,为跨国移民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
(二)关于认同认同(identity)是移民研究中的重要主题,在华侨华人研究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围绕全球化时代华侨华人认同问题,有些学者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新观点。
陈国贲提出了“华人世界主义认同”的概念,他指出在全球化时代华人移民认同表现出的重要特征是“重根”,即同时具有多重认同和多种意识。
王苍柏却认为,“华人世界主义”依然没能摆脱出“中心论”和“同一性”的局限,进而提出了“外地域性认同”的概念。
按照他的解释,所1刘宏. 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 本土情怀, 区域网络,全球视野[M].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15.2吴前进. 冷战后华人移民的跨国民族主义[J]. 华侨华人研究,2006(1):20-21.谓“外”是指它在各种形式的疆域的限制之外,它不依赖任何地理和国家的实体或者种族和文化的归属,而是依靠在自己群体内部的社会关系之上。
王苍柏指出,“外地域性认同”是与“多维度”和“去中心”的崭新的华人移民模式相对应的新的认同形式1。
吴前进在她的研究中则指出,跨国移民的根本特点在于认同的多元化状态与和世界主义倾向。
一方面,他们“无以为家”,尽管拥有基本的族群价值观和身份意识,但缺少精神的根源感;另一方面,他们“处处为家”,属于世界主义新身份的一群,时时与这个世界的新发展取得协调,保持同步。
多元认同和全球意识的框架下,他们穿梭于祖籍国和居住国,为两国的文化交流、科技进步、经贸往来和外交关系等打通方方面面的渠道,从而把本土资源和全球进程连接起来,推进和加强两国之间的互动和互惠。
这种互动以本土性为基础。
以全球化为归依,丰富和发展了多种文明,实现了人类价值体系的共享和共荣2。
范可在他的研究中提到了“跨国主义华人认同”。
他指出,华人的跨国主义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对“社会创伤”的内在感受,外在动力则是资本的全球性流动,所以不能简单的在民族主义框架里解释这种现象。
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华人控制了所在国的经济命脉,也出现了跨国资本,经济全球化与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