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泪史的十次大迁移
中国人口迁移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1.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 2.流向 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3.原因 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 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 海市。
中国农村在1949年——1978年间人口增长率高达2.07%,而农业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仅为5.59%。国际经验 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口若每年增长1%,要保持人们生活水平不下降,平均经济增长率就必须超过4%。因而自50年 代开始到70年代,就形成了大规模低收入的农村劳动力队伍。据计算,按照现有的耕作方式和经济水平,农村劳 动力剩余60%左右,约2.7亿。充分反映了广大农村普遍存在人多地少,隐性失业人口多这一矛盾。加之农村生产 具有季节性,农忙时间短,农闲时间较长,更加剧了这一矛盾。
现今人口迁移
现今人口迁移
在大中城市及沿海地区的学生,对高中地理下册“民工流动”这部分内容兴趣颇大,“民工”已渗透到他们 生活的诸多方面。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民工就是“犯罪”与“暴力”的同义词。为了正确对待民工,这里就民工 流动的原因、特点及利弊做一简要分析。
一、民工流动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
中国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事件
目录
01 十次大移民
03 改革开放
02 新中国 04 迁移特点
目录
05 历史高潮
07 现今人口迁移
06 迁移原因
基本信息
中国人口迁移(China population migration)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人口迁移事件。以前主要因为战乱所 致,现为人们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
中 国近代史上的主要移民潮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上的主要移民潮有哪些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潮,这些移民潮不仅改变了人口的分布格局,也对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著名的移民潮。
清朝末年,黄河下游地区灾害频繁,民不聊生。
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为了寻求生存的机会,大量的山东、河北等地的民众纷纷涌入东北地区。
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跨越山海关,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
闯关东的移民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和经济发展。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开垦荒地,种植庄稼,逐渐建立起新的家园。
同时,闯关东也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走西口也是近代重要的移民潮之一。
山西、陕西等地的民众为了摆脱贫困,前往内蒙古地区谋求发展。
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移民们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状况。
然而,他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在内蒙古地区扎根下来。
走西口的移民们主要从事商业贸易和农牧业生产,他们推动了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联系。
同时,他们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南洋则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较大的海外移民潮。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福建、广东等地的民众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纷纷前往东南亚地区。
他们有的是被贩卖为劳工,有的是自愿前往。
在南洋,移民们面临着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诸多困难,但他们依然努力拼搏,在当地从事各种行业,如种植、采矿、商业等。
下南洋的移民们不仅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了海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此外,还有一些规模相对较小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移民潮。
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战乱,大量的民众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南地区迁移。
这一移民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这些移民潮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繁,人民生活困苦,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中国历史上重大的人口迁徙事件,主要原因是战乱、灾害、瘟疫等所致,有六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而每一次迁移都对历史产生了的影响,可以说是不可磨灭的,因为直至今日我们依旧在被影响。
第一次,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自太康二年至太熙元年(282—292)十年间,因黄河流域涝旱蝗虫瘟疫之灾频繁,土地早已贫瘠,连年烽烟不断,而长江流域土壤肥沃,气候极佳,许多百姓为了能在战争中生存,成群结队的选择迁移到长江流域,人口数量有百万之多。
西晋中后期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永兴元年(304),南匈奴起兵犯我中原。
永嘉五年(311),洛阳被匈奴攻陷,怀帝被作为人质掳走,歼灭晋军十万,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
北方陷入水深火热,胡人肆虐侵犯,百姓为求汉人风骨不失,集结南下避难。
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
这次移民成为吴、湘两大南方汉族的基本源流,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移到南方的流民高达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苏皖两省就占移民总数将近一半,南京至镇江呈高度集中状态,这一带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原住居民还要多。
这次南渡殷氏在政治舞台上是最活跃的姓氏之一。
第二次,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蜀。
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起,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本来繁荣兴旺的大唐发生了一场持续七载的战役,带领叛乱的主人公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这次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给唐王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
七年的时间僵持也许对很多战役都不值一提,但对当时的老百姓带来的危害是无法想象的,国破山河在大抵如此,北方大地从此再未太平,直到五代十国全部覆灭、宋朝建立,往日安定才慢慢恢复,可曾经盛唐时期的繁荣却再也没有回归。
你是谁,从哪来,要到哪去?一文带你全面了解历史上的几次大迁移
你是谁,从哪来,要到哪去?一文带你全面了解历史上的几次大迁移原创2022-10-27 16:56·扭蛋超人你是谁,从哪来,要到哪去?这虽然是个深奥的哲学问题,但却同样具有历史意义,我们的祖祖辈辈在哪里出生,在哪里闯荡,在哪里生活,其实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国历史上的大迁移。
历史上的大迁移示意图人们为什么要迁移?据史料记载,商朝曾经五次迁都,在盘庚迁殷(河南安阳)后才最终安定下来,甲骨文就是在这里出土的。
古人为何要频繁迁移呢?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为了生存下去,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水平很低的时代,耕种一段时间后土壤的品质就会下降,如果再遇到天灾导致粮食产量无法满足需求时,就会迁移到别的地方。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而居”,哪里有水草就到哪里去,等到水草不够了就会去寻找更合适的地方。
古代农耕场景中华文明最初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后来逐渐扩展到全国。
那时候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非常好,有很多可以开发的肥沃土地,天气温和并且雨量充足。
长久以来,人们逐渐习惯了定居的生活,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离开故土的。
因此,正常情况下迁移的人数有限,大部分人世世代代都在原来的地方居住,就算遇到天灾人祸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等到灾难过后也还是会回到自己的故乡。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大范围的迁移一定是遇到了某种特殊的情况。
一种情况是大规模的、持续性的自然灾害,各种天灾中最严重的就是大范围地持续干旱,由于古时候没有先进的气象预报手段,无法做到长期预报,所以不知道干旱会持续多久。
等粮食消耗殆尽的时候如果旱灾还没有结束,再想走已经来不及了。
因此,当旱灾达到一定的规模后,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如果确实无法维持生存,那么就只能选择迁移。
旱灾另一种情况是战争,人们除了逃跑没有别的办法。
长安和洛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都城,不管是农民起义还是军阀混战,目的都是夺取政权,所以都城周围常常是战争的中心,同时朝廷也一定会想方设法地采取防御措施,于是都城附近就会反复出现战乱。
中国六次人口大迁移
中国六次人口大迁移中国六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被称为“衣冠南渡”。
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陆,与汉族混杂而居,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8世纪的安史之乱时,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
第三次,是公元12世纪,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随着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占据中国大陆中北部,大批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
三次北人南迁使得江南地区取代中原,成为中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地区。
与此同时发生的,则是北方民族以归化者或者征服者的姿态,不断进入华北、华中,甚至江南。
而汉民族国家的统治者,则不断调动士兵、居民,迁移到值得开发的土地,或者需要守卫的边疆。
在中国的史籍中,移、发、迁、徙、实、屯,这些字不绝如缕,每出现一次,就意味着一次规模或大或小的、由官方发起的移民。
第四次,明初山西大移民。
官方历史的记载中,这次移民之前,由于连年战乱屠戮、北人南迁,北方的人口从全国户数的四成,降低到不足一成半,千里沃土化为废墟。
中国北方经济衰败,而江南则人满为患。
比如扬州,这座位于长江以北、曾经最繁华的城市,在朱元璋的军队占领之时,只剩下18户人家。
作为统治者,朱元璋不得不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移民,命令他的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开垦、守卫。
这次移民规模之大,空前绝后。
据《简明中国移民史》记载,明代初年,长江流域移民700万,华北地区移民490万,西北、东北和西南边疆也有150万,合计1340万,几乎占到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两成。
在北方民间,这次大移民的标志性记忆,是一棵大槐树。
山东、河南、河北地区,至今有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tóng)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guàn)窝。
”这棵大槐树,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据说是汉代的古槐。
山西虽在北方,但地形阻隔,战乱较少,人口远比惨遭蹂躏的华北平原地区稠密,而山西土地少,不足以供养太多人口。
中 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运动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运动有哪些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这些移民运动不仅改变了人口的分布格局,还对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永嘉之乱与衣冠南渡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大规模移民事件。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导致社会动荡,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崛起,纷纷内侵。
永嘉五年(公元 311 年),匈奴攻陷洛阳,晋室南渡,大批北方士族和平民随之南迁。
这次移民潮使得江南地区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为江南经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北方先进的农业技术、文化艺术和政治制度被带到南方,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发展。
安史之乱引发的移民运动也是影响深远。
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战火弥漫中原。
为了躲避战乱,北方民众纷纷逃往南方。
这一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繁荣,成为了国家经济的重心。
长江流域的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商业也日益兴盛。
同时,移民也带来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靖康之变后的宋室南迁,是又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
大批宗室、官员、士绅、百姓纷纷南迁。
这次移民使得江南地区的人口密度进一步增加,加速了南方的城市化进程。
南方的文化教育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科举取士中南方人的比例逐渐上升。
明初的大移民也是值得关注的。
由于元末的战乱,中原地区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为了恢复经济和平衡人口分布,明朝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
从山西等地向中原地区迁移了大量人口。
这次移民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恢复和经济发展,也对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朝时期的“湖广填四川”也是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明末清初,四川地区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天灾,人口急剧减少。
为了充实四川的人口,恢复经济,清政府鼓励湖广等地的民众迁移入川。
这次移民丰富了四川的文化和民俗,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些规模相对较小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移民运动。
比如,秦汉时期向北方边疆的移民,加强了边境的防御和开发;明清时期向边疆地区的移民,推动了边疆地区的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移民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移民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移民。
汉武帝时从元朔二年间(前127年)到元封元年(前110年)的20多年的时间里,完全由政府实施的移民不下120万。
绝大部分移民从迁移到定居的费用完全由官方负担,沿途有大批官吏和士卒监护。
移民迁移的距离最远的有二三千公里。
当时汉朝的总人口大约是3600万,移民占总人口的三十分之一。
明朝初年实施大规模移民,一部分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实行,或通过军事驻防的方式安置,大部分是通过官方给予优惠政策的方式引导实行的。
如:将江南的富户和无地农民迁至今安徽凤阳一带;通过设立卫、所的方式将军人及家属迁往全国各地驻防;将从塞外投降或被俘的蒙古军民安置到北方各地等。
军民移民总数达1100万,约占总人口的16%。
清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制订优惠政策,鼓励移民迁入四川,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湖南、湖北、广东等地迁入四川的移民及其后裔达到600多万,占当地总人口60%以上。
1860年起清朝开放东北的“封禁地”,以后又采取鼓励政策,山东、河北及北方各地的移民大批迁入东北,至清末,移民累计超过1000万。
1.明朝山西移民大迁徙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 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
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与相应社会变革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与相应社会变革随着各种文化、科技、经济等各项发展的推进,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潮。
这些移民潮不只是单纯的一个地方的人民往别的地方迁徙,而是对整个中国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
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潮: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移民潮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黄河流域的气候条件严峻,人民生活困难,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有所不足。
于是,那些在黄河流域居住了数百年的人开始向东南迁移,他们逐渐抵达了长江流域一带。
这一次的大规模移民潮,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一个新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得以生长,而且整个中国的历史格局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潮:推动了中国的统一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潮,出现在公元6世纪。
这一次的移民潮来源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
当时,这个地区的部分民族还徘徊在游牧和农耕之间,而气候的严酷条件也并不适宜人民们的生活。
因此,这些民族最终选择向南迁移,一些部族还一度席卷了中原地区。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迁徙不仅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且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和文化的整合。
第三次大规模移民潮: 开拓了中国的西部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移民潮,大约出现在公元10世纪左右。
在那个时期,西部地区的政治和文化环境相对封闭,民族之间的冲突也比较激烈。
这种局面造成了民众的不安全感,迫使他们向更安全的地区迁徙。
在中国历史上,这个时期的移民潮是最有影响力的。
由于人口的迁移,中国的西部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利用。
此外,随着汉族等内地民族和西北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国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交融和繁荣。
总之,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潮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方興未艾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人们的迁徙行为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繁荣和文明。
这些移民不仅是生产力和文化知识的搬运工,也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的见证人。
历史上十八次较大的汉人迁移
历史上十八次较大的汉人迁移1、秦朝:秦始皇南征百越后,为了巩固新取得的南方国土(即岭南地区),派遣了大批军民到岭南。
2、东晋永嘉年间:永嘉之乱和五胡乱华,使山西、河北及河南一带的汉人纷纷渡过黄河,南渡长江,史称衣冠南渡。
3、唐朝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经济重心再度南移,南方取代北方的经济地位。
唐室因许远、张巡等名臣死守睢阳,使南方并未如北方般受到战乱的摧残,南方得以保全。
南方因大量北方人民南逃,为南方带来劳动力,使江南的经济则日益发达,最终其经济规模凌驾于中原之上。
4、唐僖宗乾符二年:黄巢之乱,中原的居民再迁往江西、福建和广东。
5、南雄珠玑巷:唐、宋、明历代中原祸乱之际,北方汉人迁往岭南,必经广东南雄的珠玑巷。
6、北宋靖康年间靖康之变,金朝掳走汴京(今开封市)北宋皇族、后妃、官吏及逾十万首都平民至中都大兴府(今北京)。
7、南宋初期,北方人不愿在金国统治下生活,大量移居到南方,使南方人口大为增加。
8、南宋末年:北方人口不断的南逃,总人数约占北方人口的十分之一。
9、南宋末年:蒙金战争时期就陆续有大批汉人被迁往蒙古草原以及天山南北、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与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各地;蒙古与色目官员、军户、商人等也大量移居中原内陆。
10、元朝末年到明代洪武年间的湖广填四川:四川屡遭蒙古的大屠杀,导致人口急剧减少。
因此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省人口最多。
11、明代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江西填湖广,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大量江西人迁居到湖广省(今湖南与湖北两省范围),影响十分深远。
12、洪洞大槐樹:明代洪武六年到永樂十五年,共計18次將山西居民遷往因戰禍而人口驟減的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陝西、甘肅等十餘省,以移民出發點山西洪洞之大槐樹為名。
13、清代顺治到乾隆年间:第二次湖广填四川除了湖广省以外,根据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
中国历代大移民
中国历代大移民中历代大移民现根据史料记载,将秦朝(国)以后影响较大的汉族移民活动简录如下,公元前223 年(秦王政二十四年),秦灭楚,楚王部分宗族迁严道(今四川荥经县);贵族上官氏被迁陇西上邽(今天水市);还有权氏等大姓迁于陇西;柳氏迁于河东,班固的先人班壹是楚令尹子文之后,迁于山西代(山西北部)楼烦(今宁武县)。
前221 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灭齐,齐王建被迁至共(甘肃泾川县北)。
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估计有60 万人,主要来自关东(函谷关以东)。
还不断向巴蜀移民。
前214 年(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率军驱逐匈奴,在西北、北部一带新置44 县,强迁内地人口于新县,估计有一、二十万。
蒙恬留住上郡,继续负责修筑长城。
此后,从中原向南越的番禺(今广州市)、河套平原等地移民。
前206 年(汉高祖元年),项羽屠咸阳,烧宫室,火三月不灭,咸阳及周围人口或死或迁。
前198 年(高祖九年), 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关中”,同时迁入的还有燕、赵、韩、魏之后和豪杰名家,总数有10 余万口。
前195 年(高祖十二年),长陵(刘邦陵墓)建成,置长陵县,迁入万户。
前119 年(元狩四年), 迁关东贫民72 万余于今内蒙古南部、山西西北部、陕西西北部、宁夏南部和甘肃中西部,即秦长城(故塞)内外以及河西走廊。
随着移民的增加和农业的开发,在河西走廊陆续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公元25 年(东汉光武帝元年),刘秀定都洛阳,关中及各地人口大量迁至洛阳。
建武十二年(公元36 年),将各郡驰刑徒迁至晋阳。
190 年(献帝初平元年),董卓强行迁都长安,将洛阳及周围数百万人口西迁,途中死亡者甚多,达长安者数十万。
有相当数量的人迁至今湖北荆州一带,投奔荆州牧刘表。
初平三年,董卓被杀,引起的动乱使数十万人东迁至今江苏一带,数万户进入四川投奔益州牧刘焉。
301 年(晋惠帝永康二年), “八王之乱”使洛阳、长安、今河南和相邻的河北、陕西、山东、陕西部分地区沦为战场,大量人口逃亡,聚集在荆州的流动人有10 余万户。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一)华夏—汉民族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
据传说和考古发掘,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地碰撞融合,结成联盟向东推进,战胜了以泰山为中心的太昊、少昊集团,建立起号令黄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联盟,并击败江汉流域的苗蛮集团,成为可追溯的中国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
所以,我们说,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华夏族肇兴的腹地。
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
“华夏”一词常被用以区别中原地区的民族与其周边的民族(即蛮夷戎狄),然而,华夏族实际上也并非全为中原之旅。
它融夏、商、周三族初具雏形之后,就像滔滔东注的长江,涵化万水,汇合百川,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民族集团。
大体在周代,在这个族体中,既有涵盖了共同尊奉黄帝为始祖的夏、商、周三族的“华人”,又有华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当时,中原地区“华夷”逐渐走向一体,内迁异族已被华夏吸收、融合。
中原四周,齐、鲁吞并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统一诸蛮,边疆地区民族融合、兼并的速度也在加快。
而华夏诸侯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小国了。
即使是原来被称为“蛮夷”的秦、楚已同被称为“诸夏”或“中国”,与周边各族出现了进一步融合的趋势。
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
总之,这一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族。
华夏族自诞生之日起,又以迁徙、聚合、民族战争等诸多方式,频频与周边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融入众多非华夏族的氏族和部落。
这样,以华夏族为核心,在中国的腹心地区进行的民族融合,是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点。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
改变中国的九次迁徙,北多南少的转变最大的迁徙现在正进行
改变中国的九次迁徙,北多南少的转变最大的迁徙现在正进行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由于我国古代地域就辽阔,所以人口也众多。
但是,有些地方本不适合长期生存,或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发展、躲避战乱和灾难,历朝历代都有人口迁徙,有些不仅规模庞大、人口众多,而且对我国古代,甚至现在都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笔者统计了几次有重大意义的迁徙,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在下方评论区进行补充。
1.迁徙出了中国的最大的民族在秦汉之际,虽然迁徙的人数较少,但是随着人口逐渐向着“中原”地区移动和聚集,最后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汉族,也就是原先的华夏族。
随后由于战乱等在东汉末年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迁徙和民族融合。
2.北多南少的转变发生在西晋“永嘉丧乱”时期的南北人口大迁徙,各族人民受不了腐朽的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黄河流域众多的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北多南少的显著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3.3.南北的均衡“安史之乱”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4.“靖康之乱”时期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5.“金完颜亮”时期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6.“蒙古兵南侵”时期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中国血泪史的十次大迁移
今天的中国人从哪里来,祖居地在哪里,根在何方,为什么呈现在的布状态,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中国人从哪里来,这是个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主要有两种说法:中国人种西来说,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都是从非洲迁过来的。
由于中国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文字比较相像,由于中国的仰韶大发现彩陶的彩绘和以色列比较近似,且由于中国秦汉以前出土的古墓中和田玉比较多,很多人倾向于中国人种西来说。
二是中国人种本地说,说中国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一样,现代人有几个发源地,中国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这种观点的学者以中国的仰韶文化和最近发现的许昌人作证据。
无论持何种观点,有一点到是肯定的: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发源于黄河中上游,逐渐东移南迁的,这才形成今天的分布状况。
1000年前,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人,在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下,不断的东移南迁;元代以后,主要是东西向的迁徙,东西向移民最重要有以下两桩: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和湖广填四川;在清朝中后期和民国时期,中国的移民方向主要是“下南洋”、“ 闯关东”和“走西口”,主要的移民路线就是:中国的三个人口大省河南、山东和四川,河南向西北、山东向东北、四川向西南迁移,而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浙江人则是下南洋;建国后,先是组建兵团,接着知青支边,继而三线建设,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则是前往东南沿海和出国潮,有的已经移民欧美等世界五大洲。
根据我听到、看到和想到的,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可以归纳为以下十次。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
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
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兖州、南弘农、南新安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侨乡。
这很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很多地名都是新什么的,,如纽约,就是新约克郡的意思,还有新奥尔良,新威尔士,都是英国的地名,加上一个“新”字的。
中国历史移民
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及其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及其影响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中國歷史上的大移民,中國歷史上的移民城市的文章。
东区包括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以接受黄河流域下游及今山东、河北及河南东部的移民为主。
西区包括长江流域上游及汉水流域,以接受今甘肃、陕西、山西及河南西部移民为主。
移从晋怀帝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南迁移民的高潮有四次。
第一次:永嘉初,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山东、山西、河南以及江苏、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
东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年)在建康设置了第一个侨县——怀德县,以安置流民。
以后.又陆续设置了徐、兖、幽、冀、青、并、司诸侨州郡县于长江南北。
第二次:东晋成帝初(326年后),江淮间大乱.淮南居民以及原来侨居在淮南的北方人纷纷渡长江南迁。
第三次:东晋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后一二十年间,中原战乱不断,关中所遭破坏尤其严重,今陕西、甘肃境内的人口南迁汉水流域,一部分进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年)和明帝泰始年间(465—471年),一度由宋武帝收复的中原地区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占领,大量人口渡淮南迁,因而在淮南新设了司、兖、徐、青等侨州及其他一些侨郡县。
氐人的战乱还迫使关陇流民南迁汉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这几次移民高潮历时100多年,移民南迁的路线主要有东西二线:东线:以循邗沟和淮河流域东南向的支流为主,向东南方向迁移,因此处于邗沟南端的今江苏扬州及其长江对岸的今镇江、常州一带成为山东及苏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东南迁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进入湖北。
西线:水路是循汉水南下,所以沿汉水的南郑(今陕西汉中)和襄阳成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
陆路则取金牛道(南栈道)进入四川。
按今地划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
移民的来源,山东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也是移民来源之一。
客家人从哪里来?一部迁徙史,一部血泪史
客家⼈从哪⾥来?⼀部迁徙史,⼀部⾎泪史说起客家⼈的历史,是⼀部⾎泪史,是⼀部迁徙史。
客家⼈为了躲避战乱,从中原迁徙到南⽅,中间经历了五次⼤迁徙。
也正因为这五次⼤迁徙,从中原⼈慢慢孕育、形成和发展成为客家民系。
历史上,往南迁徙的中原⼈有很多,但并不能认为往南迁徙的中原⼈就是客家⼈。
秦始皇统⼀天下后,对岭南的百越发动了3次战争,最终占领岭南,并任赵佗为龙川令,战后留下30万秦军镇守岭南,这30万秦军并不是客家⼈,⽽是⼴府⼈的先⼈。
那么怎样才算客家⼈呢?第⼀,家族式迁徙。
客家⼈的祖先都是以家族的⽅式迁徙的,并不是个⼈的⽅式迁徙,这样的好处就是他们⾮常重视和继承家族的传统,维护家族的⽂化,不容易被其他⼟著同化。
特别是客家⼈⽆论迁徙到哪⾥落地⽣根,⾸先要做的事就是⽴祠堂、祭祖和修家谱等,客家⼈把这句谚语常记于⼼:“宁买祖宗⽥,不忘祖宗⾔”,由此知道客家⼈⾮常的重视并继承家族的传统⽂化。
第⼆,地理环境的影响。
客家⼈迁徙的过程中,⼀般会选择靠⼭的地⽅,客家⽼话常说“逢⼭必有客,⽆客不住⼭”。
虽然⼭区环境⾮常的恶劣,条件也落后,不太适合⼈民居住,但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竞争相对⼩,受到外界⽂化的⼲扰也⼩,所以客家⼈的语⾔、风俗可以⼀代⼀代的传承下来。
第三,⾮常重视教育。
客家⼈⾮常重视⼦孙后代的教育,在客家地区,存在有很多和读书有关的谚语,⽐如“唔读书,没⽼婆”,“唔读诗书,有⽬⽆珠”等等。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才使得这部分中原⼈受当地⼟著的影响不⼤,最后形成今天的客家⼈。
那么客家⼈经历了哪五次⼤迁徙呢?是什么原因造成客家⼈不得不⾛上背井离乡这艰苦的道路的呢?第⼀次⼤迁徙晋元康元年,以贾后与外戚争权为导⽕线,从⽽导致了“⼋王之乱”,“⼋王之乱”造成社会动荡,西晋内耗严重,百姓苦不堪⾔。
这时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乘这个机会,进军中原,各⾃为王,互相攻伐,出现了“五胡乱华”的局⾯,西晋灭亡后,中原成了胡⼈的天下,他们不重视农⽥,只知道牧放⽜⽺,⽽且不把汉⼈当⼈看。
中 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运动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运动有哪些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规模的移民运动频繁发生,这些移民活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永嘉之乱”后的大规模移民。
西晋末年,匈奴等少数民族起兵反晋,永嘉五年(公元311 年),匈奴军队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史称“永嘉之乱”。
这场战乱导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大量百姓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向南迁徙。
他们渡过长江,来到相对较为安定的江南地区。
这次移民使得江南地区得到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原本相对落后的江南,逐渐成为了经济繁荣的地区,为后来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其次,“安史之乱”引发的移民潮也极为重要。
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战火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
北方民众再次大规模南迁,这次移民进一步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发展,使得江南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同时,由于人口的大量南迁,南方的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南北文化进一步融合。
再者,“靖康之乱”后的移民规模同样巨大。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攻破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北宋灭亡。
这一事件导致了大量北方民众逃往南方。
这次移民使得南宋时期的江南地区人口急剧增加,经济进一步繁荣。
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例如,丝织业、制瓷业等行业在南方得到了快速发展。
明清时期的“湖广填四川”也是一次著名的大规模移民运动。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历经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为了恢复四川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主要来自湖广(今湖北、湖南)等地。
这些移民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使得四川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逐渐繁荣,人口也逐渐增加。
此外,“走西口”和“闯关东”也是具有代表性的移民运动。
“走西口”主要是指山西、陕西等地的民众前往内蒙古地区谋生。
明清时期,由于内地人口增长,土地资源紧张,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很多人选择前往内蒙古地区开垦荒地、经商贸易。
历史上的6次人口大迁移,来看看你老家在哪
历史上的6次人口大迁移,来看看你老家在哪中华大地的民族和民众分布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经历了历史上多次大规模迁移才有的现在这种状况。
历次移民的结果都让后世子孙有了一个可以遥遥相望熟记于心的“祖地”,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根”。
什么原因造成人口大规模迁移造成历史上多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种1、官府主导这种原因几乎在每个朝代的移民中都有存在。
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都咸阳,为充实关中的经济实力和整治影响力,“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估计总人口在100万左右。
2、战祸避难这也是一种被动的迁移,一般都是一部血泪史,在战祸相逼下,背井离乡寻求生机。
我们熟知的“闯关东”、“走西口”都是这种模式。
3、自主迁移这是一种寻求自我发展空间拓展的迁移,有辛酸更有积极。
唐朝以后逐渐有大批人到南洋谋生,就是这种模式。
历史上的8次人口大迁移:1、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又来五胡乱华。
晋朝士大夫家族纷纷南迁至江苏南部、浙江、湖南、湖北。
2、唐朝中叶,安史之乱,中原烽火四起,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分两条路外迁,一是南下江淮,二是西向入川。
3、北宋末年,金兵挥鞭南下,宋高宗一味南逃,中原居民随之大规模南迁。
这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迁徙地遍及当今东南各省。
这次移民活动,还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客家人”族群。
金兵侵占中原。
中原人不断南迁,河南十室九空,成了历史上人口最少的时期。
4、明朝初年,洪洞大槐树移民,从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中原地区的大规模移民。
5、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
由于张献忠占领四川后惨无人道的杀戮和其后吴三桂叛变惹来的战火,使四川人民遭受几近毁灭性打击。
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个大地理概念,包括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南方省份。
当代四川人口中80%以上的家庭是清代“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后裔。
6、近代,“闯关东”,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很多人往东北迁移,其中又数山东人数最多。
历史上六次人口大迁移,如今有一个省,八成祖籍出自外地
历史上六次人口大迁移,如今有一个省,八成祖籍出自外地数千年来,每逢天灾人祸,就会伴随着人口大转移,本文记载中国历史上六次人口大迁移,有些数字是估算,并不十分精准,仅供参考。
第一次,永嘉之乱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实力大打折扣,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入侵,造成五胡乱华。
中原汉人大量南迁,不论是王室贵族还是贫贱流民,迁移人口约为100万,当时全国人口1200万,占比8%。
第二次,安史之乱755年发生的叛乱,导致大量河南、河北、陕西的汉人南下江淮、西入四川,直到762年结束。
时间长达7年,迁移人口400万,当时全国人口1600万,占比25%,北方人口占比从75%降到50%,中国经济中心从此从黄河流域转为长江流域。
第三次,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金兵占据中原,宋高宗南渡,汉人大规模南迁,河南十室九空,也促成了福建等地的开发。
这次南迁累计人口约为500万,当时全国人口9000万,占比6%。
第四次,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明朝初期,因为战乱和自然灾害,北方占比全国人口从40%将为15%,千古名城扬州不足百人。
从山西等地移民北方,人口达700万,当时全国人口5000万,占比14%。
第五次,湖广填四川清朝初期,四川因清军、张献忠、三藩等事件,人口几近断绝。
从康熙到乾隆这百年时间内,全国移民到四川人数达600万,当时全国人口1.5亿,占比4%。
到如今,80%以上的四川人祖籍来自外省,成都更是高达90%以上。
第六次,闯关东清朝时,清朝皇室对祖地的保护,关东之地没有汉人,清朝末年,一是清朝的保护形同虚设,二是俄国的建设需要劳动力,三是饥荒,导致东北人几乎个个都要去往关东地区。
数十年时间,约有1000万人闯关东,当时全国人口4亿,占比2.5%。
我是趣味的历史,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关注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的中国人从哪里来,祖居地在哪里,根在何方,为什么呈现在的布状态,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中国人从哪里来,这是个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主要有两种说法:中国人种西来说,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都是从非洲迁过来的。
由于中国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文字比较相像,由于中国的仰韶大发现彩陶的彩绘和以色列比较近似,且由于中国秦汉以前出土的古墓中和田玉比较多,很多人倾向于中国人种西来说。
二是中国人种本地说,说中国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一样,现代人有几个发源地,中国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这种观点的学者以中国的仰韶文化和最近发现的许昌人作证据。
无论持何种观点,有一点到是肯定的: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发源于黄河中上游,逐渐东移南迁的,这才形成今天的分布状况。
1000年前,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人,在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下,不断的东移南迁;元代以后,主要是东西向的迁徙,东西向移民最重要有以下两桩: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和湖广填四川;在清朝中后期和民国时期,中国的移民方向主要是“下南洋”、“ 闯关东”和“走西口”,主要的移民路线就是:中国的三个人口大省河南、山东和四川,河南向西北、山东向东北、四川向西南迁移,而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浙江人则是下南洋;建国后,先是组建兵团,接着知青支边,继而三线建设,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则是前往东南沿海和出国潮,有的已经移民欧美等世界五大洲。
根据我听到、看到和想到的,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可以归纳为以下十次。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
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
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兖州、南弘农、南新安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侨乡。
这很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很多地名都是新什么的,,如纽约,就是新约克郡的意思,还有新奥尔良,新威尔士,都是英国的地名,加上一个“新”字的。
就是今天,南方还有很多地名,还是古代中原的地名呢!这次移民成为吴、湘两大系南方汉族的基本源流。
南迁的流民计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
其中苏皖二省就占移民总数将近一半,江苏有些区段呈高度集中状态,今南京以东至镇江一带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原居民还要多。
二、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给唐王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
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
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显着增加,吴县移民可能占到全县户口的三分之一。
由襄州沿汉水南下经郢、复至鄂,诸州户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连移民路线都斑斑可考。
三、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
关于这次他逃亡,很多明清小说、戏曲中都有记载。
累计南下移民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
今东南各省,甚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苏南浙江一带,更加密集的移民区则是从苏州至宁波一带,当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里。
这次移民活动,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客家人”族群。
金入主中原不久,蒙古崛起,继续南下侵占中原。
中原人不断南迁,河南十室九空,成了历史上人口最少的时期。
四、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从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中原地区的规模宏大的官方移民。
有宋以来到明初,华北平原经数百年战乱,旱涝蝗疫之灾也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人口大量亡徙。
祸不单行,1350年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陷入一场空前的鼠疫之中,华北平原人口进一步损失。
1381年,田野广袤,土地肥沃的河南、河北人口都仅有190万,而土地较少的山西人口却达400多万。
明王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朱元璋决定从山西移民填充华北平原,其中移民河南93万人,移民山东121万人,移民河北41万人。
今天河南、河北、山东有很多人都以洪洞大槐树为祖居地的,这不仅是人们的代代口口相传,也见之于家谱、史册。
仅我们的豫西,从大槐树的移民后裔要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我家乡很多姓氏,都是那时迁入的,至今已传了二十一、二代。
因此上说,古代中原的汉族人一大半已经南迁,今天的中原人三分之一是晋南移民的后裔。
五、明末清初的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
张献忠入川,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更大开杀戒;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
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
据官方统计,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成都全城只剩下7万人,一些州县原有人口只剩下10%或20%。
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湖广是个大地理概念,包括两湖、两广、江西、福建等南方省份。
在一个世纪内,四川接纳移民达600多万人。
当代四川人口中80%以上的家庭是清代“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后裔,总数达六、七千万人之巨,在成都,这个比例更高,达95%以上。
如朱德在《我的母亲》中介绍,祖先就是湖广填四川时广东迁移过来的,陈毅、聂荣臻的先祖来自湖南,吴玉章、郭沫若的先祖来自福建,刘伯承、罗瑞卿的先祖来自湖北,邓小平的回籍祖来自广东等。
六、粤、闽等沿海居民的下南洋。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10国在内的广大区域。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
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但真正意义上的下南洋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到清朝末年达到高潮。
到1905年,海外华侨总数已达700万人。
直至近代几次革命低潮时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中国人移居东南亚。
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95%以上。
这与自然、人文因素极有关系。
闽、粤两省海岸曲折,人民与海相习,这是内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
据统计,印尼两亿人口中,约一千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六百万;泰国六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二千万,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万人,华人多达90%,是海外华人占所在国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家。
七、晋商和陕北居民的走西口,形成了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汉族人口。
走西口的时间,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开始,那么截止时间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应该是在明末清初,这个时候数量是最大。
走西口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所以生活比较困难;另一部分人就是由于在内蒙这一带,当时的边防需要,所以晋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时候,内蒙边防的需要发展起来的。
那么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到口外去发展商业,发展贸易,以至于到后来的票号。
所以走西口这个现象,实际上就是中国移民的一个部分。
那么“西口”到底在哪里呢?它位于山西、内蒙交界处的右玉县,它实际上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真正的名字叫杀虎口。
由于西北晋绥,内蒙古地区地区接近沙漠,土地贫瘠,还由于移民外蒙的汉族,在外蒙闹独立时,被驱逐,移民的数量有限。
八、山东、河北、河南的闯关东,形成了今天东北的多数居民。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
山东又以胶东最多,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
关东之要“闯”,清王朝把东北作为龙兴之地,是不准汉族迁入的。
明朝末年的汉族人,要么逃回关内,要么变为满族了。
为什么要去闯关东,因为随着日、俄势力进入东北,满清对东北的移民禁忌形同虚设,还因为随着日、俄对东北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第三,因为内地曾发生了光绪3年、民国18年、民国31年三次大灾荒,内地居民扶老携幼,结队成群,逃荒到东北,以投靠亲友,并可开种荒地。
民国时期历年进入关东地区的人数多寡不一,但至少也在20万人以上,而超过百万人的年份有4年。
清代、民国时期累计各超过1,000万。
可以说,今天东北超过8成人的祖先,都是那个时期的移民。
九、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移民。
河南人沿陇海铁路大规模西迁是由三大历史事件造成的:一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大规模侵华,群众往西安等大后方逃亡。
二是国民政府“以水代兵”,1938年扒开黄河花园口。
一泻千里的的黄河水淹豫、皖、苏3省44县市,1250 万人受灾,死亡89万余人。
三是1942年的中原大饥荒再一次激起了中原灾民大规模的西迁浪潮,1942年(民国31年)河南省发生了近百年来罕见的惨绝人寰的特大灾荒,米珠薪桂,饿殍载道。
而当年的关中平原,则风调雨顺,获得了大丰收。
当时河南省有3000万人口,1942年——1943年因灾荒而死亡者,据官方统计竟达300万之多。
多灾多难的中原人民辗转洛阳,或扒火车,或步行,沿陇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后方”的。
据估计,豫、皖、苏三省共有390万人,其中以河南人占绝大多数,背井离乡,他们一路乞讨,远的一直逃到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从中原到西北,漫延着一幅长长的饿殍图。
即使到现在,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城镇,河南人都占了很大比例,渭南、西安、咸阳占三分之一,宝鸡、天水甚至超过二分之一,以致西宁、兰州都有很多河南人,新疆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河南人。
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豫剧大师常香玉,就是在西安、天水、兰州唱红的。
著名作家李准的《黄河东流去》,全面记录了河南人的逃亡苦难史。
十、新中国成立及以后半个多世纪的移民路线。
新中国成立前后,伴随着解放军的南下,国民政府的垮台,大批军政人员、家属和富豪逃离大陆,前往台湾、香港、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有的甚至远赴欧美。
据报道,仅到台湾的就有200万之众,那么,解放时逃离大陆的人员应该不下300万之众。
建国后,有几次大的迁徙活动。
一是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又有10万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和鲁、豫、赣、蜀等省的农民加入兵团,1974年该兵团人口总数达226万,约占新疆总人口的1/5,占新疆汉族人口的2/5。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年10万转业官兵,还接收了本省和京、津、沪、杭各城市知青50万人。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吸纳了20多万名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自治区内城市的知识青年。
虽然后来很多知青返城,但也留下了不少人。
二是三线建设:“三线”如果从卫星上俯瞰,三线地区是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山西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的广大山区腹地,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区投入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等,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