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合集下载

中国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中国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中国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流动。

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迁移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

中国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来分析这种影响。

一、经济影响1.城市劳动力供给增加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城市的劳动力供给得到了极大的增加。

这种增加使得城市能够更好地满足日益扩大的劳动力需求,促进了城市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2.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会导致农村人口减少,而这部分人口通常是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

剩余劳动力的流失意味着农村经济的衰退,然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的产业转型和农业现代化。

3.扩大了城市市场规模人口迁移使得城市人口增加,进而扩大了城市市场规模。

这有利于城市内商品和服务的销售,推动了城市的商业和消费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影响1.城市社会结构多元化人口迁移使得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中涌入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人口。

这些人口的到来给城市社会带来了新的文化和社会习惯,使得城市的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

2.城市人口压力增加随着人口迁移的增加,城市中的人口密度不断上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面临巨大压力。

例如,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等问题凸显,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3.城市社会服务水平提高人口迁移对城市社会服务水平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为了满足迁入人口的需求,城市不断增加社会服务设施,提高了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方面的服务水平,让城市居民享受到更好的社会福利。

三、环境影响1.城市环境压力增加人口迁移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包括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资源消耗、能源使用、排放等问题。

城市环境的污染、水资源紧张等问题逐渐凸显,要求城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2.农村环境改善人口迁移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减轻了农村环境的压力。

农村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土地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也得到了更好的执行。

2024年全球人口迁移问题日益突出

2024年全球人口迁移问题日益突出
宜人的气候、优美的自然 环境、良好的城市基础设 施等,都是吸引人口迁入 的重要因素。
地域性差异与趋势预测
南北差异
南方地区经济相对发达,气候宜人,成为主要的人口迁入地;而北 方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和气候寒冷等原因,人口迁出较多。
东西差异
东部地区沿海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吸引大量人口迁入;而 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相对落后,人口迁出较多。
加强边境管理和安全合作
通过加强边境管理、打击非法移民和跨国犯罪等措施,维护国家安 全和稳定。
促进移民融入和社会和谐
通过提供语言培训、文化交流、就业援助等措施,帮助移民更好地 融入当地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提升公众意识和参与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教育等途径,提高公众对人口迁移问题的认识和重视 程度。
和投资格局。
迁移人口带来的市场需 求和消费潜力,吸引国 际资本和企业投资迁入
地。
人口迁移还可能导致国 际贸易和投资的重心发 生转移,一些新兴市场 和地区可能崛起为全球
经济的新引擎。
04
社会文化融合与冲突问题探讨
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语言沟通障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差异给移民融入当地社会 带来困难。
价值观念冲突
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和移民背景的多样化,移民问题将更 加复杂和多元化,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国际合作将更加紧 密
面对全球人口迁移问题的挑战,各国将加强国际合作,共 同推动全球人口迁移问题的解决。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年全球人口迁移问题日 益突出
汇报人:XX 2024-02-05
目录
• 人口迁移现状及背景 • 主要迁出地与迁入地分析 • 人口迁移对全球经济影响 • 社会文化融合与冲突问题探讨 • 生态环境压力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 国际合作与政策建议

人口变迁视角下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挑战与路径

人口变迁视角下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挑战与路径

人口变迁视角下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挑战与路径目录1. 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范围与问题 (5)2. 人口变迁的理论框架 (6)2.1 人口变迁的基本理论 (7)2.2 人口变迁对社会的影响 (9)2.3 超大城市人口变迁的特点 (10)3. 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状 (12)3.1 基层治理的基本概念 (13)3.2 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实践 (14)3.3 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 (15)4. 人口变迁对基层治理的挑战 (17)4.1 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的影响 (18)4.2 城市空间布局的压力 (19)4.3 公共服务供给的挑战 (20)4.4 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的挑战 (21)5. 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路径探索 (22)5.1 创新治理体制机制 (23)5.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5)5.3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26)5.4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 (27)6. 案例分析 (29)6.1 国际经验借鉴 (30)6.2 中国城市案例 (31)6.3 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 (32)1. 内容概括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超大城市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包括人口数量增长、流动人口增加、人口老龄化等,这些变迁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城市资源压力增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环境承载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

流动人口管理难题:流动人口数量庞大,管理难度加大,社会融入、就业、居住等问题突出。

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养老服务需求增加,基层治理需关注老年人的生活与健康问题。

优化城市规划与资源配置:根据人口变迁趋势,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加强基层自治与社区建设:推进社区自治,提升社区居民参与度,发挥社区在人口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完善人口管理体系:建立多部门协同的人口管理机制,实现精准化管理,提高服务效率。

中国的人口迁移

中国的人口迁移

中国的人口迁移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数量和分布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也越发显著。

本文将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以及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随着农村经济收入增加、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这种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

农民工流动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他们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他们也面临着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的问题。

政府应重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平的就业机会,确保他们在城市中获得公平、稳定的就业和生活条件。

二、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相对更加发达,而西部地区相对较为欠发达。

因此,东部地区成为了一个吸引人才和资源的热门地区,西部地区则成为了人口外流的主要源地。

这种东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具有双向性。

一方面,东部地区的高工资、优质教育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大量的西部人口前往东部谋求更好的发展。

另一方面,一些东部地区的人口也选择迁往西部,参与西部地区的创业和发展。

人口流动对于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提高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吸引人才回流和留下。

同时,也需要加强东部地区的扶贫和助学计划,减少贫困地区人口的流失。

三、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流动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农民工的涌入为城市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加了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城市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其次,人口流动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

农民工通过在城市工作带回的收入,改善了自己在农村的生活水平。

他们购买了家庭必需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

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

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分布和迁移对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人口分布和迁移的现状、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中国人口分布的现状中国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东部沿海集中、西部地区稀疏的特征。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得人口分布稀疏,经济欠发达。

二、中国人口分布的原因1. 地理因素:中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多样,导致人口资源的分布不均。

东部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和文化中心,自然条件适宜,便利的交通网络满足了人们对于发展和资源的需求。

2. 历史因素:中国的人口分布与历史的演变有关。

古代的农耕文明使得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肥沃的土地,导致了南方地区的人口相对集中。

此外,长期以来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人口也相对较多。

3.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了人口分布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人口涌入,形成了人口高度聚集的现象。

而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欠发达,人们更倾向于向东部地区迁徙。

三、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中国人口迁移主要分为城市间迁移和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两种形式。

1. 城市间迁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从相对欠发达的内陆地区迁移到发展较好的沿海城市以及一线、二线城市。

这种迁移形式主要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2. 农村到城市迁移:中国农民工问题是人口迁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量的农民工从农村流向城市,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农民工往往面临社会保障、户籍等方面的问题。

四、中国人口迁移的原因1. 就业机会:城市相比农村更具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2. 教育资源: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更加丰富,许多农民倾向于把孩子送到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

3. 社会保障:城市相比农村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吸引了许多农民工选择将家庭迁往城市。

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探讨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探讨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探讨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现象。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发展,人口迁移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种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人口迁移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口迁入城市,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以有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迁入的人口可以为城市提供劳动力和技术,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的活力。

这样的迁移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人口迁移还可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随着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地区的经济活动也相应增加,从而带动了就业机会的扩大。

大量的人口迁入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需求,尤其是在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种增加的就业机会可以提高人口的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此外,人口迁移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当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时,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接触和交流,产生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体验,也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进步。

二、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人口迁移也可能带来社会经济问题。

首先是城市的承载压力增加。

大量的人口迁入城市,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城市的交通、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都需要面临更多的需求和挑战,难以及时满足居民的需求。

其次是农村劳动力流失。

人口大规模流动,特别是向城市流动,使得农村地区面临着劳动力流失的问题。

农村地区缺乏劳动力,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此外,人口迁移也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资源的竞争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米咏梅【摘要】摘要:人口迁移是一个地区的户籍人口转移到另外一个地区工作,逐渐成为另一个地区的常住人口。

我国人口迁移具有逐年增加,较高学历、落后地区迁入发达地区等特点。

人口迁移能够促进我国地区间经济逐步趋于平衡。

建议经济落后地区通过吸引迁出人口回迁和留住常住人口的政策措施,放大人口迁移的积极作用,逐步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

【期刊名称】北方经贸【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2【关键词】人口迁移;特点;影响分析;政策建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量人口迁移始于改革开放以后。

1984年起户籍管制逐步松动,人口跨省市流动日益增加,尤其大批农民涌向北上广以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务工。

农民工的工资报酬处于最低水平,凭借这些丰裕且廉价的劳动力,沿海地区的产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同期,沿海与内陆落后地区的经济差距日益加大,中国“东高西低”的非均衡区域格局逐渐形成。

人口迁移是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收敛,还是加大了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不同的回答,将产生迥然相异的政策涵义。

一、人口迁移的特点(一)改革开放以来逐年增加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规模在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创历史新高。

(二)农村人口移向城市2010年全国迁移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占全国人口迁移总数的68%,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

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人口以年轻劳动力为主,老人和孩子继续留在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三)从中西部移向东部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一直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流动,珠三角和长三角是吸纳人口迁移的主要地区。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至今仍在全国居首位。

中国人口面临的问题

中国人口面临的问题

中国人口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形势总体是好的。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现实风险。

21世纪上半叶,将迎来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高峰。

今后十几年,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总人口每年仍将净增800-1000万人;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要求;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对公共资源配置构成巨大挑战;贫困人口结构趋于多元,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总之,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压力沉重的局面,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状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是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期,人口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人口安全面临的风险依然存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总体上仍然处于紧张状态,带来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是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是人口素质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

三是人口结构性矛盾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影响日益显现。

表现为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人口在地区间、产业间分布不尽合理。

四是人口调控和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风险:流动迁移人口规模庞大。

现阶段的低生育水平很不稳定。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无不与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密切相关,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

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全党务必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负责的高度,坚持不懈地做好新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中国的人口与人口迁移状况

中国的人口与人口迁移状况

中国的人口与人口迁移状况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同时也伴随着人口的迁移。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人口状况以及人口迁移的情况。

中国人口总量庞大,截至目前已经超过13亿。

这个庞大的人口数量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庞大的人口规模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劳动力资源。

另一方面,人口过多也对国家的资源分配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压力。

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由于长期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面临着老龄化问题。

近年来,中国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这给社会养老、医疗等方面带来了压力。

同时,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也在减少,这可能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人口迁移是中国人口状况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

这种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被称为“农民工潮”。

农民工潮给中国的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

然而,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带来了挑战。

城市的住房、交通等资源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此外,人口迁移还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户籍制度不公平,农民工的权益难以保障等。

除了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外,中国还存在着一些内部人口迁移的现象。

一些人口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迁移,这被视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另外,一些年轻人和人才也选择去海外发展,这种国际人口流动也为中国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人口状况和人口迁移的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政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工的待遇和权益保障。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资,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鼓励一部分人口留在农村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的人口与人口迁移状况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多样的话题。

人口数量庞大、人口结构改变以及人口迁移都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热点01 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和问题-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热点01 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和问题-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热点01 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和问题热点指引热点概述——中国人口现状——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中国人口转变的问题名师解读热点集训(40分钟)【中国人口现状】中国已经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新常态背景下人口呈现出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3》提出,近12年来,中国先后出现了劳动年龄人口达峰和人口总量达峰两个重大转折点,当前我国的人口总量已处于峰值期,未来较长时间内将保持下降趋势。

而在人口总量仍然较大的背景之下,人口发展新形势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正面影响,但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还存在不确定的影响,在变局中孕育着机遇。

人口情况始终是我国最重要的国情之一,中央已经明确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我国正在陆续出台包括生育支持、人力资本提升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在内的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

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受到育龄妇女人数、生育意愿、生育政策、初婚初育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当前,我国处在“生育政策转制、生育观念转型、生育率发生结构性与交错性变化”的时期,因婚育年龄的大幅推迟,育龄妇女的生育模式正由“窄峰型”向“宽峰型”转变,加之育龄妇女人口规模下降,我国人口出生率在近一段时期内保持着较低水平。

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死亡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

较低水平的生育率和平稳上升的死亡率叠加影响,导致未来我国人口规模将呈现持续萎缩态势。

预测结果如图2所示:在中方案下,即使总和生育率到2050年提升至更替水平,2023-2050年我国人口总量仍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人口增长率保持“零”以下先升高后下降趋势。

人口与城市化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人口与城市化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人口与城市化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人口与城市化: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人口和城市化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人们的迁移行为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人口流入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人口流入是指人们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地区的现象。

这种人口迁移给城市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人口流入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大量的人口流入使得城市拥有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增加了生产力和创造力。

其次,人口流入还可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因为流入人口的需求增加,城市需要扩大公共设施,改善交通、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条件。

再次,人口流入还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不同地区的人们聚集在城市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发展。

然而,人口流入也会给城市发展带来一些挑战。

首先,大量的人口流入会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巨大压力。

城市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满足流入人口的需求,如住房、就业和教育等方面。

其次,人口流入也可能引发城市的社会问题和不平等现象。

因为流入人口的社会背景和发展水平不同,可能导致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最后,人口流入还可能给环境带来压力。

大量的人口聚集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会对资源的供应和环境的保护造成一定的负担。

二、人口外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除了人口流入,人口外流也对城市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人口外流指的是人们从城市地区迁往农村地区或其他城市地区的现象。

这种人口迁移同样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人口外流可能导致城市劳动力的减少和人才的流失。

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人才离开城市,对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构成一定的威胁。

其次,人口外流还可能导致城市经济的减速和衰退。

流出人口的减少使得城市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减小,进而影响了城市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最后,人口外流还会导致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老龄化问题的加剧。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迁移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人口结构,也对城市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动因。

首先,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其次,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集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口迁移。

城市拥有更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许多家庭为了子女的教育和家人的健康选择迁往城市。

此外,政策因素如户籍制度的改革、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城市和农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城市而言,人口的大量涌入带来了劳动力资源的丰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也随之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同时,社会服务的压力也显著增加,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面临巨大挑战。

对于农村而言,人口的外流导致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留守老人和儿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此外,农村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结构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应对人口迁移问题的策略面对人口迁移带来的挑战,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应对策略。

首先,应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缓解城市压力。

其次,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资源和机会的均衡分布。

此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迁移人口的合法权益,也是解决人口迁移问题的重要举措。

在政策层面,可以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降低迁移人口的落户门槛,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同时,加强农村建设,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和吸引力,鼓励部分人口回流,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

结语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既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才能实现人口迁移的有序进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迁移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人口迁移主要由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口流动构成。

在中国,人口迁移已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因此,城市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应对人口迁移所带来的挑战,同时促进城市的发展。

一、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 经济方面人口迁移可以极大地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这是因为人口迁移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促进生产力提升。

人口迁移还可以增加城市的消费水平,促进城市的商业发展。

同时,人口的流动还可以促进城市各个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腾飞。

2. 社会方面人口迁移对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城市中,不同地区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文化和习惯。

人口迁移不仅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也可以促进城市的社会资源的深度整合。

通过人口流动,城市可以形成更加多样化,更为丰富和多元化的文化,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 城市环境由于人口迁移,城市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

比如,大量的人口流动会增加城市的交通压力,导致道路交通拥堵严重。

同时,大量人口聚集在城市中,给城市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城市环境的恶化会对城市的生活和发展产生威胁,所以环境保护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人口迁移的问题1. 安居问题人口迁移膨胀了城市的人口规模,也使得城市的住房紧缺问题加剧。

尤其在一些大型城市和热点城市,住房的价格已经涨到了不可承受的地步。

因此,城市需要采取措施解决住房供应难题,让流入城市的人们有一个舒适的住所。

2. 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交通和垃圾污染。

由于城市交通压力加剧,城市的交通流量大,交通拥堵问题突出。

大量的垃圾和污染物对城市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城市必须采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使城市环境更加清洁、整洁。

3. 社会问题城市中有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犯罪率、就业难问题、社会福利问题等等。

中国人口迁移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中国人口迁移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中国人口迁移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的人口迁移呈现出了持续增长的态势。

这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分别探讨人口迁移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对经济的影响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口迁移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活动的增加。

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的消费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扩张,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人口迁移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人口密集的城市需要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水利等,这有利于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同时,人口迁移也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的 tertiary sector比例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得以发展壮大。

但是,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产业劳动力的流失,导致一些地区的制造业产能下降;而在热点城市,由于人口过度集中,有时市场供需失衡,导致物价过高,从而抑制了消费。

二、对社会的影响人口迁移对社会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显著:首先,人口迁移导致了人口的空间重新布局,加剧了城乡差距和地区差异。

一方面,在一些热点城市,由于房价过高,很多二三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的低收入人群被迫离开,而另一方面,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人口外流加重了地方经济的困境,甚至导致了一些地方的人口老化和人才流失。

其次,人口迁移也带来了诸如人口流动、人际交往、文化碰撞等新的社会问题,例如,在移民城市,群体聚集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如城中村、居民区矛盾等。

三、对环境的影响人口迁移对环境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人口迁移加剧了城市垃圾和工业污染等环境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的大幅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的产生量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城市工业的扩张,工业废气和废水排放量也在增加,对城市环境造成了攻击。

其次,人口迁移也加剧了资源紧张和能源消耗等环境问题。

我国目前主要的人口问题

我国目前主要的人口问题

我国目前主要的人口问题一.严峻的人口数量问题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国总人口为13.39亿人。

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人口总量将达到14.3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2年前后,达14.7亿左右。

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 000万的速度增长。

未来十几年,16岁及以上人口的规模总量在9亿以上,2013—2020年将超过11亿,并呈增长趋势。

劳动年龄人口基数大,高峰持续时间长,对人口就业和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给我国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瓶颈之一。

二.突出的人口质量问题中国的早教之父冯德全教授说:“我国人口存在着三多:一是文盲多。

大约5个人里面有1个文盲,占两亿多人。

二是残疾人多。

每20个人里面有一个残疾人,残疾人占了六千万。

三是智力低下人多。

智力低下人占了一两千万。

”这反映出我国人口无论科学文化素质,还是身体素质等都存在很大问题。

就科学文化素质而言,中国社科院在2009年9月8日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指出,目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

但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005年,美国该指标为13.63年,日本为12.9年,比我国(8.7年)高出5年左右。

中国社科院劳动和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说:“即使是我国近年来迅速提高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1%),也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水平相差较远。

”而人口素质是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条件,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本。

国家人口发展研究战略课题组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人口素质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已成为影响我国竞争力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因素。

三.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和加速计划生育政策实行近30年来,我国的生育率快速下降。

应对人口迁移问题的六个应对方案

应对人口迁移问题的六个应对方案

应对人口迁移问题的六个应对方案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或国家向另一个地区或国家流动的现象。

它可能是由种种原因引起的,例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等。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人口迁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就如何应对人口迁移问题提出六个应对方案。

一、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人口迁移往往与经济机会有关。

为了更好地应对人口迁移问题,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是关键。

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包括普及基础教育和提供职业培训等,可以提高人口迁移者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应该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减少人口迁移的动力。

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人口迁移往往伴随着经济和社会风险的转移。

为了应对人口迁移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确保人口迁移者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这包括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为人口迁移者提供安全感和保障,减少他们的风险感,使他们更加愿意留在自己的家乡。

三、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人口迁移往往引发社会经济差距的扩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各地区应根据自身资源和优势,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同时,应推动人口迁移者的定居地与原居地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资源共享和人才流动。

四、制定灵活的移民政策为了更好地应对人口迁移问题,需要制定灵活的移民政策。

移民政策应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灵活调控移民人数和流动方向。

同时,还应提供便利的移民手续和服务,为人口迁移者提供更好的想象,鼓励他们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

五、加大对留守儿童和老年人的关爱力度人口迁移往往导致家庭分离和社会关系的破裂。

为了更好地应对人口迁移问题,社会应加大对留守儿童和老年人的关爱力度。

提供更多的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弥补家庭分离带来的心理创伤。

同时,社会应倡导家庭和社区的支持网络,为留守儿童和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挑战和机遇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挑战和机遇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挑战和机遇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成群结队地涌向城市,这种现象也促使了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挑战和机遇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随着城市的发展,大批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也随之扩张。

城市化的过程中,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无疑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大量的建筑垃圾、废水、废气和废弃物等的排放,这些都会严重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地。

为了支撑这些人口的生活,城市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例如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这些消耗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损害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迁移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城市化驱动了人口迁移,但是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也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例如,城市交通网络不断拓展,但是交通堵塞、公共交通不便等问题也在随之而来。

同时,城市的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也会因为人口迁移过多而难以满足需求。

这些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速城市基础设施的升级和完善。

三、城市化带来的机遇城市化虽然带来诸多挑战,但是也带来了很多机遇。

首先,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的经济会得到加速发展。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企业,刺激了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加快了城市的发展。

其次,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中的人口聚集,流动性增强,信息传递更为便捷,这也加快了知识和信息的传递。

最后,城市化也带来了新的文化和思想,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四、应对挑战的措施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政府和市民应该共同努力,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意识。

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同时发挥市民的作用,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城市发展出一份力。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关注城市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城乡差距,加速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差距。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人口与城市化——现实,理论与对策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人口与城市化——现实,理论与对策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人口与城市化——现实,理论与对策中国人口迁移,流动人口与城市化——现实,理论与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迁移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

城市化进程加速,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人口迁移、流动人口与城市化的现实情况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理论与对策。

一、中国人口迁移现状1.城市化进程加速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据统计,中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19年的60.60%,城市化速度之快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吸引了大量农民工等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城市人口规模。

2.流动人口规模逐年增加流动人口是指在籍户口不在居住地的人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规模逐年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00年流动人口规模约为1.7亿人,但到了2019年已达3.9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36%。

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其中大部分为农民工。

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二、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是促进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可以提高收入水平,并且形成一定规模的消费市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

相对较低的城市生活成本也是吸引农民工进城的因素之一。

2.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城市相对于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条件更好。

许多农民希望通过迁徙为自己和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并享受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

3.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是中国人口迁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资源和机会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吸引人才和就业机会的条件,迫使农民转向城市。

人口迁移对中国城市化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包括提供劳动力、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推动技术进步等。

但同时也导致了诸多问题,如城市人口密度过高,环境污染严重,城市资源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

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录一、内涵:1、定义2、简介与背景3、实质表现二、我国面临人口问题:1、人口成本2、人口增长3、出生与死亡4、人口老龄化5、性别比失调6、人口素质7、单身意识三、对我国经济社会影响1、环境问题2、经济影响3、不堪重负四、解决对策1、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五、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1、关注2、欧盟3、日本4、美国一、内涵:1、定义:(1)、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快速变化,造成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人口数量问题,主要由非均衡生育(多子化和少子化)以及人口迁移造成,只有通过均衡生育(发达国家2.17胎,发展中国家2.3胎)和调控迁移来解决。

(3)、人口结构问题,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收入、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数等人口结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年龄(多子化、少子高龄化)、性别(男女比例失调)和收入(基尼系数高、中产塌陷)结构问题。

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只有通过均衡生育(发达国家2.17胎,发展中国家2.3胎)来解决。

人口性别结构问题,只有通过限制堕胎来解决。

人口收入结构问题,原因较复杂,但最终都只有通过壮大中产阶层,使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主体才能真正解决。

(4)、人口分布问题,主要包括大城市病、高密度连绵城市群的环境污染问题、大片乡村缺少就近(200公里内)特大城市辐射带动的发展难题、生态气候等自然条件恶劣地区人口的生存困境、以及高密度大流量的人口迁移等问题。

人口分布问题,主要是通过城镇化的合理布局,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来解决。

2、简介与背景:(1)简介: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引起了许多问题。

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过度增长,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问题。

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背景:在20世纪70年代,有人认为,当时的人口要占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总人口的7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划生育教育--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日期:2007-04-24]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流动性不断加强,迁移的流向和机制亦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迁移的宏观流向发生逆转,延续数百年的向北方迁移转换为向东南沿海迁移;城镇化进程加速,向稀疏地区进行开发性迁移转变为向人口稠密区的集聚性迁移,中国正在经历着和平时期最频繁的人口流动。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加入WTO的压力情况下,中国可能发生大规模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大量农村劳动力将脱离传统农业,其中相当部分将以不同形式进入大城市,而城市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变化,必将促使中国人口迁移日益频繁,这样,人口的流动性也会随之不断提高。

总之,当代中国的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问题是中国人口转变、城市化迅速与经济转型的历史性重要阶段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发展研究方面最有活力的领域之一。

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都是社会活跃度的重要衡量指标,其中,以定居为目的的人口迁移作为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过程,其研究价值尤为突出。

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性的急剧变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部门也进行了多项调查。

但是迄今为止,有关的研究仍然被统计数据和统计口径等问题所困扰。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不断加强,现有的户籍迁移统计数据却不能反映这一趋势,各次人口普查所取得的迁移数据,则是反映一个时间截面上的存量指标,它是所有年份迁移累计的结果。

迁移年度数据是计算迁移强度、测算整个社会人口流动性活跃程度的一个基础性问题,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多种探索。

人口迁移是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界定的人口移动现象,它和临时性的人口流动,特别是旅游、商务、通勤等类型的人口流动有明显差别。

国际上一般将人口迁移定义为改变常住地超过半年或一年的人口移动。

但目前在公安部门发布的迁移统计中,人口迁移被局限于迁移手续的那部分人口,即"户籍迁移"人口。

而其他没有完成户口迁移手续的"事实迁移人口",则和其他类型的流动人口一起全部被称之为"流动人口"或"暂住人口"。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越来越多的没有办理户口迁移的自发性人口迁移排斥在外,从而不能准确反映中国人口迁移的实际情况。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在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和1987、199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均按常住地标准统计人口,按其统计口径,迁移不仅包括办理了户籍迁移手续的人口,也包括那些没有办理户口迁移、但是离开原住地超过一定时限的人口。

我们认为,各次普查/调查所采取的迁移统计口径更能反映人口迁移的真实含义,因此采取这一口径。

资料是另一个问题。

目前全国性的迁移资料,一是由公安部门发布的有关人口迁移的年度资料。

理论上讲,中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体制,户籍迁移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登记的准确性总体上应该是有保障的,但其中也存在如前所述的一些问题。

事实上,1980年代以来,在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人口移动经历着内在机制和外在形态两方面的深刻变革,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所谓的"非正式迁移"人口的大量增加。

1982年第三次入口普查中"户口在外地"的人口数为657.5万,还只占总人口的0.66%,到1995年时,全国非正式迁移人口已达2160.9万,是1982年的3.27倍,其中多次迁移的人口数(即"人住本地不满一年,离开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者)增长速度更快,1995年为1982年的7.38倍,这反映出非正式迁移型人口移动增强的趋势。

到2000年人口普查时,非正式迁移人口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l.62%,这表明非正式迁移人口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社会群体,单纯的户籍迁移统计数据已经无法准确反映整个社会的流动情况和活跃程度。

另一类重要的资料是普查类资料,包括各次人口普查和1987年、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又称小普查)取得的数据。

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起,各次普查、调查均收集了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资料,借助这一信息,可以掌握有关非正式迁移的情况。

另外从1987年起的调查、普查还直接收集了有关迁移的信息,这类资料应该是研究中国人口流动性的最全面资料,它对研究迁移流向及结构特征具有很高的价值。

但这类资料大多是在调查时点上堆积的历年人口迁移的存量状况,不能反映在普查覆盖的调查区间(一般是5年)分年度的迁移状况。

1987、1995年的调查和2000年的普查试图取得年度数据,其中调查的一个问题是"在本地居住的时间"或者"何时来本地居住"。

根据这部分数据,通过相应调整得到以下若干年度的迁移量。

但这一数据系列除在年份上不完整外,早期的迁移量和户籍迁移统计的结果存在很大差距。

如整个1980年代,一直到1990年代上半段,人口迁移的年度总规模都没有超过1000万,大大低于户籍迁移统计的1800万左右的规模。

考虑到户籍迁移在总迁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实际迁移应该远远超过2000万人。

总的来看,目前可用的各种资料都存在不同的缺憾,不能准确地反映出中国人口迁移的年度状况和整个社会人口流动强度的时间序列变化过程,需要通过相应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综合和调整,以形成一套准确的时间序列数据。

以上两类数据中各有合理和可取的部分,户籍迁移统计资料是在中国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基础上产生的,尽管存在一定的问题和误差,但至少在户籍迁移统计方面基本上还是可信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非正式移民是与1960年代初开始臻于完善的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管理体系相伴而生的。

关于非正式移民的规模,一直没有正式的统计,只有散落在主要流人地的一些零散数据,如主要的接收区黑龙江省1954-1982年的非正式移民净迁入数估计在500万左右,新疆1955-1982年的非正式移民净迁入估计达144万。

结合1982年人口普查人户分离人口历7万的情况,按3年累积估计,则每年的非正式迁移人口在200万人左右,约占总迁移数的10%。

在非正式迁移人口规模还相对较小的时期,户籍统计数据基本上反映了整个人口迁移的规模。

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则需要根据非正式迁移迅速增长的实际,在户籍迁移基础上,补充非正式迁移数据,形成人口迁移的完整数据序列。

日益加剧的人口迁移与流动,既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社会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特殊社会经济背景的具体体现。

中国长期推行城市偏向政策,基于户籍管理制度的社会管理体系,直接制约着人口的迁移和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存在并正在加大的地区差距及投资的地域倾斜,都是人口大规模流动的重要导向因素,而市场化改革和经济成分的日益多元化,逐步削弱了抑制人口迁移的政策性壁垒,这是人口迁移增强的制度性因素。

总结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强度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其显著的阶段性。

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的阶段:1950年代人口迁移的活跃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低度迁移阶段和改革开放以后人口迁移不断活跃的新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4年到1962年,这一阶段是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迁移非常活跃的时期,基本上属于自由迁移和计划迁移相结合的时期。

1950年代前期主要的迁移,一是华北和东部沿海人口稠密地区的大批农民沿着传统的迁移路线往东北、内蒙、西北边疆诸省区开垦拓荒。

二是大规模的工业移民。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后,国家为了改变旧中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沿海城市的工厂企业迁往内地和边疆,使大批职工和家属随同迁移;与此同时,国家还组织了一批工厂企业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志愿前往新兴工业城市和重点建设地区。

三是因为新建、扩建工矿企业建设的发展,国家从农村招收大批农民进入城镇,并吸收大量自发进入城镇的农民就业。

四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人口稠密地区向地广人稀的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进行集体移民(包括城镇青年、复员转业军人以及城市闲散人员等),以开垦荒地。

这个阶段户口迁移的特点是:政府实行自由迁移政策,允许城乡居民在城乡之间或城镇之间随意迁移,一般不受限制。

正如1950年11月第一次全国治安行政工作会议所决定的:"户口工作的任务是……保证居民居住迁徒之自由,安心从事生产建设。

"1951-1953年国家先后公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和《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这些文件对居民迁入迁出只要求办理手续,并末提出任何限制。

这个时期是户口迁移最活跃的时期,在迁移流向上是内地农村人口迁往边疆地区与农村迁往城镇两种路线兼而有之;在迁移形式上是自发性迁移和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两种形式并存。

大跃进到1960年代初是人口迁移大起大落、急剧波动的时期。

根据测算,1955-1965年10年间,由农村向城镇净迁移人口约2000万。

其中,1958-1960年间,每年由农村向城镇净迁移的人口均在1000万人以上,仅1958年就有约3200万人。

1961-1964年是国民经济大调整的时期,大量城镇人口迁回农村;其中,1961年城镇人口净迁出约2000万,1962年约l 400万。

第二阶段从1963年到1977年,此阶段是中国人口迁移水平低下的阶段,突出特征就是"自由迁移"政策的终止,代之以"控制户口迁移"的政策。

户口登记制度建立之初,并没有限制迁移的意图,只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并将户口管理体系作为实施有关人口、经济、社会管理的基本手段之后,户口登记制度才成为限制人口迁移的重要工具。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人民生产生活资料的分配完全纳入行政性的计划调拨之中,通过户口制度实施有关人口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这样,非计划性的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都将影响计划目标的实施,客观上产生了限制人口自由流动的需求。

而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落后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特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当时经济工作中的某些失误,促成了限制性户口迁移政策的最后形成。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增长迅速,社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1.3%,城镇企业虽然招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但是无法完全吸收流入城市的大量农民,于是政府在1953、1954、1955年和1957年先后四次发出指示,劝阻农民盲目流入城市。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被迫处于调整阶段,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工厂企业吸收职工速度较前减慢,加之城镇劳动适龄人口逐年增加,所需劳动力可以就地解决,无需继续大量吸收农村劳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