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民史与典型移民事件
中国朝鲜族移民史
1.人口与分布朝鲜族先民原居朝鲜半岛,自17世纪20~3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300年间由于战争、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从朝鲜半岛越过鸭绿江、图们江边界,陆续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定居。
由于长期在与朝鲜或韩国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生活,逐渐转变为有别于朝鲜半岛民族的中国朝鲜族共同体,成为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为192万3842人,其人口总数在中国56个民族中居14位。
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东北三省。
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人口为177万519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92.27%。
其中吉林省朝鲜族人口为114万568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59.55%,黑龙江省为38万8458人,占20.19%,辽宁省为24万1052人,占12.53%。
其余人口则分布在内蒙及关内的一些省市。
朝鲜族有一个自治州、一个自治县,均在吉林省。
即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南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于1952年9月成立,是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区和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2002年延边总人口为218.8万,其中朝鲜族人口为83.4万,占延边总人口的38%、中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0%以上。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成立于1958年9月,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相望。
2002年,该县总人口为85,410人,其中朝鲜族人口为12,58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74%。
此外,还有40多个朝鲜族民族乡,分布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选录)
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选录)说明:1、本表起于约公元前21世纪,止于1949年。
2、本表所列,限于移民史实或与此密切相关的内容。
3、古地名受次出现时,一般均注明今地。
县级或以下地名注其驻地或所在地,府、州、郡或以上地名一般仅注治所。
4、分裂时期或当年不止一个年号时,仅注与内容有关的政权纪年或年号。
5、限于篇幅,所记移民过程、迁入和迁出地等往往从略,详情请阅相应的正文。
185年东汉灵帝中平二年黄巾起义后,关中人大批外迁,南出武关(在今陕西商南县西南),北徙壶关(在今山西长治县东南)。
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被杀,董氏余党攻入长安,以后又相互攻击,造成大量死亡和外逃,以至关中无复人迹。
数十万人东迁至今江苏徐州一带投奔徐州刺史陶谦,数万户进入四川投奔益州牧刘焉,一部分南出武关,经南阳,迁入荆州。
孙策渡长江南下,经营江东,江淮间不少人随之南迁。
193年初平四年投奔陶谦的难民大部分被曹操屠杀。
204年建安九年曹操攻下袁氏所据阴安(今河南南安县西南),迁其民于河南(今河南中部)。
301年永康二年、永宁元年“八王之乱”使洛阳、长安、今河南和相邻的河北、陕西、山东、山西部分地区沦为战场,大量人口逃亡。
聚集在荆州(治今湖北荆州市江陵)的流人有10余万户,部分来自中原。
部分系由巴蜀而来。
625年武德八年扬州治所从丹杨(今南京市)移到江北(今扬州市),居民随同迁移。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开始招募内地汉人迁入今河套垦种。
664年唐麟德元年在昆明之弄栋川(今云南姚安县北)置姚州都督府,每年募兵500人前往镇守,前后达80余年,许多人留居于此。
669年总章二年漳州(今属福建)境内“蛮夷”起事,光州固始人陈政奉命率将士113员、府兵3600人前往平乱,其兄弟后又率58姓军校前来支援,陈氏子弟及部下以后定居漳州一带。
688年垂拱四年越王贞起兵失败,因受牵连而连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5000口,全部流放丰州。
704年武周长安四年因境内逃户众多,合州增置铜梁县(今属四川)。
20世纪5080年代云南边境地区的汉族移民
283
了130.12万人。叼0年中,沿边八个地州共增加人口618.5万人。在民族构成上,许多传统的民族 自治地方,汉族人口比例有了较大的提高,如西双版纳州,解放初,傣族人口较多,约占总人口的 52%,哈尼、布朗、瑶、佤、基诺等民族以及汉族的人口约占48%。到1983年,西双版纳的汉族 人口由1955年建立自治州时的1.7万人,上升到19.17万人@。西双版纳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形成了傣族、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人口的增长给边疆地区的生态环境 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一时期,农民流动总体上是流向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不过,由于边疆地区社会经济 的发展缓慢,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群众商品意识和竞争相对较弱,而且许多项目急待建设,这对一 些有技能和有商品意识的外来人员产生了吸引力,大量的内地建筑队、商贩、有技术专长的手工业 者不断流入边疆地区,停滞30多年的内地与边疆的人口自发流动又开始恢复,很快成为边疆移民 的主要形式。如西双版纳勐海县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方针的贯彻,县境内流 动人口迅速增长,1982年迁入勐海的人口有5202人,1985年迁入人口6468人,1990年第四次人 口普查登记,常住勐海一年以上、户口在外县的外来移民6594入。圆进入90年代以后,除工商移 民外,还增加了大批到边疆承包土地耕种的内地各族农民。
垦荒青年。1955年12月,昆明青年志愿垦荒队3552人分赴边疆各军垦农场或组建青年农庄。 其中550名来到黎明军垦农场,2230名到双江、勐撒、镇康等军垦农场,389名到潞江组建新城青 年农场,97名到遮放,89名到陇川,99名到盈江,98名到莲山组建青年集体农庄。1958年4-5
【精品】马邑移民明代山西人的一场重要迁徙
【关键字】精品马邑移民,明代山西人的一场重要迁徙在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移民发源地,大概要算山西洪洞大槐树了。
著名移民专家葛剑雄在《山西移民史》的序言《家山何止大槐树》中指出,明初大量的“移民迁自山西各地,不可能都来自洪洞县,更不会全部出于大槐树”。
大槐树移民影响再广、意义再深,也只是移民史的一部分,大槐树只不过是对明初山西百万移民潮的一种集体追忆,而更多的迁徙仍然鲜为人知。
有意思的是,在明朝遗留下来的大量官方文献中,如《明实录》《明经世文编》等,并没有特别提到山西洪洞县的移民,更不用说大槐树了,而《明太祖实录》却清晰地记载了朔州马邑圪针沟移民。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进占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但以扩廓帖木儿为代表的元朝军队残部在长城一线活动,时常向明朝守军发动攻击,并掳掠边境居民。
同时,以“四大王”为首的蒙古贵族残余势力逃入山西太原西北部的静乐、岢岚山中,以管涔山区为中心,聚众结寨,四处攻掠。
两股势力内外呼应,一度十分活跃,严重威胁到明朝的统治。
为了达到釜底抽薪、斩草除根的目的,明太祖朱元璋一方面调集大军武力解决,一方面将移民作为清除关外忧患的重要手段。
《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故元四大王寇大同、武州,太原卫指挥桑桂等击之……桂与指挥郑亨等率兵击之,追至牛尾庄(今忻府区牛尾庄),四大王遁走,或其三大王脱忽的帖木儿,送京师(今南京)”。
“辛酉,太原都卫奏获胡寇张成等十六人,上命询胡人潜伏之所,欲用兵剿绝,勿容再聚其寨,外夷人皆令迁入内地”。
按照“外夷人皆迁入内地”的政策,朱元璋把归降和被俘虏的蒙古人,全部迁入到京师(今南京)、彰德(今河南安阳)、卫辉(今河南汲县)等地,后来又对蒙古人进行集中安排,除“隶军籍”外,一般“占籍为民”,即等同于汉民,就地安排下来。
据《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七年四月乙巳,大将军徐达已获故元官属一千三百二十三人,并招致河曲府山谷军民二千九十二户,计五千九百八十八人入奏。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897—1931年东北移民
弧inlpoIt纽t role ill nlis phenom锄on.By孤d l对ge,me perfomarlce w勰more
Shanhaig啪 prominent during the pefiod of 1 897-1 93 1.Re如gees inside
巩
日期:嘲年}A}于B
(’日
I
damdoc为您倾心整理(小店)(QQ@2218108823)
⑨
硕士擘位论炙
MASTER’S THESIS
序言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内地人民向边疆迁移的传统。移民可以划分为政府性移民和 自发性移民两种,不同时期两者的主导地位不同。有时政府性移民占主导地位,有 时自发性移民占主导地位。政府为了开发边疆,扩大耕地面积,调节人口与耕地的 比例①,鼓励内地人民向地广人稀的边疆迁移。或者由政府有组织、大规模地向边 境移民。中国历代政府出于国防的需要,移民屯垦多设于边患地区、要冲之地。通 过移民可以巩固边疆、开垦荒地,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部分 汉族人民为了生存发展、逃避战乱灾荒等自发地到地广人稀的边疆定居,成为当地 的一分子,为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本文以<1897—1931年东北移民》为论文题目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特别是1897一1931年间的 移民更值得深入思考,这一阶段是近代东北移民的高峰期,移民数量之多、规模之 大历史罕见,对东北的社会经济发展,边境巩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931—1945 年日本占领东北期间,东北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日本侵略,占东北人口多数的移民 起主要作用。从后面的学术动态简介中可以看出,对移民问题的研究,虽己有了一 定的学术积累,但与其他地区的移民史相比,近代东北移民史的研究仍十分薄弱, 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1897一1931年间的东北移民研究更为薄弱。 其次,笔者在读研期间就开始关注东北移民问题,收集移民资料,经过二年来 的积累,对东北移民问题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此外,笔 者的先辈是东北移民。笔者本人是在东北出生长大的,对东北社会的状况比较熟悉, 搜集东北移民方面的资料容易些,具有研究东北移民问题的优势。基于以上考虑, 笔者选择<1897一1931年近代东北移民》作为硕士论文选题。 《1897—1931年东北移民》分析了移民社会背景、移民进程及对东北社会经济 的影响。“移民潮"的形成,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趋动的结果,是人们为生存发展 而进行的移民。本文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关内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人们
《中国移民史》的史料及史实问题
《中国移民史》的史料及史实问题《中国移民史》(全六卷,葛剑雄主编,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是新近出版的一部多卷本移民通史。
全书的重点是描述移民的过程,勾勒移民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它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移民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但是,也存在一系列直接影响其学术价值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史料问题。
作者对构筑移民史的许多基本史料缺乏全面的掌握和深入的理解,重要而关键的史料收集有失漏;未探究史源,或版本使用不当而致误者也颇多。
此外,对移民数字的估计存在偏差,对相关历史地理的状况认识不够。
这些都使作者所着力描述的移民过程,即迁徙的时间、地区、规模等,不尽可靠。
其次,研究对象不够确定。
以往的研究,大多将“移民”当做一个尽人皆知的概念,没有对它进行严格的界定。
有鉴于此,作者在对种种说法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明确地说:中国移民史》(全六卷,葛剑雄主编,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是新近出版的一部多卷本移民通史。
全书的重点是描述移民的过程,勾勒移民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它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移民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但是,也存在一系列直接影响其学术价值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史料问题。
作者对构筑移民史的许多基本史料缺乏全面的掌握和深入的理解,重要而关键的史料收集有失漏;未探究史源,或版本使用不当而致误者也颇多。
此外,对移民数字的估计存在偏差,对相关历史地理的状况认识不够。
这些都使作者所着力描述的移民过程,即迁徙的时间、地区、规模等,不尽可靠。
其次,研究对象不够确定。
以往的研究,大多将“移民”当做一个尽人皆知的概念,没有对它进行严格的界定。
中国移民史与典型移民事件
原来的居住地而在其他地方定居了较长
时间的人口,任何参与了这一迁移过程
移
的人都是这次移民中的一员,都具有移 民身份。但把移民作为争论的对象或一
民
种社会现象,即以一群人或一个群体。
的
➢依据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特点,中国
移民史上的“移民”的定义是“具有肯
定
定数量、肯定距离、在迁入地居住了肯
1、促进了耕地和粮食产量的增加, 经济得到快速恢复。
2、先进技术和物种的传入,如湖广 地区的精耕细作法,烟草、糖蔗、楠 竹的种植,豆豉和造纸业等。
3、番薯和玉米的种植。
闯关 东
➢ 什么叫闯关东?
➢清军入关以后,满族人大量移居关内,东 北地区留下了大片可垦的土地。清初又以 东北为龙兴之地,严禁汉人自由迁入垦殖, 并在辽东边墙插柳结绳,形成柳条边。由 于灾荒等缘由,华北等地的大量汉人迫于 生计,纷纷以各种方式走到关外去谋生, 这些活动是在封禁的条件进展的,故历史 上称“闯关东”。
客家 的独 特文 化
客家 文化
横断 山民 族大 走廊
➢ 概念
在中国西部甘青川滇直到东南亚地 区山脉南北纵列,金沙江、澜沧江、怒 江、岷江、雅砻江、大渡河六江从北向 南奔涌,河谷深切。在中国历史上,横 断山纵列河谷受东亚历史气候和环境等 因素的影响,演出了一次次从北往南的 民族大移民,故被称为横断山民族大走 廊。
三、 四阶 段及 影响
➢第三阶段 1912-1930,东北移民进入缓慢增长期。
➢第四阶段 1931-1949,外籍移民和华北劳工的进 入。
➢影响 ➢汉族移民的进入,促进了东北的开发, 对边疆的稳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走西 口
➢ 何谓“走西口”?
历史十大移民事件排名
历史十大移民事件移民的名人不在少数,他们移民的初衷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但他们现在肯定过得很滋润,其实中国人移居海外,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
他们带来的影响却远远大于实际意义,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中国史上十位影响深远的移民者。
第十、张爱玲移居美国1955年,著名作家张爱玲移居到美国洛杉矶,后逝世于加州的公寓里,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
第九、梁启超移民到日本清朝光绪年间,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为躲清朝慈禧的追杀,梁启超移民到了日本。
在此期间先是主办了《清议报》,后又创办了《新民丛报》,主要观点就是保皇斥后。
1912年梁启超回到中国,担任了袁世凯的司法总长。
1929年梁启超去世。
第八、吴元盛移民加里曼丹岛清朝乾隆年间,广东嘉应州梅县人吴元盛,因为谋划发动起义失败,而逃亡到东南亚的婆罗岛及今印尼的加里曼丹岛。
他先成立了聚胜公司,后成立了戴燕国并成为国王,此后戴燕国世袭四代,19世纪中叶,戴燕王国被荷兰的殖民者灭亡。
第七、郑成功移居台湾南明末期,清军横扫大明王朝。
1661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驻军,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第六、张琏移民苏门答腊明嘉靖年间,因不满朝政腐败,张琏杀死族长,投奔大埔郑八、萧晚义军。
后因起义失败,南下夺占三佛齐岛(今苏门答腊),自立为国王。
第五、李俊移民泰国北宋时期,《水浒传》原型人物,混江龙李俊,在随宋江平定方腊后。
诈病归隐,与童威等人远赴海外,最终在海外创立基业,成为暹罗国主。
第四、陆自立移民爪哇岛南宋祥兴二年,宋将张世杰兵败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年幼的黄帝跳海而亡。
其幼子陆自立移居至南洋爪哇岛,后创立了爪哇顺塔国,建立了一个华人的世界。
第三、鉴真移民日本唐朝时期,鉴真5次东渡日本,皆因遭官府阻拦或遇飓风皆未能成功。
第六次东渡成功,在日本传扬佛法,并建立了唐招提寺,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他还传授了日本豆腐、饮食、酿造等制作工艺。
对日本影响深远巨大。
中国移民史ppt
•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 别是: • 闯关东, • 走西口, • 下南洋。
• 闯关东:关,指山海关。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旧中国,山东人口稠 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史书说: “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 • 走西口:“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因 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流民走过 西口,过长城,就可到达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带谋求生计。 走西口流民来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主流。 • 下南洋:南洋包括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 国、越南、缅甸等地。指流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下 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绝对 多数。
• 下南洋原因: • 在明末到清末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 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 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 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 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偷渡到南洋谋生。据1935年中国太平 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 而出洋者占 69.95%。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 充满希望的人,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人。
• 下南洋的启示 • 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 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的认同感。“走西口”这 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 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而“闯关东”这一移 民浪潮,则是大大促进了满族与汉族的交流,进一步增进 了满汉两个民族的了解,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 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同时,“下南洋”的历史功绩在 现在越来越明显,华人在东南亚地区的地位已经是不可动 摇,这对于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长久的 繁荣昌盛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_中国移民史_唐宋湖南移民实例考校
萧俭。唐五代表列唐末自北方迁潭州长沙, 其始迁地与始迁时间 还未能确定, 大体猜测于 此, 引 诚斋集 卷 128。 诚斋集 卷 127 萧 岳英墓志铭 : 萧氏其先自唐丞相复观察湖南, 其子俭留家长沙, 六世而徙庐陵。 可见其所引 卷数为误。铭文不言萧俭始迁地及迁来时间, 考 旧唐书 萧复本传, 萧复乃太子太师 嵩之孙, 于大历十四年 ( 779 年) 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 使 。又据 旧唐书 萧嵩本传, 嵩乃贞观初左 仆射、宋国公瑀之曾侄孙 。再考两唐书萧瑀本 传, 萧氏于隋时入长安 。据上可知, 萧氏乃长 安人, 唐大历十四年 ( 779 年) 迁, 非唐五代表 所猜测之唐末时迁。
宋史 卷 439 朱昂传 。 [ 宋] 王珪: 华阳 集 卷 55 永寿 郡太君朱氏 墓 志铭 。 宋史 卷 262 李涛传 。 [ 宋] 苏颂: 苏魏 公文集 卷 55 龙图阁直学 士 知成都府李公墓志铭 。 资治通鉴 卷 260 唐 纪七 十 六 , 昭 宗乾 宁 三 年九月。 关于马殷原籍, 诸史所 载不 一。一说 为许 州鄢 陵 或扶沟人: 旧五代史 卷 133 马殷传 即载为 许 州 鄢陵人 , 新 五代 史 卷 66 马殷 世家 及 十 国 春 秋 卷 67 武穆王世家 皆从其说; 资治通鉴 卷 256 唐纪七十二 , 僖宗光启二 年十二 月条下, 载 马殷为 扶 沟 ( 隶 许州) 人 。一说为 蔡州朗山或 上蔡人: 新 唐书 卷 190 刘 建 锋传 言: ( 马) 殷 与建 锋同 里人, 凡 ( 秦) 宗权党散为盗者, 皆以 酷烈相 矜, 时 通名 蔡贼 云。 而刘建锋是 蔡州朗山人 , 可 知其 说马殷 为蔡 州 朗山人。宋路 振 言 马 殷 与 许 德 勋 有 州 里 之 旧 , 而 德勋, 蔡州朗山人 。亦说 马殷 乃蔡州 朗山 人; 宋周 羽 翀则云马 殷 为上 蔡 ( 隶蔡 州) 人, 见 九 国 志 卷 11 许德勋传 , 中国野史集成 ( 4) , ( 成都) 巴蜀书社, 1993 年, 第 490 页; 周 羽翀撰, 俞钢整理: 三 楚新录 卷 1 全 宋笔记 第 1 编 ( 2) , ( 郑 州) 大 象出 版社, 2003 年, 第 120 页。 新唐书 卷 190 刘 建锋 传 ; 旧 五代 史 卷 133 马殷传 。 新唐书 卷 190 刘建锋传 。 新五代史 卷 66 马殷世家 。 资治通鉴 卷 265 唐 纪八 十 一 , 昭 宗天 祐 元 年。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1.“永嘉丧乱”时期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安史之乱”时期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时期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闯关东”时期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
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7.“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
海南移民史
黎族被认为是海南岛上的原著民。
但,即使被称为原著民的黎人,也是划着独木舟,从大陆渡海而来,他们便成为海南的第一代移民——史前时期,海南岛的居民已不下1万人,包括了黎族、壮族等民族——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向海南岛移民,发生在汉代大约在距离今天50亿年前的那段日子里,海南只是一个半岛。
地壳陷落,大陆漂移,南中国海上出现了这个与大陆分离的海南岛。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孤悬海外的这块岛屿有了人类的踪迹和历史。
海南岛有没有原著民?谁是海南岛的第一代移民?据史料记载,上古时代就有人类在海南这块岛屿上生息繁衍,过着原始生活。
最早进入海南的被认为是我国南方百越族的一支———黎族。
百越族公认为黎族的祖先,其主要分布地域是现在的广西、广东珠江三角洲和高雷地区。
泛海而来的黎族先人先后在岛上定居,成为海南最早的人口群落。
于是,从大陆南下移居而来的黎人,自然在历代的考古过程中,成为海南岛第一代移民。
就像各少数民族都有其自身存在的支系一样,黎族也根据其分布有五大支系:亻孝黎、杞黎、本地黎、美孚黎、加茂黎。
本地黎,就是习惯上被认为是海南最古老居民的一支,有人便把他们称为海南的原著民。
原著民是否土生土长?从生活习俗、喜用并善用的渡海工具、居住的船形屋和方言考证,本地黎与大陆越人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反映出他们之间密切的亲缘关系。
于是,一个有关原著民也是跨海南下,在岛上择地而居的结论得出了。
本地黎是最先进入海南岛的黎人,如今,他们主要深处白沙山区,是一支完整的支系,至今仍未分散。
他们分布的轨迹,是从岛东、西和北部向五指山收缩。
其集中地区的中心是夹在黎母岭与雅加大岭之间的盆地,可见出他们是被其他支系从外部不止一次的冲击压迫进入这里的,高山深谷成了他们防守的天然屏障,也是他们辗转定居的历史渊源。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深处海南腹地的状况,使他们以本地黎自称,从而形成他们便是原著民的概念。
在黎族中,无论哪一支系最先进入海南,均经历了史前时期人类移民初到本岛四处活动,寻找理想立足点,并最终择地定居,再不断扩大活动范围的过程。
夏威夷早期华人移民史
夏威夷早期华人移民史夏威夷群岛气候温和,物产丰富,风景旖旎,常被称为太平洋的乐园。
这里的居民虽然来自欧、亚、非等地,但都能安居乐业,很少发生种族冲突。
所以有些社会学者称之为“陶冶锅”,意思是說,这个地方能够把不同肤色的人们,陶冶成具有相同观念的社会分子。
至于说,谁是到那里的第一位华人,他何时、为何目的而去?现在很难找到充分而可靠的资料来回答这些问题。
但根据几位早期到达该岛的航海者的记载,我们可以找出一些线索来解释这些问题。
1786-1788年间,岛上有位酋长曾跟着一些美国商人到过广州。
回去的时候,他不仅带着从广州购买的枪械,而且还带了几位中国的铁匠和木匠。
但这些跟随来的华人后来是否留在夏威夷,就不得而知了。
1789年,又有一位美国商人墨卡夫(Metcalf)的商船从广东澳町起航,横渡太平洋到美国去。
据说在这艘船上有45个华人,而且这艘船曾在夏威夷停泊过,也许他们中有人曾离船登陆,留居该岛。
何以证明呢?因为在1794年,英国航海家温高华曾驾船到过夏威夷,在他的游记中描述夏威夷时,提到该岛的外乡人有三个白种人,一个中国人,并说这个中国人可能就是墨卡夫带来的。
这可以算是华人在夏威夷的最早记载了。
华人移民夏威夷,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789-1850年。
19世纪初,正值美国西北部与中国的贸易繁荣时期。
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大宗贸易主要是皮货。
由于中美间航程较远,所以往来船只多借夏威夷为中继站,以补充航行中所需要的给养。
当时皮货的产量很有限,所以商人们便利用航行的方便,渐渐地增添皮货以外的其他物品。
他们鉴于广东人对檀香木的喜爱,便从太平洋各岛收买檀香木运到广东去卖。
那时夏威夷尚称为山威治岛,当地土人称之为夏威夷。
由于该地出产檀香木最多,因此广东人改其名为檀香山,至今,华人仍称其为檀香山。
中国与夏威夷的贸易一时间繁荣起来,两地的相互关系也随之更密切了。
据记载,在1843年檀香木输入广东的总数就有十万担之多,合美金一百万元。
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迁移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山西和陕西人为主,目的地是内蒙及河西走廊、新疆一带;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
这三次人口大迁移,是贫苦民众一段苦难与艰辛、血汗与泪水交织而成的回忆,是贫苦民众抗争命运、艰难创业生存的历史。
闯关东、走西口对稳固中华疆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下南洋则大大的扩展了中华文化版图。
一、闯关东关东,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
自明代开始,东北一带又称关东,只不过此时关东的地域概念,主要是指由明廷管辖的辽东地区,直到清代,才将东三省的范畴全部涵盖在内。
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为加强对内陆的统治而自称满汉一体,但实际上汉人处于被奴役地位,清廷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故废弃长城却不废山海关,其主要目地是利用此关严禁内陆人进入东北,以免破坏其风水“龙脉”。
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以山海关为界,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地作为清朝的政治、经济“特区”而受到严格保护。
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有史学家认为,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
我认为这种说法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伊始,仍有大量华北农民迁徙东北。
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及以后,为躲避饥饿和逃避政治迫害(土改时定为地主富农者,迁徙东北“打保落户”,谎报为“贫下中农”)而纷纷迁移东北。
此期间的移民,仍属“闯关东”的延续。
“闯关东”大约持续300余年,至少有3500万迫于生计的华北穷苦百姓离乡背井,相继踏上关东大地。
中国血泪史的十次大迁移
今天的中国人从哪里来,祖居地在哪里,根在何方,为什么呈现在的布状态,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中国人从哪里来,这是个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主要有两种说法:中国人种西来说,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都是从非洲迁过来的。
由于中国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文字比较相像,由于中国的仰韶大发现彩陶的彩绘和以色列比较近似,且由于中国秦汉以前出土的古墓中和田玉比较多,很多人倾向于中国人种西来说。
二是中国人种本地说,说中国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一样,现代人有几个发源地,中国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这种观点的学者以中国的仰韶文化和最近发现的许昌人作证据。
无论持何种观点,有一点到是肯定的: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发源于黄河中上游,逐渐东移南迁的,这才形成今天的分布状况。
1000年前,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人,在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下,不断的东移南迁;元代以后,主要是东西向的迁徙,东西向移民最重要有以下两桩: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和湖广填四川;在清朝中后期和民国时期,中国的移民方向主要是“下南洋”、“ 闯关东”和“走西口”,主要的移民路线就是:中国的三个人口大省河南、山东和四川,河南向西北、山东向东北、四川向西南迁移,而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浙江人则是下南洋;建国后,先是组建兵团,接着知青支边,继而三线建设,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则是前往东南沿海和出国潮,有的已经移民欧美等世界五大洲。
根据我听到、看到和想到的,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可以归纳为以下十次。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
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
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兖州、南弘农、南新安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侨乡。
这很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很多地名都是新什么的,,如纽约,就是新约克郡的意思,还有新奥尔良,新威尔士,都是英国的地名,加上一个“新”字的。
中国历史移民
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及其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及其影响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中國歷史上的大移民,中國歷史上的移民城市的文章。
东区包括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以接受黄河流域下游及今山东、河北及河南东部的移民为主。
西区包括长江流域上游及汉水流域,以接受今甘肃、陕西、山西及河南西部移民为主。
移从晋怀帝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南迁移民的高潮有四次。
第一次:永嘉初,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山东、山西、河南以及江苏、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
东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年)在建康设置了第一个侨县——怀德县,以安置流民。
以后.又陆续设置了徐、兖、幽、冀、青、并、司诸侨州郡县于长江南北。
第二次:东晋成帝初(326年后),江淮间大乱.淮南居民以及原来侨居在淮南的北方人纷纷渡长江南迁。
第三次:东晋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后一二十年间,中原战乱不断,关中所遭破坏尤其严重,今陕西、甘肃境内的人口南迁汉水流域,一部分进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年)和明帝泰始年间(465—471年),一度由宋武帝收复的中原地区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占领,大量人口渡淮南迁,因而在淮南新设了司、兖、徐、青等侨州及其他一些侨郡县。
氐人的战乱还迫使关陇流民南迁汉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这几次移民高潮历时100多年,移民南迁的路线主要有东西二线:东线:以循邗沟和淮河流域东南向的支流为主,向东南方向迁移,因此处于邗沟南端的今江苏扬州及其长江对岸的今镇江、常州一带成为山东及苏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东南迁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进入湖北。
西线:水路是循汉水南下,所以沿汉水的南郑(今陕西汉中)和襄阳成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
陆路则取金牛道(南栈道)进入四川。
按今地划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
移民的来源,山东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也是移民来源之一。
中国历史上的5次人口迁移,华人甚至成为外国的主体民族
中国历史上的5次人口迁移,华人甚至成为外国的主体民族关东逃户几人归,携得妻儿认旧扉。
茅屋再新墙再葺,园中春韭雨中肥。
清代诗人郑板桥在《潍县竹枝词》中,写下了流民的悲苦与新生。
有人说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口迁移史,仅有记载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就不下十余次。
从东汉末年到衣冠南渡,从安史之乱到靖康之变,从湖广填四川,再到闯关东、走西口。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口的迁移,就是最为壮阔的波涛。
今天,我们翻开历史,从“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去了解下古代到近代中国人的浴火重生之路。
闯关东关东之地,即山海关以东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及部分内蒙古。
闯关东是指从明清时期到民国初年,这数百年时间以来,大批移民从内陆向东北迁徙的行动。
其中80%的移民,来自山东、河北地区,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涉及人口最多的迁徙运动之一。
历史上,山东地区经济发达,但是自明朝万历年间开始,由于人口大量增长,导致土地资源不足。
加上受到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大量粮食欠收,又因天启之后几十年来天灾不断,以及战乱和苛捐杂税,导致该地民不聊生。
当时的东北土地广袤、人口稀少,无论是在明朝疆域,还是在后金的领地,都需要大量的生产力来开垦土地。
且从山东半岛前往辽东半岛比较方便,从山东的登州、莱州等地乘船出海,仅需一夜即可到达辽宁。
明末清初,因满族入关等影响,大量原籍东北的满人和蒙古人,迁徙至关内定居,导致东北地区人烟稀少。
为了充实人口,清政府在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颁布了《辽东招垦令》。
该法令规定:凡招民百人迁往辽东的,可授予知县文职或守备武职;招民六十人的,可授予通判文职或千总武职;招民五十名,授县丞文职或把总武职,每多百人均可上加一级。
迁往辽东的百姓,不仅可以获得口粮、种子和耕牛,并且还免缴三年钱粮。
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下,形成了关内汉民迁往东北的第一次高潮。
康熙七年(1668年),亲政的玄烨为了维护“龙兴之地”的秩序,也为了保证满八旗,及关外各部族之间的稳定,遂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
“支边”与1950-1966年的中国边疆移民
“ 支边’ ’ 与 1 9 5 0 -1 9 6 6年 的 中 国 边 疆 移 民
文 婷
( 普 洱学 院 人文 学 院 , 云南 普洱 6 6 5 0 0 0 ) 摘要: “ 支边 ” 是1 9 5 0 -1 9 6 6年 中国边疆移 民的主流 , 与“ 文化大 革命 ” 时期 大规 模 、 “ 串联 ” 式 的人 口流动 和 2 0 世纪 8 0年代后 以经 商 、 务工 为直接 目的 的人 口流 动均有 不 同 , 是新 中 国移 民史上 的 阶段 性特 殊现象 。2 0 世纪 8 0年代后 “ 开发 西部 ” 的潮 流是 “ 支援 边疆 ” 的延 续与发 展 , 这种 转 变反 映 出政治 、 经济、 社 会 的发展 变
这些 边疆 移 民的情况 复 杂 , 迁移 原 因多种 多样 , 迁 移后 的从 业性 质 和领域 也 大不相 同 , 有 省 内迁移 ,
中国史上三大移民潮
中国史上三大移民潮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移民现象非常普遍,而且时有发生,已经成为现代人寻根和领会地方文化的金钥匙。
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了三亿大关。
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于是“走西口”、“闯关东”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
走西口:晋陕百姓大量进入内蒙据记载,清光绪年间,晋北地区出现了严重自然灾害,晋北人不得不到“口外”即蒙古地区谋生。
这场移民潮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影响深远。
西口,即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现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而“走西口”则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
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宝库。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造成的饥民。
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部分地区寸雨未下。
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迁徙,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
史载,“阳高地处北塞,砂碛尤甚,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
”在土地贫瘠、气候寒冷、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蒙古,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
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大迁徙:揭秘湖北历史上的几大移民潮(图)
大迁徙:揭秘湖北历史上的几大移民潮(图)图为:“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位于重庆湖广会馆内,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我国第一个以历史移民为主题的博物馆(资料图片)图为:湖广会馆由湖广籍移民于清乾隆11年(1746年)捐资修建,较完整地反映了湖广移民的艰苦创业和社会生活(资料图片)对于江西人,湖北人总爱亲昵地喊一声“老表”;广泛流传于鄂东北一带的游戏“闯麻城”,也被称为是移民的佐证;四川人喜欢背着手走路,据传源于清末一次大移民——湖广填四川……这些民俗民风是否真与迁徙移民有关,湖北人是否真由江西迁徙而来?近日,记者采访了湖北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和移民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解读湖北历史上的两次移民大潮。
“老表”、“家婆”亲热喊出鄂赣渊源江西瓦屑坝,美丽的鄱阳湖畔一个普通的地方,却是不少荆楚儿女一直魂牵梦萦的地方:600多年前的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纸“移民”政策,让当时饶州瓦屑坝周边的几十万人背井离乡迁到湖北。
“‘江西填湖北’是绝对真实,且有据可考的。
在长达四百多年的大迁徙中,曾有几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规定,背井离乡,一拨又一拨从瓦屑坝集中,乘坐古老的帆船,经过波涛滚滚的鄱阳湖,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牵挂与迷惘,走向鄂豫皖,走向那未知的远方……”湖北省作协会员、谱牒(记载某一宗族主要成员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专家周启志这样告诉记者,“寻根问祖是中国人、尤其是迁居他乡或飘零异国的炎黄子孙们永远割舍不断的历史情结。
在我国知名的移民圣地中,‘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瓦屑坝’与‘大槐树’并列成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首,不仅闻名遐迩,而且深深铭刻在移民者后代的记忆里。
”1990年,周启志开始从事民俗文化、宗教文化、谱牒文化等研究,现主要研究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史及相关家谱。
据他了解,江西筷子巷也是方志和家谱中所见的移民集散地之一,知名度与瓦屑坝不相上下。
武汉市的武昌有筷子巷、筷子堤、筷子湖,黄梅县孔垄镇有筷子街,武汉市新洲区阳逻镇的香岗,又名筷子街,湖北鄂州有筷子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四川”。
第一阶段:元末明初时期
移民的构成:
湖广 填四 川的 两个 阶段
1、元末明初因避兵祸迁入的湖北移民
2、随明玉珍入川的湖北籍军人,主要 来自湖北黄麻地区,迁入地主要为川东 地区。 3、明政府也组织了一批移民入川。
清初时期
1、残存人口
明代后期四川约有人口500万,清代初年 残存人口约有50万,仅存其一。 2、移民的时限 自顺治年间始至乾隆后期结束。 3、移民的主要分布区域 川东、川中和川北地区 4、移民数量
客家 人迁 移的 几个 阶段
第二阶段
明代时期,汀、赣的客家人逐步向粤 北、粤东迁移,构成了近代东江、北 江、韩江上游山区客家人集中分布的 形势。 第三阶段 从清初到鸦片战争前,在此期间原先居 住在粤北、粤东的客家人除迁入四川、 江西、台湾以外,还大量迁入珠三角地 区以及广东的其他府州。
1、第四阶段
迁台的移民数量
据统计,至乾隆41年,移民人数约为 90万。至1887年台湾建省时,移民及其 后裔人数达320万。
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开发,台湾
移台 湾的 意义 和影 响
成为清代后期商品粮和蔗糖的重 要产区;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0.1
缙云 山风 景名 胜区 历年 游客 增长 率
0.08 0.06 0.04 0.02 0 200 200 200 200 1 2 3 4 三维柱形图 1 三维柱形图 2 增长率(%)
移台湾的几个阶段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到清康熙年间 郑克塽率众回归。
二、清平定台湾后到19世纪70年代前
三、 19世纪70年代后到1895年日割占 台湾前。
大陆迁台移民的原籍地有三大板块。
1、泉州移民,入台最早。
移民 原籍 构成 及数 量
2、漳州人和厦门人,台平定后,大量迁入。
3、客家人,清中叶后迁入。
中国移民史与典型移民事件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03级历史地理 专业研究生
潘英武
移 民 的 定 义
“ 移民”作名词讲 , 一般来说是指迁离了 原来的居住地而在其他地方定居了较长 时间的人口,任何参与了这一迁移过程 的人都是这次移民中的一员,都具有移 民身份。但把移民作为研究的对象或一 种社会现象,即以一群人或一个群体。
中 移 史 究 空 范 和 间 围
国 民 研 的 间 围 时 范
研究的空间范围 历史时期的中国,即以18世 纪50年代清朝完成统一以后,19 世纪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以前。
研究的时间范围
指从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以 来至20世纪前期。
移民的基本性质:
生存型和发展型
中国 移民 史上 的移 民类 型
第四 阶段 及影 响
从鸦片战争后到民国初,在这期间 由于土客械斗和太平天国起义,导致了 客家人再迁移。大部迁入广东西部和广 西地区,也有大量的客家人向海外迁移。
(注:械斗以广东新宁县为代表,持续了几十 年,死亡达百万之众。)
2、影响
促进了居住地域的经济开发,支援了 移出地的经济发展。
客家 的独 特文 化
第一阶段
闯关 东的 几个 阶段
从清军入关到1860年前,移民主要 集中在辽东和辽西地区、吉林西北部和 黑龙江西部。移民主要为流民、流人等 构成,到1776年,东三省大约有移民及 其后裔180万。
第二阶段
1860-清末,东北始开禁,移民垦殖 主要在吉林和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草原等 地,东三省的人口急速增加,据清户部统 计,1911年黑龙江为300多万,1908吉林 为554万,1908年辽宁为1100万。
至于那些宋以前迁入汀、赣的北方移 民,虽然属于客家先民较早的一部分, 但并非属于客家源流,因为他们未能将 北方的语言和风俗保持下来。第二,客 家大部氏族是南方人,他们或在宋之前 迁入汀、赣而成为客家先民的一部分, 或在广东依附于客家人,采用客家文化, 从而加入到客家的行列中。
第一阶段
宋末元初,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福建的 汀州和江西的赣州地区。
4、两汉时期少数民族的内徙和西迁,如匈 奴、月氏、乌孙等。
在这一阶段,移民的主流是北方
黄河流域向南迁往长江流域及更远 的地区,以及蒙古高原、东北、西 北的牧业和半牧业民族不断进入黄 河流域。
特点
安史 之乱 后的 南迁
第三 阶段 的移 民及 其特 点
这一阶段的时限:明初至太平天国起 义爆发前(1368年-1850年) 特点:由政府倡导组织或招募人口从 相对稠密地区迁入稀疏地区和经济不发 达地区,从此这类移民基本上取代了强 制性的迁移,但也有例外。由平原向山 区迁移成了移民的主流。
总的迁移距离不长,迁移的速 度相当缓慢。
第二 阶段
秦 朝 至 元 末 ( 公 元 前 220 年 - 公 元 1368 年)来自一、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对首都和西北边疆的移民、对岭南的征 服和对越人地区的移民、徐福的传说和 秦朝对海外的移民。
1、秦朝:大移民时代。有外迁和互迁、
2、西汉时期;主要有:定都长安后的移民、 陵县的设置和徙陵县、西北地区的移民。 3、东汉时期,对洛阳的移民、东汉初边民 的内迁。
主要移民迁入地
湘北的长沙府、常德府,湘中的衡阳府 和宝庆府(今邵阳);湖北的黄州府、 武昌府、德安府(今安陆)以及荆州府、 汉阳府、沔阳州(今仙桃市)、襄阳等。
明初 湘北 四县 移民 迁入 表
影响
1、促进了移入地区域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江西 填湖 广的 影响
2、方言文化上,至今在鄂东南、湘东 湘赣边界仍存有赣方言区。
什么叫闯关东?
闯关 东
清军入关以后,满族人大量移居关内,东 北地区留下了大片可垦的土地。清初又以 东北为龙兴之地,严禁汉人自由迁入垦殖, 并在辽东边墙插柳结绳,形成柳条边。由 于灾荒等原因,华北等地的大量汉人迫于 生计,纷纷以各种方式走到关外去谋生, 这些活动是在封禁的条件进行的,故历史 上称“闯关东”。
移民的五种类型
1、 自北而南的生存型移民。 2、以行政、军事手段推行的强制性移 民。 3、从平原到山区,从内地到边疆的开 发性移民。 4、北方牧业民族或非华夏族的内徙与 西迁。 5、东南沿海对海外的移民
研究中国移民史的意义主要从 以下方面来阐述。
研究 中国 移民 史的 意义
1 、移民与中国疆域。 2、移民与中华民族。 3、移民与地区开发。 4、移民与文化。 5、移民与人口发展。
中国 移民 史上 的几 个阶 段及 特点
第一阶段:先秦时期(公元前 220年前)。
1、传说中的人口迁移。 2、盘庚迁殷:商人的迁移传统。 3、周人的分封与东迁。
4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楚与南方 诸国。
5、兼并与开拓:北方诸国 6、春秋战国时的其他移民 7、华夏的扩张和戎狄的退缩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何谓“江西填湖广”?
元末战乱等的影响,导致湖广地区的 人口锐减,为了稳定统治、恢复经济, 明代初年明政府从邻近各省区组织了大 量的人口迁入湖广地区,这些移民其中 以原籍为江西的最多,历史上把这场移 民运动称为“江西填湖广”。
江西 填湖 广
主要移民输出地
主要 移民 输出 地和 移民 迁入 地
赣北的南昌府、赣中的吉安府和赣 东北的饶州等地区。
罗香林著的《客家源流考》认为客家
客家 民系 来源 的几 种说 法
先祖东晋以后开始南迁,远者到达今江 西的中部和南部,近者到达颍、淮、汝、 汉诸水间。在唐末黄巢起义后及五代时 期再迁入汀、赣二州,于五代 宋初形成 民系,宋元之际开始自汀、赣迁入广东。
葛剑雄等著的《中国移民史》认为:
客家先民真正迁自北方,并将北方的语 言、风俗带入汀、赣,从而成为客家源 流的先民。主要迁自南宋时期,人数并 不很多,但他们带入比较先进的北方文 化,影响了周围的居民,大约在宋末开 始形成客家民系。
走西 口
何谓“跑口外”?
一般而言,清代至民国时期,人们 将走出古北口、喜峰口、张家口、 独石口到草原地区去垦殖的移民活 动称为“跑口外”。
跑口 外
过程
走西 口和 跑口 外的 过程 及影 响
1、清前期,主要移民地域为河北西北部和 山西大同以北的狭长边外地带及陕西以北 的伊克昭盟和乌兰察布盟地区;移民主要 来自华北西部,人数不是很多。
这一阶段的时限:太平天国起义至20世 纪上半叶(1851年-1950年)
特点 :这阶段的移民是填补空白式的,
第四 阶段 的移 民及 其特 点
即无论是内地还是边疆、平原还是山区, 只要还存在人口相对稀少的地方,周围 的移民就会迅速地加以填补。在全国范 围内,东北、台湾就是仅存的两个移殖 区。在较小范围内,各地因天灾人祸而 产生的人口相对稀疏地区也成为移民的 目标。同时沿海城市和新兴工矿城市吸 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 新的移民浪潮,也出现了向海外移民的 新高潮。
客家 文化
概念
横断 山民 族大 走廊
在中国西部甘青川滇直到东南亚地 区山脉南北纵列,金沙江、澜沧江、怒 江、岷江、雅砻江、大渡河六江从北向 南奔涌,河谷深切。在中国历史上,横 断山纵列河谷受东亚历史气候和环境等 因素的影响,演出了一次次从北往南的 民族大移民,故被称为横断山民族大走 廊。
湖广 填四 川的 第二 阶段
至乾隆41年,移民占四川总人口的62%, 移民及其后裔人数约为617万。
1、促进了耕地和粮食产量的增加, 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移民 的意 义及 影响
2、先进技术和物种的传入,如湖广 地区的精耕细作法,烟草、糖蔗、 楠竹的种植,豆豉和造纸业等。
3、番薯和玉米的种植。
第三阶段
1912-1930,东北移民进入缓慢增长期。
三、 四阶 段及 影响
第四阶段
1931-1949,外籍移民和华北劳工的进 入。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