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浅谈对德育回归生活的理解
【讨论回归生活世界在德育工作中具体涵义是什么?】 含义
【讨论回归生活世界在德育工作中具体涵义是什么?】含义讨论“回归生活世界”在德育工作中具体的涵义是什么?发布者:林秋霞让德育回归生活,把生活还给孩子--------新课标学习体会众所周知,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智育是生命,德育是灵魂。
这是因为教育不仅承载着促进学生认知的自由发展,而且也承载着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由发展的双重任务。
近年来,受整个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使我们教育工作者也产生了诸多茫然和困惑,需要我们做出新的思考与选择。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碰撞焦点很大程度集中体现在应试的功利性与素质教育的人文性回归上。
教学中,我们虽然竭力借助教材内容,深挖其中德育教育因素,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了系列德育教育,但却常常是习惯性地给教材生硬地乱贴一些“政治标签”,随意放大德育教育功效。
学生在学习教材时,受特定的教学环境氛围感染,大都能受到感性的思想教育,接受并认同正确的道德准则,然而却没有被真正内化成现实的理性行为准则,在生活中往往出现诸多道德行为失范现象,表现出明显的双重人格。
思品教学中,对那些道德两难判断问题,几乎100%的学生都能够做出准确无误的是非选择,而在现实生活中,却难以对发生在他们身边的道德两难问题做出合理判断,甚至常常滑向错误一边;工作中,每每在教育犯错学生时,他们往往都能够知晓自己所犯“错误”与正确行为之间的差距,也深知“是”与“非”的界限,可“错误”却依然屡屡上演,令人感到无可奈何。
为什么在学校、在课堂上是非观念泾渭分明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却判若两人呢?问题的症结是多方面原因综合形成的,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却是长期以来学校德育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造成学生生活智慧的枯萎贫乏,从而使学校德育教育主要停留在应试的“知识性”与特定的“德育情景”层面上,忽视了学生在与现实生活碰撞中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与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合拍,使我们的德育教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温水”,陷入低效的尴尬境地。
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分析
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过去的几年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似乎有些偏离了生活,而今,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正回归到生活中。
本文将分析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原因,探讨其具体实践的方法和意义。
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原因之一是社会的快速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
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社会中的各种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影响着他们。
小学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更加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在面对各种价值观念时能够正确看待和选择。
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也是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原因之一。
在过去,家长们往往将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完全交给学校,而忽视了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家庭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小学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更加紧密结合家庭教育,使学校和家庭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形成合力。
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具体实践方法。
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需要更加注重生活化教育。
教师和家长应该关注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
在孩子们发生冲突时,可以通过讨论冲突的原因和解决方式,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分歧。
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教育。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可以组织学生去养老院看望老人,让他们了解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社会公益机构,让他们了解社会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还需要更加注重课程的贴近生活。
教师应该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中,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分析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分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长期以来,一些教育者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过分强调知识灌输和道德说教,导致学生对品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并不能真正融入到生活中去。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亟待回归生活化,以使其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用心感知、用行动践行思想品德。
一、回归生活化的重要性小学生正处在认知和体验世界的关键时期,他们更多地通过模仿、体验、实践来学习和认识。
如果思想品德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书本中,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就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
而如果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也更容易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回归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
在生活中,孩子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决策,都需要通过自我思考、自我判断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如果思想品德教育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思考自己的行为举止、价值取向,那么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能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回归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投入和思考深度。
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用心感知身边的美好,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和同理心。
二、如何回归生活化1.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些典型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让学生在伪情景中体验义务劳动的快乐和意义;通过模拟真实的环境,引导学生在日常细节中运用道德准则和价值观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2. 融入生活化的案例扶危助困、友爱互助等案例在生活中都有着很好的体现,这些案例都是精彩的道德教育材料。
老师可以在学生身边不断寻找和收集这些案例,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对道德行为的认同和理解。
3. 用生活化的语言和方式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老师要善于用亲切生动的语言和方式进行讲解和引导。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摘要】在当前的教育领域,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等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可以看出整个社会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
小学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于今后的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要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针对目前小学德育教育的状况,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该怎样做呢?体会是:德育的途径一是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二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
生活才是构成学生各种道德认识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小学;德育;回归生活中图分类号:G6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9-085-01“德育”顾名思义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与培养。
当今的高考体制迫使现在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几乎全部倾向于重才智发展而轻德育培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是人格,人格的基础是道德,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为非作恶越大。
”由此可见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德育教育,而且还要把德育当成教育的重点。
小学正是处于德育教育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的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于今后的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一、目前小学德育教育状况的分析学校是什么?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
在这里教师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那就是"教书育人"。
教书就是传授知识,而育人则是德育即教会每个学生如何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一个有价值、能经得住各种挑战的人!从总体上看,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形式一片大好;课程改革中也将“核心素养”摆在了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学校也很重视这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但由于诸多因素导致不少学校在德育过程中只重说教,重视道德知识的学习,轻视道德行为的体验和感悟,这样不仅脱离了学生品德心理的发展规律,还使学生知行脱节,表现为能说不能做甚至是光说不做。
浅谈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
浅谈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何谓德育教育回归生活?正如有学者所言:“通过具体德育的生活而学习德育。
即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回到生活的道德教育,是赋予德育教育以生命本性的教育理念。
德育教育回归生活既着眼于学校日常生活,强调学校的德育教育作用、学校教育气氛、同伴关系、同伴群体等非制度的、日常的社会关系与互动的道德教育意义,也着眼于非日常生活,重视制度生活和学习生活中的道德教育。
”人的生命之根就是现实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人们生存的共同场所,人是在生活世界中张扬着人的思想、个性与言行,抒写着人的生命存在与人生历程,展现着人的生命意义与人生的价值,人生运行轨迹的每一点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对应、交汇之处。
学校德育教育原本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融为一体,是在人生活世界的领域中进行的,它植根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
德育教育活动和在教育中的生活都是属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才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根基,是人的一切科学知识和实践行动的根基,是德育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多种品质生成的奥妙蕴藏的处所,是与师生实际生活发生真实“牵动”极具感性色彩的真实生活场景。
德育教育回归生活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德育实践活动,是将德育教育与师生的真实生活融为一体的,在具体、可感、可悟、可触的德育实践中进行的德育教育,其目的是培养生活着的有道德品质的人。
但当前,很多中小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较低,它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认为有以下方面:第一,德育教育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分离。
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脱离主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在道德价值观认识上过于强化其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等需要的工具理性价值,而忽视它的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在德育过程中无视道德学习主体性,重说教,重外烁,消泯生活世界的主观生动性。
这种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脱离现实人生的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无能为力;学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浅谈回归生活的学校德育
浅谈回归生活的学校德育浅谈归回糊口的教校德育品德质量的学育是一个齐社会的话题,对社会风气的造成有着相当紧张的做用,异时决议着一个平易近族的废盛。
教校正在社会上饰演着学书育人的脚色,因而,教校不只要作到学书,更紧张的是作到育人。
教校德育存正在答题归回糊口品德质量的学育是一个齐社会的话题,对社会风气的造成有着相当紧张的做用,异时决议着一个平易近族的废盛。
教校正在社会上饰演着学书育人的脚色,因而,教校不只要作到学书,更紧张的是作到育人。
而年夜局部教校自觉逃供降教率、便业率,过于器重文明成就的进步,往往无视了品德质量的学育,只弱调品德认知的开展,重大穿离了糊口理论。
古代社会品德不雅想的缺得曾经形成了重大的负里影响,进步齐平易近的品德程度火烧眉毛。
新时期呐喊教校必需阐扬其本身劣势,注重德育取糊口真际糊口相干联,提倡教校德育归回糊口原实,片面进步教熟的品德认识及程度。
1、教校德育仍存正在的答题今世学教事情外,无论是教校、教师、野少战教熟普遍存正在不放在眼里政乱思维学育景象,尤为是教熟,重大的乃至会对其孕育发生腻烦情绪。
形成那一景象的次要起因是教师学教要领使用没有得当,对付品德思维的学育只逗留正在实践层里,少少以糊口外实真领熟的状况作引例,而只给教熟贯注所谓的“测验重点〞的思维,揭晓小我私家不雅点也要宽格依照教师所讲的解题构架模式,学教过于古板、学条化,重大穿离了糊口真际,向离了实邪意思上的品德学育。
间接贯注政乱实践思维不克不及作到让教熟造成邪确的品德不雅想,只能让教熟理解品德的界说、做用等书里实践,而不克不及深刻天消化排泄此中包罗的寄意,更不克不及对教熟本身止为起到精良的约束做用。
海内中那一学育近况仍存正在种种困局,至古已能很孬天处理。
鉴于政乱思维课程的学育近况,有些东方国度提没修议与消德育课程的谢设,而年夜局部西方国度那么否认那种决议方案,以为必然的思维学育借是必要的。
因而,东方国度测验考试另辟门路,谢设博门的政乱思维学育课程,但仍已能处理教校德育所面对的窘境。
浅谈德育回归生活
浅谈德育回归生活摘要: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所以应让德育回归生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关键词:小学德育回归生活教育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
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
回归生活是小学德育的应然选择。
回归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回归生活,德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回归生活,德育方可绿意盎然,生机无限。
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一、构建具有层次性的生活化德育内容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
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便应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学习兴趣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自然地、很容易地发生作用了根据学生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握生活的切人点,将德育内容进行整合,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提出其体的、分层次的要求。
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热爱中国***教育、热爱人民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启蒙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等方面。
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具有可操作性。
坚持差异性原列,在教育内容中设计若干个等级标准,让每一位学生自行选择德育内容。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
浅议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浅议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摘要: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新时期人类精神的重要发展趋势。
然而不幸的是,现行的道德教育却更多地是以与生活世界的剥离为特征的,道德教育处于危机之中。
要摆脱此种危机,道德教育必须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并要对生活世界进行批判性的重构。
这成为未来国际化时代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生活世界儿童的生活世界美德袋决策制定交互主体性重构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而基于对灌输模式的批判提出的“决策制定”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儿童的主体性,但却只注重道德推理的过程,毫无积极的文化内容,使儿童的道德价值观处于混乱之中,这种道德教育的模式造就了“迷惘的一代”,道德教育处于危机之中。
本文对道德教育的危机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反思,提出了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以及对生活世界的重构。
而以上的讨论都是在生活世界理论的基础之上展开的。
一、生活世界理论(一)生活世界的界定及其意义1.“生活世界”的涵义“生活世界”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西方现象哲学和生命哲学的基本范畴,广义的生活世界分成相互联系的两部分:一部分是指每个人都在从事的以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言谈交往等为主要内涵的生活领域,即日常生活世界。
另一部分是指人们所从事的政治、经济、技术操作、经营管理、公共事务、社会化大生产等非日常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领域和由科学、艺术、哲学等构成的非日常生活世界。
我们所讲的“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指回归狭义的生活世界,即日常生活世界。
2.生活世界理论的时代意义生活世界理论更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在生活世界的理论视野中,寻找“意义”,是人类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
“生活世界观”不仅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还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素质要求——“学会生活”。
(二)儿童的生活世界儿童的生活世界是生活世界的一个特殊的部分,由于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儿童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因此,了解儿童生活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助于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讨论:“回归生活世界”在德育工作中具体的涵义是什么?_百度文.
讨论:“回归生活世界”在德育工作中具体的涵义是什么?1.德育应该以生活为基础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缺少生活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社会是德育的资源。
生活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也是一种体验。
学生的道德学习和道德成长归根结底是源于生活、在生活之中发生和完成的,应该树立生活本身才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观念。
努力建构一种新型的德育生活,把德育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
现行德育最根本的症结在于和学生生活的脱离。
道德教育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努力就是要让学生在热爱生活、了解生活、亲身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来培养德性,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之外的另一个或抽象或说教的世界里去培养一个人的道德。
以生活为基础的德育是一种新的德育模式,是对以往和现行的以分裂、知性、技术化管理为特征的德育范式的转换与超越,它以灵巧的方式让德育摆脱了课堂的时空局限,让学生依托“生活”这一最广袤的资源和时空自由穿梭在课堂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之间,实现自主的道德学习。
正是基于此,当前的德育课程改革依循生活为基础的人本路线,努力改观过去单一遵循学科逻辑的思路,转向注重品德养成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
德育要回归生活世界,意在以学生生活的逻辑来重新设计、组织德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其呈现方式,这对于克服学校德育长期以来与生活相脱节、忽视学生个体道德经验的教育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使道德教育回归到现实生活,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强调道德教育的生活化。
2.真正有效的德育就是过有道德的生活。
过有道德的生活,做有道德的人蕴涵了以下几点:一是道德存在于生活中,生活是道德生成和道德教育的起点。
二是道德教育不是靠灌输和说教,而是靠实践和体验。
以生活为依托,以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道德问题为切入点,生成德育的主题,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加深道德认识,产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三是过有道德的生活,不仅需要对价值观的引导,更需要制度和规范的约束,且这种引导和规范必须是全过程全方位的,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回归生活实际 实施生活德育
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其中。
生活德育的实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生活德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
回归生活实际意味着我们要真正理解生活,理解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生活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而是充满了变数和挑战。
回归生活实际就是要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观察和理解生活。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去了解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了解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只有真正了解了生活,才能更好地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才能更好地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实施生活德育意味着我们要培养良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
生活德育并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教育,更是一种生活素养的培养。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培养自己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和学习,去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通过健身和运动,去培养自己的健康品质;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去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只有培养了良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我们才能更好地去适应生活,更好地去与他人相处,更好地去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融入到生活之中。
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也意味着我们要注重真实的情感和关系。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和关系,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等。
我们要在这些情感和关系中,寻找生活的真谛和幸福的源泉。
我们可以通过关心父母、关爱朋友、爱护伴侣,去体验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和关系,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实幸福和快乐。
只有真实的情感和关系,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融入到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生活的本质。
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还意味着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共事务。
生活德育的实施,并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修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
我们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公共事务,去体验生活的真实和多元,去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去感受社会的温暖和力量。
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分析
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分析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多元化,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已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
回归生活,意味着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生活点滴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道德素养,让学生融入生活、感悟生活,从而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深度。
一、生活是最好的课堂生活是最好的课堂,这句话在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意义非凡。
所谓回归生活,就是要将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去教育学生,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并理解道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者、指导者、启发者。
他们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生活,将生活中的点滴变成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感受当中学习,在体验当中成长。
二、生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生活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它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道德品质在内。
而思想道德教育则是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道德引导和塑造。
将生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认识和习惯社会生活的各种规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友爱感和进取心,使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案例、事例来引导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使道德教育更加接地气。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看视频、读文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一些典型的道德事件,并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奖励等方式,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三、生活中的点滴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点滴可以被用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浅谈高职院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思考
活世 界 , 德育 的方 向开 始 出现 偏 差 。
道德是高度情境化的东西 , 只在课堂里 , 与具体情境无关 1 . 1 远 离现 实生活 , 教 育 目标 过于理想化 2 0世 纪 以来 , 我 国 高职 院校 的德 育 实 践 方 面 取 得 了 很大 的环境下讲道 德,就无法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命运。活动是 的成绩, 但 是, 高职 院校无法摆脱 的困境主要是德育教育与大 生活的载体,而 能引起学生生命感受 的活动是德育的有效途 学生生活实践的脱离,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差甚远 。主要表 径 。因为活动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 , 是人的主体性生成 现在 德育 教 育 只 注 重 方 向性 , 缺乏层次性 , 目标 过 高 , 不 能积 和 发 展 的源 泉和 动 力 。
浅谈高职 院校德育 回 归生活世 界的思考
王
摘 要
健
李
鹏
李成龙
2 6 1 0 6 1 )
( 山 东信 息职 业技 术 学院 山 东 ・ 潍坊
道德教育根源于生活, 旨在 引导并成就一种 可能的幸福生活。 现实 中, 道德教 育与生活世界 的脱离使 回归生
活成为德 育界 日益 强烈的呼声。 当前 , 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面临的 困境 究其原 因就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离, 导致
极 主 动地 发挥 大 学 生 的 自主 能 力 和 能 动性 。
2 . 2 - 3 环境熏陶法
学生的思维禁锢在 原先 的固定模式中 , 目标过于理想化 , 道德教育是在润物细无声 中进行的。暗示心理学告诉我 不 能 与 时俱 进 , 德育 要 “ 回 归生 活 ” 的 教育 理 念 便 成 为 德 育 理 们 ,个人与环境之间无 时无刻都在信息交流。正是由于暗示 论 界 的共 识 , 是2 1 世 纪 德 育 发 展 的 实 践 的 指 导思 想 。 因素 ,人才 得以建立无意识心理倾向。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使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分析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分析
小学品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
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它应该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的角度进行分析。
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意味着品德教育应该与生活密不可分。
品德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品德教育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展示积极向上的品质,如团结合作、尊重他人等,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品德。
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还意味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行动能力。
品德教育不应仅限于理论上的教导,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行动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学校可以设置一些小组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感受和体验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还需要注重个体差异和个人成长。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因此对于品德教育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
学校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品德教育计划,帮助学生在道德和品德方面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家庭和社会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分析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分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完善人格、陶冶情操、锤炼意志的必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品德素养的关键环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其实效性。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小学时期是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通过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情感情绪管理能力,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和困惑也与以往截然不同。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小学生的需求,回归生活化成为必然选择。
通过回归生活化,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具实效性,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1. 注重情境教学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可以通过情境教学,将校园文明、社会风尚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生活情境中体验和感受,并通过自我实践和反思推动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发展。
在生活中制作一部小视频,每个班的同学都自愿参与,一起为促进校园文明伦理建设出一份力,而不仅是一味地强调书本上的知识。
2. 引入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融入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各类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身体验社会的温暖和冷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组织学生到福利院、敬老院等地方进行志愿服务,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与意义。
3. 教育情感表达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客观条件下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与他人进行情感沟通。
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教育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更加要与生活紧密结合,回归学生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回归其生活世界的本真,从而真正承担起其青少年品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去生活,引领学生成长起来。
一、回归社会生活之中,让学生享受品德教育的乐趣要使你的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主动构建教学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树立大课堂教育观,把学生和社会生活中各种有益的课程资源引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动,激发起学习的乐趣。
教师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人或事与学生共同讨论。
因此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道德模范评选、劳动评选中的人物事迹,都是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而每一次讨论探究都不仅仅是知识原理的再运用,同时也是对我们心灵的净化。
在适当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安排的需要,课前引导学生开展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活动,为教学内容的开展做好准备。
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体验、感悟,把社会作为自己的“大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现实”中寻找课程资源,真正建立起“社会大课堂”“生活即教育”的大教育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让生活成为学生成长的课堂,让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
二、回归生命之源,让学生彰显自己鲜明的个性让教学回归生活,要求老师的着力点不是把书本上的、自已头脑中已有的条条框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彰显自己鲜明的个性,提升生活品位。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最主要的就是要求老师灵活地创设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把学生生活身边的案例搬进课堂,通过学生的讲述、表演、讨论、辩论等活动的开展,模拟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激发思维,从而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起其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意识,唤醒学生的觉悟和上进心,使道德规范真正在学生心灵深处得到内化。
让德育回归生活
让德育回归生活
一.德育回归生活
对于德育回归生活的理解,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中,停留在考试上,而是应该体现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应该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处理遇到的情况,并确实去那样做,比如说保护环境,告诉学生如何保护环境是不够的,应该告诉他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让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去保护环境。
我认为课程标准里的德育为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二.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
记得我曾经给学生们讲过与环保相关的一些话题,当时从网上查了一些数据给学生们看,并且对一些话题比如说废弃电池等进行了一些理想情况下的定量运算,让学生自己算一下,一人扔一块电池,两块电池,或是不扔电池对环境的不同影响,让学生有比较形象的认识,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意识到不能乱扔废旧电池,看到地上的废旧电池一定要捡起来。
这也就回归到了生活。
德育回归生活对我们的社会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教书不仅是为了告诉学生知识,而是告诉学生如何做人,德育在这里有很重要的作用,而德育只有回归到生活,才会有实际意义。
我们培养的孩子,一定不能使高分低能的,其实有道德有素质,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三.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品德课程改革十年来,我们取得的最大成效是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有素质的人才,但是依然会有不足,我们虽然很努力,但仍会有一小部分学生不能去按照我们所说的去做,这时引导就显得犹为重要,我们引导的方法可能不够多,因此适用于大多数孩子的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小部分学生,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引导好每一个学生,虽然这非常难,但是如果我们一起努力,一定可以办到。
浅谈如何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浅谈如何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
传统德育以“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过程、消极的评价体系,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日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现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
进入困境,我认为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那如何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一、思想品德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1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的援助或北约轰炸南联盟引起世界各国的公愤等材料。
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就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回归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浅谈对德育回归生活的理解
回归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浅谈对德育回归生活的理解记得不止一个人跟我说过,小时候上课,真信书里说的,长大了,走上社会才发现,生活不是书中的样子,多年坚守的东西忽然不是那个模样,我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才好。
因此,当我看着网上、报纸中那些说我们的学校教育缺失的话语,我只能无奈地笑着,因为那时的教材真的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很远。
后来,自己参加了工作,拿到教材时候的心情可以用惊喜二字来形容。
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名称由思想政治改成了思想品德;内容,删除了社会主义运动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记得当时上学的时候这几部分内容很难理解,我们学习的时候是典型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同时也增添了很多内容,比如青春期心理健康特征,比如如何与人交往,甚至我们上学时被诸位老师家长视为洪水猛兽的男女关系问题也由以前避而不谈、简单粗暴压制改成了写在教材里,用引导,引起学生思考而后找到正确交往模式的方法出现。
这一切,无一不在昭示着我们的教育开始回归生活,回归生命的本真。
记得当年,我刚刚入职,接手了我校新初一的一个班。
由于我们的学制是五四制,初一的孩子们大的十一岁,小的十岁,正处于男生女生相互排斥的时期。
那个时候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全班参加学校的活动,需要穿校服,那些在校服外穿了外套的同学就需要临时把外套脱下来。
按照规则,男生先参加活动,女生后参加活动。
于是我跟同学们说,咱们男生参加活动的时候女生帮着拿一下衣服,女生参加的时候男生帮着拿一下吧。
结果,我听到了一阵阵“啊,不要”。
后来,男生比赛的时候,女孩子们倒是帮着拿了,但都是用两个手指尖夹住,把胳膊伸得长长的,离得自己远远的。
我看到之后,哑然失笑。
后来,在上《荡起友谊的双桨》那一课时需要讲到男女生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时我想到了校园里的那一幕,就在考虑: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解,能起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呢?直白的提问,能打开学生思考的思维吗?于是这一课,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班的班主任,遇到一个很头痛的问题,就是他们班的男生宿舍特别的脏和乱,多次指出,但男生们却不以为然。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分析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分析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道德观念和良好品德习惯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由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改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逐渐远离了生活化,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来分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对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
传统家庭教育强调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的培养,孩子在家庭中得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熏陶。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家庭教育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术上的培养,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度较低。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着家庭的不足支持,需要通过回归生活化来弥补这一缺陷。
通过让学生在家庭中感知和体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培养孩子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可以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也需要回归生活化。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
学生只在课堂上听到道德的定义和规范,却很少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体验和探索道德的意义。
这样的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抵触和疏离感。
学校应该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组织各种文明礼仪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锻炼品德。
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才能真正让他们理解道德的含义和价值。
还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
学校和家庭是孩子们双重教育的重要主体,两者应该形成紧密合作的关系,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责任。
学校可以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分享孩子在校内外展现的品德行为和成长。
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共同关注和引导孩子的道德发展。
只有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非常重要。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改变学校教育模式以及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可以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知和体验道德,锻炼和培养良好品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浅谈对德育回归生活的理解
发表时间:2012-10-31T09:28:17.06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12月总第118期供稿作者:姜钰佳[导读] 一个班的班主任,遇到一个很头痛的问题,就是他们班的男生宿舍特别的脏和乱,多次指出,但男生们却不以为然。
姜钰佳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中学255400 记得不止一个人跟我说过,小时候上课,真信书里说的,长大了,走上社会才发现,生活不是书中的样子,多年坚守的东西忽然不是那个模样,我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才好。
因此,当我看着网上、报纸中那些说我们的学校教育缺失的话语,我只能无奈地笑着,因为那时的教材真的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很远。
后来,自己参加了工作,拿到教材时候的心情可以用惊喜二字来形容。
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名称由思想政治改成了思想品德;内容,删除了社会主义运动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记得当时上学的时候这几部分内容很难理解,我们学习的时候是典型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同时也增添了很多内容,比如青春期心理健康特征,比如如何与人交往,甚至我们上学时被诸位老师家长视为洪水猛兽的男女关系问题也由以前避而不谈、简单粗暴压制改成了写在教材里,用引导,引起学生思考而后找到正确交往模式的方法出现。
这一切,无一不在昭示着我们的教育开始回归生活,回归生命的本真。
记得当年,我刚刚入职,接手了我校新初一的一个班。
由于我们的学制是五四制,初一的孩子们大的十一岁,小的十岁,正处于男生女生相互排斥的时期。
那个时候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全班参加学校的活动,需要穿校服,那些在校服外穿了外套的同学就需要临时把外套脱下来。
按照规则,男生先参加活动,女生后参加活动。
于是我跟同学们说,咱们男生参加活动的时候女生帮着拿一下衣服,女生参加的时候男生帮着拿一下吧。
结果,我听到了一阵阵“啊,不要”。
后来,男生比赛的时候,女孩子们倒是帮着拿了,但都是用两个手指尖夹住,把胳膊伸得长长的,离得自己远远的。
我看到之后,哑然失笑。
后来,在上《荡起友谊的双桨》那一课时需要讲到男女生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时我想到了校园里的那一幕,就在考虑: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解,能起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呢?直白的提问,能打开学生思考的思维吗?于是这一课,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班的班主任,遇到一个很头痛的问题,就是他们班的男生宿舍特别的脏和乱,多次指出,但男生们却不以为然。
后来班主任突发奇想,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活动,彻底改变了这个状况。
请问:你知道班主任的“绝招”是什么吗?为什么?(带女生参观男生宿舍)记得这个问题当时引起了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甚至男生在知道答案之后,还是依然一脸的不服气。
可是,学生们的话题是打开了,接下来的教学,气氛活跃,学生敢想、敢说。
经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也有了许多连珠妙语。
后来的生活中,虽然学生依旧会有相互排斥、相互打小报告的情形存在,但大多数时间,学生除了小报告之外还会说一句:老师,某某在某些方面还是挺好的。
这多少也是个小小的进步吧。
今年,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标准再次修改,将回归生活作为修改的重要理念,以“大德育”为目标,在没有修改大框架的前提下,对许多的细节进行了调整。
仔细研读,我们会发现,修改后的课标给了老师更广泛、更加自主发挥的天地。
可这也对我们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位老师如果希望自己上好每一堂课,那么他的人文素养、课堂驾驭能力、生活逻辑同理论逻辑相结合的能力需要达到一定的高度。
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更加具有生命力。
课堂能否鲜活,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能否正确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能否灵活运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抓住每一个教育的时机。
记得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六年级的《挫而不折,积极进取》。
课堂上,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每一位同学在纸上写下自己从小到大经历过的挫折有什么,并反思这些挫折对我们的成长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学生头垂得很低,她在纸上写了涂,涂了写,教师过来看她的时候还遮遮掩掩。
当时的教室里不仅仅有授课教师和他们班的同学,还有许多在听课的老师。
我现在回想起这一幕还会想,如果是我面临当时的情况,我会怎样处理这个学生?会不会因为她的不参与、不配合而大发雷霆?当时授课的教师并没有像我一样做,在她对这个学生仔细观察之后,她举起了这名学生手中的小纸片,对我们大家说:刚刚每一位同学的发言都充分地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而这里有一位同学的经历和观点不仅真实更让我感动,下面我想请这位同学做一次发言。
后来,这名学生起立的时候头依旧垂得很低,我们可以看出她心中的不自信,最后这个发言是由另一位同学替她完成的。
通过这个发言我们才知道,这名同学天生手有残疾,她为此很自卑,害怕与人交流,以致于现在性格有些软弱,在与他人打交道的时候畏手畏脚,但是她希望自己能够进一步融入到人群中来。
听完了这位同学的发言,教室中一片沉默,甚至听到了几个女孩子呜咽的声音。
此时,教师用轻柔、低沉的声音说:听了这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们见到了一位勇敢面对自身,积极融入班级的十分优秀的同学,那大家有没有话想对她说啊?接下来的场面非常让人感动,同学们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他们用自己朴素的语言表达着对这位同学的欢迎、对她的坚强的敬佩。
此时的课堂真正上升到了一个情景交融的高度。
品德教育是一种隐形的“无痕教育”,大道至简,如果我们硬要将这种教育拔高、说教,那么必然得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从政治课到思想政治课,再到思想品德课,我们的品德教育一步步从高于生活走上了回归生活之路,我们相信,唯有在这样的道路下,品德教育才能够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