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探析【论文】
行为经济学探讨
行为经济学探讨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基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探索人类行为背后存在的心理因素和决策制约。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假设人类是理性经济人,但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类行为往往受到情感、认知偏差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决策偏差决策偏差是人们在做出判断和决策时出现的常见心理错误。
行为经济学通过研究这些偏差,揭示人类决策背后的真相。
1. 短视偏差短视偏差是指人们在决策时更偏向于考虑眼前的好处,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
例如,很多人倾向于选择立即获得小额奖励,而忽视了长期投资获得更高收益的可能性。
2. 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过度依赖已有信息,而忽视其他可能的因素。
例如,购买商品时,人们会被初始价格所影响,偏向于接受与该价格相近的售价。
3. 选择困难选择困难是指由于选择过多或信息不完全等原因,导致人们在做决策时产生困难和不确定感。
这种情况下,人们经常会采用避免决策的方式,或者依赖于默认选择。
二、心理账户行为经济学中的心理账户理论探讨人们在处理金钱时的心理规律。
人们倾向于将钱款分为不同的账户,并对每个账户制定不同的使用规则。
1. 个人账户和家庭账户人们通常会为自己单独设立一个个人账户,以及一个家庭账户。
这两个账户拥有不同的预算和花费规则。
例如,人们可能会更容忍在个人账户中的小额花费,而对家庭账户中的同样数额花费产生负面情绪。
2. 分账户的效应将资金分为不同的账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花费和储蓄行为。
分账户的效应是指因为账户的划分,人们对不同账户的资金使用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三、社会规范行为经济学认为社会规范是人们决策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社会规范通常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行为期望和信念。
1. 社会契约社会契约指社会成员之间的共同信任和期望,它能够在人们的决策行为中起到指导作用。
人们常常会考虑他人的期望和评价,以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2.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人们在面对特定情境时,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行为的影响而做出的决策。
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解论文
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解论文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决策和行为的学科,它融合了经济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行为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许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这与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决策假设大相径庭。
行为经济学试图解释人们在面对选择时所表现出的行为,并探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和生理机制。
在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理,比如心理账户理论、损失厌恶、选择极端化等。
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人们将金钱和资源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并在不同的账户中采取不同的决策。
损失厌恶指的是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超过对同等金额收益的敏感程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收益。
选择极端化则是指在面临选择时,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极端的选项,而不是中间的选项。
除了理论上的研究,行为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市场营销中,行为经济学原理被用来设计广告和销售策略,以更好地影响消费者的决策。
在公共政策制定上,行为经济学也被用来设计各种激励措施和改革方案,以引导人们更符合社会利益的行为。
尽管行为经济学在解释和预测人们决策行为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但它也面临一些挑战。
比如在实证研究中,难以严格控制各种影响因素并进行准确的观察和测量。
此外,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
现和发展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决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未来,随着更多研究者的参与和努力,行为经济学必将为我们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另外,行为经济学也对传统经济学提出了挑战,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被行为经济学中非理性行为的研究结果所打破。
这也引发了对经济学范式的重新思考和修正,为经济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除此之外,行为经济学还对政策制定和组织管理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政策制定方面,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被用来优化政策设计,更好地促进社会福祉和经济效益。
在组织管理方面,行为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员工激励、决策制定以及团队管理等方面,为组织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助推》读后感
《助推》读后感《助推》读后感巧用助推,改变人生《助推》一书早在几年前我就有所退缩顾忌,可直到最近才得以认真教程。
想要阅读这本书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最近由于失眠导致思维变得迟钝,精神恍惚,惰性达到波峰,日常生活中的各项决策频频出错,整个人感觉如同废柴般,甚是hatethisfeeling。
于是,对策我很功利性的想要去书中寻找解决办法,拓宽思维。
由此开启了这本书的阅读之旅。
这是一本关于政治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的经典著作,由荣获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科学家理查德.塞勒所著。
何谓“行为经济学”,简单来说行业就是在传统的经济学领域中引入心理学,通过分析心理因素对经济决策行为的影响,来解释决策结果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合理现象。
本书正文一共分为五大部分。
基于本书的章节构架,我用思维导图做一个大概的内容梳理。
(额,这个图好像看不清楚,我再导一个总纲版的吧)助推(Nudge)一、助推的全面阐释1、助推的由来人类大脑具备两套认知系统,即直觉思维意念系统和理性思维系统。
直觉思维系统内依靠的是直觉,来自于人们源自的梦境的表露,是一种类似于本能的反应,比如人们听到狂吼会不假思索地捂上耳朵、脱口而出的母语。
理性思维来自于人们有意识的思维,具有计划性和自觉性,比如一场婚礼策划、一道复杂数学题的计算。
心智理性思维经过刻意长期的苦练可以转化成直觉思维,比如驾驶,刚开始我们会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来进行驾驶判断,但是当之后我们驾驶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熟练的操作使我们几乎可以利用条件反射完成驾驶。
基于这两套认知系统,人分作社会人和经济人社会人恰当简单说就是有限理性人,在或进行行为决策时时常被社会和一些大众心理问题所影响,以至于做出与最优选择舍去有差异性的选择。
经济人就是完全独立思考的人,干扰能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考且完全避免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从而做出最优的抉择。
(塞勒认为经济政策人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在社会人的假设前提下,讨论社会人的心理特点(心理弱点)效应简单理解就是人们在对未知的事物做预测时,通常会实体化在一个类似类似的已知数据上,然后在此数据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沿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或进行调整。
经济学中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中的行为经济学分析经济学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人们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对经济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而行为经济学则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它着眼于人类行为,特别是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经济上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
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的经济学分析相比,它通过解释人类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机制,揭示了决策者在做决策时会产生的偏差以及缺陷,这些都是传统经济学所没有的考虑因素。
行为经济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人类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机制,来帮助人们更好地做出经济决策。
在行为经济学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利用实验来检验假说。
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类行为,并且能够从中提取出经济学的规律和规则,以此帮助人们更好地做出经济决策。
行为经济学对理解人类行为的影响从传统的经济学来看,人们做出决策的前提是他们都是理性的。
例如,在传统经济学中,人们会选择最好的经济选项。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人们确实没有这么理性,他们在进行决策时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偏差。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可能会做出错误的经济决策,而这也是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
行为经济学正是顺着这样一个思路来发展起来的。
在行为经济学中,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个人认知,来做出最终的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偏差和错误往往是难以避免的。
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行为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极具活力的原因之一。
行为经济学对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性行为经济学虽然只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却对整个经济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行为经济学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这样人们就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行为的内在原因,能够更好地预测未来的经济情况。
其次,行为经济学也是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手段之一。
例如,在金融领域,行为经济学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在金融市场上的行为和决策,从而能够更好地规避风险,并做出合适的决策。
最后,行为经济学还与人们的幸福感密切相关。
如果人们能够了解他们在决策中的偏见和缺陷,并且能够避免这些问题,那么他们就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生活,从而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行为经济学对学习生活的影响浅谈
行为经济学对学习生活的影响浅谈作者:李沛涵来源:《管理学家》2018年第04期[摘要]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实用的经济学学科,它可以反映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交流现象。
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偏于理论的,但同时它的应用也是面向生活的。
行为经济学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它适用于国家发展、明星广告和住房问题等各个方面。
本文应用行为经济学,对日常生活现象,尤其是学生的学习生活,加以解释,从而加深对学习行为的理解,并优化相关的行为学模型。
经济学研究将经济理论应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对学习有更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让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行为经济学学生学习生活影响对策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行为经济学理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对人们的生活有较大的影响。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定存在这样的现象。
例如两家比邻的饭店同时营业,顾客在从未品尝过两家饭店菜肴的情况下,会趋于选择门口排队较长的那一家,这就是行为经济学理论中的从众心理。
与此同时,行为经济学也可以用来解释学生的一些学习行为,并对他们造成影响。
本文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集中分析研究它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指导,希望对学生有所启示。
行为经济学包含的理论是广泛的,不同的理论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以下主要分析参照依赖、从众心理和损失规避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一、参照依赖对学习生活的影响参照依赖是指个体基于某个参照点对得失价值进行判断,参照点之上,个体感受是收益,反之感受为损失。
损失和收益的感知取决于参照点的选择。
有以下两种情形:1.在其他同事年收入10万元的情况下,你的年收入为9万元;2.在其他同事年收入7万元的情况下,你的年收入为8万元。
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二种。
因为在别的同事的收入这个参照点上,第二种使我们感到自己收益了。
在学习生活中参照依赖对学生的心理也有很大的影响。
学生在衡量自己的学习成果时很大程度上参照的是周围的同学而不是成绩本身。
行为经济学对经济学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对经济学的影响经济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如何在稀缺资源下做出更优选择以达到最大化利益。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太过理论而疏远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真实行为。
这时候,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它在原有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探讨了更加贴近人类行为的现实情况,大大丰富了经济学内容和应用。
因此,行为经济学对于原有的经济学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行为经济学强调理性与非理性行为之间的平衡。
在传统经济学中,理性和自我利益是一致的,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做出决策。
但是行为经济学对此提出了质疑。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有时候做决策时会受到一些非理性的因素影响,比如说情绪、压力等。
这种区分理性和非理性的思想深刻启发了人们对于经济学分析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使得经济学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情况下人类行为的变化。
其次,行为经济学突出了人类认知局限的作用。
人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常常受到各种认知局限的影响,这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例如,人们往往会在做决策时受到“心理账户”的干扰:把不同类型的钱分配到不同的账户,就会在决策中忽视一些重要的因素。
行为经济学还提出了“损失厌恶”、“现实偏差”等概念,对于解释人类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对于深入理解人类决策的基础及其差异性,对于推进各种经济学理论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实际应用基础。
另外,行为经济学还强调了人类社会行为的互动作用。
人类的行为很少是孤立的,而是会受到群体、环境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强调了人类的社会性,通过构建社会网络模型等方式,探讨了个体在群体中互动的规律与不同形式的集体行为现象。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对于预测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风险分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给经济学领域带来了改变。
行为经济学通常使用实验方法,在控制与反复观察的环境下,观察受试者在决策上的行为特征,从而得到更精准的经济学实证结果。
同时,行为经济学也更加关注数据的质量和收集,在细致分析与探索的过程中,促进了经济学数据的提高和完善。
行为经济学:对人类认知偏差的探究
行为经济学:对人类认知偏差的探究【摘要】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学科,通过对认知偏差的探究揭示了人类在经济决策中的固有偏差。
本文从引言概述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背景,正文部分详细阐述了行为经济学的定义、认知偏差的说明、对认知偏差的探究方法、实证研究案例和行为经济学在决策中的应用。
结论部分分析认知偏差对决策的影响,探讨了行为经济学的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行为中的认知偏差,并为提升决策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认知偏差、决策、实证研究、影响、意义、未来研究、探究方法、应用1. 引言1.1 引言概述行为经济学强调了“实验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实证研究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在经济领域中的行为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受到情绪、社会压力、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决策不够理性。
要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经济行为,就需要深入研究认知偏差并寻找其中的规律。
通过行为经济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和预测人类在不同情境下的经济行为,为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1.2 研究背景在传统经济学的框架下,人们往往会过分乐观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未来的收益,而忽视潜在的风险和损失。
这种过度自信的行为在投资、消费等领域都有所体现,导致了许多经济危机和个人财务问题的发生。
研究人类认知偏差的行为经济学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人类认知偏差的原因和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决策行为,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更科学的决策建议。
行为经济学也为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人类认知偏差的行为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行为经济学的定义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决策行为中非理性因素的学科。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类是理性的经济决策者,但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类在做决策时会受到各种心理和认知偏差的影响,导致其做出不符合理性预期的选择。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源于对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人类行为的质疑,它试图借助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揭示人类决策中的非理性因素。
关于网购的行为经济学论文
关于网购的行为经济学论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购物的流行,网购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购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受到许多行为经济学因素的影响。
本论文旨在探讨网购行为背后的行为经济学原理,并分析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
首先,消费者在网购时往往受到情绪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例如,网购过程中的购物愉悦感、购物冲动和购物成瘾等心理因素会影响消费者的购物行为。
消费者可能会受到商品促销、折扣和限时优惠等营销手段的诱惑,从而产生购买商品的冲动。
此外,网购平台的设计、商品页面的排版和广告语的引导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物情绪和决策行为。
其次,消费者在网购时会受到信息不对称和选择过载的影响。
由于网购平台上同类商品众多,消费者往往面临着选择困难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消费者很难对比各种商品的性价比,导致决策难度增加。
同时,商品评价和用户评论的真实性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决策,消费者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意见和评价的影响。
最后,消费者在网购时还会受到认知偏差和风险规避的影响。
消费者在购物决策中会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可能会偏好某些品牌或商品特征,而忽视其他更优质的选择。
此外,由于网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问题,消费者可能会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而选择放弃购买或选择更为熟悉的品牌和商家。
综上所述,网购行为受到多种行为经济学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表现出特定的行为特征。
为了更好地引导消费者健康理性消费,提高网购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网购行为背后的行为经济学原理,促进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做出更为合理的决策。
此外,消费者在网购中还会受到社交影响的影响。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消费者更容易受到朋友、名人或网红的影响,他们的购物决策也会受到社交圈子的影响。
在网购过程中,消费者可能会受到亲朋好友的推荐或影响而购买某种商品,这种社交影响可能会加剧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除此之外,消费者在网购时还会受到套路营销和心理定价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探析
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探析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探析一、引言二、行为经济学介绍三、行为经济学与实践结合四、行为经济学对政策制定的影响五、行为经济学在营销领域的应用六、行为经济学案例解析七、结论引言:行为经济学是一门完全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新型经济学,它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特点的科学研究,并根据这些特点建立出一套全新的理论。
行为经济学带来的最大变革则是人们从一个传统经济学模型中跳出来,重新审视经济行为人的真实需求和意愿,并因此重新构建经济模型、寻找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行为经济学的概念、实践结合、对政策制定的影响以及在营销领域的应用,同时列举了几个案例,来具体解析行为经济学的优势与价值。
行为经济学介绍:人类行为经济学是关注人类在经济、投资、理财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并因此建立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学观点。
行为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最大的不同点则是前者关注的是人类行为心理特点,而后者往往是根据一个理性人角色建立的模型。
理性人有稳定的偏好、目标明确、寻求自身最大利益。
这个经典的角色模型忽略了人类行为的局限性,人们的情绪,短期利益和避免的风险,因此使用这种模型的决策,经常与人类的真实决策并不一致。
行为经济学对理性人模型的改变是全方位的,从“给出”最好的决定到约束个人选择权中的自我约束,在经济理论中,建立起了一个设计优秀的反经济模型。
行为经济学与实践结合:在实际工作中,行为经济学是可以与其他领域相结合的。
例如,与旅游业结合,可以根据人们不同的兴趣点,设定不同的旅游线路。
同时可以通过询问让人们给出自己的兴趣点,从而设计出更精准的方案。
与金融行业结合后,通过对比分析人们的投资决策,可以更好地了解投资人的真实需求,从而发掘出更多的投资机会。
通过与教育领域的结合,可以在了解学生特点上,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
行为经济学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在政策制定方面,行为经济学有着诸多优势。
例如,通过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监管,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来引导人们更好地遵守规定。
行为经济学:对人类认知偏差的探究
行为经济学:对人类认知偏差的探究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认知偏差对经济决策和行为的影响的新兴学科。
它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方法论相结合,通过实证研究和实验设计,揭示了人类在经济决策过程中所存在的认知偏差,同时也探讨了这些认知偏差对人类的经济行为造成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经济行为,还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行为经济学对人类认知偏差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其中包括了一些经典的认知偏差现象。
人们在决策时存在的偏好不稳定性、过度自信、风险规避、暴露效应等。
这些认知偏差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使得人们在经济决策中表现出非理性的行为。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典型的认知偏差进行介绍和分析。
人们在经济决策时存在的偏好不稳定性是一种典型的认知偏差。
研究表明,人们的偏好会受到环境和时间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使得人们的决策过程变得不稳定。
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们对同一种商品的偏好可能会有所不同;而在时间跨度较长的情况下,人们对同一种商品的偏好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这种偏好不稳定性对市场的运行和商品的定价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消费者行为上的矛盾和不确定性。
过度自信也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
研究表明,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产生过于乐观的估计,导致了对风险的低估和对回报的高估。
过度自信使得人们愿意承担更高的风险,同时也使得人们更倾向于进行高风险的投资。
这种过度自信对金融市场和投资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使得许多人在投资决策上表现出了非理性的行为。
风险规避也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
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损失时往往会表现出过度的风险规避,而在面对收益时则表现出过度的风险偏好。
这种风险规避产生了一些非理性的行为,比如人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会过度地关注损失,从而造成了一些投资决策上的错误。
暴露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
研究表明,人们在经济决策中往往会受到过去的经验和认知的影响,从而产生了暴露效应。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Daniel+Kahneman行为经济学思想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类认识的发展,在学术研究领域中,与以往出现的“分工" 和“专业化”现象不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现象呈雨后春笋般 发展之势,层出不穷。其中,近年来最为抢眼的便是由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互涉而 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行为经济学。
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 曼(Daniel Kahneman)和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弗农·史密斯(Vernon L.Smith)。其中,Kahneman的贡献就在于将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前沿研 究成果引入经济学研究中,特别是研究人的风险判断和风险决策过程。而就在之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墨邋 导师签名:
日 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Dan i e I Kahneman行为经济学思想综述
第一章前言
1.1选题缘由和意义
经济学已经进入第三阶段.第一阶段,人们认为经济学仅限于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 费结构,仅此而已(及传统市场学);到了第二阶段,经济理论的范围扩大到全面研究商品 现象,即研究货币交换关系;今天,经济研究的领域业已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 全部决定.1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上述内容也多有感触故以本次研究为契机将行为经济学从其创始理论发展思路及现状角度加以系统梳理并就教于同仁希望能将此理论推而广之发扬光12本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行为经济学由于其奠基人kahneman教授获得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在国际学术界声名大振
学》和薛求知等人合作撰写的《行为经济学一理论与应用》以外,也尚未见到
其他的专著,前者主要从具体实验出发,结合现实案例来介绍行为经济学思想, 文字风格较为活泼,理论性不足。后者则详细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概貌,基 本理论和应用,但对Kahneman的理论思想未作深入剖析,尽管如此,书中对部 分学者的理论介绍和应用还是给笔者提供了很多思路。目前,关于行为经济学的 理论研究以文献数量来衡量也并不算多,且形式单一,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论文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论文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的学科,它关注的不仅是理性经济人的行为,更关注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行为倾向和偏好。
本文将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探讨行为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人们在购物时常常受到心理定价的影响。
心理定价是指商家通过对价格进行数字上的处理而产生的心理效应。
例如,当一个商品的价格从99元变成100元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会显著增加。
这是因为我们对价格的认知往往是不够理性的,我们更容易被99元这一看似便宜的价格吸引,而忽略其实际的价值。
因此,商家在定价时往往会采取心理定价的策略,通过对价格进行合理的调整来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其次,人们在面对风险时存在着明显的风险厌恶倾向。
根据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人们对于损失的厌恶程度远远大于对同等金额收益的偏好。
这一现象在投资领域尤为突出,投资者宁愿选择稳定的收益,也不愿意承担风险,这对于长期投资的回报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金融领域,理解风险厌恶的心理机制,有助于制定更加合理的投资策略。
最后,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往往受到周围环境和同伴影响。
社会学家所说的“羊群效应”,即人们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也在行为经济学中有所体现。
例如,当一个餐厅排队的人越多时,新顾客也越倾向于加入排队,这种行为往往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
对于企业而言,深刻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他们设计更具吸引力的营销策略,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总之,行为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释个体决策行为,也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了改进政策和管理方式的思路。
深入研究行为经济学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引导大众的行为,从而实现更加理想的社会效益。
另外,行为经济学还揭示了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认知偏差。
例如,人们常常受到确认偏误的影响,即倾向于寻找和所持观点相符的信息,而忽略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信息,从而做出更加偏颇的决策。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人们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因此在信息传播和宣传策略中,需要考虑到人们的认知偏差,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探析【论文】
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探析摘要:从行为经济学助推视角展开研究,以便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措施,实现理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的核心内容与主要观点。
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学者理查德•塞勒通过对一系列行为清单的研究发现,人们没有遵循传统经济学所认为的最优化原则假设。
这一发现开启了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的深入研究。
助推思想提出微不足道的社会现象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公共管理者的助推方案可以在实际生活中产生颠覆性作用。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优化方案,引导人们做出更有助益的抉择。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研究一、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的研究历程塞勒摘取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缘于他本人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对经济学领域的深远影响。
目前他依然是行为经济学及其应用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1、行为经济学的发轫1979年塞勒了解到特沃斯基和卡尼曼的前景理论[2-3],开始探索行为经济学的一系列问题;1981塞勒与舍夫林合作提出了自我控制理论[4];1984年塞勒与卡尼曼和尼奇探讨了公平问题[5-6]及企业追求利润约束因素问题[7];1985年提出了心理账户理论[8]。
在之后的研究中,他逐渐探索了有限理性、意志力和自利问题,完成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架构。
2、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的提出塞勒还将行为经济学拓展到金融学、法与经济学领域。
1995年塞勒与卡斯•桑斯坦(CassR.Sunstein)开始合作,探讨行为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首先,塞勒研究了法律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并从人的行为角度进行了经济分析[9]。
其次,塞勒与桑斯坦合著《助推》一书,该书提出“助推(Nudge)”思想。
他们认为,并非如传统经济学家假设的那样,人们的认知和意志力是理性的。
实际上,人们在做出抉择时往往是不理性的,人们的认知和意志力都是极其有限的。
因此,国家部门可以利用助推方法帮助人们做出更为有益的抉择。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作者:李树一、行为经济学及其形成动因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与20世纪80年代初走红的理性预期学派一样,行为经济学大量采用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的方法,对人们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它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从而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并且常常是脱离实际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研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行为经济学认为,主流经济学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种呆滞的假设基础上,即人的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我利益。
其实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导引的成分。
人类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表明,利他主义、社会意识、公正追求等品质和观念也是广泛存在的,否则无法解释当代志愿者、环保运动等社会现象,无法解释许多超额奉献和献身精神,无法解释人类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非物质动机”或“非经济动机”。
人本身就不是那么“理性”的,经济活动因此也不是那么“理性”的。
例如,股票市场并不是对公司的现实,而是对投资者的情绪作出反应,而人的“表象”思维、心理定势、环境影响往往导致并不理性的错误。
行为经济学家们认为,事实上,从李嘉图、马克思到凯恩斯,几乎所有伟大的经济学家都把复杂的心理学纳入自己的思维之中。
对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可以追溯到斯密的古典经济理论。
斯密曾运用这种方法分析“经济人”的行为,但却简单地把个人的经济行为理解为赚钱或谋利。
20世纪60年代,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政府只需调整税收和财政政策,就可以稳定经济、结束衰退,但却制造出一个新的名词:滞涨(stagflation)。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货币主义者的断言,还是理性预期学派,或是后凯恩斯主义都有一套时髦的理论,但现实的试验结果也未能如愿以偿。
行为经济学论文
行为经济学论文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使得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人的科学,使得科学和人性得到了完美的融合,这也是社会科学人本主义精神最好的体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行为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行为经济学论文范文一:从著名的十大效应中谈谈我的启示行为经济学堪称真正的“经世之学”,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通。
投资、理财、购物、决策,甚至人生规划、政策制定都要用到它。
掌握行为经济学的关键原则,对我们的生活,甚至人生是相当有益的。
这是我当初选择它的原因。
通过我的一学期的学习和认识,我觉得行为经济学作为实用的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使我受益颇丰,其中最生动有趣,最让我受益终身的莫过于著名的经济学十大效应。
一.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二.水桶理论:所谓“水桶理论”也即“水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水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水桶才能盛满水。
其二,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三.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对行为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论文
对行为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论文[摘要]行为经济学由于对传统经济学的基础提出了挑战,在兴起之后就一直受到关注,频频被用于解释相关的现实问题。
有鉴于此,本文就从介绍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出发,进而论述行为经济学的相关延伸理论,并展示了行为经济学被借鉴来解释现实中一些传统经济无法合理解释的问题。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理论延伸行为金融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及相关原理与现实的偏离,催生了行为经济学这一新兴分支学科,有力地推动了当代经济学的发展。
行为经济学对理性人效用最大化和均衡产出等标准经济理论内容构成了挑战,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在市场竞争行为、劳动经济和金融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有利于解释很多复杂的社会现象。
一、行为经济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其主要观点综述 行为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对传统经济学的基础,即假设人的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我利益,提出了挑战。
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人类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清澈了,但是把人、人的行为、人的精神等非理性方面则舍弃了,并把其简化为一个个的点或一条条的线。
人也成为了“扁平的人”。
但是,不少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这种以完全理性人假定搭起的优美的理论大厦无法通过检验科学的方法来检验与研究人的内在本性,也无法观察到现实中人的经济行为,因此更无法来解释许多人的经济行为之谜。
这种局面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以转变。
莱布森等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名为“行为经济学”的经济理论新流派思想,向主流经济学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标准经济学理论的科学。
行为经济学尝试对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打破了主流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在现实人的基础上发展了主流学派的经济人概念。
行为论者并没有抛弃主流理论,而是赞同其注重理性的,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
但是,他们坚持对这一理论加以修正。
他们认为,经济人也对具有偏见的推理,自我沉溺、自我毁灭的行为和种种其它人类缺陷和长处做出反应。
行为经济学理论还关注公平、互惠和社会地位等许多其他方面,因此,行为经济学试图对传统假定进行修正。
行为经济学:对人类认知偏差的探究
行为经济学:对人类认知偏差的探究当我们谈及经济学时,往往会想到理性的决策、理性的市场和理性的人类行为。
行为经济学的兴起改变了这一传统观念,它深入研究了人类的认知偏差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可以被定义为研究个体在经济环境中所做的选择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做决策,而不是在理论模型中应该如何做决策。
本文将就行为经济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研究成果进行探讨,以及它对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的决策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受到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
换句话说,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常常受到情绪、环境、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像传统经济学中所假设的那样,完全理性地权衡成本和利益。
举个例子,传统经济学认为,人们在面临选择时会根据商品的价值来做出决策,然而实际上,人们可能会受到商品的标价、宣传和其他消费者的影响,而产生认知偏差,导致他们做出与理性决策相悖的选择。
其中一个行为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不同资金的分配采用不同的标准和策略。
就像会用不同账户来管理不同的支出,例如日常开销、娱乐支出、教育基金等,我们也会在投资、消费和储蓄中形成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导致人们对同样的金额采取不同的决策,例如人们可能会更愿意在度假上花费来自奖金的钱,而不太愿意花掉他们从工资中赚来的同样金额的钱。
心理账户的存在表明人们的决策并不是完全基于资金本身的价值,而是受到其来源和去向的影响。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损失厌恶”。
行为经济学家认为,当人们面临损失时,他们的情感反应会比同等金额的收益要强烈得多。
这就导致了人们的决策会受到对损失的回避,而表现出保守的特征。
一个人更有可能选择避免损失的风险,而不是追求等额的收益。
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了很多投资决策和消费选择上的非理性行为。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不仅仅停留在学术领域,它对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许多企业和政府机构已经开始利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来优化其决策和政策制定。
行为经济学:对人类认知偏差的探究
行为经济学:对人类认知偏差的探究【摘要】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决策行为的学科,着重探讨人类认知偏差对决策的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深入分析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和认知偏差的分类。
接着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认知偏差,并探讨了行为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如何克服认知偏差。
文章展望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前景,揭示了其对社会的意义,同时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行为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行为经济学提供了基础和启示。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认知偏差、人类决策、心理学、分类、正文、现实生活、应用、克服、发展前景、社会意义、研究方向、引言、背景、研究意义、结论。
1. 引言1.1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跨学科领域,结合了经济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研究人类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行为模式。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类是理性的经济人,能够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然而实际情况却往往并非如此。
行为经济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弥补传统经济学在解释实际行为中的局限性。
行为经济学通过对人类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类在决策时可能会受到情绪、社会因素、信息不完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偏离理性决策。
行为经济学力求更加贴近实际情况,从而为政策制定、市场设计、金融投资等领域提供更为准确和有效的建议和指导。
行为经济学致力于探究人类决策的心理机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认知偏差,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研究行为经济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逻辑,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指导。
1.2 行为经济学的背景行为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门跨学科领域,结合了经济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行为经济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对经典经济学模型的质疑,传统经济学假设人类是理性的经济决策者,能够准确、完全地评估各种选择,并选择最优决策。
行为经济学:对人类认知偏差的探究
行为经济学:对人类认知偏差的探究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决策实际中出现的认知偏差的学科。
与传统经济学假设理性决策不同,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类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探究了大量的认知偏差,其中之一是选择困难。
研究表明,当人们面临多个选项时,他们会经常陷入选择难题,无法做出最佳决策。
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往往会被多个选项中的细微差异所干扰,并且会受到决策环境中的信息呈现方式所影响。
另一个重要的认知偏差是过度优化。
人们往往会过度关注在做决策时可以获得的最大效益,而忽略了潜在的风险。
这种偏差可以在个人投资决策中观察到,投资者往往只关注高回报的投资,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行为经济学还研究了暴露效应,即人们在决策中普遍受到过去的经历和信息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曾经获得某个产品的好处,他们更有可能再次购买这个产品。
这种偏差可以解释为人们倾向于扎根于过去的经历和信息,而不太愿意尝试新的选择。
另一个行为经济学关注的认知偏差是选择遗产,即人们在面临决策时倾向于保持现状。
研究发现,人们更喜欢不作为,而不是做出改变。
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对改变存在恐惧,担心它可能带来的负面结果,而选择保持现状可以避免不确定性。
亲社会偏好也是行为经济学关注的研究领域。
研究表明,人们往往愿意放弃一部分个人利益来帮助他人,尤其是在合作和竞争的环境中。
这种行为不符合传统经济学中的自利行为假设,表明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亲社会偏好的驱动。
行为经济学对人类认知偏差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经济决策的本质。
通过研究认知偏差,我们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预测模型,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引导人们做出更理性和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决策。
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探析
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探析行为经济学是一门关注人类行为决策的学科,它研究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做出的决策过程,以及这些决策背后的因素和动机。
相比传统经济学强调的理性判断和完美市场假设,行为经济学更加注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偏差,探讨人类真实的经济行为和决策。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许多实验和调查表明,人们的决策存在诸多的行为偏差和限制性因素。
例如,人们常常厌恶损失、选择偏差、计算错误、盲从跟风等等。
这些行为偏差不仅影响个体决策,也会影响市场、政策等方面的决策和制定。
因此,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不仅能够促进我们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理解和预测,也能够为经济市场、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更加合理和有针对性的建议。
下面结合一些具体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行为经济学的作用和贡献。
首先,在消费行为方面,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消费建议。
例如,一项关于早餐消费的调查表明,消费者往往受到周围人的影响,选择与他们相似的早餐,而较少考虑自身的营养需求和口味偏好。
因此,该研究建议广告应该强调营养成分和健康意识,以引导消费者进行更加合理的选择。
其次,在金融领域中,行为经济学的应用也不断增多。
例如,一些投资者往往存在“跟风效应”,即追随市场趋势进行投资,忽视个股的基本面分析。
然而,此举存在极大的风险,可能会导致投资的亏损和失败。
因此,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引导投资者更加理性地进行基本面分析,避免盲目跟风而产生的风险。
最后,在政策制定方面,行为经济学的应用也越来越明显。
例如,针对乡村旅游的政策设置,需要更加注重当地居民的行为和信念,避免统一化的发展策略造成的逆反心理和文化冲突。
同样,针对环保政策的制定也需要考虑到群体的行为偏差和心理反应,避免政策出现的公众抵触和不合理性。
综上所述,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和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更加深入和细致的个体行为和决策分析,同时也为社会经济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尤其是在当下信息时代,人们的选择和决策受到更加多元和复杂的信息干扰和干预,因此更需要行为经济学提供的针对个体行为偏差的相关研究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探析
摘要:从行为经济学助推视角展开研究,以便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措施,实现理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的核心内容与主要观点。
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学者理查德•塞勒通过对一系列行为清单的研究发现,人们没有遵循传统经济学所认为的最优化原则假设。
这一发现开启了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的深入研究。
助推思想提出微不足道的社会现象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公共管理者的助推方案可以在实际生活中产生颠覆性作用。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优化方案,引导人们做出更有助益的抉择。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研究
一、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的研究历程
塞勒摘取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缘于他本人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对经济学领域的深远影响。
目前他依然是行为经济学及其应用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1、行为经济学的发轫
1979年塞勒了解到特沃斯基和卡尼曼的前景理论[2-3],开始探索行为经济学的一系列问题;1981塞勒与舍夫林合作提出了自我控制理论[4];1984年塞勒与卡尼曼和尼奇探讨了公平问题[5-6]及企业追求利润约束因素问题[7];1985年提出了心理账户理论[8]。
在之后的研究中,他逐渐探索了有限理性、意志力和自利问题,完成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架构。
2、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的提出
塞勒还将行为经济学拓展到金融学、法与经济学领域。
1995年塞勒与卡斯•桑斯坦(CassR.Sunstein)开始合作,探讨行为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首先,塞勒研究了法律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并从人的行为角度进行了经济分析[9]。
其次,塞勒与桑斯坦合著《助推》一书,该书提出“助推(Nudge)”思想。
他们认为,并非如传统经济学家假设的那样,人们的认知和意志力是理性的。
实际上,人们在做出抉择时往往是不理性的,人们的认知和意志力都是极其有限的。
因此,国家部门可以利用助推方法帮助人们做出更为有益的抉择。
该思想提出后得到普遍的关注[10]。
“助推”,这一思想采用了“选择设计”工具,以帮助人们在非理性选择
时做出较为明智的判断与决策。
行为经济学家认为,社会生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一点有别于传统经济学家提出的理论假设。
行为经济学家认为,考察社会现象及问题时不应忽略人的因素,包括个人的态度、心理、能力等诸多因素,以上每一因素都会对人的决策产生关键影响。
在以上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塞勒及其合作者们进一步考察了人类的思考方式:由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形成的直觉系统与比较理性的省思系统。
在第一种直觉系统指引下,人们容易高估目前所处的形势进而做出错误的、非理性的判断。
这一思维方式广泛存在于寻找伴侣、创办公司等社会活动中。
由于过度乐观和自信,人们不能充分地估计目前的危险形势,从而也不会采取规避风险的预防措施。
这一点可以归结为人们往往不愿意改变现状、更乐意维持现状的惰性本质。
为改变人的本质中的惰性行为,可以由政府作为“选择设计者”提出助推方案,改变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的窘境或不利的现状,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有益举措,实现人们拥有更为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愿景。
二、国内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相关研究
行为经济学在国外获得深入发展,国内学者也针对行为经济学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同时“助推”思想也获得
了相应的应用与发展。
1、行为经济学理论研究
丹尼尔•卡尼曼是探索行为经济学的鼻祖,后来弗农•史密斯也加入到了研究的队伍之中,他们二人也因此成为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此后,国内学者开始探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工作。
薛求知等(2003年)首次系统介绍行为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价值[11]。
随后一系列的行为经济学书籍被引进到中国,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董志勇(2005年)将行为经济学理论与我国企业实际紧密结合,深入研究人们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行为模式及其内外部因素[12]。
理查德•塞勒的学术思想也渐渐得到国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2、助推思想研究
2015年刘宁翻译的理查德•塞勒与卡斯•桑斯坦的著作《助推》一书出版,助推思想即被广泛传播[13],本书也得到了多位中国学者的推荐。
梁小民认为,塞勒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提出,人并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人们有智慧但却并非完全理性[14]。
胡泳认为,如果采取一项新的措
施可以使人们获益,那么这项可以引导人们获益的措施被称作“助推”,其方法即为通过优化人们可以采取的选择方案,引导人们做出更为理性的决策方法[15]。
2017年自理查德•塞勒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行为经济学引起了中国学者更加广泛的关注。
仅在2017年,就有多位学者探讨行为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薛求知提出,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得益于一系列推力,塞勒以助推思想致力于用自己的理论去影响公众、改变世界[16]。
三、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的应用
塞勒和桑斯坦的《助推》一书首先在美国出版,后来该书及其思想观点逐渐被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助推思想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亦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两位作者相继被邀请参与解决社会治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比如,塞勒被英国邀请组建伦敦“行为洞察力小组”,为减少偷税漏税、节能环保等问题提供治理建议及制定政策。
助推思想的核心内容与观点是,政府部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实事求是地分析实际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受到的影响因素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或危害。
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政府及决策部门应充分探讨问题的本质,给予民众较为理性的选择设计方案,助益民众采取经济、有效的解决措施。
正如塞
勒倡议的那样,在解决民生问题时,政府应当运用助推思想制定有效的政策方案,以实现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1、行为经济学的贡献
颜建晔等指出了行为经济学的“四个贡献”:研究偏离理性行为系统地重塑经济决策;自控力问题使个体无法制定和实施最优计划;社会偏好对于经济政策制定者的重要性;个体的心理因素经过市场中多个个体的交互作用不会消失[17]。
周凡、何谨认为行为经济学在经济学和心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18]。
李宝良,郭其友分析了行为经济学产生的过程和理查德•塞勒的主要经济理论贡献[19]。
昌忠泽利用行为经济学有关术语和分析框架解释大学生择业行为,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20]。
助推思想可以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
由于人们存在惰性思维方式,过于乐观、容易高估现状从而决策失误,所以决策部门应在不剥夺民众选择权的前提条件下,充分考虑事物之间发生发展的联系、内在的矛盾,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决策方案。
与传统经济学家不同,塞勒是一位思维敏锐、洞察力极强的经济学家,他特别擅长从人们的失误乃至失败中总结不理性的经济行为表现,并通过自身参与实验的方法进行反向操作,从而获取经济益处。
实际上,塞勒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经济学家,也是一位金融领域出
色的操作能手。
在人们的日常决策活动中,有些决策是错误的,针对那些错误的决策,需要反思“错误”产生的原因,在反思的过程中,可以需要外界的推力,即外界的“助推”,以便以后做出更好的决策。
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卡尼曼曾说,塞勒第一次创造性地将心理学知识与方法引入到了经济学的研究工作之中,他是行为经济学的拓荒者,他的艰苦工作也展示了行为经济学的巨大研究价值和意义。
塞勒在开拓行为经济学领域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在探索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研究过程中,向世人展示了人脑独特的思维特点,并且发现人脑的思维特点可以有效、系统地影响到人们的决策过程和产生有益的结果。
受到塞勒孜孜不倦、奋力专研的工作精神的熏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的研究中,中国的诸多学者亦在不断深化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的理论研究与应用价值。
2、助推思想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助推》一书提出的助推思想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需要做出许许多多的决策。
其次,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往往存在“错误”的行为。
最后,人们做出的错误行为,原因在于人的问题没有解决。
人们往往持有偏见,即依靠直觉偏执地认为个人的想法和主张是正确的,这时容
易出现高估、乐观或盲目的心理认知;人们也会非理性地决策,比如在做出购买决策时往往会非理性地消费,从而浪费了有限的资源。
基于以上大量事实的存在,人们在面临实际问题时需要重新考虑决策方法,选择更加明智的决策方案。
按照《助推》、《“错误”的行为》等行为经济学著作提出的观点,助推思想犹如“胳膊肘”一样,这股由外界轻轻一推的力量,在帮助人们做出决策时,可以起到显著的作用。
一个明显的事例证明了助推的价值和意义:垃圾食品会危害人们的健康、缩短寿命,还会占用国家有限的医疗费用,这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虽然颁布了禁止食用垃圾食品的法律法规,但是在民众中产生的效益却极其微弱。
在此情境下,国家政策部门可以运用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供应给人们新鲜的蔬果,以便人们主动地选择健康食品。
以上供应举措真正地运用了助推思想,解决了现实生活中被大多数人长期诟病的问题。
综上,助推思想系统地列举了人们的行为清单,总结了人们的“错误”行为。
为了避免少犯或不犯错误,这股由外界助之一臂的力量,可以运用到政府决策、政策优化设计领域。
现实中,我国在诸多领域,包括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都需要这股“轻轻”推动的力量,以便让民众在面临决策时做出更为有益的选择,进而实现和谐、富强的国家目标与人民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