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麻醉药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癌症,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治疗肿瘤,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就显得非常重要。

抗肿瘤药物是一种治疗肿瘤的化学物质,能够控制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一、抗肿瘤药物的分类抗肿瘤药物可以根据不同的药理学作用机制进行分类,包括细胞周期特效药物、细胞周期非特效药物、生物制剂以及免疫调节药物等。

细胞周期特效药物主要是针对分裂期的肿瘤细胞,可以影响肿瘤细胞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DNA复制以及细胞分裂,从而达到杀伤癌细胞的效果。

比如说紫杉醇、紫杉醇的衍生物以及羧环化合物等。

细胞周期非特效药物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是通过抑制DNA或RNA的合成,影响肿瘤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裂,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比如说氟脲嘧啶、咪唑类药物、碳酸盐药物等。

生物制剂指的是基于生物技术研发的抗肿瘤药物,包括单克隆抗体药物、蛋白质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针对癌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从而影响癌细胞的信号传递或免疫调节,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免疫调节药物目前在抗肿瘤药物领域中正在快速发展,它们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反应,从而达到消除癌细胞的效果。

比如说PD-L1抑制剂等。

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的20年代。

那时候,科学家首次以能够杀死癌细胞的药物为目标进行研究。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抗肿瘤药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

早期的抗肿瘤药物研究主要是以天然植物、动物及微生物来源的生物化合物为主,如鹤望子碱等。

而随着化学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规模的化学合成化合物也逐渐成为研究重点。

比如说环磷酰胺、丝裂霉素等。

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模拟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细胞生物学技术等。

这些技术在药物发现、药物设计以及药物筛选方面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手段,并且极大地促进了抗肿瘤药物的快速发展。

麻醉药物对肿瘤影响的研究新进展

麻醉药物对肿瘤影响的研究新进展

麻醉药物对肿瘤影响的研究新进展黄翔【摘要】Tumor is one of the common diseases of the world, which has a high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the treatment of which is mainly resection, but the operation treatment may increase the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 clinical anesthesia drugs can influence the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of tumor, which has been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in treating tumors, and suitable perioperative anaesthetic drugs can reduce the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though the mechanism is not very clear so far,waiting for further exploration.%肿瘤是世界各国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肿瘤治疗的方法多以手术切除为主,而手术治疗可增加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近年来研究表明,麻醉药物可影响肿瘤的复发和转移.麻醉药物在治疗肿瘤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围术期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可能会降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目前其对肿瘤的影响机制仍未明确,有待进一步探讨.【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2(018)016【总页数】3页(P2629-2631)【关键词】麻醉药;肿瘤;复发;转移【作者】黄翔【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肿瘤是世界各国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静脉全麻药丙泊酚对乳腺癌的抗肿瘤作用

静脉全麻药丙泊酚对乳腺癌的抗肿瘤作用

㊃综述与讲座㊃[文章编号]1009-2188(2020)05-0394-05静脉全麻药丙泊酚对乳腺癌的抗肿瘤作用张宝慧,吴长帅,王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0)㊀㊀[提要]㊀丙泊酚由于诱导迅速,苏醒完全,被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㊂乳腺癌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㊂丙泊酚对乳腺癌的抗肿瘤作用是研究热点㊂为了探究丙泊酚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本文从丙泊酚与乳腺癌细胞分子生物学调控和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关系入手,综述其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和生存率的影响,以期为乳腺癌手术的麻醉提供参考㊂㊀㊀[关键词]丙泊酚;㊀乳腺肿瘤;㊀复发;㊀转移;㊀免疫功能[中图分类号]R737.9㊀[文献标志码]B㊀DOI:10.16260/ki.1009-2188.2020.05.015Antitumor Effect of Intravenous Propofol,A General Anesthetic,on Breast Cancer Patients㊀ZHANGBao-hui,WU Chang-shuai,WANG Kun㊀(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Affiliated Tumor Hospital of HarbinMedical University,Harbin150000,Heilongjiang,China)Abstract:㊀Propofol is widely used in surgery due to its rapid induction and complete resuscitation.Breast cancer is one of the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s concerned by the society.The antitumor effect of propofol on breast cancer is a research hotspo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ropofol on postoperative prognosis of breast cancer,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ffects of propofol on breast cancer cells,perioperative immune system,and its intluence of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metastasis and survival,so as to provide a better reference for surgical anesthesia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㊀㊀Key words:propofol;㊀breast neoplasms;㊀recurrence;㊀metastasi;㊀immune function㊀㊀乳腺癌是威胁我国女性健康最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占全球的11.19%,仅次于美国[1]㊂2014年我国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为27.89万例,占女性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16.51%,位居首位[2]㊂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3], 0期(或Ⅰ期)㊁Ⅱ期和Ⅲ期乳腺癌术后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㊁93%㊁72%,Ⅳ期或有远处转移者为22%[4]㊂体内研究表明,乳腺癌细胞对手术应激具有高度敏感性㊂手术应激是改变癌细胞行为和转移能力的独立危险因素[5]㊂Snyder等[6]研究发现,手术增加癌症复发转移风险的原因包括手术切除时癌细胞进入血液淋巴系统㊁抗血管生成因子的减少㊁术后生长因子释放增多,以及围术期的免疫抑制㊂㊀㊀[收稿日期]2020-07-14,[修回日期]2020-09-28㊀㊀[作者简介]张宝慧,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在读硕士研究生㊂围术期应激反应㊁麻醉等诱导机体产生免疫抑制,这可能是造成残留癌细胞种植转移的危险因素㊂目前,麻醉药物对乳腺癌手术预后的影响尚存争议㊂丙泊酚由于作用时间短㊁苏醒快而完全,被广泛用于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切除手术㊂丙泊酚除了具有麻醉效能外,其抗肿瘤效应已成为研究热点[7]㊂多数体外研究[8-21]表明丙泊酚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具有抑制作用㊂然而,也有不同的结果,Meng[22]的体外研究发现丙泊酚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㊂临床回顾性分析表明,丙泊酚和七氟醚麻醉对乳腺癌术后复发㊁转移和总体生存率影响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8-10]㊂但也有临床回顾性研究支持丙泊酚对乳腺癌术后有益[11]㊂因此,本文从丙泊酚与乳腺癌细胞分子生物学调控和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关系入手,综述其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和生存率的影响,以期为乳腺癌手术的麻醉提供参考㊂1 丙泊酚对乳腺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受许多基因和蛋白的调控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㊂研究表明,丙泊酚影响乳腺癌细胞的功能,并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和细胞信号途径发挥作用:①Li等[12]发现,丙泊酚(2~10μg/ml)通过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MMP-2和MMP-9的表达和分泌,从而显著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㊂MMP-2和MMP-9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促进乳腺癌转移[11]㊂②另一研究表明,丙泊酚可下调乳腺癌MDA-MB-231细胞H19的表达,抑制其迁移和侵袭[14]㊂H19是最早发现的与肿瘤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之一㊂最新研究发现,H19通过调节下游的miR-675和泛素连接酶E3家族来影响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且H19的表达水平与肿瘤侵袭和转移能力呈正相关[15]㊂③MicroRNAs(miRNAs)可通过调节基因表达㊁蛋白质翻译和目标RNA稳定性发挥生物学作用㊂miR-135b是一种致瘤miRNA,在乳腺癌细胞中高度表达,可通过调控基因表达,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16]㊂有研究发现丙泊酚可下调miR-135b表达,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㊁迁移和侵袭[17]㊂④还有研究表明,丙泊酚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同时,丙泊酚还能抑制MDA-MB-231细胞中MMP-9㊁增殖相关蛋白Cyclin D1和ERK信号蛋白p-ERK表达㊂这提示丙泊酚还可能通过激活ERK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18]㊂⑤已有研究表明神经上皮细胞转化基因1(neuroepithelial cell transforming gene1,NET1)与促进乳腺癌迁移有关[19]㊂Ecimovic等[20]检测1~10μg/ml丙泊酚对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不同的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MCF-7)的作用,发现丙泊酚可通过下调NET1表达水平,抑制这两种乳腺癌细胞的迁移,但不影响其增殖㊂⑥另一项研究表明[21],丙泊酚通过下调乳腺癌MCF-7细胞miR-21表达水平和阻止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㊂相关证据表明,miR-21与多种癌细胞增殖相关[23],它在乳腺癌细胞内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癌细胞增殖[24]㊂EMT是指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的过程,是癌症复发的重要因素㊂细胞表达的蛋白质在这一过程发生变化,使细胞黏附能力降低,但增殖㊁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25]㊂⑦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丙泊酚通过下调MDA-MB-435细胞miR-24的表达,上调了p27的表达,裂解caspase-3,促使癌细胞凋亡[26]㊂乳腺癌患者接受不同麻醉后,患者血清内的微环境会发生复杂的变化,以患者血清作为培养基,可观察不同麻醉对乳腺癌细胞存活率㊁迁移能力的间接作用效果㊂Jaura等[27]将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全麻/椎旁阻滞镇痛组和七氟醚全麻/阿片类药物镇痛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清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迁移能力没有显著影响,但丙泊酚/椎旁组血清相比七氟醚/阿片组,MDA-MB-231细胞存活率降低㊂Buckley等[28]将ER+或PR+乳腺癌细胞(HCC1500细胞)在两组患者血清中培养24h后发现,丙泊酚组血清可显著诱导HCC1500细胞凋亡㊂另一项[29]研究不同药物麻醉的乳腺癌患者血清对体外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影响的结果表明,丙泊酚与七氟醚麻醉的患者血清均能够显著提高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和Caspase-8蛋白表达,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㊂丙泊酚和七氟醚都可以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机制和下调癌细胞基质MMP-9表达密切相关[12,30]㊂Caspase-3和Caspase-8分子在细胞凋亡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㊂Caspase-3在Caspase-8的信号下游,可直接被Caspase-8分子激活㊂以往研究证实,Caspase-8分子也可通过使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激活Caspase-9,从而进一步激活其他凋亡分子的级联过程[31]㊂一系列Caspase的激活会启动死亡受体介导的肿瘤细胞凋亡途径㊂上述体外研究表明,丙泊酚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具有抗肿瘤特性㊂虽然体外细胞实验所用丙泊酚浓度在临床允许安全剂量范围内(2~4μg/ml),但培养基中的血清白蛋白和红细胞含量远低于人体血浆中含量,导致丙泊酚与白蛋白和红细胞结合率下降,游离状态增多㊂正因如此,细胞培养皿中约95%的丙泊酚可与癌细胞自由结合㊂因此,体外细胞培养实验中使用的异丙酚游离浓度可能是临床浓度的50~500倍㊂这剂量对人类来说是致命的㊂因此,还需大样本临床试验证实丙泊酚在临床应用中的抗肿瘤特性㊂2㊀丙泊酚对乳腺癌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免疫系统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和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SNS)调节㊂手术应激㊁体温过低㊁输血和疼痛刺激等可激活这两种调节机制[32]㊂HPA轴和SNS激活后释放儿茶酚胺和前列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抑制细胞免疫(cell-mediated immunity,CMI)㊂已知CMI是对抗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主要免疫防御㊂癌症患者围术期癌细胞所处微环境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平衡是癌症复发转移的关键[33]㊂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是一类无需预先致敏就能非特异性杀伤癌细胞的淋巴细胞㊂人类癌症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与围手术期NK细胞活性水平降低相关[34]㊂丙泊酚一方面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对癌症围术期免疫系统起保护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抑制HPA和SNS系统,减轻手术应激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减少癌症复发和转移[35]㊂有研究[36]总结了丙泊酚对围术期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发现其具有抗炎作用,能抑制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减少PGE2释放;还能保留NK细胞活性,减少细胞因子如IL-1㊁TNF-α和IL-6产生,促进外周辅助型T细胞的激活和分化,增强细胞免疫㊂临床研究证实,丙泊酚-椎旁阻滞麻醉还能增加NK细胞和辅助T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中的浸润[37]㊂Cho等[38]检测了乳腺癌术后24h的NK细胞活性,5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酮咯酸镇痛组和七氟醚-瑞芬太尼麻醉/芬太尼镇痛组,结果显示NK细胞活性与基线时相比,丙泊酚/酮咯酸组增加了30%,而七氟醚/芬太尼组降低了16%㊂但也有乳腺癌手术的临床体外实验发现,丙泊酚麻醉在NK细胞㊁T淋巴细胞㊁细胞因子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以及乳腺癌细胞计数和细胞凋亡率方面并不优于七氟醚麻醉[39-40]㊂上述研究得出不同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与椎旁阻滞使用局部麻醉药有关㊂局麻药不仅本身具有抗炎和抗癌作用[41-42],而且局麻药还能减轻疼痛刺激和应激反应,进而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㊂阿片类药物可抑制免疫系统功能,有促进癌症复发和转移的可能[43]㊂因此,还需更为合理科学的实验来证实丙泊酚麻醉在乳腺癌围术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㊂3㊀丙泊酚对乳腺癌术后复发和预后的影响近年来,麻醉方法㊁药物和癌症预后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㊂目前研究表明,麻醉药物与乳腺癌术后复发㊁转移及预后相关,多数研究倾向于丙泊酚是癌症手术麻醉的最佳选择㊂有作者分析比较了使用基于丙泊酚的全凭静脉麻醉(total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或七氟醚的吸入麻醉(volatile inhaled anesthesia,VIA)对癌症患者的术后预后的影响,发现吸入麻醉比静脉麻醉术后死亡率高近50%[44]㊂另一项系统回顾研究结果则进一步支持了TIVA对癌症生存率更有利的假设[45]㊂最近的一项meta分析也发现,TIVA与提高癌症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密切相关[46]㊂基于上述证据,TIVA似乎确实是接受癌症手术的首选麻醉剂㊂但丙泊酚麻醉对乳腺癌手术预后可能更为有益的证据很弱㊂尽管Enlund等[11]的临床多中心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丙泊酚和七氟醚的乳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91.0%和81.8%,丙泊酚较七氟醚更能延长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㊂但Enlund等[8]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发现,丙泊酚和七氟醚麻醉对乳腺癌术后1年总生存率的差异为3% (95%可信区间,1%~4%,P<0.001),术后5年总生存率的差异仅为2%,两者无统计学差异㊂另一项比较丙泊酚和七氟醚麻醉对乳腺癌术后1年无复发生存率的研究也显示两组结果相似(七氟醚组7.5%,丙泊酚组8.2%)[9]㊂一些临床回顾性分析表明,丙泊酚和七氟醚麻醉对乳腺癌术后5年总生存率影响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10,47-48]㊂因此,需要更多的临床前瞻性研究来证实丙泊酚麻醉对乳腺癌术后预后的影响是否优于七氟醚麻醉㊂4㊀总㊀㊀结多数体外细胞实验证实,丙泊酚能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㊁侵袭和迁移,临床试验也表明丙泊酚麻醉可延长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㊂但也有不一样的研究成果㊂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丙泊酚与其他药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了临床结局;另一方面可能是乳腺癌有多种亚型,其生物学特性不一致,对临床药物的反应也不同㊂此外,乳腺癌手术围术期复杂的癌细胞微环境和患者个体间免疫功能的差异对临床治疗结局也有影响㊂因此,提倡乳腺癌手术个体化精准麻醉㊂同时,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来探索麻醉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㊂[参考文献][1]㊀Ferlay J,Soerjomataram I,Dikshit R,et al.Cancer incidence andmortality worldwide:sources,methods and major patterns in GLOBOCAN2012I[J].Int J Cancer,2015,l36(5):E359-E386.doi:10.1002/ijc.29210.[2]㊀李贺,郑荣寿,张思维,等.2014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与死亡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18,40(3):166-171.doi:10.3760/cma.j.issn.0253-3766.2018.03.002.[3]㊀American Cancer Society.Cancer facts and figures2016[EB/OL].https:///research/cancer-facts-statistics/all-canc-er-facts-figures/cancer-facts-figures-2016.html.2017-03-16/2020-10-01.[4]㊀American Cancer Society.Breast cancer survival rates[EB/OL].https:///cancer/breast-cancer/understanding-a-breast-cancer-diagnosis/breast-cancer-survival-rates.html.2017-03-16/2020-10-01.[5]㊀Eden C,Esses G,Katz D,et al.Effects of anesthetic interven-tions on breast cancer behavior,cancer-related patient outcomes,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J].Surg Oncol,2018,7(2):266-274.doi:10.1016/j.suronc.2018.05.001.[6]㊀Snyder GL,Greenberg S.Effect of anaesthetic technique and otherperioperative factors on cancer recurrence[J].Br J Anaesth.2010,105(2):106-15.doi:10.1093/bja/aeq164. [7]㊀Du Q,Liu J,Zhang X,et al.Propofol inhibits proliferation,migra-tion,and invasion but promotes apoptosis by regulation of Sox4in endometrial cancer cells[J].Braz J Med Biol Res,2018,51(4): 6803-6812.doi:10.1590/1414-431x20176803.[8]㊀Enlund M,Berglund A,Andreasson K,et al.The choice of an-aesthetic-sevoflurane or propofol-and outcome from cancer surgery:a retrospective analysis[J].Ups J Med,2014,119(3):251-61.doi:10.3109/03009734.2014.922649.[9]㊀Shiono S,Shibata SC,Kabata D,et parison of1-yearrecurrence-free survival between sevoflurane and propofol use for general anesthesia management in primary breast cancer sur-gery[J].J Anesth,2020,34(5):694-701.doi:10.1007/ s00540-020-02806-7.[10]Lee JH,Kang SH,Kim Y,et al.Effects of propofol-based totalintravenous anesthesia on recurrence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pa-tients after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a retrospective study[J].Korean J Anesthesiol,2016,69(2):126-132.doi:10.4097/ kjae.2016.69.2.126.[11]Enlund M,Berglund A,Ahlstrand R,et al.Survival after primarybreast cancer surgery following propofol or sevoflurane general an-esthesia-aretrospective,multicenter,database analysis of6,305 Swedish patients[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20,64(8): 1048-1054.doi:10.1111/aas.13644.[12]Li Q,Zhang L,Han Y,et al.Propofol reduces MMPs expres-sion by inhibiting NF-kappaB activity in human MDA-MB-231 cells[J].Biomed Pharmacother.2012,66(1):52-6.doi:10.1016/j.biopha.[13]Peng Z,Zhang Y.Propofol inhibits proliferation and acceleratesapoptosis of human gastric cancer cells by regulation of microRNA -451and MMP-2expression[J].Genet Mol Res,2016,15(2): 7078-7087.doi:10.4238/gmr.15027078.[14]白建杰,林春水,叶慧瑾,等.丙泊酚下调H19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6,36(9):1255-1259.doi:10.3969/j.issn.1673-4254.2016.09.16[15]Vennin C,Spruyt N,Dahmani F,et al.H19non coding RNA de-rived miR-675enhances tumorigenesis and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 cells by downregulating c-Cbl and Cbl-b[J].Oncotarget, 2015,6(30):29209-23.doi:10.18632/oncotarget.4976. [16]Zhang Y,Xia F,Zhang F,et al.MiR-135b-5p enhances doxoru-bicin-sensitivity of breast cancer cells through targeting anterior gradient2[J].J Exp Clin Cancer Res,2019,38(1):26-45.doi:10.1186/s13046-019-1024-3.[17]康忠奎,黄伟,谢先丰,等.丙泊酚通过下调miR-135b表达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㊁侵袭和迁移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杂志,2020,36(15):2261-2264.doi:10.13699/j.cnki.1001-6821.2020.15.029[18]许亚梅.丙泊酚下调ERK信号通路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8):1032-1035.doi:10.13704/ki.jyyx.2018.08.022. [19]Murray D,Horgan G,MacMathuna P,et 1-mediatedRhoA activation facilitates lysophosphatidic acid-induced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in gastric cancer[J].Br J Cancer,2008, 99(8):1322-9.doi:10.1038/sj.bjc.6604688. [20]Ecimovic P,Murray D,Doran P,et al.Propofol and bupivacainein breast cancer cell function in vitro-role of the NET1gene[J].Anticancer Res.2014;34(3):1321-31.PMID:24596379 [21]Qing Du,Xuezhi Zhang,Xin Zhang,et al.Propofol inhibits pro-liferation and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of MCF-7cells by suppressing miR-21expression[J].Artificial Cells,Nanomedi-cine,and Biotechnology,2019,47(1):1265-1271.doi:10.1080/21691401.2019.1594000.[22]Meng C,Song L,Wang J,et al.Propofol induces proliferationpartially via downregulation of p53protein and promotes migration via activation of the Nrf2pathway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 MDA-MB-231[J].Oncol Rep.2017,37(2):841-848.doi:10.3892/or.2016.5332.[23]Pfeffer SR,Yang CH,Pfeffer LM.The role of miR-21in canc-er[J].Drug Dev Res.2015,76(6):270-277.doi:10.1002/ ddr.21257.[24]Liu X,Abraham JM,Cheng Y,et al.Synthetic circular RNAfunctions as a miR-21sponge to suppress gastric carcinoma cell proliferation[J].Mol Therapy Nucl Acids,2018,13:312-321.doi:10.1016/j.omtn.2018.09.010.[25]Roever L,O'Connell JL,Chagas AC.Arterial stiffness in pre-school children[J].Eur J Prevent Cardiol,2017,24(17):1891-1894.doi:10.1177/2047487317727113.[26]Yu B,Gao W,Zhou H,et al.Propofol induces apoptosis of breastcancer cells by downregulation of miR-24signal pathway[J].Canc-er Biomark,2017,21(3):513-19.doi:10.3233/CBM-170234.[27]Jaura AI,Flood G,Gallagher HC,Buggy DJ.Differential effectsof serum from patients administered distinct anaesthetic tech-niques on apoptosis in breast cancer cells in vitro:a pilot study[J].Br J Anaesth.2014,113(Suppl1):i63-7.doi:10.1093/bja/aet581.[28]Buckley A,McQuaid S,Johnson P,Buggy DJ.Effect of an-aesthetic technique on the natural killer cell anti-tumour activity of serum from women undergoing breast cancer surgery:a pilot study[J].Br J Anaesth,2014,113(1):56-62.doi:10.1093/ bja/aeu200.[29]王建伟,冯爱敏,任柏林,等.不同药物麻醉的乳腺癌患者血清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J].现代肿瘤医学,2019,27(2):210-213.doi:10.3969/j.issn.1672-4992.2019.02.007[30]冯娟,吴满武.异氟醚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05):8-11.R737.9[31]王进京,孙保存.乳腺癌中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及其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2,28(4):378-381.doi:10.13315/ki.cjcep.2012.04.010.[32]ZappalàG,McDonald PG,Cole SW.Tumor dormancy and theneuroendocrine system:an undisclosed connection?[J].Cancer Metastasis Rev,2013,32(1-2):189-200.doi:10.1007/s10555-012-9400-x.[33]Duff S,Connolly C,Buggy DJ.Adrenergic,inflammatory,andimmune function in the setting of oncological surgery:their effects on cancer progression and the role of the anesthetic technique in their modulation[J].International Anaesthesiology Clinics,2016, 54(4):48-57.doi:10.1097/AIA.0000000000000120. [34]Ohta N,Ohashi Y,Fujino Y.Ketamine inhibits maturation of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 and priming of the Th1-type immune response[J].Anesth Analg,2009,109(3):793-800.doi:10.1213/ane.0b013e3181adc384.[35]Ryungsa Kim.Effects of surgery and anesthetic choice on immuno-suppression and cancer recurrence[J].J Transl Med,2018,16(8):4-13.doi:10.1186/s12967-018-1389-7. [36]Irwin MG,Chung CKE,Ip KY,et al.Influence of propofol-basedtotal intravenous anaesthesia on peri-operative outcome measures:a narrative review[J].Anaesthesia,2020,75(Suppl1):e90-e100.doi:10.1111/anae.14905.[37]Desmond F,McCormack J,Mulligan N,et al.Effect of anaesthet-ic technique on immune cell infiltration in breast cancer:A follow-up pilot analysis of a prospective,randomised,investigator-maskedstudy[J].Anticancer Res,2015,35(3):1311-1320.PMID: 25750280.[38]Cho JS,Lee MH,Kim SI,et al.The effects of perioperative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on immune func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breast Cancer resection: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Int J Med,2017,14(10):970-976.doi:10.7150/ijms.20064.eCol-lection2017.[39]Lim JA,Oh CS,Yoon TG,et al.The effect of propofol andsevoflurane on cancer cell,natural killer cell,and cytotoxic T lym-phocyte func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breast cancer surgery:an in vitro analysis[J].BMC Cancer,2018,18(1):159.doi:10.1186/s12885-018-4064-8.[40]Oh CS,Lee J,Yoon TG,Seo EH,et al.Effect of equipotent do-ses of propofol versus sevoflurane anesthesia on regulatory T cells after breast cancer surgery[J].Anesthesiology,2018,129(5): 921-931.doi:10.1097/ALN.0000000000002382. [41]Piegeler T,Votta-Velis EG,Liu G,et al.Antimetastatic potentialof amide-linked local anaesthetics.Inhibition of lung adenocarci-noma cell migration and inflammatory Src signalling independent of sodium channel blockade[J].Anesthesiology,2012,117(3): 548-559.doi:10.1097/ALN.0b013e3182661977. [42]Werdehausen R,Braun S,Fazeli S,et al.Lipophilicity but notstereospecificity isa major determinant of local anaesthetic-induced cytotoxicity in human T-lymphoma cells[J].Eur J Anaesth,2012, 29:35-41.doi:10.1097/EJA.0b013e32834cd6c4. [43]Heaney A,Buggy DJ.Can anaesthetic and analgesic techniquesaffect cancer recurrence or metastasis?[J].Br J Anaesth,2012, 109(1):17-28.doi:10.1093/bja/aes421.[44]Wigmore TJ,Mohammed K,Jhanji S.Long-term survival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volatile versus iv anesthesia for cancer surgery:a retrospective analysis[J].Anesthesiology,2016,124(1):69-79.doi:10.1097/ALN.0000000000000936.[45]Soltanizadeh S,Degett TH,Gogenur I.Outcomes of cancer sur-gery after inhalational and intravenous anesthesia:a 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2017,42:19-25.doi:10.1016/j.jclinane.2017.08.001.[46]Yap A,Lopez-Olivo MA,Dubowitz J,et al.Anesthetic techniqueand cancer outcomes:a meta-analysis of total intravenous versus volatile anesthesia[J].Can J Anesth,2019,66(5):546-561.doi:10.1007/s12630-019-01330-x.[47]Hong B,Lee S,Kim Y,et al.Anesthetics and long-term survivalafter cancer surgery-total intravenous versus volatile anesthesia:a retrospective study[J].BMC Anesthesiol,2019,19(1):233.doi:10.1186/s12871-019-0914-4.[48]Yoo S,Lee HB,Han W,et al.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ver-sus inhalation anesthesia for breast cancer surgery: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Anesthesiology,2019,130(1):31-40.doi:10.1097/ALN.0000000000002491.。

麻醉对恶性肿瘤预后的影响

麻醉对恶性肿瘤预后的影响

麻醉对恶性肿瘤预后的影响王金保【期刊名称】《河北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7)001【总页数】3页(P122-124)【关键词】肿瘤,继发原发性;麻醉;综述文献【作者】王金保【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麻醉科,河北石家庄050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综述·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00年全世界癌症患者和死亡人数分别为2 240万和620万,到了2008年分别上升到1 266万和756万,估计到了2015年,新发病例数将会达到1 500万[1]。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和饮食习惯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手术仍然是治疗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的选择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影响肿瘤患者的远期预后。

现将麻醉对恶性肿瘤影响的文献综述如下。

1.1 静脉麻醉药除了丙泊酚外,几乎所有的静脉麻醉药均不同程度地抑制机体免疫反应,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可以增强手术引起的免疫抑制。

Peach等[2]研究了不同麻醉药作用于接种过MADB106肿瘤细胞的小鼠,观察其对小鼠肿瘤侵袭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影响,尸检结果显示,氯胺酮和硫喷妥钠均能增加肺部转移瘤的数量,而丙泊酚组并未增加。

氯胺酮和硫喷妥钠能显著抑制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和数量。

而丙泊酚不仅没有抑制自然杀伤细胞活性,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Gottschalk等[3]研究发现,丙泊酚通过提高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而抑制淋巴瘤的生长。

丙泊酚亦能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和结肠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研究显示,临床浓度的丙泊酚可以抑制其他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关于苯二氮类药物对肿瘤的影响目前不是十分清楚,早期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类药物的应用与肿瘤发生的增加有关,然而,大规模的分析结果并没有发现该类药物的使用增加癌症患病率的风险。

山奈酚的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山奈酚的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山奈酚的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王莉;廖治炜;赵丽丽;崔洁;张双红
【期刊名称】《生物加工过程》
【年(卷),期】2024(22)3
【摘要】山奈酚是一种黄酮醇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及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尤其是在肿瘤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山奈酚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宿主的免疫反应等作用来发挥抗肿瘤的活性。

因此,笔者进行了有关综述,以期将山奈酚被开发作为预防和治疗肿瘤药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总页数】6页(P325-330)
【作者】王莉;廖治炜;赵丽丽;崔洁;张双红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科研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31.71
【相关文献】
1.山奈酚-4,4'-联吡啶药物共晶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2.山奈酚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乳腺癌耐药蛋白的表达并下调抗肿瘤药物对MDA-MB-231细胞的杀伤作用
3.山奈酚诱导雌激素相关受体抑制肿瘤生长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4.山奈酚对缺氧/复氧损伤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5.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山奈酚-7-O-新橘皮糖苷抗前列腺癌的作用机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局部麻醉药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局部麻醉药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局部麻醉药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马秀兰;韩佳琦;刘哲鹏
【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
【年(卷),期】2022(25)6
【摘要】经皮给药作为一种非侵入式药物递送方式,与传统的注射、口服等给药方式相比具有许多优势。

皮肤外用局部麻醉剂不仅能缓解穿刺、针灸、活检等医疗手段引起的皮肤浅表创伤性疼痛,还能避免注射麻醉导致的注射部位疼痛,具有给药方便、安全性高等优点。

近年来,各种纳米制剂被用作局部麻醉药经皮给药的载体,与传统皮肤外用制剂相比,纳米制剂可显著提高载药量,药物透皮吸收的效果也更为理想。

本文对各种纳米制剂及其在局部麻醉药经皮给药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介绍促进纳米制剂经皮渗透的方法,为研制出临床治疗所需的皮肤外用局部麻醉剂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557-562)
【作者】马秀兰;韩佳琦;刘哲鹏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1
【相关文献】
1.局部麻醉药经皮吸收研究及其展望
2.局部麻醉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3.右美托咪定作为局部麻醉药佐剂用于小儿区域阻滞的研究进展
4.鞘内应用辅助药物复合局部麻醉药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丙泊酚对肿瘤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丙泊酚对肿瘤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㊃继续教育㊃丙泊酚对肿瘤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高雨彤㊀余相地㊀㊀DOI:10.12089/jca.2020.06.025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基金(黔科合基础 2017 1108)作者单位:550002㊀贵阳市,贵州大学医学院贵州省人民医院麻醉科通信作者:余相地,Email:xiangdi_yu@sina.com㊀㊀由于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以及已确定危险因素的日益普遍,肿瘤的发病率正在上升㊂尽管肿瘤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肿瘤仍旧是发病和致死的主要原因㊂外科摘除手术是大多数实体瘤的主要治疗方法㊂但是对于肿瘤患者的麻醉操作指南有限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麻醉药影响术后患者的长期预后尤其是肿瘤复发率[1]㊂为了选择合适的麻醉药并且为患者实施适当的麻醉管理,深入了解麻醉药对肿瘤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十分必要㊂丙泊酚是一种广泛使用在肿瘤摘除手术中的静脉麻醉药,具有诱导平稳㊁麻醉恢复快的特点㊂丙泊酚除了具有多种麻醉优势外,还具有多种非麻醉作用,其中包括抗肿瘤作用㊂大量研究表明丙泊酚能够抑制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例如乳腺癌[2]㊁胶质瘤[3]和胰腺癌[4]㊂丙泊酚对肿瘤的扩散有重要影响,然而这些现象背后的分子机制是复杂的㊂丙泊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潜在的恶性肿瘤㊂一方面,丙泊酚直接影响关键的RNAs和信号通路,对肿瘤的发展有影响㊂另一方面,丙泊酚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影响免疫抑制的程度㊂因此,本篇综述将讨论丙泊酚对肿瘤进展的影响,其中包括丙泊酚对miRNAs㊁lncRNAs㊁信号通路和免疫系统的调节㊂丙泊酚对肿瘤进展的直接影响丙泊酚和miRNAs㊀miRNAs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其主要通过在转录后水平结合靶miRNAs的3 端翻译区(UTR)负调节基因的表达[5]㊂miRNAs的失调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已被证实㊂丙泊酚具有抗肿瘤作用的部分原因是其对miRNAs表达和转移的调控㊂丙泊酚调节体外miRNAs的表达㊀丙泊酚通过上调miRNA⁃133a的表达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6]㊂Su等[7]发现丙泊酚能够上调miRNA⁃let7i的表达并且诱导体外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凋亡㊂miRNAs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的调控是影响肿瘤发展的重要机制㊂深入的研究表明,丙泊酚诱导miRNAs的表达减少了MMP⁃2㊁MMP⁃9和MMP⁃13等MMPs的表达,这些MMPs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8]㊂丙泊酚上调miR⁃218和miR⁃451的表达水平,下调MMP⁃2的表达,抑制体外肿瘤细胞的增殖[9]㊂同样,Zhang等[10]研究丙泊酚部分通过miR⁃199a下调MMP⁃9的表达从而降低了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的侵袭能力㊂在骨肉瘤细胞中,丙泊酚通过过表达miR⁃143从而下调MMP⁃13的表达水平[11]㊂这些研究表明丙泊酚诱导的miRNAs能够结合在MMPsmRNAs的3 端UTR抑制其转录㊂许多miRNAs参与调控内源性和外源性凋亡通路㊂除了MMPs,丙泊酚还可以通过miRNAs上调与凋亡相关的蛋白㊂丙泊酚通过上调miRNA⁃486的表达从而上调FOXO1和3(forkheadbox,classO1and3)㊁Bim(Bcl⁃2interactingmediatorofcelldeath)和caspase⁃3等蛋白的表达,诱导肺癌细胞凋亡[12]㊂caspase⁃8和caspase⁃9作用于不同的凋亡通路㊂丙泊酚通过上调miRAN⁃199a活化caspase⁃8和caspase⁃9,这一现象表明内源性和外源性凋亡通路都与丙泊酚诱导的体外凋亡有关㊂miRNAs的低表达也与丙泊酚的抗肿瘤潜能有关㊂miR⁃21在胰腺癌早期会过表达[13]㊂Liu等[14]研究丙泊酚能够阻断miR⁃21的表达并且抑制胰腺癌细胞的侵袭㊂可能的分子机制是丙泊酚下调miR⁃21和Slug的表达,导致依赖于Slug的PUMA(p53pro⁃apoptotictargetgene)和钙黏蛋白的表达增加㊂PUMA和钙黏蛋白的活化与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转移有关㊂因此,丙泊酚通过miR⁃21/Slug/E⁃cadherin和miR⁃21/Slug/PUMA两条信号通路诱导胰腺癌细胞的凋亡和抑制其侵袭㊂丙泊酚诱导体内外源性的miRNAs的转移㊀微泡(MVs)又称为外来体,能够将miRNAs导入细胞并调节靶基因表达[15]㊂在荷瘤小鼠模型中,丙泊酚本身并不能上调HCC细胞中miR⁃142⁃3p的表达㊂相反,丙泊酚刺激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分泌MVs,MVs将miR⁃142⁃3p传递给HCC细胞㊂在MVs中的miR⁃142⁃3p被HCC细胞吸收,然后下调RAC1(ras⁃relatedC3botulinumtoxinsubstrate1)的表达㊂因此,miR⁃142⁃3p能够下调RAC1的表达,抑制HCC细胞的侵袭㊂总之,丙泊酚通过miRNAs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转化主要通过两条信号通路:在体外,丙泊酚通过调节miRNAs的表达从而下调MMPs并且上调与凋亡相关的蛋白的水平㊂在体内,丙泊酚刺激TAMs,将miRNAs导入肿瘤细胞㊂丙泊酚通过这些重要的分子机制抑制了肿瘤的进展㊂丙泊酚和lncRNAs㊀lncRNAs是长度在200 100000个核苷酸的RNA分子㊂lncRNAHOTAIR在多种人类肿瘤中被检测到,并且HOTAIR的过表达与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低有关[16]㊂近期研究报道HOTAIR与丙泊酚的抗肿瘤作用有关㊂在体外,丙泊酚下调mTOR/p70S6K的表达水平,降低宫颈癌细胞的存活率,但是pcDNA⁃HOTAIR可以逆转丙泊酚的这种作用㊂在体内,丙泊酚对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对HOTAIR过表达组无抑制作用㊂在体内和体外的实验证据表明,丙泊酚通过抑制宫颈癌细胞中HOTAIR介导的mTOR/p70S6K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凋亡[17]㊂当然,进一步研究丙泊酚和miRNAs之间的关系将揭示丙泊酚对人类肿瘤作用的其他机制㊂丙泊酚在体外调节信号通路㊀一些重要的信号通路能够调节肿瘤的发生和发展㊂研究表明丙泊酚通过以下几条信号通路调节肿瘤的发展过程㊂丙泊酚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信号通路㊀肿瘤缺氧被认为是肿瘤微环境的一个特征㊂高浓度的HIF⁃1α与肿瘤的临床侵袭性有关,HIF⁃1α可以作为肿瘤患者的一个潜在治疗靶点[18]㊂一项使用HCC细胞的实验研究表明,丙泊酚能够阻断HIF⁃1α亚单元的合成,从而以氧分压依赖性的方式可逆地抑制HIF⁃1的活性和HIF⁃1介导的基因表达[19]㊂另一个研究证明丙泊酚可以降低HIF⁃1α蛋白的稳定性,减少其核积累,并且抑制在非小细胞肺癌中LPS诱导的HIF⁃1α靶基因的表达[20]㊂回顾性研究已报道全身麻醉药与更低的长期无癌生存率有关[21]㊂异氟醚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上调前列腺癌细胞中HIF⁃1α的表达,导致细胞的侵袭和迁移㊂所有这些异氟醚诱导产生的作用可以被丙泊酚逆转[22]㊂PI3K/AKT/mTOR/HIF⁃1α信号通路证实了HIF⁃1α在丙泊酚抗肿瘤作用中的重要性㊂丙泊酚和MAPK信号通路㊀MAPK信号通路是MMPs的关键调节因子之一,其对细胞的增殖㊁存活和运动性至关重要[23]㊂已有研究表明,MAPK信号通路与丙泊酚的抗肿瘤作用有关㊂用丙泊酚处理人肺癌细胞可以降低p⁃p38MAPK㊁MMP⁃2和MMP⁃9蛋白水平,从而抑制癌细胞迁移和侵袭[24]㊂Ras/raf/MEK/ERK信号通路的抑制可以降低丙泊酚在结肠癌细胞中诱导的MMP⁃9表达的下调[25]㊂而ERK激活剂对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可显著增加丙泊酚诱导的MMP⁃9的表达并且导致细胞增殖㊁侵袭及血管生成[26]㊂丙泊酚和NF⁃κB㊀NF⁃κB一直被认为是炎症的主要调节因子,并且能够抑制细胞凋亡㊂一旦激活NF⁃κB,NF⁃κB将进入细胞核诱导与肿瘤相关的基因转录,例如MMPs[27]㊂NF⁃κB/MMPs信号通路可使癌细胞转移㊂激活NF⁃κB会增加MMPs,从而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并且释放生长因子[28]㊂在卵巢癌细胞中,丙泊酚通过抑制NF⁃κB活性及其下游MMP⁃9的表达上调miR⁃9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生长和侵袭[29]㊂丙泊酚还可以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降低乳腺癌细胞中MMPs的水平,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30]㊂丙泊酚和Nrf2信号通路㊀大多数研究表明,丙泊酚可以通过不同信号通路抑制癌细胞的恶性转化,并且也是肿瘤摘除手术中最适合患者的麻醉药㊂然而,也有一些研究结果相反[31]㊂20μmol/L丙泊酚能够显著抑制细胞凋亡并且促进胆囊肿瘤细胞的侵袭㊂丙泊酚通过激活Nrf2作用于胆囊肿瘤细胞㊂Nrf2属于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基本区域的cnc亚家族[32]㊂在乳腺癌细胞中也发现同样的现象㊂用丙泊酚处理MDA⁃MB⁃231细胞会增加Nrf2蛋白的表达,而凋亡细胞的比例㊁caspase⁃3的活性和p53的表达会有所降低[33]㊂可见丙泊酚主要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促进恶性肿瘤表型㊂丙泊酚对肿瘤发展的间接影响除了丙泊酚对关键分子和信号通路的直接作用,丙泊酚还通过其他机制影响肿瘤进展㊂细胞免疫对于宿主抵抗肿瘤至关重要㊂研究表明丙泊酚可以调节人免疫功能,例如通过影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活性影响人免疫功能㊂丙泊酚能够促进小鼠和人体内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34]㊂在乳腺癌小鼠模型中,丙泊酚没有降低NK细胞的活性并且与肺癌细胞转移无关[35]㊂小㊀㊀结丙泊酚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静脉麻醉药㊂丙泊酚除了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还可能影响肿瘤的发展㊂然而,丙泊酚与肿瘤之间可能的关系尚未确定㊂一些研究表明,临床上相关浓度的丙泊酚通过多种信号通路降低癌细胞的恶性程度㊂有趣的是,与其相反的结果表明丙泊酚可以促进不同类型癌细胞的侵袭㊂总之,丙泊酚可以有效影响肿瘤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生化过程,其中包括调节miRNAs和lncRNAs;调节信号通路,例如HIF⁃1α㊁MAPK㊁NF⁃κB和Nrf2信号通路,这些信号通路是细胞增殖㊁侵袭和凋亡的关键㊂丙泊酚还可以调节人免疫功能,影响免疫抑制的程度㊂探索丙泊酚与肿瘤关系的研究同样存在一些局限,例如大多数实验关注于体外肿瘤细胞㊂探索丙泊酚对癌细胞的作用,在临床意义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㊂还需要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和前瞻性临床研究来验证丙泊酚的临床相关性㊂参考文献[1]㊀郭玉,王嘉锋,邓小明.围麻醉期影响肿瘤转移和复发的研究进展.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8,39(5):484⁃486.[2]㊀SongJ,ShenY,ZhangJ,etal.Miniprofileofpotentialantican⁃cerpropertiesofpropofol.PLoSOne,2014,9(12):e114440.[3]㊀杨陈祎,王海云,王欣悦,等.丙泊酚对大鼠脑胶质瘤侵袭力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2017,37(11):1342⁃1346.[4]㊀WangZT,GongHY,ZhengF,etal.Propofolsuppressesprolif⁃erationandinvasionofpancreaticcancercellsbyupregulatingmi⁃croRNA⁃133aexpression.GenetMolRes,2015,14(3):7529⁃7537.[5]㊀HuangY,ZouQ,SongH,etal.AstudyofmiRNAstargetspre⁃dictionandexperimentalvalidation.ProteinCell,2010,1(11):979⁃986.[6]㊀MacDonaghL,GraySG,FinnSP,etal.TheemergingroleofmicroRNAsinresistancetolungcancertreatments.CancerTreatRev,2015,41(2):160⁃169.[7]㊀SuZ,HouXK,WenQP.PropofolinducesapoptosisofepithelialovariancancercellsbyupregulationofmicroRNAlet⁃7iexpression.EurJGynaecolOncol,2014,35(6):688⁃691.[8]㊀AbbaM,PatilN,AllgayerH.MicroRNAsintheregulationofMMPsandMetastasis.Cancers(Basel),2014,6(2):625⁃645.[9]㊀ShumanMossLA,Jensen⁃TaubmanS,Stetler⁃StevensonWG.Matrixmetalloproteinases:changingrolesintumorprogressionandmetastasis.AmJPathol,2012,181(6):1895⁃1899.[10]㊀ZhangJ,ZhangD,WuGQ,etal.Propofolinhibitstheadhesion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cellsbyupregulatingmicroRNA⁃199aanddownregulatingMMP⁃9expression.HepatobiliaryPancreatDisInt,2013,12(3):305⁃309.[11]㊀YeZ,JingzhongL,YangboL,etal.Propofolinhibitsprolifera⁃tionandinvasionofosteosarcomacellsbyregulationofmicroRNA⁃143expression.OncolRes,2013,21(4):201⁃207.[12]㊀YangN,LiangY,YangP,etal.PropofolinhibitslungcancercellviabilityandinducescellapoptosisbyupregulatingmicroRNA⁃486expression.BrazJMedBiolRes,2017,50(1):e5794.[13]㊀NairVS,MaedaLS,IoannidisJP.ClinicaloutcomepredictionbymicroRNAsinhumancancer:asystematicreview.JNatlCancerInst,2012,104(7):528⁃540.[14]㊀LiuZ,ZhangJ,HongG,etal.Propofolinhibitsgrowthandin⁃vasionofpancreaticcancercellsthroughregulationofthemiR⁃21/Slugsignalingpathway.AmJTranslRes,2016,8(10):4120⁃4133.[15]㊀MorelloM,MinciacchiVR,deCandiaP,etal.LargeoncosomesmediateintercellulartransferoffunctionalmicroRNA.CellCycle,2013,12(22):3526⁃3536.[16]㊀ZhangJ,ShanWF,JinTT,etal.Propofolexertsanti⁃hepatocel⁃lularcarcinomabymicrovesicle⁃mediatedtransferofmiR⁃142⁃3pfrommacrophagetocancercells.JTranslMed,2014,12:279.[17]㊀ZhangD,ZhouXH,ZhangJ,etal.Propofolpromotescellapop⁃tosisviainhibitingHOTAIRmediatedmTORpathwayincervicalcancer.BiochemBiophysResCommun,2015,468(4):561⁃567.[18]㊀SemenzaGL.TargetingHIF⁃1forcancertherapy.NatRevCancer,2003,3(10):721⁃732.[19]㊀TakabuchiS,HirotaK,NishiK,etal.Theintravenousanestheticpropofolinhibitshypoxia⁃induciblefactor1activityinanoxygentension⁃dependentmanner.FEBSLett,2004,577(3):434⁃438.[20]㊀YangN,LiangY,YangP,etal.PropofolsuppressesLPS⁃in⁃ducednuclearaccumulationofHIF⁃1αandtumoraggressivenessinnon⁃smallcelllungcancer.OncolRep,2017,37(5):2611⁃2619.[21]㊀BikiB,MaschaE,MoriartyDC,etal.Anesthetictechniqueforradicalprostatectomysurgeryaffectscancerrecurrence:aretro⁃spectiveanalysis.Anesthesiology,2008,109(2):180⁃187.[22]㊀HuangH,BenzonanaLL,ZhaoH,etal.ProstatecancercellmalignancyviamodulationofHIF⁃1αpathwaywithisofluraneandpropofolaloneandincombination.BrJCancer,2014,111(7):1338⁃1349.[23]㊀KimEK,ChoiEJ.CompromisedMAPKsignalinginhumandis⁃eases:anupdate.ArchToxicol,2015,89(6):867⁃882.[24]㊀WuKC,YangST,HsiaTC,etal.Suppressionofcellinvasionandmigrationbypropofolareinvolvedindown⁃regulatinmatrixmetalloproteinase⁃2andp38MAPKsignalinginA549humanlungadenocarcinomaepithelialCells.AnticancerRes,2012,32(11):4833⁃4842.[25]㊀MiaoY,ZhangY,WanH,etal.GABA⁃receptoragonist,propofolinhibitsinvasionofcoloncarcinomacells.BiomedPhar⁃macother,2010,64(9):583⁃588.[26]㊀XuYB,DuQH,ZhangMY,etal.Propofolsuppressesprolifera⁃tion,invasionandangiogenesisbydown⁃regulatingERK⁃VEGF/MMP⁃9signalinginEca⁃109esophagealsquamouscellcarcinomacells.EurRevMedPharmacolSci,2013,17(18):2486⁃2494.[27]㊀OhJH,KimJH,AhnHJ,etal.Syndecan⁃1enhancestheendo⁃metrialcancerinvasionbymodulatingmatrixmetalloproteinase⁃9expressionthroughnuclearfactorkappaB.GynecolOncol,2009,114(3):509⁃515.[28]㊀BondM,FabunmiRP,BakerAH,etal.Synergisticupregulationofmetalloproteinase⁃9bygrowthfactorsandinflammatorycyto⁃kines:anabsoluterequirementfortranscriptionfactorNF⁃kappaB.FEBSLett,1998,435(1):29⁃34.[29]㊀HuangX,TengY,YangH,etal.PropofolinhibitsinvasionandgrowthofovariancancercellsviaregulatingmiR⁃9/NF⁃κBsignal.BrazJMedBiolRes,2016,49(12):e5717.[30]㊀LiQ,ZhangL,HanY,etal.PropofolreducesMMPsexpressionbyinhibitingNF⁃κBactivityinhumanMDA⁃MB⁃231cells.Bi⁃omedPharmacother,2012,66(1):52⁃56.[31]㊀GaribV,LangK,NiggemannB,etal.Propofol⁃inducedcalciumsignallingandactinreorganizationwithinbreastcarcinomacells.EurJAnaesthesiol,2005,22(8):609⁃615.[32]㊀MoiP,ChanK,AsunisI,etal.IsolationofNF⁃E2⁃relatedfactor2(Nrf2),aNF⁃E2⁃likebasicleucinezippertranscriptionalacti⁃vatorthatbindstothetandemNF⁃E2/AP1repeatofthebeta⁃glo⁃binlocuscontrolregion.ProcNatlAcadSciUSA,1994,91(21):9926⁃9930.[33]㊀MengC,SongL,WangJ,etal.Propofolinducesproliferationpartiallyviadownregulationofp53proteinandpromotesmigrationviaactivationoftheNrf2pathwayinhumanbreastcancercelllineMDA⁃MB⁃231.OncolRep,2017,37(2):841⁃848.[34]㊀张铁军,彭伟,尹芳,等.丙泊酚与七氟醚对舌癌根治术患者NK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2):114⁃117.[35]㊀MelamedR,Bar⁃YosefS,ShakharG,etal.Suppressionofnatu⁃ralkillercellactivityandpromotionoftumormetastasisbyket⁃amine,thiopental,andhalothane,butnotbypropofol:mediatingmechanismsandprophylacticmeasures.AnesthAnalg,2003,97(5):1331⁃1339.(收稿日期:20190215)。

抗肿瘤药研究综述

抗肿瘤药研究综述

抗肿瘤药研究综述抗肿瘤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主要通过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过程来实现治疗效果。

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从传统的化学合成药物到现在的靶向药物、免疫疗法和基因治疗等新型药物不断涌现,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综述目前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方向。

目前,目前抗肿瘤药物主要包括化学合成药物、靶向药物、免疫疗法和基因治疗等几个方面。

化学合成药物是最早被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如细胞毒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和抗代谢药物等,这些药物通过干扰癌细胞DNA修复、RNA转录和蛋白质合成等生物过程来抑制或杀死癌细胞。

然而,这些化学药物在治疗癌症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导致副作用严重。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研究人员开始开发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是基于了解癌症发生与发展机制而设计的药物,通过与癌细胞特异性靶点的结合而选择性地杀死癌细胞,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和蛋白质激酶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的研发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而且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毒性,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免疫疗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它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杀灭癌细胞,如细胞因子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应答,使其识别、攻击和消灭肿瘤细胞,同时具有较低的毒性和较好的治疗效果。

免疫疗法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在恶性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此外,基因治疗也是一种前景广阔的肿瘤治疗策略。

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具有抗肿瘤效果的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以实现治疗的目的。

例如,通过导入抗癌基因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虽然基因治疗仍然处于研究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为未来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中包括目前存在的药物发现、药物设计、药物合成、药物传送及药物评估等方面的技术的成熟,抗肿瘤药物不断创新,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的选择。

药理学对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理学对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理学对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肿瘤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不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负担,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目前,对抗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和有效的手段之一。

药理学的研究不断推动肿瘤药物的发展,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机会。

本文将探讨药理学对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一、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免疫疗法是一种通过激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抵抗肿瘤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例如抗CTLA-4抗体、抗PD-1抗体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其对肿瘤细胞展开攻击。

药理学研究揭示了免疫疗法的机制,并为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靶向治疗是一种通过作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靶点来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方法。

药理学的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与一些特定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有关,例如EGFR、HER2等。

通过设计和开发特异性靶向药物,可以抑制这些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药理学研究还为靶向治疗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剂量选择提供了指导。

三、药物联用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单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耐药性和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药理学的研究提出了药物联用的概念。

不同的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肿瘤细胞,可以相互增强治疗效果,减少单一药物的副作用。

例如,放疗联合化疗可以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联用的研究和应用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

四、个体化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前景个体化治疗是根据患者的遗传背景和肿瘤特征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剂量的一种策略。

药理学的研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了解不同人群对药物的代谢和作用差异,可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个体化治疗是未来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可以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利多卡因体外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利多卡因体外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利多卡因体外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杨川;刘涛;王娜娜【摘要】利多卡因是应用较为广泛的酰胺类局麻药物,近年来对利多卡因体外抗肿瘤作用的报道较多,研究证实该药可通过去甲基化途径、内质网应激途径、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类肝素结合样表皮生长因子(HB-EGF)途径以及其他非死亡受体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且相比于正常细胞对肿瘤细胞表现出靶向趋势,本文就利多卡因体外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期刊名称】《癌症进展》【年(卷),期】2016(014)007【总页数】4页(P628-630,642)【关键词】利多卡因;肿瘤细胞;凋亡;抗肿瘤【作者】杨川;刘涛;王娜娜【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陕西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2利多卡因系酰胺类麻醉药,临床常用于局部皮肤、黏膜麻醉及区域神经阻滞,并有抗炎、抗菌[1-4]等特殊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围术期应用不同麻醉药物对肿瘤转移、复发、生存期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且发现利多卡因这一低细胞毒性、廉价的药物在肿瘤治疗、预防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5],本文就利多卡因体外抗肿瘤作用相关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研究表明抑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导致抑癌基因功能失效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6],国内外学者关于利多卡因的去甲基化作用都进行了相关探索。

早期Lirk等[7]分别用普鲁卡因和利多卡因对乳腺癌细胞BT-20(雌激素受体阴性)和MCF-7(雌激素受体阳性)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普鲁卡因和利多卡因均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且对BT-20的抑制效果更为明显;在引起DNA去甲基化方面,0.01 mmol和0.1 mmol利多卡因可明显减少MCF-7 DNA的甲基化,1 mmol的利多卡因反而明显增加MCF-7 DNA的甲基化;而对BT-20各浓度利多卡因均表现去甲基化作用。

抗肿瘤免疫治疗的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

抗肿瘤免疫治疗的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

抗肿瘤免疫治疗的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引言:随着科技和医学的不断进步,抗肿瘤免疫治疗已经成为现代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突破。

与传统的手术、化疗和放疗相比,免疫治疗采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具有更加精准、高效和安全的优势。

本文将探讨抗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机制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机制描述1. 自然免疫系统自然免疫系统作为人体最早参与防御侵入生物的机制之一,对于肿瘤细胞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巨噬细胞、树突细胞和NK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发挥直接杀伤作用,自然免性启动了抑癌反应。

2. 适应性免疫系统适应性免疫系统是指当人体遭受外来抗原侵袭时,通过激活特异性T细胞和B 细胞来对抗入侵者。

其中,CD8+ T细胞是肿瘤杀伤的主力军,通过识别并杀死携带特异性抗原的癌细胞。

而调节性T细胞(Treg)则起到抑制肿瘤免疫反应、维持免疫平衡的作用。

3. 抗肿瘤免疫治疗机制目前,常见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蛋白质抗体药物、肿瘤细胞疫苗和CAR-T细胞治疗等。

这些治疗手段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活或增强自然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达到攻击癌细胞、延缓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效果。

二、临床应用1. 抗体药物- 肿瘤表面标志物靶向抗体:通过靶向恶性肿瘤表面标志物例如HER-2、PD-1和CTLA-4等发展出一系列单克隆抗体药物。

这些抗体能够与肿瘤细胞结合,阻断癌细胞信号传导、减少免疫抑制等作用,从而增强机体对抗肿瘤的免疫力。

- 免疫刺激剂:例如可以激活T细胞的IL-2和一些TLR激动剂,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2. 肿瘤细胞疫苗- 肿瘤特异性抗原(TSAs):通过将肿瘤细胞中特异性抗原进行提取、纯化和复制,在体外诱导横切呈递呈递表达及处理之后再输入至个别的受者体内。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达到清除杀死癌细胞的目标。

- 报废肝移植:这是最早被使用的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将健康器官或组织估测至特定个人内以改善特殊类别恶性肉芽(如HCC)相互妨碍的程度。

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肿瘤是目前影响全球健康水平的重要癌症之一,随着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变化,患者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尽管多种治疗方法已经被应用到临床,疾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并未有太大的提升。

因此,开发和设计更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一、抗肿瘤药物的设计抗肿瘤药物的设计要考虑到不同的生物环境以及具体的肿瘤细胞类型。

在药物设计过程中需要了解细胞发生突变的机理,以及哪些变化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同时,对相关的细胞或分子靶点的结构和功能也需要有足够的了解,以便确定最佳的靶向策略。

目前,常见的抗肿瘤药物设计手段包括结构改良和药物修饰两类。

在结构改良方面,研究人员可以分析分子结构中的其中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并尝试着将其替换或改良,最终造出新的高效药物。

药物修饰则是基于已有药物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改变其性质,如增加了稳定性和水溶性等,以达到更好的药效。

二、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抗肿瘤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对癌细胞发挥杀灭作用,其中比较常见的机制有:抑制DNA合成和细胞分裂、诱导细胞凋亡以及抑制血管生成等。

让我们一一了解一下。

1. 抑制DNA合成和细胞分裂有很多抗肿瘤药物是通过抑制DNA合成和细胞分裂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这些药物会影响到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和功能,从而干扰到DNA的正常合成,抑制细胞的分裂。

2. 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一种生理性自我调节机制,是细胞生成和死亡的正常过程之一。

而癌细胞往往会破坏这种调节机制,从而无限制地增殖,甚至侵犯到周围的正常组织。

因此,在抗肿瘤药物设计中,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一些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凋亡的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作用于细胞色素和蛋白酶等分子靶点,诱导癌细胞自我杀死,从而抑制其异常增殖和扩散。

3. 抑制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是一种血管细胞快速增殖和形成新血管的过程。

而在癌细胞的发生和生长过程中,血管生成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此,抗肿瘤药物研究中,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一些可以抑制血管生成的药物,从而阻止癌细胞的血供和养料来源,达到抑制癌细胞发展的目的。

抗肿瘤药物PP的抗肿瘤机制及其药理学研究

抗肿瘤药物PP的抗肿瘤机制及其药理学研究

抗肿瘤药物PP的抗肿瘤机制及其药理学研究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抗肿瘤药物被开发出来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其中,PP作为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PP的抗肿瘤机制及其药理学研究,以期为肿瘤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PP的抗肿瘤机制1. 细胞周期调控PP作为一种抗肿瘤药物,其抗肿瘤效果主要通过调控细胞周期来实现。

具体而言,PP可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和细胞分裂,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这一机制使得PP能够有效遏制肿瘤的扩散和生长,对于治疗各类肿瘤具有潜在的疗效。

2. 细胞凋亡诱导除了细胞周期调控外,PP还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来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凋亡是一种重要的自我调控机制,能够清除异常、受损和老化细胞。

PP通过激活凋亡信号通路,引发一系列的细胞内反应,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这种方式可有效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从而降低肿瘤的大小和负荷。

3. 免疫调节除了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本身,PP还能够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来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免疫系统作为人体的天然防御机制,对抗肿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PP可以增强宿主的免疫功能,激活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攻击能力,从而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二、PP的药理学研究1. 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是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重要手段。

针对PP,研究者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等方法,研究了PP在体内的药动学参数。

这些参数能够指导临床医生在使用PP时的给药方式和剂量选择,确保药物能够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2. 药效学药效学研究通过评价药物对目标组织或细胞的作用程度,从而了解药物的疗效。

对于PP而言,药效学研究主要以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实验为主。

通过观察PP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和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可以评估PP的药效,并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3. 安全性评价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PP,研究者通过进行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实验,评价了其对正常细胞和组织的影响。

全身麻醉药的临床新用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全身麻醉药的临床新用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全身麻醉药的临床新用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全身麻醉药在临床应用中已被广泛使用于手术等解剖切除手术、外伤修复、肿瘤切除手术等。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全身麻醉药除了用于麻醉外,还具有许多其他的临床新用途,并且这些新用途的作用机制也逐渐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对全身麻醉药的临床新用途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第一个临床新用途是全身麻醉药在神经保护上的应用。

研究表明,全身麻醉药可以通过抑制谷氨酸释放、减少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等机制来保护神经细胞免受缺血和再灌注所致的损伤。

目前,临床上已有证据显示全身麻醉药对中风、心脏手术等手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有积极的影响。

第二个临床新用途是全身麻醉药在抗炎症上的应用。

研究发现,全身麻醉药能够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减少炎性细胞浸润等方式来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

此外,全身麻醉药还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降低氧化应激等机制来发挥其抗炎症作用。

第三个临床新用途是全身麻醉药在抗肿瘤治疗上的应用。

研究表明,全身麻醉药可以通过调节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机制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此外,全身麻醉药还可以增强化疗和放疗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全身麻醉药的作用机制主要与其对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有关。

在神经系统方面,全身麻醉药通过作用于神经递质受体、离子通道等靶点来调节神经细胞的活动,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在免疫系统方面,全身麻醉药通过抑制炎性细胞的活化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减少炎症反应和免疫损伤,发挥抗炎症作用。

除了以上几个临床新用途,近年来还有研究表明全身麻醉药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炎症性肠病等诸多领域也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

然而,目前对于全身麻醉药的临床新用途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全身麻醉药的临床新用途主要包括神经保护、抗炎症和抗肿瘤治疗。

其作用机制涉及到对神经细胞和免疫系统的调节。

然而,目前对于全身麻醉药的临床新用途和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全面了解。

异氟烷对肿瘤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异氟烷对肿瘤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广东化工2021年第6期· 62 · 第48卷总第440期异氟烷对肿瘤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孙宇,曾凡荣*(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0)[摘要]异氟烷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吸入麻醉药,最近已确定其致癌或抗癌作用,异氟烷抑制细胞活力并诱导凋亡,但是,异氟烷在癌细胞中的具体作用仍不清楚。

本文对异氟烷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异氟烷;肿瘤细胞;细胞凋亡;综述[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1)06-0062-01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echanism of Isoflurane on Tumor CellsSun Yu, Zeng Fanrong*(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154000, China) Abstract: Isoflurane is a widely used inhalation anesthetic. It has recently been determined that its carcinogenic or anti-cancer effect. Isoflurane inhibits cell viability and induces apoptosis. However, the specific role of isoflurane in cancer cells is still Not sur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effect of isoflurane on tumor cells and possible mechanisms.Keywords: isoflurane;tumor cells;apoptosis;review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尽管麻醉药对癌细胞本身的影响知之甚少,但围手术期因素(包括麻醉药的选择)会影响手术后的癌症复发。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第一章:引言肿瘤是常见且危险的疾病之一,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因肿瘤而死亡。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是防治肿瘤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现代医学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第二章:抗肿瘤药物的类型1. 化学药物化学药物是指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发酵制备的药物,包括常见的紫杉醇、顺铂、卡培他滨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分裂。

2. 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从生物体中提取的有抗肿瘤活性的物质,包括诸如蛋白质、抗体、病毒等。

这些物质通过调节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3. 靶向药物靶向药物是对特定分子靶点进行干预的药物,可被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癌症。

目前常见的靶向药物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抑制剂、PD-1抑制剂等。

第三章: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1. 药物筛选药物筛选是抗肿瘤药物研究与开发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对药物分子的特性、抗肿瘤作用、代谢途径等进行多方面的筛选评估,可寻找到具有良好疗效与毒副作用低的药物分子。

2. 药物设计药物设计是指利用计算机、分子模拟等方法构建药物分子的三维结构,通过结构优化使其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

药物设计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如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

3. 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抗肿瘤药物研究与开发的最后一步,常分为I、II、III期。

在临床试验过程中,药物的毒副作用、疗效、最佳用药方案等均需要进行细致的观察与评估。

第四章:抗肿瘤药物的应用现状抗肿瘤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随着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抗肿瘤药物被不断推向临床应用。

同时,由于抗肿瘤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和不同的分子靶点,个体化治疗的趋势也日益显著。

第五章:展望与结论随着科技与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有望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和不同患者的特点,个体化抗肿瘤治疗也将逐渐成为趋势。

化学治疗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及防治进展

化学治疗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及防治进展

化学治疗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及防治进展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是肿瘤病人化疗期间出现的一种常见药物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

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化疗药物作为一线抗肿瘤药物,应用越来越广泛。

据统计,约30%~40%化疗病人会发生CIPN,尤其多见于应用铂类、紫杉醇类、长春花碱类等化疗药物者。

CIPN常导致病人难以维持规律化疗,临床上常通过减低化疗药物剂量、延长化疗周期或停药来缓解疼痛,影响治疗效果。

由于CIPN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至今国内外文献尚未报道明确有效的防治方法。

因此,在规范使用包括神经毒性化疗药物治疗并提高肿瘤病人生存率的同时,进一步明确CIPN发生机制并进行有效防治是亟需解决的临床问题。

近年来,许多学者做了深入、有效的研究,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

本文就CIPN发生机制和防治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1.CIPN概述CIPN主要由铂类(如顺铂)、紫杉醇类(如紫杉醇)、长春花碱类(如长春新碱)等一线化疗药物引发,主要表现为感觉和运动异常,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感觉性共济失调,出现四肢无力、麻木、刺痛、烧灼感,戴袜套或手套样异常感等症状,偶尔还表现为运动神经症状,交感神经受累和颅神经病表现,症状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症状的严重程度通常与化疗药物种类、剂量、化疗方案、治疗时间、联合使用一种以上神经毒性药物(如卡铂联合紫杉醇)、合并易损害外周神经的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

CIPN严重影响肿瘤病人生活质量,致使病人减低化疗药物剂量、缩短化疗周期甚至停药,并且可能增加疾病复发风险,降低病人存活率。

2.CIPN发生机制研究进展CIPN作为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机制错综复杂,与胶质细胞活化、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离子通道改变、脱髓鞘、细胞修复系统改变、DNA损伤、炎症因子等多种机制有关。

1)胶质细胞活化:有研究证实,脊髓胶质细胞活化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四环素衍生物米诺环素通过脊髓小胶质细胞p38MAP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活和对小胶质细胞的直接抑制而发挥镇痛作用。

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针对肿瘤微环境的药物
• 细胞外基质降解酶抑制剂:如巴马司他,抑制肿瘤细胞外基质降解,抑制肿瘤侵袭 和转移 • 肿瘤相关免疫细胞调节剂:如罗米司特,调节肿瘤相关免疫细胞功能,增强免疫系 统对肿瘤的攻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
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的药物
• PD-1抑制剂: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阻断PD-1与其配体PD-L1的结 合,恢复被抑制的免疫细胞功能,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 • PD-L1抑制剂:如阿特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阻断PD-L1与其受体PD-1的结合, 恢复被抑制的免疫细胞功能,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
• 激素类药物:如他莫昔芬、阿那曲唑,通过抑制激素受体,抑制肿瘤生长 • 靶向治疗药物:如伊马替尼、吉非替尼,针对肿瘤特异性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
靶向抗肿瘤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信号通路的药物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吉非替尼,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 • VEGF/VEGFR抑制剂:如贝伐珠单抗、舒尼替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阻断肿瘤 营养供应 • PD-1/PD-L1抑制剂: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阻断肿瘤免疫逃逸,增 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 利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针对肿瘤患者免疫细胞功能、免疫相关分子等生物标志物, 实现精准治疗 • 提高疗效,降低免疫相关副作用
06 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未来趋势与展望
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精准治疗策略
• 利用分子标志物、基因检测等技术,实现肿瘤患者精准 治疗 • 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药物相互作用评估
• 评估抗肿瘤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药物代 谢、药物排泄等 • 是评价抗肿瘤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对于抗肿瘤药物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在过去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致力于寻找更好的抗肿瘤药物,以便更有效地治疗这一严重疾病。

本文将介绍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进展。

一、引言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传统的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仍然存在很多局限性和副作用。

因此,研究和开发新型的抗肿瘤药物是十分必要且具有迫切性的。

二、分子靶点与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科学家们通过对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发现了一些与肿瘤相关的分子靶点。

通过干扰这些分子靶点的功能,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达到治疗的效果。

药物研究人员通过对这些分子靶点的理解,设计和开发了一系列抗肿瘤药物。

例如,结构改变型抗肿瘤药物逐渐被引入到临床实践中,靶向治疗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和评估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药物筛选和评估工作。

科学家们通过对大量化合物的筛选和评估,找到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强杀伤力且对正常细胞具有较低毒性的化合物。

通过体内外的实验验证,可以进一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些筛选和评估工作的结果将指导后续的药物设计和开发。

四、新技术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技术手段也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基因工程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和细胞组学技术等,为抗肿瘤药物的发现和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利用这些新技术,可以更加系统地探索肿瘤的发生机制,从而更精准地设计和优化抗肿瘤药物。

五、个体化治疗的崛起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抗肿瘤药物开始朝着个体化治疗方向发展。

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对患者的基因信息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表型和疾病特征,设计出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治疗的方式将会显著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

六、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在药物研究与开发过程中,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还有些学者研究发现,利多卡因抑制人类舌癌细胞株CA 127表皮 生长因子受体的活力是抗增殖作用的机制之一。舌癌患者口腔局 部使用利多卡因能抑制舌癌细胞的增殖。
抗肿瘤细胞增殖
▪ Zhang等研究结果显示,利多卡因剂量依赖性的抑制肺腺癌细胞 A 549和H 1299细胞的增殖。在肺腺癌患者的样本中,GOLT 1 A呈 上升趋势,参与预后不良和恶性程度较高的恶性肿瘤。利多卡因 通过下调GOLT 1 A的表达来抑制肺腺癌细胞的增殖。
小结
▪ 同时还可直接通过影响肿瘤细胞膜作用,改变细胞膜离子的通透, 抑制VGSC的功能,抑制驱动蛋白的能动性和对周围组织的侵袭性, 增加肿瘤细胞抑癌基因脱甲基化的作用,减少阿片类药物的需求 和增强化疗药物的疗效等不同的方式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小结
▪ Piegeler等最近发表的一项对于抗转移潜在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的 回顾性分析得出抑制TNF-a构成一个独立的分子机制。
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需求
▪ 另外,许多学者的研究已经证实局部麻醉药可以抑制术后疼痛, 减少阿片类止疼药物的使用,从而减少阿片类止疼药对免疫系统 的有害作用。
▪ 由于发现局部麻醉药具有抗肿瘤的功效,而阿片类药物在使用时 尽管能解除疼痛,但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以及对免疫系 统的有害作用,所以,局部麻醉药的使用在肿瘤外科麻醉过程中 显得更有优势。
小结
▪ 总而言之,近年来局麻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作用机 制也复杂多样。局部麻醉药不仅能抑制生长信号,特别是ERK 1/2MAPK信号途径,阻遏生长信号对癌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更为重 要的是,其能通过激活Caspases信号途径,抑制Bcl-2等抗凋亡蛋 白质的表达、释放细胞色素C等诱导癌细胞凋亡的物质,而且也能 促进Bax等抗肿瘤蛋白的表达,上调癌细胞中RASSFFIAmRNA,下 调GOLT1A的表达。
▪ 此外,局部麻醉药导致的神经信号阻滞还能抑制局部疼痛信号。 这一结论也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得到证实。Bar-Yosef等在动物体 内注入腺癌细胞后,使用局部麻醉和镇痛能够减少癌细胞的转移。
抗肿瘤细胞转移
▪ Yoon等研究结果显示,丁卡因能抑制人类上皮癌细胞和乳腺癌细 胞驱动蛋白的能动性和对周围组织的侵袭性。这个抑制作用的结 果阻止了肿瘤细胞的聚集和重附着,减少了肿瘤细胞的转移。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Xuan等研究表明,布比卡因通过激活卵巢癌内在和外在的凋亡通 路而具有直接的抗癌特性,但在前列腺癌中只通过内在凋亡通路。
▪ 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局部麻醉药具有诱导癌细胞凋亡的功效,其 诱导癌细胞凋亡,主要通过激活细胞内的凋亡信号途径,同时对 生长信号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抗肿瘤细胞增殖
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需求
▪ Singleton等研究也支持阿片类药物能够影响肿瘤的进展这一假设, 提出致癌信号转导和血管新生与u阿片受体相关。
▪ Zylla等在回顾性分析113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研究中,分析得出 高表达的u阿片受体和更多的阿片类药物的需求与患者更短而无进 展的生存期和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率联系密切。
▪ 细胞凋亡是一个独特的细胞死亡方式,是正常组织中消除功能衰弱或异 常的细胞。这种情况也发生在特定的病理环境下。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是 有效治疗肿瘤的途径之一,让肿瘤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
▪ 近几年国外学者研究显示,许多局部麻醉药抗肿瘤作用是通过启动肿瘤 细胞的凋亡途径来完成。多种基因与肿瘤细胞的凋亡有密切联系。其中, 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家族有p 53、Fas、Bax、Caspase等,抑制细胞凋亡 的基因家族有C-myc、Bcl-2、Survivin、Livin等。
增加肿瘤细胞抑癌基因脱甲基化作用
▪ Li等研究表明普鲁卡因抑制DNA甲基化水平并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 停滞和凋亡,显著降低胃癌基因组甲基化水平。不仅揭示了普鲁 卡因对胃癌DNA甲基化的调控机制,还揭示了普鲁卡因对胃癌特 异性的抗肿瘤潜力,为胃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局部麻醉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内在的原因可 能是具有促进抑癌基因启动子的脱甲基化。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Chang等研究证明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具有浓度依赖方式,可降低 甲状腺癌细胞8505和K 1的生存和克隆形成。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 可导致线粒体膜蛋白的分裂和释放出细胞色素C,同时激活 Caspase 3和Caspase 7,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断裂和更高 比率的Bax/Bcl-2。
▪ Yardeni等一项对于65例子宫切除术的女性患者的研究表明,术前 和术中利多卡因静脉使用能够直接改善患者的术后疼痛管理和减 少手术引起的免疫改变。
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需求
▪ Marret等Meta分析也证明持续静脉使用利多卡因能够减少术后肠 梗阻的持续时间和手术后的腹部疼痛,减少患者对阿片类药物的 需求,促进患者康复和缩短住院时间。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可减弱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的活 动,通过抑制P 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C-jun氨基末端 激酶,促进Caspase 3的激活和PARP断裂。
▪ 该研究首次证明了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作用于甲状腺癌细胞的细 胞毒性和抑制MAPK通路是局部麻醉药物诱导癌细胞凋亡的重要机 制。
局部麻醉药 抗肿瘤机制 的研究进展
副标题
前言
▪ 恶性肿瘤居高不下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是困扰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大 难题。目前虽然可使用根治手术、放射疗法、化学疗法、免疫学 治疗和新的激素治疗,但癌症的复发和转移仍然是难治的关键问 题。
▪ 手术是治疗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麻醉 技术和其他围术期因素是影响恶性肿瘤手术后长期转归的潜在因 素。
▪ 肿瘤细胞增殖迅速,是导致肿瘤患者恶化速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严重威胁肿瘤患者的生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是一种有效的抗 肿瘤方式。
▪ 周慧等研究结果表明,普鲁卡因能够抑制鼻咽癌细胞CNE-2 Z的增 殖,此作用呈现出时间依赖关系和剂量-效应关系。
抗肿瘤细胞增殖
▪ 普鲁卡因能够阻滞CNE-2 Z细胞停滞于G 1期,能够使鼻咽癌细胞 CNE-2 Z中的RASSFFIAmRNA表达上调,从而推测普鲁卡因可能通过 此机制抑制CNE-2 Z细胞的增殖。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随后Arita等证实二丁卡因在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HL-60中也具有 促凋亡的作用。二丁卡因可诱导HL-60细胞形成典型的DNA碎片和 DNA梯状条带,并且诱导线粒体膜去极化和释放细胞色素C。
▪ 二丁卡因的这些作用可被Caspase抑制剂阻止,提示Caspase级联反 应在二丁卡因发挥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多重功效包括保护神经、抗感染活性、抗血栓形成、抗炎。Fraser 等研究显示,癌细胞和组织具有表达电压门控钠通道(VGSC)的 特性,在体外,VGSC活动已经被证明可以增加肿瘤细胞的横向能 动性和入侵行为。
抗肿瘤细胞转移
▪ 局部麻醉药能够抑制VGSC的功能,能够在术中或术后阻止VGSC的 活动,因此降低癌症细胞从围术期手术范围逃出和转移的能力。 这些作用减少细胞扩散和间接增加患者的生存率。
▪ 这些研究表明,局部麻醉药也有抑制癌细胞增殖的生物学作用, 其作用通过诱导抗增殖基因和阻滞细胞周期进展,抑制癌细胞增 殖。
抗肿瘤细胞转移
▪ 肿瘤细胞离开原发组织发生了转移,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 原因。控制肿瘤细胞的转移,是治疗肿瘤的主要途径之一。 Hallmann等研究表明,局部麻醉药的抗癌细胞的转移作用决定于 他们对全身系统的多重功效。
▪ 也有研究表明,在乳腺癌患者中使用局部麻醉和脊椎旁镇痛,与 使用全身麻醉和吗啡比较,能够减少癌症的复发率和增加患者的 生存率。
抗肿瘤细胞转移
▪ Johnson等体内实验最新研究显示,在4T1乳腺癌小鼠模型中,围 术期七氟醚麻醉后,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能减少乳腺癌细胞的肺转 移,但围术期使用氯胺酮和甲苯噻嗪麻醉可增加乳腺癌细胞的肺 转移,表明利多卡因在体内具有抗肿瘤细胞转移的潜力。
▪ 也有研究表明,在乳腺癌患者中使用局部麻醉和脊椎旁镇痛,与 使用全身麻醉和吗啡比较,能够减少癌症的复发率和增加患者的 生存率。
抗肿瘤细胞转移
▪ Yoon等研究结果显示,丁卡因能抑制人类上皮癌细胞和乳腺癌细 胞驱动蛋白的能动性和对周围组织的侵袭性。这个抑制作用的结 果阻止了肿瘤细胞的聚集和重附着,减少了肿瘤细胞的转移。
前言
▪ 近年来,局部麻醉药抗肿瘤的作用及机制正在被现代医学工作者 不断的揭示。研究结果已经证明,局部麻醉药能够对某些肿瘤细 胞的凋亡、增殖、转移、癌基因DNA去甲基化等有影响。但不同 的局部麻醉药对不同的恶性肿瘤的抗肿瘤作用效果有所不同,本 文就局部麻醉药对不同的恶性肿瘤的抗肿瘤作用进行综述。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Xing等研究结果显示,利多卡因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抑制肝细 胞癌HepG 2细胞的生长,阻滞细胞在G 0/G 1期并诱导细胞凋亡, 通过抑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 1/2和p38途径,增加Bax蛋白、 激活Caspase 3和降低Bcl-2蛋白。
▪ 更重要的是,异种移植实验表明利多卡因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增 加顺铂的敏感性。
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需求
▪ 围术期阿片类药物是治疗疼痛的基本药物,对于麻醉诱导和麻醉 维持是必不可少的,能够缓解手术疼痛引起的应激,维持生命体 征的平稳。目前研究阿片类药物与肿瘤的关系越来越多,也得到 了一些结论。
▪ Gupta等研究证实,给予临床相关剂量的吗啡,能够促进人类乳腺 癌转移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模型小鼠肿瘤加速恶化。这些结果表 明临床使用吗啡对于肿瘤血管生成依赖性的癌症有害。
▪ Furutani等研究证明,局部麻醉药能够抑制N-甲基-D-天冬氨酸诱导 的谷氨酸能在脊髓的传递,防止慢性疼痛的发展和癌细胞的转移, 可以作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