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木子社工Q0941
197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是高增长加不稳定。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具体表现如下:
1978-2007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率为9.7%,29年,中国的GDP增加了57.8倍;名义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人均381元)到了2007年249530亿元 (人均约1.85万元),约为3.61万亿美元(世界第4位);人均GDP在2002突破1000美元,2006年突破2000美元(居世界第129位),2007年近2500美元。中国占全球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2007年的5.5%(按美元计),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逾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逾12%。2007年美国GDP为138413亿美元(+2.2%) ,日本为4.38万美元(5157162亿日元,+2.1%) ,德国为3.8万亿元美元(24238亿欧元,+2.6%)。预计中国GDP将在2008年超过德国,2010年左右超过日本,2020-2030年之间超过美国。若按购买力平价(PPP),2007年底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约为3,中国的实际经济规模将乘以2.4倍,2007年约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占世界总产值9%,美国占23%,日本占7%),预计在2020左右会超过美国,上升到世界第1位。
表一为1978-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物价水平
表2 为若干国家经济增长率比较:
中国的对外开放成就,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到2007年的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134亿美元(+23.5%),从占全球不足1%到约8%。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25.7%),进口9558亿美元(+20.8%),顺差2622亿美元,比上年+47.7%。2007年中国出口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预计2008年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
利用外资,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近9千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0多万个。FDI近几年均为600多亿美元,为发展中国家之首,居世界第2位。2006年吸收FDI695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161亿美元。
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67亿美元到2006年底达10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居世界第1位。2007年底达15282万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19亿美元。2008年6月底为18088亿美元,上半年新增2806亿美元。
高速增长的原因和特征:(1)制度创新的贡献(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体制)(2)生产要素大量投入的贡献(资本、劳动力、资源)(3)技术进步的贡献(以引进吸收为主);经济特征是粗放型增长方式,2007年GDP (Y)为24.95万亿元(+11.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13.7万亿元
(+24.8%)2003-2007年,中国GDP 年均增长率10.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25.66%(2)就业的总人数7.7亿人(3)能耗是全年能源消费总量26.5亿吨标准煤,世界第二,2003年至2007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分别为
15.3%,16.1%,10.6%,9.6%,7.8%,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美国高14%,2006年高7%,中国增加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量的2/3(荷 兰环境评估局报告, 2008.6.13)。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不稳定性表现在四个周期,两大阶段,六次调控。
表3 1978年以来我国四个经济周期的波动情况
图1 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
经济发展分为两大阶段:(1)1978—1996年,2003年至今,反通胀阶段,
(2)1997—2002年,反通缩阶段
五次经济过热(高通胀),1次过冷(通缩),
六次宏观调控:5次紧缩和1次扩张
-1001020
3040
19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GDP实际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名义GDP
国企和银行状况,第二次紧缩(1985-1986年):国企开始出现亏损,银行不良债权开始形成;第三次紧缩(1989-1991年):国企大面积亏损,银行不良债权大量增加; 1997年-1998年:国企净亏损,银行不良债权达到30%以上。
表4 六次宏观调控情况
1978-1996年高通胀的成因分析: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头号难题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如何抑制高通胀。四次通胀高峰:①1980年(7.5%)、②1985年(9.3%)、③1988年(18.8%)、④1994年(24.1%)。通胀成因:需求(投资)拉动型通胀、中国特色的总需求(投资)扩张机制、加快增长的政治决策→国家计委(发改委):投资立项→财政部:财政投资扩张+国有银行:货币和信贷扩张→总需求扩张→增长率↑→通胀率↑投资周期与经济周期的高度相关性(投资周期论)
改革以来中国的四次经济周期波动表明,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代价,都是巨大的,但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总体上是比较成功的,它使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处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这是由中国政府对经济具有强大的控制能力,除了运用通常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外,还可以动用行政手段快速调控经济。中国经济周期还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典型商业周期,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政府行为和宏观政策的影响,因此尚未走出“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带有中国的体制转型经济和发展中经济的特色,国有企业、国有银行等体制性弊端和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三农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中国宏观经济的有效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