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参赛一等奖

合集下载

说木叶教案一等奖

说木叶教案一等奖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1、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关键句: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现象)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

(质疑)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解疑)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

举例、比较:"高树"--满树叶子、饱满"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9《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2

9《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2

9《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从文中关于树叶、落叶、木叶、落木的诗句理解“树”与“木”的区别,并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意象所表现的感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养成读诗歌、品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树”与“木”的区别,从而明确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教学难点】以本文指导学生诗歌欣赏实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理由】用文章中的诗句导入,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投入文章的学习,并初步熟悉文章]多媒体展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全期《古意》)问题:看多媒体展示的诗句,看看它们有什么明显的共同点?明确:都用了“木叶”来表示落叶。

师:我们刚学完《咬文嚼字》,知道了一个字的不同,诗歌的意境也就不一样,有时甚至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么“木叶”是以什么样的魅力使得诗人们爱不释手呢?我们今天就在课文《说“木叶”》中去探个究竟。

(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二、初读文章【设计理由】理清文章的基本线索1、画出文章的诗句,说说作者为了阐明“木叶”的妙处,用了哪些相似的形象来作对比。

思考后明确:用了“绿叶”“落叶”“黄叶”等来进行比较,,并交代了木叶发展为落木。

三、再看文章【设计理由】深入分析文章,找到关键信息,解决教学重点1、让我们来再一次的缩小范围,作者用来对比的形象里面,有何本质区别吗?引导生明确:有,即就是在于“木”字。

2、师:我们常说“树木”,可见“树”与“木”在自然环境中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在文学艺术里,用“树”或用“木”,可能都影响诗歌的整个意境。

现在,我们就来从文中的诗句中品味“树”与“木”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

高二语文说木叶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高二语文说木叶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高二语文说木叶教案设计6学习目的:1、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2、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形象往往和它在现实中的意义不同,例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总结得出:月亮——思念之情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诗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形象由于表达情感和使用范围的稳固,使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审美习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相信大家学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二、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重要句子,思考:文章结构思路如何?明确: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现象)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特征及原因)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三、问题探究: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明确: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吧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

《说“木叶”》一等奖说课稿

《说“木叶”》一等奖说课稿

《说“木叶”》说课稿一、大纲要求新课程标准和新大纲对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的介定与要求其中有以下几点: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2、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

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二、教材分析《说“木叶”》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主要以文艺评论为主,在本文中作者林庚所给的结论是: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

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

学好本文,对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去探讨问题,加深学生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鉴赏评价能力的形成,文化底蕴的积淀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特点及本文在教材体系中所处地位,以及学生学情、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3.情感目标:加深学生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在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培养方面特别强调: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因此,我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主要从培养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这三个方面考虑。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说木叶教学竞赛一等奖(课堂PPT)

说木叶教学竞赛一等奖(课堂PPT)
表达出的意蕴却相差很大。
下 结 论
19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 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 ——苏轼《水龙吟》
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 ——欧阳修《暮春门有感》
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 ——陆游《山居食每不肉戏作》
20
一、花字出现的时间比英字晚,“英”在 《诗经》中就有,如《有女同车》中“有 女同行,颜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 朝(见《辞源》)。
二、“落英”“落红”与“落花”相比, 前两者比较雅致,后者比较通俗。
三、意韵不同,“落英”有花瓣飘落之态, “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 花”一词所不能暗示出的情味。
21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3
小诗写作:《秋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湖水的倒 影里(视觉) 映出红的花呀 映出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 黄鹂(听觉)
秋天在哪里?
秋天在那一望无 垠的原野上;
……
(从秋天的景物去 思考,如视觉、听 觉、触觉等方面去 寻找意象词。)
24
听见叶落的声音
• 傍晚,天灰蒙蒙的,像个委屈的孩子, 眼里噙满了泪水;
6
树——有生命力的,枝叶繁密的,翠绿的 木——没有活力的,枝叶落尽的,枯黄的
7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 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 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 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 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 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 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 个艺术特征。

说木叶公开课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说木叶公开课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3/16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人,19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汉字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新诗人尝试新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它》。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研究主要包括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最著名论点是“盛唐气象”。
4/16
一、初 读: 快速阅读课文,梳理全文结构,共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写“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第二部分(4-6): “木”被人喜欢原因。
第三部分(7):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同,艺术形象上差异却是一字千里。
(现象)
(特征 )
(总结 )
5/16
第1段:
第2段:
15/1616/16思乡思亲 爱见证
14/16
最终用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这堂课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能够静静坐下倾听;也能够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生活。
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审美体验 之后,能愈加热爱我们传统文化,读诗,学诗, 爱诗,成为有激情,有涵养人。
字典(概念解释) :忧伤心情
诗歌(形象解释) :
7/16
1、“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对象。2、“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3、“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作者谈论了哪些文学现象?
8/16
2、筛选信息:
阅读4、5、6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怎样特征?

暗示:落叶。 微黄与干燥、展示整个秋天疏朗气息。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 (2)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 (2)

小结
读诗
言外之意
(概念交织后的延伸)
过信州
小溪至新田
元· 高克恭
宋·杨万里
二千里地佳山水, 懊恼春光欲断肠,
无数海棠官道傍。 来时长缓去时忙。
风送落红搀身过,春 落红 满路无人惜,
风更比路人忙。 蹈作花泥透脚香。
“落“落红红””在改两成首“诗落中花传”达可的花 而 言 , 它 少 了 什 么 ?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
使人思而得之。
学习目标
学习分析“木叶”意蕴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 提高分析中国古诗“言外意”的能力
预习检测: • 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 “木叶”这个意象有哪些内涵?
树叶 (绵密) 秋季落叶
落叶的微黄与枯燥之感 (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色泽 (场合)
韵味
小结
表层意 特殊意
言外意 (意境)
课后作业
请从“竹”“旦”“月”三字中任选一个, 参照下面文字中画线句子的形式进行仿写。
一个“马”字,让你仿佛看到了鬃毛飘扬 昂首长啸的骏马,孤独踯躅在寂寞的沙场。

《说木叶》2016大赛课一等奖

《说木叶》2016大赛课一等奖
பைடு நூலகம்
《说木叶》2016大赛课一 等奖
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的分享会!我很荣幸获得了2016大赛课一等奖,并且感 到非常兴奋能与大家分享我的作品《说木叶》。
大赛说明
1 主题:
表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关爱之情。
2 参赛要求:
提交一篇500字以内的演讲稿和一张相关图片。
3 评选标准:
创意性、表达力、语言流畅度和演讲技巧。
创作思路和灵感
创作思路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演讲和图片,将大自然的美 妙之处传达给观众,激发他们的保护意识。
灵感来源
我深受大自然的启发,特别是在一个秋日的早 晨,我在森林中看到美丽的红叶景色。
创作过程和困难
1
创作过程
我首先准备了演讲稿,并且花了很多时间选择了一张能够传递信息的照片。
2
困难
我在写作演讲稿时遇到了困难,因为我想用简单的话语表达复杂的思想。
3
解决方案
最终,我决定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并在图片中展示大自然的壮丽景 色。
演讲技巧和表达要点
1 演讲技巧
通过音调变化、手势和眼神交流,我试图增强我演讲的表达力。
2 表达要点
我着重强调大自然的美和生命的脆弱性,希望观众能被触动并行动起来。
结尾和总结
通过我的演讲和图片,我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关注并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大自然的 美丽永远绽放!谢谢大家!
参赛作品介绍
演讲稿
通过《说木叶》这篇演讲稿,我想表达对大自然的敬仰和珍视之情,并呼吁大家一同保护 我们的环境。
相关图片
在《说木叶》的图片中,我用了一张美丽且壮观的森林照片,希望能激发大家对自然美的 热爱。
《说木叶》概述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说木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

教学重点之三是利用文章中的“树叶、绿叶、落叶、木叶”等资源,有效解析诗歌语言中的暗示作用,即:诗歌中意象的传统象征意义。

这样,就将一篇现代自读课文和古代诗歌有了密切的联系,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有助于学生将本文所学与传统的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扩散。

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

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文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

9《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1

9《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1

9《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重点难点】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学情分析】学生的古典诗歌的积累不多,诗歌的鉴赏能力也不高。

课文中的具体诗句学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教学过程与环节:导入新课,走近文本“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

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自主学习1.字词积累2.走近作者:林庚(1910—)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三、阅读文本整体感知1、初读,浏览:本文涉及了哪些诗句?第一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结论:“木叶”为诗人钟爱。

第二段“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本文介绍了一篇获得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

该文章为自读课文,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探讨诗歌的精微之处。

教学重点包括引导学生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以及利用文章中的资源解析诗歌语言中的暗示作用。

教师应该注意到教学目标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基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通过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实现高质量的教学任务。

木与树有着微妙的差异,这进一步突显了诗歌语言中的含蓄性问题。

中国是诗歌的发源地,从劳动中诞生了诗歌。

在不算长的时间内,诗歌就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在古代诗歌中,有很多意象由于其相对稳定的情感色彩,诗人们常常用它们来表达相似或相通的情感。

例如,“木叶”带有落叶微黄和干燥的感觉,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作者通过分析诗人钟爱的“木叶”,解析了树、树叶和木叶之间微妙的差别,重点分析了木与树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含蓄性问题。

然而,有时候诗人会把意象组织在不同的体系中,以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情感。

例如,___喜欢___,写过一首___的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___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贬低了桃花的价值。

作者___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在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进行了精细的辨析,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微妙之处颇有启发。

注音:A.袅袅(niǎoniǎo)桔颂(jú sòng)灼灼(zhuó zhuó)皋(gāo)B.征戍(zhēng shù)瘐(yǔ)缠绵(chán mián)褒(bāo)C.翩(piān)荃(quán)干燥(gān zào)漂零(piāolíng)D.漂泊(piāo bó)迢远(tiáo yuǎn)桅杆(wéi gǎn)讨论问题:1.在古典诗歌中,“树”和“木”的艺术特征、意味情感和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答:树有繁茂的枝叶,树干呈褐绿色,树叶吹动时形成浓密的阴影。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说“木叶”》解读这篇文章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说起,结合大量古诗名句,对“木叶”“树叶”等的不同艺术特征及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指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只在于凭借显在的和外露的意义,而更在于它的潜在的意义或者说暗示性。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那就是“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艺术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文章开篇交代“木叶”的来源,从源头上揭开“木叶”这个意象的神秘面纱。

接下来在第2段以“‘木叶’是什么呢”的设问开头,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木叶”产生了不少的佳句,到杜甫的“落木”则发展到极致。

至此明确指出,从最开始用的“木叶”,到后来的“落木”,实际上是诗人大胆的艺术追求。

文章第3段继续阐述“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之所以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引出本文要论述的重点,也就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4-6段)是文章的重点,主要阐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这里作者提出“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的问题,指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

接下来,作者借助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进行了一场充满诗意的“高木”和“高树”之辨,指出高树给人饱满的感觉,高木则给人空阔的感觉,进而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显得更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组合起来,成就了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第4篇一、教材分析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我首先想到这样一段话。

诚如林先生所言,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

林先生在这篇诗论中所给的结论是: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

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

就比如文中所说的“木叶”,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

然而,“木”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起了叶子”,这样,也就有了“落叶”的暗示,还有颜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于是,“木叶”诗句便“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读着它,甚至“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这就是“木叶”之于“树叶”一字千里的差异。

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

我们将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二、教法探究1、小组讨论研究。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三、教学设计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文的教学目的是: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说木叶》2016大赛课一等奖PPT共21页

《说木叶》2016大赛课一等奖PPT共21页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赛课一等奖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提示:朗读感悟,抓关键词句, 相互讨论,合作探究)
•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 (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木 叶
秋脱 风尽 叶叶 落子
枯 黄
空 干阔 燥疏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春枝 夏叶
绿饱 (叶) 含
饱 满
密密层层

之繁 交茂
木 树
叶落 树干
微黄 干燥
叶茂 枝叶
只要提到“木”大家就会 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 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 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 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 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 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 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 “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 的精妙语言。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 意象潜在暗含的意 义,把它们各自表 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说木叶参赛一等奖
走近作者
林庚(1910— )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 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 大学中文系。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 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 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 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 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 学简史》等。在唐诗研究方面, 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 唐气象”。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 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 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二、再读,思考:文章结构思路如何?
全文思路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总结全文 (1—3) (4—6) (7)
“木叶” 为古代诗 人所钟爱
析“木” 的两个艺 术特征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三、细读,思考
浏览文章第1、2段, 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 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 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 的不同意味。(方法提示:
朗读感悟,划出文中关键词句,
相互讨论交流)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空阔)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精读课文第六段:
概括“木”在形象 上的第二个特征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 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 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 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 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 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 庭波兮木叶下。” 和“柔条纷 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 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初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 段段意。方法提示:抓住关键句
第一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 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段:说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木叶”就是“树叶”, 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 叶”却发展到了“落木”。指出古代诗人 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 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离别之情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忧愁情绪 脱俗之境 圣洁 坚贞
全文总结
木叶 暗
相去无几 ?示

疏朗 空阔
一字千里
树叶
绵密 饱满
现象
“木叶” 为历代诗人所钟爱。
在古诗中,诗人极少用“树叶”, 而常用“木叶”甚至“落木”。
“木叶”到“落木”, 其与“树叶”或“落叶” 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 (请从第3段中找答案)
关键点
在“木”

重点研读探讨 第4、5、6段
阅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比“树”更显 得单纯,仿佛本身就 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与“树”的意味有 什么异同? (第三四段)
“木”就是“树”,在
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 味上,“木”一般是在秋 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 的形象,而“树”则要借 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 感情。
2.“树叶”与“木叶”的意味的 不同之处(第五段)
褐 绿
水 分
绵 密
浓阴满地
(干)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 语言中___的问题。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 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 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 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 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 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 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拓展探究: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 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 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 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 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 “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 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 不一致的。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 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释 下
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 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萧萧—— 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列 疏朗——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词 窸窣—— 象声词。此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语 冉冉—— 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的 缠绵—— 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拟人法
含 绵密—— 柔和紧密的样子。

迢远—— 遥远。 相去无几—— 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知识积累
1.字词注音 袅袅 (niǎo) 照浦 (pǔ) 褒扬 (bāo) 灼灼 (zhuó) 亭皋 (gāo) 寒砧 (zhēn) 涔阳 (cén) 万应锭 (dìng) 言筌 (quán) 窸窣 (xī sū)迢远 (tiáo)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2、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解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 “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 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 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 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 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 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 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 疏朗的秋天气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