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检测岳麓版选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1第2单元第8课 张居正改革

高中历史1第2单元第8课 张居正改革

第8课、张居正改革(练习)1、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简称“青城”,因召庙云集,又称“召城”,是祖国北疆的历史文化名城。

它建成于明朝时期,这座城市的修建( )。

A、适应了明王朝对蒙古作战的需要B、加强了蒙古地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C、密切了满蒙关系D、表明蒙古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2、《中国侨网》在“话说改革家张居正”中写到:“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强人,因为事实上只有他孤家寡人一个,以君临天下的态势,没有同志,没有智囊,没有襄助, 没有可依赖的班子,没有可使用的人马,甚至没有一个得心应手的秘书。

”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面临状况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B、蒙古贵族的劫掠C、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D、社会矛盾尖锐3、张居正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首先进行的改革是( )A、整顿吏治B、实施边防新政C、丈量土地D、一条鞭法4、《明史张居正》载“又为……以责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

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

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达到这效果是因为张居正采取了()A、严肃纲纪B、设立驿站制度C、创设颁行考成法D、控制内阁5、“外示羁縻,内修守备”,是张居正推行边防新政的指导方针。

下列体现张居正“外示羁縻”思想成功的是()A、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抗御能力B、打退了朵颜部首领南犯喜峰口C、加强了汉蒙间互市友好往来D、启用了戚继光等一批著名边将6、下列符合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情况的有() ①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②在试行后向全国推行③在推行过程中克服了重重阻力④一条鞭法成效显著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7、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办法的实行,具有的现实意义是()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的发展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④对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8、张居正的下列改革措施部分遭到官僚地主反对的是() ①考成法②内修守备③清查田亩④一条鞭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9、右图为根据明代时期名相张居正的历史事实改编古装政治题材大戏《张居正》剧照。

历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张居正改革课件ppt

历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张居正改革课件ppt
应历史潮流
1
张居正改革符合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 要,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改革把握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脉 搏,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3
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容易获得成功,反之则易 遭失败。
改革者需要具备智慧和勇气
张居正改革在面对诸多困难和 阻力时,展现出高超的智慧和
税制改革
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将各项税收合而为一, 使税制更加简洁、透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增加财政收入
一条鞭法的实施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国 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促进经济发展
一条鞭法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减轻了商人 的负担,使商业更加繁荣。
军事改革
加强边防
张居正加强了边防建设,修筑城墙、增加兵力,提高了国防能力 。
历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张居正改 革课件ppt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张居正改革背景 • 张居正改革内容 • 张居正改革影响 • 张居正改革的评价 • 张居正改革的启示
01
张居正改革背景
明朝中期政治经济背景
政治背景
明朝中期,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农民 起义频繁。
经济背景
土地兼并严重,出现财政危机,民生凋敝,社会经济发展停 滞。
张居正改革顺应了当时明朝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这也启示我们在当 今社会,要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改革发展。
改革要注重平衡
张居正改革的不足之处之一就是未能全面推行,这也启示我们在推动改革时,要注重平衡 各方利益,避免过于偏激。
改革需要持续推进
张居正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也随之终止。这也启示我 们在推动改革时,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不断改进和完善。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 张居正改革讲义 岳麓版选修1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 张居正改革讲义 岳麓版选修1

三、实施边防新政(内容)
1.内容 (1)“内修守备”:起用戚继光等名将,并加固长城 边防。 (2)“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 来。
2.作用
(1)大大提高整体抗御能力,并节省了军费。 (2)古丰州兴起归化新城。 (3)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四、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内容)
材料三 可以这样说,改革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张居 正在主观上具有把新政引向胜利的忠诚和能耐,16 世纪 后期的社会环境给他提供了充分活动的舞台,使他主导了 王朝败落时期重又复苏的新局面。人们赞扬他是“起衰振 隳”的“救时宰相”。
(3)军事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反侵略的 能力;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汉蒙民族融合,有利于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局限性。 (1)张居正倡导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人民负担, 而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 (2)张居正改革不可能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只 能做一些修补和改良,改变不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 史总趋势。
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 8 课 张居正改革
[目标导航] 1.了解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2.掌握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 3.了解张居正改革结局的有关知识。
一、时代的呼唤(背景)
1.改革的必要性 (1)明朝中期以来,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 尖锐,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 (2)嘉靖年间,蒙古贵族反复南下劫掠,东南沿海倭 寇猖獗,葡萄牙乘虚侵占澳门。
(2)田赋、力役和杂税合编,按田亩核算,征收银两。
要点二 对张居正改革的评价
1.进步性。 (1)政治上:整顿了吏治,强化了中央集权,基本上 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 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 张居正改革学业达标测评 岳麓版选修1-岳麓版高二选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 张居正改革学业达标测评 岳麓版选修1-岳麓版高二选

第8课X居正改革学习目标:了解X居正改革的背景,掌握X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X居正改革的影响。

1.重点:X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

2.难点:X居正改革的影响。

教材整理1时代的呼唤1.内外交困(1)外部:嘉靖年间,蒙古贵族反复南下劫掠,东南沿海倭寇猖獗,葡萄牙乘虚侵占澳门。

(2)内部①财政危机:嘉靖、隆庆年间,边费庞大,皇室开支膨胀,官吏侵盗,赋役紊乱,财政严重亏空。

②阶级矛盾:明政府的催征搜刮,激化了阶级矛盾,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2.开始改革明神宗继位后,X居正升任内阁首辅,开始在全国X围内推行改革。

阅读教材P50第一个方框内的内容,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提示】朱东润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

少年得志也许会使人恃才孤傲。

但因人而宜,多一些磨难和挫折也许会练就一个人坚忍不拔的性格,也许会因此错过一些机遇。

他们的看法都属于事后估计,改变不了历史。

X居正改革的背景教材整理2改革的措施改革领域核心措施内涵作用政治领域尊主权,以法理政以皇帝名义严明法纪使内阁成为推行变法的中枢,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全面改革铺平了道路创设颁行考成法审核各级官吏政绩,实行赏罚制度军事领域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往来促进蒙汉经济发展;节省大量军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内修守备注意选将,积极练兵,加固长城经济领域(侧重税法)清丈田地清查天下田亩增加了政府税收;减轻了农民额外的负担;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推行一条鞭法①田赋、杂税、力役统一按田亩核算②以银代役,计亩征银(1)请思考,X居正实现与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和平交往的秘诀是什么?【提示】“外示羁縻,内修守备”。

(2)请思考生齿、守备、田野、商贾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示】简而言之,生齿即人口和牲畜,守备即边防守卫,田野即耕地,商贾即商业贸易。

它们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明政府边防守备的加固和汉蒙关系的改善,为边疆人民带来了长期的和平,促使人口和牲畜繁衍生息,农耕区域扩大及双方贸易畅通和活跃,由此形成良性循环的社会发展状况。

2018-2019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 张居正改革检测 岳麓版选修1

2018-2019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 张居正改革检测 岳麓版选修1

第8课张居正改革1.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面临状况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B.蒙古贵族的劫掠C.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D.社会矛盾尖锐解析:当时明朝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因而内外交困是最完整最准确的概括。

答案:A2.张居正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首先进行的改革是( )A.整顿吏治B.实施边防新政C.丈量土地D.一条鞭法解析:张居正发动变法首先从“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吏治改革。

答案:A3.明代各项措施中,有利于边疆各民族经济发展的是( )A.边境互市B.修筑长城C.迁都北京D.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官解析:在任何朝代,边境互市都有利于两个民族经济的发展。

答案:A4.明代张居正赋税制度改革的最大影响是( )A.按财产的多少征税B.把赋税分摊到田亩上C.用银两征税D.使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解析:A项叙述错误,不是按财产征税而是计亩征银;B、C两项是改革的内容;D项是改革所带来的影响。

答案:D5.张居正死后官秩被削,名誉被毁,祸及家人同僚,十年改革毁于一旦。

主要原因是( ) A.明神宗的反对B.改革收效甚微C.损害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利益D.张居正为官暴戾解析:张居正改革损害了当时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势必遭到他们的反对。

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整顿赋役制度,以扭转财政危机。

他认为造成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豪民隐占土地,逃避赋税。

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清丈土地。

1578年(万历六年),明政府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都要丈量,限三年完成。

1581年,清丈基本完成。

全国田亩总计7 013 976顷。

虽比洪武二十六年最高数额少,但比弘治十五年以来增多了。

这说明清丈工作是比较彻底的,对于改变“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起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材料二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 张居正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 张居正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
清除障碍,有力地推动了改革的进行。 (4)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今用人则不然。官 不久任,事不责成,更调太繁,迁转太骤,资格太拘,毁誉失实。臣愿皇 上慎重名器,爱惜爵赏。用人必考其终,授人必求其当。仍敕吏部严考课 之法,审名实之归。






第 8 课 张居正改革

阶 段 二
业 分 层 测

学习目标:
1.重点: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
了解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掌握张居正改革的 容。
主要内容,认识张居正改革的影响。
2.难点:张居正改革的影响。
教材整理 1 时代的呼唤
1.内外交困 (1)外部:嘉靖年间,蒙古贵族反复南下劫掠,东南沿海倭寇猖獗,葡萄牙 乘 虚侵占澳门。 (2)内部 ①财政危机:嘉靖、隆庆年间,边费庞大,皇室开支膨胀,官吏侵盗,赋 役紊乱,财政严重亏空。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 1: 解惑: 疑问 2: 解惑: 疑问 3: 解惑: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一条鞭法是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 币地租发展的标志,体现了上层建 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2.张居正改革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 局部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 建体制的弊端。
【答案】 (1)严格考核政绩;稳定官吏队伍;任人唯贤,不看虚名;注重 实效和政绩;奖惩分明。 (2)整顿吏治是张居正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了一支高效率的官吏队伍,
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
1的 AC【1的 AC【1的 AC【. 帝. 帝... 帝....根 解根 解根 解张 的张 的信尊张 的信尊信尊本 析本 析本 析居 旗居 旗赏主居 旗赏主赏主着 】着 】着 】正 号正 号罚权正 号罚权罚权眼眼眼为 ,为 ,为 ,点 在点 在点 在借 了借 了借 了是 封是 封是 封助 使助 使助 使(建(建(建皇 改皇 改皇 改专专专权 革革 权权 革制制制))能 的)能 的能 的皇皇皇顺 威顺 威顺 威权权权利 力利 力利 力的的的推 ,推 ,推 ,政政政行 以行 以行 以体体BDBD体BD此 ,此 ,此 ,....下.. 下下来 首来 首来 首课一课一,课一,,整 先整 先整 先吏号吏号要吏号要要顿 进顿 进顿 进职令职令想职令想想吏 行吏 行吏 行做做做治 了治 了治 了到到到。 吏。 吏。 吏“““治治治一一一改改改号号号革革革令令令,,,”””张 ,张 ,张 ,就 居就 居就 居必 正必 正必 正须 整须 整须 整打 顿打 顿打 顿出 吏出 吏出 吏皇 治皇 治皇 治 【【【答答答案案案】】】 AAA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随堂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随堂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二单元第8课1.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背景的叙述最准确的是()A.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B.蒙古贵族的劫掠C.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 D.社会矛盾尖锐【答案】A【解析】明朝中期以来,由于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明朝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

故B、C、D三项均为A项的具体表现,答案为A项。

2.张居正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首先进行的改革是( )A.整顿吏治B.实施边防新政C.丈量土地D.实行一条鞭法【答案】A【解析】张居正进行的吏治改革为其他改革铺平了道路,这是张居正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故选A项。

3.张居正在经济政策和赋税制度方面深化改革,推行一条鞭法。

有利于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的客观形势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历史趋势B.无地少地的贫民希望“悬法于众”、以法理政,建立公平公正的平等社会C.实施一条鞭法,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有利于小农经济的进一步巩固D.有利于保护豪强地主利益【答案】A【解析】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故选A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代中期,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而统治阶级贪污腐化以及巨额的宗藩禄米和军饷开支,使政府支出急剧增加,入不敷出,财政危机逐渐加深。

为了维持巨额的开支,明政府不得不加重赋税剥削,大肆对农民进行掠夺。

农民无法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尽管这些反抗最终都被镇压下去,但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

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不久,他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改革。

“一条鞭法”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在一起,以田为主征收银两,从而取消了官宦豪强利用特权偷漏税粮,达到“贫民之困以纾,而豪民之兼并不得逞”的目的,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一条鞭法”的执行随即开始松弛并逐渐遭到破坏,明朝的社会危机也随之愈来愈严重。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归纳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课件:第8课 张居正改革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课件:第8课 张居正改革
甲层层盘剥,减轻了农民额外的负担。 ③以银代役、计亩征银 ________的规定,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并使 得大量农产品流入市场,从而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萌芽。
思考感悟1
清初任源祥说: “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 张江
自主学习理
夯实基础 深思明辨
一、历史背景 1.明朝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 (1)内部 ①财政危机加剧:嘉靖、隆庆年间,边费庞大,皇室开支膨
财政 严重亏空。 胀,官吏侵盗,赋役紊乱,________
②阶级矛盾激化:明政府的催征搜刮,激化了阶级矛盾 ________,百 姓纷纷揭竿而起。 (2)外部:嘉靖年间,蒙古贵族反复南下劫掠,东南沿海倭寇
陵不过因势而行之。”你认为有利于实施一条鞭法的客观形势是 什么?张居正发挥了什么作用?
【提示】
客观形势: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历史的趋势。
张居正发挥了因势利导的作用。
三、结果:失败
考成法 和限制官员特权等制度、 1. 表现: ________ 法令相继被废除。
2.原因
权相 的劝教约束早怀不满。 (1)明神宗贪欲膨胀,对________ 豪强权贵以及贪赃枉法的腐败官 (2) 变法触动了怙恶违法的 ________
要点探究
核心解读 深化理解
要点
1
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
(1)与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有关。改革的措施触动了豪强权 贵和腐败官吏的权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这是改革失败的 主要原因。 (2) 随着明神宗年龄的增长,皇帝和内阁首辅的矛盾日益加 剧。张居正去世后,反对派的发难首先得到皇帝的支持,祸延所 有支持改革的官员,不到一年,改革派被清洗殆尽。十年新政, 毁于一旦。

岳麓版高中历史检测:第二单元第课张居正改革

岳麓版高中历史检测:第二单元第课张居正改革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1.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面临状况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B.蒙古贵族的劫掠C.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D.社会矛盾尖锐解析:当时明朝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因而内外交困是最完整最准确的概括。

答案:A2.张居正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首先进行的改革是()A.整顿吏治B.实施边防新政C.丈量土地D.一条鞭法解析:张居正发动变法首先从“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吏治改革。

答案:A3.“外示羁縻,内修守备”,是张居正推行边防新政的指导方针.下列体现张居正“外示羁縻”思想成果的是( )A.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抗御能力B.打退了朵颜部首领南犯喜峰口C.加强了汉蒙间互市友好往来D.启用了戚继光等一批著名边将解析:张居正的“外示羁縻",是在“内修守备"的前提下,力争改善汉蒙关系,积极加强友好往来。

答案:C4.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办法的实行,具有的现实意义是()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的发展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④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有促进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赋役征银”是我国赋役制度的一大进步,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现实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出①②③④均是正确的。

答案:D5.张居正死后官秩被削,名誉被毁,祸及家人同僚,十年改革毁于一旦.主要原因是( )A.明神宗的反对B.改革收效甚微C.损害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利益D.张居正为官暴戾解析:张居正改革损害了当时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势必遭到他们的反对。

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张居正等张驰驾驭,整饬边防)不独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开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于今受其赐.-—魏源《圣武记》材料二明长城请回答:根据材料一、二,明朝张居正改革有何成效?导致出现这一成效是因为明政府实施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在关系如何?这一政策的实施与材料中所提到的法律、法规有何关系?解析:本题为图文材料题,解题时要结合材料所反映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特别要注意整顿吏治与其他内容的关系来组织答案。

第二单元第8课张居正改革

第二单元第8课张居正改革

第二单元第8课张居正改革第8课张居正改革1.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面临状况的叙述,最准确的是()A.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B.蒙古贵族的劫掠C.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D.社会矛盾尖锐解析:当时明朝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因而内外交困是最完整最准确的概括。

答案:A2.张居正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第一进行的改革是()[来源:Z_xx_ k ]A.整顿吏治B.实施边防新政C.丈量土地 D.一条鞭法解析:张居正发动变法第一从“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吏治改革。

[来源:学#科#网Z#X#X#K]答案:A3.明代各项措施中,有利于边疆各民族经济进展的是()A.边境互市 B.修建长城C.迁都北京 D.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官解析:在任何朝代,边境互市都有利于两个民族经济的进展。

答案:A4.明代张居正赋税制度改革的最大阻碍是()A.按财产的多少征税B.把赋税分摊到田亩上C.用银两征税D.使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解析:A项叙述错误,不是按财产征税而是计亩征银;B、C两项是改革的内容;D项是改革所带来的阻碍。

答案:D5.张居正死后官秩被削,名誉被毁,祸及家人同僚,十年改革毁于一旦。

要紧缘故是()A.明神宗的反对B.改革收效甚微C.损害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利益D.张居正为官暴戾解析:张居正改革损害了当时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势必遭到他们的反对。

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整顿赋役制度,以扭转财政危机。

他认为造成财政危机的要紧缘故是豪民隐占土地,躲避赋税。

要想搞清那个问题,必须清丈土地。

1578年(万历六年),明政府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都要丈量,限三年完成。

1581年,清丈差不多完成。

全国田亩总计7 013 976顷。

虽比洪武二十六年最高数额少,但比弘治十五年以来增多了。

这说明清丈工作是比较完全的,关于改变“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起了一定的作用。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课件岳麓版选修1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课件岳麓版选修1
宜秉公处置。逐级考核之外,还有随事考成的制度,即规定六部都察院
1 2 3 4
及各衙门之间来往公文、传达处理均根据“道里远近,事情缓急,立定
程期,置立文簿存照”。如有延误者,各级官吏都有责举报。如此月考、
岁考,建立了严密的考核制度,使得“绝纲法度莫不修明”。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2
3
4
(1)指出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目的和主要标准。 答案 目的:整顿吏治。 主要标准:“安静宜民”(不扰民,不乱政)。 解析 目的由材料中第一句话可得出;主要标准结合材料中 “‘安静宜
解析
张居正认为“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结合张居正改革之前令
不行,禁不止,吏治混乱的现状可知,其目的主要是确保政令畅通。
1
2
3
4
解析
答案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为了改变“贪官为害”“驱民为盗”、吏治腐败的局面,改变因
循敷衍、没有实效的官场恶习,明朝万历元年 (1573 年 ) 张居正创立了
“考成法”,用以考核官吏的政绩。“考成法”规定评判官吏政绩好坏
的标准以“安静宜民者”为上,“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列下考。其方
法是逐级考核,抚按以上述标准考核属吏,吏部以之考核抚按一级,朝
廷以之考核吏部。如抚按不能悉心甄别、如实考核,则抚按为不称职,
吏部应秉公汰黜之;如吏部未能精心核实处理,则吏部为不称职,朝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史料解读]
①表明一条鞭法简化了税制。
②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问题思考]
(1)史料一中张居正的赋税制度改革有何特点?
提示 田赋、力役和杂税合编,按田亩核算,征收银两。 (2)从史料二看出,《明史》对张居正作出了高度评价。请列出支持史料 观点的史实。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课件岳麓版选修1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课件岳麓版选修1

(2)经济上: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善,财政收入有 所增加;以银代役和农民负担的减轻,使农民能够安心 从事农业生产;赋役征银的实施,促进了工商业和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3)军事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反侵略的 能力;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汉蒙民族融合,有利于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探究问题] 材料一 清切任源祥说:“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 张江陵(居正)不过因势而行之。” 材料二 一条鞭法规定: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 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 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
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因此叫一条
鞭,或称“条编”。 思考: (1)依据材料,回答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的原因。 (2)材料中张居正的赋税制度改革有何特点?
2.作用 使内阁成为变法中枢,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全面 推行改革铺平了道路。 [名师点拨] 整顿吏治既是改革本身的一项重要内 容,又是关系到整个变法革新能否启动并取得成功的前 提。张居正明确把“核吏治”当作“安民”“治理”的前 提,从而加强集权,力振纲纪,革新法令,保障新法的畅 行。
三、实施边防新政(内容)
2.局限性。 (1)张居正倡导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人民负担, 而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 (2)张居正改革不可能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只 能做一些修补和改良,改变不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 史总趋势。
[探究问题] 材料一 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 所不披靡。
——傅维鳞《明书》 材料二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 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 8 课 张居正改革
[目标导航] 1.了解张居正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 容。2.认识张居正改革巩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政府财政 收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历史作用。 3.理解改革必须触动既得利益者,充满阻力;顺应历史趋 势的改革必须收到显著效果;改革者无私无畏的精神留给 后人深刻启迪。

2018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8张居正改革学案岳麓版选修1

2018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8张居正改革学案岳麓版选修1

(1)第8课张居正改革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了解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掌握张居正改革的 1.重点: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认识张居正改革的影响。

2.难点:张居正改革的影响。

靜胸自左导孑 理散材60蓦础知识点一改革的背景1 •内忧(1) 嘉靖年间,蒙古贵族反复南下劫掠。

(2) 嘉靖、隆庆年间,政治腐败,财政困难。

(3) 阶级矛盾激化,人民起义此起彼伏。

2.外患(1) 东南沿海倭寇猖獗。

⑵ 葡萄牙乘虚侵占澳门。

3•号称“救时宰相”的张居正应运登上了历史舞台。

[图解历史]张居正改革的背景知识点二改革的内容1.整顿吏治'①倡导“尊主权”,强调“朝廷尊,而下有法可守”。

(1)措施丿②提出治理天下须“悬法于众”,以法理政。

③1573年,创设颁行考成法。

(2)作用:使内阁成为变法中枢,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全面推行改革铺平了道路。

2•加强边防:起用戚继光等名将,并加固长城边防。

: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往来。

‘①明朝节省了军费。

(2)作用’②古丰州兴起归化新城。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①“内修守备内容②“外示羁縻3. 清丈田地(2)(1) 原因:明中期土地兼并导致财源枯竭,入不敷出。

⑵实施:1578年,张居正下令清查天下田亩以“均田税足民”。

(3) 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300万顷。

4•一条鞭法(1) 推行:1581年,正式在全国颁行。

⑪按田地多少征收赋役。

(2) 内容②简化征收手续。

■③以银代役。

(3) 作用•①打击了豪强地主,减轻了农民、工商业者的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

②限制了地主和官吏舞弊。

③稳定了农业生产,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名师点拨]张居正改革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1 •相同点:北宋与明朝进入中叶后,都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

2•不同点:(1)在对改革方略的认识上:①王安石认为理财为先,从经济入手;②张居正认为吏治为先,从政治入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张居正改革课堂演练当堂达标1 •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面临状况的叙述,最准确的是()A. 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B. 蒙古贵族的劫掠C. 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D. 社会矛盾尖锐解析:当时明朝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因而内外交困是最完整最准确的概括。

答案:A2 .张居正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首先进行的改革是()A. 整顿吏治B.实施边防新政C.丈量土地D. —条鞭法解析:张居正发动变法首先从“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吏治改革。

答案:A3 .明代各项措施中,有利于边疆各民族经济发展的是()A. 边境互市B.修筑长城C.迁都北京D.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官解析:在任何朝代,边境互市都有利于两个民族经济的发展。

答案:A4 .明代张居正赋税制度改革的最大影响是()A. 按财产的多少征税B. 把赋税分摊到田亩上C. 用银两征税D. 使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解析:A项叙述错误,不是按财产征税而是计亩征银;B、C两项是改革的内容;D项是改革所带来的影响。

答案:D5. 张居正死后官秩被削,名誉被毁,祸及家人同僚,十年改革毁于一旦。

主要原因是()A. 明神宗的反对B. 改革收效甚微C. 损害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利益D. 张居正为官暴戾解析:张居正改革损害了当时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势必遭到他们的反对。

答案:C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整顿赋役制度,以扭转财政危机。

他认为造成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豪民隐占土地,逃避赋税。

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清丈土地。

1578 年(万历六年),明政府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都要丈量,限三年完成。

1581 年,清丈基本完成。

全国田亩总计7 013 976 顷。

虽比洪武二十六年最高数额少,但比弘治十五年以来增多了。

这说明清丈工作是比较彻底的,对于改变“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起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材料二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一岁之役官为佥募。

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立法颇为简便。

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

――《明史•食货志二•赋役》请回答:(1) 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材料一中所述的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为此他在经济上首先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2) 张居正为赋税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材料二中提到的“至万历九年”是什么时间?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 问主要结合材料一回答。

第(2) 问主要结合材料二中有关信息组织答案。

第(3) 问根据材料一中“ 1578 年(万历六年)”可判断“万历九年”指1581 年。

答案:(1) 重点:整顿赋税制度。

措施:丈量土地。

效果:比较彻底,为赋税制度的变革奠定基础。

(2) 政策:一条鞭法。

内容: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

(3) 时间:1581 年。

影响:新法使政府从掌握大量田地的地主手中增加税收,又使无地、少地的贫民和工商业者减轻了负担;限制了豪强地主舞弊瞒漏和胥吏里甲层层盘剥,减轻了农民额外的负担;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并使得大量农产品流入市场,从而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课后作业知能强化基础巩固1 •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专制皇权逐渐削弱D.殖民势力入侵中国解析:明朝是封建皇权的进一步强化时期,丞相的废除表明专制皇权的加强,故C项叙述不正确。

答案:C2 .张居正改革中为考核官吏的政绩而制定的制度是()A. 军功爵制B.三长制C.俸禄制D.考成法解析:张居正改革中颁布考成法,“以钱谷为考成”,把督责地方官清理追缴豪强地主多年拖欠赋税列为考核政绩的标准。

答案:D3 .“外示羁縻,内修守备”,是张居正推行边防新政的指导方针。

下列体现张居正“外示羁縻”思想成果的是()A. 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抗御能力B. 打退了朵颜部首领南犯喜峰口C. 加强了汉蒙间互市友好往来D. 启用了戚继光等一批著名边将解析:张居正的“外示羁縻”,是在“内修守备”的前提下,力争改善汉蒙关系,积极加强友好往来。

答案:C4 .下列对张居正边防新政的核心政策表述全面的是()A.整肃纲纪,令行禁止B .加固长城,扩大兵力C.外示羁縻,内修守备D .开设互市,改善关系解析:张居正改革中的边防政策包括内外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作用。

答案:C5. 明朝自实行一条鞭法以后,曾经改变了财政历年亏空的局面,出现了“太仓粟可支十年”的富裕情景,而且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这表明()A. 税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B. 税收只有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两种形式C. 税收是商品经济的产物D. 税收具有调节经济的职能,对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解析:由一条鞭法的实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这一特殊现象得出税收具有调节经济职能的一般性规律认识。

答案:D[ 能力提升]6. 有关张居正的改革,清初任源祥说:“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居正)不过因势而行之。

”你认为有利于实施一条鞭法的客观形势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历史趋势B. 无地少地的贫民希望“悬法于众”,以法理政,建立公平公正的平等社会C. 实施一条鞭法,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有利于小农经济的进一步巩固D. 有利于保护豪强地主利益解析:材料中说张居正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这个趋势是指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7.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大力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但其去世后,家被抄,诸子或自杀,或被充军。

张居正家族如此结局,主要缘于( )A. 改革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B. 改革损害了宦官集团的利益C. 改革改变了明内阁参政体制D. 明神宗一直厌恶张居正解析:张居正改革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方面,触动了官僚地主利益,因而身后遭遇灾难,故A 项正确;改革与宦官联系不大,故B项错误;改革没有涉及内阁参政体制,故C项错误;明神宗对待张居正的态度前后不一,故D项错误。

答案:A8. 造成明中期“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B. 政府征税标准的变化C. 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 经营农业已无利可图解析:张居正改革中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损害了豪强地主的利益,因此地主转而投资于工商业。

答案:B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

张居正在维护明朝统治的基础上推行了“考成法” ,内容: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账簿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簿,一本送六科,一本送内阁。

其二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逐月检查。

六科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

内阁亦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

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

“致理之要,无逾于此”。

——摘编自张海瀛《论张居正的考成法》材料二“江陵立考成法,以为制治之本。

向者因循玩愒,至是始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焉。

”“江陵志在富强,当积弛之后,钱谷阴耗不可问,力振其弊,务责实效,中外凛凛,毋敢以虚文支塞。

行之十年,太仓之积,足备数载。

”——谈迁《国榷》(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目的和“考成法”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考成法”实施的历史作用。

解析:(1) 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

张居正在维护明朝统治的基础上推行了‘考成法' ”,可知其目的是整治官场腐败,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吏政绩考查,督促一切政务的进行,维护统治;第二小问,从材料一中“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可知其内容是规定所办事务期限,故其特点是立限考事和以事责人,从“六科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

内阁亦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 可知其特点是分工具体,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和逐层落实与考查( 责任制) ,从“内阁总其成。

‘致理之要,无逾于此'”可知其特点是加强了内阁集权,可操作性强。

(2) 从材料二中“向者因循玩偈,至是始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焉”可知其作用是吏治清明、行政效率提高( 作风更加务实) ,从材料二中“行之十年,太仓之积,足备数载”可知其作用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1) 目的:整治官场腐败;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吏政绩考查;督促一切政务的进行;维护统治。

特点:立限考事;以事责人;分工具体,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逐层落实与考查( 责任制) ;加强了内阁集权;可操作性强。

(2) 吏治清明;行政效率提高( 作风更加务实)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

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

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明史•张居正传》材料二数年以来,所结怨天下者不少矣,俭夫恶党,显排阴嗾,何尝一日忘于孤哉!念己既忘家殉国,惶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张居正请回答:(1) 从材料一看出,《明史》对张居正作出了高度评价。

请列出支持材料观点的史实。

(2) 材料二体现了一个优秀的改革家必须具备的素质。

请加以概括。

解析:第(1) 问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进行回答。

第(2) 问据材料二归纳概括。

答案:(1) 实行边防新政,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进行赋税改革,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进行吏治改革,加强中央的权力,严明了法纪。

(2) 面对改革遇到的阻力,为了国家利益,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