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开采的水文效应

合集下载

黄淮平原地下水流场变化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黄淮平原地下水流场变化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浅层地下水流场形态 没 有 大 的 变 化,但 是 地 下 水 流 向 有 所变化,黄河对地下水的补给 作 用 越 来 越 明 显。黄 河 以 北 地 区,地下水的低槽带位于延津 - 濮阳一线,水力 坡 度 1 /2 000 ~ 1 /3 000 。滑县 - 濮阳 - 内黄一带地下水埋深大于 15 m,濮 阳 - 清丰一带大于 20m。地下水流场形态仍为向北东开口 的箕形,黄河以南 地 区,在 开 封 以 西,地 下 水 与 地 表 水 一 样, 大致沿贾鲁河为 地 下 水 的 汇 集 低 槽 带,通 许 以 东,低 槽 基 本 不存在,地下水流向东南。黄河 北 大 致 以 淇 县 - 封 丘 - 长 垣 - 濮阳 - 范县为 界,西 北 为 地 下 水 下 降 区,最 大 降 幅 在 滑 县 - 内黄之间,降幅 大 于 10 m,一 般 为 2 ~ 5 m,东 南 除 新 乡 开 采区外,地下水位略有回升,升幅一般小于 2 m,黄河以南,地 下水位均有下降,下 降 幅 度 一 般 在 3 m 以 内,在 郑 州 市 区、开 封市区、尉氏县城、商 丘 市 区,形 成 降 落 漏 斗,在 漏 斗 区 地 下 水降幅较大。
4 深层地下水流场变化特征
4. 1 天然状态下地下水流场特征 深层地下 水 流 场 ( 1981 年 ) ,形 态 与 同 期 的 浅 层 水 流 场
形态相同,由于黄 河 影 响 带 浅 层 地 下 水 水 位 较 高,浅 层 地 下 水对深层地下水越流补给,造成黄 河 影 响 带 也 是 深 层 地 下 水 的分水岭。黄河北,深层地下水 接 受 西 北 部 境 外 的 侧 向 迳 流 补给,以及黄河影 响 带 越 流 补 给 后 形 成 的 侧 向 迳 流,地 下 水 流场中 部 低 两 侧 高,形 成 向 北 偏 东 方 向 开 口 的 箕 形。 黄 河 南,地下水接受西 部 境 外 的 迳 流 补 给,同 时 受 黄 河 影 响 带 越 流 补 给 影 响 ,在 开 封 以 西 ,大 致 沿 地 表

淮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变化研究

淮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变化研究

水利水电2016年09期︱67︱淮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变化研究陈 臣阜阳水文水资源局,安徽 阜阳 236000摘要:我国淮北平原位于暖温带,属于半湿润季风气候。

同其他平原地区相比,淮北平原的平均年降水量和蒸发量都比较高,汛期持续时间较长。

就淮北平原来看,因为该平原区域内覆盖的浅层地下水属于淮河流域中包含的主要地下水,所以,该地区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将会对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

对此,本文以淮北平原为切入点,对该平原区域内地下水动态变化情况展开研究,以期做好汛期的防汛和农作物种植生长期间的灌溉工作。

关键词:淮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变化;研究中图分类号:P641.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8465(2016)09-0067-01引言: 自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后,淮北平原各地区地下水的埋深幅度在不断的加大,且有继续加深的趋势。

在对这一趋势进行分析后了解,该地区近些年出现的地下水变化主要是因为受到了人们来发利用土地、开展水利工程、假设农业节水灌溉设备等活动的影响,而过度的开发利用和建设,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地下水造成了不利影响。

因此,为了能够促进淮北平原地区农业和经济稳步发展,对其地下水出现的动态变化情况展开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1 淮北平原的水文地质条件 1.1 地质基本情况 淮北平原的底层属于淮河流域地层和华北地层的分区,该区内除了缺失三迭系、志留系、泥盆系、以及部分第三系之外,其他类型的地层基本都有出露或者是隐伏在第四系地层下的情况。

平原区域内的地质构造相对较为复杂,断裂和褶皱地质发育。

因为淮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的地层都是被第四系的松散地层覆盖,覆盖厚度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变薄的状态。

一般该平原地区西北地区的厚度在一百到二百米之间;中部和沿淮海地区的地层厚度在二十到一百二十米之间;东部地层厚度大约在十五到六十米之间。

从类型上来看,第四系的地层主要可以被划分为上更新统、中更新统、下更新统、全新统这四种类型。

水文效应的名词解释

水文效应的名词解释

水文效应的名词解释水文效应是指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要素对水循环的影响。

它是一种研究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以及与其他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涉及到水的蓄水、输送和分布等方面。

水文效应对于我们理解和预测水资源利用、水灾和干旱等重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效应可以分为多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它包含了降水形式和分布的影响。

降水是水文效应的起点,不同地区的降水形式和分布方式对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热带常年降雨,会导致热带雨林丛林生态系统的繁茂,而地中海气候则会导致干旱地区的荒漠化。

其次,水文效应还涉及到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关系。

地下水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来源之一,在水文效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下水的充沛程度和分布对地表水的补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一些河流干涸的地区,地下水可以通过渗漏与地表水相互作用,提供生存所需的水资源。

另外,水文效应还包括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水循环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水文效应也发生了变化。

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建筑、道路和人工地表的形成,这些人造地表会影响水的渗透能力和径流速度,从而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农业灌溉和水库蓄水等人类活动也会改变水文效应,对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产生影响。

在水文效应的研究中,还有一些具体的概念和技术方法被广泛应用。

例如,降水量计算是水文效应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气象观测和数学模型的分析,可以估算出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并预测其未来的变化趋势。

流域水文模型是另一个常用的研究工具,它可以模拟水文过程,并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依据。

除了研究方法和技术,水文效应的意义也是值得探讨的。

水文效应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它还可以提供对洪涝、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灾害的预测和应对措施。

此外,水文效应的研究也对气候变化的评估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水文效应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概念,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全国地质资料馆水文地质成果资料目录(河南)

全国地质资料馆水文地质成果资料目录(河南)
河南省商丘市地下水动态研究报告
地质科学研究
河南省商丘市市辖区,
河南省地矿厅环境水文总站
71
81949
河南省平顶山市2000年地下水资源评价及环境水文地质问题预测报告
水工环勘查
河南省平顶山市市辖区,
河南省地矿厅第3水文地质工程队
72
81947
河南省平顶山市水资源管理模型研究
地质科学研究
河南省平顶山市市辖区,
全国地质资料馆水文地质成果资料目录(河南)
序号
档号
成果报告名称
资料类别
工作区域
形成单位
1
124506
河南省地下水资源评价
水文
河南省,
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2
124480
河南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华北平原)成果报告
环境
河南省焦作市,河南省新乡市,河南省鹤壁市,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3
123056
华北平原(河南部分)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12
94441
【河南省】鹤壁电厂二期2X300MW扩建工程黑连沟灰场、灰管及灰水回收管线、干灰库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环境(灾害)地质勘查
河南省鹤壁市市辖区,
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13
94438
河南省濮阳市地下水源给水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环境(灾害)地质勘查
河南省濮阳市,
河南省新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29
91058
缓解河南省豫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的对策
地质科学研究
河南省北部,
河南省地质矿产厅水文地质1队
30
91021
河南省沈丘县地下水污染区饮水工程勘察报告

淮北平原区“四水”转化水文模型实验研究与应用精品PPT课件

淮北平原区“四水”转化水文模型实验研究与应用精品PPT课件

2 实验区及实验方案
杨楼水文站流域集水面积152km2。地 处东经34°20′02″,北纬116°49′26。 是探求淮北平原黄泛沙土区小面积暴雨径 流关系的实验站。
是研究平原区产汇流规律及“四水” 转化关系较理想的实验流域。
2 实验区及实验方案
实验处理安排
➢(1)利用五道沟地中蒸渗仪开展黄潮土、 砂礓黑土有无作物生长潜水蒸发规律实验, 对比分析研究; ➢(2)利用五道沟62套地中蒸渗仪测筒开展 黄潮土、砂礓黑土非饱和带土层土壤含水量 消退实验; ➢(3)在五道沟站和杨楼站开展多组同心环 水入渗实验; ➢(4)在五道沟站和杨楼站实验区开展平原 区产汇流实验;
1 项目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划分标准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m3/a)
>1700 1000~1700 500~1000
<500
缺水程度
富水 水紧张 缺水 严重缺水◆(淮北平原)
干旱少雨
98’ 洪水
1 项目研究背景
“四水”: 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浅层地下水。 “四水”转化模型是建立在流域水文模



地下水位
不同埋深径流量
2 实验区及实验方案
采用频率分析降水等水文气象数据

采用实验观测统计的方法分析土壤物理和水力特性



采用SPSS软件中的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分析入渗补给经验公式
确定“四水”转化计算参数 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模型结构,建立集总式“四水”转化模型
技 术 路 线
【主 要 内 容】
1 项目研究背景 2 实验区及实验方案 3 主要研究成果归纳总结 4 成果推广应用
3 主要研究成果归纳总结

基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分区的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_吴芳芳

基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分区的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_吴芳芳

A n a l s i s o f l a n d u s e c h a n e i n H H H P l a i n s b a s e d o n t h e y g r o u n d w a t e r l e v e l d r o i n s e e d r e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水位下降速度不同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以及土地利 用 动 态 度 与 地 下 水 位 下 降 速
) 度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 结果表明 : 除 建 设 用 地 数 量 增 加 外, 黄 淮 海 平 原 区 的 其 他 地 类 数 量 均 有 不 同 程 度 减 少; 1 ) 各地类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在不同分区具有一定规律性 , 城镇用地的动态度最大 , 表明其扩张速度最快; 各地类 2 3) 的相互转化中 , 耕地向其他地类转化是主要的转化方式 , 快速下降区最为突出 。 耕 地 是 建 设 用 地 增 加 的 主 要 来 源 , ) 生态用地是补充耕地的主要来源 ; 水田动态度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呈负相关 , 城镇用地、 农村居民点动态度与之 4 呈正相关 , 农村居民点 、 城镇用地扩张对地下水位下 降 具 有 明 显 的 正 向 驱 动 作 用 。 建 议 在 不 同 地 下 水 位 下 降 程 度 区域内 , 对土地利用类型和强度进行适宜的调整 、 优化 , 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 粮食安全 ,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 地下水位下降 ; 空间转化 ; 相关性 ; 黄淮海平原 ( ) 中图分类号 F 3 0 1 文章编号 1 0 0 7 3 3 3 2 0 1 6 1 2 0 9 6 2 4 0 1 文献标志码 A - - -
12 1 2* 12 12 12 ,L WU f b l b F a n a n O N G X i a n i n E I M i n H A N G X u e i a n H A N G B a n a n - - - - g g ,K g g ,Z g ,Z g g , , , , ,

黄淮海地区湿地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及生态安全调控

黄淮海地区湿地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及生态安全调控

第21卷第11期2006年11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CE S I N E AR TH S C I ENC EV o l.21 N o.11N o v.,2006文章编号:1001-8166(2006)11-1119-08黄淮海地区湿地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及生态安全调控杨志峰,崔保山,黄国和,白军红,孙 涛,李晓文,刘新会(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875)摘 要:围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黄淮海地区湿地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及生态安全调控”,介绍了湿地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和生态安全调控研究对我国社会与科技发展的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总体方案。

该项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发展一套集河流、湖沼、河口等湿地系统组分于一体的湿地系统层面上的湿地学理论,解决我国湿地研究面临的一系列基础科学问题,有效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之间的矛盾,为建立不同目标下湿地系统整体调控模式,构建生态、社会和经济相互协调及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关 键 词:湿地;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生态安全调控中图分类号:P33 文献标识码:A1 引 言湿地是地球上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

按照《湿地公约》定义,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m的海域地带等均属于湿地范畴,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 UC 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 NE 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 W F)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具有巨大的调蓄洪水、调节气候、控制污染、减少土壤侵蚀、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物生产力等生态服务功能。

一些研究表明,全球各类生态系统每年至少提供了33万亿美元的服务,其中15万亿美元来自湿地[1]。

据美国科学家研究,每公顷原始湿地每年创造的价值达4000~14000美元以上,分别是热带雨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的2~7倍和45~160倍。

国家水网规划建设体系及关键问题探讨

国家水网规划建设体系及关键问题探讨

国家水网规划建设体系及关键问题探讨作者:钮新强来源:《长江技术经济》2023年第05期摘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做出的重要部署。

在系统分析我国水资源安全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水网的内涵和水网工程体系,探讨了国家水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重大水网工程建设面临的关键挑战,并提出了完善国家水网的有关建议。

关键词:国家水网;水资源安全;工程建造;智能施工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志码:A1 研究背景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由于我国水问题的复杂性和治水的艰巨性,与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要求相比,水利工程体系还存在系统性不强、标准不够高、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迫切需要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充分发挥超大规模水利工程体系的优势和综合效益,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均衡配置,应对极端气候水旱灾害风险,解决生态环境累积欠账问题,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1 水土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列世界第五;但由于人口、耕地众多,人均水资源量约2 000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亩均水资源量约1 500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左右。

受地理因素和季风等因素影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南丰北缺,夏汛冬枯;水资源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不匹配。

北方地区以全国19%的水资源量支撑了46%的人口、63%的耕地和45%的经济总量;全国70%以上的重要城市群、90%以上的国家能源基地、65%以上的粮食主产区分布在水资源超载或临界超载地区。

新形势下我国水安全形势依旧严峻。

一是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发生新变化,城市群快速扩展、城镇面积持续扩大,城市群供水安全风险日益凸显。

黄淮海平原灌溉农业对地下水依赖程度与保障能力

黄淮海平原灌溉农业对地下水依赖程度与保障能力

黄淮海平原灌溉农业对地下水依赖程度与保障能力田言亮;张光辉;王茜;严明疆;王威;王金哲【摘要】在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尤其黄淮海平原农业区,地下水是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地下水超采状况与灌溉农业对其依赖程度和地下水保障能力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农业灌溉用水强度与降水量和农作物播种强度之间关系研究,以及灌溉农业用水对地下水依赖程度和对地下水超采影响特征研究,创建灌溉农业的地下水保障能力相应理念和评价理论方法,应用表明:(1)灌溉农业开采是黄淮海平原农业区地下水超采的主要因素,主要发生在小麦主灌期,且灌溉农业对地下水依赖程度愈高、灌溉前几个月份降水愈少农业超采愈严重;(2)农业超采区地下水位在主灌期呈“厘米”级(大于1.0cm/d)下降、非灌溉期呈“毫米”级(小于1.0 cm/d)上升的“强降-弱升”规律;(3)采用灌溉农业用水对地下水依赖程度(A)、地下水对灌溉农业用水保障程度(B)和灌溉农业的地下水保障能力(C)的评价理论方法,能够客观阐明灌溉农业用水对地下水依赖状况、地下水保障能力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西北部灌溉农业的地下水保障能力较弱,尤其河北平原已处于“难以保障”或“无法保障”状态,黄河以南地区的地下水保障能力较强.【期刊名称】《地球学报》【年(卷),期】2016(037)003【总页数】9页(P257-265)【关键词】地下水;农业;灌溉用水;保障能力;黄淮海平原【作者】田言亮;张光辉;王茜;严明疆;王威;王金哲【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6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6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6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6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76;P641.8本文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编号: 121201150497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41172214)联合资助。

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关键水盐因子及其植被效应_安乐生

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关键水盐因子及其植被效应_安乐生

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关键水盐因子及其植被效应
安乐生1 ,赵全升2 ,叶思源3 ,刘贯群1 ,丁喜桂3
( 1.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2. 青岛大学环境科学系,山东 青岛 266071; 3.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地下水生态环境功能,采用数理统计、地统计和同位素方法及 3S 技术,对 “地下水-陆生 植被” 系统中关键水盐因子及其植被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典型植被主要以埋深普遍较浅( 1. 0 ~ 3. 0 m) 的地下水为水源,说明地下水是生态环境的敏感要素。潜水 c( Cl - ) 与 c( TDS) 均呈显著的方向性空间变异 ( 沿地下水流向二者浓度递增) ,且二者具有空间分布一致性( R = 0. 999) ,表明 Cl - 是潜水水质的主控离子。归一化 植被指数( INDVI ) 与潜水 c( Cl - ) 间呈较显著的 Logistic 关系,揭示潜水 c( Cl - ) 是地下水这一生态环境敏感要素中的 关键因子,其对上覆植被强烈的胁迫和驱动作用引发了区域典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 开发建设过程中,应特别重视植被与潜水 c( Cl - ) 间极为密切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积极采取有效的人为调控措施。
收稿日期: 2010-12-06; 网络出版时间: 2011-09-11 网络出版地址: http: / / www. cnki. net / kcms / detail /32. 1309. P. 20110911. 1132. 008. html 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地调项目 ( 121201061140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40872167) 作者简介: 安乐生( 1982 - ) ,男,安徽桐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环境与水生态研究。

黄淮海平原浅层地下水埋深对气候变化响应

黄淮海平原浅层地下水埋深对气候变化响应

黄淮海平原浅层地下水埋深对气候变化响应谢正辉1,*,梁妙玲1,袁星1,陈锋1,刘春蓁2,刘志雨2(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2.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北京 100053)摘要:地下水是陆地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气候条件和植被地形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下水埋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是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对于水资源管理及其相关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陆面水文模型VIC驱动统计模型RTFN开展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试验,探讨黄淮海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埋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研究表明,地下水埋深对降水变化的敏感程度远大于温度变化,埋深较浅区比埋深较深区敏感。

在温度变化2~5度,降水变化±15%的情景下,黄淮海平原区平均地下水埋深变化范围大致为-81~96mm。

由于地下水具有自记忆性,导致埋深对降水盈余响应滞后,该地区最大的埋深变化出现在8月。

关键词:浅层地下水,气候变化,陆面水文模型,带噪声传递函数模型,黄淮海平原1 引言全球水储量中,地下水是仅次于冰川的淡水资源,全世界约有15亿人以之作为主要的饮用水源;它对于维持河流、湖泊、湿地以及水生群落具有重要意义,是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

气候变化能通过改变径流、土壤湿度以及湖水水位等水文要素改变地下水埋深;而大尺度浅层地下水埋深的变化改变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并进一步改变陆气间的能量和水分循环,最终影响气候。

作为中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黄淮海平原区,地下水是该区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特别是在黄河以北地表水缺乏的地区井灌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近70%。

因此,在黄淮海平原区开展地下水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对于深化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以及适应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制订等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气候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是由于地下水与气候、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地下水的补给方式要比地表水复杂得多,由气候模型输出驱动各种形式的地下水水量平衡模型得到的地下水补给尚不能作为对地下水的预测[2];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描述大气环流模式中地表能量、水分、物质等变化的陆面过程模型并未考虑或者详细考虑地下水位动态变化[3]。

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体制机制建设现状与探讨

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体制机制建设现状与探讨

2 2 1183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体制机制建设现状与探讨喻光晔1 李丽华1 徐 康1 杨 运2(1.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淮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蚌埠 233000 2.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蚌埠 233000)1 概况地下水是淮河片区特别是淮河以北地区生活用水、农田灌溉、工业生产的重要供水水源,也是维系区域生态、地质环境的重要要素,对保障区域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支撑和保障了流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淮河流域开发利用地下水的规模不断扩大。

由于历史上对地下水资源的有限性认识不足,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地下水过量开采问题凸现。

一些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导致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大批生产井吊泵报废,并引发了局部地区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为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严格控制超采区地下水开采,遏制超采区扩展,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制定并实施超采区的治理和保护措施,至关重要,迫在眉睫。

为治理黄淮海平原的地下水超采问题,自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以来,国家、流域、地方各省出台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遏制地下水超采的进一步恶化。

2018年,淮河流域片区内的河南省、山东省有兰考、金乡、广饶等共8个县(市)纳入国家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工作试点,2019年有兰考、单县、青州等15个县(市、区)纳入国家地下水超采治理试点。

按“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指导思想,流域内纳入试点综合治理的各县域建设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系列体制机制。

2 体制机制建设现状及效益2.1水权交易市场建设淮河流域2018年的8个试点县域均建立了水权市场交易平台,按照“总量控制、动态管理、两手发力、公平效率兼顾”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将区域内可持续使用的水量分配给取水单位和个人,对水权进行确权登记和发放水权证。

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水循环的影响机理和水资源安全评估

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水循环的影响机理和水资源安全评估

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水循环的影响机理和水资源安全评估一、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名称: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水循环的影响机理和水资源安全评估项目编号:2010CB951100起止年月: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依托部门:水利部第一承担单位: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课题设置:二、研究内容(一)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当前,在气候变化对水影响的研究领域,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三个热点问题:一是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水循环要素及其过程;二是气候变化与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关系;三是如何定量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

上述问题也是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

结合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需求,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①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机理;②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驱动机制;③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归因。

1.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机理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经济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增加大气的持水能力,加快水循环过程;气候变化将改变全球水循环现状,影响到降水、蒸发、径流、土壤湿度、地下水等水循环要素的时空分布及动力耦合机制。

研究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发展基于水循环要素动力耦合过程的理论方法,揭示气候变化对我国重点区域水循环关键过程及其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程度和趋势,是保障我国水资源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

2.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驱动机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有增多增强趋势。

同时,伴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社会活动的持续增强,高密度水利工程群、城市群和大范围农业建设,形成了复杂的人类活动影响链,加剧了灾变过程预测和防治的复杂性,增加了防洪工程在原有设计标准下的灾害风险。

分析水循环过程变化与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关系、旱涝灾害变化趋势,研究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驱动机制,开展旱涝灾害风险评估,降低旱涝灾害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是满足国家防灾减灾重大需求的基础。

淮北平原不同地下水埋深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淮北平原不同地下水埋深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淮北平原不同地下水埋深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胡永胜1,2(1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安徽蚌埠233000;2水利水资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蚌埠233000)摘要地下水埋深对作物生长有较大影响。

为探明不同作物最适宜的地下水埋深,在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开展了系列原型观测试验。

在砂姜黑土和黄潮土两种土壤中分别种植冬小麦、夏大豆、夏玉米,探寻最优地下水埋深控制。

结果表明,不同作物在不同土壤上种植的最优地下水埋深不同:冬小麦和夏大豆在两种土壤中种植的最优地下水埋深均为1.0m ;夏玉米在砂姜黑土中种植的最优地下水埋深为0.6m ,在黄潮土中种植的最优地下水埋深为1.0m 。

土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种植冬小麦条件下,砂姜黑土产量比黄潮土高;种植夏大豆条件下,砂姜黑土产量比黄潮土低;种植夏玉米条件下,在[0.2,0.6]m 埋深区间,砂姜黑土产量比黄潮土高,在[1.0,5.0]m 埋深区间,砂姜黑土产量比黄潮土低。

关键词作物;地下水埋深;生长发育;产量;淮北平原中图分类号S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23-0034-05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3.23.009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ffects of Different Groundwater Burial Depths on Crop Growth and Yield inHuaibei PlainHU Yongsheng 1,2(1Anhui Province (The Huaihe River Commission of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P.R.C.)Institute of HydraulicResearch (Anhui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Quality Inspection Centre),Bengbu Anhui 233000;2Key Laboratory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Water Resources of Anhui Province,Bengbu Anhui 233000)AbstractGroundwater burial depth has a great impact on crop growth.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most suitablegroundwater burial depth for different crops,a series of prototype observ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the Wudaogou Hydrological and Water Resources Experimental Station.The optimal groundwater burial depth control was explored by planting winter wheat,summer soybean,and summer corn in Shajiang black soil and yellow fluvo-aquic soi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groundwater burial depth for different crops planted in different soils was different:the optimal groundwater burial depth for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soybean planted in both two types of soils was 1.0m;the optimal groundwater burial depth was 0.6m for summer corn planted in Shajiang black soil,and was1.0m for summer corn planted in yellow fluvo-aquic soil.The effect of soil texture on crop yield was as follows:underwinter wheat planting conditions,the yield was higher in Shajiang black soil than that in yellow fluvo-aquic soil;undersummer soybean planting conditions,the yield was lower in Shajiang black soil than that in yellow fluvo-aquic soil;under summer corn planting conditions,the yield was higher in Shajiang black soil than that of yellow fluvo-aquic soil,within the groundwater burial depth range of [0.2,0.6]m,and the yield was lower in Shajiang black soil than that ofyellow fluvo-aquic soil,within the groundwater burial depth range of [1.0,5.0]m.Keywordscrop;groundwater burial depth;growth and development;yield;Huaibei plain第一作者胡永胜(1987—),男,中级工程师,从事水文水资源基础实验研究工作。

安徽淮北平原地下水超采评价与限采规划

安徽淮北平原地下水超采评价与限采规划
安徽淮北平原地下水超采评价与限采规划
陶月赞1 ,2 , 席道瑛2
(11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 合肥 230007 ; 21 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 合肥 230026)
摘要 : 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开发利用现状 、开采引发的主要问题及地下水脆弱性 , 对研究区进行
限采规划分区 。结合区内实际 , 将用水公平作为超采的衡量标准之一 ; 将衡量标准与地下水流数值
安 徽 省 淮 北 平 原 位 于 安 徽 省 境 内 淮 河 干 流 以 北 , 属黄淮海平原南缘 , 总面积 37411km2 。由于地 表水体污染严重 , 区内县 、市城区的生活与工业用 水主要依靠地下水 。
区内地下水开采 , 不仅引发了含水层疏干 、地 面沉降等环境地质灾害 , 而且在一些地区还产生了 严重的社会影响 。因此 , 客观评价超采现状 , 对地 下水进行科学 、合理的开采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
收稿日期 : 2004207201 ; 修订日期 : 2005204215 作者简介 : 陶月赞 (1964 - ) , 男 (汉族) , 安徽巢湖人 , 博
士 , 教授. ①安徽省环境地质监测总站 : 安徽省 1∶50 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
告. 2000.
30 工程勘察 J ournal of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 Surveying
模拟方法或水位动态随机模拟方法相结合 , 评价超采程度现状 ; 在其基础上 , 形成限采规划的技术
方案 。
关键词 : 淮北平原 ; 地下水 ; 用水公平 ; 超采评价 ; 限采规划
中图分类号 : P64118
文献标识码 : A
Abstract : Based on the regional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 the problems caused by groundwater mining and the vulnerability of groundwater , the zoning for pumping2limit planning is proposed in the study area. Taking the fair exploitation as one of the standards for the over mining of groundwater and combining the over2mining standard with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groundwater flow or the stochastic simulation of groundwater regime , the over mining degree of groundwater is evaluated and the planning scheme for pumping limit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 : Huaibei Plain ; groundwater ; fair exploitation ; over2mining evaluation ; pumping2limit planning

论南水北调中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的作用论文[五篇]

论南水北调中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的作用论文[五篇]

论南水北调中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的作用论文[五篇]第一篇:论南水北调中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的作用论文黄淮海平原水资源紧缺,将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制约,进而出现地下水超采及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

为对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缺乏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就是把中国汉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从而改变中国南涝北旱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工程目的是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总投资额5000亿元人民币,在减少和防止地下水超采问题上南水北调工程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南水北调中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开源节流、生态环境改善及碱水改造等方面具有积极性的意义。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地下水的储存量与补给量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储存资源是指不参与现代水循环、不可再生与恢复的储存量,补给资源是指参与现代水循环、可再生与恢复的补给量。

根据起源进行分类,地下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渗入水、凝结水、初生水及埋藏水。

遵循矿化程度进行分类,地下水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淡水、微咸水、咸水、盐水及卤水。

遵循含水层性质地下水则又分为三大类:孔隙水、裂隙水及岩溶水。

由此可见,标准不同,则地下水的类型也不相同。

20世纪70年代初期,按照传统地下水资源的概念与地下水含水特点,人们普遍将其特点归纳为以下两点:1.1 浅层地下水在浅层地下水补给与消耗中,降雨补给、河流与渠道渗漏补给等都是地区内部垂向补给与消耗的主要内容。

在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因其水位下降,含水层疏干而动用的地下水储存量,这部分水资源不能作为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

浅层地下水可以对大气降水、地表水体及地下径流的垂直与侧向补给直接接受,开发利用后主要呈现出可持续利用的状况,如不断恢复与补偿。

因其具有较浅埋藏的含水层,在开采中主要选用浅井进行施工,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工程造价。

河北衡水地下水资源评价Word版

河北衡水地下水资源评价Word版

防灾科技学院毕业论文题目河北衡水地下水资源评价学生姓名张中三学号105014125系别地震科学系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班级1050141开题时间2013年12月2日答辩时间2013年6月7日指导教师姜纪沂职称副教授河北衡水地下水资源评价作者:张中三指导教师:姜纪沂摘要本文在分析河北衡水地下水流场和地下水动态的基础上,运用水量均衡法对研究区进行水量评价,采用相关外推法对冀,枣,衡三个地区进行水量统计计算。

研究表明,开采量主要来源于人工开采量,且这部分远远大于地下水储存量。

而且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引起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如: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地裂缝。

指出在目前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为保护生态地质环境,必须限制地下水的持续超采。

关键词:地下水动态;水均衡计算;相关外推法;地质灾害The groundwater evaluation of Hebei HengshuiAuthor:Zhang zhongsanInstructor: Jiang jiyi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e bei Heng shui groundwater flow and groundwater dynamics , water balance method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amount of water in the study area , used correlation extrapolation to statistics and calculate the water resources of “Ji zhou ,Zao qiang and Heng shui”.Research showed that mined mainly from labor exploitation, and this part is much larger than groundwater storage.And over-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has caused a seri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groundwater depression cone, land subsidence, ground fissures.Pointed out that under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limited water resources, only be limited to continuous over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can we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eologyKeywords: Groundwater dynamics; Water balance calculation; Related extrapolation;geological disaster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主要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2)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第二章研究区概况 (4)2.1 自然地理条件 (4)2.1.1交通位置 (4)2.1.2 气象,水文条件 (4)2.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5)2.2.1 地形地貌 (5)2.2.2 包气带及其特征 (5)2.2.3 含水层组划分 (5)2.2.4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补径排特征 (7)2.2.5 地下水动态特征 (9)第三章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1)3.1 研究区浅层水资源量计算 (11)3.1.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11)3.1.2 数学模型 (11)3.1.3 计算参数的确定 (12)3.1.4 均衡项计算 (14)3.1.4 浅层地下水均衡分析 (20)3.2 研究区深层地下水均衡计算 (21)3.2.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21)3.2.2 数学模型 (21)3.2.3 参数的确定 (21)3.2.4 均衡项计算 (22)3.2.4 深层地下水现状开采量 (23)3.2.5 深层地下水均衡分析 (23)3.2.6 深层地下水Q-S曲线外推法 (24)3.3 小结: (26)第四章地下水合理开采及环境地质问题 (27)4.1 研究区地下水开采是否合理? (27)4.2 不良环境地质现象 (27)4.2.1深层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 (27)4.2.2 地面沉降 (28)4.3 防治措施 (29)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30)5.1 结论 (30)5.2 建议 (30)致谢: (31)参考文献: (32)第一章绪论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水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石从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就可以体现: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