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心电图心肌缺血检测

合集下载

心电图讲课PPT课件

心电图讲课PPT课件
治疗
根据心脏传导阻滞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可采用药物治疗、起 搏器植入或手术治疗。
心肌缺血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或 T波倒置,运动负荷试验可诱发心肌 缺血。
治疗
心肌缺血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 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以改善 心肌供血。
05 心电图的日常应用与注意 事项
心电图的日常应用
QT间期
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的 间距,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 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P波
代表心房的电活动,正常形态 较小,时限不超过0.12秒。
T波
代表心室的复极化过程,正常 形态两肢不对称,前半部斜度 较平缓,而后半部斜度较陡。
U波
位于T波之后的一个小波,代 表心室的后继电位。
02 心电图的导联与记录
寻找异常波形
观察是否存在ST段抬高或压低、T波 倒置等异常波形,以判断是否存在心 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心电图的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法
将患者的心电图与正常 心电图进行对比,以发
现异常表现。
时间分段分析法
波形特征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
将心电图分成不同的时 间段,分别观察各个时
心电图的导联方式
常规导联
包括Ⅰ、Ⅱ、Ⅲ、aVR、 aVL、V₁至V₆等导联,用 于监测心脏的电活动。
胸导联
包括V₁至V₆导联,用于监 测心脏的胸壁电活动。
肢体导联
包括Ⅰ、Ⅱ、Ⅲ、aVR、 aVL等导联,用于监测两 上肢和两下肢的电活动。
心电图的记录方法
静态心电图
心电监护
在安静状态下记录心电图,用于常规 体检和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
心脏肥厚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心脏肥厚的心电图表现为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出现肢体导联电压增高,ST段压 低,T波低平或倒置。

第一章内科常见病的临床诊疗思维(二)

第一章内科常见病的临床诊疗思维(二)
检查同时,应重点注意心脏和肺部体征,尤其是心脏杂音、肺部 啰音,有无心动过速、心动过缓、低血压、肺水肿、休克、心衰 的体征,以协助判断心肌缺血的危险分层
三、体格检查
Ø (二)体格检查结果及思维提示 1. 体格检查结果: T 36.4℃,R 20次/分,P 62次/分,
BP146/92mmHg。神志清楚,精神欠佳,气管居中,皮肤巩膜无 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颈静脉无怒张。甲状腺无肿大。双 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HR 62次/分,律齐, 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 下肢无水肿
发生的心绞痛及原有的心绞痛恶化为最突出,如发作频繁、持续 时间长、性质剧烈、硝酸甘油效果差,诱因不明显
链接2 急性心肌梗死(AMI)有哪些临床表现?
Ø (二)症状 1. 胸痛 是最早和最突出的症状,常发生于安静时,疼痛的部
位、性质及放射痛与心绞痛相似,只是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 大于30分钟),含硝酸甘油不缓解,可伴有烦躁、恐惧、濒死感 、出汗;少数出现上腹痛或无疼痛
二、病史询问
Ø (二)问诊主要内容及目的 4. 既往有无基础心肺疾病?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病
史?有无烟酒嗜好? 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性别、血脂异常、高血压、
吸烟、糖尿病和耐糖量异常、肥胖等。异常需了解患者有无高血 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了解有无特殊药物服用史、药 物过敏史。明确既往有无肺部、消化道疾病,以鉴别肺及胸膜、 消化系统病变引起的胸痛,积极排除主动脉夹层等大血管疾病
二、病史询问
Ø (二)问诊主要内容及目的 5. 何种职业、饮食习惯? 胸痛发病与年龄和职业相关,脑力劳动、静坐生活方式、饮
食油腻扁咸容易发生冠心病
二、病史询问

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患者行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效果对比

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患者行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效果对比

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患者行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效果对比曾箭云1曾石秀2*(1兴国县人民医院,江西兴国342400)(2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西赣县341000)【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诊断效果。

方法将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接诊的43例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

对两种方法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检出情况,心律失常异性指标进行对比。

结果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72.09%)高于常规心电图(51.16%)(P<0.05);动态心电图房性早搏(74.42%)、房性早搏成对(46.51%)、室性早搏(81.39%)、室性早搏成对(54.49%)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动态心电图各心律失常异性指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

结论在CHD患者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检查中行动态心电图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阳性率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721(2021)13-1876-03DOI:10.19435/j.1672-1721.2021.13.050冠心病(CHD)亦被称作“缺血性心脏病”[1],病患存在冠状动脉循环系统病变,可导致心肌冠状动脉血液需求与血流出现供需失衡,容易引发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致死。

当前临床中多以心电图检查诊断CHD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但受心电图诊断技术的影响[2],阳性检出率不一,尚需对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在CHD患者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方面的诊断效果予以深入研究[3]。

本文就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运用在CHD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的诊断效果对比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接诊的43例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1±4.7)岁,病程1~16年,平均(8.8±2.3)年。

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检查及结果

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检查及结果

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检查及结果老年人群中心肌缺血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通常伴随着冠心病的发作。

心电图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对心脏电活动的记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肌是否缺血,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一、心电图检查的原理和方法心电图检查是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身上,记录心脏的电信号,然后将这些信号转化为图形显示在纸上或屏幕上。

心电图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观察心脏的电活动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心脏病变,以及心脏各部位的电活动是否协调。

在心肌缺血的情况下,心电图检查通常会呈现出一些特征性的改变,如ST段的抬高或压低、T波的倒置等。

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来说,心电图检查是一种简便、快捷且无创伤的检查方法,能够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心脏状况,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二、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征1. ST段的改变ST段是心电图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心肌出现缺血时,ST段往往会出现改变。

通常情况下,ST段呈水平线或微弯曲状态,被认为是正常范围。

但是当心肌发生缺血时,ST段会发生抬高或压低,这是因为心肌缺氧和代谢产物的积聚导致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所致。

T波是心电图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心室的复极过程。

当心肌出现缺血时,T 波通常会出现倒置或变宽,这是因为心肌细胞复极过程发生异常所致。

3. 心律失常老年冠心病患者在心肌缺血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等。

这些心律失常的表现也会在心电图上得到反映,进一步提示医生患者的心肌缺血可能存在严重问题。

三、心电图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心电图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来说,尤其重要。

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心肌缺血的迹象,指导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心电图检查还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评估治疗效果,预测患者的预后。

在心电图检查中,如果发现了ST段的改变、T波的倒置等心肌缺血的特征性改变,医生往往会进一步进行心肌酶学检查、超声心动图等其他检查,以帮助确认诊断和进一步评估患者的心脏状况。

心肌缺血心电图分析(详细参考)

心肌缺血心电图分析(详细参考)

心肌缺血心电图(一)——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标准急性心肌缺血时的心电图改变包括:一过性ST段偏移、一过性T波改变、一过性QT间期改变、J 波和J波电交替、Wellen’s综合征、一过性U波改变及一过性心律失常。

一、一过性ST段偏移及T波改变ST段偏移是损伤电流引起。

在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静息期和平台期(分别对应于心电图TQ段和ST段),缺血区与非缺血区之间存在电压梯度,形成损伤电流。

1、ST段偏移的正常范围(1)年龄≥40岁男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0.2mV,其余导联<0.1mV;(2)年龄<40岁男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0.25mV;(3)女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0.15mV,其余导联<0.1mV;(4)V3R、V4R导联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0.05mV,年龄低于30岁男性<0.1mV;(5)V7-V9导联ST段抬高正常值<0.05mV;(6)V2、V3导联J点处ST段压低正常值<-0.05mV,其余导联<-0.1mV。

2、急性心肌缺血的ST-T诊断标准连续两个导联新发的从J点开始的ST段抬高或ST-T改变:(1)ST段抬高:SV2-V3:男性≥40岁——≥2mm,<40岁——≥2.5mm,女性各年龄段——≥1.5mm 其他导联:≥1mm急性期ST段的抬高呈多态性,常为斜型向上或弓背向上型,可与直立T波的升肢融合成单项曲线、墓碑样改变。

图1 ST段抬高的多态性(2)ST-T改变:V2-V3:ST段压低≥0.5mm,其他导联≥1mm;T波在R波为主或R/S>1的导联倒置≥1mm(3)ST段下移:ST段下移多提示相对稳定的心内膜下心肌急性缺血。

当斑块不稳定而致管腔狭窄在短时间内加重,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出现痉挛,此时由于冠脉分支间没有侧支循环形成,急性冠脉供血不足多引起透壁性心肌缺血,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幅度常达0.10mV以上,部分患者伴有QRS波增宽和T波高尖。

心肌缺血心电图分析

心肌缺血心电图分析

心肌缺血心电图(一)——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标准急性心肌缺血时的心电图改变包括:一过性ST段偏移、一过性T波改变、一过性QT间期改变、J波和J波电交替、Wellen’s综合征、一过性U波改变及一过性心律失常。

一、一过性ST段偏移及T波改变ST段偏移是损伤电流引起。

在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静息期和平台期(分别对应于心电图TQ段和ST段),缺血区与非缺血区之间存在电压梯度,形成损伤电流。

1、ST段偏移的正常范围(1)年龄≥40岁男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0.2mV,其余导联<0.1mV;(2)年龄<40岁男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0.25mV;(3)女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0.15mV,其余导联<0.1mV;(4)V3R、V4R导联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0.05mV,年龄低于30岁男性<0.1mV;(5)V7-V9导联ST段抬高正常值<0.05mV;(6)V2、V3导联J点处ST段压低正常值<-0.05mV,其余导联<-0.1mV。

2、急性心肌缺血的ST-T诊断标准连续两个导联新发的从J点开始的ST段抬高或ST-T改变:(1)ST段抬高:SV2-V3:男性≥40岁——≥2mm,<40岁——≥2.5mm,女性各年龄段——≥1.5mm 其他导联:≥1mm急性期ST段的抬高呈多态性,常为斜型向上或弓背向上型,可与直立T波的升肢融合成单项曲线、墓碑样改变。

图1 ST段抬高的多态性(2)ST-T改变:V2-V3:ST段压低≥0.5mm,其他导联≥1mm;T波在R波为主或R/S>1的导联倒置≥1mm(3)ST段下移:ST段下移多提示相对稳定的心内膜下心肌急性缺血。

当斑块不稳定而致管腔狭窄在短时间内加重,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出现痉挛,此时由于冠脉分支间没有侧支循环形成,急性冠脉供血不足多引起透壁性心肌缺血,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幅度常达0.10mV以上,部分患者伴有QRS波增宽和T波高尖。

心肌缺血心电图-PPT课件

心肌缺血心电图-PPT课件

ST段抬高反映心膜外或透壁性缺血
缺血心电图表现
T波改变
T波高耸 反映心内膜下心肌缺血。肢体导联 T波>0.5mV.胸导联>1.0mV。
T波压低 反映心内膜外缺血表现为T波倒置。
QRS-T波夹角增大,室内阻滞
其他:Ptfv1反映左心房受累
心肌缺血心电图
心肌缺血: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消耗 糖原无氧代谢。只能维持电活动,不能参 与泵血功能。
心肌顿抑:心肌细胞糖原储备被大部分耗 竭。恢复血供不能立极恢复收缩功能。
心肌坏死:缺血时间过长,心肌发生不可 逆的损害。
心肌缺血:冠状动脉供血量、左心室负荷和血氧 水平
冠状动脉痉挛 X综合症 主动脉瓣疾病 肥厚性心肌病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70% 左心室 心内膜下心肌
QT间期延长
急性冠动脉供血不足
一过性ST段偏移 一过性T波变化 一过性U波倒置 一过性心律失常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QRS-T夹角增大 如TⅢ>TⅠTV1>TV5 缺血性T波 ST段形态改变及下移 U波倒置 传导阻滞 Ptfv1绝对值变大 QT间期延长
变异性心绞痛
一过性ST段抬高和T波高耸 冠脉痉挛所致 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关
缺血心电图机制
缺血性T波
1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复极由心 内膜向心外膜进行,面向心外膜 导联T波深倒置
2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复极由心外膜向心内膜进行,面向心外膜 导联T波高耸
缺血心电图机制
ST段偏移机制
损伤电流学说
舒张期损伤电流
收缩期损伤电流
去极受阻学说
缺血心电图表现
ST段改变
ST段下移反映心膜下缺血

分析动态心电图评估心肌缺血应用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分析动态心电图评估心肌缺血应用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分析动态心电图评估心肌缺血应用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摘要】:目的针对动态心电图评估心肌缺血应用的方法及临床效果展开分析探讨。

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19年5月收治的30例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测,将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受检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的PNN50、RMSSD、SDNN数值均相对较低,组间差值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及心率均与对照组检测数据存在较大差异,数值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心肌缺血诊断中应用的价值较高,能够结合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诊断结果实施症状判断。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效果To analyze the method and clinical effect of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in evaluating myocardial ischemia[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 and clinical effect of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DCG) in evaluating myocardial ischemia.Methods 30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schemi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8 to May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group, and 30 healthy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during the same period.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PNN50, RMSSD and SDNN valu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relatively low,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duration, duration and heart rate of myocardial ischemia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omparison was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the value of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is high in the diagnosis of myocardial ischemia.【key words 】: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Myocardial ischemia;Clinical diagnosis;Effect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心肌缺血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的临床状态,由冠脉粥样硬化所致,或由冠脉痉挛、冠脉炎症、冠脉栓塞及冠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引起的。

心肌缺血心电图_图文

心肌缺血心电图_图文
心肌缺血心电图_图文.ppt
损伤(injury)型心电图改变 心内膜下损伤::相应导联ST段压低,
对侧导联相反改变。
心外膜下损伤:相应导联ST段抬高, 对侧导联相反改变。
典型心绞痛发作时 :
缺血部位导联 ST段水平型或下斜 型下移≥0.1mV和/ 或T波倒置。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 持续且恒定的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 移≥0.05mV;T波低平、负正双向或倒置。
机制: 心房内形成大折返环路激动所致。 心电图表现:
1.P波消失,代之以间隔均匀,形态相同,连续的扑动 波(F波);
2.F波呈锯齿状,其间无等电位线,Ⅱ、Ⅲ、aVF导联 明显;
3.F波频率250~350次/分; 4.QRS波群形态与时限正常; 5.室律可规则(房室比例固定)或不规则(房室比例不固
定或伴文氏传导); 6.F波大小和间距不同且频率>350次/分,称不纯性
3.近期(亚急性期):梗塞后数周至数月。 表现:ST基本恢复至基线;倒置T由深变浅;Q持续存在。
4.陈旧期(愈合期):梗塞3~6个月或更久。 表现: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
; 异常Q波终生存在或明显减小甚至消失。
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根据异常Q波或QS波出现的导联确定心肌梗塞的部位 :
暂时性ST段抬高、T波高耸及对应导联ST段下移。
变异型心绞痛: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心肌梗塞的基本图形及机制 心肌梗塞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心肌梗塞的不典型图形改变 心肌梗塞的鉴别诊断
心肌梗塞的基本图形及机制:
1.缺血型改变:
机制:心肌缺血使复极时间延长,T波向量背离缺血区。 表现:T波高而直立(心内膜缺血或对侧缺血)

心脏诊断的实验报告(3篇)

心脏诊断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心脏诊断方法,掌握心脏功能的基本检查方法,了解正常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熟悉心脏疾病的常见诊断技术,并能初步判断心脏疾病的类型。

二、实验原理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负责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心脏的诊断主要依靠对心脏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检查。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心脏听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CT和MRI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健康志愿者- 心电图机- 超声心动图仪- 心脏CT扫描仪- 心脏MRI扫描仪2. 实验仪器:- 心电图机- 超声心动图仪- 心脏CT扫描仪- 心脏MRI扫描仪四、实验方法1. 心脏听诊:- 被检查者取仰卧位,放松肌肉,医生用听诊器分别听诊心尖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胸骨左缘第三肋间、胸骨右缘第二肋间、胸骨右缘第三肋间等部位。

- 注意听诊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等。

2. 心电图:- 被检查者取仰卧位,连接心电图电极,记录心电图的P波、QRS波群、T波等。

- 分析心电图,判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

3. 超声心动图:- 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医生用超声探头分别探测心脏各部位,观察心脏的形态、结构、运动、血流等情况。

- 分析超声心动图,判断心脏瓣膜病变、心肌病变、心包病变等。

4. 心脏CT扫描:- 被检查者取仰卧位,进行心脏CT扫描,观察心脏的形态、结构、血管等情况。

- 分析心脏CT,判断心脏肿瘤、心脏血管病变等。

5. 心脏MRI扫描:- 被检查者取仰卧位,进行心脏MRI扫描,观察心脏的形态、结构、血流等情况。

- 分析心脏MRI,判断心脏肿瘤、心肌病变、心包病变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心脏听诊:- 心率:60-100次/分- 心律:窦性心律- 心音:第一心音、第二心音- 额外心音:无- 杂音:无2. 心电图:- P波:正常- QRS波群:正常- T波:正常- 心律:窦性心律- 心率:60-100次/分3. 超声心动图:- 心脏形态:正常- 心脏结构:正常- 心肌运动:正常- 血流情况:正常4. 心脏CT扫描:- 心脏形态:正常- 心脏结构:正常- 血管情况:正常5. 心脏MRI扫描:- 心脏形态:正常- 心脏结构:正常- 血流情况:正常六、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心脏听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CT扫描和心脏MRI扫描等诊断方法,对心脏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报告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报告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报告
病历号:XXX
姓名:XXX
性别:男
年龄:68岁
主诉:胸痛2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2小时前突感胸痛,疼痛部位在胸骨后,呈剧烈压迫样疼痛,向左肩胛及左上肢放射,伴有气短、乏力等不适症状,为缓解疼痛,自行口服了硝酸甘油1片,效果不佳,于是到本院急诊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曾行支架置入术。

体格检查:查体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
心电图:ST段压低,T波倒置;V1-V6 导联 ST段呈水平型压低,Ⅱ、Ⅲ、aVF导联ST段呈下斜型压低。

诊断:心肌缺血
治疗:立即给予氧疗、硝酸甘油、阿司匹林、肝素等联合治疗,缓解症状后行冠脉造影。

结论:上述心电图表现提示患者出现心肌缺血,提示患者病情
较为严重,应该尽快给予治疗。

请患者及时向医生咨询,听从医
生建议,定期随访。

心肌缺血检查方法

心肌缺血检查方法

心肌缺血检查方法
心肌缺血检查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心电图(ECG):心电图是最常用的心肌缺血检查方法之一。

它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检测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电图变化,如ST段压低、T波倒置等。

2. 心脏超声(Echocardiography):利用超声波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可评估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脏收缩功能异常、室壁运动异常等。

3. 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以核素为标记物,注射到血液中,然后通过显像设备观察核素在心肌中的分布情况。

心肌灌注显像可以评估心肌供血情况,检测心肌缺血区域。

4. 红外线热像法(Thermography):通过记录心脏表面的红外线辐射热量来评估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时,心脏表面的温度会发生变化,红外线热像法可以检测这种变化。

5. 血管造影(Angiography):通过在血管中注入对比剂,然后使用X射线拍摄,以评估冠状动脉的狭窄情况。

血管造影是诊断冠心病和心肌缺血的“金标准”,但是它属于侵入性检查,风险较大。

6. 应力试验(Stress Test):应力试验是通过让患者进行有氧运动或接受药物刺
激,使心脏处于负荷状态,从而观察心电图变化、血压变化和心肌功能变化,以评估心肌是否缺血。

常用的应力试验有运动心电图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

心电图检查能反映什么[001]

心电图检查能反映什么[001]

心电图检查能反映什么心电图检查是一种常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通过电极在身体表面记录心脏电信号,能够反映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和节律,进而评估心脏的功能和疾病状态。

本文将就心电图检查的应用、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阐述。

一、心电图的应用1、评估心脏的节律和传导功能,如窦性心律、房性心律、室性心律、心房传导阻滞、心室传导阻滞等。

2、检测心肌缺血和心肌损伤的程度,如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炎等。

3、评估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效果,如心脏起搏器、心脏瓣膜置换等。

4、对一些身体不适的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和病情观察,如头晕、心悸等。

二、心电图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用于控制心律失常、减缓心率、扩张血管等。

具体的药物选择需根据病情而定,需要医生的指导和监测。

2、电复律适用于需要急救的房性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通过外置除颤器或内置起搏器等电刺激治疗进行干预。

3、手术治疗包括心脏瓣膜置换、心脏起搏器植入等手术治疗方法,在患者病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进行干预治疗。

三、心电图检查的注意事项1、检查前需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基本信息,医生需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用药情况,特别是是否有心脏病史、是否患有过敏性疾病及糖尿病等。

2、在进行心电图检查前需将身上的金属物品如手表、项链、胸针等取下,避免干扰信号采集。

3、如果需要进行运动心电图检查,需在检查前2-3小时禁止进食、不吸烟和不饮酒。

需要医生的指导和监管。

4、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需要保持身体放松、平静呼吸,尽量避免说话或活动,以利于信号采集。

5、特定情况如妊娠期、重度肥胖,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监测。

总之,心电图检查在临床医学中应用广泛,通过检查能够及早发现心脏疾病并进行干预治疗,有效避免疾病的加重和并发症的产生。

在进行检查前需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并进行适当的准备,检查过程中需保持身体放松并遵循医嘱,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心电图检查诊为提前复极综合征问题严重吗一、提前复极综合征是什么提前复极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在心电图上表现为V1-V3导联的特征性ST段抬高和对称性T波倒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心电图心肌缺血检测供应心肌的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或一过性痉挛而导致动脉血流不全阻塞,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不能满足心肌代谢需要,心肌消耗其糖原储备进行无氧代谢时称为心肌缺血。

心肌是否发生缺血,取决于冠状动脉供血量、左心室负荷和血氧水平三者之间的平衡。

临床上多见的情况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

因此,不少教科书和文献把心肌缺血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两个名词交互使用。

实际上,心肌缺血的内涵更为全面。

根据心肌缺血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和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由于主动脉压力高于肺动脉压力,左室泵血的负荷明显大于右室,再加上左室壁的厚度约为右室的三倍,代谢需氧量也大,所以心肌缺血多发生于左室。

左室缺血多见于心内膜下心肌,因为心内膜下心肌冠状血管承受的压力明显大于心外膜下心肌。

由于心外膜下心肌血管张力较低,冠状动脉灌注由心外膜下心肌到心内膜下心肌也逐层降低。

当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心内膜下心肌较易发生缺血。

当一支的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或阻塞时,则可发生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或透壁性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主要影响复极过程,心电图表现为ST段偏移 ( 下移、抬高) 、T 波改变 ( 低平、双向、倒置、TV1>TV5或TV6) 、U波改变、QT间期延长,有时也可影响除极过程,引起QRS波群改变。

缺血性T波改变心电图上常表现为T波高耸或倒置,多呈“冠状T”改变 ( 见图1) 。

当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时,心外膜动作电位时程比正常明显延长,使心室壁复极顺序发生逆转,即心内膜下心肌复极早于心外膜下心肌,T向量与正常方向相反,面向心外膜缺血区的导联描记出深倒置的T波。

当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该部分心肌动作电位时程更加延长,复极完毕时间较正常更加推迟,造成该部分心肌在复极时,其他部位心肌已经复极完毕,与之对应方向相反的T 向量减小或消失,导致该部位心肌复极产生的T向量增大。

由于心室壁复极顺序未改变,而复极向量增大,所以面向缺血区的导联描记出直立高耸的T波。

心肌损伤是指心肌因严重缺血而导致的更大程度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也是缺血型心电图改变的进一步发展或恶化。

心肌损伤反映心脏因严重缺血而近于“坏死”前期的一种状态,冠状动脉供血改善后即可恢复正常。

心电图表现为ST 段偏移及形态改变。

心肌损伤可单独发生,也可以与心肌缺血同时出现。

损伤型ST段改变心肌缺血除了可以出现T 波改变外,还可出现损伤型ST段改变,包括ST段下移和ST段抬高两种。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心肌缺血发生的ST 段偏移是由于心肌损伤电流所致,常用“舒张期损伤电流”、“收缩期损伤电流”两种学说解释。

心外膜下心肌损伤时,面向损伤区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而对应导联上则ST段下移。

心内膜下心肌损伤时,面向心外膜面导联的ST段下移,面向心内膜的导联则ST段抬高。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

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也是引起死亡的常见原因。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预后评价方面占有独特地位,应用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是每位医师必须具备的常规诊疗技术之一。

心肌梗死发生后,心肌病变都有一个先发生急性缺血,继而心肌损伤,最后导致心肌坏死的发展演变过程。

急性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典型心电图变化是心肌梗死的相应导联上出现ST段抬高、T波倒置和病理性Q波,演变规律与心肌梗死的发展过程相符合。

心肌梗死按演变过程可分为超急性期、亚急性期、演变期和陈旧期。

目前诊断急性心肌缺血或梗死的心电图标准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出现ST段抬高;V1、V2、V3导联J点处ST段抬高大于0.2mV,其余导联ST段抬高大于0.1mV。

经典的胸导联排列方法按解剖学顺序,从右前向左侧方向过度,呈现从V1至V6导联的顺序;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肢体导联却呈现I、II、III和aVR、aVL、aVF的顺序,其并非按解剖学顺序排列,如果按从左上基底到右下方向过度的解剖学顺序,肢体导联应排列为aVL、I、-aVR,II、aVF、III,其中-aVR导联指向30°(即aVR导联轴的负向),位于I导联(0°)和II导联(60°)的中间,这种方法称Cabrera排列方式,其在瑞典已应用了25年。

2000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院(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指南推荐其作为12导联心电图的通用方式。

一、ST段抬高和压低的临床意义冠脉闭塞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在其外膜面导联出现ST段抬高,而背离导联出现ST段压低。

在缺血导联描述中使用各导联的名称,如I、II、III、aVR、aVL、aVF、V1~V6导联,而尽量避免称“前壁、下壁和侧壁”导联。

但涉及到缺血/梗死区定位时,根据出现ST段改变的导联,仍可以称“前壁导联”或“下壁导联”等。

二、ST段偏移的标准最近的研究显示ST段偏移范围与性别、年龄、心电图导联有关。

健康人群,V2、V3导联ST段抬高幅度最明显,而且男性大于女性。

1.年龄≥40周岁男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导联小于0.2mV (2mm),其余导联小于0.1mV(1mm)。

2.年龄<40岁男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导联小于0.25mV (2.5mm)。

3.女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导联小于0.15mV(1.5mm),其他导联小于0.1mV(1mm)。

4.V3R和V4R导联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小于0.05mV(0.5mm),年龄<30岁男性小于0.1mV(1mm)。

5.男性和女性,V7~V9导联ST段抬高正常值小于0.05mV(0.5mm)。

6.所有年龄段男性及女性,V2、V3导联J点处ST段压低正常值小于-0.05mV,其余导联小于-0.1mV。

三、缺血后T波改变心肌缺血/梗死后,先前出现ST段抬高的导联常出现T波倒置,并持续数天或永久存在。

部分患者心肌缺血/梗死后,T波表现为深倒置,振幅大于0.5mV,常出现在V2、V3、V4导联,有时可出现在V5导联,同时伴QT间期延长,但每次胸痛后,心电图并不进展为心肌梗死。

V2~V4导联T波深倒置伴QT间期显著延长提示前降支近端严重狭窄或者近期发生的颅内出血。

四、室内传导阻滞伴心肌缺血/梗死的诊断急性心肌缺血/梗死ST段偏移的标准受分支阻滞和右束支阻滞影响较小,但左束支阻滞继发性ST-T改变影响心肌缺血ST-T改变的判断。

GUSTO(应用链激酶或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溶栓)回顾性研究提出了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合并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①以R波为主的导联,ST段抬高≥0.1mV;②V1~V3导联以S波为主,ST段压低≥0.1mV(以上称一致性ST段改变);③以S波为主的导联,ST段抬高≥0.5mV(称非一致性ST段改变)。

第一节ST-T改变临床判断心电图ST-T是否异常,不能单靠一次心电图作出诊断。

应全面结合临床表现及观察有无动态改变,对比以往心电图来作出诊断。

一、非冠脉缺血的ST-T改变1.生理性因素:年龄、体型、体位、呼吸、性别、运动、饮食、妊娠、早期复极、幼年时记忆性T波、神经因素、“两点半”综合征等;2.药物的影响:洋地黄制剂、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等;3.离子紊乱:K离子、Ca离子、Mg离子异常等;4.非冠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室肥大、心包炎、心肌炎、室内传导异常、Brugada综合征、X综合征、心室起搏后T波电张性调整等;5.其他: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神经肌肉疾病、血管炎症性病变、低温、其他(如急性胆囊炎、胆石征、急性胰腺炎)。

6.非冠脉缺血ST-T改变疾病的心电图表现:(1)心室肥大:ST段多为下斜型凸面向上下移,T波较窄,不对称,无动态改变,多伴有胸导联电压增高及形态异常(见图3-1);(2)肥厚型心肌病:ST段呈水平型、下垂型压低,巨大倒置的T波>1.0mV(见图3-2);图3-1左心室肥大ST-T改变图3-2肥厚性心肌心电图伴ST-T改变图3-3心尖部肥厚性心肌病伴ST-T改变(3)心尖部肥厚性心肌病:V4~V6导联深尖倒置的T波,QRS波时限大多正常伴有V4导联QRS波异常增高达4.0mV以上(见图3-3);(4)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心肌病):ST段抬高,广泛T波倒置或伴异常QS波。

冠脉造影正常。

由于广泛心室肌顿抑,数日后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恢复正常;(5)至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右胸导联T波倒置伴右束支阻滞,可见特异性epsilon波;(6)Brugada综合征:V1~V3导联ST段抬高呈下斜型或马鞍型伴T波倒置;反复发生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家族史;(7)急性心包炎:除aVR和V1导联外,广泛ST段呈凹面向下型抬高,无缺血对应区域。

常伴有QRS波低电压,无病理性Q波,心肌酶不高;(8)二尖瓣脱垂综合征:II、III、aVF导联可呈QS波,T波倒置或伴有ST 段压低或抬高,容易误诊为下壁心肌梗死;(9)急性心肌炎:重症心肌炎可能因为心肌坏死而出现Q波,也可出现ST段抬高,多为暂时性的;(10)蛛网膜下腔、颅内出血:左胸导联有深而倒置T,可与U波融合成巨大倒置的T波,称为Niagara波(见图3-4);图3-4脑溢血所致巨大倒置T波(11)高血钾:胸前导联可见高尖窄T波(见图3-5);图3-5高血钾所致高尖T波图3-6低钾所致TU融合(12)低血钾:多数导联可见ST段和T波渐进性压低,U波振幅升高形成TU融合(见图3-6);(13)洋地黄:ST段呈直线下倾与倒置的T波融合呈“鱼钩状”;(见图3-7)(14)胺碘酮:T波增宽伴有切迹,可有显著U波,伴有QT间期延长;(15)正常变异的两点半综合征:额面QRS向量+90°,T波向量-30°,II、III、aVF导联及V1、V2导联T波倒置,持续存在。

多见于瘦高体形人群,属正常变异;(16)幼年时记忆性T波:幼年时多见,V1、V2导联T波倒置;(17)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过度换气、餐后T波一过性减低或倒置;(18)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前导联V2、V3导联呈ST段抬高达4mm,尤其是心动过缓时;(19)早期复极综合征:多见于健康青壮年男性,V3~V5导联ST段抬高达0.3mV 以上,不伴对应性ST段压低;ST段抬高呈凹面向上;胸前导联T波高大、对称,可达1.0mV,有明显J波,导致QRS终末出现切迹、顿挫。

运动试验时可使抬高的ST段短期内回归基线;(20)激动异常:右束支阻滞及心室预激可致ST-T继发性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