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上册)
【学考集市】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2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答∶语言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传播手段,它的产生是人类传播摆脱动物状态的决定性的一步。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其原因分析如下∶(1)劳动中的相互协作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它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
这种相互协作需要凭借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由此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
(2)劳动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正是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而在这个过程中,脑髓和感觉器官也不断趋于发达。
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育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
人类社会及其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正是在这种永不枯竭的动力的推动下,不断走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的。
综上所述,正是劳动产生了对语言的需求并促进了语言产生所需要的人类器官的发达。
因此是劳动创造了语言。
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答∶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
日本著名生物学家水野为武曾经对人类的语言与动物发出的声音信号进行过详细的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人类语言的5个特点∶(1)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
(2)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
(3)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
(4)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
(5)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答∶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是能动性和创造性。
具体来说,人类语言具有以下一些根本的特性∶(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动物的信息传播只是一种本能行为或对条件刺激做出的反应,他们只能理解具体的和眼前的事物,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两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本章的重点包括:人类传播活动发展的四个阶段、哈特的传播媒介分类。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见表2-1)★表2-1 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考点二: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可以区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见表2-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见图2-1)。
表2-2 人类传播活动发展的四个阶段发展阶段意义局限性图2-1 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考点三: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1)哈特的传播媒介分类(见表2-3)表2-3 哈特的传播媒介分类媒介类型具体内容(2)传播媒介进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①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
其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②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社会由此产生。
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1)信息爆炸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
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迎来全新的信息社会。
(2)信息社会(见表2-4)表2-4 信息社会要点具体内容2.2 课后习题详解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答:语言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传播手段,它的产生是人类传播摆脱动物状态的决定性的一步。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 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 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 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 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 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 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 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 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 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 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 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 同时,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 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 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 通过传播, 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 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 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最新复习详细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最新复习详细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读书笔记
非新传专业写课程论文需要一些传播学方面的理论知识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教程》还行没基础看着也不吃 力**读书上只有这个复习版本的有些内容重复了不过还是有用的。
精彩摘录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特定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背 景,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 劳动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 传播隔阂是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特定利益、意识 形态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 劳动中的相互协作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 社会发展的信息需求是媒介进化的基本动力。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8.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8.4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详解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9.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9.4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10.4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4.4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15.1复习笔记 15.2课后习题详解
15.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15.4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作者介绍
感谢观看
4.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4.4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详解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5.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静业学习网1【本章概要】本章主要论述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
本章考点以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需要着重对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等内容加以把握,并大致了解互联网环境下的群体极化现象、互联网环境下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等内容。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传播的定义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本质是一种信息共享。
(2)依托于社会关系进行,又反映着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社会行为。
(4)共通的意义空间是否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
(5)传播包含行为、过程、系统三个层面的含义。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信息2社会信息(见表1-3)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为传播学引入了信息这一概念,增强传播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为传播学引入社会环境的因素,拓宽了传播学研究视野,将传播活动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之中,深化关于人类社会传播规律的认知。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概述(见表1-4)社会信息系统概述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图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静业学习网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体现着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性,包括借助物质媒介的人类物质性交往活动,以及借助“语言”媒介的人类精神性交往活动。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人内传播、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人际传播、“镜中我”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人内传播的特点、“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理论、“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镜中我”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见表5-1)表5-1 人内传播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见表5-2)表5-2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3.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1)基模(见表5-3)表5-3 基模(2)关于基模的理论(见表5-4)表5-4 关于基模的理论考点二:人际传播(见表5-5)★★★★表5-5 人际传播考点三:“镜中我”理论(见表5-6)★★★★★表5-6 “镜中我”理论5.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人内传播的含义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①人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人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整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在论述语言时所讲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概括了社会信息的本质.在传播学中,物理信息和生物信息并不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社会信息具有其本质的特性,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理(1)社会信息具有物质性,这是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共同点.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主要体现在一切精神内容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摄像、还是声调、表情、动作(广义上的符号)等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逊还,这戏讯号以可视、可听、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以处理并引起反馈.所以信息是物质性,并以物质载体的形式体现。
(2)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殊性质,即社会信息的意义性方面.一方面社会信息并不单纯的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还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做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所以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的基本特点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圣才出品】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符号、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象征性社会互动。
本章的重点包括: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符号(见表3-1)★★★表3-1 符号考点二: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见表3-2)★★表3-2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考点三:象征性社会互动★★★★★1.人类的象征行为(见表3-3)表3-3 人类的象征行为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见表3-4)表3-4 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要点主要内容3.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1)吉尔兹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
(2)象征符体系①象征符体系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且具有相对独立性,通过形成文化秩序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②象征符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生活本身的变化而发生变革,这种变革体现为对旧象征符的舍弃和对新象征符的创造。
(3)现代文化的象征化(见表3-5)表3-5 现代文化的象征化要点具体内容3.2 课后习题详解1.简述符号的定义。
答:(1)国外学者对符号的定义①日本学者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②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能指和所指。
a.能指又称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b.所指又称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
③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在这里,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a.代表事物的形式;b.被符号指涉的对象;c.对符号的意义解释,又称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
——Hiason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1909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1911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圣才出品】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1.传播制度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2.媒介控制的方式(见表9-1)表9-1 媒介控制的方式控制主体主要内容考点二: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1.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见表9-2)表9-2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2.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1)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见表9-3)表9-3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2)社会责任理论(见表9-4)表9-4 社会责任理论(3)民主参与理论(见表9-5)表9-5 民主参与理论要点具体内容3.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见表9-6)表9-6 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的媒介规范理论9.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传播制度?为什么说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答:(1)传播制度的含义传播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2)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其主要原因有:①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的反映。
社会制度是一个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它体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四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本章的重点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表1-1 传播的定义要点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表1-2 信息要点定义2.社会信息(见表1-3)表1-3 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把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见表1-4)表1-4 社会信息系统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人内传播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
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着)复习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一、概念题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内容简介本书是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本部分精选了名校的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视频讲解。
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章目进行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生强化练习。
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视频讲解)一、概念题1第三者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北大2019年研;浙传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9年研;人大2019年研;上外2019年研;重庆大学2018年研;中国地大2017年研;暨南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5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华南理工2013年研;清华大学2012年研]答:第三者效果是指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者”身上。
作为这种感知定势的“第三者效果”,意味着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时存在着双重标准:倾向于“高估”媒介传播对他者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八~九章【圣才出品】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8.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媒介技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本章的重点包括: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依存症”、媒介技术的“4C”趋势、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把关人”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媒介技术(见表8-1)★★★★★表8-1 媒介技术考点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见表8-2)表8-2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见表8-3)表8-3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考点三: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1.“电视人”(见表8-4)表8-4 “电视人”2.“容器人”(见表8-5)表8-5 “容器人”3.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日本学者佐藤毅认为,电视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而且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
因此存在阶层或收入差别的不同群体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从而产生价值观上的变化,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向了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
佐藤毅将这种现象称为“他律性欲望主义”,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
4.“媒介依存症”和网瘾症(见表8-6)表8-6 “媒介依存症”和网瘾症5.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1)当代新媒介技术(见表8-7)表8-7 当代新媒介技术(2)“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
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从而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答案考研真题
第一章课后习题详解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答:“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观点,这一观点概括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是指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传递的信息,是一种生物信息和生理信息以外的、关于人类社会行动的信息。
(1)社会信息具有物理载体社会信息是信息的一种特殊类型,其表现形式与其他信息相同(质、能、波动等),都需要用物质载体来呈现和传递信息,作用于信息接收者并获得反馈,即信息的物质性。
(2)社会信息具有精神内容①社会信息不仅仅停留在生物或物理层面,更表现并作用于人的心理、精神、认知、态度、价值观、情感等层面。
②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是由精神劳动所创造的,也即社会信息是意义与符号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所谓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一定结构顺序的信息流动过程。
其中信息是传播的材料,流动是传播的方式。
信息和流动是传播必然包含的两个因素,它既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
传播的本质是信息流动,是一切交往的本质。
对传播的认识要越来越走向开放、连续、动态和联系。
传播的特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共享说。
传播是一个信息共享的过程。
(2)互动说。
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
(3)符号说。
传播双方应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4)关系说。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又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
(5)行为过程系统说。
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答:“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是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理解这一观点是理解传播的前提。
(1)社会传播活动需要在一定的场所(系统)中进行,这个场所或系统就是社会信息系统。
施拉姆认为:“传播和社区(community)词根相同,意味着传播和社区互为前提。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1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两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学与调查研究、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
本章的重点包括: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多级抽样、内容分析法。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学与调查研究(见表15-1)★★表15-1 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考点二:抽样调查法★★★1.抽样方法(见表15-2)表15-2 抽样方法2.问卷设计(见表15-3)表15-3 问卷设计考点三:内容分析法(见表15-4)★★★表15-4 内容分析法考点四:控制实验法(见表15-5)★★表15-5 控制实验法15.2 课后习题详解1.谈谈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传播学研究中的调查是指一种为获得关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科学知识,通过一定的客观程序进行数据或资料的收集、记录、统计、分析,以探索和揭示其现状、过程、构成要素或运动变化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
考察社会现象离不开调查,调查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作用①调查是获得经验资料的基本方法,通过调查可以了解现实的传播环境、传播关系、传播效果,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②调查所获得的经验资料是形成理论或假说的基础。
在传播学研究中,调查的应用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它涵盖了传播者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的所有领域。
2.传播学的调查研究大致可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答:(1)传播学调查研究的过程,同其他社会科学调查一样,大致上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查阶段”和“数据处理阶段”三个阶段。
(2)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①确定调查课题,明确调查目的调查课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理论研究型的,例如“报纸和电视的议程设置功能比较调查”等,这一类调查大多是调研人员根据科研需要自行确定的;另一类是实务型的,例如“电视台文艺节目收视状况及评价调查”“家电类广告的促销效果调查”等,这一类调查大多是调研专家或机构接受媒体、企业或团体的委托进行的。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传播效果研究)【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传播效果研究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五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本章的重点包括:“子弹论”“传播流”研究、“有限效果论”、创新与扩散理论、“休眠”效果。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效果研究★1.传播效果研究(见表11-1)表11-1 传播效果研究要点具体内容2.D. 麦奎尔的三种理论(见表11-2)表11-2 D. 麦奎尔的三种理论考点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1.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见表11-3)表11-3 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要点具体内容2.“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1)伊里县调查(见表11-4)表11-4 伊里县调查(2)创新与扩散理论(见表11-5)表11-5 创新与扩散理论(3)大众传播效果类型①无变化。
②小变化。
③强化或“补强”效果。
“补强”即大众传播对受众的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由于“既有倾向”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的作用,大众传播最明显的效果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原有态度的强化。
“补强”论是有限效果论的核心观点之一。
④结晶。
是指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
⑤改变。
是指使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的效果。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这种效果是不常见的。
(4)“有限效果论”(见表11-6)表11-6 “有限效果论”要点具体内容理论3.“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①“说服性传播”的效果,又称传播的说服效果,是指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它是一种“纯效果”。
②霍夫兰的心理实验——考察说服效果产生的条件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
4.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1)进入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其中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培养分析”以及“编码与释码”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