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SJ)2.教案6.枣核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2016)第二单元第五课《枣核》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本理解:《枣核》一文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的把握,特别是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语言运用: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成语和具有表现力的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技巧:分析文章中的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理解其在表达情感和塑造形象方面的作用。
举例解释:
-通过分析文章中枣核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深情。
-指导学生仿写课文中的句子,如“他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紧紧地拧在乡土上”,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与坚守,培养学生对家乡、故土的热爱。
3.句子分析:分析文章中具有表现力的句子,如“他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紧紧地拧在乡土上”。
4.写作手法:探讨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5.情感体验: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与坚守,培养对家乡、故土的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理解:通过分析《枣核》一文,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把握文章主题,领会作者情感,培养深度阅读素养。
-思维发展:分析文章中的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文化理解:让学生从文章中领悟乡土情怀,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举例解释:
-通过讨论、分享,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பைடு நூலகம்而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对比分析文章中不同人物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衬托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在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总结过程中。这样不仅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枣核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枣核教学目标:1. 了解枣核的形态特征。
2. 掌握描写枣核的方法和技巧。
3. 通过对枣核的描写,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描写方法和技巧,准确地描写枣核。
2.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细腻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发现枣核的独特之处。
2. 学生能够将对枣核的观察和感受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课件、枣核、图纸、彩色铅笔、作文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播放一幅描绘枣核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其中的细节。
2. 引导学生围绕“枣核”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对枣核的兴趣。
二、呈现与讲解(10分钟)1. 给每个学生发放一颗枣核,让学生先观察枣核的形态特征。
2. 利用课件展示枣核的放大图,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观察枣核的细节。
3. 介绍描写枣核的方法和技巧,如用形容词描绘枣核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用比喻和拟人描写枣核的外观特征等。
三、示范与练习(15分钟)1. 选择一颗较大的枣核,向学生展示如何准确地观察和描写枣核。
2. 让学生尝试通过观察和感受,用形容词、比喻和拟人等方法描写自己手中的枣核。
3. 学生互相交换自己的枣核作文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将学生之前写下的描写枣核的作文集中到课件上进行展示,并邀请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作文进行评价和点评。
2. 利用作品评分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分,评选出一两篇优秀的作品进行赏析。
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和描写其他物体或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描写枣核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确在写作时如何进行观察和描写。
2. 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介绍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教学反思:通过对枣核的观察和描写,可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生动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更加准确地运用形容词、比喻和拟人等描写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通过示范和练习进行巩固和拓展,让学生实践中学习,提高写作水平。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枣核》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提问:同学们对课文中的枣核有什么印象?它代表了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如象征意义、对比手法等。
(2)分析枣核在课文中的作用和寓意。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 创意写作:(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以“枣核”为主题的小作文。
(2)学生互相评改,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枣核》,编写一个以“枣核”为主题的故事。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列举出至少五种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五、教学反思1. 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第一至第五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人物形象分析和心理描写。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深入分析。
3. 作品主题的深刻理解。
四、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枣核》,了解课文内容,查找生僻词语的含义。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 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第六至第十章)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枣核》第六至第十章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枣核》是生动、形象的小品,描绘了一个贫困山区女孩艰苦生活、顽强求学的过程,展现了她所具有的坚韧和勇气,为学生的性格建设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榜样。
本次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枣核”这一主题,为学生搭建一个全新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探究。
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贫困山区生活状况,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平等、互助、助人为乐的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小事做起,积累向上的力量。
一.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1.能够简要介绍文化大革命时期彝族地区孩子的生活情况;2.能够理解“枣核”中孩子们为度日而奋斗、学习的艰辛与汗水所换来的美好生活;3.能够通过本文深化对勤奋和毅力的理解,特别是敢于追求梦想的执着品质;4.能够等价转化与抽象转化两个方面对本文的语言进行深化认识,训练语言分析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1. 必须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影响,掌握彝族孩子的生活情况。
2. 理解“枣核”中孩子们为生存而努力寻找资金的苦难历程,深刻体会勤奋努力和毅力的重要性。
3.感受到人类对于自然的敏感度和素养的重要性。
掌握等值转化与抽象转化两个方面对本文语言特征的分析和理解。
通过对本文语言的分析能够提高学生语言意识。
二.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
“枣核”故事的情景是贫困山区的孩子奋斗、勇气和毅力的典型案例。
为了将这一情景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需要考虑到情境的修辞,即应该如何将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巧妙地融合。
2. 问题驱动教学。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定期地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将问题与事实相关联,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所学内容。
3. 基于个体差异的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将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分解成各种难度层次的小步骤,让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枣核》教案6篇

《枣核》教案6篇《枣核》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__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难点: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文本引读作者简介: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四、整体感知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蹊跷()() qiā( ) 指一算故弄xuán( )虚mǎ nǎo( )( ) 姹紫yān( )红殷切()匀称()镶嵌() lí ba( )( )2、__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3、读完全文,你认为能表达__中心的一句话是文中的哪一句?五、研读探究1、__的前六段有没有交待同窗要枣核的用途?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在同窗的后花园里,具体的思乡行动表现在哪里?3、这篇__,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六、品读鉴赏结合课文思考下列句中的“就”字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1、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3、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七、应用拓展:积累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却东西门行》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
--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
--崔涤《望韩公堆》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
--班彪《北征赋》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
--杜甫《枣核》教案篇2[教学目标]1、掌握朴实的叙述表现人物深沉感情的方法。
2、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枣核初二语文教案

“枣核初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枣核》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课文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写作手法。
(3)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掌握课文重点词语。
(2)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家乡的美好,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2)学会尊重他人,体会人间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2)分析课文人物形象。
(3)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家乡的文章——《枣核》。
(2)请大家谈谈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分享一下家乡的美好。
2.自主学习(1)请大家用10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课文《枣核》。
(2)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
3.合作讨论(1)请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本组对课文的理解。
(2)每组汇报完毕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或提问。
4.分析课文(1)请大家谈谈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2)分析课文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写作手法。
5.概括文章主要内容(1)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6.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枣核》,理解了课文主题思想。
(2)分析了课文人物形象,体会了作者写作手法。
(3)学会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7.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枣核》,背诵课文片段。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分析课文等方式,使同学们对课文《枣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学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分析课文人物形象时,部分同学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拓展1.结合课文《枣核》,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开展一次家乡文化之旅。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理解课文主题。
(3)掌握生词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课文分析,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正正义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角色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3. 掌握生词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2. 准确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枣核》2. 生词和短语列表3. 相关背景资料4. 写作练习纸张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枣核》,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3. 分析课文(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4.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列表,学生自主学习。
(2)教师辅导学生正确运用生词和短语。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观。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
(2)完成课后练习,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角色形象分析和传统文化元素的认知。
《枣核》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
![《枣核》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4ee91a6b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0.png)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重点难点梳理
重点
理解枣核的象征意义,体会文中 人物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情怀 。
难点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枣核这一具体 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方法选择
01
02
03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 生理解课文的背景、人物 和情节。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探讨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感变化以及枣核的象 征意义。
拓展阅读
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拓 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 行比较阅读和延伸思考,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04
评价与反馈机制
课堂表现评价标准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 和问题,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
注意听讲和记录
小组合作与展示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 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 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数字化图书馆
利用数字化图书馆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电子 书籍和期刊杂志等阅读材料。
网络课程资源
挖掘网络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 式和学习内容。
在线互动平台
利用在线互动平台,鼓励学生进行线上交流和讨 论,分享阅读心得和体会。
校园文化活动融合
读书节活动
01
结合学校读书节活动,组织《枣核》相关的阅读推广和交流活
定期测评及成绩分析
定期测评
每个单元或容的掌握情况。
成绩分析
对学生的测验或考试成绩进行分 析,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和需要 改进的地方,为后续教学提供参
考。
个性化辅导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个性 化的辅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 都能够得到适当的关注和支持。
《枣核》教案

《枣核》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蹊跷”、“嫣红”等词语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难点:理解“枣核”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枣树和枣核的图片,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枣核。
(二)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写作风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 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情况,可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利用工具书。
3. 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枣核”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四)深入研读
1. 阅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中多次提到“枣核”?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3. 引导学生理解“枣核”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枣核”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 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写一篇关于《枣核》的读后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枣核》教案 苏教版

枣核[教学目标]1、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以小见大)[重点难点]1、重点:以枣核为载体,体现思乡情感。
2、难点: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1、导入: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总是始终萦绕在心头。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样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由于思乡心切,当作者来美时,“再三托付”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来。
她要枣核干什么用呢?就让我们快走进课文,探个究竟吧!(板书课题)2、预习检查(1)检查生字词。
(组内完成)(2)交流你所积累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以及你对思乡或思念亲人的感受。
(全班交流)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1、整体感知课文听教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你读出了什么?2、合作探究,研读课文(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件上的问题展开讨论:A你从哪里看出海外华人对家乡的思念、依恋之情的?B枣树应该很普遍,想了,开车去看一看,总布胡同里那棵枣树对同窗来说有什么意义?C同窗的家庭事业都如意,可她“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缺点什么呢?D不管是后花园同窗的精心布置,还是她“再三托付”我带来的枣核,都寄托着同窗对故土的依恋和思念,文中有没有直接表现这种情感的语句?它起到什么样的作用?E既然是表现思乡之情的,那家乡的一切都可以做题啊,如小凉亭、睡莲等等,为什么单单用了枣核呢?小组合作展示,全班交流。
——活动一3、品写作手法,说以小见大爱国主义是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变现,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用小小的枣核来变现海外华人恋乡、思乡这一情感,在写作手法上叫“借景抒情”,即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枣核》八年级语文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枣核》八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迷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言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朴实的叙说,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手腕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古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经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方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古代诗《月之故乡》,我们经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甚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
古代作家、翻译家、记者。
《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以下字词吗?2、看看哪一组能精确解释以下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全体感知课文读一读、找一找:1、自在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本文的次要内容。
2、思乡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经过气势磅礴的严重事情去表现,本文作者却令辟蹊径,经过甚么来表现?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线索:枣核构思:设置悬念(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求1、作者的旧时同学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甚么关系?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学心中的地位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次要经过她倾诉思乡的心思活动,特别是安慰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成绩: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2、作者老友怀念家乡,除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她还做了些甚么?她所做的一切又表现了甚么?(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思北海泛舟的情景)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七)语文活动1、海外游子还可以经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八年级语文上册《枣核》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枣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1.3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主题。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课文与其他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分析课文中的深层主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
1.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语速。
2.2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示范朗读。
3.生字词学习3.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故事情节分析4.1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理解课文主题。
第二课时1.人物分析1.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1.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2.课文主题探讨2.1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主题。
3.重点句子分析3.1学生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
3.2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4.课堂小结4.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1.课堂导入1.1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2.课文象征意义分析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3.课文与其他文学作品比较3.1教师提供其他文学作品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3.2学生分享比较阅读的成果。
4.课堂小结4.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1.课堂导入1.1教师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1.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范文5篇

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范文5篇1.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范文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内心、语言、行动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2)学习并掌握设置悬念、巧妙构思的写法。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1)会用概括的语言。
(2)掌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作品理解海外游子思念故乡、依恋故土之情。
(2)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巧用陪衬的笔法,突出写作意图;了解作者巧用比较的手法,突出海外赤子身在异国他乡,心恋故土的游子心境。
2、难点重点句子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生听完后,交流听歌感受。
二、整体感知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2个任务。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
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
表达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之情。
三、互动探讨(1)具体说来,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情是如何融为一体的?(2)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说枣核——为解乡愁议枣核——民族之情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
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四、品味语言(一)教师示范1、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2、“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3、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不是离题了?如没离题,叙写它们有什么作用?①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
《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枣核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枣核的特点和用途;2. 学习如何正确操作和利用枣核;3.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枣核、剪刀、胶水、彩色纸、彩色铅笔、玩具、绳子等。
教学过程:引入:老师出示一颗枣,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猜测:这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1. 讲解: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出枣核的特点和用途。
例如,枣核是枣果中的种子,通常呈椭圆形,颜色棕黑。
枣核可以通过剪开果实获得,其表面光滑而坚硬。
枣核在生活中有很多用途,比如可以作为玩具、工艺品的材料,也可以经过加工用于药物或食品等。
2. 操作: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定数量的枣核、剪刀、胶水、彩色纸、彩色铅笔等材料。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利用枣核和其他材料制作出各种不同的手工作品。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可以制作动物、花朵、人物等。
老师在旁边给予指导和帮助。
3. 分享:每个小组在完成作品后,轮流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其他同学讲解制作过程和创意点。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或给予表扬和建议。
鼓励学生彼此学习和借鉴。
4. 总结:对于学生的作品和分享进行总结和点评,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意见。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枣核的多样化用途,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延伸活动:1. 利用枣核制作简易乐器,如手拍、响板、编钟等,并进行合奏或音乐小品表演。
2. 设计有趣的游戏,如用枣核进行投掷游戏,或者利用枣核进行拼图比赛等,激发学生参与和动手的积极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于枣核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动手的实践操作,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通过展示和分享,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的设计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发展自主思维的目标,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枣核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
2.体会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重点)
3.体会文中饱含真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首《我的中国心》更是牵动着千千万万的海外游子的心。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是如何通过一颗小小的枣核来表达自己浓浓的思乡爱国情的。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作品,他的《美国之行》是对美国40年代的真实记录。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则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嫣.红(yān)厂甸.(diàn)山坳.(ào)
蹊跷
..(mǎ nǎo)
..(qī qiāo) 玛瑙
3.理解词义。
故弄玄虚: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
玄虚,迷惑人的花招。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你认为文中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明确: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围绕这个中心,你能弄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吗?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写旧时同窗再三托付他带几颗生枣核。
巧设悬念,引出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索枣核)
第二部分(第2-10段),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第三部分(第11段),议论点题。
点明中国人最依恋故土。
强调民族感情不因国籍的改变而改变,中华民族具有高度的向心性和凝聚力。
(悟枣核)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中写友人“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这是为什么?哪些语句能表明这一点?
明确:她“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都表明她心上缺点什么,即使“都如意”也难补她远离故土的缺憾,这里不是她心灵的归宿。
(2)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家乡,远在大洋彼岸的旧日同窗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呢?她所做的一切又表现了什么?
明确: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
(二)深层探究
文章以“枣核”为题,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①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②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③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四、板书设计
索枣核
见枣核
说枣核
议枣核
聚枣核线索——枣核
五、课外拓展
请你写出两句有关思乡的名言警句。
示例: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重点)
2.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重点)
3.理解文中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并初步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
二、自主预习
(1)文中第5段写朋友居住的环境是不是闲笔?为什么写这些内容?
明确:写朋友居住的环境不是闲笔,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朋友所住山城和她家住宅所处的优美环境,说明优裕的生活并没有阻断朋友强烈的思乡之情,从而突出主题。
(2)“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句中“没出息”,字面意思是没有发展前途或没有志气,很明显,这里不是这个意思。
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
明确:说自己“没出息”其实是一种自嘲,也说明这里不是心的归宿。
这句话正反映了同窗思乡心切的情怀。
三、合作探究
(一)品析语言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看不着、摸不着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友人的情感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具体,请品味下列加点词的作用。
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
..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明确:“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了试种。
2.拥抱之后,她就殷切
..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
....还贵重。
明确:“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现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
.....,一块块亲手
.....,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挑选,论公斤买下
明确:“几十里以外”,表现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表现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表现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
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二)写法探究
你看,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多么令人感动,她采用的思乡方式又是多么朴实。
为了营造这种浓烈的氛围,作者采用了设置悬念的写法,枣核是全文的线索,同时作者又用枣核设置悬念、推进悬念、解开悬念,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你认为文中设置了哪些悬念呢?请再读课文,分别找出这些悬念,并说说这样设悬念的好处。
明确:课文由旧时同窗索要枣核起笔,开笔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
旧时同窗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
直到踏访后花园,她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
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三)体验与反思
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经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
明确:这并非是小题大做,朋友将枣核视为自己思乡的感情寄托,见到枣核就像是见到了家乡,正是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才使得文章充满了新鲜感和感染力。
对于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她种枣不是为了吃枣,而是要“寄情”,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试种枣树完全是为了寄托她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板书设计
质朴而饱含深情
语言
线索枣核情感爱国思乡
____________悬念____________ 设置悬念→推进悬念→揭示悬念
五、课外拓展
请简要谈谈你对乡情的认识,不少于100字。
示例:对故乡的情感,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感情。
它好像很深沉,又好像很轻微。
它是天,它是地,它是山,它是水。
它和民族,和祖先,和各人逝去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的岁月,和个人的经历镶嵌在一起。
它对别人毫无情味,对自己却无比亲切;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又令人终生难以忘怀。
六、教学反思
全文篇幅不长,情节简单,课堂上主要采用讲读式,帮助学生从内容上理解主题,从形式上学习本文以小见大、设置悬念的写作方法,从语言探究和思维训练两方面入手,力求浅文深教,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思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