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康德的鉴赏判断的非功利性出发看审美的超功利性-最新年文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从康德的鉴赏判断的非功利性出发看审美的超功利性

康德受鲍姆嘉通的知意性的理论和卢梭感情主义的影响,将三大批判置于三个方面,《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是“知”;《实践理性批判》研究的是“意”;《判断力批判》研究的是“情” ,。

康德的唯心论先验论认为,表象不是物象的反应,是刺激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头脑里先验存在的表象再现出来。从这一基本点出发,他不承认物存在美,所以他的美学谈的鉴赏判断、审美判断、趣味判断也就是美感,有时他也用“美”字。但实际内容是美感,而美感是先验的,所以他认为美是一种先验的观念。康德把

asthetisch 一词在审美的和感性的两重意义上来解释。在《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一章中,康德通过对“鉴赏判断”分析作为对美的分析。“鉴赏是评判美的能力,但是要把一个对象称之为美的需要些什么,这必须有鉴赏判断的分析来揭示” 康德认为,人们能够一般的审美,(不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称作审美观念的表现。这种观念是先验的,‘鉴赏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因而不是逻辑上的,而是感性的、审美的。我们把这种判断理解为其规定根据只能是主观的。“但是诸表象的一切关系甚至是诸感觉的一切关系都可以是客观的,而这时,这一切关系就是指着某种经验性表象的物。唯有对于情感的愉快和不愉快的关系不是如此,通过这完全没有标明的客体中的任何东西,相反,在其中

主体是像被着表象刺激起来的那种感觉着自身” 康德的美、美 感是一种先验观念。

康德在谈论美的本质中提出鉴赏判断的第一个契机是从质 上看的,提出:美、美感的非功利性。这一观点直接受托马斯阿 奎那的影响。在圣 托马斯阿奎那那里美的本质是非功利的,美 与善相区别。美与功利、与人的观念无关。他说:“美的本质上 是不关欲念的。” 这一观点被康德继承并在《判断力批判》对 其进行了分析。 主体以自己认识能力去把握一座合乎规则、 合乎 目的对象。自然与人类心理结构同构对应。判断是逻辑性的,判 断中的表象只与主体的情感相关, 这些经验的表象是感性的,

美的,在此意义上康德认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 客体结合的快感具有功利性。 “凡是我们把它和一个对象的存在 之表象结合起来的快感谓之利害关系。”美,不联系客体,没有

功利性。从这点出发他认为:美是自由的,因为他不为客体所拘 在审美的企图里,想象力的活动是自由的。”美感是超功

利的。

实践派美学观点认为: 美感也就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的“内 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产生的自由之快感。美感是超越功利性的。

美学要解决的是感性社会的问题, 感性社会具体地与个体的动物 性的直接生存、欲望、厉害相联系。康德虽然从先验角度出发来 得出美感无功利性油气理论的不合理之处, 但从快感是否与客体 结合来判断这种愉悦是否具有功利性又具有其合理方面, 即美感 不与直接的实用价值、 目的满足而产生。 “审美经验愉快是以其 形式诉诸于审美能力,满足审美需要而产生的。因而是无功利 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 的全部特性、 全部类特征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而人的类特性 恰恰就是自由的、 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这段论述从主体性实践哲 学的高度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概括, 认为自由、 自觉地实践活动 是人的本质的核心的内容,人的本质这一规定性为我们理解美、 美的创造问题提供了金钥匙。 要想真正的了解人类的审美, 必定 要了解人类的审美创造和其本质与特征。 这些都必须紧密联系人 的主体本质, 在认识和把握人的实践活动特点的基础上进 学的和不快感对其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他认为与

束。

理解美的创造问题、美感问题。认识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物质存在,它并不被动的、盲目的顺应自然。通过实践创造活动,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目的来改造自然、发现自然,并在改造中使自然成为“人化自然”,是自然界打上人的烙印。成为观照和欣赏的对象。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践着自然的人化。在这一进程中人类实践活动的自由性构成了审美创造活动的动因和目的。

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自由是人的本质,借用康德的话便是使人的活动达到“合规律的和目的性。”那么人类不断追求的自由的境界也是审美的境界。审美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是衡量或象征人类自由生成的一个尺度。人类实践目的也就是进入一个美的王国。构建一个审美自由的空间。黑格尔指出“审美带有

让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利于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对象既

不显得受人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

服”。审美创造不是一种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为美而

美”的消遣娱乐活动,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塑造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一种途径,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趋近

的必经之路。从这一点来看审美包含着深层的“功利”,即纯粹

的观念功利,是排除感性强制与理性强制的那种自由愉快。审美活动具有无目的性的形式符合了人类的目的性,才是审美自由。

只有无目的性的形式达到和目的的结果才是审美,所以审美必定

是超越实用功利,符合人类伟大目的的。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似乎对于到底是物质生产产生了人的审美活动,还是审美活动支配着物质生产活动志昂个问题难以辨别,但只要是明确人类的主体自然人化过程是从使用天然工

具满足主体物质生存需要的实践活动开始的,是在主客体的外在与内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产生的,这就可以明确日产生活走向审美化证明了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更能体现出实践主体的自由的愉悦,这种愉悦是超功利的愉悦。人类依旧在朝向审美自由的道路上前行着。由于技术理性的侵染,生命几乎完全由理性逻

辑程序所操控,对物质利益趋之若鹜的我们不禁要问“美”何在?自由何在?诗人荷尔德林追问:在这匮乏的时代,诗人何

为?我们也在追问:我们何为?美是情与理的结合,内在自然

的人化是美感的源泉,美感源情而生,美感是生命的灵感。人类

必将在超功利的审美活动中,朝向审美自由的道路前进。

一F>< tzr

参考书目

美学引论》杨恩寰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判断力批判》康德著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美学四讲》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审美

的视界》宋一苇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