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康德的鉴赏判断的非功利性出发看审美的超功利性-最新年文档
浅析康德对美的认识

浅析康德对美的认识康德遵循18世纪的美学传统,把鉴赏判断等同于关于美或丑的审美判断,下面是搜集的一篇关于康德对美的认识的,欢迎阅读参考。
从形式上看,康德指出美的判断包含一个双重的逻辑特性(logischeEigentümlichkeit):一方面,“鉴赏判断就愉悦而言是带着要每个人都同意这样的要求来规定自己的对象(规定为美)的,好像这是客观的一样(alsobesobjektivw re)。
”[1]123另一方面,“鉴赏判断根本不能通过论证根据来规定,就好像它只是主观的一样(alsobesbloβsubjektivw re)。
”[1]125就传统而言,近代唯理论美学认为美的本质是客观的,经验论则认为是主观的,康德认为美既非主观又非客观,美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
一、美的“好像主观性”(一)美不是客观和概念性的一方面,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开篇就认为美的判断是“感性的”(sthetisch)①:“为了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把表象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认识,而是通过想象力(也许是与知性结合着的)而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而联系。
”[1]37美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而对sthetisch一词含义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美不是客观的以及康德美学思想的发展。
康德对于sthetisch的看法经历许多变化。
在1781年第一批判中认为只是指作为认识能力的先验感性论,反对鲍姆加通认为有美的先天原则和科学[2]26.在1787年修订版中则开始发生变化,sthetisch可以“部分在先验的意义上、部分在心理学的含义上来采用”[2]26.这种所谓的双重含义后在“第一导论”中得到了集中阐发,在那里康德认为sthetisch既可以理解为“表象与一个作为现象的对象在对该对象的认识上的关系”,即指隶属于认识能力的感性论,也可以指鲍姆加通意义上的“一个表象与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的关系”,即与情感相关[3]152.因而sthetisch既可以指与认识相关,又可以与情感相关。
_审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_读康德_判断力批判_之_美的分析_有感_刘同亮

32康德,德国资产阶级学者,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第一个著名代表,也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体系的奠基人,是近代西方美学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人物。
马克思曾说,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极其深刻地说明了康德的启蒙主义进步倾向集中表现在理论研究之中,而在现实的实际斗争中却一无所为。
他的美学与文艺理论著作《判断力批判》在欧洲美学与文艺理论史上影响深远。
康德的美学是在和以前的唯理主义美学(继承着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系统的鲍姆嘉登)和英国经验主义的美学(以布尔克为代表)的争论中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矛盾的体系。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以他的三个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作为代表。
其中《判断力批判》集中体现了康德的美学和文艺思想,长期以来一直为后代理论家和文艺家所重视。
德国大诗人歌德曾经充满感情地说:“我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刻都应归功于它。
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我的那些井然有序的极其多种多样的兴趣:对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作品的解释是按统一方式进行的,审美的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是相互得到阐明的。
”一初读《判断力批判》首先要弄懂两个问题,一是要理解它的独有的一些术语,例如“想象力”、“知解力”、“理性”、“判断力”、“目的”、“合目的性”等等,其含义都不是我们一般人通常所了解的意义。
如果我们用常用的意义去理解它们,就会觉得不可解或发生误解。
康德的术语一定要从他著作的上下文联系中才能摸索到比较正确的理解。
二是要了解康德写《判断力批判》的意图。
只有弄清这两个问题才能读懂《判断力批判》。
1790年康德在完成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之后,为了补足他的哲学体系,发表了《判断力批判》。
邓晓芒先生在他的《康德哲学讲演录》中说,康德认为他的哲学有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能够知道什么”,这是认识论的问题,由《纯粹理性批判》解决;第二个问题是“我应该做什么”,这是道德问题,是由《实践理性批判》解决;第三个问题是“我可以希望什么”。
王国维与康德的审美超功利思想

王国维与康德的审美超功利思想王国维一生并不很长,研究学术也不到30年,却能够在哲学、美学、诗学、考古学等多方面颇有建树,说明其研究能力非常强。
他开启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在他对美学的思考中渗透着他对于生命的深度关切和对现实人生的反思,并且他也在为寻求一种对生命的超越而努力,这种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努力就是其美学思想的灵魂所在。
故以此为基点研究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和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孟子就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说法。
即要知其人,论其世,就必须了解其生活背景和写作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思想内容。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每个人从小到成年的生活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因此,我们要了解王国维,要探究其研究的格局,进入其学术思想的精神腹地,就必须了解其精神状态、生活背景、以及内心的诉求。
王国维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凝结了他个人对生命的关怀。
王国维的一生堪称就是悲剧的一生。
4岁时,母亲凌氏去世;11岁时,祖父去世;在他30岁时,他的夫人莫氏去世,同年他的继母也离开了,而更使他想不到的就是在他50岁时,他的长子王潜明也先他而回去。
这样的家庭变故对于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都就是难以拒绝接受的,更何况对于“体素羸弱,性为丛藓科扭口藓忧伤”的王国维。
忧伤的性格,凄惨的家庭变故,家庭经济的重任,这些都对王国维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因此这样的经历使他在性格上也异常灵敏。
恰恰在他青年时代,刚好又遭遇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旧冲突交织、文化秩序也相当纷乱的年代,所以对于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所忍受的心理压力显然打听没解决之道。
以学术为性命的王国维,爱好民主自由,有著玄远高迈的人生境界和人生志向。
陈寅恪为其编写的碑文写下至:“思想而不民主自由,毋宁死耳”。
王国维思想的构成,除了他自身性格催生外,还必须必须提及的就是西方近代哲学思想对他的影响。
特别就是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对王国维悲剧观的影响很深,甚至可以说道,王国维的“人生悲剧”观轻易源于叔本华。
从康德浅谈关于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谈谈对美的认识

从康德浅谈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谈谈对美的认识从康德浅谈关于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谈谈对美的认识【摘要】:康德的关于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概括出对于美的普遍一般的说明:质、量、关系和状态,前两个契机提出鉴赏的愉快的两个特点,既无利害的快感和无概念的普遍性;后两个契机则追溯到这两个特点的先无根据,而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和人类的共通感,从而说明了鉴赏制是想像力和知性这两种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它所制定的普遍可传达的愉快感,这就是美。
【摘要】:鉴赏判断、四个契机、无利害、无概念、无根据、无目的、审美、愉快感。
【正文】: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康德曾作过如下明确的说明:“为了判断某一对象是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的表象凭借悟性联系于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结合)联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
鉴赏判断因此不是知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这说明一切对审美客体的研究都被排除于康德的美学理论之外,他所研究的只是人的主观判断怎样成为审美判断的依据与条件,因此对美的分析实质上是对鉴赏或美感的分析。
一、美是无利害的快感。
1、审美,作为区别于认识判断和道德判断的一种特殊判断,康德首先强调它是一种没有任何利害观念的快感。
一个审美判断只要夹杂极少的利害感,就不能成为一个纯粹的审美判断了。
因此,一切利害观念都必须为审美判断所摒弃,而达到一种对对象的纯然淡漠的静观境界。
一是感官的快感,它产生于对象对感官的刺激;另一种由于道德上的赞许产生的快感,如一件物品、一种行为因对人有用、有益而使人愉快,它与目的性相关,是由道德上的善引发而生的快感;第三种则完全出自对对象的欣赏,它只与愉快不愉快的情感相连。
上述三种快感虽然是一种感觉状态,但有质的区别的。
首先,感官上的快感和由道德的赞许引起的快感,必须以对象的实际存在为前提,否则感官的满足和实用的目的便无从谈起。
康德鉴赏判断的一、三契机与其美育思想的交互发展

康德鉴赏判断的一、三契机与其美育思想的交互发展作者:王涵来源:《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03期摘要:作为批判哲学体系的创建者,康德既统筹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大哲学论域的辩难关系,也立足于“美的分析”探讨了审美育人的教育学问题,而关于这一点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其第三大批判的审美判断力批判中。
康德从鉴赏判断的角度确指了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并藉助构成“美的分析”之“四大契机”进一步详实论证了审美的无利害性。
其中,“质”的契机与“关系”的契机则体现了康德对于人的游戏之自由的维护,以及对于以艺术教化人、以审美教育人的思考。
康德视美育为一种十分有效的过渡途径,它可以促进本能的自然人达向“文化——道德”之人,促使其在精神世界中无限地接近崇高的“道德律”,并最终成长为“知”“意”“情”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
关键词:判断力批判;美育;“质”的契机;“关系”的契机一、“质”的契机与“关系”的契机:康德美育观的初现学界普遍认为,康德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教育》(Über Pädagogik)与《系科之争》(Der Streit der Fakultaten),前者是他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的讲义,由他的学生林克(Friedrich Theodor Rink)整理出版;后者是他在不同时期撰写的三篇论文的集合,主要讨论大学中哲学与实用学科之间的关系。
部分学者认为,这些教学法并无先验性的逻辑系统,与三大批判之间不存在关联,仅仅是康德经验性质的总结。
然而另有学者指出,康德的教育主张以其批判哲学中的人类图像为依据,打通看似零散的教育措施与形而上学的意义脉络①。
此外,一些教育学学者受到康德理论的影响,并进而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②。
但需要注意的是,康德写作《判断力批判》的时间,正是他集中进行教育学讲座的授课时期。
因此可以说,作为哲学家的康德与作为教育家的康德在思想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这有待于我们条分缕析地加以甄别。
康德的论述美与艺术

康德的论述美与艺术一、康德对美与艺术的看法你知道康德吗?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哲学家,满脑子都是大智慧。
关于美和艺术,他的看法可不简单。
你要是问我,康德就像是一个搞思想的"侦探",总是能从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里,发现一大堆深奥的道理。
康德认为,美的东西不是你看了就知道好坏,而是你看了之后,心里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那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却又让你觉得世界变得不一样了。
就好像你站在大海边,看着那一望无际的海平线,忽然心里就有了一种“这世界好美”的感觉,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种感觉。
他说,这种美,叫做“无目的的目的性”。
嗯,听上去是不是有点绕?但你想想看,海洋没有任何目的地在和你交谈,它只是在那儿,它的存在就已经能让你觉得它是那么完美,那个时候,你心里就充满了美感。
康德说,美的欣赏是个“无条件”的东西,也就是说,当你欣赏一件艺术品时,你不需要考虑它是否有用,或者它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站在博物馆里,盯着那幅画看,心里想:“嗯,好像这幅画给我带来一种无法言喻的感觉,真不错。
”你并没有在想:“这幅画能给我带来什么财富,或者说它能让我在社交场合上装个逼。
”你只是单纯地享受这幅画带来的美,康德就说,这才是真正的美的体验。
康德觉得每个人对美的感受都差不多,大家对美的标准几乎是一致的。
你看,如果美的标准完全是主观的,那大家就会各自为政,每个人的审美标准都不一样了。
像咱们现在看电影,虽然每个人的口味不同,但大家都会觉得好莱坞大片那种大场面特效,或者经典的爱情片,大家都可以从中找到某种共鸣。
所以康德认为,艺术和美有一种普遍性,大家都可以感同身受,不管你是来自城市的大老板,还是乡下的普通农民,大家都会觉得《蒙娜丽莎》是美的,那就是因为它触及到了某种普遍的审美标准。
二、艺术的自由性和创作的独立性说到艺术,康德可是有话要说。
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不应该受外界的影响,也就是说,艺术家在创作时,不应该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或者为了某个群体的喜好去调整自己的作品。
康德《判断力批判》二:审美和崇高的分析论

康德《判断力批判》二:审美和崇高的分析论在前文的序言和导言当中,康德已经将整本书的内容方向和结构都已经总结说明了,对此我们需要在后文当中注意几个问题,才能够更好的去把握《判断力批判》的内容。
首先,判断力之于整个人类的高级认识能力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也就是说对判断力的研究,是研究人类认识能力的必须的一步。
知性、理性和判断力,对应的就是真、善、美,有了对判断力的研究,就等于在整体上对人类高级认知能力进行把握。
其次,对于康德自身的理论体系来说,他已经构筑了自然形而上学体系和道德形而上学体系(虽然自然形而上学没有全部给出),但在自然和自由之间,总是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所以对判断力以及其关联的情感的研究,也是康德为了弥合自然和自由之间的差异的一个努力,同样是为了追求他的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最后,由于判断力的落脚点是在“审美”上,康德同时要对当时社会上的审美观念,包括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美学理念进行批判性的整合,一方面用自己的理论驳斥,另一方面在二者之间进行综合。
就如他在前两个批判中做过的事情一样,康德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论体系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在同一个体系中实现完美的融合。
另外,有趣的是,康德对认知体系的梳理以及提出对判断力的理论的过程,本身就是符合康德对判断力先天原则所下的结论——合目的性。
比如在高级认识能力中,知性和理性都有其先天的原则,康德由此去推测,同属高级认识能力的判断力,也应该有先天原则;知性与认识能力相对,理性与欲求能力相对,还剩下一个情感,是不是就应该跟判断力相对,这也是康德基于一种对理论的“审美”的判断而做出的推断。
所以说康德的哲学体系构建本身就具有一种“合目的性”。
在理清了一些基本问题后,我们就要进入康德对判断力的具体分析中。
按照康德一贯的理论体系构建习惯,他对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分为分析论(包括原理和演绎)、辩证论以及方法论。
而康德将判断力分为审美的判断力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所以后文就是针对这两方面分别构建了一套体系。
浅谈审美的“非功利性”与非“超功利”性

浅谈审美的“非功利性”与非“超功利”性作者:赵泽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2期摘要:人类从来没有停止美的探索,也从来没有停下审美的步伐。
审美由功利性向非功利性转化和过度。
但随着文明的发展,审美活动其本体依然是非功利的,但是其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与功利性相契合。
我认为审美是“非功利性”,而非“超功利性”的。
审美活动本身是非功利的,但是其对于人类的意义却与功利息息相关。
关键词:审美;非功利性;非超功利性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65-01关于美的哲学问题,一直是人类试图定义的概念。
美不适合从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从主体去寻找美,也不适合从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中去寻找美的本质。
审美,即人脑对美的“认识”与“反映”。
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在创造和欣赏美的同时,感受、评论和判断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精神活动,对自身本质与特性的不脱离表象的、全方位而又情感化的把握与呼唤。
于审美问题上,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提出审美的主观性与没有目的的目的性。
康德在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自然之美是不计厉害关系的。
自然之美是不经概念而经感觉的。
”康德“美的分析”中第一个契机就是审美无功利性,美既不是审美对象的性质,也不是逻辑上的认识判断,而是审美主体的内心状态和对象表象形式的契合一致。
这种纯粹主体的情感是无利害的。
康德所说的审美无功利,是自然美与天才艺术,而非人工的美。
无功利的美能保证我们与自然相遇时的敏感发现。
这与我国春秋时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
老子提出“无为而无不为”,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有无相生”,“大道无形”。
道家学说所谈及的“道”,吾以为乃世间万物运行之规律。
所以也可以理解是“大美无形”也。
审美判断只是把对象的形式与主体的情感相对照,不以任何需要为前提,即审美的非功利性。
布尔迪厄针对康德美学的批判和反思

布尔迪厄针对康德美学的批判和反思具体而言,从质的关键角度来讲,审美趣味具有无功利*,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布尔迪厄针对康德美学的批判和反思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哲学家如何看待“美”?“美”究竟是客观事物本身还是事物的属*,是主体自身还是主体的感知,抑或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哲学史上围绕美的讨论可谓众说纷纭。
古希腊哲学家一般认为美是绝对和永恒的存在,犹如柏拉图所宣扬的永恒的“理式”,这是站在了本体论的立场上;[1]中世纪基督教亦认为美是绝对永恒的存在,不过却是站在生命的先验属*或者“神”的属*的立场上。
[2]但是,在文艺复兴向古典主义过渡的时期,以物理学的新发现为契机,哲学家们认识到“世界”实际上是一个被“主观化”了的存在,“美”是通过内在感官才得以显现,因而就由过去的形而上、客观*走向主观化,自超验*的存在走向感知经验的存在,这一过程具有心理的、意识的特征。
这样一来感受者就会对事物进行美的鉴赏、判断,“审美趣味”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和美学史上的重要概念。
换言之,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传统美学思想出现了巨大的转变,引发了审美领域的变革:一方面,“美学”成为*专门的研究学科;另一方面,思想家们自美的研究转向了针对自身或者群体的“审美趣味”的思考。
本文即以“审美趣味”这一概念为基础,通过阐述被誉为“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3]康德视野下的“审美趣味”,进而聚焦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针对康德美学的批判和反思,揭示出在这一概念背后所隐藏的美学的时代变迁与布尔迪厄文化社会学的问题意识。
一、何谓“审美趣味”何谓“趣味”?根据范玉吉的研究,这一概念古希腊文写为“γευ~σιζ”,是指“味觉、味感”;拉丁文写为“taxare”,则指“敏锐的触觉”.[4]简言之,自古希腊到文艺复兴,趣味的意义主要是指“味觉、口味、滋味”.现代英语“taste”和法语“go?t”至今仍然保留着“味觉、味道、滋味”的基本语义,而趣味、审美力、鉴赏力等含义则为其引申义。
康德的审美评判理论

康德的审美评判理论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于审美评判理论的探讨,对于理解和欣赏艺术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康德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纯粹审美评判力”,并进一步阐述了审美判断的准则和标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康德的审美评判理论,并探讨它对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与鉴赏中的启示。
首先,康德认为审美评判是一种纯粹的主观经验。
他认为,“纯粹审美评判力”是一种无私的判断力,它超越了主观感受和个人意见,而是寻求一种普遍的共识。
这种共识不是基于个人的喜好或者心理需求,而是建立在普遍性、客观性和普遍规律上的。
康德将“纯粹审美评判力”看作是一种自由的客观性,即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有机结合。
只有当我们超越个人偏见和感官刺激,以纯粹而客观的眼光去评价艺术作品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它们。
其次,康德提出了“目的论”作为审美评判的基础。
他认为,艺术不仅仅是感官的享受,而是追求一种超越感官的目的。
艺术作品的创造者以某种方式通过作品表达了一种思想、感情或者意义。
因此,艺术作品的审美评判应该超越表面的美感,去探寻作者的意图和作品所要传递的信息。
也就是说,艺术作品应该具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和目的性,而非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或者表面的美感。
只有当我们理解和把握艺术作品的内在目的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欣赏和感受它们。
此外,康德还强调了“反思”与“审美经验”的关系。
他认为,我们只有通过思考和反思艺术作品,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它们。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并不仅仅是感官的刺激,更是一种主动的思考和对作品内涵的探索。
通过思考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到作品的深度和内涵,进而获得更丰富和深远的审美体验。
而这种思考和反思,也是我们与艺术作品对话和互动的方式,是我们主动运用“纯粹审美评判力”的表现。
康德的审美评判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和鉴赏艺术的方式和视角,它告诉我们,艺术的鉴赏并不能仅仅依赖于个人的主观喜好和感受,而应该通过纯粹而客观的眼光去评价和理解艺术作品。
关于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说”的理论阐释

关于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说”的理论阐释【摘要】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审美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判断四契机说是他关于审美判断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文将从康德审美哲学的背景和重要性入手,介绍康德审美判断的概念,详细解释四契机说的内在逻辑,探讨四契机说的应用范围,并讨论其中存在的争议。
总结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说对我们的启示,以及康德审美哲学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释,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康德的审美哲学理论,以及其在当代美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康德、审美哲学、审美判断、四契机说、背景、重要性、概念、内在逻辑、应用范围、争议、启示、现实意义1. 引言1.1 康德审美哲学的背景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是18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对伦理学、形而上学、认识论以及审美哲学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在审美哲学领域,康德的理论被视为开创性的,对后世哲学家的审美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审美哲学的背景主要是在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强调理性和自由的重要性,追求真理和美的理念也逐渐被提倡。
康德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了他独特的审美理论,试图通过理性来解释美的本质和审美体验的价值。
康德的审美哲学在当时具有重要性,不仅是因为他对美的定义和价值做出了新的探讨,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审美判断四契机说”这一理论,为后世的审美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康德的审美哲学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以及审美体验的意义。
1.2 康德审美哲学的重要性康德的审美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重要性体现在对审美经验的深入分析和理论建构上。
康德认为审美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体现了人类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的独特性。
审美不仅仅是个人主观的感受,更是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审美标准的体现。
康德对审美经验的概念和判断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提出了许多颇具启发性的见解,对后世的审美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康德《判断力批判》有感——浅谈审美判断之情感判断

读康德《判断力批判》有感——浅谈审美判断之情感判断侯照明
【期刊名称】《美术大观》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 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指出,鉴赏判断并不是认识判断,因而不是逻辑上的,而是感性的(审美的).审美活动既离不开主体的感官感受,也离不开客体的具体可感的感性形式.
【总页数】1页(P49-49)
【作者】侯照明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审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读康德《判断力批判》之"美的分析"有感 [J], 刘同亮;杜鹏
2.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先验的还是经验性的——试论康德《判断力批判》中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J], 杨金刚
3.试论目的论判断力在判断力中的位置——读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J], 刘漫
4.对对象之评判与对对象之愉悦的情感的先后问题何以可能是“理解纯粹鉴赏判断的钥匙”?——以《判断力批判》第九节为基础,对康德纯粹鉴赏判断原理之阐明思路的深入分析 [J], 程培英
5.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之关联 [J], 吴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你知道吗?康德觉得美是没有功利性的。
啥意思呢?就是说当我们觉得一个东西美的时候,不是因为它能给咱带来啥实际的好处,就单纯是觉得它好看、让咱心里舒服。
比如说,看到一朵漂亮的花,咱不会想着把它摘下来卖钱,就是纯粹觉得它美,这种美是不掺杂任何功利想法的。
还有哦,康德说审美判断是具有普遍性的。
比如说,你觉得这片晚霞美极了,你会觉得别人也应该觉得美。
不是说因为你自己的特殊经历或者爱好才觉得美,而是好像有一种普遍的标准,让大家都能感受到这种美。
他还提到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这听起来有点绕哈,但其实就是说,美的东西好像没有特定的目的,但又好像有一种隐藏的目的,让它变得恰到好处。
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不是为了完成某个具体任务而创作的,但就是能让人欣赏和喜爱。
另外呀,康德强调了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协调。
咱们在欣赏美的时候,脑子会自动发挥想象力,同时理解力也在工作,两者配合得好,才能真正感受到美。
比如说看到一幅抽象画,想象力让我们天马行空,理解力又帮我们抓住一些线索,这样美的感受就更深刻啦。
怎么样,康德的这些美学观点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咱们以后看美的东西的时候,说不定就能想起这些观点,对美有更深的体会呢!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儿,下次咱们再一起探索更多有趣的知识!。
浅谈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思想

浅谈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感思想摘要:康德,是18世纪后期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人。
其哲学核心著作之一的《判断力批判》,上卷论及了美学,其中无利害感问题被康德列为审美判断的第一个契机。
在康德以前,对此虽然已经有很多的论述,但只有到了康德才在直接继承英国经验主义的看法的基础上,将内在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心态诸问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用先验的方法对无利害感进行阐发,并且辩证地看待美感与感官快适、美感与道德感的关系。
这不仅确立了美有其自身相对自主的性质和独立的价值,把美从真与善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并且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感思想极具研究价值,本文将从理论来源、理论内涵以及理论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浅谈。
关键词:康德审美无利害感正文:康德,是18世纪后期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人。
康德哲学的核心著作是“三大批判”。
与心灵的三种机能——知、情、意——相对应:《纯粹理性批判》属于哲学,研究“认识机能”,即“知”;《实践理性批判》属于伦理学,研究“欲求机能”,即“意”;《判断力批判》属于美学,研究“情感机能”,即“情”。
而《判断力批判》论及美学的是上卷,即“审美判断力的批判”。
康德的审美判断理论是他美学理论的核心部分,而其中,无利害感问题被康德列为审美判断的第一个契机。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感思想不仅确立了美有其自身相对自主的性质和独立的价值,把美从真与善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并且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审美无利害感的来源美的无利害感问题,古希腊时代就已经有了只言片语。
柏拉图曾经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认为美不是有用、有益或善,也不是视听所产生的快感。
他将美本身不是有效用与文艺除美以外应该还有效用这两个问题明确地区分了开来。
但是这种思想的传承并不顺利。
亚里士多德就曾将美与善混为一谈:“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
”真正系统地倡导美的无利害感问题的是英国经验主义者,而开风气之先的当属夏夫兹别里。
简述康德的美学成就

简述康德的美学成就康德,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哲学界可谓是“家喻户晓”。
大家都知道,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给哲学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过说到他的美学成就,那也是不得不提的。
他的《判断力批判》可以说是美学的“宝典”,里面有许多道道,今天咱们就一块儿聊聊康德在美学方面的那些大招,看看他是怎么从哲学的高山上看美学这片风景的。
康德的美学成就,最有名的可能就是他提出的“审美无利害关系”这一概念了。
要是你觉得自己审美有点儿功利心,那康德可不这么看!他说,当你在欣赏一幅画、听一段音乐的时候,你的评价应该是“纯粹的”。
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实用的好处,不是为了能在朋友圈里装逼,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多有品位,而是因为你看到了那种内心的愉悦,感受到了美的存在。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片美丽的湖边,看着夕阳西下,心里没有别的杂念,就是享受这片景色本身,这种“纯粹的审美”才是康德的核心观点。
康德特别强调,这种审美体验是不带任何私心杂念的,完全是自发的、自由的。
如果你能在这一瞬间做到“无所求”的状态,才算真正理解了康德的美学。
然后,康德还特别强调了“审美判断”的普遍性。
简单来说,就是你对美的感受不只是你个人的事情,其他人也应该能感同身受。
你看,一幅画好不好看,不能光看你一个人喜欢不喜欢,别人的眼睛也得能看出来。
康德认为,审美是人类共通的,哪怕你和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下,但只要是美的东西,我们都能有类似的反应。
所以,当你欣赏一幅艺术品时,心里不只是想着“我觉得它好看”,你其实在心里默默地在说,“这幅画应该是每个人都会觉得好看的。
”如果只有你自己觉得好看,那它的美就有点打折扣了。
康德的这个观点让我们对“美”有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是主观的体验,也是某种“普遍的准则”,是所有人都可以认同的东西。
这不就像是我们吃饭时,看到一道好菜,不仅自己觉得好吃,别人也会赞不绝口吗?再说康德的“美的自由”观念,他认为艺术不受任何外在目的的限制。
康德的美学判断力理论

康德的美学判断力理论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誉为启蒙运动的先驱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深刻而广泛,其中之一就是美学判断力理论。
美学判断力理论是他整个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美学的特性和价值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康德的美学判断力理论基于他对美学的定义。
他认为,美学是一种审美体验,它与道德和认识有别,而是一种纯粹的感性活动。
美学体验不仅包括审美感受,还涉及到我们对于审美对象的判断。
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力是审美体验的关键。
它是我们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使我们能够将个体的感性经验转化为普遍的审美意识。
在美学判断力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感性的直观来接触审美对象,同时,我们也需要运用我们的理性能力来凭借普遍的标准来评判。
康德进一步将美学判断力分为两个方面:感性和理性。
感性方面是指我们对于审美对象的直观感知,比如审美对象的形状、颜色、材质等。
感性方面的判断是主观的,因为它取决于个人的感受和情感。
然而,康德认为美学判断力的真正价值在于理性方面的判断。
理性方面的判断是指我们对于审美对象的普遍性评价。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普遍性的观念,它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因此,我们在进行美学判断时,需要将我们的感性经验转化为普遍的概念。
这里的普遍性并非是指一种客观的共识,而是指一种超越个人感受的普世智慧。
我们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可以把握到美的规律和本质。
康德的美学判断力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美的目的论”。
他认为,美的目的论是审美判断力的基础,也是我们评价美的标准。
美的目的论是指审美对象的内在目的或价值。
一个美的事物应该是独立于其实用性的,它具有一种自身的高贵和纯粹。
在康德眼中,美的目的是一种无目的的目的,就是通过观赏美,我们并不追求任何其他的功利或效果,而是纯粹地欣赏美本身。
康德的美学判断力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美的方法和价值的基础。
美学判断力使我们能够从感性的个人体验中抽象出普遍性的理性评价,使我们对于美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从时间维度新解康德“美的艺术是无功利的”

从时间维度新解康德“美的艺术是无功利的”白永琪(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康德认为从本质来看,审美判断力是一种经过提纯的无功利性目的的情感活动能力,与生理性的认识判断是对立的。
这种审美感受只关注对象的形式,刻意掏空其意义内核,即康德所说的“花,自由的素描,无任何意图地相互缠绕着的,它们并不意味着什么,并不依据任何一定的概念,但却是令人愉快满意的。
”[1]这种纯粹的审美快感一定程度上有些理想化,从“过去时”“进行时”“将来时”这三个细分时间进行切割分析,我们发现很难将审美活动的意义内核完全剥离,它是时刻存在的。
一、审美活动过去时在艺术活动之前,人对美的选择可能是功利的,有目的的。
例如古代文人的艺术创作往往和求取功名联系在一起,当然“功名”分两种,一种为了理想,一种为了私利。
就功名为理想而言,古代知识分子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个人抱负,往往需要步入仕途求个一官半职,这时,一件隐含自己愿望的优美的文学作品就成了很好的敲门砖。
例如孟浩然那首著名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作者用山水画般的浓墨渲染,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壮伟景象,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成为山水杰作,传诵至今。
但孟浩然在创作这首诗之前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求取功名步入仕途以实现为民谋利的抱负,只是表达较为含蓄,通过抒发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张九龄援引之意。
同样,司马光在创作《资治通鉴》前,他的目的也是可以窥探得到的。
在熙宁变法中,司马光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发生严重分歧,这种情况下,他退居洛阳,通过编纂史著,从历史的成败兴亡中,提取治国的借鉴,“使观者自责善恶得失”。
所以有后人说,司马光著史,是其从政治国的另一方式。
由此可见,司马光在艺术创作之前就已经设定了一个目的,即为政治提供参考。
从鉴赏活动的角度来说,读者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之前也可能是有目的。
浅析审美活动中功利性与无功利性

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浅析审美活动中功利性与无功利性⊙王雅惠[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0]摘 要: 在美学中,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对人的生活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
人们在审美的时候,往往会具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功利性,二是无功利性。
不同的人们带有不同的审美需求,这就决定了审美活动的多样性,历史上有不同的分歧,有些学者认为审美是带有功利意图的,有些学者却不以为然,但总的来说,二者始终相互交融,彼此促进。
关键词:美学 审美活动 功利性 无功利性一、对审美活动的不同探讨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创造性实践 。
a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活动之一,同时也作为文学活动的特征之一,它有两个对象:一是审美主体,是在社会实践中也就是审美实践中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二是审美客体,也就是审美主体审美的对象,审美客体被审美主体诠释了不同美的意义,它因为审美主体的存在而存在,而审美主体又在审美客体中欣赏到了美,获得了快感。
在美学中,只要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那就会有功利和无功利之分,不一定所有人都是审美主体,如果不进行审美活动,那这个主体一定不是审美主体,但是所有的审美主体一定是人,不同的审美主体对于不同的审美对象有不同的理解,换句话说,就是审美对象被不同的审美主体所欣赏的话,那它所表现出来的美的意义也不同。
关于西方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便是美感论,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美学有着很深厚的关系,这其中也包含很多哲学家们的探讨,比如说弗洛伊德“情意结的化装满足”说,这意思是说艺术能够引起美感,我们在观察审视一件艺术作品时,它能够让我们注意和观察到它的形式美,这种美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审美主体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是无关功利的,人们欣赏艺术作品只是为了美,而不存在其他的功利意图,审美在直接性上是功利的,企图获得心理上的释放。
康德关于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

康德关于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康德的审美判断,可是个让人一听就头大却又让人欲罢不能的话题。
别担心,我不会给你上一堂哲学课,让你看得脑袋发懵,倒是想聊聊康德是怎么用他那一套深奥的理论,让我们对美的理解变得有点意思。
你得明白,康德的审美判断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他可是有自己的“四个契机”——就像是我们有时候聊到美食,聊到喜欢的电影,聊到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小美好,他在审美上的理解也有一套“独特配方”。
说白了,康德觉得,审美判断不是什么普通的“我喜欢”和“我不喜欢”这么简单的事儿。
他认为,审美评价其实有个不为人知的“隐藏规则”,不仅仅是感官的享受,还是人内心的某种自由表达。
你可能会想,康德这人咋这么拗口,是不是一高兴就开始发哲学难题呢?但其实仔细想想,他说的也有几分道理。
美,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东西,更是一种心灵的共鸣。
而这心灵的共鸣,就是康德所谓的“契机”。
审美的第一契机,就是自由的感觉。
你看哈,很多时候我们说喜欢一个东西,可能是因为它看起来好看,或者味道好吃,或者让我们开心。
康德说,审美体验就是在这种享受中找到了一种自由的感觉。
换句话说,审美并不需要让我们去做选择或者背负责任,它让我们放松,能够完全“随心所欲”地享受这种美好。
你看,很多人喜欢站在窗前看看风景,或者看一部轻松的电影,那种没有压力的感觉,根本不需要任何功利性的目的,这就是自由的体验。
第二个契机就是“普遍性”。
哎呀,这个听起来像是个大词,但其实它说的就是:你能不能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和他人分享,甚至让他人也觉得很美。
康德认为,审美的本质之一就是它可以跨越个人的局限,变得有普遍性。
你吃了好吃的东西,难免会忍不住和朋友们分享吧?同样,一幅画、一首歌或者一场戏,可能你觉得很美,当你把这种美感分享给他人的时候,别人也许会有同样的感受。
这并不是说你一定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但美好之物似乎有它的“普遍性”,可以触动更多的人。
再说到第三个契机,就是“必然性”。
听上去可能有点吓人,但其实康德的意思是,美是有规律的,虽然这种规律不一定能用科学的公式来解释,但它似乎总能带给你某种必然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从康德的鉴赏判断的非功利性出发看审美的超功利性
康德受鲍姆嘉通的知意性的理论和卢梭感情主义的影响,将三大批判置于三个方面,《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是“知”;《实践理性批判》研究的是“意”;《判断力批判》研究的是“情” ,。
康德的唯心论先验论认为,表象不是物象的反应,是刺激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头脑里先验存在的表象再现出来。
从这一基本点出发,他不承认物存在美,所以他的美学谈的鉴赏判断、审美判断、趣味判断也就是美感,有时他也用“美”字。
但实际内容是美感,而美感是先验的,所以他认为美是一种先验的观念。
康德把
asthetisch 一词在审美的和感性的两重意义上来解释。
在《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一章中,康德通过对“鉴赏判断”分析作为对美的分析。
“鉴赏是评判美的能力,但是要把一个对象称之为美的需要些什么,这必须有鉴赏判断的分析来揭示” 康德认为,人们能够一般的审美,(不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称作审美观念的表现。
这种观念是先验的,‘鉴赏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因而不是逻辑上的,而是感性的、审美的。
我们把这种判断理解为其规定根据只能是主观的。
“但是诸表象的一切关系甚至是诸感觉的一切关系都可以是客观的,而这时,这一切关系就是指着某种经验性表象的物。
唯有对于情感的愉快和不愉快的关系不是如此,通过这完全没有标明的客体中的任何东西,相反,在其中
主体是像被着表象刺激起来的那种感觉着自身” 康德的美、美 感是一种先验观念。
康德在谈论美的本质中提出鉴赏判断的第一个契机是从质 上看的,提出:美、美感的非功利性。
这一观点直接受托马斯阿 奎那的影响。
在圣 托马斯阿奎那那里美的本质是非功利的,美 与善相区别。
美与功利、与人的观念无关。
他说:“美的本质上 是不关欲念的。
” 这一观点被康德继承并在《判断力批判》对 其进行了分析。
主体以自己认识能力去把握一座合乎规则、 合乎 目的对象。
自然与人类心理结构同构对应。
判断是逻辑性的,判 断中的表象只与主体的情感相关, 这些经验的表象是感性的,
美的,在此意义上康德认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 客体结合的快感具有功利性。
“凡是我们把它和一个对象的存在 之表象结合起来的快感谓之利害关系。
”美,不联系客体,没有
功利性。
从这点出发他认为:美是自由的,因为他不为客体所拘 在审美的企图里,想象力的活动是自由的。
”美感是超功
利的。
实践派美学观点认为: 美感也就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的“内 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产生的自由之快感。
美感是超越功利性的。
美学要解决的是感性社会的问题, 感性社会具体地与个体的动物 性的直接生存、欲望、厉害相联系。
康德虽然从先验角度出发来 得出美感无功利性油气理论的不合理之处, 但从快感是否与客体 结合来判断这种愉悦是否具有功利性又具有其合理方面, 即美感 不与直接的实用价值、 目的满足而产生。
“审美经验愉快是以其 形式诉诸于审美能力,满足审美需要而产生的。
因而是无功利 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 的全部特性、 全部类特征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而人的类特性 恰恰就是自由的、 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这段论述从主体性实践哲 学的高度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概括, 认为自由、 自觉地实践活动 是人的本质的核心的内容,人的本质这一规定性为我们理解美、 美的创造问题提供了金钥匙。
要想真正的了解人类的审美, 必定 要了解人类的审美创造和其本质与特征。
这些都必须紧密联系人 的主体本质, 在认识和把握人的实践活动特点的基础上进 学的和不快感对其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他认为与
束。
理解美的创造问题、美感问题。
认识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物质存在,它并不被动的、盲目的顺应自然。
通过实践创造活动,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目的来改造自然、发现自然,并在改造中使自然成为“人化自然”,是自然界打上人的烙印。
成为观照和欣赏的对象。
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践着自然的人化。
在这一进程中人类实践活动的自由性构成了审美创造活动的动因和目的。
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自由是人的本质,借用康德的话便是使人的活动达到“合规律的和目的性。
”那么人类不断追求的自由的境界也是审美的境界。
审美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是衡量或象征人类自由生成的一个尺度。
人类实践目的也就是进入一个美的王国。
构建一个审美自由的空间。
黑格尔指出“审美带有
让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
不把它作为利于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
所以美的对象既
不显得受人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
服”。
审美创造不是一种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为美而
美”的消遣娱乐活动,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塑造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一种途径,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趋近
的必经之路。
从这一点来看审美包含着深层的“功利”,即纯粹
的观念功利,是排除感性强制与理性强制的那种自由愉快。
审美活动具有无目的性的形式符合了人类的目的性,才是审美自由。
只有无目的性的形式达到和目的的结果才是审美,所以审美必定
是超越实用功利,符合人类伟大目的的。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似乎对于到底是物质生产产生了人的审美活动,还是审美活动支配着物质生产活动志昂个问题难以辨别,但只要是明确人类的主体自然人化过程是从使用天然工
具满足主体物质生存需要的实践活动开始的,是在主客体的外在与内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产生的,这就可以明确日产生活走向审美化证明了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更能体现出实践主体的自由的愉悦,这种愉悦是超功利的愉悦。
人类依旧在朝向审美自由的道路上前行着。
由于技术理性的侵染,生命几乎完全由理性逻
辑程序所操控,对物质利益趋之若鹜的我们不禁要问“美”何在?自由何在?诗人荷尔德林追问:在这匮乏的时代,诗人何
为?我们也在追问:我们何为?美是情与理的结合,内在自然
的人化是美感的源泉,美感源情而生,美感是生命的灵感。
人类
必将在超功利的审美活动中,朝向审美自由的道路前进。
一F>< tzr
参考书目
美学引论》杨恩寰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判断力批判》康德著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美学四讲》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审美
的视界》宋一苇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