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作者:鲍亚民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3年第19期

□鲍亚民

考点指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也要注意两点:一是“意义”,指文言虚词在

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二是“用法”,虚词除了考意义外还考用法,主要指词性。高考考查

的主要是18个常见文言虚词,但并非全部如此。

考点剖析

1.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卷文言文中考查的文言虚词一般在常见的18 个虚词之内,

但自2010 年起,这个情况发生了变化。如2010 年全国卷Ⅱ考到的“会、遂”,四川卷考到的“益”等。这一动向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2.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多采用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另外,在翻译题中也有所涉及。主流

题型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让考生比较其共同包含的文言虚词

的意义和用法。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

3.值得关注的是,各地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有时将实词与虚词放在一道题目中加以考查,

这就体现出实词与虚词并重的趋势。

知识归类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

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分清实词和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后来引申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结构助词。又如,“之”的基本意义是“往”,后来虚

化为代词、助词、语气词等,成为用得最多的虚词。还有一些词,有时用作虚词,有时又用作

实词,如“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以”,义为“认为”,是动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五人墓碑记》)中的“以”,义为“将,把”,是介词。学习时必须分清。

2.辨析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和不同虚词的相同用法

文言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一个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表达多种语法关系,

如“而”,可以作连词用,也可以作代词用。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修饰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等。又如《石钟山记》中“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前句的“之”作“的”讲(饶州府的德兴县),是助词;后句的“之”作“他”(代苏迈)讲,是

代词。

另外,不同的虚词又可表示相同的用法,例如“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以”和“而”,作用完全相同,都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3.体察虚词表达的不同语气

一段文言文,如果没有虚词连缀其中,就会丢掉“性情”,失去活力。若不用虚词,就表

达不出说话人在表面上的自谦中隐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反复吟咏,体察

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如:“夫”“盖”常表示发语,“者”常表示提顿,“得无”“无乃”常表示推测、反问等。常用的文言虚词只有几十个。越是常用的虚词,

用法往往越是灵活。如果确实掌握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阅读时就可以扫除虚词方面的一大障碍。

4.通晓古今的不同用法

要确切了解虚词的作用,还应该与白话比较,了解它的变化,懂得它和白话中哪些词哪些

说法大体相当。

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下列四种:

(1)少数沿用下来。如“学然后知不足”《( 学记三则》)的“然后”,今仍作“然后”。“使吾勇于就死也”《( 与妻书》)的“于”,今仍有“善于“”敢于”等用法。

(2)有的完全消失。例如作发语词的“夫”“盖”,起提顿作用的“者”,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之”等等。

(3)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例如“所以”,在文言文里多表示原因或凭借的,现在则表示结果。

(4)有的改用了别的词。例如“于”字在文言里能起多种介绍作用,现在则分别用

“在”“向”“到”“对”“从”“同”“给”“比”“被”等介词代替;语气助词“矣”,

现在一般改用“了”;“乎”一般改用“吗”“呢”;结构助词“之”,现在一般改用“的”,等等。

5.注意一些特殊情况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1)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如“诸”放在句中是等于“之于”,如“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放在句末时等于“之乎”,如“不识有诸?”《( 齐桓晋文之事》)。又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中的“焉”,就相当于“于之”,在那里。其他如“盍”,相当于“何不”;“叵”,相当于“不可”等。

(2)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有时是两个词连用(较多),有时是三个词连用(较少)。用在句首的,如“藉弟令毋斩”《( 陈涉世家》)中“藉弟令”是三个假设连词连用。用在句末的,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焉耳矣”;“吾罪也乎

哉!”《( 左传·崔杼弑齐庄公》)中的“也乎哉”是三个语气助词连用。两个助词连用的现象

较普遍。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连用,不论是两个或三个,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

(3)双音单音。文中有些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另一个是

实词),发展到白话变为一个双音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用现代语意去解释就会错。例如:“吾祖死于是”《( 捕蛇者说》)中的“于”是“在”的意思,“是”指“捕蛇这件差事”,不同于白话的连词“于是”。此外还有“无论”“可以”“从而”“其实”“虽然”等,都不要

简单地用现代的语意去解释。

教你一招

复习文言虚词,首先要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特别是结合典型例句来识记

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同时了解一些推断虚词意义的方法技巧。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常用

的推断方法:

1.结合语法结构进行推断

运用这种方法要首先根据虚词所处的位置,结合它所在的短语构成或整个句子的成分划分

进行推断。如下面几个“之”字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做“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

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2.根据虚词的对应位置进行推断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

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

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东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