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是用来表示语气、体态、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用词。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如下:
1.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已经发生,也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
语气。
例如:“已而后知其所以然矣。
”、“自与先生辞,今三年矣。
”、“何事不伤人哉!”、“敷裘(fū)而辞了。
此干戈一也。
”
2.之:表示所属关系或方向性,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向”,
还可以表示动词的补充。
例如:“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
有坚忍不拔之志。
”、“直北之山”,“之言如君之语。
”
3.乎:表示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如:“此之谓乎?”、“孔子受命于周而之昭公之时……君乎!”、“安
得其芳名之乎?”
4.而:连接并列词语、句子、动词与宾语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却”。
例如:“一言而当之者,吾以穷久矣。
”、“病而后自既
至人皆死。
”、“敬告诸公,随便而言。
”
5.以: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因为”。
例如:“以求利者群,以违天者少。
”、“以讹传讹。
”、“以怀先王之志”。
6.于:表示处所、方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向”。
例如:“维何不”,“于今著之”,“君子之德于其所偶。
”
总之,文言虚词在文言文的表达中起到了连接词语、表示语气和调节句子结构等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现在变为一个双音词,解释时要当 两个词来理解,如:“于是”、“所以”、“可以”等。 (注: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见配套资料《制胜锦
囊》)
1.语法切入法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如: ①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 代“妪”,可译为“她”。
为介词,译为“用”、 拿”, 何以济”即“以何济”;第二个“以” “ 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D 项中两个“乃”字都是副词, 译为“竟然”。A、B、C 三项中的虚词从意义到用法均不同,正 确答案为 D。 【参考答案】D
3.(2010 年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 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 焉”即“能够看到它”。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
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6.词语替代法 答题时先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你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 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看看替代后文意 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
专题十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 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 常见文言虚词 ” , 以考纲列出的
考点分布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理解常见 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 意义和用 法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 之”18 个常见文言虚词为重点。对常见文言虚词 用法的理解,是指对阅读材料中出现的文 言虚词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其用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是指一类功能虚弱、往往没有独立含义的词语。
虚词通常没有具体的指代对象,也不具备表述事件、性质或情感的能力。
虚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连接词、助词或虚词副词的作用,用以连接或标识动作、状态和关系等。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的”、“之”的关系,用于连接名词与名词或名词与形容词,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东方之国”、“学之深”。
2.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或“啊”。
例如:“何乎”,意为“何事呢?”;“不攻自破者,人乎人也”,意为“不攻自破的是人吗?”3. 而:用于连接并列成分,表示转折或递进关系。
例如:“父子之别,如是而已”;“志之大者,愈艰苦而愈可贵”。
4. 所: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被动的意义。
例如:“所行者,不以己之私欲也”。
5. 为:用于表示目的、结果或理由。
例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子曰:‘为政以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 以: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手段或方式。
例如:“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以降维持纪律”。
7. 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手段。
例如:“胡人有善射者,受中国为师焉”,表示时间;“于乎千里之外,可以鄂矣”,表示地点;“忠信者,不为自己,视于事,顺于时”,表示手段。
8. 与:用于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示共同、对比或连接关系。
例如:“短兵不能与长兵共战”;“与时俱进”。
9. 又:用于连接两个动作的时间,表示先后顺序。
例如:“今日之事,有世俗者,有独我者。
大家必不能又如我”。
意为“今天的事情,有世俗的,有只有我一个的。
大家必定不能再像我这样”。
10. 乃:表示结果或转折关系。
例如:“虞舜用九服,乃登帝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吾与父母曾订,今乃取尔”。
11. 其:用于连接名词或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她的”、“它的”。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阐释】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中常见文言虚词,是以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
文言虚词数量虽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
考查这些虚词,不要求刻板的记忆,只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理解并分辨出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考点梳理】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乃不敢引疾B.御制诗以纪其事臣乃敢上壁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四海好学能文者D.去而人爱思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临清流而赋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A项中乃均解释为才;B项中第一句以解释为来,表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顺承关系;C项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第二句中者为助词,和后句中的也构成判断语气;D项第一句而表示折关系,第二句而表示顺承关系。
【答案】A例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A.且则所B.以于因C.且则因D.以于所【解析】本题采用6个虚词选词填空的方式进行考查。
处说的是王尧臣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
以,介词,表原因,合乎句意;且不合适。
处是说范伟在刘敞被召还之后翻供的次数至四五次之多,用介词于,组合为至于,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则,连词与副词用法均不通。
处说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时引经据典来讽谏,虽然因与所都有凭借的意思,但句中凭借的内容在前、行为目的在后,用因字更为恰当;所凭借的内容大都在后。
【答案】B从历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来看,命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在第卷中进行考查。
近几年来一直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其特点是将8个句子分为四组,要求考生比较,判断每组两句中虚词用法的异同,其中每组的第二个语句一般出自教材相关的篇目。
高考复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 通用(免费下载优秀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目标:、辨识常见文言虚词的类别;、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积累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读考点,了解考纲要求、考试题型;、了解词的类别及划分标准;、掌握代词的类别及常见代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内容:考点解读、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解读①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
②所谓“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就是说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同时用法也不同。
、命题规律从近几年高考试卷来看,其命题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题型相对稳定试题大都采用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
②考查相对集中,热词考查密度大考试说明规定的个虚词,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以”“而”“乃”“其”“之”“为”。
③常见题型有以下几种:Ⅰ、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考查四个虚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往往是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本中相同的虚词进行比较。
这是最常见的考查方式。
Ⅱ、要求在同一阅读材料中对不同句子中相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异同。
Ⅲ、把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结合在一起考查。
文言文翻译中一般都有这样的体现。
词的类别从词的类别来说,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对二者的区分标准有二:一是以意义为标准,意义实在的叫实词,意义空虚的叫虚词;二是以功能为标准,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是虚词。
按第一个标准,实词有“名、动、形、数、量、代”,虚词有“副、介、连、助、语气、叹、拟声”;按第二个标准,实词包括“名、动、形、数、量、代、副、叹、拟声”等,虚词包括“介、连、助、语气”。
一般古汉语依第一个标准(代词归为虚词),现代汉语依第二个标准。
第二部分__专题六__第二讲__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二、副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 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常用的副词有 “乃 其、且、则”等。有时,会直接设题考查辨析副词的不 同意义和用法。
副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句子的状语,所以传统上又 称为“状字”。有些谓语性的副词有时也可以作谓语 或者补语。
在古代汉语中,由于其往往是由动词、形容词、 名词、代词等虚化而来,并且副词表示的意义比动词、 形容词、名词等要虚一些,所以传统上把其归入虚词 范畴。 古今副词相同的地方是都能充当状语,修饰动词 和形容词性成分;不同在于有些古代副词能充当谓语 或加在名词性谓语前,另外一些副词的古今用法和意 义上也是有差异的,这些词要重点掌握。
相同的一组是 ①此则 A. ②无以,则王乎 ①若属皆且 B.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 D. ①徐公何 ②至于誓天断发„„何其衰也 ①乃 ②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 ( )
解析:选 D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A项,则: ①副词,表肯定,就是;②连词,那么。B项,且:副词, 将要;②连词,尚且。C项,何:①副词,表反问,怎么; ②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多么。D项,乃:①
的、 他、 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
代词
宾语
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 词 而、何、乎、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则、者、之、与 。
文言虚词
一、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除此之外,还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 (1)无定代词:或和莫。 (2)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如“而”
惑而不从师。
表转折关系。然而、可是、却。
弃甲曳兵而走。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于、与、则、者、之)十二、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
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2.依靠,凭借。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3.表条件,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
4.表方法。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二)连词1.表原因。
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二)副词。
表承接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译文: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
③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
(《段太尉逸事状》)译文:(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④因招樊哙出(《鸿门宴》)译文:于是招樊哙出来。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配套课件]
4.从题型看,都是选择题,全部选自材料:从阅读材料中
选出 8 个句子,编成 4 组,选出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或相同)
的一组,一道题考 4 个虚词。 附:2006~2013 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东高考“常见文言虚词”考查情况一 览表 年份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考查的虚词 以、因、乃、为 而、以、所、于 因、与、以、于 其、之、以、乃 年份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考查的虚词 之、为、所、于 其、以、之、且 为、之、所、以 以、为、而、者
4.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 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 “者”、“也”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 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 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再 如有些虚词是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发感情、表关联等。根 据标志性词语,可以推知其用法。如:
5.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多是对文
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文言虚词进行考查的,如“以、之、其、
而、为、于、且”,对这些虚词可以作重点记忆。以 2011 年和 2012 年全国 17 套高考题为例,这些虚词考查的频率如下:2011
年考查了 14 个文言虚词,其中“以”在 6 套卷中出现,为最多,
“所”、“且”、“则”、“乎”、“与”、“者”考查了 1
至 2 处。可见,18 个虚词里面是有热点、重点的。当然出现频 度不高的虚词也不能忽略,毕竟过去不考不代表以后不考。
6.注重整理、归类。在平时的训练中注重整理、归类、辨
识,以练习来检验自己的记忆效果,以整理、归类来理清记忆 的思路,以区别对待来分清特殊用法与一般用法,积累便有了 定时的反刍。同时,以课文例句来反推意义及用法也是行之有 效的复习记忆虚词的方法,不妨认真揣摩使用。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隐性考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个关系”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16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十。
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一)用法与意义的关系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高考试卷中虚词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
因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漫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三)寻同与析异的关系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的都是“比较异同”题型,而且命题者所设计的“意义和用法不同”选项都具有“同中有异”的特点,探究其具体情况,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句位相同,词性不同;词性相同,作用不同。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文言虚词是一类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语气、修饰词性等的词语,在古代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总结:1.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之”。
例如:“君子之道”(君子的道德标准)。
2.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但是”、“并且”等。
例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习起来不知疲倦,教导别人毫不厌倦。
3.乎: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等。
例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地的规律是损耗本份上还有余,满足不够。
4.也: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
例如:“世之奇伟、瑰怪、多见者皆出于无功名之后,一介布衣。
”(世界上的奇异、奇怪、多见的都是没有功名的人。
5.乃:表示因果关系、推论、转折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于是”、“可见”等。
例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
6.才:表示程度低或时间晚于预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才”、“还”。
例如:“独不见夫大诗人之所以为大者,固有以其发于前古才也。
”7.曰:表示说话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称”等。
例如:“人曰:使石有知”(人们说:如果石头有知觉)。
8.若:表示条件、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如”。
例如:“若非中道而废,则不可复保持人之正之心也。
”总的来说,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各个成分、表达语气、修饰词性等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的使用较为灵活,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句子结构进行理解。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九、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
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 解,挑选其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理解“乐其无已乎”一句中的“其”字。在 文言中,“其”除了代词外,还表语气,如“吾其
还也”,表婉商,译成“我们还是……吧”;
如“其可怪也欤”表反问,译成“难道…… 吗?”;如“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译成“大
概……吧”等。在这里,“乐其无已乎?”是个反
问句,表达的意思是肯定的。代入“快乐难道没有
穷尽的时候吗?”最合适。因此推断“其”表反问
语气。“其孰能讥之乎”与此同,两个“其”的用 法是相同的。
答题思路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代入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辨别、确认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①“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五、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 必须联系语境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 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 例②③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 例②③“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 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 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 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
文言文阅读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牛刀小试
1、日食饮得无衰乎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在国乎 3、壮士,能复饮乎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乎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7、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表揣测语气 2、表反问语气
3、表疑问语气 4、表商量语气
5、表反问语气 6、表疑问语气 7、表感叹语气
如同,像。
(3)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再说、至于。近似“要说 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 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牛刀小试
1、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 2、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
1、第二人称代词,你 2、副词,只有 3、副词,竟然 4、副词,才 5、副词,就是 6、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7、副词,竟然
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18年I卷)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作为先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20年高考I卷】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 属少有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21年高考I卷】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君主讨厌听他人揭短,那么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奸佞);君 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那么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
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
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用来衬托实词,在句中起着连接语气、表示感叹、疑问、叙述、加强语气等作用的虚词。
文言虚词的使用是文言文语言风格的特色之一,也是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难点之一。
下面将逐一介绍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
一、乎“乎”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常用虚词,具有多种用法。
1、表示疑问: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例如:“天与乎哉?”(《庄子·逍遥游》)2、表示加强语气:常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加强语气。
例如:“廉耻乎不居?(《论语》)3、表示叙述:常用于句中,表示叙述、连接的作用。
例如:“自堯舜至於湯,不於乎芝艾”(《左传》)4、用于句末,表示感叹:例如:“城作之乎”(《楚辞·九歌》)二、矣“矣”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
1、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断定:例如:“可乎矣,朕必与之游”(《庄子》)2、用于句末,与“乎”相连,表示反问:例如:“有人焉矣?”(《论语》)3、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或祈使:例如:“善哉善哉”(《庄子》)4、与“在”连用,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例如:“在哉乎”(《尚书》)三、哉“哉”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
例如:“夫孰与吾知哉?(《庄子》)四、耶“耶”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例如:“民与耶,何如?”(《论语》)五、欤“欤”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例如:“食欤?”(《易传》)六、兮“兮”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疑问或加强语气。
例如:“悠兮其若善处”(《庄子》)七、尔“尔”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肯定、反问或表示加强语气的情感。
例如:“尔小子何患乎?”(《礼记》)八、某“某”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用来替代不确定的人或事物。
例如:“彼一且固知某,不敢独断”(《左传》)九、乃“乃”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常用作连词,表示结果、原因、条件等。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那些没有具体意义的词语,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和补充等作用。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有18个,包括了助词、连词和语气词。
下面将逐个介绍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动作的结果。
例如:“吾父之书”表示“我父亲的书”;“食之”表示“吃掉”。
2. 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示问句的语气。
例如:“何以言之乎?”表示“怎样才能说得清楚呢?”3. 者:用于句尾,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行者”表示“我去”。
4. 矣:用于句尾,表示肯定或停顿的语气。
例如:“已矣”表示“已经了”;“行矣”表示“可以走了”。
5. 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
例如:“吾也能来”表示“我也会来”。
6. 与:用于句中,表示动作的对象。
例如:“与人为善”表示“与人做好事”。
7. 乃:表示转折、结果或连词。
例如:“是乃”表示“就是”。
8. 以:表示手段、理由或目的。
例如:“以此为证”表示“以此为证据”。
9. 于:表示时间、地点等。
例如:“于今日”表示“在今天”。
10. 皆:表示全部或都。
例如:“皆知此事”表示“大家都知道这件事”。
11. 自:表示起点或动作来源。
例如:“自此”表示“从此”。
12. 若:表示条件或比较。
例如:“如此”表示“这样”。
13. 将:表示将来的动作或推测。
例如:“将行”表示“将要去”。
14. 乎:用于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明声乎?”表示“你明白吗?”15. 固:表示肯定或强调。
例如:“固然”表示“确实如此”。
16. 亦:表示也或同样。
例如:“亦可”表示“也可以”。
17. 焉:表示地点、程度或方法等。
例如:“何以?”表示“怎么样?”;“焉得”表示“怎么能得到”。
18. 哉: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如:“何其喜哉!”表示“多么高兴啊!”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连接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作用,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使句子更加丰满和传神。
在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时,对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所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句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的“意义”:
主要指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词 ,或该词在句中是什么意思。代词、副词、介 词、连词和大部分助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对 应的词语,只有极少数助词在文言中起一些结 构上的作用,现代汉语中不用,没有意义。
虚词的“用法”:
主要指是什么词性、什么成分或在表情 达意(语气)上起了什么作用。
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
等。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
副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 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词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才 竟 表祈使
主要有“和、跟、同、与、或、及” 等,表示并列、选择或递进关系。
例如: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前后可以颠倒,意思不变 (连词)
连词
连接复句或分句的连词:“而且、并、并且、或者、 只有、不管、无论”等连词既可以连接词或短语, 也可以连接分句。 例如: 1.这种皮革表面光滑而且柔软。 2.我的手突然停住了,并且紧张地发现自己的手在 颤抖。 例如:河水清且涟漪
叹 词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学不可以已 A、少数沿用下来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与”,为“跟、同”,介词。因为“与” 分别与后面的名词“(周)访”“贼”构 成介宾短语,故用作介词。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难以具体指代的词语,主要用于语法功能或句法结构的表达。
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其中常见的有义助词、状助词、声助词、副助词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义助词1. 之意义:表示动作的发出方和受事方的关系,通常译为“的”。
用法:在句子中作为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秦之破楚也,三月而后得胜。
”(《史记·秦始皇本纪》)2. 乎意义: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通常译为“吗”、“啊”、“呢”等。
用法:在句子中独立使用,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苍天乎,弄璋之善者也。
”(《左传·哀公十六年》)3. 而意义:连接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通常译为“而且”、“却”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起承接作用。
例如:“吾闻之诚多而碎者乎,望诸弟!”(《左传·文公八年》)4. 乃意义:表示结果或推断,通常译为“于是”、“因此”。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引起结果或推断,常与“故”相对。
例如:“深构念也,故行自守以好谨,乃知君子之于国也。
”(《礼记·中庸》)二、状助词5. 也意义:表示肯定、感叹、提问、推测等语气,通常译为“了”、“啊”、“吗”等。
用法:在句子末尾或句中独立使用,用来表示语气。
例如:“明乎哉!礼之有恒,民之有穷也”,(《礼记·大同篇》)6. 焉意义:表示动作、状态的场所,通常译为“在”、“往”。
用法:在句子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进行的场所。
例如:“斥之东南隅焉,具之以闾巷。
”(《周礼·春官宗伯》)7. 兮意义:表示语气的停顿和思索,通常译为“啊”、“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思索、停顿等语气。
例如:“有德者,先古之达人,师古之贤人。
兮,未有尝见之;然灵然致之。
”(《老子》)8. 矣意义:表示语气的断定或肯定,通常译为“了”、“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完结、断定或肯定的语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与”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2.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接着”、“就”、“才”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④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作者:鲍亚民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3年第19期□鲍亚民考点指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也要注意两点:一是“意义”,指文言虚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二是“用法”,虚词除了考意义外还考用法,主要指词性。
高考考查的主要是18个常见文言虚词,但并非全部如此。
考点剖析1.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卷文言文中考查的文言虚词一般在常见的18 个虚词之内,但自2010 年起,这个情况发生了变化。
如2010 年全国卷Ⅱ考到的“会、遂”,四川卷考到的“益”等。
这一动向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2.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多采用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另外,在翻译题中也有所涉及。
主流题型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让考生比较其共同包含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
3.值得关注的是,各地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有时将实词与虚词放在一道题目中加以考查,这就体现出实词与虚词并重的趋势。
知识归类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
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分清实词和虚词文言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
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后来引申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结构助词。
又如,“之”的基本意义是“往”,后来虚化为代词、助词、语气词等,成为用得最多的虚词。
还有一些词,有时用作虚词,有时又用作实词,如“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以”,义为“认为”,是动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五人墓碑记》)中的“以”,义为“将,把”,是介词。
学习时必须分清。
2.辨析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和不同虚词的相同用法文言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一个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表达多种语法关系,如“而”,可以作连词用,也可以作代词用。
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修饰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等。
又如《石钟山记》中“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前句的“之”作“的”讲(饶州府的德兴县),是助词;后句的“之”作“他”(代苏迈)讲,是代词。
另外,不同的虚词又可表示相同的用法,例如“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以”和“而”,作用完全相同,都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3.体察虚词表达的不同语气一段文言文,如果没有虚词连缀其中,就会丢掉“性情”,失去活力。
若不用虚词,就表达不出说话人在表面上的自谦中隐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
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反复吟咏,体察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
如:“夫”“盖”常表示发语,“者”常表示提顿,“得无”“无乃”常表示推测、反问等。
常用的文言虚词只有几十个。
越是常用的虚词,用法往往越是灵活。
如果确实掌握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阅读时就可以扫除虚词方面的一大障碍。
4.通晓古今的不同用法要确切了解虚词的作用,还应该与白话比较,了解它的变化,懂得它和白话中哪些词哪些说法大体相当。
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下列四种:(1)少数沿用下来。
如“学然后知不足”《( 学记三则》)的“然后”,今仍作“然后”。
“使吾勇于就死也”《( 与妻书》)的“于”,今仍有“善于“”敢于”等用法。
(2)有的完全消失。
例如作发语词的“夫”“盖”,起提顿作用的“者”,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之”等等。
(3)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
例如“所以”,在文言文里多表示原因或凭借的,现在则表示结果。
(4)有的改用了别的词。
例如“于”字在文言里能起多种介绍作用,现在则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比”“被”等介词代替;语气助词“矣”,现在一般改用“了”;“乎”一般改用“吗”“呢”;结构助词“之”,现在一般改用“的”,等等。
5.注意一些特殊情况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1)兼词。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如“诸”放在句中是等于“之于”,如“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放在句末时等于“之乎”,如“不识有诸?”《( 齐桓晋文之事》)。
又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中的“焉”,就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其他如“盍”,相当于“何不”;“叵”,相当于“不可”等。
(2)虚词连用。
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有时是两个词连用(较多),有时是三个词连用(较少)。
用在句首的,如“藉弟令毋斩”《( 陈涉世家》)中“藉弟令”是三个假设连词连用。
用在句末的,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焉耳矣”;“吾罪也乎哉!”《( 左传·崔杼弑齐庄公》)中的“也乎哉”是三个语气助词连用。
两个助词连用的现象较普遍。
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连用,不论是两个或三个,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
(3)双音单音。
文中有些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另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白话变为一个双音虚词。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用现代语意去解释就会错。
例如:“吾祖死于是”《( 捕蛇者说》)中的“于”是“在”的意思,“是”指“捕蛇这件差事”,不同于白话的连词“于是”。
此外还有“无论”“可以”“从而”“其实”“虽然”等,都不要简单地用现代的语意去解释。
教你一招复习文言虚词,首先要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特别是结合典型例句来识记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同时了解一些推断虚词意义的方法技巧。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常用的推断方法:1.结合语法结构进行推断运用这种方法要首先根据虚词所处的位置,结合它所在的短语构成或整个句子的成分划分进行推断。
如下面几个“之”字的用法:①先妣抚之甚厚。
(归有光《项脊轩志》)“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 庄子·秋水》)“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做“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④辍耕之垄上。
(司马迁《陈涉世家》)“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
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2.根据虚词的对应位置进行推断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①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贾谊《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经·东山》)“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3.结合虚词的特殊位置进行推断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标志性词语。
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
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王羲之《兰亭集序》)“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苏洵《六国论》)“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范仲淹《岳阳楼记》)“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韩愈《师说》)“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4.结合句式特点进行推断有的虚词的用法跟句式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可根据句式特点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下面加点的虚词:①多于·南亩之农夫。
(杜牧《阿房宫赋》)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苏轼《石钟山记》)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