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名的股票指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知名的股票指数
中国有两个证券交易所,一个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一个是深圳证券交易所,因此,中国的股票市场分为上海股市和深圳股市两块,俗称沪市和深市。
参照各国股市的标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设计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各类市场指数,以反映整体市场的不同侧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证综合指数和深圳成份指数,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指数。
下面作简要介绍。
1、上证综合指数
上证综合指数全称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股价指数,简称为上证指数。
它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反映上海股市总体走势的统计指标,是由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全部股票为计算范围、以总市值为权数的加权综合股价指数。
上证综合指数的构成包括A股、B股和基金。
该指数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准日(所有行情分析软件的数据库资料都是从此时段开始的),基日指数为100点,自1991年7月15日开始发布。
1992年2月2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增设了上证A股指数与上证B股指数,以反映A股和B股各自的走势。
1993年6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又增设了上证分类指数,即增设了工业指数、商业指数、地产指数、公用事业指数、综合指数,以反映不同行业股票的各自走势。
200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选取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沪市上市公司样本股,发布了新上证指数,以反映这批股票的市场走势。
新上证指数以2005年12月30日为基日,以该日所有样本股的市价总值为基期,基点定为1000点。
新上证指数简称新综指,指数代码为000017,于2006年1月4日正式发布。
但该指数一直未引起市场重视,其市场指导意义不大。
上证综合指数对新股的处理也经过了几次变化。
最初是新股上市的第2个交易日开始列入计算范围;后来在股市低迷的时候,新股上市的当天就被列入了计算范围;目前是新股上市后的第11个交易日才被列入计算范围。
如中国石油于2007年11月5日上市,11月19日才被纳入样本股进行计算。
总体来看,上证综合指数虽然为国人所倚重,但其本身的缺陷是比较大的。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其总股本并不等同于流通股,所以以总市值作为权数的上证综合指数必然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难以正确反映股市的运行趋势。
比如,若按照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合指数最高值为6124点来计算,意味着当时的上证综合指数比之1990年12月19日的100点上涨了61倍,即几乎所有的股票价格都上涨了61倍,但事实上,绝大部分股票的涨幅都远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这就是上证综合指数带给交易者的误导,权重大的股票对大盘指数起到了脱离实际状况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上证综合指数目前已成为超级主力控制大盘走势的市场工具,使股票指数的走势与大部分股票的涨跌相背离。
如在2008年11月3日,若按沪市总市值来排序,中国石油以16840亿元排在第一位,但如果按其416亿元的流通市值来计算,则其只能在当时排在第13位。
也就是说,只要相对不多的资金,主力就可以操纵权重最大的股票,以畸形的扭曲股指的涨跌幅度。
中国石油于2007年11月19日计入上证综合指数时,其权重达到了23.53%(当日该股收盘时的总市值/当日沪市收盘时所有股票的总市值=23.53%),当时大盘的指数为5300点,如果中国石油跌10%,就会导致大盘跌2.35%或125点,而使中国石油涨/跌10%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比如,2008年9月19日,中国石油涨停,成交金额只有3.1亿元;第二日继续涨停,成交金额也只有21亿元;2008年10月27日,中国石油下跌6.4%,成交金额不过2.7亿元。
再翻开中国石油和沪市大盘的分时走势图,交易者可以明显地看到两者的走势何其相似。
尽管如此,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市场交易者对于现有的上证综合指数的依赖仍然十分强烈,除非现存的上证综合指数停止使用,否则上证综合指数的位置、涨跌、成交量等仍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交易者的决策,使这种不合理的参考标准继续延续下去。
就目前来看,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指数共有四大类总计27种:
1)样本指数类
上证180
上证50
180金融
180治理
红利指数
治理指数
中型综指
上证180全收益
上证50全收益
180金融全收益
180治理全收益
上证红利全收益
治理指数全收益
中型综指全收益
沪深300指数
2)综合指数类
上证指数
新综指
3)分类指数类
A股指数
B股指数
工业指数
商业指数
地产指数
公用指数
综合指数
4)其他指数类
基金指数
国债指数
企债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