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_受精作用

受精

Fertilization

受精(fertilization)是精子与卵子相互融合生成受精卵的过程。

排卵后的12小时发生于输卵管的壶腹部。

排卵、受精、卵裂球、植入的过程Ovulation,Fertilization,Blastomere,Implantation

一、精子和卵子的结构(一) 精子结构

1.顶体,acrosome

?精子细胞的溶酶体经过变化形成一个大的囊泡

称为顶体泡(acrosomal vesicle)。

?顶体泡与精子细胞膜、核模相贴并增大,形成

双层膜帽覆盖于核的前2/3,即为顶体。

?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和糖蛋白,如透明质酸

酶、酸性磷酸酶、顶体蛋白酶等,总称顶体酶。

其中透明质酸酶和顶体素在受精过程中其作用

最大。

?受精时顶体酶释放,有助于精子穿过卵的透明

带。

2.核

?精子细胞中,与DNA结合的组蛋白相继被过渡性蛋白质(transitional proteins)、精蛋

白替代。然后DNA与精蛋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包装,致染色质高度浓缩、包裹在一个非常小的空间内。

?若组蛋白未被精蛋白完全替代,或过渡性蛋白质在核内持续存在,精子核就不能发育成熟。这种精子没有受精能力,在精液中比例过高常导致男性不育。

3.中体、尾部

?线粒体鞘和鞭毛

?精子细胞的两个中心粒移向核的尾侧,微管形

成轴丝伸向细胞尾部,随细胞变长相应伸长。

?部分线粒体聚集在轴丝近侧段形成线粒体鞘。

?细胞质向尾部汇集并脱落。经过上述变化,精

子细胞从圆形转变为蝌蚪状的精子。

(二) 卵子结构

Landrum Shettles, IVF pioneer, Columbia-

Presbyterian Hospital, Ovum

Humanum,1960. 93 years,2003.

原核,pronulei

卵黄,yolk

卵黄膜,ovum vitelline membrane

卵黄间隙,perivitelline space

透明带,zone pellucida

1. 卵泡细胞(follicular cells)和放射冠(corona

radiata)

?为卵提供营养,信息。

?放射冠是长柱状、排列紧密的卵泡细胞。

?放射冠细胞的突起和卵的微绒毛在透明带中通过桥粒连接和缝隙连接连接,交换物质,沟通

信息。

2. 透明带(zona pellucida)

?卵与卵泡细胞间的均质、折光强的嗜酸性膜,约5um,由糖蛋白ZP1,ZP2,ZP3组成。ZP3与精子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可以激活精子的顶体反应。

3. 卵黄膜(ovum vitelline membrane)

?遍布微绒毛

4. 卵原核(ovum pronucleus)

?排卵前的瞬间,初级卵母细胞完成减数分裂I,

并进行减数分裂II,停止在减数分裂II的中期。?排出的卵是处在减数分裂II的次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II完成后形成1个二倍体的极体(polar

body)。

5. 卵黄(yolk)

?卵的细胞质,功能成分,供受精卵发育的营养

物质,蛋白酶、蛋白激酶,母系遗传遗传物质。?由不对称分裂形成。

二、受精过程

(一)精子获能sperm capacitation

1. 直接取自附睾尾的精子不具备使卵受精能力

?精子在睾丸的曲细精管内生成以后,从形态上来看,已形成蝌蚪状精子。

?但经实验证明,睾丸内的精子并不具备受精能力。睾丸精子还需在附睾内经历精子成熟过程。

?直接取自附睾尾的精子不具有受精能力,而把这些精子放在雌性生殖道内若干时间后,即在女性生殖道内经历获能过程,经历再取出作体外受精试验,才具有受精能力。

2. 去能因子

?射出的精子表面附着有附睾和精囊腺分泌的一种去能因子。

?去能因子是低分子量多肽和高分子量糖蛋白,它们使精子暂时失去受精能力。

3. 获能

?所谓获得过程即为去除精子表面去能因子,使精子获得受精能力的过程。

?获能的本质是:

?精子在子宫或输卵管中,覆盖精子表面,特别是顶体区的精浆物质和去能因子逐渐被去除,暴露出精子受体部位而使精

子特异地与卵的受体或者卵释放的物质相作用,并在与卵的

外围屏障(如放射冠、透明带)接触中发生顶体反应。

4. 体外获能

?虽然正常情况下获能在雌(女)性生殖道中发生,但也可用各种实验条件离体诱发,这是临床上进行人工体外受精得以成功的基础。

?培养液中加入Ca2+, HCO3, 白蛋白,输卵管液

?试管直立,静置过夜

5. 穿卵实验

(二)顶体反应acrosome reaction

?在透明带蛋白ZP3与精子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介导下,精子与透明带粘附并释放顶体酶,这一过程称作顶体反应。

?在顶体酶的作用下精子穿越透明带与卵细胞膜接触并融合。

(完整版)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练习题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练习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形成配子多样性原因的一组是() ①交叉互换②同源染色体联会③同源染色体分离④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能产生4种类型配子的基因型是() A.YyRR B.MmNnPP C.BbDdEe D.Aabb 3.人类的卵细胞比精子大得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卵细胞含有更多的染色体B.形成合子时,卵细胞起主导作用 C.卵细胞为受精卵的发育贮存着营养物质 D.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遗传物质 4.下图是部分同学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中制作的细胞分裂模型,其中错误的是() 5.下列关于受精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受精作用也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的过程 B.受精卵的绝大部分细胞质来自于卵细胞 C.受精过程使卵细胞的生命活动变得活跃 D.同一双亲后代遗传的多样性只与卵细胞和精子的随机结合有关 6.某动物精原细胞中有3对同源染色体,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同时含有3个母方染色体的配子占() A.1/2 B.1/4 C.1/8 D.1/16 7.图中a、b、c、d分别是一些生物细胞某个分裂时期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a图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 B.b图表示人的成熟的红细胞分裂的某个阶段 C.c图细胞分裂后将产生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极体 D.d图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 8.动物的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中的不同点是() ①次级卵母细胞将进行普通的有丝分裂 ②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③一个卵原细胞经染色体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 ④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9.下列关于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受精作用

第二节受精作用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第一中学戴芙蓉 一教材分析 《受精作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图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一单元第1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细胞减数分裂的基础上进行的,又是生命发展的开始,对生命从微观到宏观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讲解精子和卵细胞的融合。教材首先以人的受精卵的形成为例,描述了受精作用发生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细胞向输卵管的运输、识别和融合的过程;其次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阐明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最后阐述了受精作用的意义,为今后学习进化奠定基础,学习完本节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尊重生命。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简述精子和卵细胞向输卵管的转运; 2.举例说明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过程; 3.解释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 4.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提高学生 根据资料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情感目标】探讨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过程,体验生命诞生过程的规 律性和客观性,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精子和卵细胞的融合。 【难点】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 四课前准备 PPT课件及受精作用相关视频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意图 设疑导入 引入新课 1.受精作用的定义 2.受精作用的场所【多媒体展示】你几岁了? 【提出疑问】大家可以发现 同一年出生同学在回答这个 问题的时候,答案虽然并不 统一,但在答案的误差上却 惊人的统一——那就是只 差一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 象?到底哪种回答才是正确 的呢?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在 今天的课堂中寻求答案! 【多媒体展示】思考: 1.新生命的形成起点是() A.婴儿的呱呱坠地 B.受精卵的形成 2.受精卵是如何形成的? 3.精子和卵细胞是如何形成 的? 【多媒体展示】思考: 1.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场 所? 2.受精卵形成的场所是精 巢?卵巢?还是都不是? 学生带着疑惑和好 奇,争先恐后的回答。 学生积极思考,寻求答 案 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再 次思考解决课前疑问 学生利用问题总结受 精的定义 阅读课本P7并思考回 答相关问题 往往最常见、 最简单的问 题,给学生带 来的疑惑最 大,利用疑惑 激起学生学 习得兴趣 通过对生物 体发育起点 的回顾,让学 生利用已学 知识,解决古 今对生命现 象阐述上的 差异,并理解 其共存的合 理性。 通过问题引 导学生学会 自主学习。

3.1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练习题范文

即墨市第二中学 高二(下)生物章节习题5 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出题人:孙改英审核:孙改英 2015-3-11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精子的变形过程中,演变为尾的结构是() A、高尔基体 B、细胞核 C、内质网 D、中心体 2.精子变形时,线粒体集中在尾的基部的原因解释是() A、释放顶体酶发生透明带反应 B、产生能量促进精子运动 C、有利于质基因进入受精卵 D、受细胞核的挤压形成 3.牛的初级精母细胞,经过两次分裂产生的细胞是() A、次级精母细胞 B、精子细胞 C、精子 D、次级卵母细胞 4.一个卵泡中能形成成熟的卵子的个数是() A.1B.2 C.4D.8 5.排卵是指() A.卵泡从卵巢中排出B.卵子从卵泡中排出 C.卵子从卵巢中排出D.卵子从输卵管中排出 6.关于精子变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核变为精子头部的主要部分B.高尔基体发育为头部的顶体C.中心体演变为精子的尾D.线粒体退化消失 7.透明带反应发生在() A.排卵时B.精子与放射冠接触时 C.顶体释放酸性水解酶后D.精子进入卵子后 8.关于受精,何项错误() A.受精发生在输卵管B.受精前精子和卵子已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C.精子细胞膜与卵子细胞膜融合D.精子进入卵子后,发生透明带反应9.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是指() A.受精卵发育成囊胚B.囊胚发育成原肠胚 C.幼体发育为成体D.受精卵发育成幼体

10.下列关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胚胎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B. 胚胎发育过程包括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C. 受精卵首先通过卵裂发育成囊胚D.原肠胚具备内、外两个胚层 11.关于次级精母细胞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由初级精母细胞经第一次减数分裂而来 B.一次分裂后形成两个精子细胞 C.存在的时间很短 D.染色体数目为23+X或Y 12.精子中的线粒体集中在尾的基部,其意义在于( ) A.为尾部的运动提供能量 B.为受精作用提供能量 C.为下一代提供细胞质基因 D.为头部的运动提供能量 13. 1个卵泡可以形成的卵子数目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4. 下列不是精子、卵子发生的区别的是( ) A.初级精母、卵母细胞的形成时间 B.MⅠ和MⅡ的时间连续性 C.成熟生殖细胞是否经过变形 D.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 15. 受精过程的顺序为() ①第一次卵裂开始②释放第二极体③顶体反应④穿越透明带 ⑤雌、雄原核的形成⑥核膜消失,雌、雄原核融合 A.①②③④⑤⑥B.③②④⑤⑥① C.④⑤②①③⑥D.③④②⑤⑥① 16.下列不属于受精阶段发生反应的是( ) A.顶体反应B.透明带反应C.卵黄膜封闭作用D.妊娠反应17 动物的受精过程包括下列基本步骤,其受精作用的实质是( ) A.精子和卵子相互识别 B.精子头部侵入卵细胞内 C.卵子和精子结合 D.卵核和精核互相融合 18. 受精作用完成的标志是() A.释放第二极体B.雌、雄原核形成 C.两原核融合形成合子D.第一次卵裂

(完整版)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二生物教案(生物必修二) 课题:《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二课时 主备人:余斌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说明卵细胞形成过程及图解 2、归纳、总结卵细胞和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异同点 3、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及染色单体数目的规律性变化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法叙述卵细胞形成过程和精子形成过程不同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对卵细胞的存在位置、卵细胞形成过程以及减数分裂图解等图的观察和学习,培养学生识图和分析图的能力 3、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以及染色单体的数目和行为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绘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卵细胞和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异同 2、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及染色单体数目的规律性变化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及染色单体数目的规律性变化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观察法、模型建构法 【课时安排】 3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检查全班同学的导学案完成情况 、导入新课, 三、自主学习, 一、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观察图2-4、图2-5) 1?场所:卵巢 2?过程: 1个卵原细胞(染色体数:2n)备课札记 复习提问: F列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的什么时期?叫什么名称 ?

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数:2n ) 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形成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第一极体 (大)+1个第一极体(小) (染色体数:n )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 1个卵细胞(大)+3个第二极体 (染色体数:n ) 比较项目 不同点 相同点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精子的形成过程 染色体复制 复制一次 第一次分裂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产生 一个 和 一个极体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 两个大小相同的次级精 母细胞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 分体,同源染色体 分离, 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 色体数目减半 第二次分裂 一个次级卵母细胞 形成 一个 和 一 个小的第二极体。第一极 体分裂成两个第二极体 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 四个同样大小的精细胞 着丝点分裂,一条染色 体变成两条染色体,分 别移向两极,细胞质分 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 不变 变态否 无变态 精子细胞变态,形成精子 分裂结果 只产生 个有功能 的卵细胞 产生4个有功能的精子 精子、卵细胞中染色体 数目减半 三、减数分裂的图解 染色体交叉互换 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 对象: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 体之间 体细 胞 间期 前期 I 中期 I 后期 I 末期 I 前期 n 中期 n 后期 n 末期 n 子细 胞 DNA 2N 4N 4N 4N 4N 2N 2N 2N 2N N N 间期: 『1个初级卵母细胞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M 个次级卵母细胞 rt o 耘&卯*地[成■体,

(完整版)(整理)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题

课时训练9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1.以下有关人类卵子发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哺乳动物卵泡的形成是在初情期 B.排卵是指排出成熟的卵泡 C.排卵实质上排出的是初级卵母细胞 D.排卵实质上排出的是次级卵母细胞 2.下列能正确表示高等动物胚胎发育顺序的是()。 A.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组织器官的分化 B.卵→卵裂→原肠胚→组织器官的分化 C.受精卵→囊胚→原肠胚→幼体 D.受精卵→卵裂→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组织器官的分化 3.下图表示蛙的受精卵发育至囊胚过程中,DNA总量、每个细胞体积、所有细胞体积之和、有机物总量的变化趋势(横坐标为发育时间)。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完成于()。 A.排卵前,在卵巢内 B.受精前,在输卵管内 C.排卵后,在腹腔内 D.受精过程中,在输卵管内 5.精子变形时,线粒体集中在尾的基部的意义是()。 A.释放顶体酶发生透明带反应 B.产生能量促进精子运动 C.有利于质基因进入受精卵 D.受细胞核的挤压形成 6.判断卵子是否受精的重要标志是()。 A.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 B.精子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 C.精子进入卵细胞膜 D.雄原核和雌原核的形成 7.下列最能表现细胞全能性的细胞是()。 A.桑椹胚期细胞 B.囊胚期细胞 C.外胚层细胞 D.滋养层细胞

8.下列有关哺乳动物精子和卵子的发生以及受精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采集到的精子和卵子相遇即可发生受精作用 B.排卵就是排出成熟卵子的过程 C.卵子形成时的分裂过程均在卵巢内完成 D.受精作用完成的标志是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之间观察到两个极体 9.下列关于受精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获能后的精子与卵子相遇后,释放顶体酶进入放射冠 B.透明带反应是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一道屏障 C.精子与卵细胞膜相互融合,精子入卵 D.雄原核形成的同时,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 10.下列关于高等哺乳动物受精与胚胎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绝大多数精卵细胞的识别具有物种特异性 B.卵裂球细胞的体积随分裂次数增加而不断增大 C.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D.原肠胚发育分化形成内外两个胚层 11.下列关于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卵裂期细胞经过了细胞分裂,不再分化 B.原肠胚细胞属于全能细胞 C.囊胚腔先于原肠腔出现 D.桑椹胚开始进行孵化 1.下列不属于胚胎工程技术的是()A.体外受精 B.胚胎分割、胚胎移植 C.胚胎干细胞培养 D.转基因鲤鱼的培育 2.卵子的成熟部位和受精部位正确的是()A.卵巢卵巢 B.卵巢输卵管 C.输卵管输卵管 D.输卵管子宫 3.精子与卵子结合过程中穿越的两道屏障是() ①顶体反应②透明带反应③卵细胞膜反应④精子穿越放射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雄性动物从初情期开始产生精子 B.1个精原细胞可形成4个精子 C.对多数家畜来说,精子在睾丸内形成时间为两个月左右 D.动物体型大的产生的精子多且大 5.关于精子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由精子细胞变态形成 B.精子一旦形成,便具有了运动能力 C.精子头侧面观呈梨形 D.精子是处于最后发育阶段的生精细胞 6.桑椹胚是指()A.含有一个充满液体的腔 B.总体积大于受精卵

精子卵细胞的形成及受精作用(精)

精子卵细胞的形成及受精作用 开课教师:胡彬 开课班级:高二(5)班 开课时间:2006年12月21日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精子和卵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 2.通过对精子和卵形成过程的比较,提高自身的归纳、总结、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明白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而又唯一的个体,能够健康的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幸运和不容易,要尊重和珍爱自己、他人的生命。 教学重点 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染色体磁性贴 教师结合减数分裂图讲 述精子形成过程,及各分裂 段细胞的名称。

知识介绍:在变形的过程中,精细胞的细胞核集中在精子的头部,部分细胞质集中在精子的颈部和长长的尾部, 教师介绍卵巢是形成卵细胞的场所。卵巢中的卵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请学生观察书上卵细

学生任务

课后反思 比较满意的地方 1.制作了染色体磁性贴,传统与现代教学技术有机结合。本节课将“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行为变化”在学习“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之前作为复习引入。一方面要求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一位学生用磁性贴到黑板上排出,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好了此内容。通过教学发现磁性贴的好处是便于修改,而用多媒体课件就无法做到这点。 2.利用“受精作用及胎儿在母体内孕育过程”录象来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学生对此录象非常感兴趣,课上有的学生说:“生命太奇妙了”,有的说:“人真是太强大了”,有的说:“要珍惜自己的生命”。通过学生谈观后体会,在无形中渗透了生命教育。 3.整节课思路比较清晰,各知识点之间过渡衔接较好。通过设疑—思考—回答、课上画或排染色体行为变化和归纳总结精卵形成过程不同点来落实重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不足之处 课堂气氛沉闷。一方面教学内容较难,本人也发现科普类的课简单与生活较贴近,学生总能说出点什么,容易调动气氛。而知识点较复杂的课,课堂气氛总是不尽人意。另一方面由于听课教师、家长太多(整整塞满了一个教室,还有很多老师搬着凳子坐在外面,通过窗户听课),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开课班级学生出现了与平时截然不同的反应,甚至是很奇怪的现象,本来观看录象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很多班级看到此内容,都会发出感叹忍不住要议论纷纷,而开课的班级学生竟然只是仰着头看,没有发出任何的声音,教室里异常地安静。这又使我发现了两个值得探究的地方,一个是教学内容既然很难,那么教师如何来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另一个是我觉得教师应当在开课之前关心学生的心理,因为每次开课我们似乎都只考虑到教师会紧张,而学生呢?其实学生也会很紧张,怕说错了丢教师和自己的面子,所以作为老师应当在开课之前关心一下你的学生,帮助他们减减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也是一种生命的教育。最后使学生能够明白:区级公开课不光是在提高教师的专业

(完整版)《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以精子形成过程为例学习减数分裂过程,由此总结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基础知识。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明确了有性生殖的重要意义,理解了有性生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殖方式,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减数分裂这一内容还与以后学习遗传学知识密切相关,特别是与生物的遗传规律、变异中的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组、多倍体、单倍体等内容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既是对有丝分裂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学习遗传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概念。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是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过程和特点,明确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2)掌握同源染色体的基本概念; (3)理解和掌握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特征,特别是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讨论、巩固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规律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维持亲、子代之间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致,保证物种稳定的重要条件;减数分裂产生遗传内容不同的配子,是有性生殖后代具有丰富变异性的重要原因。从而明确有性生殖在生物的生殖方式上有着更高级的进化地位。 三、学情分析: 1.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采用“启发与探究”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即:目标→观察→思考→总结→应用,根据教学目标设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归纳和总结来解决问题并形成知识体系。然后加以应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尽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课堂内容容量。以此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人教版选修三 3.1 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学案

专题3胚胎工程 3.1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一、胚胎工程的概念 1.操作对象:动物1早期胚胎或配子。 2.处理技术:如体外受精、胚胎移植、2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 3.实质:在体外条件下,对3动物自然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条件进行的模拟操作。 二、精子和卵子的发生 1.精子的发生 (1)场所:4睾丸。 (2)时期:雄性动物从5初情期开始,直到生殖机能衰退。 (3)精子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 精原细胞有丝分裂↓演变初级精母细胞

第二阶段????? ↓ 6减数第一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精子细胞 第三阶段??????? ↓7变形????? 细胞核→精子头高尔基体→顶体中心体→尾线粒体→线粒体鞘其他物质→原生质滴最后脱落精子 (4)精子的形状:外形似蝌蚪,分8头、颈、尾三大部分。 2.卵子的发生 (1)场所:9卵巢。 (2)时间:在胚胎的10性别分化后。 (3)过程

三、受精 1.概念:受精是14精子与15卵子结合形成16合子(即受精卵)的过程。 2.场所:在17雌性动物的输卵管内完成。 3.过程 (1)受精前的准备阶段 ①精子获能:刚排出的精子,24雌性动物的生殖道内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后,才能获得受精能力。 25减Ⅱ中期,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 (2)防止多精入卵的屏障 ①透明带反应(第一道屏障)26卵细胞膜的瞬间,会产生阻止后来的精子进入透明带的生理反应。 ②卵细胞膜反应(第二道屏障)27入卵后,卵细胞膜会立即发生一种生理反应,拒绝其他精子再进入卵内。 (3)原核形成及融合 ①雄原核形成:精子入卵后,尾部脱离,原有的核膜破裂,随后形成新的28核膜,最后形成29雄原核。 ②雌原核形成:被激活的卵子完成30减数第二次分裂,排出31第二极体

《受精作用》教学设计

《受精作用》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加强对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以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1)生物绘图、识图能力(2)形象思维能力(3)比较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训练学生克服困难,认真钻研的素质。通过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分析,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生命适应、进化等生命科学观点,通过分析有性生殖细胞种类的多样性及形成过程,形成生物界中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受精作用的意义。 难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建构生物模型,并引导学生运用已建构的模型去探究推测生物实际发生的变化。 2.课堂同学动手、自己直观演示、小组内讨论等方法,突破难点知识。 3.把教材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内容整合成一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精子的形成过程动画、卵细胞形成过程动画、受精过程动画和视频片断) 【学生课前准备】同座两人一小组合作完成。 1.准备不同颜色卡纸、不同颜色的绳子、双面胶、剪刀等材料。 2.在卡纸上上画一个足够大的初级精母细胞的轮廓,至少能容纳4条染色体。画出中心体和纺锤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应该说来是一节较为成功的活动课,较好地贯彻了新课标的理念,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也较多,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教学过程中不仅顺利完成了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染色体组合类型的行为模型和数学模型,而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能力、逻辑归纳能力,同时还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静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突出重点,化难为易。这节课的顺利开展,最大的体会是对提问的处理和对学生活动的处理。对提问的处理多数先采用了多媒体动画和视频创设情境的配合,直观且带有一定思维性,同时容易调动学生兴趣。本节课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学生活动,一是让学生模拟操作减数分裂中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二是让学生展示作品并交流评价。这些操作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同时也培养了识图和作图技能。 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 1.本节课采用“模型建构”突破重点难点知识目标,而传统难点突破是依靠动态直观演示,抽象概括和大量训练等方法来解决。本节课由以往的概括、理解、训练方法,改成小组合作动手、讨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提高,但教材处理仍欠得当,课后觉得最好是将“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变化模型”前置,改变“验证性实验”成为“探究性实验”。 2.本节课放弃教材中使用的材料,大胆创新,选用彩色绳子作为染色体的臂、放弃橡皮泥作为建模材料,使建模的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但如果能够让学生课前自主选择建模材料,开放建模步骤,可能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模型建立的选材由“彩色绳子”可改为“细电线”也能非常形象代表“染色质”和“染色体”,更重要是方便学生重复模拟。 3. 教材中关于减数分裂的描述不适用于高等植物,高等植物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复杂,是否展开讲解,我认为可以根据课时和学生接受能力等情况确定。必须指出,高等植物的减

(完整版)高一生物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测试题及标准答案

第2章第1节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②在次级精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③着丝点在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减半,DNA数不变⑤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⑥联会后染色体复制,形成四分体⑦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二次分裂的末期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⑤D.⑥⑦ [解析] 解此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的规律。只有①和⑤是正确的,其余叙述都是错误的。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为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而着丝点是在第二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的,不是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分裂的结果是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都减少了一半;染色体的复制是在联会之前完成的;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 2.下列哪项不是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差别( ) A.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的时期 B.次级性母细胞的数目 C.细胞质的分配 D.成熟生殖细胞的数目 [解析] 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的时期二者都相同。 3.决定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因素包括( ) A.染色体的复制和平均分配 B.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C.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互换 D.非姐妹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4.在观察蝗虫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时,区分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的主要依据是( ) A.染色体的组成 B.染色体是否存在染色单体 C.有无同源染色体 D.联会和四分体 [解析] 区分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的主要依据是初级精母细胞有同源染色体,而次级精母细胞没有。 5.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减数分裂中配对的染色体 B.在人的肌细胞中没有X和Y这对同源染色体 C.在人的精原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D.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解析] 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能确定是同源染色体:第一是来源,必须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第二是形态大小,除性染色体外,形态大小一定相同;第三是功能方面,相同位置上携带的是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对于多数生物的体细胞来说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精原细胞属于特殊的体细胞,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只有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才有联会现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受精作用优质导学案

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学案(3)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1.说明受精作用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2.解释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3.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二、预习内容 (一)受精作用 1、概念:和相互识别、融合成为的过程 2、过程: (1)精子的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 (2)卵细胞的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 (3)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使彼此的会合在一起。 3、结果: 受精卵中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一半来自,一半来自。 4、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能够维持的恒定,对于,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想一想:配子中染色体多样性的原因 1.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的自由组合。 (1)若某一个体的体细胞中有1对同源染色体,在形成精子时,该个体可能产生___种类型的精子; (2)若某一个体的体细胞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在形成精子时,该个体可能产生___种类型的精子; (3)若某一个体的体细胞中有3对同源染色体,在形成精子时,该个体可能产生___种类型的精子; 思考: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时,可能产生多少种类型的配子呢? 如果再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考虑进去呢? 2.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交叉互换。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1.说明受精作用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2.解释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3.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二、学习过程 (一)受精作用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过程:精子的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卵细胞细胞膜会发生_________________ 以阻止再进入,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________,________会合在一起。 3、受精作用的实质: 4、结果: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________________,其中一半染色体来自________________,另一半来自________________。 5、意义: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数目的恒定性,对于生物的和,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模型建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1、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 2、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想一想:配子中染色体多样性的原因 1.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的自由组合。

(完整版)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练习题

校本作业: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2018.3.14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50分) 1.下列生物的生殖过程中,能进行减数分裂的是( ) A.变形虫 B.细菌 C.玉米 D.衣藻 2.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B.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C.在减数分裂中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D.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3.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显著特点是( ) A.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 B.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C.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D.着丝点分裂,一条染色体变成两条染色体 4.下列有关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次级精母细胞中的DNA分子正好和正常体细胞的DNA分子数目相等 B.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只有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C.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单体的数目正好和细胞中DNA分子数目相等 D.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着丝点数目都相同 5.如下图所示,横轴表示细胞分裂时期,纵轴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含量或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情况。请分析图示,表示有丝分裂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分别依次是( ) A.④②①③ 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在细胞正常分裂的情况下,雄性果蝇精巢中一定含有两条Y染色体的是( ) A.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 B.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 C.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精原细胞 D.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精原细胞 7.下图为精原细胞增殖以及形成精子过程的示意图。图中标明了部分染色体与染色体上的基因。设①和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下列关于图解叙述正确的是( )

(完整版)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习题带答案

课时训练 9 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知识点一 精子和卵子的发生 1. 关于次级精母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由初级精母细胞经第一次减数分裂而来 C.存在的时间很短 2. 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 A. 生长卵泡期 B. 成熟卵泡期 3、 .精子和卵子在发生上的重要区别是 () B ?分裂后形成两个精细胞 D.不同动物精子的形态和大小都一致 () C.排卵时 D.受精时 () 子的形成是在初情期之后 4. 下列关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的叙 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受精作用大体包括精卵识别、精子附着、精卵质膜融合等几个阶段 B. 受精卵中的细胞质主要来自于卵细胞 C.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 只有同种动物的精卵细胞才可以互相融合,这主要取决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 5. 关于受精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获能后的精子与卵子相遇后,释放顶体酶穿过透明带进入放射冠 B. 透明带反应是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一道屏障 C ?精子与卵细胞膜相互融合,精子入卵 D.雄原核形成的同时,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 知识点三 胚胎发育 6. 胚胎发育的哪一阶段每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 8. 下列关于哺乳动物受精和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雌性动物排卵后遇精子即完成受精 B. 胚胎发育至囊胚时即已开始了细胞分化,这是 C ?动物卵子的发生始于初情期后 A. 受精前精子有获能反应,卵细胞没有 B. 卵泡的形成和在卵巢中的储备是在胎儿时期完成的,而精 C ?卵细胞形成的时间很长,而精子只需要两个月左右 D.卵原细胞的增殖过程是有丝分裂,而精子则是减数分裂 知识点二 受精作用 A. 胎儿期 C.囊胚 7.下列关于人体早期胚胎发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B.原肠胚 D. 桑葚胚 A.卵裂期细胞经过了细胞分裂,不再分化 C ?囊胚腔先于原肠腔出现 能力提升】 ( B.原肠胚细胞属于全能细胞 D. 卵裂期胚已经分化 () () 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完整版受精作用教学设计

《受精作用》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加强对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以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1 )生物绘图、识图能力(2)形象思维能力(3)比较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训练学生克服困难,认真钻研的素质。通过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 体的变化分析,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生命适应、进化等生命科学观点,通过分析有性生殖细胞种类的多样性及形成过程,形成生物界中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受精作用的意义。 难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建构生物模型,并引导学生运用已建构的模型去探究推测生物实际发生的变化。 2课堂同学动手、自己直观演示、小组内讨论等方法,突破难点知识。 3?把教材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内容整合成一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精子的形成过程动画、卵细胞形成过程动画、受精过程动画和视频片断)【学生课前准备】同座两人一小组合作完成。 1?准备不同颜色卡纸、不同颜色的绳子、双面胶、剪刀等材料。 2?在卡纸上上画一个足够大的初级精母细胞的轮廓,至少能容纳4条染色体。画出中心体和 纺锤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回答]可能的原因是亲代传递给子代(小猫)的 配子(精子和卵细胞)染色体的组合不同。说明一个 猫家庭成员彼此之间各有相同和不同的遗传物质。二、新课 (一)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模型建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教师]下面我们尝试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基本方法和要求是:同座两人两人利用课前准备的不同颜色

(完整版)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教案设计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作用。 (4)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2、情感目标: (1)认同基因是物质实体。 (2)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能力目标 (1)学生的自主观察、归纳总结、讨论分析、表解、巩固、练习,使学生理解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并从实质上认识了减数分裂实际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离。 (2)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3、受精作用的过程。 教学难点 1、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 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3、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教具准备 PowerPoint软件、Flash软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2、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的概念 ?对象: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原始生殖细胞→→成熟生殖细胞 ?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一)精子形成的过程 1.场所:睾丸

2.过程: 1、同源染色体:(对)a\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b\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X、Y) c\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3、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常常发生交叉互换 减数第一次分裂 体细胞(染色体数:2n)有丝分裂 1个精原细胞(染色体数:2n)细胞分化 间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2n) 前期: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 2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n)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 减数第二次分裂 4个精子细胞(染色体数:n) 变形 4个精子(染色体数:n) (二)卵细胞形成的过程 1.场所:卵巢 2.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 体细胞(染色体数:2n)有丝分裂、细胞分化 1个卵原细胞(染色体数:2n) 间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卵母细胞(染色体数:2n) 前期: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形成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第一极体 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第一极体(染色体数:n)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 1个卵细胞+3个第二极体(染色体数:n) 对于细胞分裂图像的鉴别,还可以概括如下: ★一看染色体的数目(奇偶性);

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教学设计

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教学设计 【案例背景】 目前江苏省新一轮的课改已经在轰轰烈烈的进行当中,这是一个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过程。学习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我们学校也多次举办以“问题导学”为模式的教学活动。“问题导学”模式的教学就是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前提,在教学中编制成各种问题,以具体问题组织学生共同分析、研究探讨、得出正确结论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的提出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现行中学教材中是一种比较实用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案例】 课题:专题3胚胎工程3.1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教学目标:1、简述胚胎工程的概念。 2、简述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子的发生及受精过程。 教学重点:1、哺乳动物精子和卵子的发生。2、哺乳动物的受精过程 教学难点:哺乳动物受精过程中精子的获能、顶体反应、透明带反应、卵黄膜封闭作用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教学方法:由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零散,所以重难点的教学困难较大。基于这一点,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一、导入 教师导入:展示克隆羊多利和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的图片,指出他们就是所谓的“借腹怀胎”, 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产物。小时候我们都会好奇的问爸爸妈妈,我们是从哪 来的?甚至有的同学还认为自己是像孙悟空那样从石头缝中蹦出来的,那么我们 到底是怎么得到的呢?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胚胎工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P59图,思考: (1)胚胎工程的概念。(胚胎工程指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如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经过处理后获得的胚胎,还需要移植到雌性动物体内生产后代,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2)胚胎工程的操作对象、技术手段、理论基础分别是什么?(操作对象:早期胚胎和配子;技术手段:胚胎移植、体外受精、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培养等;理论基础:哺乳动物的受精卵和早期胚胎的发育规律) 二、问题串进行教学 (一)精子的发生 教师提问:“体内受精”必须要有精子和卵细胞,因此本节第一个问题讲的就是“精子和卵 子的发生”。下面请大家欣赏一幅充满活力的图片(活力四射的精子),你看到了 什么? 学生回答:精子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61 教师提问:(1)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哪里发生的?

《受精作用》教案

二受精作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2.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目变化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讲解法、实验法。 四、学生学法 练习法、实验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的体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人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从人的精子、卵细胞到人的体细胞之间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人的体细胞是怎样形成的? 父亲的所有精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并无差别,母亲体内的卵原细胞也是如此。可是“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同样的精(卵)原细胞会产生不同的配子吗?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模型建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教师按教材P23-24要求指导学生完成模型建构。同时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拿出红、黄橡皮泥(或染色的木棍、植物枝条等替代品)及白纸,依照“模型建构”的“活动准备”进行准备。 (2)教师辅导学生构建一个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 (3)引导学生边讨论边利用模型完成配子形成过程,经过思考和实践理解只有在染色体复制

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情况下,才能产生配子。明确这是一种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新的细胞分裂方式。 (4)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题图中配子染色体组成的特点,然后请学生利用模型说明如何能形成如图所示的配子细胞。 学生共同讨论回答教材中的相关讨论题。计算可能出现的配子类型数目,归纳配子多样性的原因。 展示教材P24受精过程的图,结合下图讲解受精作用的过程,强调受精作用是精子的细胞核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结合,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 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在减数分裂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加上受精时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使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技能训练]识图和作图,学生完成教材P25-26相关练习。 (三)总结 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原因,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四)作业布置 教材P26练习 六、板书设计 二受精作用 一、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1、模型建构 2、多样性的原因 二、受精作用 1、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