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需要物质鼓励还是精神鼓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方:中学生需要父母的精神鼓励

反方:中学生需要父母的物质鼓励

物质鼓励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吗?

第一节课:实话实说

最近我总是睡不好觉,吃饭也没胃口,也不能静下心来工作,满脑子都是我儿子的学习问题。我儿子王志今年14岁,已上初三了,可每天还是不紧不慢的,一点紧迫感也没有,马上就要中考了,真是急死人了。

上小学时王志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就是有点懒,让他学习有点不太情愿,慢吞吞的,平常我和他爸爸也就是多重复几遍或喊两嗓子。我们很少打骂孩子,大多数情况下都用鼓励的方式教育他。比如他不愿意背英语单词,我就用代币法鼓励他,就是每天背会十个英语单词就给他一个有我签名的纸币,积攒到十个纸币可以去吃一次麦当劳或者肯德鸡,也可以换等同价格的其他物品。还有,如果他不愿意去课外辅导班,我就答应给他买他喜欢的衣服或玩具,每次通过物质上的鼓励,孩子都能比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用这种方式,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在学习上我们也没操太多的心。

到了中学后,不知为什么这些方法一下子不灵了,孩子的成绩一天不如一天,我们也和他沟通过,每次问他有奖励为什么还不愿学习,他都说没兴趣,学不进去,不知道为什么。

而且学会了攀比。有一次,他回来说同学们都穿奈克牌的运动鞋,他也想要,尽管我们的经济并不是很拮据,但我也不想让他养成攀比的坏习惯,但后来又想到别的同学都穿也不能让人家笑话他,加上也许可以通过买鞋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就跟他说如果月考每科成绩能平均提高10分就给他买。尽管他很不情愿,但看到我们很坚持他也就同意了,结果月考成绩没有达到要求,平均只提高4分,我和他爸爸都很生气。孩子最近说话总是不算数,每次都是答应了却不做。我们决定不给他买运动鞋,但他死缠着我们,说进步了就应该给买,还说买鞋不应该和学习掺合在一起,并且威胁我们说不买鞋就不上学,结果把我们弄得很无奈,也只好给他买了。

这不马上要中考了,为了能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给了他很大的许诺,答应只要他努力学习,考上好的高中就带他出国去玩,或者从头到脚都给他换成名牌的。刚开始的时候他还是挺有劲的,没超过三天就又是老样子了。

每天,为了让孩子学习我们绞尽了脑汁,现在,我们不给他零花钱,想让他通过写作业赚取零花钱,每做对一道题给一块钱,全部完成作业每天额外奖励五元,你猜怎么着,他宁可憋着不花钱,也不愿写作业,而且好像跟我们越来越疏远了。

原本希望通过物质鼓励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把成绩搞上去,哪曾想不仅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弄得大家很不愉快。最近王志又添了新毛病,无论让他干什么都跟我们讲条件,让他帮着收拾碗筷,他问给多少钱?让他扫地也问给什么奖励?不给钱就不干,弄得我们哭笑不得。

赚钱会让我们成人工作更有劲头,对孩子为什么不起作用呢?

第二节课:

实案分析:

首先,理解王志母亲的良苦用心,教育孩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需要很多方法,物质鼓励也许是她无可奈何地选择。

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成绩是令家长最头痛的事儿,也是父母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让孩子抓紧时间拼命学习成了家长们的“必修课”,如今孩子们几乎不吃打骂这类的“硬手段”,所以很多父母避重就轻,学着运用“软着陆”,其中运用得最多的就是“糖衣炮弹”——物质奖励。

一、物质鼓励让孩子感到爱是交易

爱是无条件的,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尽管我们很难做到,但我们要尽可能将爱和孩子的表现分开;爱孩子只是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是爱孩子的存在本身,而不是他长什么样子,是否有出息,是否学习好,从这个观点出发,爱是无条件。

王志的妈妈很难想到,物质鼓励竟然会伤了孩子的心。

也许孩子的话最有说服力,能让父母了解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王志对我说,从小到大,无论我从他们(指父母)要什么,他们都要和我讲条件,都要和学习挂钩。明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心里挺高兴的,但是听到他们说你要听话啊,你要好好学习啊,要不下次不给你买了时,心里一下子变得很不是滋味,又说不出来,别提多难受了,就好像我生下来就是为了和他们做交易的。说这番话的时候,王志低着头,语调冷冷的带着一丝怨恨,而且他没有用父母做称呼,足以看出孩子的失望和不满。

二、中学生更注重精神“鼓励”

青春期也是孩子精神的成长期,孩子们已从注重物质需要转移到注重精神需要,就像一棵树,如果我们只是不断地给它施肥浇水而不给他充足的阳光,这棵树也会枯萎而死。

青春期的孩子在寻找自我和独立性的时候,也在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尽管物质对他们有着很大的诱惑,比如有时需要名牌来装饰自己的虚荣心,但他们更需要认可、欣赏和精神鼓励。父母的赏识和精神的鼓励是孩子心灵的动力,就像永不枯竭的源泉,让孩子有了信心、信念和价值,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和值得爱的。

物质鼓励让王志觉得自己还像是没有长大的小孩子,会为一块棒棒糖而兴奋不已,乖乖就范。王志说,每当他们用物质来鼓励我时,我都觉得是在被利用和哄骗,我做事的兴趣一下子就没有了,我真希望他们对我说:“我们相信你,知道你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我们知道你一直在努力。”

物质只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求,当孩子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物质需求就变得不那么重要

了,所以孩子宁可不要零花钱,也不和父母做交易,让自己心里难受。

三、物质鼓励会使孩子的欲望膨胀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递减效应,也就是说报偿减少人们做事的劲头就会随之减少或者消失。同样,在通过物质鼓励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尽管做作业的报偿没有减少,但随着孩子年级升高,作业量和难度增加就等于报偿减少了,此时就需要更大的物质鼓励才能刺激孩子的学习愿望,因此孩子对物质的要求就会不断膨胀,过早形成人们常说的物欲难填的心理。

四、物质鼓励削弱了孩子的内感报偿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德西效应。这个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时,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内感报偿是孩子学习的真正动力,是物质奖励不能取代的。孩子想学又学不进去,说话不算数,就是因为内在动力不足,学习的欲望战胜不了懒惰心理造成的。

第三节课:

父母对策:

一、供养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不应讲条件

供养孩子,为孩子买他喜欢和需要的衣服、玩具和食品等,是满足孩子基本的生活需求,为孩子提供生活和学习的保障是父母应尽的职责,不应该和学习联系在一起,更不应该讲条件。给孩子买东西和要求孩子学习,一定不要掺和在一起,以免引起孩子的误解和不满。

二、了解物质鼓励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表面上看,物质鼓励是对孩子的尊重,是对孩子劳动付出的认可,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逼迫。孩子不愿学习,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就无法获得自己的物质需要,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必须先满足父母。在这个交易中,孩子是无力反抗的弱者,处于被动的一方。

物质奖励的实质是交换和逼迫,不仅不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情感和自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