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探析
The Exploring of Education Mode in Terms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i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何镜堂
He Jingtang
摘要 本文阐述了建筑学科特色及其与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的适应性关系,回顾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探索历程,总结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关键词 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adap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and the education mode that integrates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t then reviews the exploration process of the education mode that integrates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in SCUT. Last but not least, it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at mode.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education mod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中图分类号 TU-80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2.05.004文章编号 1000-0232(2012)05-0004-03
作者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亚热带建筑科学国
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广州,510640)
何镜堂院士近照
04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80周年 80 Anniversary of the Architectural Discipline in SCUT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2.5
回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80年办学历史,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是一个贯穿始终、鲜明的特色。它强调将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最终为教育服务,提升教育水平,培养和造就具有全面综合素质与复合型的人才。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充分折射出了适应兼容、务实求新的岭南文化特质。
1 大学的产学研一体化方向与建筑学科特色
1810年威廉・冯・洪堡以“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思想创办了柏林大学。该思想首次将科研作为大学拓展的功能。19世纪后半叶,在“洪堡思想”的启迪下,随着美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开始萌芽。19世纪末,美国威斯康新州立大学成立,校长万・亥斯提出“服务应成为大学的惟一理想”的思想,使大学职能演变为三大核心内容——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和明确了产学研合作的总体思路。世界范围的实践证明,产学研相结合能有效促进教学、科研及生产之间的关系,是科学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建筑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建筑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建筑实体或空间,而是处于普遍联系中的方方面面的事物,面对错综复杂的自然与社会问题,需要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从整体上予以探索和解决,需要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角度,进行融贯、综合的研究,同时也要积极进行技术开发;建筑科学也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在实践中才能出真知,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和修正理论的成果,推进理论研究和教学的进步,同时在实践中能有效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良好契合了学科的特点,与学科的发展规律相适应,符合大学职能转变的需求,是推进科技创新的有效形式,也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手段。它以务实的态度对待大学的学术研究,加强了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大学组织的适应能力,使建筑教育从“纯科学模式”中走出,适应性更强,综合性也更强,体现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探索历程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32年勷勤大学创立至1945年中山大学粤北时期结束为华南现代建筑教育的探索时期;1945年至1977年恢复高考和正常本科招生,为华南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完善期及岭南现代建筑思想的形成期;1977年以来为华南建筑教育体系的成熟期和岭南建筑学派的成长期。这三个阶段的建筑教育都贯穿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思路,体现了华南人对现代建筑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1932年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创建,1938年并入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成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毕业于法国里昂建筑学院的林克明以及曾留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胡德元等开创了岭南建筑教育的先河。具有各国留学背景的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建筑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百家争鸣,同时也明确了注重技术和实践的鲜明特点,重视实用性技术课程。系中多位教授开设了建筑师事务所,或曾参与当时广州市工务局的事务,保持着高水平的实践。中山纪念堂、中山图书馆、勷勤大学校园建筑、爱群大厦、新一军公墓等一系列重要建筑设计师中都有华工人的身影。期间,勷勤大学学生郑祖良、黎抡杰等创办《新建筑》杂志,对传播现代建筑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建院之初,理论研究、教学以及实践齐头并进就成为岭南现代建筑教育的特色和卓有成效的保证。
1945年,中山大学回迁广州,夏昌世、龙庆忠、陈伯齐三位教授为主导的团队,坚持现代建筑的教育思想,坚持建筑创作中的技术理性和对现代性的追求,强调对地方历史文化和地域气候的关注,探究经济、实用、美观、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创作策略,为华南教育开拓了岭南现代建筑创作、亚热带建筑科学研究、华南建筑史学研究等整体发展的学科建设道路。亚热带庭园以及建筑通风、隔热、遮阳等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五、六十年代,华南开现代建筑创作风气之先,创作了一批具有现代主义精神的先锋作品: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建筑群、中山医学院教学楼群、华南工学院教学楼群等等。在此时期深受华南教育影响的一批学人组成了岭南现代建筑的主要创作团队“旅游设计组”,在1964~1983年间创作了白云山庄旅舍、广州新爱群大厦、广州宾馆、矿泉宾舍、白云宾馆、中山温泉宾馆、白天鹅宾馆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优秀建筑作品,为中国建筑学界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凭着开放创新的精神,在原有学科基础上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迅速发展。龙庆忠先生开拓的建筑史和理论方面,建筑与城市防灾研究、民居研究和地域传统建筑研究得到发扬光大;陈伯齐先生创立的亚热带建筑研究得到继续发展,逐步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亚热带地域建筑学科架构;由夏昌世先生开创的岭南现代建筑创作也呈现了多元化和繁荣发展的景象。1979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进一步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在此期间,在总结岭南现代建筑创作思想和学科精神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两观三性”(即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创作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完成了包括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2012.5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80 Anniversary of the Architectural Discipline in SCUT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80周年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