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探析

合集下载

“专创融合”视域下高校金融科技专业教学创新与实践探析

“专创融合”视域下高校金融科技专业教学创新与实践探析

第15卷第2期V ol.15No.22024年4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Apr. 2024“专创融合”视域下高校金融科技专业教学创新与实践探析李合龙,杨惠茹(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 首先梳理了“专创融合”教育的内涵、发展阶段及实施方案。

接着对“专创融合”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当前“专创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存在困难,其原因包括“双创”课程与专业课程耦合度低及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等。

最后,提出高校金融科技专业“专创融合”教学体系的发展路径,即从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构建、教学资源整合等四个方面着力,建立“双师”合作模式、“校企行政”多方协同机制和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库等。

[关键词] 专创融合;金融科技专业;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4)02−0075−07一、引言近年来,创新和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2014年9月,国务院原总理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

自2018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创新创业也成为社会发展的新潮流。

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将“专创融合”教学模式作为开展双创工作的重点。

“专创融合”是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活力和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金融科技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金融科技的出现颠覆了传统金融行业的形态,被视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将对整个行业的变革和重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产学研合作与创新模式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产学研合作与创新模式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产学研合作与创新模式随着人们对环境友好和高效建筑的需求不断增加,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逐渐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为了推动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本文将就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产学研合作与创新模式展开论述。

一、产学研合作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中的重要性1.1 促进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可以使得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到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技术研发中来,通过资源整合和共享,实现了知识交流和沟通,进而促进了技术创新。

企业通过与高校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可以借鉴高校在理论知识方面的优势,并结合自身生产实践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探索。

1.2 提升教育质量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高校可以更好地融入到装配式建筑行业中,了解实际需求和现场施工情况。

这使得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提升教育质量。

而企业也能够通过参与高校教学,把自身的技术经验和最新成果分享给学生,为行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1.3 加速产业化进程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投入市场运用,从而加速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科研机构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迅速将其转化为可靠、易操作以及高效节能的产品和服务。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产学研合作模式2.1 联合研发模式联合研发是指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共同组织开展某项具体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在装配式建筑领域中,联合研发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特定问题或者改进现有产品的性能。

双方通过各自的优势互补,共同推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

2.2 产业基地建设模式产业基地建设是指相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特定区域内共同创建装配式建筑产学研基地,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模式。

这种模式下,各方可以分享资源、整合优势,共同提高装配式建筑领域研发与创新能力。

2.3 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是推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的关键环节。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材料类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材料类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 要 】 于产 学研合作 的研 究生培 养模 式是一项新的培养模式 , 摘 基 而这种培 养模式为 高校提供 了许 多新 的发展 思路 , 本文从课程教 学计 划 、 强师资建设和到企业的 实验环节都做 了一些探 讨 , 在实际教 学过程 中应 用这种培养模式并受到 了较好的效果。实践 表明 , 加 最后 这种产学 研合作 的培 养模式能够有效提 高研究生的素质教育 . 有利于促进 高级人 才培 养。 是进行 高校专业 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 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 但 这种探 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今后将 继续对产学研 合作背景下培养模 式改革进行 更深入 的研究和 实践 . 望能更好地发挥 高校 的教 书育人 功 期
1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 式探讨
1 应结合专业学位教育特点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改进教学方 . 1

2 向现代化 、 向世界 、 面 面向未来 . 这是我 国的大政方针 。 般教师不满足 于仅仅在学校这个 狭小的空 间里完 成传 授知识这样 项单一工作 . 他们 渴望着发挥 自己的学识 . 为企事 业单位解决一些 实 际 问题 , 国 家做 出更 大 贡献 。 为 社 会 服 务 的 过 程 中 , 断找 出差 为 在 不 距 , 习新 知 识 、 技 术 , 实 、 善 、 高 自 己 , 过 来 又 促 进 教 育 质 学 新 充 完 提 反 量 的 提高 这 需 要 在 学 校 和 企事 业 单 位 之 间寻 找 一 个 结 合 点 产 学 研 合作 办学无 疑是连接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一座最有效的桥梁 . 以为 可 教 师提供一个施展才华 的更加广 阔的空间 通过 “ 产学研 ” 完成 研究生毕业论 文是 一条院校 同企事 业单位合 作 培养人才 的有效途径 . 可使学校办学得到有关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和 帮助 . 一步优化实践教学 的外部条件。 进 实践证明 . 这种合作不仅对学 校 的人才培养有利 .而且 对企业吸收 引进人 才也具有十分 重要 的意

土建类高校产学研联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为例

土建类高校产学研联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为例

2022年6月第23期Jun. 2022No.23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土建类高校产学研联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为例钱 凯,李 治(桂林理工大学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摘 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的演进,技术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校教育发展得到了阶段性的飞跃。

产学研合作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适应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必然要求。

对于建筑工程系的学生来说,除了传统的在教室、图书馆理论学习外,还应该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

以产学研合作培养作为辅助的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是为了提高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将大学与地方经济相结合,解决地方经济需要的一种模式。

以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为例,提出构建相应的产学研联合创新体系建设框架。

[关键词] 产学研;土木工程;教学模式[基金项目] 2021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教改重点项目“土木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2021JGZ124)[作者简介] 钱 凯(1983—),男,浙江宁波人,工学博士,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结构加固、抗倒塌方面的研究;李 治(1991—),男,江西赣州人,工学博士,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建筑结构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3-0157-04 [收稿日期] 2021-11-22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研发、生产开发相结合的先进体系,在经营过程中体现综合优势的过程就是产学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华南理工大学: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华南理工大学: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科 技 成 果在 企业 直 接得 到 应 『H。 近年 来 ,华南 婵T 累计 派 ff{企业 科 技特 派 员 l300多 人 次 进 驻 钊 广 东 700多 家 企 业 ,直 接参 与 企业 的技 术研 发 、与 行 业 龙头 企业 联 合 共 建 r 120多 个校 企 研 发 机 构 、66个 产学 研 结 合 荩地 、 42个 产 学 研 创 新 联盟 ;与 21个地 市 的 1()(】多 个 专 业 镇 实 现 r “一 对学 校 院 系 调 整 时 期 。 经 过 60多 年 的建 设 和 发 展 ,华 南理 工 大学 成为 以 T 见长 ,理 T结 合 , 管 、经 、文 、法 、医等 多学 科协 调 发 展 的综 合性 研 究 型 人学 。学 校环 境 优 良 ,治 学 严 谨 , 持 高 素 质 、“三创 型 (创 新 、创 造 、创业 )”、具 有 国际 视野 的 拔尖 创 新 人才 的培 养 目标 ,着 力培 养创 新 型 、复合 型人 才 。
极 力 打造 科技 成 果 转 化 试 验 .
新 的政 策 形 势下 ,学 校 高度 重 视战 略 奖 励 给 成 果 完 成 人 及 其 团 队 ;设 立 突破 旧有 产学 研格 局 ,打 造 区域 创新
谋 划 ,积 极落 实 国 家及 广东 省 的最 新 研 究 员 、高 级 1 程 师 等 系 列 职 称 评 驱 动发 展 的新 引擎 华 南理 I 根 据
2018.05 _1} t 71
r产学研奖励 Innovation and Promotion Award of CIUR l
室 、实 习 基地 。 除高 水准 建 设 _J,579 个校 外学 生实 习基 地 外 ,还 先后 建
了包 括与 德 同西 ¨ 于公司 共 缱 “制 造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高品质住宅需求的增加,传统建筑施工模式面临诸多挑战。

而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和应用。

然而,要推动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提升,需要各相关方共同努力,其中产学研三方合作模式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背景和意义1.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定义与特点: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是一种将建筑构件在厂房内制造完成后,再进行现场安装组装而实现整体落地使用的方法。

它具有加快施工速度、保证质量稳定、减少资源浪费等诸多优势。

2. 必要性与意义: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住宅供给能力,在遇到灾害后能够更快恢复生活区域。

与此同时,通过采用先进设备和自动化流程,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因此,推动装配式建筑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的重要性1. 产学研合作对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属于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多个领域深入研究和共同探索。

只有产、学、研三者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才能促进技术创新,在核心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

2. 合作模式优势:在装配式建筑施工领域中,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均具备各自的资源和优势。

产业界拥有市场经验和应用场景;学术界拥有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科研机构拥有实验室设备和科学方法。

将这些优势相互结合,就可以有效解决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三、实施路径与方式1. 加强交流与沟通:各方应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彼此需求,并制定长远发展战略。

定期组织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活动,探讨相关技术问题,并加强产学研之间的深度合作。

2. 建立联合实验室:各方可以共同出资设立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联合实验室,提供实验测试平台和科研项目支持。

通过联合实验室的运营,促进产学研在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上的密切合作。

3. 开展产业导向的基础研究:产业界与科研机构可以共同开展基础研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需求相结合。

通过深入挖掘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潜力和难点问题,推动相关理论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建筑结构的一体化设计研究

建筑结构的一体化设计研究

建筑结构的一体化设计研究建筑设计中,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目前,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结构设计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其中一体化设计则是一种被广泛探讨和应用的设计方法。

一体化设计的核心是将建筑的使用功能、结构配置、施工技术、建造工艺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从而达到优化设计效果的目的。

一体化设计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提升建筑的整体性一体化设计可以使建筑的各个部分紧密结合,达到无缝衔接的效果。

当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结构配置等因素都考虑到后,可以使建筑的整体风貌、功能以及建造效果更加完美,使建筑整体性更加突出。

2、可提高设计效率和施工效率一体化设计可以使设计和施工比例匹配,使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更加高效。

而且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规划优化设计和工程流程,使整体工程成本降低,工期缩短,提高效能。

3、可提升建筑的使用价值一体化设计可以将使用功能和结构配置综合考虑,使建筑在使用上更加便捷和人性化。

比如,在商业建筑中,一体化设计可以考虑到客户的特殊需求,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提高建筑的使用价值。

4、可降低建筑的能耗通过一体化设计优化建筑的结构配置,可以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率。

同时,它也可以使空间更加充分利用,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从而使建筑的绿色、环保方面得到重视。

鉴于一体化设计的重要性和优势,如何实现一体化设计成为建筑设计领域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现一体化设计的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优化结构设计是实现一体化设计的核心,要合理确定建筑结构的布局,为实现建筑物体的整体性做好前期规划。

而且,还需要考虑人机工程、环保等因素。

2、数字化设计工具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数字化设计工具是实现一体化设计重要的工具。

利用BIM 技术,可以将建筑结构、机电分层、施工技术等多种参数纳入进来,实现设计的高效精准性。

3、建筑工程管理智能化在建造过程中,建筑工程管理智能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一些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进度管理、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的高效管理。

纵横结合的数字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探索——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为例

纵横结合的数字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探索——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为例

纵横结合的数字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探索——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为例苏平;辛颖【摘要】数字建筑设计是建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数字设计和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体系如何有效整合,也是当前国内各高校本科教学改革中持续探索的热点课题.文章对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以\"纵横结合\"为特色的数字建筑设计教学体系进行简要介绍,分析该体系通过\"纵向\"的进阶式数字设计主干课程和\"横向\"的融合式数字设计专题训练,实现与原有设计教学体系衔接与适应的具体模式和实施经验,以期为相关的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提供参考.%Digital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education. How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digital design with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teaching system is currently a hot topic searching continuously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ims to briefly introduce the digital architectural design teaching system gradually built i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CUT, which features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tegration\"; analyze the specific patterns and implementation experiences by which this system connects and adapts rationally to the original design teaching system through \"vertical\" advanced arterial digital design course and \"horizontal\" integrated digital design special training,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related teachin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actice.【期刊名称】《高等建筑教育》【年(卷),期】2019(028)001【总页数】8页(P119-126)【关键词】数字设计;建筑教育;纵向进阶;横向融合【作者】苏平;辛颖【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TU201.4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数字设计应用,既是工程技术上的重要变革,也带来了设计思维上的创新契机。

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一体两翼”实践性教学模式构建

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一体两翼”实践性教学模式构建

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一体两翼”实践性教学模式构建作者:程伟丽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18期[摘要] 工程建设的质量關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至关重要。

但是工程建设从业者多数为农民工,专业技能较差,目前急需为建筑行业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型人才。

以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为例,构建实践性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教学质量监管体系,改变传统的单纯理论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工程建设质量;应用型人才;实践性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管体系一、“一体两翼”的实践教学模型构建“一体”是指整个体系以“一体”基础理论教学为主体。

理论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1],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指南,为实践教学指明方向,同时为实践教学中解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2],因此,不论教育发展到哪个阶段,理论教学都不能摒弃。

“两翼”指校内实践和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的校外实践的思路。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过程,利用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把学与做融会贯通,达到工学交替,能力递进,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检验学习成果,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一体两翼”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1.加强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根据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目标和要求,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实验仪器设备条件和需要开展的专业模拟实训项目,编写适合本校建筑工程相关专业学生发展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教学教材和实训教材,做到理论课程多穿插案例,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相结合,每个实训环节均有详细的实践指导,同时实践教材要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实训项目的增减或变动,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保证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质量。

2.推进校内实训教学的开展。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土建类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验收,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工程质量问题,因此该课程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知识产权专业为例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知识产权专业为例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知识产权专业为例谢惠加【摘要】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是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以知识产权学科属性为依据、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我国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上应重视产学研结合,在课程设计、师资组成以及社会实践等环节,应向业界开放、与业界互动.惟此,方可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In order to enforce the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now we confront the target l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 training model. We should initiate a model based on the character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at-tach the importance of application - 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target. The university should cooperate with the industry in the course design and internship and invite the industries to teach in the class. Only in this way, could we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the talent training could not match with the reality need.【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2(032)011【总页数】5页(P152-155,174)【关键词】知识产权人才;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作者】谢惠加【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广东广州51006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0-05当前,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已成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

华南理工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教务处

华南理工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教务处

本科教育产学研合作项目(校企开放实验专项)
申报书
项目名称:
申报类型: 建设类; 培育类
负责人姓名:
负责人单位:
合作单位:
申请日期:
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
二〇一六年九月制
填表说明
1.本科教育产学研合作项目的主旨是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是一般的教学研究项目,《申报书》的填写,内容须突出主题。

2.《申报书》必须如实填写,有关资料数据需详实,文字应明确严谨。

3.封面“项目名称”,填写校外实习基地或联合实验室的名称。

4.封面“申报类型”,选择“建设类”或“培育类”。

5.本表各栏除特别规定外,均可以自行加行、加页。

6.《申报书》按要求填写各项内容后用A4纸双面打印2份。

7.其他注意事项,详见各表脚注。

一、项目简表
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
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四、教学改革基础(含校企合作教育基础)
五、经费预算
六、审核意见。

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M oder n sci ence 65今日科苑JI A O Y U ZA I X I A N教育在线摘要:现有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并没有突出工程硕士的工程特色,培养模式与工学硕士相近,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要求,培养模式还有待成熟和完善,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同时,探讨了产学研培养模式中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几个途径。

关键词: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产学研从1997年,国家正式设置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经过十年的发展,现在共有40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在校生人数超过了12万人。

工程硕士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相当数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最近金融危机以来,国家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扩大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然而,十年的发展,对一个教育体系来讲,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在有些方面还有待成熟和完善,如何对工程硕士更好地进行培养,许多新的模式仍在探讨中。

一、工程硕士教育现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一种专业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侧重于工程应用。

专业学位的最大特点是获得学位者并非从事学术研究,而是有明显的职业背景。

其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和公司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我国的工程硕士的培养制度是从工学硕士培养制度演变而来,工程硕士培养被限制在工学硕士的框架中,除了要求其学位论文应结合工程实际外,并未完全针对工程硕士的特点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基本上仍与工学硕士培养目标相近,即按学术性人才培养,这与企业所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有一定的差距。

有关研究表明,厂矿企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大约5%是研究型人才,而大约95%左右是从事生产实施、设计开发、经营销售和管理类的人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更大、更迫切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工程硕士的教育就要从现状中走出来,与工学硕士区分开,突出工程硕士明显的职业背景,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上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应我国国情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产学研创一体化推动工学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

产学研创一体化推动工学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

产学研创一体化推动工学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迅猛进步,对于工学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工学人才培养中。

本文将探讨这种模式在推动工学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和优势。

一、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的定义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是指产业、学界、科研机构和创新创业平台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发展。

它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产业化转化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培养更加合格的工学人才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的优势1. 实践能力的培养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将工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工程项目,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工学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他们未来从事相关职业所必需的能力。

2. 创新思维的培养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鼓励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和实践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学生们将在科研项目中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需要通过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取得成果。

这种培养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能够为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

3. 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传统的教学和科研往往存在割裂的现象,而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科研资源,也能够促进教学和科研成果的相互支持与转化。

这种紧密结合的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的创新能力。

三、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的实施策略1.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学校应该积极主动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行业趋势,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提供更加贴近实践的教学资源和实验条件。

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获得更多的创新技术和人才储备。

2. 开展科研项目学校和科研机构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展,为他们提供科研和实践的机会。

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_理论视角_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_曾萍

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_理论视角_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_曾萍

2014年第22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4No.22收稿日期:2014-02-26,修回日期:2014-07-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方市场分割制度环境、核心能力与民营企业成长战略选择: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71272133);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企业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2012B070200016);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政府支持、组织创新与企业动态能力的关系”(GD10CGL1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2013XZD02)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4.22.007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理论视角、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曾萍,李熙(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然而目前产学研合作研究在合作模式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合作机制的协同作用等方面都存在许多未打开的“黑箱”。

从理论视角、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三个方面对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归纳该领域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合作机制;研究综述;合作模式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4)22-0028-06Review of Frontier Research on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Cooperation Modes and MechanismZENG Ping ,LI Xi(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China )Abstract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black box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operation mode ,its influences ,and the synergic effects of mechanism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Therefo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evant empirical studies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 from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cooperation modes and mechanism.Then ,some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studies in this field are con-cluded and som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offered.Key words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 ;cooperation mechanism ;research review ;cooperation modes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基于协同育人的“四维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和研究

基于协同育人的“四维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和研究

主要措施与成效
2)构建“四层次”协同育人模式
四层次协同育人
校内协同 校内外协同 境内外协同 国内外协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措施与成效
校内协同(第一层次):校内协同可有效打破学科之间藩篱、促进跨学科和专业建设协同 发展。 2015年以来,与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学专业联合开设的 基于BIM的工程项目设计,进行跨专业协同毕业设计,使 学生的素质培养更紧跟专业发展前沿和工程实际需求。
工程综合实践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
科研开发研究能力
工程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验能力 综合应用能力 能力结构
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 产业实验
行业平台
教师 创新 学科 科研 立项 竞赛
科研训练
“ 四


高级实训
体 ”

中级实训


初级实训


专业实训


提高性实验 拓展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 实验教学
科研创新平台 专业平台
梁耀昌等
2017
一等奖
省级
主要措施与成效
2017荣获第十五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三等奖,省特等奖 2019荣获第十五届广东省“挑战杯”特等、 一等奖 2015荣获第十三届广东省“挑战杯” 一等奖
主要措施与成效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奖
全国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
全国钢结构创新竞赛决赛二等奖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三等奖
广州 大学
华南 理工 大学
展示了学科示 范辐射作用
华南 农业 大学
佛山
广
科技
学院
结构实验室 服务的部分学校
华立 学院

广东高校产学研组织模式分析与政策建议

广东高校产学研组织模式分析与政策建议
赵 剑 东广州 5 1 0 6 6 5 )
摘要 :目前很 多高校 与企业的产 学研联 系都 建立在 短期 的项 目合作基 础上 ,如 何建 立产 学研 合作 的长效机 制是 面临的重要 问题 。通过 对华南理工大 学产 学研 组 织形式、合作 对 象和合作 形式 ,以及 广 东外语 外贸大 学结合 多 语种研 究优势建立 的国际战略研 究 院和 国际服 务外 包研 究 院的产 学研 模式 的梳理 ,提 出高校 应在校 级层 面进行
Z HAO J i a n d o n g.W U T i a n s h e n g
( E d u c a t i o n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D e p a r t m e n t ,G u a n g d o n g P o l y t e c h n i c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6 6 5 ,C h i n a )
j e c t .H o w t o m a k e a l o n g —t e m r m e c h a n i s m f o r c o o p e r a t i o n i s a h o t t o p i c .T h e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or f m, C O—
Ab s t r a c t :C u r r e n t l y t h e c o o p e r a t i o n a mo n g e n t e r p r i s e s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a n d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s a r e b a s e d o n s h o r t p e i r o d p r o —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知识产权专业为例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知识产权专业为例

tc h mp ra c fa p iai n—o in e ae t r ii g t re .T eu i e s y s o l o p rt i h n u ty i h a h t e i o t n e o p l t c o r td t ln an n ag t h n v r i h u d c o e ae w t t e id sr n t e e t t h c u s e in a d it r s i n n iet e id sr s t e c n t e ca s o re d s n n e n h p a d i vt h n u ti o t a h i h l s .On y i h swa ,c u d we s le t e p o lms g e l n t i y o l ov h r b e
l 知 识产 权人 才培 养面 临 的瓶颈
我 国知识 产 权 教 育 肇 始 于 2 0世 纪 8 0年 代 。经 过近 2 0年 的 发 展 ,我 国 已基 本 形 成 知 识 产权 本 科 、 知 识产 权 双学 位 、知 识 产 权 ( )硕 士 、法 律 硕 士 法 ( 知识 产权 方 向 ) 、知识 产权 ( ) 博 士 的知 识 产 权 法 人才培 养 体 系 。然 而 ,当前 我 国 知识 产 权 人 才 培 养 数 量 上远 远 低 于 社 会 对 知 识 产 权 人 才 的需 求 总 量 ; 而且人 才 培养 层 次 虽 然 较 高 ,但 是 偏 重 于 理 论 性 人
Absr c :I r e o e fr e t e n t n n el cu lp o e tae y o e c n o t h ag tt sa l h a s i ni c t a t n o d rt no c h ai a i tl t a r p  ̄y s t g ,n w w o f n e tr e o e t b i c e t i ol e r r t s f

新工科类项目

新工科类项目

新工科类项目一、新工科类项目的定义新工科类项目是指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跨学科融合、产学研一体化为特色的高等教育改革项目。

二、新工科类项目的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行业正在面临巨大变革。

同时,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需要大量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推行新工科类项目成为必然趋势。

三、新工科类项目的特点1. 产学研一体化:将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2. 跨学科融合:将不同专业领域知识进行整合和融合,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具有优势。

3. 实践能力强: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4. 综合素质高: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领导力等。

四、新工科类项目的实施1. 项目设计:根据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设计适合本地区或行业的新工科类项目。

2. 课程设置:通过跨学科融合和产学研一体化,设置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注重实践教学。

3. 师资队伍建设:建设符合项目特点和要求的师资队伍,包括产业界专家和学术界专家。

4. 实践环节设计:通过与企业合作或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5. 教育评价机制:建立符合新工科类项目特点的教育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评价。

五、新工科类项目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意义1. 推动高等教育向应用型转变。

通过与产业紧密结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2.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3.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通过跨学科融合和产学研一体化,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

4. 促进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

通过与产业紧密结合,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探析The Exploring of Education Mode in Terms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i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何镜堂He Jingtang摘要 本文阐述了建筑学科特色及其与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的适应性关系,回顾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探索历程,总结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关键词 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adap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and the education mode that integrates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t then reviews the exploration process of the education mode that integrates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in SCUT. Last but not least, it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at mode.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education mod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中图分类号 TU-80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2.05.004文章编号 1000-0232(2012)05-0004-03作者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广州,510640)何镜堂院士近照04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80周年 80 Anniversary of the Architectural Discipline in SCUT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2.5 回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80年办学历史,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是一个贯穿始终、鲜明的特色。

它强调将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最终为教育服务,提升教育水平,培养和造就具有全面综合素质与复合型的人才。

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充分折射出了适应兼容、务实求新的岭南文化特质。

1 大学的产学研一体化方向与建筑学科特色 1810年威廉・冯・洪堡以“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思想创办了柏林大学。

该思想首次将科研作为大学拓展的功能。

19世纪后半叶,在“洪堡思想”的启迪下,随着美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开始萌芽。

19世纪末,美国威斯康新州立大学成立,校长万・亥斯提出“服务应成为大学的惟一理想”的思想,使大学职能演变为三大核心内容——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和明确了产学研合作的总体思路。

世界范围的实践证明,产学研相结合能有效促进教学、科研及生产之间的关系,是科学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建筑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建筑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建筑实体或空间,而是处于普遍联系中的方方面面的事物,面对错综复杂的自然与社会问题,需要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从整体上予以探索和解决,需要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角度,进行融贯、综合的研究,同时也要积极进行技术开发;建筑科学也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在实践中才能出真知,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和修正理论的成果,推进理论研究和教学的进步,同时在实践中能有效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良好契合了学科的特点,与学科的发展规律相适应,符合大学职能转变的需求,是推进科技创新的有效形式,也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手段。

它以务实的态度对待大学的学术研究,加强了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大学组织的适应能力,使建筑教育从“纯科学模式”中走出,适应性更强,综合性也更强,体现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探索历程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32年勷勤大学创立至1945年中山大学粤北时期结束为华南现代建筑教育的探索时期;1945年至1977年恢复高考和正常本科招生,为华南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完善期及岭南现代建筑思想的形成期;1977年以来为华南建筑教育体系的成熟期和岭南建筑学派的成长期。

这三个阶段的建筑教育都贯穿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思路,体现了华南人对现代建筑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1932年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创建,1938年并入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成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

毕业于法国里昂建筑学院的林克明以及曾留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胡德元等开创了岭南建筑教育的先河。

具有各国留学背景的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建筑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百家争鸣,同时也明确了注重技术和实践的鲜明特点,重视实用性技术课程。

系中多位教授开设了建筑师事务所,或曾参与当时广州市工务局的事务,保持着高水平的实践。

中山纪念堂、中山图书馆、勷勤大学校园建筑、爱群大厦、新一军公墓等一系列重要建筑设计师中都有华工人的身影。

期间,勷勤大学学生郑祖良、黎抡杰等创办《新建筑》杂志,对传播现代建筑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建院之初,理论研究、教学以及实践齐头并进就成为岭南现代建筑教育的特色和卓有成效的保证。

1945年,中山大学回迁广州,夏昌世、龙庆忠、陈伯齐三位教授为主导的团队,坚持现代建筑的教育思想,坚持建筑创作中的技术理性和对现代性的追求,强调对地方历史文化和地域气候的关注,探究经济、实用、美观、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创作策略,为华南教育开拓了岭南现代建筑创作、亚热带建筑科学研究、华南建筑史学研究等整体发展的学科建设道路。

亚热带庭园以及建筑通风、隔热、遮阳等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五、六十年代,华南开现代建筑创作风气之先,创作了一批具有现代主义精神的先锋作品: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建筑群、中山医学院教学楼群、华南工学院教学楼群等等。

在此时期深受华南教育影响的一批学人组成了岭南现代建筑的主要创作团队“旅游设计组”,在1964~1983年间创作了白云山庄旅舍、广州新爱群大厦、广州宾馆、矿泉宾舍、白云宾馆、中山温泉宾馆、白天鹅宾馆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优秀建筑作品,为中国建筑学界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凭着开放创新的精神,在原有学科基础上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迅速发展。

龙庆忠先生开拓的建筑史和理论方面,建筑与城市防灾研究、民居研究和地域传统建筑研究得到发扬光大;陈伯齐先生创立的亚热带建筑研究得到继续发展,逐步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亚热带地域建筑学科架构;由夏昌世先生开创的岭南现代建筑创作也呈现了多元化和繁荣发展的景象。

1979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进一步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

在此期间,在总结岭南现代建筑创作思想和学科精神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两观三性”(即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创作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完成了包括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2012.5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80 Anniversary of the Architectural Discipline in SCUT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80周年 05研和实践中,实战演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华工建筑学科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是一种科技创新的模式。

建筑学科的实践实际上可视为与专业特色结合的应用研究,是大学知识生产的实用化,促进最新的建筑科学成果利用到建筑工程中,提升了建筑的科学水平。

华工建筑学科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也是一种教育模式。

从人才培养而言,大学需要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从社会服务而言,大学开始强调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联,需要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牢固的联系,为了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加强合作,同时,社会也强化管理大学系统的职能,修正大学知识生产的方向、目标,人才培养等,使之更多的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加强了与市场的结合,也为学院发展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但我们始终坚持大学的核心价值导向,不过度追求功利性,强调保持一定的自主性,强调对社会的贡献和积极的影响。

在实践上我们也偏重于选择具有一定社会意义、代表性或者具有科研价值的项目,关注其对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参照意义。

在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框架下,为实现人才和物质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适应市场化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国内率先探索了“团队”运作模式,鼓励和推进合作,组建了不同发展方向和研究领域的“团队”。

以我所领导的现代建筑创作团队为例,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理念,一致的目标,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开拓创新,在其间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团队成员思维方式高度一致,在“两观三性”理论框架下,坚持理想,坚持探索建筑的本质问题,走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建筑发展道路;更重要的是,团队这个集体凝聚了共同的精神力量,团队成员彼此合作共事,互教互学,完成了“1+1>2”。

应该说通过团队这种形式,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也为产学研一体化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来,华工建筑学科的教育模式又有了新的发展。

针对本科生的实验课程、工作坊以及正在实行的高年级导师制都尝试着让学生走出象牙塔,提供接触实际的机会,就某一课题(领域)进行相对深入地研究,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华工建筑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则一直是强调产学研的结合,学生直接参与导师的各类课题,一方面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也在实践中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经历了80年的探索,华工建筑学科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的形成,得益于不断推进的教育改革,以及人性化与制度化的规范和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