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逆温专题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逆温专题——基础知识 常见题型[课件]

高中地理逆温专题——基础知识 常见题型[课件]
米高的烟囱烟尘扩散的是( C )
20米 40米 60米 80米 100米
A 16.3℃ 16.6℃ 16.8℃ 17.0℃ 17.1℃ B 21.0℃ 21.0℃ 20.9℃ 20.9℃ 21.0℃ C 20.9℃ 20.8℃ 20.6℃ 20.2℃ 20.0℃ D 15.2℃ 14.8℃ 14.7℃ 14.9℃ 15.2℃
弊: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对 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 影响,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 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 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 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典型试题
8、右图是某地气 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 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
CO2;温室效应,气候变暖;SO2与NO2;产生酸雨O2等 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随高度的上升①、③两处气温 都是下降的;②处气温是上升的即可得出结论。(2)工厂排 放的大气污染物、汽车排放的尾气是产生烟雾的物质来源; 逆温的存在象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对污染物的 扩散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加重了低层大气的污染;低洼的 地形不利于气流的扩散,高空的风对污染物的稀释作用不明 显。(3)商业区和居民区是汽车尾气的主要发生地,近郊工 业区是工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地,逆温的存在使污染物不易 被扩散,且近郊工业区又处商业区、居民区的下风地带,所 以烟雾浓度为最大。
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A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
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

( C)
①台风过境 ②晴朗无云的夜晚
③冷空气南下 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

高考地理微考点强化13:逆温

高考地理微考点强化13:逆温

高考地理微考点强化13:逆温【考点规律】掌握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理解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必背要点】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1)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 ℃。

(2)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

(3)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是辐射逆温。

2.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分析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逐渐消失。

3.逆温现象的影响分析(1)成雾:早晨易出现多雾天气,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人们出行,易出现交通事故。

(2)大气污染:逆温使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如雾霾),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3)航空:低空逆温造成的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高空逆温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

原因是高空逆温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强化训练1】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

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2.A.福建沿海 B.黄海沿岸 C.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2.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强化训练2】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

读图,回答第3题。

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A) A.①B.② C.③D.④【答案解析】【强化训练1】1、根据图读出柴达木盆地年平均雾日最少。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主题突破11:逆温问题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主题突破11:逆温问题

土地退化一.水土流失1.概念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2.成因(1)自然因素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降水强度大的暴雨冲刷侵蚀地表。

③地面物质组成:土质疏松,易被侵蚀。

④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开矿。

3.危害(1)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2)淤积河道、湖泊、水库(3)污染水质影响生态平衡(1)工程措施:修建水库、打坝淤地,在缓坡上修建水平梯田。

(2)生物措施:种草种树;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应以牧业为主,农林牧相结合,同时要重视发展经济林木。

5.不同区域对比(1)黄土高原:①原因:土质疏松,降水集中。

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放牧、开矿、毁林开荒)②整治措施:黄土高原不如南方水热条件好,又处于过渡地带,需实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区域经济得以发展。

(2)南方丘陵:①原因:地表的起伏有利于流水冲刷,降水量大且时间长;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开发,樵采)②整治措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水热条件好,其有效措施是以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新兴小水电,大办沼气等(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才是能封住山林的基本保障)。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影响远比北方严重的原因:(1)从经济角度看: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热条件更好,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更高,每寸土地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

(2)从生态角度看: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多为石质山地,土层薄,一旦表土蚀去,容易形成石漠化,而且恢复起来更难。

(3)从社会角度看: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人口稠密,并且在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社会影响更大,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逆温高考地理知识点

逆温高考地理知识点

逆温高考地理知识点随着高考的临近,各科目的复习备考也进入紧张阶段。

地理作为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对于多数考生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对较为陌生的学科。

其中,逆温是地理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容易被忽视的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将对逆温这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我们来理解什么是逆温。

逆温是一种与常规温度垂直相反的气象现象,即低层大气温度高于高层大气温度。

这种情况一般在地理环境特殊的地区,例如山谷、盆地等地形地貌中较为常见。

逆温现象会对该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逆温现象在高考地理中具有重要的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逆温对气温的分布和变化有何影响?逆温会导致气温在地表附近下降得很慢,甚至上升,而在高空达到大气稳定后才开始大幅下降。

这种气温垂直分布的变化,使得温度垂直递减率变小,从而形成温度倒挂的情况。

逆温现象会造成地表温度与高空温度之间的温差增加,影响空气的垂直对流,进而影响大气环流和降雨的分布。

二、逆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哪些?逆温会导致地表温度大幅升高,形成较高的地表温度,使得植被水分蒸发速度加快,降水蒸发量增加。

同时,逆温还会影响气象条件,限制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逆温现象还会使得大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导致空气污染加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三、逆温现象在不同地区的特点有何差异?逆温现象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山谷地区,逆温现象比较明显,因为山谷地势使得阳光照射时间较少,热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传导,从而导致逆温现象的产生。

而在盆地地区,受到地势环境和气象要素的影响,逆温现象更加明显。

此外,逆温现象还会在地理环境特殊的地区,如沙漠和高原等地出现。

总结起来,逆温是高考地理中一个重要且容易被忽视的知识点。

了解逆温的定义以及对气温分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考生在地理考试中的备考和应对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逆温现象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逆温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提高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逆温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逆温
分布
中纬度沿海地区
小结
类型
发生的条件
Hale Waihona Puke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 辐射逆温 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
层降温较慢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团上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 地形逆温 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的空气
抬挤上升
锋面逆温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 差异显著
2.锋面逆温层的存在( ) A.一般在冷气团控制的气象站内监测到 B.锋面距离锋线越近逆温层的高度越高 C.能够阻断冷空气的水平推进 D.能够加快上下气团间的热力交换
返回目录
知能转换
冷暖气团相遇会形成一个过渡带,这个过渡带就是锋面。锋面有一定的厚度,从 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研究发现,锋面内存在逆温现象。我国甲、乙、丙、丁 四个气象站联动,分别设立监测点,共同研究一次冷锋活动过程中锋面逆温层的气 温垂直分布状况。右图表示四个监测点数据汇总情况。
返回目录
课后作业(基础必做)
(2021·广东高考)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
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为4 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
现象多发。据此完成(1)~(3)题。
(1)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
A.山峰
B.平原
C.谷地
D.丘陵
(2)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
返回目录
出现的地区 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
明前 中纬度沿海地区 盆地和谷地中夜间
锋面活动地区
返回目录
探究:据所学,说明逆温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

高考地理逆温专题

高考地理逆温专题

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一、逆温〔一〕逆温分四类①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微风的夜间,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如下列图说明辐射逆温的发生、消失过程。

②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冷空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大气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③锋面逆温:锋面附近因上面为暖空气,下面为冷空气,故也会出现逆温现象。

如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冬半年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上空出现逆温现象,形成贵阳一带的阴雨冷湿天气。

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

如右图:④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发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晚上。

还有一种情况是,冬半年冷空气在向低纬地区运动过程中,因冷空气较冷重,把地势较低的盆地和谷地地区填满(形成冷空气湖),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气,在盆地上空暖空气与盆地内冷空气交界的大气层出现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发生在冬半年。

例:天山北坡从12月——次年2月在近地层存在一层深厚的逆温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受阻积累的,在形成的“冷空气湖〞上有较暖的空气层。

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

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二〕逆温的利弊1.利: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爆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平安。

③作为气候资源利用: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开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开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开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高中地理关于“逆温问题”的专题讲解

高中地理关于“逆温问题”的专题讲解

关于“逆温问题”的专题讲解国家级示范中学——安岳中学石洪春一、什么是逆温现象: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现象。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如果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米或者气温上升都可以看作是逆温现象。

二、产生逆温的原因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高,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慢,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4. 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即锋面。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

如下图,从A点上空气温垂直分布的情况可见,由下面的冷空气到上面的暖空气,等温线通过锋面的区域时必有曲折,曲折的程度视两种气团间的温度对比而决定,曲折段(如图中BC段)就出现了逆温层。

地理专题突破:关于高考地理逆温现象这些点经常考(附专题设计)

地理专题突破:关于高考地理逆温现象这些点经常考(附专题设计)
3.逆温的影响
(1)不利影响
①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导致交通事故。谭老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有利影响
(3)锋面逆温: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形成逆温。
(4)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一般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地理专题突破:关于高考地理逆温现象这些点经常考(附专题设计)
逆温现象
1.含义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答案】A
【解析】 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
7.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2.出现逆温的最大高度可从图中直接读出,为400米,注意纵坐标表示高度。故选C。
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第3题。
3.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

2024届高考地理微专题+逆温+课件

2024届高考地理微专题+逆温+课件
20.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A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1.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 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从而出现上 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 失。
有时甚至出现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的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 大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图。读图回答9~11题。
由于风速小和湍流交换弱,当地表辐射强烈时,周围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
大都沿坡面向谷底倾泻(这种下沉动力增温作用远比地表辐射冷却作用小),
并在谷底沉积继续辐射冷却,因此谷底气温最低,形成所谓“冷湖”。而在
冷空气沉积的顶部坡地上,因为风速较大,湍流交换较强,换来自由大气中
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相对较高,形成所谓“暖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 19.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9—10 米 B.7—8 米 C.6—7米 D.4米以下
(周测7)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生长,但春季逆温天气频繁出现 ,茶园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当夜晚温度 约降到4℃ 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甲为风扇 防霜冻的工作机理示意图,图乙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
C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3)逆温的影响
①有利方面 a.逆温的出现阻碍了空气对流,因此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逆温现象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逆温现象

高中地理 系列微课
5、逆温现象的影响:不利影响:逆温阻断空气对流运动,不利于地面 污染物扩散,加剧地面污染从而影响空气质量,也降低了大气的能 见度,影响交通安全。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逆温现象 (共18张PPT)ppt课件完美课件优秀课件 公开课 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逆温现象 (共18张PPT)ppt课件完美课件优秀课件 公开课 课件
高度km 3
R=4℃/km<6 ℃/km
高度km 3
R=-2℃/km<0 ℃/km
0
12 18 温度℃
非典型性逆温现象
0
12 18 温度℃
典型性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一)
高中地理 系列微课
3、逆温现象的发展过程:逆温现象经历了从无到弱到强再到如到消失 的过程。其关键因素是地面受热状况的变化
中午
夜晚
日出前后 上午
高度km 3
0
18 温度℃
一般情况下的气温垂直递减率
逆温现象(一)
高中地理 系列微课
2、逆温现象的定义:当对流层大气内R值小于正常值6℃/km时,就出现 逆温现象。有两种情况:①非典型逆温现象,即0℃≤R值<6℃;②典 型逆温,R值<0℃,即对流程内海拔升高气温升高“下冷上热”的与 正常情况下对流层内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的变化规则相逆(反)的情况。
2、1948 多诺拉烟雾事件 10月下旬,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
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 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
3、 1952 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就有4000人死亡。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

高考地理逆温专题

高考地理逆温专题

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一、逆温(一)逆温分四类①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微风的夜间,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如下图表明辐射逆温的发生、消失过程。

②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冷空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大气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③锋面逆温:锋面附近因上面为暖空气,下面为冷空气,故也会出现逆温现象。

如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冬半年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上空出现逆温现象,形成贵阳一带的阴雨冷湿天气。

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

如右图:④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发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晚上。

还有一种情况是,冬半年冷空气在向低纬地区运动过程中,因冷空气较冷重,把地势较低的盆地和谷地地区填满(形成冷空气湖),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气,在盆地上空暖空气与盆地内冷空气交界的大气层出现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发生在冬半年。

例:天山北坡从12月——次年2月在近地层存在一层深厚的逆温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受阻积累的,在形成的“冷空气湖”上有较暖的空气层。

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

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二)逆温的利弊1.利: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作为气候资源利用: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篇 自然地理 第四章 大气圈与大气变化 微专题(四) 大气中的逆温现象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篇 自然地理 第四章 大气圈与大气变化 微专题(四) 大气中的逆温现象

技能提升
1.逆温的表现及生消过程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热。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 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其生 消过程图解如下:
2.逆温的类型、成因及特点
3.逆温现象产生的影响
培优演练
[2023·浙江6月卷]贵州中西部地区冬季多出现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锋面雨雾, 雾区位于锋线附近。下图为贵州某次锋面雨雾发生过程中,大致呈纬向分布的三个测 站测得的能见度变化图。这次雨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西南气流沿锋后弱冷平流爬升, 形成弱降水。雨雾随锋面缓慢东移消亡。据此回答1~2题。
第一篇 自然地理
第四章 大气圈与大气变化
微专题(四) 大气中的逆温现象
例题导入
(1) 据材料,推测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 __上__层__雾__形__成__的__主__要__原__因__是__弱__冷__空__气__侵__入__,__水__汽__冷__却__凝__结__而__成__,__属__于__平__流__雾__。__ (2) 据材料,推测2时后,上层雾和下层雾的变化状况。 _上__层__是__冷__空__气__侵__入__形__成__的__平__流__雾__,__随__着__冷__空__气__下__沉__,__2_时__后__,__应__是__上__层__雾__下__沉__;__上__层__雾_ _和__下__层__雾__叠__加__到__一__起__,__下__层__雾__浓__度__增__大__。___
2. 本次锋面雨雾出现时,雾区地面以上气温垂直变化最接近的是( A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
B.
C.
D.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锋面附近上方为暖气团,锋面下方为冷气团,所以说锋面附近 出现逆温现象,高空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锋面下方,不会出现逆温;逆温出现 在锋面附近,而不是锋面上方。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应用(讲解)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应用(讲解)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与练习)一. 逆温现象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

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1)当TS ≥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S<T时,逆温现象消失二. 成因类型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

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2.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

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高考地理 逆温专题课件

高考地理 逆温专题课件
答案:A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五:七点 二十八分。
阅读以下资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特大城市2000年7月8日、9日天气和空气质量表
天气 污染 首要污 空气质 空气质量 状况 指数 染物 量级别 状况
7月8日 晴 158 NOX Ⅲ
轻度污染
7月9日 晴 178 NOX Ⅲ
轻度污染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该城市首要污染物主要来 自_石_油__〔_汽_车__尾。气〕
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 照射下引起光化学反响,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 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 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 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七点 二十八分。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七点 二十八分。
材料二:我国某特大城市上空2000年7月8日、 7月9日等温面分布示意图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该
城市上空_____逆_ 温 现象,大气扩散条件 ___变_差_____。
3.由于连日天气明朗,太阳辐射强烈,空气中的
NOX在紫外线的作用下,易产生______光_化__学_污染,其污
典题例证 1.(2021·上海综合) 2021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
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以下四图 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 )
解析:此题考查大气逆温现象。结合题干材料分析可知,近 地面大气存在逆温现象的为A和D两项,D项气温分布与大气 垂直分层的气温变化规律不符,应选A项。
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 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 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 腹泻。17人死亡。 三、 1952 伦敦烟雾事件

2024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逆温常考专题讲义

2024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逆温常考专题讲义

逆温在高考常考专题讲义一、逆温现象1.对流层中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由于下垫面是对流层中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故对流层中大气的温度一般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降低0.6℃。

2.逆温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范围内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广义逆温的定义是: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即为逆温现象。

二、逆温的类型与成因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因辐射散热迅速冷却。

越靠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的影响越大,近地面大气降温快,而高处大气降温较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这种逆温是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所以称为辐射逆温。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辐射逆温在大陆上常年可出现,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冷接触使底层空气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地形逆温在盆地或山谷,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4.锋面逆温冷暖空气相遇时,较轻的暖空气爬到冷空气上方,在界面附近出现逆温,称为锋面逆温。

三、逆温的影响1.不利影响①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会造成近地面大气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气温的影响因素和逆温现象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气温的影响因素和逆温现象

2024高考一轮复习考点气温的影响因素和逆温现象【内容解读】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差异以及多因素导致的热量再分配,使得地球各处获得的热量存在差异。

而正是由于受热的差异才导致环流的产生。

受热差异可以从地气系统的受热过程、与外界热量交换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逆温是大气受热变化的另一类现象,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较大的影响与应用。

【教学目标】1.掌握气温高低变化的影响因素(三个层面);2.知道气温高低的变化;3.知道逆温概念,掌握逆温类型、特点及影响【教学过程】一、基础检验(一)气温高低的影响因素1.地气系统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分布(输入端)(2)下垫面状况(过程端)下垫面指地球表面的特征,如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和地表粗糙度、植被、土壤湿度、雪被面积等等,它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

下垫面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地面的比热容及反射率。

一般可以跟水汽进行联系。

水汽含量较大,比热容较大。

吸热慢,放热慢。

一般来说,深色土壤的反射率比浅色土壤小,潮湿土壤的反射率比干燥土壤小,粗糙表面的反射率比平滑表面小,陆地表面的平均反射率为10—35%,新雪面反射率最大,可达95%。

(3)大气受热和大气的保温大气主要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因此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的热量少,温度低。

大气向地面传递的热量称为大气逆辐射。

与大气中CO2和水汽含量有关。

大气层本身存在温室气体,具有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当温室气体(特别是CO2)比重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得全球变暖。

水汽含量的变化主要是对比:晴天与阴天;沿海与内陆两对关系对比昼夜温差。

【描述语言】:晴天,云量少,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气温较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因此晴天昼夜温差大。

阴天则相反。

2.与外界热量交换3.人类活动(1)热岛效应城市排放出的热量较多,气温高。

【小尺度】(2)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高考地理知识库逆温现象

高考地理知识库逆温现象

高考地理知识库逆温现象高考地理知识库-逆温现象高考地理知识库是为了帮助考生备考地理科目而设计的全面知识整理。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理知识中的逆温现象,包括定义、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考生对逆温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为高考答题提供参考。

逆温现象是指某一层大气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增加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但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逆温现象会发生。

以下将从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形成原因逆温现象的形成与地表和大气的热量交换有关。

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表辐射冷却作用明显,地表温度迅速下降,而空气温度下降较慢。

这时,地表的冷空气重量高于暖空气,形成温度逆转层,即逆温现象。

二、影响因素逆温现象的形成和维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形、大气压力场和气象条件。

地形是逆温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山谷、盆地等地形容易形成逆温现象。

大气压力场也会对逆温现象的形成产生影响,如高压系统的存在有利于逆温现象的发展。

此外,气象条件也会对逆温现象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如逆温通常出现在风力较弱、空气湿度较小、无云的情况下。

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逆温现象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逆温现象对农业生产具有积极影响。

逆温现象可以减轻低温对作物的影响,延长作物的生长季节,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尤其在寒冷地区,逆温现象对农业生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逆温现象对城市和工业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逆温现象可以形成温暖而稳定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城市空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降低大气污染程度。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大气污染治理方面,逆温现象的影响需要被充分考虑。

此外,逆温现象还对交通运输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逆温现象常伴随着雾霾天气,对交通运输造成困扰,加大了交通事故的发生风险。

同时,逆温现象还会导致空气湿度增大,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一定的刺激和负担,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
一、逆温
(一)逆温分四类
①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微风的夜间,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如下图表明辐射逆温的发生、消失过程。

②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冷空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大气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③锋面逆温:锋面附近因上面为暖空气,下面为冷空气,故也会出现逆温现象。

如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冬半年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上空出现逆温现象,形成贵阳一带的阴雨冷湿天气。

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

如右图:
④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发生在盆地
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
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
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晚上。

还有
一种情况是,冬半年冷空气在向低纬地区运动过程中,因冷空
气较冷重,把地势较低的盆地和谷地地区填满(形成冷空气湖),
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气,在盆地上空暖空气与盆地内冷空气交界
的大气层出现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发生在冬半年。

例:天山北坡从12月——次年2月在近地层存在一层深厚的
逆温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受阻积累的,在形成的“冷空气湖”上有较暖的空气层。

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

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二)逆温的利弊
1.利: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作为气候资源利用: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2.弊(1)对环境影响:空气对流运动被抑制,加重大气污染。

(2)对天气影响:易产生大雾天气,阴雨天气(锋面逆温),冻雨天气。

(3)对交通影响: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

下图是“该城市冬季近地面层不同时刻气温随高度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t1至t5 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A. t1
B. t3
C. t4
D. t5
2.该城市计划新建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该发电厂烟囱的设计高度应不低于()
A.50米
B.75米
C.100米
D.150米
山东卷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
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当日天气晴朗,
日出时间为地方时5时。

读图回答3-4题。

3、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4、当地该日
A、日落时间为17时
B、与海口相比白昼较长
C、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
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