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点梳理:通过对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模块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使学生掌握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能力提升: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为中考做好充分准备。
3. 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1. 力学:力的概念、相互作用、重力、摩擦力、浮力、二力平衡、牛顿三定律、能量守恒等。
2. 热学:温度、热量、比热容、热传递、蒸发、沸腾、气压与沸点等。
3.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串并联电路、磁场、电磁感应等。
4.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平面镜、透镜、视力矫正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每个模块的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2. 课堂练习:针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检测学习效果。
4. 复习总结:每周进行一次复习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5. 考试测评:每月进行一次模拟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四、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理规律。
2. 实例分析:结合生活实际,分析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及时解答,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实验等,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4. 家长反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完整)初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1
(完整)初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1初三物理第一轮复教案1教学目标- 理解机械振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掌握机械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的计算方法- 了解机械振动的能量转化过程和机械波的传播特性教学内容1. 机械振动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机械振动的定义及示例- 机械振动的基本特征:周期、频率、振幅- 机械振动的图像表示及解析表示方式2. 机械振动的计算- 振幅的计算方法及示例- 周期和频率的计算方法及示例3. 机械振动的能量转化- 机械振动的能量转化过程- 能量守恒定律在机械振动中的应用4. 机械波的传播- 机械波的定义及特点- 机械波的传播方式:纵波和横波- 机械波的图像表示及解析表示方式教学步骤1. 导入:利用课堂实例引出机械振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后续知识研究做好铺垫。
2. 观察和探究:设计一系列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进一步理解机械振动的基本特征和能量转化过程。
3. 理论研究: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机械振动的计算方法和机械波的传播特性,帮助他们掌握相关概念和解题技巧。
4. 练与巩固:提供一些练题目,巩固学生对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应用领域,并鼓励他们进行相关实践和研究。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 练题的完成情况- 口头提问回答情况- 实验和观察报告的撰写质量难点解析- 机械振动的能量转化过程理解- 机械波的传播方式区分教学资源- 教材:初中物理教材- 实验器材:弹簧振子、波浪机等-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延伸- 布置练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践和研究,发散思维,探索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更多应用领域。
以上是初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1的内容,希望能够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完整版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主要涉及教材第二章《力和运动》和第四章《热学》。
详细内容包括: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机械能、内能、热量传递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实验器材(滑轮、小车、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如滑冰运动员在冰面上相互推开,让学生感受力和运动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牛顿三定律的应用:分析一个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讲解如何运用牛顿三定律求解。
(2)动量守恒:讲解一个碰撞问题,说明动量守恒的条件和求解方法。
(3)能量守恒:以一个物体自由下落为例,解释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换,强调能量守恒。
3.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典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难点:针对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行详细讲解。
六、板书设计1. 牛顿三定律2. 动量守恒3. 能量守恒4. 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物体沿斜面向下滑动,已知斜面倾角和物体质量,求物体滑到斜面底部的速度。
(2)两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发生弹性碰撞,已知两物体质量、初速度,求碰撞后的速度。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研究物体在复杂力作用下的运动,如圆周运动、抛体运动等。
(2)探讨动量和能量的守恒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应用,如天体运动、化学反应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牛顿三定律:理解每个定律的含义,能熟练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一轮复习全套教案
初中物理一轮复习全套教案一、引言本教案旨在为初中物理学生提供一轮复的全套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全面回顾和巩固所学物理知识,为他们的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目标1. 复物理基础知识,包括力、能量、电磁学等方面的内容;2. 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和方法;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研究兴趣。
三、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 力的概念和性质- 运动的描述和力的作用- 牛顿运动定律- 弹簧的力和机械能- 简单机械原理- 运动的描述和图示2. 能量和功- 能量和功的概念- 动能和势能- 能量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 能量转化和能量损耗3. 电学- 电荷和电场- 静电力和电场力- 电流和电阻- 电路和电流的分析- 电能和电功率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清晰简洁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观察和操作,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3. 组织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 教材练:提供大量教材练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4. 平时表现: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研究态度。
六、教学进度安排七、教材参考- 《初中物理》教材- 相关物理研究资料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合理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压强计算、阿基米德原理、比热容、电路原理、欧姆定律、电功率计算等。
二、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电路原理、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压强计算、电功率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滑轮组、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等)。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如滑轮组提起重物),引导学生复习力的合成与分解。
2. 讲解:回顾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压强计算等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有关上述知识点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及时解答疑问。
4. 实验演示:展示电路原理、欧姆定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5. 讲解:讲解电路原理、欧姆定律、电功率计算等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合成与分解2. 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3. 压强计算、阿基米德原理4. 电路原理、欧姆定律、电功率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已知两个力的大小分别为10N和20N,求物体的合力。
(2)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一个水平方向的力F=10N的作用,求物体的加速度。
(3)一个长方体水箱,长、宽、高分别为2m、1m、0.5m,水箱内水的密度为1.0×10^3kg/m^3,求水箱内水的压强。
(4)一个简单的电路,已知电阻R1=10Ω,R2=20Ω,电压U=12V,求电流I。
中考总复习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中考总复习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教案标题:中考总复习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确定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找出薄弱环节,为后续复习提供指导。
2. 复习物理基础知识,包括力学、光学、电学等内容,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
3. 提高学生的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实践意识。
教学内容:1. 力学复习a. 复习牛顿三定律和运动学基本概念。
b. 复习力和力的合成、分解。
c. 复习摩擦力、弹力和重力等力的计算。
d. 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
2. 光学复习a. 复习光的传播规律和反射定律。
b. 复习光的折射和光的全反射。
c. 复习光的成像规律和光的色散现象。
3. 电学复习a. 复习电荷、电流和电压的基本概念。
b. 复习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计算。
c. 复习电功率和电能的计算。
d. 复习静电场和电场力线的性质。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实物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并复习前置知识。
2. 知识讲解:结合教材内容,对力学、光学和电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强调重点和难点。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实验操作:设计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现象并记录数据,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复习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解答,检验他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易错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教学辅助手段:1. 教学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解题步骤。
2. 实验器材和实验指导书,用于进行实验操作。
3. 教材和习题集,作为教学参考和练习材料。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解题步骤的合理性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九年级中考第一轮复习教案物理复习资料
九年级中考第一轮复习教案物理复习资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物理教材,主要复习第一章至第四章的核心知识点,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机械运动》: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位移、路程;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
章节:1.11.42. 第二章《热现象》:温度、热量、内能;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分子运动论。
章节:2.12.43. 第三章《光现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光的色散。
章节:3.13.44. 第四章《电现象》:电荷、电场;电流、电阻、电压;电路;电磁感应。
章节:4.14.4二、教学目标1. 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光的折射、电路分析、电磁感应。
重点: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热传递、光的反射、简单电路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滑轮、光线仪、电路图等)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 复习:对每个章节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典型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惑,加强课堂互动。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代表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知识框架:以章节为单位,列出主要知识点。
2. 例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展示解题过程。
3. 重点、难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突出显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速度、加速度、力的合成与分解等。
(2)分析题: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电路分析。
(3)应用题: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答案:详细写出解题过程和最终答案。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完整版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电路初探》和第十五章《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两章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路图、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的定义、单位及测量,电压的概念、电路中的电压规律,电阻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测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路图、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2. 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电路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路的基本组成、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测量。
难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电池、电路图卡片。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引导学生思考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知识回顾(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路图、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通过例题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有关电流、电压、电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10分钟)介绍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电路应用,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路图、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特点。
2.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单位、测量及关系。
3. 例题及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电路图,分析电路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2)测量一个电阻器的电阻值,并记录数据。
(3)根据给定的电流和电压值,计算电阻值。
2. 答案:(1)串联电路:因为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2)见实验数据。
(3)根据欧姆定律:R = U/I,计算得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特点掌握较好,但对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
2024年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优质教案全
2024年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优质教案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九年级物理第四章《电与磁》以及第七章《力学现象》。
具体内容将包括:电流形成与作用,磁场性质,电磁感应现象,简单电路计算,力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等基本概念,解决简单电路问题;理解和运用力合成与分解,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物理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理解,力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教学重点:电流、磁场基本性质,简单电路计算,牛顿运动定律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磁铁,导线,滑动变阻器,小车,砝码。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电路实验,引导学生回顾电流形成和作用。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第四章和第七章经典例题,如电磁感应现象计算,力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3. 随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完成几道与例题类似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10分钟)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力合成与分解实验,增强课堂互动。
6. 答疑解惑(10分钟)解答学生在随堂练习中遇到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7.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电流、磁场、电磁感应基本概念和性质。
2. 简单电路计算方法。
3. 力合成与分解方法。
4. 牛顿运动定律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简单电路电流和电压。
(2)分析一个物体在多个力作用下运动情况。
2. 答案:(1)电流:I = V/R,电压:V = IR。
(2)根据力合成与分解,以及牛顿运动定律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反应,解他们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物理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2024中考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2章物态变化
2024中考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2章物态变化一、设计意图我设计这节课的思路是以生活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特点。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原理,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种类,理解物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种类,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准备: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准备: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生活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冬天户外冰冻的水管、夏天户外出汗的饮料瓶等现象,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兴趣。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展示物态变化的定义和种类,讲解物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
3. 实验演示:进行物态变化的实验,如冰冻、融化、蒸发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态变化的过程,加深对物态变化的理解。
4.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进行解释,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种类,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活动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进一步深入理解物态变化的知识,也可以进行一些小实验,如自制冰棍、观察水的沸腾等,增强对物态变化的理解和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生活实践情景引入我选择冬天户外冰冻的水管和夏天户外出汗的饮料瓶作为生活实践情景,是因为这些现象学生们都曾经经历过,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
通过观察和描述这些现象,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物态变化的存在,从而引发他们对物态变化的兴趣。
这种引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初三物理一轮中考备考方案
初三物理一轮中考备考方案一、方案背景介绍初三的小老弟老妹儿们马上就要面临中考这个大挑战啦,物理这门学科在中考里可是占了不小的比重呢。
就像打游戏,这是一个重要的关卡,我们得好好准备,不能马虎。
咱这个一轮中考备考方案啊,就是要给初三的小伙伴们在物理复习的道路上点亮一盏明灯。
二、目标与需求说明目标嘛,很简单,就是让初三的同学们在物理中考里取得好成绩。
那需求呢,同学们可能对物理的一些概念还模模糊糊,像力学里的受力分析,电学里的电路连接,这些都是需要重点攻克的地方。
而且大家还得熟悉中考物理的题型,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三、解决方案概述1. 基础知识巩固把初中物理的课本都找出来,从最简单的声、光、热开始复习。
比如说声音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这些都是基础中的基础。
让同学们把课本上的概念、公式都整理到一个小本子上,每天早上拿出来读一读,就像背单词一样。
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像质量和重量,功率和功,要做专门的对比练习。
可以找一些有趣的动画或者小实验视频,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些概念的区别。
2. 重点知识突破力学方面,重点复习牛顿定律。
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实验,比如用小车在不同粗糙程度的平面上滑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然后结合实验结果,讲解牛顿定律的应用。
电学部分,电路的连接和欧姆定律是关键。
给同学们一些简单的电路元件,让他们自己连接电路,测量电压、电流,然后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电阻,这样能更好地理解欧姆定律。
对于能量转化这部分,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像电灯是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电动机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让同学们多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题型专项训练中考物理的题型就那么几种,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
针对每种题型,收集大量的练习题。
比如说选择题,要让同学们学会用排除法、代入法等解题技巧。
填空题要注意单位的填写,实验题要清楚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
计算题要强调解题的规范性,写清楚已知条件、公式、代入数据和计算结果。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主要围绕教材《物理》第九章《电学基础》和第十章《磁学》进行复习。
具体内容包括:电路的组成与分类、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计算;欧姆定律、电功率的计算;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磁场、磁效应、电磁感应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路的组成、分类,以及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掌握欧姆定律、电功率的计算,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了解实际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路的组成与分类、欧姆定律、电功率的计算、串并联电路的计算。
难点:电路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图示、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源、导线等。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组成和分类。
2. 例题讲解:(1)计算一个简单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
(2)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或电阻。
(3)计算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
3. 随堂练习: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4. 讲解难点:针对学生遇到的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电路的组成与分类2.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计算3. 欧姆定律、电功率的计算4. 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根据给定的电路图,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2)应用题:根据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课后统一发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了解电磁感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其他物理定律,如牛顿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提高物理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巩固电学、磁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考物理复习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难点与重点2.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3. 学生的随堂练习与反馈4. 板书设计的条理与清晰度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难点与重点在教学内容上,应重点关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计算,这两个部分是电学基础中的核心知识点,也是中考物理的重要考点。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电与磁》的13节,详细内容包括:磁场及其分布特点、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磁场的基本概念,了解磁场的特点及磁感线的分布;2. 使学生理解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掌握安培定则;3. 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磁感线的理解、安培定则的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掌握。
教学重点:磁场的基本概念、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磁铁、电流表、导线、指南针、电动机模型等;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磁铁、导线、电流表、指南针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电动机模型,让学生思考电与磁之间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1)学生观察电动机模型,思考电与磁的联系;(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电与磁的知识。
2. 例题讲解(1)磁场及其分布特点;(2)电流的磁效应;(3)电磁感应现象。
3. 随堂练习(1)判断磁感线的方向;(2)应用安培定则分析电流产生的磁场;(3)计算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感应电动势。
4. 学生实验(1)观察磁铁周围磁感线的分布;(2)验证电流的磁效应;(3)演示电磁感应现象。
(2)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磁场及其分布特点2. 电流的磁效应3. 电磁感应现象4. 安培定则5.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解释安培定则,并举例说明;(3)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计算某电磁感应实验中的感应电动势。
2. 答案:(1)磁感线是描述磁场分布的线,从磁铁的N极出发,回到S 极,磁感线越密,磁场越强;(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导线,让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其他四指所指的方向即为磁场的方向;(3)感应电动势E=BLv,其中B为磁感应强度,L为导线长度,v为导线在磁场中的速度。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机械能》和第十五章《电能》。
具体内容包括:1. 第十四章:第1节动能和势能,第2节机械能守恒,第3节能的转化和守恒。
2. 第十五章:第1节电路,第2节电流,第3节电压,第4节电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能和电能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使学生理解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电能的计算。
重点:动能、势能、电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展示(如小车、电池、灯泡等)。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滑滑梯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的转化。
2. 讲解:(1)复习动能、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讲解电能的概念,以及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相关知识。
3. 例题讲解:(1)动能和势能的例题。
(2)机械能守恒的例题。
(3)电能计算的例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十四章: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
2. 第十五章:电路、电流、电压、电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物体在不同高度下的动能和势能。
(2)分析一个电路图,计算电流、电压和电阻。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机械能和电能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例题和练习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能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节能环保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4.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详细程度。
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通过动画、实验等多种形式,直观展示机械能的转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完整版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的相关内容,主要涉及教材第十二章《电学基础知识》和第十三章《磁学基础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组成、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欧姆定律的应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功和电功率的计算;磁场的基本性质,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学会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其应用。
3. 了解电功和电功率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掌握磁场的基本性质,了解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路的分析与计算,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的应用,磁场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演示电路板,电源,导线,灯泡,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磁场演示器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电源、导线、灯泡、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引导学生回顾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例题讲解:(1)计算给定电阻、电流和电压下的电功率。
(2)分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计算相关物理量。
练习题1:根据给定的电路图,计算各电阻的电流和电压。
练习题2:已知一个灯泡的额定电压和功率,求其电阻,并计算在实际使用时,当电源电压变化时,灯泡的实际功率。
4. 知识拓展: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如发电机、变压器等。
六、板书设计1. 电路的基本组成、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和关系。
2.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3. 电功和电功率的计算方法。
4. 磁场的基本性质,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定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2)分析一个实际电路中的串并联关系,计算各电阻的电流和电压。
2. 答案:(1)电流 = 电压 / 电阻。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优质教案全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优质教案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涉及教材的第四章《电学》和第六章《光学》。
详细内容包括:电流的概念、欧姆定律、电阻的计算;光的折射、反射、平面镜成像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流、欧姆定律、电阻等基本概念,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2. 了解光的折射、反射现象,掌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流的计算、欧姆定律的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教学重点:电流、电阻的概念,光的折射、反射现象,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电源、导线、平面镜、光线发生器、光屏等。
学具:学生用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平面镜、光线发生器、光屏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电路,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的读数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电流的计算:通过实际电路图,讲解电流的计算方法。
(2)欧姆定律的应用:通过实际例子,讲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计算给定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
(2)让学生解释光的折射、反射现象,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电流、电压、电阻,观察平面镜成像,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光的折射、反射现象及平面镜成像规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定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
(2)解释光的折射、反射现象,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研究其他影响电流、电压、电阻的因素。
(2)了解光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放大镜、望远镜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电学、光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为中考物理复习奠定基础。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最新版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全最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九年级中考物理的第一轮内容,主要涉及教材第十章“电磁学”和第十一章“现代物理技术”。
具体内容包括:电磁感应、电场、磁场、电流、电阻、电功率的计算,以及基础的量子理论和原子结构。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磁学基本概念,如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
2. 学会运用公式进行电流、电阻、电功率的计算。
3. 了解量子理论和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电场、磁场与电流、电阻、电功率的计算。
教学重点:电磁学基本概念的记忆与应用,计算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磁感应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等。
2. 学具:练习册、计算器、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电磁感应实验,引导学生回顾电磁学的基本概念。
2. 知识点讲解:1) 电场、磁场概念回顾;2) 电流、电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讲解;3) 量子理论和原子结构简介。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步骤和技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5. 互动环节: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引导学生互相讨论。
六、板书设计1. 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2. 内容:1) 电磁学基本概念;2) 电流、电阻、电功率计算公式;3) 量子理论和原子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计算题:根据给定电路,计算电流、电阻、电功率;2) 简答题:解释电磁感应现象,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 计算题答案:根据解题步骤,给出计算结果;2) 简答题答案:明确电磁感应现象的定义,给出实际例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相关物理资料,了解电磁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无线充电、磁悬浮列车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完整)初中物理中考第一轮复习教案.doc
引入中考第一轮复习阶段是整个九年级复习的主体阶段,耗时最长,教师、学生付出的精力最多,其成败往往能决定整个九年级工作的成效。
总体要求是: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构建知识网络。
目的是要对初中学习到的物理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复习。
具体要求是:紧扣课本,以教材内容体系为主线(注意:是“为主线”,不是说必须按课本编排去复习),分章、节进行单元复习训练。
这一阶段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第一轮复习就要依据教材,落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的掌握。
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① 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复习时应多问几个为什么。
如:◆ 该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即“为什么要引入该概念?”◆该概念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测量?◆计算公式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有没有易混淆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② 对基本规律的理解,复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该规律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该规律成立的条件或适用范围是什么?◆该规律的公式表达式及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单位是什么?◆如何应用该规律解决实际问题?③ 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形成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的理解。
近几年中考物理试题中,考查科学方法的题目所占比例逐年增加,现在已达10%~ 15%。
初中物理常见的科学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等。
复习时要通过具体例子来理解和认识这些科学方法。
比如:速度、密度、压强等概念的形成中,以及欧姆定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阿基米德原理等物理规律的形成中都含有“控制变量法”;合力、串并联总电阻等概念的形成中含有“等效替代法”;电流、电阻等概念形成中含有“类比法”等等。
(2)要做到全面复习,凡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点都要认真复习,不能有遗漏,这是复习基础知识最基本的要求和方法,教师要切忌挑选自己认为的“重点”、“热点”反复讲解和习练,造成其他知识点复习的淡化,给学生的知识结构留下隐患。
(完整版)初三物理第一轮复习课教案
初三物理第一轮复习课教案第一章声现象(2.24日)一、单元复习目的(一)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三、复习内容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
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四、知识梳理传播条件传播形式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五、教学课时:0.5课时一、复习引入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
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
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二、基础练习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三、复习过程: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1、声音的产生: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声音的传播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2024年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精彩教案全最新版
2024年九年级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精彩教案全最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中的第十二章《电流与电路》和第十三章《电功率》。
详细内容包括:电流的概念、电路的组成及种类、欧姆定律、电阻的计算、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功率的定义及计算、电能的转化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电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设计简单电路的能力,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电路分析,电功率的计算。
重点:欧姆定律的应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源、导线、灯泡等。
2. 学具:计算器、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学生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2. 例题讲解:讲解欧姆定律的应用,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电路分析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几个有关电流、电压、电阻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4. 知识拓展:介绍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电路的多样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并分析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欧姆定律:I = V / R2. 串并联电路特点:串联: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总电流相等,总电压分配给各电阻。
并联: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总电压相等,总电阻小于各支路电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给定电压和电阻下的电流。
(2)应用题:设计一个串并联电路,计算总电流、总电压及各电阻的电压、电流。
答案:(1)I = V / R(2)根据串并联电路特点,先计算总电阻,再计算总电流,分配电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已经让学生掌握,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电功率的概念,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入中考第一轮复习阶段是整个九年级复习的主体阶段,耗时最长,教师、学生付出的精力最多,其成败往往能决定整个九年级工作的成效。
总体要求是: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构建知识网络。
目的是要对初中学习到的物理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复习。
具体要求是:紧扣课本,以教材内容体系为主线(注意:是“为主线”,不是说必须按课本编排去复习),分章、节进行单元复习训练。
这一阶段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第一轮复习就要依据教材,落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的掌握。
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复习时应多问几个为什么。
如:◆该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即“为什么要引入该概念?”◆该概念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测量?◆计算公式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有没有易混淆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②对基本规律的理解,复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该规律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该规律成立的条件或适用范围是什么?◆该规律的公式表达式及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单位是什么?◆如何应用该规律解决实际问题?③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形成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的理解。
近几年中考物理试题中,考查科学方法的题目所占比例逐年增加,现在已达 10%~ 15%。
初中物理常见的科学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等。
复习时要通过具体例子来理解和认识这些科学方法。
比如:速度、密度、压强等概念的形成中,以及欧姆定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阿基米德原理等物理规律的形成中都含有“控制变量法”;合力、串并联总电阻等概念的形成中含有“等效替代法”;电流、电阻等概念形成中含有“类比法”等等。
(2)要做到全面复习,凡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点都要认真复习,不能有遗漏,这是复习基础知识最基本的要求和方法,教师要切忌挑选自己认为的“重点”、“热点”反复讲解和习练,造成其他知识点复习的淡化,给学生的知识结构留下隐患。
(3)要避免复习工作演变成单纯的旧知识重复,搞成“压缩饼干”式的教学,这既不利于学生完整知识结构的构建,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是第一轮复习的大敌。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学物理知识整体的高度来看待和重新认识每一个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结构,掌握课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每个考点间的相互联系,教师可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在教材体系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第一轮复习的框架体系,编排为新的复习单元进行复习,将“双基”抓好,为后面的复习打好基础。
(4)要抓好落实,要从每一个知识点和每一位学生两个维度抓落实,即要把每一个知识点落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要关注、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相对差生,课下要有计划地批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和练习,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辅导抓好落实。
注意:第一轮复习中必须将实验内容贯穿进去,并且要注意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机械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利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科学实践的进取精神[教学内容、方法与步骤]一、运动的相对性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
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二、长度的测量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 记:记下数值和单位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 cm.三、长度单位换算1Km=103m 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 例:45μm=4.5⨯10-5m 0.23dm=2.3⨯107nm 四、速度的计算 公式:v=s/t其中:(1)计算时将s 和t 的单位化成m/s 或者km/h (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
若汽艇以100m/s 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五、平均速度 严格按公式v=ts来计算,切勿利用V=221V V +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 的公路上行驶,前50m 的速度为20m/s,后50m 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这100m 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
[应用练习]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选填“运动”、“静止”)(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的。
(2)小明对公共汽车的驾驶员来说是_____的,这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
(3)小明对马路上的行人来说是________的,这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
2.一只小球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它在2s 内通过的路程是5m ,则它通过20m 路程后的速度是________m/s 。
3.作直线运动的某物体,在开始5s 内通过的路程是20m ,接下来的15s 时间内作速度为5m/s 的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物体在这20s 时间内作的是_______运动,整个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合___________km/h 。
4.下列关于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B .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C .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D .以地球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5.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个物体,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是1:6,运动路程之比是3: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A .9:1B .1:9C .4:1D .1:46.某同学坐在一辆以速度20m/s 匀速直线行驶的车里观察路边的电线杆,从第1根电线杆在他的眼前经过算起,经1分钟时间共有41根电线杆从他眼前经过,则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平均距离为( )。
A .30.8m B .30m C .29.3m D .28.6m7.以乙为参照物,甲作匀速直线运动。
以丙为参照物,乙静止不动。
那么以丙为参照物,甲作_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变速”)。
8.某商厦安装有自动扶梯,当扶梯不动时,人走上去需要2分钟。
当扶梯运行时,人走上去只需40秒。
当人站在运行的扶梯上,由扶梯送上楼,需要_________分钟。
9.某物体以8m/s的速度通过全程的2/3,通过剩余1/3路程的速度是21.6km/h,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二声现象[教学目标]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教学内容、方法与步骤]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二、乐音与噪声(1)区别:动听悦耳的、有规律的声音称为乐音;难听刺耳的、没有规律的声音称为噪声。
与情景有关,如动听音乐在扰人清梦时就是噪声。
(2)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与离声源的距离、振幅、传播的集中程度有关。
音调: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即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例:热水瓶充水时的音调会越来越高(声源的长度越来越短)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
能认出是哪个人说话或哪种乐器就是因为音色。
(3)噪声的防治: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三、超声与次声(1)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音;(人可以听见)超声:频率在20000Hz以上的声音;(人听不见)次声:频率在20Hz以下的声音;(人听不见)(2)超声的特点及其应用A.超声的方向性强:声纳、雷达、探测鱼群、暗礁等B.超声的穿透能力强:超声波诊断仪(B超)C.超声的破碎能力强:超声波清洗仪、提高种子发芽率四、与速度公式联合,解题时应依物理情景画出草图。
例:远处开来列车,通过钢轨传到人耳的声音比空气传来的声音早2s,求火车离此人多远?(此时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应用练习]1、在城市道路常见如图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A.鼓号乐队不能进入; B.禁止鸣笛,保持安静;C.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 D.乐器商店的标志。
2.你的邻居搞装修十分吵闹,干扰你的学习和生活,下列哪一个是无效的:()A.赶快将门窗关紧; B用棉花塞住耳朵;C将窗打开让空气加快流通;D.将棉被挂在窗户上。
3.挑选瓷器时,常轻轻敲它一下,由声音来判断是否破损,是根据: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以上都不对。
4.口琴和笛子同时演奏,我们一听便能从声音中区分出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 )A.音调; B.频率; C.响度; D.音色。
5.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的两侧架设具有一定高度的屏障。
这种有效、可行的防止噪声的措施属于: ( )A堵塞感受噪声器官 B控制产生噪声的声源C阻隔噪声传播的途径 D防止噪声产生回声。
6.吹奏笛子时,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
7.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人面对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一声,2秒后听到回音,则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大约是 m。
.8.声音要靠传播,登月的人只能靠无线电交流,因为声音不能在中传播.9.噪声会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试举世2个例子。
(1) __________ ;(2)。
10.现给你如下器材:钢尺一把、木梳一把、音叉、一个乒乓球(系着细线)、橡皮筋、鼓、一张纸、小锤。
你任选器材设计三个有关声现象的探究实验,并按下表要求填写。
器材实验目的操作过程发生现象示例:鼓、小锤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用小锤敲击鼓鼓发声12311、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
问:若他喊时离高崖是875m,则汽艇行驶的速度是多少?三光学[教学目标]1.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3.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