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考研复试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

1.《中国日报》的创刊有何意义,早期的宣传内容有哪些,它的宣传特点是什么?

《中国日报》的创刊使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宣传武器,它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重要的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联络工作,都是在《中国日报》报馆内进行的,被誉为“革命军之总枢纽”。

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二是与保皇派报刊展开论战。

《中国日报》馆除出版日报外,还出版《中国旬报》,主要刊登译稿和长篇论说,同时发表许多讴歌革命的文艺作品。《中国旬报》设有“杂俎”专栏,利用广东民间喜爱的文艺体裁,讽刺昏庸腐朽的清朝官吏,“杂俎”专栏后移入日报,改名为《鼓吹录》,成为中国报纸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2.《民报》的办刊宗旨是什么?它的宣传内容主要有哪些?

《民报》的办刊宗旨是宣传“三民主义”政治纲领,孙中山在《民报》的创刊号上亲自撰写该报的《发刊辞》,第一次将其革命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简称为“三民主义”;

根据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民报》的宣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二是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此外还报道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

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并对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作了大量的报道与介绍。

3《清议报》的办刊宗旨和宣传内容。

《清议报》的办刊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主持清议,就是猛烈抨击慈禧、荣禄等“逆后贼臣”及其把持的朝政,拥护光绪皇帝复位;开发民智,就是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大社会政治学说和文化科学知识。

4.《新民丛报》的宣传内容。

《新民丛报》用大量的篇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学说,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前期的《新民丛报》曾一度发表了许多高谈革命的文章,引起了保皇派的不满,后期的《新民丛报》言论日渐缓和,倒向保皇派,因而在读者心中的威信江河日下。

5.论述《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的内容、结果与影响。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导致中国分裂。

论战持续一年半的时间,最终以《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民报》之所以能在论战中获胜,首先是因为它所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所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其次是因为《民报》一方论战力量雄厚,由孙中山挂帅,参与论战的有二十多人,而《新民丛报》一方应战者只有梁启超一人,势单力薄;第三,《民报》的立论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朝政府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结论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令人信服,《新民丛报》认为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必然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等等,只是主观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及随即展开的两派报刊在各地的思想论战,不仅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逐渐深入民心,而且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支持改良派的人转变了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另外,论战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6.简述清政府制定的新闻法规。

1906年至1911年的五年时间内,清政府有关不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其中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主要有:《大清印刷物件专律》、《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大清报律》(后修订为《钦定报律》)等。

7.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有哪些?内容有哪些

特点:一、资本主义的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二、无法取信于民,在实践上缺乏全面实施的社会基础;三、无权制裁在华外报,染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内容:一、言论出版及新闻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二、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三、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四、报刊禁载事项;

10.简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后,大力介绍和鼓吹邹容所写的《革命军》以及章太炎所写的抨击清政府、宣扬革命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及《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等言论,痛斥了立宪派的主张,引起了清政府的不满。1903年6月30日,清政府与上海领事团多次密谋,对章太炎、邹容等七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被捕,次日邹容投案,7月7日,上海租界工部局将《苏报》查封。上海租界公审公廨对“苏报案”进行会审,清政府为原告,章、邹等人为被告,经多次会审和国内外舆论的压力,租界当局修改原判,判决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停刊。

“苏报案”的结果是革命派的胜利,清政府的失败,清政府在自己的领土上同自己的臣民打官司,却要租界当局来审判,在国际上颜面尽失。

“苏报案”的发生,并未挫伤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的办报宣传活动,反而激发了革命派的革命斗志,也使得此后的革命派报刊更加注意斗争策略,在宣传上尽量不作“爆炸性一击”。11.简述《大公报》的发展历程。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创刊,至今仍在香港出版,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伤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它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2年创刊至1916年,由英华主持,1902年前基本上是一张宣传君主立宪的报纸,1902年后在政治上拥护共和;

第二阶段,1916年至1926年,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亲日报纸;

第三阶段,1926年至1949年,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第四阶段,1949年至今,成为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12.《时报》对我国报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的贡献。

《时报》是戊戌变法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它在政治上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在报纸的评论、编辑、出版等方面敢于大胆革新,为我国报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一,《时报》首先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文体移植于日报,开辟了《时评一》、《时评二》、《时评三》三个栏目,分别评论国内大事、外埠新闻和本埠新闻;二,《时报》首创报纸周刊,每周固定的日子设立教育、实业、妇女、儿童等7各专版;

三,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新闻标题和评论中的主眼,分别圈点出来以求醒目;

四,最先将报纸分为一、二、三、四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了书册式报纸的痕迹;

13.简述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

一、办报的主角已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二、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