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北京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优化重组与再开发

合集下载

走进北京中轴线

走进北京中轴线

走进北京中轴线目录一、北京中轴线概述 (2)二、北京中轴线的地理与文化背景 (2)2.1 地理概述与北京城的布局 (4)2.1.1 地理特点与环境影响 (4)2.1.2 北京城的规划与布局 (6)2.2 文化与宗教的融合与碰撞 (7)2.2.1 中轴线上的宗教建筑群 (8)2.2.2 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体现 (9)三、北京中轴线的主要建筑物 (10)3.1 天安门与长安街 (11)3.1.1 天安门的历史与象征意义 (12)3.1.2 长安街的现代与文化交流 (14)3.2 天坛与祈年殿 (15)3.2.1 天坛的历史与建筑设计 (15)3.2.2 祈年殿的建筑美学与文化涵义 (17)3.3 紫禁城与故宫 (17)3.3.1 故宫的规模与建筑特点 (19)3.3.2 太和殿的文化与历史意义 (20)四、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管理 (21)4.1 保护措施与现状评估 (23)4.1.1 中轴线保护的法律法规 (24)4.1.2 现存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25)4.2 管理策略与发展规划 (26)4.2.1 界面与区域划分管理 (28)4.2.2 协同发展与未来规划 (29)五、北京中轴线的当代价值与发展前景 (30)5.1 现代与传统相交融的新中轴线 (31)5.1.1 现代丘比特溢现代风貌 (32)5.1.2 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结合 (33)5.2 全球视野下的中轴线与城市发展 (34)5.2.1 与其他中轴线城市的对比 (35)5.2.2 全球文化交流的前景与中轴线未来的责任与挑战 (37)一、北京中轴线概述北京中轴线,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地带,是一条具有世界文化遗产地位的历史名街。

它北起钟楼,南至永定门,全长约公里,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典范之一。

中轴线的两侧分布着众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院、景山公园等,展示了中国古代都城的繁荣与辉煌。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格局。

新时期北京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优化重组与再开发

新时期北京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优化重组与再开发

➢ 海淀区2001年到2008年非农建设年均占 用耕地276.93公顷,目前全区耕地2528公 顷,照此速度再过10年海淀将没有耕地。
➢ 2008年门头沟区耕地只剩924公顷
➢ 大兴区2001-2008年增加建设用地面积 3125.25公顷 ,耕地减少2873公顷。
(2)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蔓延,以老城 为单一中心,城区一环环向外扩张,给 城市核心区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 交通拥堵现象突出。北京城市扩展不断 蚕食城市绿化隔离带,分散集团模式名 存实亡。
国内研究
自八十年代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来,有关 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学者关注 的热点,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 城市土地利用理论、城市土地置换与经济区位、 城市空间扩展形态等[21-23]。在城市边缘区研究 方面也有很多成果,在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 征、边缘区特性、边缘区土地利用演变、扩展 模式[24~33]等方面都做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Smart Growth”(精明增长)
➢美国马里兰州州长Parris N.Glendening于1997年首 先提出“Smart Growth”(理性增长)。理性增长 实际是一种紧密增长又叫做控制增长或者计划发 展,试图重塑城市和郊区的发展模式,改善社区, 促进经济,保护环境。
➢“smart growth”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城市发展要 使每个人受益;二是应达到经济、环境、社会的 公平;三是使新、旧城区都有投资机会,得到良 好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了加速发 展时期,并将在未来的50年内一直处于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在这 一阶段中,城市的功能将不断增加和强 化,城市规模将会急剧扩大,城市用地 扩展是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 必然要求,但是,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以及不合理的盲目开发,带来了一系列 的矛盾与问题。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更新思路探讨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更新思路探讨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更新思路探讨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概述 (4)二、城市更新的内涵与目标 (5)2.1 城市更新的定义 (6)2.2 城市更新的目标与任务 (7)三、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更新思路 (8)3.1 规划引领,统筹发展 (9)3.2 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10)3.3 多元参与,共建共享 (12)3.4 创新驱动,智慧城市建设 (13)四、城市更新的实施策略 (14)4.1 立法保障,政策支持 (16)4.2 资金筹措,市场运作 (17)4.3 技术支撑,智慧管理 (18)4.4 社区参与,共建共治 (20)五、城市更新的挑战与对策 (21)5.1 公众参与度不足 (23)5.2 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24)5.3 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25)5.4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26)六、结论与展望 (27)6.1 结论总结 (29)6.2 发展前景展望 (29)一、内容综述城市更新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城市更新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生态优先、文化传承、公平公正、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将城市空间划分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和战略预留空间四大类,城市更新应在这些空间内进行。

在具体实施中,应充分考虑各类空间的特点和功能需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有机融合。

存量土地是指已经建设的土地,其开发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通过城市更新,可以挖掘现有土地资源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城市更新还有助于缓解城市用地紧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

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社区功能的完善和社区文化的传承。

通过城市更新,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明确城市更新的定位、目标、范围和实施程序。

北京2035|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明确各区功能定位

北京2035|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明确各区功能定位

北京2035|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明确各区功能定位•日期:2019-12-13 19:30•来源:•内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各区功能分布东城区西城区:政府机构海淀区:学校、教育、文化机构朝阳区:艺术、娱乐产业基地(朝阳群众)https:///v?vid=14197843709215351335导读: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改变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

同时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

新的城市发展格局究竟对未来北京有何影响,本期内容,规划国土小编就来跟大家唠一唠。

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着力改变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构建北京新的城市发展格局。

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统筹考虑疏解与整治、疏解与提升、疏解与承接、疏解与协同的关系,突出把握首都发展、减量集约、创新驱动、改善民生的要求,大力调整空间结构,明确核心区功能重组、中心城区疏解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平原地区疏解承接、新城多点支撑、山区生态涵养的规划任务,从而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做到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结合,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为实现首都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市域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包书月;张宝秀【摘要】Beijing city's axis came into being in Yuan Dynasty and was developed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The Asian Games and the Olympic Game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turning point for the Beijing city's axis to be extended northward.Urban Design Plan for Beijing City's Axis authorized in 2003 claimed Beijing city's axis will be extended southward to Nanyuan.Beijing city's axis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including the north axis,the traditional axis,and the south axis.Their development has profound an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Beijing's urban spatial structure.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Beijing city should change the single center into multi-centers relying on the axis,and change the multi-level ring structure of urban traffic layout into a new network pattern.%北京城中轴线形成于元朝,发展于明清,借助北京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契机,中轴线得以向北延伸。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摘要: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是城乡居民重要的活动载体,也是人的自然化实践的关键环节。

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优化重构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并根据发展阶段特征构建有机整体式和统筹共生式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体系。

从生态建设理念和生态美学思想出发,探讨两种体系下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最终,指导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建设,实现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23)06-0022-04(1.合肥学院设计学院安徽合肥230601;2.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江西南昌330031)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是城市边缘区中城乡居民的活动载体。

但在传统的园林规划中,城市边缘区空间中生产和生态空间消极保护的治理方式早已不能满足人民大众对高品质城乡公共空间的需求。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对边缘区结构性绿地有效管控,不断蔓延的城市开发建设已经影响城市市域生态安全。

[1]2019年,中央提出国土空间规划的概念,旨在通过对区域空间的用途管控,构建系统性、复合性、战略性的景观生态网络,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使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设计重点由边缘区乡村聚落空间设计转向边缘区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在内的全域空间重构,进而构建新型边缘区公共空间体系。

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作为人的自然化实践空间关键环节,深入推进城市与自然相融相和。

目前,国内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结构根据发展阶段先后可分为早期圈层式和后期混合式。

这两种在传统城市规划导向下形成的边缘区空间结构,由于没有将边缘区内田地、林地、草地、湖泊水系等要素构成完整的生境单元,难以对边缘区空间进行高效利用和可持续经营。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下,国土空间规划摒弃“城市中心主义”,从区域系统入手,根据生态优先、资源共享的方式布置城镇、乡村,从制度上保障了城市边缘区及其公共空间的建设。

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

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

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2.17•【字号】•【施行日期】2022.02.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国有资产监管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序言2017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高点定位、周密部署,组织制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工作方案(2017年—2020年)》并全面推动实施。

全市上下凝心聚力,重点任务全面完成既定目标,首都规划建设管理取得显著成就,首都城市发展方式实现深刻转型,实现了总体规划实施第一阶段的良好开局。

2021年至2025年是总体规划实施第二阶段,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努力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

要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担当作为,科学决策。

《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以下简称近期规划)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持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总体规划,推动一张蓝图干到底。

近期规划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深刻把握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关系,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突出政治中心和突出人民群众,统筹当前和长远,统筹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首都新发展格局。

第八讲城市可持续再生的城市设计(课件20121118

第八讲城市可持续再生的城市设计(课件20121118

基本协调 强 房地产开发 商、政府部 门及其官员
协调 强 房地产开发 商、政府部 门及其官员
原住民搬迁
搬迁所有原 居民
除保留部分 保护建筑外 全部拆掉建 高层建筑
搬迁所有原 居民
除保留一栋 保护建筑外 全部拆掉重 建具有传统 风貌的新建 筑
搬迁所有原 居民
保存文物建 筑、保留并 修缮老建筑 的外表、室 内现代装修
街面民俗生活体验等旅游休闲项目。形成具有鲜
明地域特色文化氛围的“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 和“城市怀旧旅游游憩中心”。
案例分析
• 优点:
• 1)保护策略强调整体性、原真性、多样性和 可持续性。 • 2)保留了老城区的社会文化特征,非物质文 化遗产得到传承。 • 3)采用市场化操作,资金盈利回收用于物质 环境的可持续维护。
少量居民经 内部协商后 搬迁
对大部分建 筑采用保存、 保护、整治、 修缮的方式
部分居民经 内部协商后 搬迁
保留修缮了 少量较好的 四合院。而 大部分被作 为危旧房拆 掉重建
部分居民经 内部协商后 搬迁
保护整治或 开发方式
对大部分建 筑采用保存、 保护、整治、 修缮的方式
南池子:历叱文化保护区修缮和改建试点
• 缺点:
• 对于业态发展中的演变考虑不足,部分外来高 档商业取代民俗生活体验商业,传统文化有成 为表面装饰的趋势。
案例分析
• 模式分析



调动多方参与积极性,综合了以上几种模式的优点 灵活性:资金筹措、建筑更新,拆迁安置 在改造过程中有利于保持街区的传统肌理,有利于有关部门及时总结经验
南池子:改造思路
Nanchizi: Ideas of Reconstruction • 为回迁需求,区内规划11片共49个院落空间的两层建筑。传统一 院一户的模式变成了多户连排。以围墙划分院落,每院5~7户。 • 建立区内路网系统,道路系统满足机动车交通和消防要求,消灭 现状中的尽端式街巷。区内干道宽6m,满足机动车双向行驶。 • 建筑风貌突出普渡寺这一主题,普渡寺位于该地区的中心,规划 保留了原大庙高台,搬迁所有违章建筑,修缮仅存的山门和正殿 • 区内保留整治四合院共31个,四合院建筑的修缮整治采取了两种 手法,一种是落架大修,引入现代厨卫功能。另一种是保留传统 四合院格局和外观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辟地下室,增 加汽车库、现代厨卫设施。 • 住宅区下面实现160车位的地下车库。 • 引入现代化市政管线,6m路面下埋设上水、下水、煤气、电力、 通讯管线。户内采暖采用分户壁挂燃气炉提供热源。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年)

感谢观看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年)
北京市地方性法规
01 发展目标
03 人口规模
目录
02 发展阶段 04 空间布局
05 城镇结构
07 城市环境
目录
06 交通规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北京历史上有过6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大调整。上一次城市规划是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时限设计为 1991年-2010年。然而,离到期还有6年时间的今天,北京城市发展已经超出了当初设计的速度,朝着更为快速、 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城镇结构
中心城—新城—镇
在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北京计划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 构,其中重点发展东部3个新城。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其范围包 括原规划中心城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为1085平方公里。
新城是在原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聚集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 具有相对独立性。新城共规划了11个,分别是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 门头沟。其中,北京重点发展的3个新城分别是位于东部发展带上的通州、顺义和亦庄,这3个新城将成为中心城 人口和职能疏解及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形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3个新城将共同构筑中心城的反磁力系统。
人口规模
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到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 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将占到450万人左右。
根据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城镇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6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比例90%左右,城镇人口 预计每年增加0.6%到0.8%。据介绍,200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456万。在此基础上,采用生态及水资源承载力法、 就业岗位需求预测法、综合增长率法等七种方法测算的基础上,规划提出2020年北京市人口规模规划应控制在 1800万人左右。

加快建设环京周边地区通勤圈

加快建设环京周边地区通勤圈

加快建设环京周边地区通勤圈作者:张超来源:《前线》2022年第07期[摘要] 通勤圈是衡量都市圈发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建设环京周边地区通勤圈将极大满足环京周边地区的通勤需求,优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形态。

率先构建一体化现代交通体系,京津冀地区将在“双枢纽”交通网络格局下,引导人口、产业等要素有序流动,推进首都都市圈跨区域协作。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环京周边地区; 通勤圈; 首都都市圈[中图分类号] F292; F512.7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7-0068-03现代化交通网络是都市圈建设的重要物理支撑。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

”1北京是京津冀区域交通网络的核心节点,在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进程中,环京周边地区通勤圈,是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支撑首都都市圈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

通勤圈是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先行力量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加快实现,北京与周边地区交通可达性与便捷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北京市内地铁不断向郊区延伸。

目前,除延庆区外的其他区均有地铁站点,已开通四条市郊轨道交通线路,未来将连接三河、涿州等地。

同城化交通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实现都市圈内空间重组提供了前提条件。

目前,廊坊市北三县(三河、大厂、香河)及固安等地作为北京产业腹地已承接部分健康养老、物流仓储、医药等产业,环京周边地区在吸引北京签约项目和意向投资额上均有明显增长;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北三县相继落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稳步推进,奠定了核心地区与外围地区紧密连接的基本构架。

通勤圈建设是衡量都市圈发育水平的重要标志。

环京周边地区通勤圈大致是指北京核心区向外辐射50公里的范围,覆盖燕郊、大厂、香河、涿州、固安、武清等环京地区,是首都都市圈的核心地带。

加快建设环京周边地区通勤圈,既是构建一体化交通体系的要求,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必要条件,体现了市场与政府功能的良性互动。

《北京城市的变迁》课件

《北京城市的变迁》课件
创新驱动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 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
业发展。
绿色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促 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开放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吸引外资和国际人才。
区域协同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城市文化的未来发展
传统文化保护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中华优 秀文化。
国际交流与合作
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具 有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 会,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 的机遇。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 性,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进空气质量改 善、水环境治理等工作,打造宜居环 境。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现代北京城市规划注重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致力于建设成为 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都市。
02
CATALOGUE
北京城市的变化
城市规模的变化
城市面积扩大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城市边界的 扩张,北京城市的面积逐渐扩大 ,从原先的市区范围扩展到包括 近郊区和远郊区。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北京在城市规划方面不断进行探 索和实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促进城市各功能区的协调发展, 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水资源、土地 资源等自然资源日益短缺,制约了城市的 可持续发展。
环境恶化
城市规划和管理滞后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空气污 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城市规划和管理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 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城市环境混乱等问题 。

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语文2024. 04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建设统一的全国碳市场,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

中国的碳市场是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以及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组成。

强制和自愿两个碳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

这对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正式上线交易。

据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国强制碳市场启动近三年以来,总体运行平稳,制度规范日趋完善,市场活跃度逐步提升,碳排放数据明显改观,碳排放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价格发现机制作用日益显现。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顺利完成了2019~2020年和2021~2022年两个履约周期,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

第二个履约周期成交量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了19%,成交额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了89%。

同时,第二个履约周期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参与交易的企业占总数的82%,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了近50%。

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已达到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同时,碳价整体呈现平稳上涨态势,已由启动时的每吨48元上涨至每吨80元左右,上涨66%左右。

(取材于董鑫的文章)材料二2024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在京启动。

这是继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后,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又一项制度创新,有利于推动形成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是我国碳市场建设的又一里程碑事件。

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1-0078-05 收稿日期 2023-06-16摘 要 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和中国的首都,不仅要保护北京老城,还要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多位于北京老城核心地段,是北京传统风貌的重要载体,保护更新能更好地延续北京历史文脉、突出北京城市特色、传承胡同居民记忆。

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以价值为核,整体保护,功能重组,结构优化的思路,提出和谐共生,物质空间保护;传承文脉,非物质空间传承;面向未来,功能更新的保护更新策略。

关键词 北京老城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更新策略 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Abstract As the ancient capital and the capital of China, Beijing's old city renewal should implement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the capital city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ng the old city. Beij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are mostly located in the core area of Beijing's old city, which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Beijing's traditional style, and protection and renewal can better continue Beijing's historical context, highlight Beijing's urban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it the memories of Alley residents. Tak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come up with new ideas and protective measures. The new idea is the core of value with overall protection and 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with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ideas. The update strategy is material spac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space and updated feature.Keyword Beijing Old Town,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Protection and update policie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Strateg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in Beijing Old Town: A Cas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具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000年左右的建都史,经历元、明、清三朝的建设发展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6.16•【字号】京政发〔2022〕26号•【施行日期】2021.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京政发〔2022〕26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现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人民政府2022年6月16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序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

本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正确处理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的关系,提升土地资源高质量保护利用水平,为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与功能格局优化提供资源支撑和保障。

本规划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的总体思路、具体目标、主要任务等,是指导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形势要求一、“十三五”时期主要成效“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五年。

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基本建立全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提升绿色生态空间本底规模质量,深化耕地保护空间与政策保障,减量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十三五”确定的土地资源保护利用任务目标基本完成,土地资源治理体系逐步完善,保障和支撑了城市发展方式实现历史性变革。

城市边缘区构成_功能及特征探讨_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_姚月

城市边缘区构成_功能及特征探讨_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_姚月
无序建设 无序建设主要是就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时序特 征而言,指的是地区发展过程中组成要素所呈现 出的不匹配关系,主要表现为居住功能与城市其
106 北京规划建设
RESEARCH 研究
他功能规模与空间关系的不匹配性。 海淀城市边缘区无序建设的一个突出表现是
高档别墅区、中低档商品房和城中村、现存工业 厂房、部分小公建等处于无序并置关系。这些项 目在功能上和空间上没有必然关系,却在不同或 相同时间开工建设、同时存在。另一表现则是公 共服务与居住增长不匹配。由于公共设施增长缓 慢等原因,城市边缘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分缓 慢,还处于“小服务”和低层次服务的状态。由 于大规模社区的功能单一化以及公共功能、公共 空间缺失,使边缘区的城市活力受到影响,居民 普遍反映生活不便、配套服务不完善。
科研教育用地 由于高校规模以及功能等区别于其它用地要 求,一般都规划布置在城市边缘地区。位于海淀 区内的各高等院校的选址大多都在当时城市的边 缘地区,而后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展,其中的 一部分被纳入到中心地区范围内。如以清华和北 大为核心,学院路两侧八大院校所组成的西北郊 高等校园群体中,除了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农业 大学、国防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位于如今的 城市边缘地区外,其他院校都已纳入中心城的中 心地区范围内。此外,北京科研用地分布也较多 集中在中关村地区以及学院路地区,这些地区大 多位于原来的海淀城市边缘区内,如今随着城市 的扩张,已成为城市核心区的一部分。 科技园 科技园是一种综合性的用地类型,其土地类 型较为复杂,多数为工业用地性质,也有部分区 域是混合用地性质。由于科技园独特的功能和要 求,其往往规划布置在城市边缘区。自中关村科 技园建设以来,科技园在海淀区逐渐发展壮大起 来。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展,一些科技园已 经被纳入到了城市核心区范围内,如由“中关村 电子一条街”发展起来的海淀科技园,以及清华 科技园、上地信息产业园现已属于城市核心区范 围内。其后发展起来的永丰产业园、环保科技 园、东升科技园北领地等现仍位于海淀城市边缘 区内。 绿地 海淀城市边缘区范围内绿地主要由绿环和楔 形绿地组成,是维护北京“分散集团式”的城市 布局以及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部分,也是城市可 持续发展和良好生态环境的保障。 工业用地 随着北京“优二兴三”、“退三进四”等一 系列政策的推行与实施,城市核心区内污染扰民 的工业企业搬迁和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工 业用地逐渐由中心城向外围地区疏散,现主要集

城市边缘与区域规划_以北京地区为例_吴良镛

城市边缘与区域规划_以北京地区为例_吴良镛
建筑学报
6
Hale Waihona Puke 京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 “世界城市” 建设 引起的城市 职能扩展, 首都经济发展导致的产业结构变化, 创建宜居城市引发 的对城市生活环境的更高质量追求等, 也迫切要求对北京的城市功 能与其空间结构进行调整和整合, 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新的历史时期, 北京城市发展要顺应世界城市发展的总体趋 势, 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就必须走出单中心聚焦发 展的恶性循环, 通过区域规划, 在北京地区乃至更加广阔的大北京 地区, 构筑多中心的区域城市格局, 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一方面疏 解市中心区过于密集的城市功能和城市人口, 一方面加强和加快郊 区的城市发展,逐步缩小中心与边缘之间在空间发展上的地域差 异, 走向区域整体的均衡发展。 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 我们就积极倡导从城市观念走向区域 观念, 尝试通过区域规划解决北京的城市发展问题 , 并且将其不 断深化,包括 90 年代初提出的北京整体发展思想 ,以及 2000 年 进行的京津冀北(大北京地区)区域城乡空间发展研究(图4)等。 三、 从相对独立的新城到相互联系的区域城市 1.新城应成为区域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孤立发展 20 世纪,新城建设一直被认为是应对大城市快速增长,尤其 是大城市蔓延增长的主要途径;它因为解决大城市的发展问题而诞 生, 也因为与大城市的密切联系而发展。 从19 世纪末霍华德的 “田 园城市” ,到 20 世纪初西方大城市的“卫星城” ,再到 20 世纪中影 响全球的 “新城运动” ,国际经验证明, 新城建设经历了类型由少 到多、 规模由小到大、 功能由单一到综合、 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变 化, 新城建设的目的也从最初疏散大城市的产业和人口演变为调整 区域城市布局、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例如早在 1965 年,巴黎地区 为了避免城市发展向巴黎老城过度集聚, 就在区域规划中提出了通 过两条相互平行的发展轴线联系若干郊区新城的空间构想, 并且将 其延续至今, 形成了多中心的区域城市空间格局(图5)。 从世界各国新城建设的实践经验看, 虽然新城的选址大多位于 城市的边缘地区, 但是任何新城的建设发展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 它所在区域的其它城市, 特别是作为区域中心的大城市密切相关,

街区更新推动老城保护复兴

街区更新推动老城保护复兴

街区更新推动老城保护复兴作者:刁琳琳来源:《前线》2021年第12期[摘要] 从街区尺度出发探索因地制宜的活力塑造策略,是北京老城保护复兴的关键抓手。

在全面落实功能疏解和减量型城市更新的新阶段,老城保护更新亟须探索创新街区模式,促动“留”与“流”中的智慧复兴;探索共生街区模式,实现场景红利赋能美好生活营造;探索共治街区模式,以多主体协同构筑老城更新的治理新优势。

[关键词] 街区更新; 创新街区; 场景赋能; 老城复兴[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12-0074-04街区是城市更新精细化实施的基本单元,老城复兴的关键在街区更新。

首都功能核心区拥有众多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城垣苑囿、胡同院落、街坊里巷构筑了老城街区独特的空间肌理,是城市中最具活力、历史感和魅力的场所。

2021年5月发布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以制度建设巩固已有经验成果,提出以街区为单元成片统筹实施城市更新的引导思路,为完善核心区城市治理体系、实现老城重组找准突破口,成为落实核心区“控规”的重要创新模式。

老城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着首都定位、“双控四降”、功能疏解等更为严格的更新条件与规划管控要求,针对疏解整治与优化提升存在空档期、支持空间功能变更、容量调整的政策机制不健全、精细化导控不足、运维的长效机制缺位等诸多矛盾问题,既要审慎推进、研究源头治理之策,又需大胆改革、建立容错与灵活市场机制导向的创新性制度体系,深度探索符合核心区发展阶段特征的街区更新模式。

创新街区模式:科技助推老城智慧复兴老城保护复兴既要留住老街坊、恢复老记忆、延续老传统,也要流动新要素、引入新居民、注入新动能。

以科技植入唤醒老城创新基因,激发街区活力,实现城市历史与城市未来的有序协调、空间保护与空间开发的有机融合。

牢牢把握“科技回归都市”的时代诉求。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动能,成为驱动内城复兴的重要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郊区的优势
郊区拥有宜人的居住与工作环境: 开阔的空间 便利的交通 美丽的田园风光 不受干扰的生活 良好的基础设施 贴近自身需求且财力雄厚的地方政府 以白人中产阶级为主的同质化社区 郊区俨然成为“世外桃园”。
郊区化的弊端
土地浪费。郊区化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横向蔓 延,由近郊到远郊,再到边缘地带,带来交通、 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矛盾等一系列问题。 资金、技术、人才外流。郊区化带走了包括资 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宝贵资源,使原本就 备受困扰的中心城市雪上加霜。 种族隔离。居住在中心城市的少数民族和有色 种族居民,自身经济条件较差,地方政府财力 有限,住房破旧,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形成大 量“隔都”(ghetto),与郊区出现巨大反差,被 形象地称为“两个世界”、“两个美国”。
北京郊区化存在的问题
( 1 )大量地侵占了宝贵的耕地,大面积污染了 生态环境,极大地激化了城市土地利用扩展与 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1984~1992年间,北京 核心区面积年均扩展 7.5km2 ,1990年代后,城 市扩展尤为迅速,年均扩展达19.9km2[6]。近几 年,北京房价居高不下,与此同时,商品房空 置率很高,新房地产项目不断涌现。“房地产 泡沫”造成了巨大的土地浪费、资金沉淀以及 繁多的社会、生态问题。
一、美国的郊区化

在美国,郊区化过程产生了大量依赖交 通和高速公路的公寓,填充了不断扩展 的郊区,郊区的功能从单纯的居住区转 变为目前由零售廊道 (retail corridor)、高 新技术产业群、高密度办公场所、商业 节点 (commercial nodes) 组合而成的专业 化边缘城市(edge city)。在后现代城市, 郊区被看作城市新的增长点,具有不同 的功能和多样化的特点。
( 3 ) 居 住 区 与 产 业 布 局 空 间 错 位 ( spatial
mismatch)。住宅郊区化速度加快,但是产业 配套滞后。大量的人在郊区居住,到城里上班, 比如望京、回龙观、天通苑,都是20多万人的 居住区,是功能单一的“卧城”,缺乏产业支 撑与就业机会,居住和就业不平衡,所以这些 人口每天早晚必须进出城,交通压力很大。 ( 4 )城市边缘区缺乏统一规划,用地混乱, 功能分区不明显。

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在发展过程中 都曾经面临城市边缘区扩张问题。在众多研究 城市边缘区动态演变的学者中, Richard W. Martin研究了美国大都市地区人口与就业的空 间错位问题 [17] 。科曾( K.R.G.Conzen )发现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景观具有周期性演变的特 点[18]。埃里克森(Rodney A. Erichson)将城 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三个 不同的阶段,即外溢——专业化阶段、分散— — 多 样 化 阶 段 与 填 充 —— 多 核 化 阶 段 [19] 。 Bryant把第三阶段称为城市边缘区土地的再开 发阶段。
美国的郊区化经历了四个阶段
萌芽阶段——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 形成阶段——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区居
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 发展阶段——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 成熟阶段——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 的居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 郊区人口是都市区人口的一部分,郊区化的出 现导致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 市带的兴起。
海淀区2001年到2008年非农建设年均占
用耕地276.93公顷,目前全区耕地2528公 顷,照此速度再过10年海淀将没有耕地。 2008年门头沟区耕地只剩924公顷 大兴区2001-2008年增加建设用地面积 3125.25公顷 ,耕地减少2873公顷。
(2)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蔓延,以老城 为单一中心,城区一环环向外扩张,给 城市核心区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 交通拥堵现象突出。北京城市扩展不断 蚕食城市绿化隔离带,分散集团模式名 存实亡。

因此,积极开展北京城市边缘区土地利 用的时空演进规律和结构优化的研究, 探索符合市场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的空 间重组途径,对于城市居民安居乐业, 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优化北京城市 空间结构和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可 持续发展极为迫切和至关重要。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社会学家EW伯吉斯(E.W.Burgess) 的同心圆土地利用模式、美国经济学家 H 霍伊特( H.Hoyt )的扇形土地利用模 式以及美国地理学家 CD 哈里斯和 EL 乌尔曼(E.L.Ullman)的多核心土地利用 模式都涉及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问题[78]。
二、中国的郊区化

自从西方国家 20 世纪 20 年代步入郊区化 以来,我国的一些大都市如北京、上海、 广州等也自 80 年代出现了人口、产业等 由市中心区向郊区扩散的郊区化现象。 一个城市的发展受向心力和离心力的推 动,两种力量的互相消长,导致城市发 展呈现阶段性[1]。
北京的郊区化
北京市主城区的居民外迁率普遍在60%

城市边缘区产业布局与土地利用问题非 常突出,土地利用选择、空间划分以及 控制与规划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 生活,人们经济活动对不同地区土地利 用结构的变化又起着决定性作用,必须 对居住区、工业区等功能性小区进行合 理布局,解决好居住与就业、耕地保护 与城市扩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 的关系。

美国在郊区有许多次中心(subur downtown),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商业 的节点,而是一个发挥城市功能的地区, 在郊区有大的购物中心,不仅可以为郊 区居民服务,甚至吸引城市中心的居民 前来购物。
郊区化是交通的发展推动的,包括汽 车的普及与州际高速公路的建设
汽车的普及缩短了人们概念中的时空距离,时间、 距离等因素对人们在就业、居住、购物、娱乐等 生产生活中的影响程度下降,人们在选择居住区 位时不再过多地考虑距离问题。在交通运输业的 带动下,郊区的工商业、房产业的发展水平不断 提升。由于城市提供可用厂房的能力有限,抑制 了工厂发展,而郊区充足的土地、低廉的地价和 税收以及逐步完善的交通设施则吸引了不少厂商。 郊区商业也开始发展,出现了连锁商店、 Shoppingmall、Outlet等销售业态及社区银行、连 锁旅馆、办公楼等。
北京城市在不断扩大
北:奥运会、推进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建设。 东:城市CBD的东扩,通州建设首都副中心 南:南城计划,第二机场建设,新航城 西:首钢搬迁,西部建设CRB文化娱乐休闲区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以及旧城改造步伐加 快,巨大的投资规模将会加大刺激北京的城郊化过程, 另外,我国户籍、就业等制度的变化将加快城市化进 程,这些因素必将加速北京城市向周围地区蔓延、扩 展,带来城市边缘区更大规模的土地开发与利用。
北京: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新首钢功能区、丽泽金融商 务区、怀柔文化科技产业新区、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 北京科技商务区。昌平:未来科技城、高教新城、科技商 务区

伴随着城市边缘区的大规模开发,一系 列区域性的矛盾与冲突也接踵而至,如 重复建设、环境污染、大量占地,等等。 出现了芒福德(L.Mumford)曾引以为忧 的“四大爆炸”现象,即人口爆炸、近 郊区爆炸、快速干道爆炸和游憩地爆炸 等。
北京打工者的“蜂巢”人生:百平 米复式住进38户
2012-11-21 16:00:15 来源: 南方都市报(深圳)

当北京的房价堪比纽约和悉尼,他们就 从十几平米的小房间挤进了一个个不到 三平米的小隔断—这种密如蜂巢的“房 间”,在北京市写字楼和高校集中的区 域并不鲜见,“蜂巢”里的租客们静悄 悄地生存着。每天,他们只在这里躺下 去睡觉,站起来上班,他们几乎总是一 声不吭。

城市蔓延
downtown
美国的城市形态
在市域范围内有多个城市职能中心,多中心 有机疏散的特征比较明显。美国的城市在郊 区化、网络化方面的变化特别明显,城市中 心区(downtown)衰退,城市的许多功能组 织迁到郊区或更远的地区,形成若干独立而 又有机联系的功能区。在城市的边缘沿主要 交通线形成许许多多卫星城市。这些新兴的 卫星城市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融合联系 在一起,从城市景观上看不出明显的边界。

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 加,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城市开始快速 扩张,并侵占了大量农业用地 [9] 。城市 “摊大饼式”扩张趋势引起了社会各阶 层的广泛关注。他们认为“摊大饼式” 的增长是一种以分散、无计划、低密度 和相邻土地间在功能上互不相干为特征 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 方面投入高、效率低[10]。
巴黎地区国土开发与空间组织计划
1960年的PADOG(巴黎地区国土开发与空间组
织计划)提出建立多中心的城市结构,即在城市 建设区内建设新的发展极核,与巴黎共同组成多 中心的城市聚集区,以抑制城市聚集区的蔓延扩 张,追求城市的整体均衡发展。 随着西方城市人口和就业的空间扩散以及郊区 化的发展,城市多核心空间结构及其演化、城市 扩散形态成为西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热点[11-12], “边缘城市”、“郊区次级就业中心”[13]等不断 出现,城市与边缘、城市与郊区甚至城市与乡村 间的差异已不明显。
“Smart Growth”(精明增长)
美国马里兰州州长Parris
N.Glendening于1997年首 先提出“ Smart Growth” (理性增长)。理性增长 实际是一种紧密增长又叫做控制增长或者计划发 展,试图重塑城市和郊区的发展模式,改善社区, 促进经济,保护环境。 “smart growth”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城市发展要 使每个人受益;二是应达到经济、环境、社会的 公平;三是使新、旧城区都有投资机会,得到良 好的发展。 “smart growth”鼓励土地利用的紧凑模式,强调 对城市外围有所限制,反对城市蔓延,鼓励在现 有城区及社区中填充式发展,提倡土地混合使用, 住房类型和价格多样化[14~15]。
(5)产业布局相对分散,相互缺乏产业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