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祖先文明——以凌家滩遗址与城头山古遗址对比分析为例
凌家滩文化主要内容
凌家滩文化主要内容凌家滩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原始文化,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东部和重庆市区附近的凌家滩地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凌家滩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凌家滩文化的发现凌家滩文化最早是由中国考古学家杨守敬于1953年在四川省达县凌家滩发掘出土的。
此后,随着考古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该地区遗址的深入发掘,人们逐渐了解到了这一原始文化的特征。
二、凌家滩文化的时期和地点根据考古学家对遗址中出土物品进行分析,凌家滩文化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600年之间,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
该文化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东部和重庆市区附近的凌家滩地区。
三、凌家滩文化的特征1. 生活方式据考古学家所发现的遗址和出土物品推测,凌家滩人过着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
他们居住在简陋的竹木房屋中,以烧制陶器为主要手工业。
2. 社会组织凌家滩文化时期的社会组织相对简单,没有明确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分,也没有明确的阶级划分。
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墓葬,但是这些墓葬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等级差别。
3. 艺术特征凌家滩文化时期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陶器和玉器上。
他们制作出来的陶器形状多样,包括鼓形、盆形、壶形等等。
而玉器则以圆环、玉钺、玉珮等为主。
4. 宗教信仰凌家滩文化时期人们对于宗教信仰有着较为明显的追求。
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一些祭祀用品,例如祭坛、神像等等。
四、凌家滩文化对后世影响虽然凌家滩文化时期社会组织相对简单,但是其艺术特征却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凌家滩文化时期的陶器和玉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祭祀、礼仪等方面。
同时,凌家滩文化也为后世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五、结语凌家滩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原始文化,其主要特征包括生活方式、社会组织、艺术特征和宗教信仰等方面。
虽然该文化时期社会组织相对简单,但是其艺术特征却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化传承视角下凌家滩考古研学小镇创建路径探究
- 62 -2023年 第11期凌家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巢湖流域的史前人类生活的聚落遗址,距今5800年-5300年。
遗址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时代和地域特点,由凌家滩遗址(中心聚落)和周边同期小型聚落遗址群共同组成。
加快推进凌家滩遗址保护与利用,深入挖掘凌家滩遗址所体现出的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全力创建凌家滩考古研学小镇,可以有效地打造凌家滩特色研学旅行品牌,激发凌家滩文化的内生活力,加强凌家滩考古研究成果的展示阐释,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增强文化自信。
一、凌家滩遗址概况(一)凌家滩遗址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
自1987年以来,共进行了14次发掘,总发掘面积为7000平方米,其中前5次墓葬区发掘面积为2960平方米。
其间,发现大型红烧土块遗迹1处,大型祭坛1处,内外环壕2处,墓葬68座;出土文物3000多件,其中玉石器等珍贵文物1200多件,玉龟、玉版、玉人、玉勺等100多件一级文物现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
[1]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大量带有礼制特点的玉器、石器,以及祭坛、环壕、红烧土块密集区等大型公共建筑的发现,为研究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提供了实物例证。
[2](二)凌家滩文化凌家滩遗址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以及墓葬、祭坛等重要遗迹所呈现出来的信息表明,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就已经有着极高的文明程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凌家滩遗址在中国史前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证明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以凌家滩遗址为中心、以裕溪河流域为主体并辐射周边地区的这一时期的文化,也因其明显的地域和时代特点,丰富的内涵及价值,被专家学者称为“凌家滩文化”,凌家滩文化是中国同时期最发达的史前玉文化之一。
[3]凌家滩文化是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无论是制作工艺、器物类型,还是文化内涵,都代表了同时代最高水平。
它的出现开启了中国史前以大量使用玉、石礼器为特征的一个崭新时代,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讲义--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1)
必修部分第一单元先秦至秦汉: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空坐标阶段特征1.中国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至约公元前2070年):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分化政治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
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原始农业出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以刀耕火种经济上为耕作方式,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新石器时代晚期,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产生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新石器时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2.夏、商、西周(约前2070~前771年):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历史基础。
先秦政治制度经历了从禅让制到世袭制、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的转变。
王权政治不断强化,国家政治上疆域不断扩大,国家机构不断完善。
原始民主还有一定程度的遗存土地制度为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奠定了农耕经济的雏形。
耕作方式是石器锄耕。
出现商经济上人。
政府严格管理工商业,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青铜文明达到顶峰文化上甲骨文反映出商朝神权色彩浓厚,礼乐制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朴素的民本思想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我国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争鸣时期,是大一统国家建立的酝酿阶段。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国变法,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局部统一。
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逐政治上步形成,构建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经济上地主阶级兴起,自耕农阶层出现。
小农经济产生,奠定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
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重农抑商政策逐步确立文化上士阶层出现,私学兴起,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中国古代文明演进三个阶段与两种模式-精品文档
4、山西夏县西阴村和河南安阳小屯殷墟的发掘,开 启了从考古学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研究的实践 5、苏秉琦关于中国文明研究的系统论述 •“古文化、古城、古国” •“原生型、次生型、续生型”
•“古国、方国、帝国”
•“多元一体模式”
二、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三个阶段
1、酋邦(古国)
首先,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增加,贫富开 始分化。第二,随着某些氏族部落成员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 独有的个人权利也开始突显。
M8
M27
西坡墓地 出土玉钺
2、王国
第一阶段:良渚文化城址、瑶山祭坛、反山大墓 陶寺城址、观象台、贵族大墓 王城岗城址与禹都阳城 新砦城址与启居皇台?
二里头夏都
良渚城址 约南良 北渚 长古 多约城 万 东 平 西 方 长 米 约 。 米 , 总 面 积米 ,
290
1500-1700 1800-1900
能在今洛河河道内,总面积可能超过400万平方米。
洛
北许
河
二里头
圪垱头
四角楼
二 里 头 宫 城 平 面 图
一号宫殿复原图
二里头遗址3号贵族墓出土龙形绿松石器
二里头出土的 绿松石牌饰
青
陶范
铜 器
第二阶段:商
郑州商城遗址
偃 师 商 城 平 面 图
洹 北 商 城 与 殷 墟
宫殿区
西北冈王陵区
第三,随着人口的扩张和对财富的贪欲,氏族之间开
始出现冲突并逐渐变得频繁,在聚落周围开始挖筑壕沟 或夯筑围墙。
红山文化坛、庙、冢
牛河梁祭祀遗址群
第二地点二号冢中心大墓(M1)
牛河梁第一地点女神庙及女神
牛 河 梁 地 点 城 子 山
第 地 点 一 号 冢 一 号 墓
凌家滩古遗址
凌家滩遗址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
属于5300年前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1985年首次发现。
1987年开始发掘,总共发掘面积2550平方米。
先后出土了祭坛、氏族墓地、生活区以及红烧土块等重要遗迹。
在遗址内部出土了玉器、陶器、石器等文物,其中玉器居多,样式精美品种繁多。
凌家滩遗址也是中国史前的玉文化中心之一。
凌家滩的家园南邻裕溪河,北靠太湖山。
山水交错属典型的江淮平原丘陵地貌。
这与中国最早的城市—城头山具有相似之处。
依山傍水,高岗附近都是人类生息的理想场所。
与凌家滩相似另外一座古城—城头山古城。
它位于澧阳平原前有洞庭湖为照,后有武陵山脉为靠。
也是筑城的最佳之地。
随着人们生活的稳定,为了预防灾害,2座古遗址都在生活区的外围挖了壕沟。
与之不同的是凌家滩有半圆形天然屏障,人们后期挖了半截圆形的壕沟与天然屏障形成了具有防御功能的圆形壕沟。
而城头山生活区外围的就不是简单的壕沟而是规模较大的河—护城河。
并且人们用挖河的土做了城墙,形成了具有双重防御体系功能的城。
所以被誉为“中华城祖”。
城头山和凌家滩都属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
在城头山和凌家滩墓中出土了代表性石器-石钺。
石钺在当时都是军事权利、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城头山古城出土的文物以陶器居多,少量玉器。
但是城头山所在之地并没有玉原料的来源,玉可能是当时人们用产业丰富的陶器进行物物交换而得来。
说明当时的城头山已经有了“市”的功能。
凌家滩却与之相反以玉器居多,少量陶器。
这也就说明了当时凌家滩的产业是以玉器为主。
在出土的众多玉器中有一件非常具有代表性—玉鹰。
呈灰白色,鹰做展翅飞翔状,头和嘴琢磨而成。
眼睛用一对钻的圆孔表示两翅各雕刻着一头猪展翅飞翔,腹部规整刻画了一个太阳的形状。
鹰两面雕刻相同,表面抛光润亮。
猪在原始社会后期,猪是财富的象征,具有十分特殊的位置。
而鹰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可以接近苍天,靠近太阳,向太阳神祭供。
祈求平安一年四季五谷丰登的一种祭祀愿望。
试论仰韶时代礼的起源
试论仰韶时代礼的起源作者:郭紫薇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05期摘要:仰韶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差距显现,各个聚落群相继产生阶级分化,出现了大型礼仪性建筑、高等级墓葬和特定的礼器,孕育于原始宗教的礼制继承了其特质并发展。
此时的祭祀已经颇具规模,有大型的公共场地、特定的祭祀形式和祭祀对象,神职人员已经成为统治阶层的重要成员。
墓葬的结构和随葬品的数量质量都已经产生分化,尤其是出现了象征身份的专门化用器,已经具有礼器的性质。
关键词:礼制;原始宗教;礼仪性建筑;高等级墓葬;礼器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05.0280 前言公元前4000年或稍晚,也就是仰韶文化中晚期,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在聚落之间与聚落内部两个维度开启了社会复杂化进程。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聚落群内部发生了矛盾和竞争,各地依次出现统领周边聚落的中心聚落,中心聚落的规模、结构、精制用具都区别于一般聚落,聚落内部的家庭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一些中心聚落有大型建筑和高等级墓葬,居民分化更为明显。
这表明社会已出现明显的等级和贫富分化,催生了维持秩序和分层的各种限制和规矩,整合社会秩序的制度随之产生,也就是具有后世礼制意义的古礼的初始形态,礼制开始萌生。
聚落群内部的竞争最终导致了整合聚落群的政治行为,史前中国从此进入古国时代的初期阶段①。
1 原始宗教和礼仪性建筑原始宗教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几个阶段,原始宗教的外化表现形式主要是巫术、祭祀、占卜等,它通过祭祀仪式和巫舞的形式传播原始道德规范。
在原始宗教中,早期以自然多神崇拜为主,是对山川百神祭祀的泛灵崇拜或泛生崇拜。
祖先崇拜是由鬼魂崇拜和图腾崇拜发展而来的地区性主神崇拜,是对祖先的推崇和偶像化,与部族有血缘关系的祖先神在阶级的分化中逐渐上升为自然众神之主神。
这时人人施巫、家家作巫,每个人只要通过一些巫术仪式就可以和神灵沟通。
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与“突出的连续性”特性
炎黄学研究D O I :10.3969/j.i s s n .1003-0964.2023.06.017中华文明起源㊁形成㊁发展与突出的连续性 特性王震中(1.信阳师范大学炎黄学研究院,河南信阳464000;2.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北京100101)摘 要: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概括的中华文明 五个突出特性 之一㊂从政治文化演进道路的视角着眼,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也就是中华文明起源㊁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㊂中华文明起源的起点需从农业的发明和农耕聚落形态的出现讲起;中华文明的形成则是五千多年前的事情;中华文明的发展则有五千多年的历程㊂中华文明在其起源和形成阶段,经历了 聚落三形态的演变 :由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距今12000 6000年),发展为含有不平等和初步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距今6000 5000年),再发展为都邑国家形态(距今5000 4000年)㊂进入国家社会以后,经历了由五帝时代单一制的都邑国家,发展为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再发展为秦汉至明清的以 中央 郡县 制一元化的帝制国家㊂文明的形成体现为城市或都邑是文明与国家的联结点,由此也就决定了国家的出现成为判定是否进入文明社会或文明时代的标志㊂文明的发展体现在政治文化上表现出的是国家形态结构的演变㊂关键词:中华文明;聚落三形态;复合制王朝国家;帝制国家O S I D :中图分类号:G 122;K 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23)06-0104-04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概括的中华文明 五个突出特性 之一㊂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在世界各古老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㊂在世界六大原生形态文明(中华文明㊁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㊁古埃及文明㊁古印度文明㊁中美洲玛雅文明㊁南美洲印加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从其五千多年前诞生一直延续到今天,她一直在传承㊁创新和不断发展中,中华文化和文明延绵不绝,产生了许许多多原创性思想并形成自己的文化基因,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经天纬地的杰出人物,为人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㊂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是 不断裂的文明 [1]1㊂这里,我们通过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㊁形成及其几千年的发展,来阐述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㊂一㊁文化㊁文明与国家在研究文明史时,经常涉及文化㊁文明㊁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㊂ 文化 概念不难理解,文化是伴随人类生活和生产并由人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㊂在中国, 文明 一词古已有之,如‘周易•乾卦•文言“: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㊂ 唐代孔颖达注疏曰: 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㊂ [2]16这是说 文明 的意思是 有文章而光明 ㊂再如‘尚书•尧典“有 睿哲文明 ㊂孔颖达注疏说: 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㊂ [2]125把文明诠释为经天纬地㊁照临四方的光辉㊂也就是说,古代中国 文明 一词是指有文采㊁光明的意思㊂而近代以来,在人类文明史语境下,学者们用 文明 来翻译英文C i v i l i z a t i o n 一词,通常是指收稿日期:2023-07-2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8@Z H 003);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2023XWH 007)作者简介:王震中(1957 ),男,陕西榆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副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信阳师范大学炎黄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史前文化㊁先秦史㊁国家与文明起源史㊁夏商城市史㊁早期文明史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第43卷 第6期 2023年11月 (P h i l o s .&S o c .S c i .E d i t .)V o l .43N o .6N o v .2023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所谓 野蛮 相对而言㊂ 文明 既然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那么进步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文明社会呢中外学者的共识是出现国家就进入了文明时代,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政治表现㊂这样,文化㊁文明㊁国家三者的关系可表述为:文明是进入国家之后的文化㊂恩格斯曾有过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176的命题,把这一命题放在文化㊁文明与国家的关系中来看,它依然是合理精辟的㊂文明与国家的联结点是城市或都邑㊂英语C i v-i l i z a t i o n(文明)一词源于拉丁文C i v i s,本意为城市居民㊂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曾提出:由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转变的 农业革命 论,以及由新石器时代向文明社会转变的 城市革命 论㊂他在 城市革命 论中提出 城市国家 的概念,他描述城市国家的若干项指标是:人口的大量增加;粮食的剩余和财富的积累;专业工匠等手工业的专门化和对外贸易;经济的积累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冶金技术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文字体系;城市中心设有的神庙等祭祀礼仪中心;以及祭司㊁官吏㊁商人㊁工匠和士兵等新的阶级的出现等[4]131-168㊂我们可以看到,柴尔德的 城市革命 论称西亚最早出现的国家为城市国家,用城市把文明与国家联结了起来,抓住了问题的本质㊂在古代中国,金文中的 國 字写作 ,其中,戈是该字读音的声符,也兼有执戈守城之义;口表示城邑,而四周的短划则表示国之疆界㊂也就是说,在中国上古时期,作为国家的最简单的形态,每每是以都城为中心而与四域的族落村邑结合在一起的㊂这也正是‘说文“云: 国,邦也,从口从或㊂ 或,邦也,从口,戈以守其一㊂一,地也 ㊂当然有的国内的四域族落还包括属于次级中心聚落的贵族城邑,但它们都是以都城的存在为国家标志的㊂对此,田昌五㊁臧知非两先生曾很有哲理地概括为 建城是立国的标志 [5]40-41㊂鉴于中国古代有国就有城,国家是由其国都来代表的,建城乃立国的标志,我们把中国最早的国家(初始国家)称之为 都邑国家 或 都邑邦国 或 都邑文明 ①㊂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标志问题上,早在三十多年前,包括笔者在内的学术界多位学者否定了当时流行的 文明起源的三要素说 ②㊂现在,对 三要素说 的否定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那么以城市都邑为联结点来探讨文明社会和国家的诞生是能够满足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这一条件的,从而使得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的阐释可以政治文明为主线而加以展开㊂二㊁文明起源和形成的过程与路径的 聚落三形态演进若从政治文明㊁国家形态结构和道路着眼,中华文明在其起源和形成阶段,经历了 聚落三形态的演变 :由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距今12000 6000年),发展为含有不平等和初步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距今6000 5000年),再发展为都邑国家形态(距今5000 4000年)㊂这属于五帝及其之前的时代㊂距今12000年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年代,也是农业起源的年代,此时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聚落属于农耕聚落㊂农耕聚落从一万多年前开始出现一直到距今6000年前(黄河流域仰韶时代早期,即仰韶文化半坡时期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基本上属于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㊂其中,距今7000 6000年(仰韶时代早期,亦即半坡期)的陕西西安半坡㊁临潼姜寨㊁宝鸡北首岭㊁甘肃秦安大地湾二期等大体平等的典型的农耕聚落遗址,在环壕的聚落内,围绕着中心广场,房屋排列多呈现出圆形向心的布局,显示出聚落内的团结和内聚㊂聚落内各组房屋之间的生产㊁储存和消费差异不大,氏族公共墓地内各个墓葬的随葬品的数量和品质差别不大,聚落群内各聚落之间的差别也不大,因而其聚落形态属于团结内聚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㊂仰韶时期分布于渭河流域及其支流的河流两岸的遗址每每是对称的现象[6]4,可以解释为同一部落或同一部族中两个不同的氏族因联姻而毗邻相居㊂这是氏族外婚制的表现,也暗示着氏族制起源于实行族外婚的两合组织㊂这种氏族外婚制同先秦时期同姓不婚的文化传统有渊源关系,联系到姬姓的黄帝族与姜姓的炎帝族其活动恰巧分布于西至甘肃㊁中部为陕西关中㊁东到豫西豫中,并包括晋南地区的情形,再加上仰韶文化和甘肃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蛙纹可以与黄帝族轩辕(天黾)③图腾相联系㊁仰韶文化彩陶的人面鱼纹可以与炎帝族鱼图腾相联系,我们判断仰韶文化有可能是炎黄族团的文化,姬姓与姜姓联姻源远流长㊂距今6000 5000年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 聚落三形态演进 中处于不平等的具有初步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阶段㊂在这一历史阶段,山东泰安大汶口中期遗址㊁江苏邳县刘林遗址㊁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㊁上海青浦崧泽遗址㊁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㊁河南郑州大河村第三期第四期遗址㊁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㊁甘肃秦安大地湾第四期遗址㊁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等,都属于典型的中心聚落形态遗王震中.中华文明起源㊁形成㊁发展与 突出的连续性 特性址④㊂所谓中心聚落形态,就是在具有亲缘关系的聚落群中,出现一个权力相对集中㊁有能力统辖其他聚落㊁集中了高级手工业生产和贵族阶层的聚落㊂这种聚落往往规模较大,有的还有规格很高的特殊建筑物,它与周围其他普通聚落,构成了中心聚落与普通聚落相结合的格局⑤㊂它与人类学中的酋邦社会相当,包括简单酋邦和复杂酋邦两个阶段;也相当于弗里德社会分层理论中的阶等社会和分层社会两个阶段[7]100㊂中国史前社会的中心聚落亦可以称之为 原始宗邑 [8]132-159㊂周代的宗邑是宗族宗庙和宗族长所在地,是宗族的政治中心,也是同宗共财的经济中心㊂我们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公共墓地里三个墓群的划分[9]3-5㊁从江苏邳县刘林遗址一排排墓组墓群的划分⑥,可以得出在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晚期存在着 家族 宗族 结构,而大汶口遗址呈现出贵族聚集的现象,出土有许多精美珍贵的陶制和玉制礼器以及象牙等雕刻器具,把这样的中心聚落称之为原始宗邑是对中心聚落形态实质和特质的一个揭示㊂距今5000 4000年属于中国铜石并用时代,在 聚落三形态演进 中处于都邑国家形成阶段㊂考古发现表明,距今5000 4000年间,在黄河流域㊁长江流域㊁西辽河流域㊁内蒙古及其以南的陕北地区等中华大地上,发现作为都邑国家的都城有七十余座;在文献上,五帝时代史称 万邦 ㊂‘尚书㊃尧典“提到帝尧能 协和万邦 ㊂‘左传“哀公七年(前488年)说: 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㊂ ‘战国策㊃齐策四“颜斶云: 大禹之时,诸侯万国 及汤之时,诸侯三千㊂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㊂ ‘荀子㊃富国“篇也说: 古有万国,今有十数焉㊂ 万邦 之 万 是极言其多,虽说当时并非所有的政治实体都已进入早期国家,五帝时代的 天下 应该是多个层次的政治实体 部落㊁酋邦和国家等多个层次的政治实体存于其中,但 万邦 或 万国 形象地说明所形成的早期国家是一批而绝非一个,因此我们说五帝时代的文明社会是邦国林立,每个邦国都是以国君为统治阶级顶点的单一制的君主制国家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良渚邦国和陶寺邦国㊂距今5300 43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良渚人所建立的良渚邦国属于五帝时代偏早的国家,距今4300 4000年陶寺文化早期和中期陶寺人所建立的陶寺邦国属于五帝时代偏晚的国家㊂五帝时代,在邦国林立的同时,另一政治景观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族邦联盟㊂‘尚书㊃尧典“所说的尧㊁舜㊁禹 禅让说 ㊁古本‘竹书纪年“和‘韩非子㊃说疑“等所说的尧㊁舜㊁禹 逼宫说 ⑦,应该是从不同的侧面讲述了尧㊁舜㊁禹族邦联盟盟主职位移交的情形:当时邦国联盟领导权的产生,多以和平推举的方式进行,这就是尧㊁舜㊁禹禅让传说的由来㊂也许有的时候,盟主的产生需要依靠政治军事实力,这就会出现所谓 舜逼尧,禹逼舜 这种事情,它反映了中原地区各个邦国之间势力消长的关系㊂在尧㊁舜㊁禹族邦联盟时期,尧㊁舜㊁禹是双重身份 既是本邦的国君又分别担任过族邦联盟的盟主,尧㊁舜㊁禹所禅让或被迫移交的是联盟的盟主之位㊂大禹是一位过渡型人物,其前期是族邦联盟的盟主,但从禹会诸侯于 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10]213来看,大禹在担任盟主的后期对于其他族邦已逐渐握有生杀大权,所以司马迁‘史记㊃夏本纪“是把大禹作为夏朝的开篇叙述的㊂族邦联盟可以视为夏㊁商㊁周三代王朝国家的前身,但二者又有质的区别㊂族邦联盟是若干族邦的联合体,在联合体的意义上它有自己的一体性,但它不是一个国家;而三代王朝是国家,它的国家结构是统一的,只是三代王朝的统一与秦汉以后以郡县制为机制的 中央 郡县 一元化的 大一统 的国家不同㊂夏㊁商㊁周三代王朝是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结构㊂所谓复合制是取复合函数中函数套函数的意思,即三代王朝国家是由位于中央的王邦(王国)与位于王邦周围的诸侯邦国组成,诸侯邦国是王朝内的 国中之国 ,王邦是王朝内 国中之国 的 国上之国 ,二者在一统王权 的支配下构成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的形态结构[7]436-485㊂三㊁ 五帝邦国 三代王朝 帝制国家 的五千年文明轨迹进入国家之后,从五帝时代开始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经历了 邦国 王国(三代王朝国家) 帝国(帝制国家) 三大阶段㊂与此相对应的国家结构是:五帝时代单一制的邦国 夏㊁商㊁周三代多元一体复合制的王朝国家 秦汉至明清的以郡县制为机制的 中央 郡县 一元化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1]㊂与国家形态和结构相对应,在族共同体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经历了 炎黄 华夏 中华 这样的演变历程㊂从秦汉到明清,国家形态结构演变为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笔者称之为以郡县制为机制的 大一统 国家㊂其国家的形态结构与夏㊁商㊁西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㊁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㊂在夏㊁商㊁西周复合制王朝国家中,各个诸侯是世袭的,王邦内的贵族官吏也是世卿世禄,而秦汉至明第43卷第6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11月清的郡守县令则是由中央任免的,这是一种 中央 郡县 一元化的行政体制㊂在国家形态结构上,汉承秦制,汉初实行郡县二级制㊂汉武帝时为了加强对郡国守相的监督,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州部为监察区㊂东汉开始把州变为行政区,形成州㊁郡㊁县三级行政区划㊂秦汉之后,尽管在地方行政管理的层级上,各个朝代互有差异,有的实行郡㊁县(州县)两级制,有的实行省㊁府㊁县三级,清朝划分为省㊁道㊁府㊁县四级制,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们把它们依旧统称为郡县制 ㊂ 郡县制 这样的体制机制以及由此而呈现出 中央 郡县 这样的 大一统 国家形态结构,是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㊂国家既然是文明的政治表现,那么我们研究中国文明与国家的起源㊁形成及其发展过程,研究国家形态结构的演变,也就是从政治文化演进路径的视角来阐明中华文明延绵不绝与连续有序㊂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国历史道路的根本所在,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对于世界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参照系作用㊂注释:① 详见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㊁254页;以及‘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㊁297 298页㊂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01 302页㊂② 详见a.田昌五‘古代社会形态析论“,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第181-182页㊂b.王震中‘试论我国中原地区国家形成的道路“,‘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3期㊂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㊂李学勤㊁王震中㊁罗琨㊁王宇信㊁杨升南㊁宋镇豪‘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㊂王震中‘近四十年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主要趋势与反思“,‘澳门理工学报“2019年第2期㊂王震中‘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史学月刊“2020年第9期㊂c.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 兼论红山文化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考古“,1987年第5期㊂d.童恩正‘有关文明起源的几个问题 与安志敏先生商榷“,‘考古“,1989年第1期㊂e.彭邦本‘文明起源的 三因素 说质疑“,‘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1期㊂③ 天黾 即青铜器族徽铭文 ㊂族徽铭文,郭沫若释读为 天鼋 ,并认为即轩辕黄帝之轩辕(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卷一,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7页);于省吾释读为 天黾 ,认为是青蛙(于省吾‘释黽㊁鼋“,‘古文字研究“第7辑)㊂我认为,就字形而论,应释为 天黾 ,是青蛙的象形,但 天黾 之 黾 与 天鼋 之 鼋 在读音上可通假㊂ 黽 (发音即 渑池 之 渑 )字古音可归入元部韵,与 鼋 字古音为元部韵相同,叠韵可通假,因而 天黽 与 天鼋 乃一声之转,在发音上二者是通假字㊂因为发音上的通假,周人把 天黽 写作 天鼋 ,并说 我姬氏出自天鼋 (‘国语㊃周语“),后来到春秋战国时期又写作 轩辕 ,都是通假的缘故㊂这样,(天黾)族徽即姬姓的轩辕黄帝之轩辕㊂这个族徽可与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的蛙形纹样相联系㊂④ 详见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3 159页;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0 199页㊂⑤ 详见严文明‘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考察“,‘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㊂⑥ 详见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㊂‘考古学报“1962年第1期;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㊂⑦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㊂ ‘韩非子㊃说疑“说: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㊂参考文献:[1]刘庆柱.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2]阮元.十三经注疏: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柴尔德.远古文化史[M].周进恺,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5]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会结构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7]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8]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9]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10]国语: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1]王震中,姚圣良.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构成要素[J].民族研究,2022(3):1-17+138.(责任编辑:赵婧)王震中.中华文明起源㊁形成㊁发展与 突出的连续性 特性。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合肥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至10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安徽凌家滩遗址第三区域是大型墓葬区,中央有一处约一米高的祭坛,陪葬品有玉器、石器和陶器等。
这表明当时()A.贵族垄断了祭祀权力B.社会贫富分化已出现C.中国已迈入阶级社会D.文明具有地域性特征2.商朝统治者认为:“我生不(死)有命在天”,因此“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西周建立后,统治者认为:“天矜(怜悯)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确立了“敬天、明德、保民”相统一的治国思想。
这一变化反映出()A.世俗王权的日益扩大B.天命观念遭到质疑C.人文意识的逐渐增强D.民主观念出现端倪3.据考古发掘,在原燕国境内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六国铸造的钱币,还出土了部分燕国自铸的布币和圜钱。
由此可推知,战国时期()A.燕国货币管理体制较为混乱B.区域间存在一定商贸联系C.全国性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D.燕国的商品经济最为发达4.有学者在评价某先秦思想家时指出:他继承发展了传统民本思想,并从人民立场出发,建构了一套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他提出的“天民”观认为天与先王都兼爱万民,为政者应以爱民之心,行利民之政,把人民之利提升到了一个至高的位置。
下列主张属于该思想家的是()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C.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D.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5.下面是岳麓秦简中部分法律条文。
211274592_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天工|2023年第3期[摘 要]红山文化晚期和凌家滩文化的年代大致在距今5 500—5 000年,它们都经历了产生、发展、高峰和衰落的过程。
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玉器的造型和工艺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玉器的大量出土和当时的葬俗及人们的宗教信仰有着重要关系,这也说明宗教和祭祀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凌家滩文化和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不同,其还具有一定的世俗化倾向。
比较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玉器的相似性,对进一步研究文化的联系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玉器[中图分类号]TS9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3-0010-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郎曼.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J].天工,2023(3):10-12.郎 曼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作者简介:郎曼(2002—),女,汉族,山西大同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本科生,研究方向:考古。
无论是红山文化玉器还是凌家滩文化玉器,按器型都可以分为四大类,即装饰类玉器、工具或武器类玉器、动物类玉器和其他类玉器。
下面将分别从装饰类玉器、动物类玉器、其他类玉器三个方面对两种文化玉器的器型进行比较研究。
一、装饰类玉器(一)玉玦和玉璜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玦呈圆环状,一侧有一窄缺口,有对钻孔,通体磨光。
凌家滩文化中出土的玉玦是扁圆形,缺口两端较宽,截面呈三角形,无纹,两面有对钻小孔,表面抛光。
环形有缺口为玦,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的玉玦多有对钻小孔,说明可能是佩戴之物,起装饰作用。
在红山文化中,玉玦出土较少,仅出土了5件,应当已经不再流行。
但凌家滩文化中却出土了许多玉玦,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器类,且大多出土于头部附近,一般被认为是耳饰,这一点从凌家滩遗址发现的玉人中也可以推测,玉人的耳朵较大且耳垂有穿孔,说明有佩戴耳饰的传统,而这个耳饰很有可能就是玉玦。
凌家滩遗址观后感
凌家滩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时期最大的中心聚落,是中华文明曙光阶段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之一,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
凌家滩文化与辽宁红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并列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凌家滩遗址考古实践是中华文明起源探索和中国考古学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我在这座遗址交流中,深深感触颇多,因此想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1、凌家滩遗址展示了我们的文明历程和发展。
据考古学和相关资料表明,凌家滩遗址的发掘发现丰富多样的文化痕迹,包括陶器、石器、骨器、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炭化物等。
这些文化痕迹的残存,是人类社会和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的最佳见证,也反映了人类创新、思考和发展的历程。
在凌家滩遗址中,我们可以真实的了解到古代人类时期的生活情况和技术水平,探索那个遥远的时代的奥秘。
2、凌家滩遗址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中国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各个时期的文化产物都在凌家滩遗址中有所体现。
这里有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还有一些石造物件,如砚台、刀、斧头、针、牙类、骨类等。
这些历史遗物都证明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3、凌家滩遗址让我们感受到遗址保护的必要性。
凌家滩的发掘,是历史的一次发现和记忆,也是人类文明的一段精彩的百年展现。
保护这些遗址不仅是价值和重要性的体现,更是承载着上千年文化精髓的历史遗产。
因此,我们有责任保护它们,让这些文化遗产得到适当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
凌家滩遗址保护区内有着丰富的种类、完整的文物基地、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游客行走其中,无不触动心灵。
总之,凌家滩遗址是提供人们了解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重要场所。
通过这次游览,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魅力和丰富性,也意识到了保护古迹的必要性。
我们应该加强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同时加强对它们的保护、传承和发扬。
这样才能让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得到更好的继承、发扬、传递。
挑战大脑:凌家滩遗址埋藏的秘密之四
挑战大脑:凌家滩遗址埋藏的秘密之四自1987年凌家滩第一次发掘以来,虽然已经经过5次发掘,但凌家滩遗址仍旧给考古人员留下众多未解、难解之谜,凌家滩的先民们是如何创造出这样奇迹的?是什么将数吨重巨石摆成“巨石阵”?凌家滩的玉料来自何方?凌家滩的先民基因到底是什么样的?1、凌家滩的“巨石阵”“巨石文明”是以一些粗石巨柱或条状块石组成的石结构建筑为标志的一种史前文化,从石器时代至铜器时代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时间多分布在5000到6000多年左右。
“巨石阵”则是中东地区文明向全球扩散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之一。
而恰好在凌家滩也有这样的巨石阵,据考古专家介绍,凌家滩的“巨石阵”原本有好几处,很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炸碎了,这些巨石原来的高度有的五六米,有的达八九米。
但经钻探发现,凌家滩的地表底下和裕溪河的河床底下还埋藏着许多巨石。
这些“巨石阵”到底有什么用途?“其用途可能也与英国等地的‘巨石阵’一样,与观察天文、太阳运转有关,凌家滩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有巨石遗存的唯一遗址,其建筑年代比英国巨石阵1000年左右”。
而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巨石均来自距凌家滩5公里的太湖山,在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都极低下的5000多年前,凌家滩先民是如何将如此高大笨重的石头开采出来并雕刻成石柱?又如何从5公里以外搬运到凌家滩?这些都像迷一样处处存在。
下图为凌家滩考古挖掘过程中频现巨石,从这块石器形状来看,明显是经过人工打制出来的,并且垂直埋藏在泥土中,与法国卡尔纳克巨石阵异曲同工:英格兰索尔兹伯里巨石阵2、凌家滩中国玉璜文化的起源根据专家介绍,凌家滩文明可能毁于洪水(虽然有人曾根据地层水流的痕迹进行过大胆的猜测,但没有事实根据是不能乱下结论的)。
凌家滩的玉石文化最终可能传承到了良渚地区。
专家说:“直到目前我们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后继者到底是什么情况,但从各个情况分析来看,在此之后,凌家滩文化发展的重心发生了转移,至少是玉石工业的重心转到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那里去了,因为良渚文化的前身崧泽文化玉器很少,加工技术也不高,良渚文化的玉器工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没有技术上的传承,这样突然爆发式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而且良渚文化的玉器制造技术,除了微雕式的线刻不见于凌家滩外,其他技术在凌家滩都已经采用,良渚的玉琮和玉璧和凌家滩玉璜都是以标准的几何体“方”、“圆”或者三角形为其基调的,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有可能是用来进行机械加工和成批量地制造,并进行商业贸易。
参观凌家滩遗址观后感
参观凌家滩遗址观后感前几天去参观了凌家滩遗址,那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超酷的时光穿越之旅。
一到那儿,我就被那种古老的气息给包围了。
整个遗址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宝藏盒,静静地等着人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走进遗址展示区,那些出土的文物简直让我惊掉了下巴。
看着那些精美的玉器,我就在想,老祖宗们可太厉害了吧!那时候又没有现代的高科技工具,他们是怎么把玉器雕刻得那么细致的呢?那些玉器上的纹路就像是会说话一样,仿佛在讲述着几千年前的故事。
有个玉人,小小的,但那神态和造型都特别生动,就像在说:“嗨,欢迎来到我们的古老世界。
”还有那些陶器,虽然看起来没有玉器那么华丽,但却有着一种质朴的美。
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史官,默默地记录着当时人们的生活。
我看着那些陶器,脑海里就浮现出古代凌家滩人用它们煮饭、装东西的画面,说不定他们还会在陶器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呢。
遗址里的建筑遗址也很有趣。
虽然现在只剩下一些地基和残垣断壁,但你只要稍微发挥一下想象力,就能看到一排排古老的房子矗立在那里。
我站在那些遗址上,感觉自己就像踩在了历史的脚印上,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好像和几千年前的人们有了一种无形的连接。
不过呢,参观的时候也有一点小尴尬。
有些文物的介绍牌上写了好多专业术语,看得我是一头雾水。
我就在心里默默念叨:“能不能写得简单点呀,像我这样的历史小白看得好费劲呢。
”但这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还真是太少了,以后得多多学习才行。
这次参观凌家滩遗址,就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它让我对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意。
以前觉得历史是很遥远的东西,但在那里,我觉得历史就在我身边,触手可及。
我想,这就是参观历史遗址的魅力吧,它能让你从心底里感受到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也让你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毕竟,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站在这些古老文明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
我已经在期待下一次的历史之旅了,不知道又会有什么新的惊喜等着我呢!。
凌家滩是中国远古国家
凌家滩是中国远古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凌家滩遗址进行了6次发倔。
它是巢湖流域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发现了大型祭坛、红陶块砌成的水井和建筑遗迹,以及墓葬和大量的玉器、石器和陶器,足已佐证,凌家滩遗址已存在政、军、神三权分立的国家。
当时农业、鱼猎产品已有剩余,社会已有分工,贫富分化已较严重,那时或更早,巢湖地区已出现以“巢”命名的氏族之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和县猿人遗址、银山智人遗址和凌家滩遗址相继发现,巢湖流域被公认为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打破长期以来长江和巢湖流域被公认为不可能是人类发源地的历史论断,证实了人类祖先从猿人到智人、再到现代人的进化历史,展示了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期人类创造的古代文明。
凌家滩遗址自1985年被发现,经过文物考古部门的六次大规模发掘,认定遗址年代距今5500-5300年之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持最完整的的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
经遥感测定,凌家滩遗址的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发现了大型祭坛、红陶块砌成水井和建筑遗迹,以及墓葬和大量的玉器、石器和陶器,足以佐证,凌家滩遗址已存在政、军、神三权分立的远古国家。
凌家滩遗址发掘表明,当时巢湖流域生产力已达到较高水平,以石器、玉器为主的手工业不但工艺较高,而且规模较大。
这说明农业、渔猎产品已有剩余,社会已有分工,贫富分化已较严重。
透过大量典籍可知,最迟在夏朝时,今巢湖地区已出现源于有巢氏,以“巢”命名的氏族之国。
巢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商及西周时期富庶强大。
2007年,凌家滩遗址第五次考古发掘,发掘领队张敬国研究员从墓葬所出土的300余件丰富文物分析,墓主人应当是聚落中心的神权领袖。
在远古时代,血缘氏族是人类从原始人群转变到氏族部落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基本特征是族民对先祖充满缅怀心理和崇拜意识,而这些神权领袖也是国家领袖。
那时的领袖关注人生,胸怀民众,为民谋生,为民造福,功高德隆。
凌家滩地域的先民,已经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介绍作文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介绍作文
《有趣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嘿,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那个超有意思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有一次啊,我专门去了一趟城头山。
哎呀,一到那儿,我就好像穿越了一样。
你能想象吗?站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感觉特别奇妙。
那古老的城墙,虽然历经了岁月的沧桑,但依然屹立在那里,就像一个倔强的老人,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遗址里有好多特别的地方。
比如说那些古老的房屋遗迹,我就一直在那琢磨,以前的人在这里是怎么生活的呀,他们睡在哪,在哪做饭。
我还看到了一些古老的陶器碎片,哇,这些碎片好像在跟我说着它们曾经的辉煌呢。
我甚至想象着,当年是不是有个手艺高超的工匠,精心地制作着这些陶器。
我在遗址里走来走去,感觉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脚印上。
那片土地,仿佛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吸引着我去探索更多。
我还碰到了一些和我一样好奇的游客,大家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着,那种感觉特别棒。
真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不只是一堆石头和泥土,它是一个装满了故事的大宝藏。
等你们也有机会去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感受感受,说不定你们也会和我一样,被它深深吸引,然后对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和生活充满敬佩呢!这就是我眼中奇妙无比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啦,下次我还要去,哈哈!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是不是对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有了更深的了解呀?快去亲自体验体验吧!。
中国考古百大发现
中国考古百大发现大家知道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名录是哪些吗?关于中国考古百大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考古百大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考古百大发现1 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群(距今200万~1.2万年) 遗存有多处100万年以前的早期人类遗址,分布面广、内容丰富,被有的学者称作“东亚地区人类文明的起源地”。
2 云南元谋人遗址(距今170万年) 根据出土的两枚牙齿化石判断,元谋人为早期猿人,已进入直立人阶段,可能已学会用火。
3 陕西蓝田人遗址(距今100万~65万年左右) 出土了亚洲北部迄今最古老的直立人头骨化石,主要使用打制石器,制作粗糙,以单面加工为主,其中三棱大尖状器被认为是蓝田人文化特征之一。
4 北京周口店遗址及北京人与山顶洞人(距今70万至1.8万年) 北京人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其头盖骨化石的发现,使直立人的存在得到肯定,从而基本明确了人类进化序列;遗址中的山顶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拥有丰富的装饰品;遗址内的鲩鱼等水生动物化石表明他们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标志着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能力的提高;死者的埋葬方式说明出现了原始的宗教意识。
5 山西襄汾丁村遗址(距今15万~10万年) 出土的牙齿化石可以看出丁村人是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属于早期智人;出土的文化遗物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突出特征。
6 宁夏灵武市水洞沟遗址(距今3万~1.7万年) 遗址中某些石器的形状与欧洲古文化接近,可能表明了晚更新世人类在东北亚的迁移状况。
7 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距今1.25万年) 出土有石器、骨角器和陶器,说明有了炊煮的生活方式;当时人们主要依靠渔猎和采集为生,可能出现农耕。
8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年) 淮河流域迄今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出土有石磨盘、骨笛、陶器等物品;陶器中的残留物说明当时已开始酿酒;陶器、龟甲上的契刻符号表明,在当时已出现了原始文字性质的符号。
高考历史《多元一体与家国同构——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典型模拟题复习资料
主题1多元一体与家国同构——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主题解读]中华文明是人类重要的文明代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家国同构,是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考向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2023·湖南高考,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
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
这说明()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答案 B解析考古发掘反映长江流域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遗迹,而且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由此可见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故B项正确;城市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并非“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一般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首要标志,排除A项;“已摆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仅反映出当时原始农业等的发展,无法体现迈入阶级社会门槛,排除D项。
2.(2023·1月浙江选考,1)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及所学可知,已有私有制的产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遗址,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良渚遗址不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①错误,排除A、B、C项。
凌家滩文化的主要内容
凌家滩文化的主要内容
凌家滩文化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郊区龙泉驿区的一个古代文化
遗址,其主要内容涵盖了丰富多样的社会、经济、农业和艺术等方面。
首先,凌家滩文化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组织和生活方式。
该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凌家滩地区在约4000年前已经有人类聚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社区。
遗址中出土的房屋、墓葬和生活用品等物质文化遗存,展示了凌家滩居民的居住环境和日常生活方式。
其次,凌家滩文化还揭示了古代经济活动的特点。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农田、粮仓和农具等农业遗存,表明凌家滩地区的居民主要以农业为生。
此外,还出土了玉器、陶器、石器等物品,反映了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这些经济活动的繁荣为凌家滩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凌家滩文化还反映了古代艺术和宗教信仰的繁荣。
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等艺术品表现了古代居民对美的追求和艺术创作的能力。
此外,还发现了祭祀场所和祭祀品,说明凌家滩居民对宗教信仰的重视。
最后,凌家滩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通过对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和遗迹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凌家滩地区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综上所述,凌家滩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社会组织、经济活动、艺术创作和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凌家滩地区古代社会的面貌和特点。
三位一体:凌家滩玉鹰的文化阐释
四川文物2013年第6期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因玉器的发现而闻名于世。
凌家滩文化距今5600~5300年。
[1]该文化的玉器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工艺发达、品种多样,最重要的是,从凌家滩玉器的数量、品质、组合及各类特征来看,一个史前的“玉礼”已经昭然可见,先民精神领域内的诸多内容也得以窥之。
这尤其在凌家滩文化的几件以人和动物为主题的肖生类玉器身上最能体现,包括玉人、玉龟、玉鹰、玉豕、玉版等。
学界过去对于这几类玉器都有相当的讨论,观点多样。
本文拟对玉鹰进行探讨,解析玉鹰“三位一体”的艺术设计和文化内涵,并以此为楔子,带出史前东方沿海地区三种重要的动物崇拜,包括鸟、猪与龟,窥视先民“借物(史前工艺品)言志”过程中流露出的一种“集优化”心理。
一考古工作者在1998年凌家滩遗址的发掘中,于M29发现一件整体造型为鹰的玉器(M29∶6)。
此玉鹰灰白色泛青绿点。
表面抛光润亮。
器宽扁形。
鹰作展翅飞翔状,头和嘴琢磨而成,眼睛用一对钻的圆孔表示。
两翅各雕一猪头似飞翔状。
腹部规整刻划一直径1.8厘米的圆圈纹,内刻八角星纹。
八角星内又刻一直径0.8厘米的圆,圆内偏左上又对钻一圆孔。
大圆的下部雕刻扇形齿纹作鹰的尾部。
鹰两面雕刻纹饰相同(图一)。
[2]这件玉鹰是一种“三位一体”的设计:整体造型是鹰;鹰的双翅是猪首;鹰腹部是八角星纹。
三种不同的元素合于一体,却无不合谐之感,反而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效果。
特别是鹰翅和猪首的关系,是一种“兼体”。
猪首既是它本身,同时又是鹰的一个组成部分,即鹰的双翅。
兼体的艺术设计在史前玉器的造型和纹饰上可以看到不少,经常反映在人与动物或者动物与动物的组合中。
为学界所熟悉的一例,是良渚文化反山琮王上的“神人兽面纹”(图二)。
萧兵先生较早地指出这是一个兼体的造型,反映的是一个挟乳张牝的大母神形象。
[3]虽然学界关于这个纹饰的组成究竟是人与兽的混合体,抑或仅仅是人或兽还有争议,[4]兼体的设计却是无须三位一体:凌家滩玉鹰的文化阐释*徐峰(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摘要: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鹰是三位一体的设计,分别由鸟、猪和八角星纹构成。
凌家滩遗址揭秘13: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凌家滩遗址揭秘13: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第13章:共工氏群像:87M6、98M30和98M20号墓中的共工如前所述,凌家滩遗址墓地有着极强的层次感和历史感,这不象是一个部落中的“穷人”和“富人”混葬的墓地,而更象是一部用泥土和玉器、石器所堆砌的共工家族兴亡史。
图缺13-1:凌家滩87M6号墓。
①为此墓出土的凌家滩“锛王”,长达42.6厘米,是目前已知的新石器时代的最大石锛。
②为墓中唯一的一件玉璜,除在两端钻有系孔之外,璜身下部亦钻有一孔,似为残次品。
③为此墓出土的凌家滩唯一的一件玉锛。
所有重要的大墓都出现在墓地南部的第三和第四地层以下,也就是说重要的大墓都是早期墓:这其中包括第三层以下的疑似炎帝墓87M4、疑似句龙墓98M16、疑似河伯墓07M23,还有全墓地唯一的一座位于第四层以下的大墓87M15,而87M15号墓墓主人疑似为炎帝之妻。
早期的墓葬向我们揭示了共工家族的起点:这是一群以末代炎帝或其妻子为首的没落的贵族或者皇族,他们不久之前分别在与本族的反叛者蚩尤以及与北方的黄帝的战争中被打败,从而不得不向南方迁徙。
末代炎帝被黄帝降封为诸侯,而炎帝集团内的一部分精英包括宗教领袖祝融,水利专家伯陵等人则被黄帝集团所留用。
祝融等人虽然在北方为官,但死后亦归葬于其父母的安息之地。
大约从第四代或第五代人开始,这个家族不再拥有贵族的身份。
祝融的神职,这时已被北方贵族颛顼氏取而代之。
祝融的儿子共工未能接替其父亲所担任的神职,在与颛顼氏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之后,共工失败。
共工的子孙们一部分被黄帝族留下来负责治河,另一部分则弃政从商,他们依靠祖传的手艺,制造了大量的石器并通过发达的水上交通网输送到四面八方。
水利专家、泗河总管逄伯陵在与新兴的军事贵族有穷氏后羿的争斗中落败,死后亦归葬凌家滩。
伯陵的儿子们大多有音乐天赋,于是成为北方贵族的御用乐师和宫廷乐器的监造者。
共工的儿子句龙善于治水,死后被封为土地神。
我们说凌家滩遗址墓葬群就是共工家族的墓地,但却无法确认数十座墓中的哪一座墓的墓主人才是历史上那位最著名的共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寻祖先文明——以凌家滩遗址与城头山古遗址对比分析为例
发表时间:2018-10-15T09:31:43.550Z 来源:《知识-力量》6中作者:彭玉杰[导读]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祖先生活方式的以及文明的探寻也加快了脚步。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无论是经济、农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祖先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本文以凌家滩(澧县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湖南常德 415500)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祖先生活方式的以及文明的探寻也加快了脚步。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无论是经济、农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祖先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本文以凌家滩遗址与城头山古遗址进行对比分析,探寻祖先的生活足迹,了解祖先优秀的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助力。
关键词:祖先文明;凌家滩;城头山
引言
现代人从来没有停下对祖先文明的探寻脚步,祖先的文明史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过去的接近一个月时间内,我观看了探索发现《含山古遗址》系列节目,其中有一期是关于凌家滩遗址的,这也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
而后通过收集和研究凌家滩遗址,初看觉得和笔者所在的城头山景区尤其相似,细细思量,又不尽相同,又有许多区别之处。
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对凌家滩遗址与城头山古遗址进行对比分析,探寻祖先文明。
一、城头山古遗址概述
城头山古遗址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一座距今六千余年的古城遗址,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古城,被考古专家誉为“城市之祖”,它代表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古文明的发展高度。
古城保存非常完整,整体呈圆形,面积18.7公顷。
发掘面积达9000平方米,约占遗址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出土文物一万六千余件。
发现了距今约6000多年前的古城墙,并在城墙下发现了6500年前的保存完好的水稻田,因而城头山以及所在的澧阳平原被专家公认为是稻作农业的发源地。
在城头山古遗址中,既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墓葬的随葬品。
以陶器居多,少量玉器和石器。
十多件玉器中,大部分为装饰品,是当时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
还有少量网坠、纺轮等物品。
可见当时人们已掌握了制陶、渔猎、纺织等技术。
二、凌家滩遗址与城头山古遗址对比分析
由于笔者个人能力和篇幅限制,在对比两者时,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分析。
通过凌家滩遗址与城头山古遗址对比分析,可以从中得到的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整体情况概述
和城头山一样,凌家滩遗址内遍布了祖先生产生活的痕迹,涵盖了农业、手工业、丧葬、宗教、政治等诸多方面的文化,这样一座史前遗址,基本具备了一个早期复杂社会所需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但是未发现夯土城墙的痕迹,所以是否能被定义为一座史前古城,依然有待考证。
(二)农业方面
凌家滩没有提及太多,但是一个手工业相当发达的区域,没有农业基础的支撑显得不太合理,在这一点上,不同的就是城头山古遗址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田和配套灌溉设施,农业基础的坚实程度毋庸置疑。
(三)手工业和丧葬方面凌家滩出土大量石器和玉器,城头山出土大量石器和陶器,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在凌家滩遗址,玉器,尤其是玉礼器的出现为我们揭开了5300多年前先人们精神世界的神秘面纱。
他们出土的玉器包括:缺乏实用功能的礼器,玉钺、玉斧;装饰类的玉璜、玉环、喇叭形玉坠;以及人形动物形玉器,如玉猪、玉龟、玉鹰和站姿坐姿玉人等。
考古学家通过对不同玉器意义的解读,来推测不同墓葬主人的身份,最终得出5300多年前的凌家滩遗址,墓葬就已经分为了三种规格,分别代表高等贵族、贵族以及平民阶层。
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城头山,虽然出土玉器不多,但是已经打磨钻孔非常精美,玉璜的艺术水平也毫不逊色,足以彰显当时城头山首领的地位和不同阶级的差别。
凌家滩的玉,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城头山的陶,不同墓主人随葬的陶器各异,数量差异也比较大,表明新时期时代中晚期,阶级等级已经分界相当明显。
从2处遗址出土随葬品的精美程度分析,“事死如事生”原则依旧适用。
(四)宗教、政治方面凌家滩遗址与城头山古遗址两处遗址中都有发现高等级的祭坛,都是对太阳神极其崇拜,因为祭祀习俗有所差异,所以表现形式有一些不同。
在凌家滩遗址中,还出现了玉龟,用来礼神、卜卦,其实城头山也出现了很多和龟有关的东西,陶器上的龟形刻画符号,出土的龟背甲,也是和祭神或是问天事有关。
在政治方面,两处遗址的等级分明,相当类似。
(五)其它方面
在对比了农业、手工业、丧葬、宗教、政治等方面后,我们大致对新时期时代中晚期的遗址有了一些轮廓。
在一些其它方面也是有一些不同的,通过观看凌家滩遗址的视频中还有两点比较吸引我。
第一,凌家滩遗址的土壤酸性,由于凌家滩的土壤酸性比较大,并没有发现骨架,依然可以通过已经发掘的部分来推测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是考古学家的功课,同时也是为相关的研究人员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
通过已知的事实来解释考古现象,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去揭开那个时代的神秘面纱。
第二,在1987年含山凌家滩遗址被发掘的时候,被认为是我国当时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处新时期时代的远古文明,也是被评为十大考古新发现,但是笔者所在的城头山遗址,有着比凌家滩遗址早上接近1000年的历史和陷阱文明,不仅如此,城头山遗址有着发达农耕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城头山古城。
为此,笔者可以更加有信心和底气宣布,城头山遗址到目前为止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古城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
相对于凌家滩的重“神”,城头山地区似乎更接地气,重人口繁衍、农业丰收,安居乐业,所以两种相似又相左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向前发展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
结束语树高千丈,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我们探寻祖先的生命历程和研究家族传统文化,是要让我们学习怎样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和他人,恢复一种纯净、纯善的本性和良知。
本文对凌家滩遗址与城头山古遗址对比分析只是笔者探寻祖先优秀文明的开始,尊重事实,尊重民族,尊重传统,尊重历史,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我们的祖先和过去,更是尊重我们后代和未来。
作者简介:彭玉杰(1991.09—),女,湖南省常德澧县人,澧县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