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冷水江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2.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难点】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1.有人说过去的100年是血腥的世纪。

现在请同学们点击“20世纪十大天灾”.这是天灾部分,也就是大自然造成的灾难。

面对天灾,不论危害多大,在不可抗力的情形下,人们只能一边痛惜天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一边坦然承受。

还有人祸,人祸指人为造成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 3千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则超过5千万人,著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30多万人,二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3500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

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

二次大战后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战事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不下一次大战的死亡人数了。

通过刚才的数据能否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预设:人祸远比天灾让人恐慌)明确:20世纪的种种“人祸”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重、涂炭生灵的,更多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2.关于奥斯维辛:请看网页上的介绍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大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3.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2019年新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2019年新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举国欢腾。

阅读本文,可以重温这一动人时刻,增强民族自豪感。

新课标要求阅读新闻作品,要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身边发生的事件有敏锐的感觉,能及时发现其社会意义和影响。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再启发学生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品析。

对文中的疑难问题可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讨论,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独立地、负责任地作出自己的评判。

1.2.3.4.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

1课时课前活动区1.瞩.目()冉.冉升起()凝.重()荆.花()停泊.()湖泊.()拓.展()拓.片()旗杆.()2.易(zhì)(chì)热guǎn)窥蠡测草(jiān)人chè)离重蹈覆(zhé)chè)头尾(qī)3.选(1①我国东部跟朝鲜接壤,跟日本②经过三天的紧张跋涉,我们终于(2①朝鲜发射三枚短程导弹,韩国密切②她躺在草地上,着蓝蓝的天空。

4.本篇课文是一篇,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篇幅短小精悍的新闻文体。

5.从消息的结构上看,课文第一段是这则消息的部分,其作用有三:第一是点题,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完成其特殊的历史使命;第二是6.课堂活动区1.2.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几个场景?3.1.耐人寻味2.1.2.课堂小结我的收获:我的疑惑:布置作业1.请把《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有11个段落的新闻压缩为100字以内的消息,在整点新闻播报。

2.完成“本课测评方案”(全解学案版本课“知能提升训练”)。

参考答案1.zhǔ rǎn níng jīng bó pō tuò tà2.帜炽管菅撤辙彻彻3.(1)①邻近②临近[邻近:位置接近;附近。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系列一) Word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系列一) Word版
课题名称
新闻导读及短新闻两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熟悉新闻类文段的考查方式
2过程与方法;阅读、理解、概括、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眼看世界
重点目标
目标1
难点目标
目标2
导入示标
关于新闻的相关知识竞答
1、新闻,也叫消息。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
2、一篇新闻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组成,其中前三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3、主体部分:谁、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
4、新闻的特点新闻必须_____真实新闻,必须具有新意(新近发生、有新意、有新的角度和新的视野)
5、新闻的阅读要领
①概括所报道的事件
②理解所报道事件的意义。
③分析新闻的新意
②“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它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理解的关键点:‘日落仪式’
英国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香港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达标检测
反思总结
课后练习
2.按时间的顺序梳理新闻事实
学做思二.【深入阅读,领会妙处】
导学
本则新闻的报道角度
①英国的撤出。
(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②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引人回忆,增强了现实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导做.语句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一.相关知识1.新闻体裁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6要素是什么?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事件的起因⑤经过⑥结果3.消息的特点: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针对性)。

4.消息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 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

②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语:消息要求事实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教材助读1.世事沧桑话香港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6年6月30日期满。

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不平等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1)

短新闻两篇考纲要求: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自主学习1.字音识记祷( )告漂泊( ) 婆娑( )起舞撰( )写丰腴( ) 噩( )梦步履( ) 瞩( )目2.近义辨析(1)震动·振动①印尼海啸铺天盖地冲向沿岸建筑、道路,连大地也似乎________起来。

②音乐大厅里座无虚席,美妙的旋律时而清柔时而欢快地________着听众的耳膜。

(2)目前·日前针对________日本首相小泉不顾现实地又一次参拜靖国神社,我外交部发言人向准备访华的日本外交部发出了“________不方便接待”的通知。

震动振动日前目前3.查阅两则新闻的背景资料,并做简单地介绍。

①香港问题的由来②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4.什么是新闻?由那些要素构成?其内容由几部分组成?1)什么是新闻(消息)?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3)新闻内容由几部分组成?难点突破1、《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插入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背景材料的语句,并探讨这些背景材料有何作用。

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新闻,我们分明能看到记者的感情也蕴涵其中,如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4.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人们看见了什么东西?其中的细节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5.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延伸拓展一.阅读拓展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本报北京4月8日电国家工商总局今天宣布,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于今年9月7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

高中语文 4.10 短新闻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10 短新闻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4.10 短新闻两篇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教学重点1、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

2、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常见的消息有何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背景材料的新闻细节,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意的语句。

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品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磁带教学时间安排两个课时(一)知识积累1、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盛事,新华社四位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文,齐声朗读全文。

2、上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新闻的特点和创作手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报道有什么特点?明确:真实、新鲜、迅速及时、具有重要性。

(二)信息筛选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篇短新闻,哪些写的是新闻事实?哪些是背景材料?想想可以分为几部分?明确:第1、2、3、5、6、7、8、9段。

2、那么第4段和最后一段就应该是什么?明确:背景材料。

3、那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明确:第1段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为第二部分。

4、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前面学习的有关新闻的知识,消息一般由哪两部分组成?明确: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我为大家朗读课文的导语部分,同学们边听边画出关键词句,想想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新闻事实?(三)分析鉴赏3、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既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又兼顾历史的回顾。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学习重点了解消息的特点,培养学生快速捕捉新闻信息的能力。

重点赏析《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特色;赏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双线展开、表里交织的结构布局。

学习难点学习和体味两篇新闻的情感倾向和抒发感情的艺术手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学习和相关练习;第二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学习和相关练习。

第一课时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重点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习难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消息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②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介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其主要作用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

④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瞩.目()婆娑.()窒.息()雏.菊()塞.进去()要塞.()闭塞.()剥.花生()剥.夺()2、字形diān()簸diān()峰 diān()痫 xī()笑笑xīxī()() zhuàn()写编zuǎn()我的疑问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2019-2020年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一4.10《短新闻两篇》精品导学案

2019-2020年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一4.10《短新闻两篇》精品导学案

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2019-2020年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一4.10《短新闻两篇》精品导学案第10课短新闻两篇一、整体把握1.分别划分两篇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别了,“不列颠尼亚”》点读全文共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

叙述了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统治彻底结束。

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是新闻的主体部分。

作者按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和离开香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点读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绘布热金卡美好的和平景象。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与标题和首段呼应,突出主题,使结构完整严谨。

二、细部探微2.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点拨标题有两层意思。

一方面,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历史终被洗刷。

3.短新闻力求简短,但《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第4自然段,作者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较多笔墨介绍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这有何作用呢?点拨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实则不“闲”。

其作用大致为:第一,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的时间,因为彭定康告别并离开总督府是4时40分,此时距告别仪式6时15分尚有1时35分,这样可以较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

第二,在思想内容上,以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另一体现。

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自豪与喜悦。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新课导入这个单元重点学新闻。

大家知道新闻有什么特点吗?时效性就是新闻的“新”,所谓“无新不新闻”,如果不新,那么它就没有新闻的价值,失去了存在的证据和理由,可偏偏有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获得了美国新闻最高荣誉——普利策大奖。

没有什么新闻?却又获得新闻最高荣誉,理由何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一起走进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预习交流1.奥斯维辛是个什么地方?学生齐答:纳粹集中营2.作者题目就说这里没有新闻?那这里有什么呢?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请问普通游览者在奥斯维辛一般都能看到什么呢?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用图片展示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每个小组三分钟时间。

3.大家详实的图片、精彩的演说,的确给我们的视觉与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唤起了我们对于战争灾难的记忆,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课文中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两个评价是什么?四字短语学生齐答:人间地狱、杀人工厂。

4.刚刚我们所看见的图片是灰色的、感觉是黑暗的,那文中有没有让我们感受到亮丽、温暖的一抹色呢?学生举手回答:阳光、雏菊、姑娘三、阅读分析也许不是所有游览的人都能看到这些东西,只有敏感的、独具慧眼的人才会有这样与众不同的发现,作者正是有着这一双慧眼的人。

这些独到的发现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三分钟,选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答案,如不完整,组内其他同学或者其他组的同学都可以补充。

)1.阳光图。

学生举手回答:学生1:文章起笔使人疑窦顿生:“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孩子们追逐游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和平而又生机盎然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作者反应超乎异常。

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曾经发生过骇人听闻的屠杀!他是要让所有人看到历史的黑暗和现实的美好在这里交织,让人更触目惊心。

越是写得现实美好越能反衬这里的残暴,让人感受到窒息和痛苦!这是乐景衬哀情!(板书:乐景衬哀情) 学生2:奥斯维辛本该永远保留着历史的原状,应该永远是一片黑暗、凄冷、荒凉,让人们不断作痛苦的记忆。

《教学参考》第10课短新闻两篇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教学参考》第10课短新闻两篇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0课短新闻两篇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习小目标1、把握本篇新闻中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有机结合的独特风格。

2、联系新闻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感悟作者强烈的使命感。

3、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瞬间美,培养关注社会、反思历史、热爱和平的意识。

学习重点联系新闻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感悟作者强烈的使命感。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作家作品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

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2、背景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简介:奥斯维辛集中营是1940年修建的,一开始时,集中营只关押波兰政治犯,后来纳粹将整个德国在欧洲占领区的“犯人”集中在此,首当其冲的是来自各国的犹太人、俄国战俘以及吉普赛人,此外还关押有来自捷克、南斯拉夫、法国、奥地利、德国的犯人和他们的家属。

整个二战期间,至少有110万犹太人在此被屠杀,其中波兰人30万,匈牙利犹太人至少40万。

大部分犹太人被送到集中营后,他们不像其他囚犯一样要编号和被当成奴隶一样送去劳动,而是直接送往毒气室,然后焚烧……预习自测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凝.(níng)重停泊.(pō)婆娑.(suō)起舞B、瞩.(zhǔ)目撰.(zhuàn)写百花凋.(diāo)谢C、噩.(è)梦步履.(lǚ)绿树成阴.(yīn)D、祷.(dǎo)告大厦(..shà)宣告终.(zhōng)结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序幕掩映装修心智健全B、陈迹管治易帜终生难忘C、终结废墟隐秘表情茫然D、窒息退役紫荆惊俱万分我的疑问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知识链接课文解题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人间惨剧,但这个严重事态已经过去,所以记者访问这里的目的自不在于报道事态,而在于激起人们对死难者的悼念,对暴行者的憎恨,以表达世界和平的主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导学案..

第10课短新闻两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2.培养快速提取新闻信息、分析新闻观点、品味新闻语言的能力。

3.把握两篇新闻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4.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

1997年7月1日,是亿万中国人终生难忘的日子。

那一天五星红旗升起在了幸福的海湾,那一天古老的香江见证了中国时代的到来。

难忘政权交接的那一刻:那一瞬间,米字旗降下了,屈辱条约撕碎了,殖民统治结束了,香港终于回家了。

这则新闻记录下了这珍贵的瞬间,留下了永恒的历史画面。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什么让我们毛骨悚然?是什么让我们面对历史却又无言?是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曾经的一幕一幕,是法西斯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

这是比新闻更加真切的“新闻”。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

他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

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

1944年他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国际新闻奖。

1.《别了,“不列颠尼亚”》(1)香港坎坷的历史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

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王朝始终未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从深圳湾到大鹏湾的九龙半岛的全部,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理解新闻写作中将情感蕴含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3、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探究,理解新闻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尊重人性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2、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启发式,筛选信息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由巴维尔弗里德曼的一首诗导入课文。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滴在白色的石头上……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不住在集中营。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

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

那个年代被太多的毁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人间地域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年幼年轻年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

但现在,我们阅读到另一种东西——飞来飞去的蝴蝶,金色的太阳的泪水,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它们在巴维尔最黑暗的生命时光里,跳出了一抹最鲜亮的光。

人们说,眼睛看到的,是心灵的图画。

新编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系列二) Word版

新编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系列二) Word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2、教学难点: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

2、关于奥斯维辛:请看网页上的介绍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大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3、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二、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并思考,作者将主要的笔墨放在哪里?预设:参考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参观了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2、请找出本文中的导语、主体、结语,并以此为依据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导语(1--3段)主体(4--15段)结语(第16段)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

明确:⑴“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

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⑵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 教案(系列三) Word版推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 教案(系列三) Word版推荐
重、难点
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
一、写作背景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环节五:重点突破:研习课文
默读“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起至结束,简要阐述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是为更加珍惜和平,懂得生命的宝贵。
(选做题)
环节七:课堂练习:练习册当堂习题
环节八:课外链接:
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全人类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战火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系列五) Word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系列五) Word版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导入:有一部曾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叫《辛得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我们共同看其中一段(多媒体)。

最终这些人被送往一个地方——奥斯维辛集中营,我们要学习另一篇新闻,题目就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大家知道奥斯威辛是什么地方吗?(学生概述。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简要介绍: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

每天都有许多人(以犹太人居多)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当时获救的人只有7000多人,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

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

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新闻结构划分: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语:1~3段现在的布热金卡背景材料:4~6段奥斯维辛的地理位置和作为杀人工厂的历史,作者的写作目的主体:7~15段参观奥斯维辛的所见所感结语:16段现在的奥斯维辛这篇新闻的标题很奇怪,作者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如果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又会写下这篇新闻?(1)从原文中可以找到的“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冷水江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样式,了解新闻结构的规律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2、分清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

3、学习报告文学,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

【重点难点】1、把课文与日常阅读的报纸新闻进行比较阅读,发现课文的独特之处,并思考其意义。

2、尝试新闻通讯等文体的写作。

【学习内容】1、“新闻”,就是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应当具有真实、及时、有价值的特征。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特写真实、准确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香港回归。

它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独特角度,详细地描述了中英双方在香港举行的交接仪式,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

譬如,这儿“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高兴地嬉戏,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

2、●《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的特点是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它所反映的人和事必须是真实的,但允许有一定的艺术加工。

《包身工》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中的三个主要场景,即起床、吃饭、工作,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同时也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

●《飞向太空的航程》在叙述我国“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的基础上,用很大的篇幅叙述我国的航天史,这些资料的披露本身就具有新闻价值,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既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又指中国的航天事业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进步的探索过程。

一、课前检测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单指____;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___、___、___、___、和结语五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是__________,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___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_______。

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前预习01、给加点字注音凝.重()紫荆.()停泊.()婆娑..()瞩.目()旗帜.()噩.梦()沼.泽()撰.写()拎.着()弄.堂()游说.()簿.子()执拗.()莴苣..()谄.媚()翌.年()着.陆()02、词语积累生杀予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翌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易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疑难点拨近义词辨析【凝重·庄重】凝重:端庄、庄重,多用于神态、脸色。

还指(声音)浑厚、浓重。

庄重:不随便、不轻浮,严肃认真,多用于言语、举止。

例如:4月8日,农历庚寅年三月初三上午,庚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春风喜雨中隆重举行。

在向司仪行传统而庄重..的沐浴仪式后,领导和嘉宾们怀着崇敬、虔诚的心情走向拜祖广场。

10时11分,随着司仪的宣布,现场全体人员向轩辕黄帝像行施拜礼,深深三鞠躬。

气氛庄严凝重..,肃穆深沉。

【管制·管辖】管制:①强制管理;②对罪犯或坏分子施行强制管理。

对象往往是具体的。

例:由于长沙市五一路和芙蓉路进行地铁施工,这两条道路在这半年内实行交通管制..。

管辖:管理、统辖(人员、事务、区域、案件等)。

对象既可以具体,也可以抽象。

例: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从元代以来的700多年间,中国的中央政府一直对西藏进行有效的管辖..,从来没有中断过。

【营利·盈利】营利:谋求利润,属于主观行为。

例:大量非营利..组织的存在,是推动传统政府向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的重要力量。

盈利:谋求利润,属于客观行为。

例:欧洲空中客车公司总裁雅尔在接受法国《论坛报》采访时说,该公司2000年12月启动的空客A380超大型客机生产计划已于2008年实现盈利..。

【权利·权力】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与义务相对)。

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以下9项权利..。

权力: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例:已于2009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物业法,对业主委员会的权力..和职责作了明确规定。

【披露·透露】披露:公开发表、发布消息。

例:这种疗法鲜为人知,经媒体披露..后,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透露:泄露或显露(消息、意思等)。

例:据接近证监会的知情人士透露..,瑞信集团和方正集团旗下的证券公司——方正证券公司之间的合资将成为新政策执行的第一家。

【震动·振动】两者都指物体运动。

震动:指物体颤动,物体受外力影响而迅速、剧烈的颤动,多只一次;也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能平静。

例:萨朗斯通关于中国四川“汶川”地震的卑劣言论引起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震动..。

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摆动多次。

例:根据振动..信号的测量和分析,可在运行过程中掌握和识别设备的劣化程度和故障特征。

四、当堂训练10.●《短新闻两篇》0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遇难.(nán)雏.(chú)菊 B.惊惧(jù)步履.(lǔ)C.大厦.(shà)冉.(rǎn)冉 D.折.(shé)磨屠.(tú)杀0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凝重凝结夜幕日幕 B.悬挂玄念囚徒幸存C.退役明媚隐秘废虚 D.渡轮游轮纳粹窒息03.对下面的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A.作为文章的首句,这一句的议论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作者运用了反语。

B.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阳光、白杨树和儿童的积极向上的状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C.“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些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

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

D.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

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04.填入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当然,最为世人___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职。

(2)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___。

(3)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他们表情___,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4)参观者们用___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A.瞩目遗迹茫然祈求 B.注目陈迹失落祈求C.注目遗迹失落恳求 D.瞩目陈迹茫然恳求05.下面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最后撤离香港的时刻。

B.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C.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D.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11.●《包身工》06.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鸽子笼.(lïng)笼.(lǒng)罩虐.(nǜe)待B.揩.(kǎi)地板骷.(gū)髅锭.(dìng)子C.执拗.(niù)游说.(shuō)作践.(jiàn)D.蹒跚.(shān)贿赂.(luî)横.(héng)卧0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蠕动威协惺松 B.陷媚殴打怜悯C.监视呻吟嘈杂 D.怔住噩梦辟如08.对下面的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粥菜?是不可能有的。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A.这段文字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

B.“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

C.“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

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D.这段文字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老板的赞扬。

09.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___,工房和老板家庭的___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___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

工作,工作,___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___着在做工。

A.强度完全总是衰弱逼 B.强化义务终究衰弱逼C.强化义务总是衰弱劝 D.强度完全终究衰弱劝10.下面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

B.外头工人在抱怨这种额外的负担,而包身工却在羡慕这种可以自主地拿出钱来贿赂工头的权利。

C.织成衣服的一缕缕纱,编成袜子的一根根线,穿在身上因为愉快而令人光滑舒适。

D.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12.●《飞向太空的航程》1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酝.(yùn)酿嫦.(chán g)娥载.(zài)重载.(zǎi)人航天B.辉煌.(huáng)借鉴.(jiàn)透露.(lù)露.(lù)水C.苛.(kē)刻共识.(shí)标识.(zhì)批准.(zhǔn)D.保障.(zhàng)诞.(dàn)生荒.(huāng)原关键.(jiàn)1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喷射九霄烈焰摘星揽月 B.辉映梦幻国度应用系统C.海滩集成催化剂一鼓作气 D.征程横亘着陆最高致义13.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1)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___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送入太空的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