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
马凤英谢龙谢吉仁唐爱丽
(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本文探讨当今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社会现象,通过分析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从家庭、社会、体制等多方面逐层阐述开展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与共建和谐校园的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
2007年在京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尤其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委员们提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应该包括感恩教育,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冷漠的一代”,否则我们的社会可能会失去起码的良心。
众所周知,高校是青年人的集合地,委员们的提醒使我们这些长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工作的教师深有同感。
缺乏感恩反映到大学生身上就是缺乏社会责任感,在此就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这一现象略作探讨。
1 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感恩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一直被社会所奉行。
但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国传统道德出现了明显的断层。
一直占有主流地位的感恩思想日渐为大学生所遗忘,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感恩,甚至不会感恩。
所谓的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图报。
[1]有人说,看一个国家的后50年就要看这个国家的青年一代[1]。
而大学是我们青年一代迈向社会的一个转折,因此我认为在大学校园提倡“感恩教育”是迫在眉睫的事,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1 亲情“真空”,漠视父母恩情
经济上过分依赖父母,个别大学生生活水准脱离家庭经济条件,漠视家长的辛苦,认为从父母那里索取经济支持是理所当然的。
父母经济拮据,子女生活高标准、高档次。
虽然经济上依赖父母,但思想上却要求独立,我行我素。
比如有的大学生为了向家长多要钱,甚至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 [2]。
例如我校一学生经常逃课上网,老师找谈话要求他体谅父母亲,珍惜学习机会,该同学竟然振振有词地说,父母亲摊上我这样的子女也得认命,假如我今后做了父母我也会为我的孩子做这么多。
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实际上却是一种逃避责任的心理表现。
这些对父母的付出都日渐忽略的大学生,如何对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怀有感恩之心?
1.2 师生感情淡漠
老师自古以来都是受到社会的重视的,不仅在古代有“程门立雪”的感人故事,就是在现代我们所熟悉的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都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以说老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解答疑惑的,他们不求回报,任劳任怨的坚守自己的本职岗位。
可是在这个感恩缺失的年代里,师生感情淡漠,尊敬老师有时候竟然成为了学生达到目的的手段。
有些学生考试前对老师尊敬万分,考完试和老师形同陌路,见面装不认识,更有甚者学生盗用老师学术成果。
只有让学生学
会感恩父母、老师等这些陪伴他们成长的“身边人”开始,才能引导他们把感恩之情延伸到更多的人,直至整个社会。
1.3 社会责任意识“真空”
十八岁以上是完全的社会人,但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很少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人了该走向社会,承担责任了,这种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父母没有丝毫的感恩之情。
关于子女向父母要钱未果与父母反目成仇的经常见诸报端。
我们都听说过深圳歌手丛飞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却因晚期胃癌,欠下巨债,而所资助的学生却无一看望。
[3]另一种表现是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乏,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从1999年开始执行,到现在还款已经成为各高校最为头疼的事。
有的学生在校贷款时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到毕业后不见踪影失去联系的大有人在,这一切都是当代大学生中缺乏感恩意识的表现。
2 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关于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原因,近几年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长辈的溺爱是首要因素,成长环境是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主要成因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学生是生活在“421”结构的家庭中,即4个祖父母两个父母再加上一个孩子,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得到强化。
孩子的事情是一家的绝对重点,孩子的需要家长都会千方百计满足。
同时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父母经济条件改善,能够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
即便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改革开放农村经生活水平提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意识影响,很多农村父母都认为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就不会让子女干农活。
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
个别大学生离开家庭,远离父母以后不知道如何处理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甚至有的家长到学校附近租房陪读也几乎要成为时尚了。
在父母这样精心呵护下长大的子女,会视一切为理所当然而失去了感恩情怀。
2.2 学校因素
中国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年了,但至今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实质上。
中学仍然以提高升学率来吸引更多的生源,高校还是以就业率和学校的科研水平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就只能是敷于形式。
中国的教育传统和独生子女的特殊成长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得很多学校不敢过多的严格要求学生。
于是在对待问题学生时,产生学校认为是家庭教育失误,家长则认为是学校教育不当的扯皮现象。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教师身上的压力过大,因而个别教师忽视德育的重要性,一般认为只要学习好就一切都好。
所以近几年报道的高校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以及犯罪的学生,在中学时代多数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
还有因为个别教师自身素质差,缺乏责任感,不能给学生做模范。
而且教师本身的不良嗜好及教师队伍中犯罪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开展。
2.3 社会因素
社会对感恩教育重视不够,现在社会舆论对明星的鼓吹过多。
这些人在青少年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伟人更不用说父母,而这些明星在法制、道德领域的表现大多不尽如人意,这种风气导致了社会上传统道德观念的缺失。
崇尚解放思想,张扬个性,抛弃传统成为时尚,父母亲在子女眼中的地位下降,本身就意味着最基本的感恩之情的流失。
另外在教育学生的感恩过程中,我们的年青人从小不但没有在家庭中培养感恩意识的机会,学校和社会也没有提供很多勤工助学或者担当义工等的机会。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从家庭到社会都忽略了德育。
其
实社会也是最好的学校,应该及时地让子女了解社会,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在西方国家,无论贫富贵贱的孩子,在年满18岁后都是以向父母伸手要钱为耻,社会这个大课堂应该宣扬一种以感恩为主流的文化,教育学生从小自强自立。
2.4 体制因素
我们在制定政策时总是考虑的太大,在真正落实时找不到落脚点。
《中外文摘》2007年第3期有篇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的文章,作者认为美国的守则很具体,每一条孩子们都可以遵照执行。
看起来繁琐却是维护学校纪律的最基本要求,孩子们在执行这些规矩时不知不觉就学会了遵守纪律。
而我国学生守则都是宏观上的要求,缺乏具体实现目标的步骤,起不到约束学生的作用。
正如有人提出我们从小教育学生爱国,但很少提到爱家、爱父母。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尚且如此更何况现在,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适度的体罚是被接受的,俗话说“棍棒下面出孝子”,而今体罚学生却导致教师与家长的对立,学校与社会舆论的对立,是不是家长、学校、社会都应该到了反省我们的教育体制以及教育模式的时候了。
3 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共建和谐社会措施探讨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的德育,因此感恩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对学生有效地实施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文化以熏陶净化他们的心灵,端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如何使他们心存爱心、孝心与感恩之心,学会感激、学会共处,学会宽容等等这都应是当前每一位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的头等大事[4]。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应该参考张杰庭委员答记者时提到的观点:“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长辈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以及健全人格的体现”。
从整个社会重视感恩意识的培养开始,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家庭教育仍然是第一课堂
家庭是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接触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启蒙老师,父母在我们幼小的心里播下的第一颗种子对我们将来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也要从小时候做起,首先要让他们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直至整个社会。
在教育孩子的感恩意识上,母亲的作用尤为重要,母亲的言传身教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在家庭里溺爱孩子的角色也多由母亲充当,克服溺爱,培养感恩情节也是天下所有母亲的责任,我接触的有位家长有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每次在汇钱之前,孩子首先打借条,关于这一行为,他的解释是“我只是想让我的孩子明白自从他上大学我就已经尽完了我的义务,以后的路不管是经济上的还是生活上的都是他个人的事了”,如果我们每一位父母都能这样,我想我们的感恩教育就容易多了。
3.2 将感恩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让感恩回归校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由之路。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
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5]。
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对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个体的自身发展、增强社会的信誉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应该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的感恩思想教育来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
根据多年的学生工作经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课堂的事实,建议将感恩教育纳入“两课”体系,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与效果。
2004年寒假,华中科大能源学院给2003级的40多名学生布置的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爱父母就给他们洗一次脚吧! [6]使得我们这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深有启发,让感恩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宿舍,还要走进家庭,让我们的校园,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感恩情怀。
3.3 引导大学校园主流文化,弘扬传统,唤醒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众所周知,舆论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威力是难以估量的,校园里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改造和同化大学生的思想,学校的团学组织更要利用好校园里学生自己媒体,比如学生广播站,杂志,报纸,海报,宣传栏等,结合大学生实际,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违背传统的不良嗜好能动的作出有意义的评价,以自身的立场和观点影响大学生的立场和观点。
要加大宣传见义勇为、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事迹,年度感动人物的宣传等,结合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国学讲座、设计“感恩”的广告,编排“感恩”的节目等,结合班会、团会、党日等活动,以讨论、座谈会、征文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
河南一高校要求学生寒假回家给父母磕头,虽然引起一些媒体的非议,但是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培养良好的感恩氛围,抓住网络在大学生的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感恩网站,利用网络世界引导大学生崇尚传统文化,宣传我国的优良传统,鼓励感恩。
3.4 加强教师队伍自身道德修养建设
一个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找到教好学生的方法”。
[7]在学生离开家庭,走进学校的瞬间是他们迈向社会的一个小小的里程碑,接触最多的人就是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将引导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教师的人格魅力更会左右正在性格自我塑造时期学生的言行。
因此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将是国家的财富,因为它决定着我国未来建设者的整体素质,高校在注重大学生德育建设的同时师德师风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3.5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建立感恩实践教育的长效机制。
责任意识是感恩意识的前提,实践教育是重点。
如前所说中国的学校和社会都没有给大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立的机会,如勤工助学、义工等,这就使得大学生把向父母伸手当做“理所当然”,感恩便无从谈起。
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给大学生提供承担自身责任的机会,社会也应该呼吁各行各业健全大学生兼职体系,给大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现在的年轻人忽视现实生活沉溺于虚拟世界,虚拟人际关系,忽视身边的现实世界。
因此迫切要求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要加大力度、深度,不能敷于形式,鼓励大学生深入艰苦地区、艰苦行业,用现实生活教育大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感谢自然,懂得感恩。
4 结论
“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 [8]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
将
感恩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天我都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着的和死去的人的劳动的基础上。
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作出同样的贡献。
”我们所有人包括教师和大学生都应该和伟人一样要时刻怀着感恩之心,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热爱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的社会就会充满谦和,我们追求的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才会建立。
参考文献
[1] 邓永超,高校感恩教育之我见[J] 煤炭高等教育第
24卷第3期,96-98页,2006.5
[2] 辛酸父亲的来信[EB/OL ],人民网: 教育聚焦,
2004-11-16
[3] 梁勤儒,丛飞事件的反思——从学生工作的角度谈
高校的感恩教育,[J]青年教育,2006.2
[4] 周元明,刍议高等学校的感恩教育 [J] 江苏高教
138-139页, 2007.1
[5] 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 [J] 北京
教育(高教版) 12-14 页,2005.5
[6] 南香红.华中科大特殊作业:爱父母就给他们洗一次
脚吧! [N].南方周末,2004-04-08.
[7] 郭智卓谈班会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J]《中
国科技信息》249-250页,2006.21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年版,第1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