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心中,香在树中_人生故事
佛在心中留
《佛在心中》
一个凡人准备到寺庙拜佛祈福,路上遇到一位禅师端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修炼。
他走到禅师面前问道:“师傅,拜佛能否得福呢?”
禅师反问道:“佛在哪里?”
凡人回答道:“毫无疑问,我认为佛就在寺庙里。
”
禅师说道:“这样的话,你即使天天拜佛,也无法得福。
”
凡人问道:“师傅,那么怎样才能得福呢?”
禅师回答道:“拜佛呀!”
凡人困惑道:“师傅,你不是說拜佛不能得福吗?为何你又要我拜佛呢?”
禅师说道:“你可知道佛即是福,佛表面上看是在寺庙里,实质上却是在内心里,如果你心中没有佛,即使表面上天天拜佛,也无法得福。
然而你只要心中有佛,日日以佛为明镜,时时修行,净化内心,善行善为,佛在心中,福自然而然地时时刻刻萦绕你的身边,福时时都在,处处都是呀!”
心中有佛,善行得福!。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在社会中。
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你的工作环境也是你的道场,你的坛城。
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对境界历事炼性,对人炼心。
要尽你的责任和义务,要尽心尽力地做好你所承担的一切,要制心一处,用心去做每一项工作。
把你的服务对象视为父母众生,一切为他们的利益着想,以真诚心对待每一个众生,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理解他们,体谅他们,做众生的公仆,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
当你不求任何回报地去给予、去奉献的时候,这就是你的修行,你会得到无比的快乐。
你的事业、你的工作、你的一切都会顺利。
不要怕遇到违缘障碍,他可以历炼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层次,增长你的智慧。
你的家庭就是净土,就是你的寂静处。
要把你的净土打扫的干干净净,布置的清净庄严,要任劳任怨的尽你的责任和义务,擦掉灰尘就是擦掉你的业障,扫除垃圾就是扫除你的烦恼。
你的家人都是你的亲人,都是你的父母众生、儿女众生,都是你的金刚道友,要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尊重他们,不要伤害他们,怨恨他们。
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你执著什么,什么就会伤害你,你执著谁,谁就会让你伤心,一切都要看成如梦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弃,该做的还要去做,还要做好。
人生如同一场戏,戏已经开场了,你就要演下去,但是你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你是在演戏,哪里有真的夫妻?哪里有真的儿女?即要演好你的角色,又不要假戏当真,其实人间并不是我们的老家,众生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有什么可执著的,有什么可计较的,少说一句又能怎样?退一步又能怎样?凡事不要只考虑自己,要为对方考虑。
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自爱,你才能够自在。
你真正有了慈悲心、菩提心,不但上师三宝会加持你,就连山神土地都会帮助你,只要你如理如法地修,真心诚意地去做,别人自然会尊重你,喜欢你。
关于佛看透人生的句子
关于佛看透人生的句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规则制度、工作计划、合同范本、句子大全、说说大全、节日祝福、作文大全、教案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work plans, contract templates, sentence summaries, talk summaries, holiday blessing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s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关于佛看透人生的句子佛看透人生的句子(一)只有开发内心的慈悲和智慧,才能达到生死自在。
佛在心中,香在树中
马大学 问的惨败 , 在于空有理论而没 超_—可见这是成功的经验帮助了他。 有实践 ,纯属纸上谈兵。你看他的工作经 二是进攻战术的抉择。蜀军撤退到南
历,长期都是文职 官僚 ,与军务 并不沾 面的高山, 位于山下的张郐 , 明显在地形上
边; 即便 后来 跟 随诸 葛 亮北 伐 , 也 只是 处于不利的态势。 从远道杀来的他 , 又有两 一是暂停休整 , 恢复体力 ; 二是不 幕僚性质 的参谋。指挥千军万 马上 阵血 种抉择 : 拼, 这还是 大姑娘 上轿——头一 遭 。殊 顾疲劳 , 再接再厉。 该选哪一种?张邰断然 不知 沙场征 战 , 恰恰又 是一个 实践性极 选 了后者, 挥兵发起猛攻 , 先是截断对方的 强 的领 域 , 空 有理 论 而没 有 实践 , 将 会 取水通道, 然后冲击对方的薄弱阵地 , 结果
一
性很强的领域尤其如此。孔子早就把这一 是行军道路的抉择。他从荆州赶到 转化过程 , 提炼为“ 学而时 习之” 的五宇真
关中的陈仓 , 即今陕西宝鸡市时, 眼前出现 言。 “ 学” 是指知识的吸纳 , 而“ 习” 的准确含 两条路 :西北面 的常用大路 ,虽然宽阔通 义是实习、 练习, 就是指知识 的实践。只有 畅, 却迂 回绕路太多: 正西面的渭水河谷通 知识吸纳的马谡 , 拼不赢实践丰富的张邰 ,
入 而感染 , 这种真菌为 了在树体 中生存 , 就会进行逆境代谢—— 这是 一种奇妙 的
值连城 , 被 视若珍 宝。
达摩祖师说 : “ 佛在 心 中,如香在树 生物化学反应过程。沉香树本身 的抗体 中。 烦恼若尽 , 佛从心 出; 腐朽若尽 , 香从 类物质 与侵入树体 内的黄绿 墨耳真菌等 树 出。” 沉香形成过程 中的千锤 百炼, 不 物质混合在 一起 ,产生 了一种新 的化合 正是每个生 命要修成正果、让 灵魂 回归
佛在心中2021
佛在心中2021心中有佛自有褝,一杯清茶叹青山,岁月不念春来去,红云一片亦嫣然。
(一)天上无始无终,蝉动了凡心,它来求佛。
佛说:“孩子,红尘是非,劫难无数,你又何苦?”蝉说:“我总是要走一遭,经历一番,当年,《石头记》还考证了一段石头石头历经人间的故事。
”佛说:“人世间充满了高傲——社会的冷漠,亲人的离别,爱人的背叛,朋友的无情。
你还要忍受孤独寂寞,还有贫穷疾病。
”蝉说:“我知道,感谢你告诉我人的含义,不经历一番,我怎知道人间的酸甜苦辣?怎知道含辛茹苦?怎知道爱恨情愁?”佛说:“你看得出来我这处处祥云缭绕,处处莲花环绕,处处香雾熏绕,怎不比人间?”蝉说:“就如你说,正是就是有这么多不一样的人类,所以才有精彩节目的人间,人间处处有阳光,处处有花开,还有亲人和朋友,我要相爱,我希望我看到的世界春暖花开,春花秋月。
那里有男人和女人,虽然有爱有恨,也有花前月下,有海誓山盟,有白头偕老。
我为蝉,在你身边虽然法身无死,也是终身瑞彩相伴,怎知人间乾坤?”佛说:“孩子,去吧,希望你一番历时之后,回头是岸。
”蝉毫不留念的向人间而去(二)一个轮回以后,蝉回到佛的身边。
佛说:“你有没有厌倦红尘?有没有尝尽人间的险恶?你疾病缠身,贫穷跟随,你爱人远离,亦无朋友,你流浪人间,如今你可回头是岸?”蝉说:“红尘里苦海无边,我也曾看不见任何希望,我也找不到我寻觅的方向,我曾经甘于沉沦,也曾经依附于绝望,我更渴望过你身边的安详。
”佛说:“那么回来吧,孩子,在这里无争无劫,无烦无忧,没有衣食住行的操劳,没有无休无止欲望的困惑,没有人心叵测的争斗。
”蝉说:“我为蝉,你已曾给过我这一切,可我还是喜欢风月无边,苦海波澜,那里有风花雪月的浪漫,那里有良辰美景的诱惑,那里有一十二楼的风流。
”佛说:“执迷不悟的孩子,你累累伤痕,我没看见你任何圣洁。
”蝉说:“快乐于心,自在于心,幸福于心。
佛祖啊,这切身体会也是我在这里永远不会切身感受的,你知道吗?在人间,孤独是一种快乐,寂寞也是一种享受,失败是另一次如愿以偿的开始,背叛才有另五次追求的欢乐。
菩萨在天上,佛在心中
菩萨在天上,佛在心中李厚安在我唯物的意识里,鬼神是无处容身的。
年少时去城郊赶庙会,看着周遭的人山人海和满寺的香火,便对尼姑、和尚们的“生意”太好心生不满。
于是,当老尼派发红布条时,就故意傻傻地问:“这有什么用处啊?”答:“驱灾避邪,菩萨保佑你。
”再问:“菩萨在哪里?”答:“菩萨在天上。
”便抬头去看天:“在东边南边北边还是西边?我怎么看不见!”答:“凡人是看不见的。
”觉得老尼在说胡话。
2003年秋天到武汉参加第三届华中图书会,前后三天,尤显匆忙,别处是不能去了,但黄鹤楼却不能不去。
去题诗,去附庸风雅,还是去留下“李厚安到此一游”几个字?都不是,但是黄鹤楼就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片孤帆在浩渺烟波中渐行渐远,往东,往东,下扬州去了。
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目光随着滔滔江水一直流到天边。
帆孤?我孤?想着这么些年独自漂泊,我在诗人的句子中久久发呆。
兀自伤感着,思绪被崔颢打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白云千载空悠悠”,我到黄鹤楼干什么来着?我是那读《千佛名经》的秀才么?我想起了《五灯会元》中载的唐朝招贤禅师景岑的事:有秀才看《千佛名经》,问曰:“百千诸佛,但见其名,未审居何国土,还化物也无?”师曰:“黄鹤楼崔颢题后,秀才还曾题也未?”曰:“未曾。
”师曰:“得闲题取一篇好。
”秀才当然有怀疑的理由,他读《千佛名经》,只看到一些菩萨的名字,却不知这些菩萨到底居住在什么地方,到底死了没有。
问景岑,景岑却不正面回答,而是问秀才崔颢在黄鹤楼题诗后,他去题过没有。
秀才不是“丈二和尚”,却摸不着头脑,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
”景岑说:“你还是抽空去题首诗的好。
”到黄鹤楼题首诗,疑惑就能得解吗?黄鹤楼在武汉长江边上,据南朝梁代任昉《述异记》载:“有个叫荀的人在江夏(今武昌)一座楼上休息,突然从天上飞来一个乘鹤的仙人。
《佛在心中,香在树中》(甘肃省临夏中学 高二A10班 王青青)
佛在心中,香在树中甘肃省临夏中学高二A10班王青青指导教师:刘文礼沉香并不等于沉香木,但沉香又必须诞生于香木中。
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
----题记达摩祖师说:“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
烦恼若尽,佛从心出;腐朽若尽,香从树出。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
千百年后,香树沉在湖中,但沉香依然存在。
沉香的千锤百炼,也是每个生命要修成正果,涅槃重生的必经之路。
自然的变迁,时光的流逝,生化之中,沉香始出。
萧萧风物,熠熠秋华,我行走在红叶飘零的季节,闲看天光日影,淡看云卷云舒。
无关能否目力所及,也不必道出花鸟之名,草木之性。
只需心留禅意,逍遥山水。
去看那山高,去看那水长,心若淡然,美景方至。
闲暇时,习得一句经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性本空灵,世间万物并不是永恒,一切本源于空寂。
诸本法像,也似沉香,悟得沉寂,便得真法。
当香树遭受电闪雷劈,强风吹折,无法挽救的时候,树身会分泌大量的树脂来愈合伤口。
也许千年之后香树沉于幽暗彻骨的湖底,但沉香却依然存在,不会被淤泥所埋没。
它会用它的萦萦幽香,熏染一颗向佛的禅心。
灵魂可否到达烦恼皆尽的境界?每日的清晨,你是否沐浴得到暖柔的阳光,你是否听得到窗外鸟儿的悦耳歌鸣,你是否轻嗅得到野花的馥郁芬芳?何不一任素心始终,一任禅意流淌。
川端康成说过:“凌晨四点,海棠未眠,那是一种佛从心出的境界。
”只要用不加掩饰的本心感受,世间皆是美好。
沉香古朴的香味就像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那个曾丢失的梦,虚幻,飘忽而又不可琢磨。
梦是陈述,又是预言。
人生之境,静水流深。
静,是生命的圆满;水,是生命的本源;流,是生命的体现;深,是生命的广达。
我们曾对梦彷徨过,迷茫过。
有时坐看时光变迁,会觉得梦想的星空遥不可及。
一念花开,一捻花落。
当我们走了很久的时候,也许早已忘了原来的梦的幼芽,但它依然在那个角落默默生长。
正如佛在心中,亦如香在树中,心之所至,境之所达。
当我们的梦想像香树一样沉没时,它的幼芽还在,当烦恼已尽,初心未改。
佛在心中口中行为中
圣严法师《佛在心中口中行为中》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圣严法师发布时间:2010-10-20 1:41:45繁體版‘佛在心中、佛在口中、佛在我们的行为中’,也就是佛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一言一行的生活中。
许多人学禅,目的为了要明心见性、开悟成佛。
而佛在那里呢?佛在每一个人的自性中,佛在每一个人的自心中,所谓:‘佛在心中坐,不要蹉跎过’,既然知道佛存在于我们的心中,便不能浪费时间、生命、光阴,不要糊里胡涂、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那样太可惜了,因此,每一个今天,我们都要好好用功。
有一些人只知道希求明心见性、开悟成佛,却不知道如何来修行?认为一旦明心见性、开悟成佛之后,便可万事具足,得大自在、有大福慧了,所以老是期待着、梦想着:早一点开悟成佛吧!还有一些人,知道想求得开悟,但在开悟前,应该做些什么呢?以为大概是拼命地打坐吧!只要坐出名堂来,就能够明心见性、开悟成佛了!这话是没有错,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也花了蛮长的一段时间,在苦行林、在雪山、在菩提树下打坐,那时因为佛法还没有现前,没有人为他说出佛法的道理,所以佛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去摸索,因为没人告诉他:‘人人心中有佛’;也没有人告诉他:‘无常就是无我,人生有苦,是因为不知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不能警觉到无常、无我,所以贪生怕死,嗔恨嫉妒,因此无法明心见性。
’但是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了佛法,佛花了那么长时间的代价,开启了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已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我们就不必再花那么多的时间。
因为现成的佛法,已经告诉我们,我们只要相信佛所说的话,照着来用在生活里就好。
所以禅宗非常重视在平常日用生活之中,体验佛法和实践佛法。
当我们皈依三宝,当我们学着用佛法,我们就已经开始走上圆满的菩提大道了。
此时已经知道修行佛道的方法和观念,只差自己实践的工夫不够,那我们更要如法修行,依教奉行,就是要受持佛法,继续努力。
所以在禅宗的修行者们,就没有像佛未成道之前那样,要经过六年不断地打坐的工夫,才能明心见性。
佛教经典故事2020汇总
佛教经典故事2020汇总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佛教经典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佛教经典故事1空中楼阁一棵树最初必由一粒种子,下土发芽生根慢慢长大而成。
一个人的智识学问也由从小一字一句的读书,慢慢累积而成,树有根水有源。
智识由学问而学成,房屋也由基础而建起,怎能在空中建楼阁呢?可是世间就有很多,不要基础而空中建楼阁内事情。
从前某地方有一个大富翁,他的房屋建筑得算是华丽堂皇,这位大富翁虽然很有钱,可是很少出门见识不广,而且又是吝啬的人,有一天听人家说:某处有一个富翁,建筑了一座很华丽的三层楼房,这位富翁为了好奇,也为了不服气,所以就不远千里的跑到另一位富翁家里来,当他来到那个富翁家的门口时,就看得呆住了。
因为这座楼阁不但华丽,而且高高的耸立在空中,因此他十分的羡慕,回到家来就日思夜想,想自己也建像这样一座楼阁。
于是打听建造这楼房的建筑师,不久就寻找到他而同他议价,要建筑这楼房的事情,需要多少时间和经费。
建筑师说,需要一年时间,多少经费。
富翁听说要一年,又要那么多的经费,就说:我不要第一层和第二层,只要建第三层就好了,而且限你一个月要建成。
建筑师说:不要第一层、第二层我无法建第三层,而且一个月时间太匆促,请你另请高明吧!现代的人好高好大,一间小小的商店,也挂×行×公司字号。
一间小小的面店也挂著×大饭店招牌。
学佛的人只认识几个佛学名词,就以大法师大居士自居。
学三天静坐就开悟、得道、神通等等。
不愿从基本佛学学起,就要当大法师讲经说法。
不要从初果、二果、三果就想马上证阿罗汉果。
这不是和空中造楼阁一样吗?佛陀是无上的正知正觉者,从三祇修六度,百劫修相好而来的。
其福德智慧神通都是无上。
所以为九界的导师—人天的师表。
现在有些外道拿一个莫须有的名词(无极老母),安到佛的头上来,说佛仙神都是它生的,人类都是它放出来的。
它是最原始而且最高的神。
【人生感悟】生命的林子,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人生感悟】生命的林子,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有一个僧人,可能就是唐玄奘吧,他刚剃发的时候,在法门寺修行。
法门寺是个香火壮盛的名寺,天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玄奘想静下心神,潜心修身,但法门寺法事应酬太繁,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但谈经论道起来,本人远不如寺里的很多僧人。
有人劝玄奘说:“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纳集了天下的众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阅经读卷,这样,你的才干便会很快光辉迸露了。
”玄奘自忖许久,感到这话很对,便决意告别师父,分开这喧吵嚷嚷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寻一个偏远冷清的深山小寺去。
于是玄奘就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
方丈确切玄奘的本意后,问玄奘:“烛火和太阳哪个更暗些?”玄奘说道,当然就是太阳了。
方丈说道:“你愿意搞烛火仍就是太阳呢?"玄奘当真思忖了良久,慎重地答复说:“我愿做太阳!”于是方丈微微一笑说:“咱们到寺后的林子去逛逛吧!”法门寺后就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
方丈将玄奘带回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这座山头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三两棵松树,方丈对着其中最低小的一棵说道:“这棵树就是这里最小最低的,可以它能够搞什么呢?”玄奘围著一棵看看了看看,这棵松树乱枝四海,树干又长又歪曲,玄奘说道:“它就可以搞烹煮的薪柴。
”方丈又信步带玄奘到那一片郁郁葱葱密密匝匝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立。
住持问玄奘说:“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苗条、挺直呢?"玄奘说道:“都就是为了之争着承揽天上的阳光吧。
”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的阳光,为了一滴的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成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
而那远离群体零零碎星的三两棵树,一团一团的阳光是它们的,许许多多的雨露是它们的,在灌木中它们出类拔萃,不树跟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玄奘听到了,便明晰了。
玄奘愧疚地说:“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远离树林的树了。
来世,我愿做寺庙里的一棵树
来世,我愿做寺庙里的一棵树至相寺是子午镇东南,天子峪中的一个寺庙寺庙,坐落在终南山的半山腰上。
庙内古槐参天,银杏繁茂。
雨后,走进人烟稀少的古庙,突然就被这里一份祥和的宁静打动…….如果有来世,我愿做这样一棵树,生长在古老而宁静的寺院里。
我曾经渴望过自己是一棵树,一个有生命而没有思想的树。
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矗立着,静静地体会生命的过程。
如果需要用生命感悟生命,树,便是我心里最好的生存方式,我希望用树的形态,树的姿势,在世间站立。
树是安静的,安静地没有人可以注意它的存在。
树也是沉默的,沉默中可以看见人世间的所有的恩怨,而绝不妄言。
我常常喜欢默默地看着那些树,我想看清楚树的年轮,我想看明白一棵老树,会经历多少沧桑的过往。
树是山的孩子,山让它生长在自己的怀里,于是树便有了山的胸襟。
树也是时间的孩子,时间用四季为它着色,于是树便在时间的手里,有了枯荣盛衰的历程。
我常常疑惑,我是谁的孩子?谁把我遗弃在命运的路边?让我迷茫地找不见了来时的方向,遗失了原有的信仰和希望。
还是把我变成一棵树吧,让我矗立在这里,默默地守侯着那些虔诚的香客,让我为他们遮一段烈日,让我为他们挡一阵风雨。
山林里的寺院,宁静而悠远,没有忙碌的日子,没有繁闹的喧嚣,只有默默送来的祈祷,和默默带走的希冀。
我喜欢这样的宁静,我喜欢在远离尘世的山林里,迎春送秋,寒来暑往。
悠悠的白云,和远远近近的鸟声,是我岁月中流动的风景。
我喜欢沐浴在清晨缭绕的山雾里,迎着朝阳,张开我所有的叶片,自由而随意的呼吸。
站的久了,我可以听风说话,听雨唱歌,听僧人们有节奏的祷告,听那些熟悉的木鱼声,轻轻地敲过我的记忆。
如果我可以用风的语言诵一段经文,我想用最温柔的声音,祝福世间的人们,平安吉祥。
不要问我有没有来世,也不要问我有没有轮回。
我看见,烟火缭绕的经殿里,普渡过无数迷茫的灵魂;我看见,晨钟暮鼓的寺庙里,往来过无数执着的香客。
我,就是寺院里的那棵树,我安静地庇护每一个在佛前许下的心愿。
在心里养一朵菩提花名人故事
在心里养一朵菩提花名人故事引言菩提花,又称为菩提树或菩提樹,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象征之一。
菩提花被认为是觉悟和智慧的象征,在佛教教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有很多名人也将菩提花作为自己生活中的灵感和指引,通过它们的故事,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些人生智慧和人们对菩提花的感悟。
名人故事1. 佛陀的菩提花佛陀,又称为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之一。
据传说,佛陀在菩提树下坐禅时,突然觉得无法得到觉悟的顿悟,这时一朵菩提花从天上飘落下来。
佛陀看到菩提花后微笑了一下,这个微笑引起了旁边僧侣的好奇,他们不明白佛陀的微笑代表了什么。
佛陀解释说,人生就像菩提花一样,它们都存在于混沌中,而佛陀的微笑代表了对生命的理解和体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菩提花不仅仅是觉悟和智慧的象征,也是对生命的理解和体悟。
2. 文殊菩萨手持菩提花文殊菩萨是佛教中非常著名的菩萨之一,他手持菩提花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佛教寺庙和佛像中。
根据传说,在一个古老的王国中,有一个国王非常崇拜文殊菩萨。
每天早晨,国王都会上山拜访文殊菩萨的塑像并献上鲜花。
有一天,国王误入了一个森林,他迷失了方向。
就在这个时候,国王看到了一朵难得一见的菩提花。
国王惊喜地采摘了这朵花,并慎重地放在了自己的心中。
然后,国王顺利找到了回家的路。
国王认为这朵菩提花是文殊菩萨赐予他的守护之花,它给了国王力量和智慧。
从那以后,国王每天都将菩提花放在心中,来表达对文殊菩萨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菩提花可以给人力量和智慧,让人们能够找到正确的道路。
3. 李白和菩提花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以其豪迈的诗风和独特的文学造诣而闻名于世。
李白的诗中经常出现菩提花的形象,他将菩提花比喻为自己追求人生理想和境界的象征。
在李白的《菩提花》一诗中,他写道:“人间千万年,梦魂与何远。
只因菩提花,唤醒我的心。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菩提花的热爱和追求,他认为菩提花是能够唤醒自己内心的东西,让他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追求心灵的自由。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参悟不透...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说的是一种超脱,却不是刻意的寻求,主旨在心.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对于苦难根源的不同看法,必然导致救赎和解脱方法的差异.基督教认为苦难的根源来自于原罪,作为亚当和夏娃的后代,作为上帝的子民就只能是向上帝祷告,坚定地仰望上帝的救赎.佛教把欲望当作一切苦难的根源,佛法虽然有四万八千门,归根结底却是为了觉悟,为了超越欲望的束缚,因此一切修行方法都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性欲望,佛教三宝: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而觉悟成佛.佛学中有般若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都是般若学的经典,而所谓般若,即是菩提智慧,波罗蜜即是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即是要靠智慧抵达彼岸世界.如六祖《坛经》云:“梵语波罗蜜,此云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而《金刚经》开篇就提出关于心的最根本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佛对此毫不回避:“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金刚经》).当然,“心”的含义很广,但主要所指的即是人的意识和欲望.所谓“五毒”贪嗔痴慢疑即是,而贪为五毒之首.又如《心经》谈色空,虽然说得十分抽象,却都是在围绕一个“心”做文章.其“五蕴皆空”、“心无挂碍”,不过是为了让人明白“心外无物”,从而达致静心息欲、圆融无碍的目的.因此,修行即修心.六祖所谓“心动”即是此意.六祖慧能开创禅宗一派,主*“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家们对此自然有成熟的解释:“所谓明心,就是明白烦恼未生以前的那个心,烦恼是后来有,有无明便有烦恼,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始劫以来的烦恼迷了心,烦恼本来无,本来无烦恼的心是如何"……生死未生以前本来是无生死,无生死的本来心就是我们的菩提心、涅般心、真如心、佛心,我们以这个无生死的涅乐心修行,直至成佛.”(一行禅师:《一行禅师文集》,《佛之心法》(上),明洁、明尧译,P14,虚云印经功德藏;)这也就是六祖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言自性风光,但是是否真达到最高境界,未必/如慧能大师自己所说的:熟则熟矣,犹欠筛也/.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慧能(638—713)唐代高僧。
“佛”在心中散文
“佛”在心中散文“佛”在心中散文春节期间,几个朋友相约前去瞻仰乐山大佛。
到了景区,只见人头攒动,游客们汇成了人的海洋。
购票的人们排成了几条长龙。
等了约半个钟头,终于购到了门票。
我们迫不及待地进了大门,想早点一睹大佛尊容。
可到了观佛入口处还得排队。
“唉,既来之,则安之。
”我们只好站在由铁栏杆围成的观佛通道口排队等候。
队伍已经排成了一条长长的巨龙,足有上百米长,蜿蜒曲折,煞是壮观。
我们站在队伍中,前面的人还没往前挪动半步,后面的人早已紧贴上来,摩肩接踵,前堵后拥,连呼吸似乎都有些不顺畅了。
突然,有人从后面用力挤了上来,力量很大,我身不由己向左倾倒,撞向身旁的一位大哥。
等我回过神来,只见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双手左右手开弓,用力推攘,拼命往前挤,简直就是“横冲直撞”。
大汉身后紧跟着几个年轻男女,一股劲儿地往前挤。
“唉呀——挤啥呀——”只听一女子惊呼。
“不像话!”一老者摇头感叹。
“不要挤!排好队!”只见一位维持秩序的民警站在护栏外用警棍指着大汉,严厉批评。
魁梧大汉闻声一震,看到民警威严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停止了冲撞。
队伍很快恢复了平静。
大约要等上十多分钟,队伍才能缓慢向前移动十来米。
然后又停下来等上十多分钟,再缓慢地向前移动十来米。
如此这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这条“长龙”缓缓地蠕动着身子。
人们有的若无其事玩手机,有的三五成群谈天地,有的津津有味吃东西,有的心急火燎直叹气……大约等了3个钟头,终于来到了栈道入口。
在离栈道入口约20米处,管理人员打开小铁门,将游客分批次放进栈道。
栈道开凿于峭壁之上,曲折盘旋,人们称之为“九曲栈道”。
最宽处约1米,最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
栈道外临岷江,悬崖峭壁之下江水滔滔,让人心惊胆寒。
为了安全,人们在栈道外侧修筑了护栏。
游人们手扶栏杆,小心翼翼地移动脚步,一级一级向下挪动。
站在栈道入口不远处,远眺乐山城,高楼林立,颇为壮观。
放眼望去,三江汇合处,江水清浊分流,可谓天下之奇观。
转过几个弯,大佛出现在我们眼前,佛与山高,真是“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
心中的佛小故事分享
心中的佛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有一次两人相对坐下看着对方,苏东坡问佛印,“你看到了什么?”佛印回答说看到佛。
接着问苏东坡看到了什么,苏东坡回答说看到了牛粪。
当他得意洋洋的回到家中,并把这事告诉苏小妹,满心以为这是他与佛印和尚暗中较量的一次辉煌的胜利,没想到苏小妹听了却摇头叹息道:你输得好惨。
苏东坡不解,苏小妹解释道:因为你心中有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
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眼中看到的就是佛,而你心中……
我们心中有什么?看到的是什么?如果你看到的人,都是充满缺点,一无是处,且慢责怪他人,也许这正是我们本身的境界。
相对地如果你看到的人,都是乐观积极,可爱可敬的人,这表示你也正是这样的人,前者将令我们陷入更消极更悲观的恶性循环,后者将可以创造更热忱、更积极的良性循环,你喜欢哪一种?
只要心中有佛,你眼中所看到的就是佛。
你经常看到的是佛还是牛粪?。
关于佛的故事
关于佛的故事佛降生在印度迦毗罗卫国的迦毗罗卫城。
传说中,佛的母亲摩耶夫人怀孕十月十日,佛降生时,天空中出现了九龙护佑,一股香风拂面,花瓣雨般飘洒。
佛降生时,一只白象从天而降,向佛降生之处行去,象牙上握有莲花,向佛母摩耶夫人右胁处触摸,佛即从母胁处出生。
佛降生后,七步之内,脚印处百花盛开,地上自然而然出现七朵莲花。
佛降生后,他的父亲王舍城国王为他取名释迦牟尼。
佛降生时,圣贤长老阿难等人曾预言,他将成为千古第一圣人,故取名为释迦牟尼。
佛降生后,王舍城国王为了防止佛出家,给他娶了美丽的妻子耶输陀罗。
然而佛对尘世的繁华并不感兴趣,他渴望寻找生死解脱的道路。
于是,佛离开了王宫,开始了他的苦行之路。
在苦行中,佛历经了种种磨难,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断探求真理。
最终,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获得了无上的智慧和涅槃的解脱。
佛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佛的悟道之路告诉我们,不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磨难,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真理和解脱。
佛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心怀慈悲,舍己为人,以慈悲之心对待世间万物,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在佛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以及慈悲的心灵。
这些精神品质,不仅是佛教徒们应该学习的,更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追求的。
正是这些品质,让佛的故事成为了千百年来流传不衰的经典,也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信仰。
在佛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无尽的智慧和无尽的慈悲。
这种智慧和慈悲,不仅仅是佛陀的,更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拥有的。
只有用智慧去看待世间万物,用慈悲去对待他人,才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真正的解脱。
在佛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生死的轮回和解脱的道路。
佛教教导我们要超脱生死轮回,获得涅槃的解脱。
这种解脱,并不是逃避世俗,而是在世俗中保持一颗平静淡定的心,超脱于尘世的繁华和纷扰之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在佛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人生哲理故事及感悟]心中有佛人生哲理故事
[人生哲理故事及感悟]心中有佛人
生哲理故事
宋代文人苏东坡喜欢参禅。
一日跟师父坐坛论禅,他问师父:“你看我像什么?”师父呵呵地说:“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很得意。
然后,师父反问他:“你看我像什么?”东坡飘飘然地瞥了师父一眼说:“我看你像一堆臭狗屎。
”师父听了哈哈大笑。
回到家,东坡见到苏小妹,眉飞色舞地把此事描绘给她听。
苏小妹瞪了他一眼说:“别高兴了,你虽然学佛,但还没有真正学到佛。
”她接着说:“师父看你像尊佛,是因为他心中有佛,而你看师父是一堆臭狗屎,说明你内心装的都是狗屎。
你没见师父坐禅时手中拈朵小花,面带微笑吗?自己心中有一朵花,看四周都是花,自己的内心肮脏,看四周都不干净,可见你的悟性还差得远呢!”
东坡听罢,恍然大悟,顿时羞愧满面。
参禅的目的是开悟,学佛的目的是明心见性,离开觉则没有道,离开悟则没有佛。
一位贤人说过:“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
”视万物如锦绣,自身便是一片光明,把众生当自己,悟到得道,性明即佛祖。
1。
充满禅意的哲理小故事
充满禅意的哲理小故事在一个古老的寺庙里,有一位智慧的老和尚。
他的教诲不仅启迪了寺中的弟子,也吸引了众多来自远方的求道者。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满怀困惑地来到寺庙,向老和尚倾诉自己的烦恼。
他说自己一直努力追求成功和财富,但无论怎么努力,似乎总是无法达到心中的目标,感到无比的失落和沮丧。
老和尚微笑着,带年轻人来到寺庙后的一片花园。
花园里,百花盛开,争奇斗艳。
老和尚指着一朵美丽的花问年轻人:“你觉得这朵花美吗?”年轻人点头称是。
老和尚又说:“这朵花在绽放之前,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无数的风雨,它没有因为急于开放而抱怨,只是默默地吸收阳光雨露,积蓄力量。
最终,在恰当的时候,它绽放出了最美的姿态。
”年轻人若有所思,老和尚继续说道:“人生也是如此,成功和财富就像这朵花的绽放,需要时间和积累。
你不能只看到别人的成功,而忽略了他们背后的付出和等待。
有时候,过于急切地追求,反而会让你迷失方向,失去耐心。
”年轻人恍然大悟,明白了成功需要耐心和积累。
还有一次,一个商人来到寺庙,他为生意上的竞争和压力感到疲惫不堪。
老和尚给他倒了一杯茶,商人迫不及待地一饮而尽,老和尚却没有再给他添茶。
商人疑惑地问:“大师,为何不再给我倒茶?”老和尚微笑着说:“这杯茶就像你的生活,如果你急于一口气喝完,就无法品味其中的滋味。
生活中的忙碌和竞争,让你失去了感受细微美好的能力。
”商人听后,陷入了沉思。
又有一个年轻的画家,他自认为才华横溢,却始终得不到认可,心中充满了怨恨。
他找到老和尚倾诉,老和尚带他来到一幅壁画前。
壁画上的人物栩栩如生,但在一个角落里,有一处微小的瑕疵。
老和尚问画家:“你看到了什么?”画家说:“那处瑕疵破坏了整幅画的完美。
”老和尚摇摇头说:“你只看到了瑕疵,却忽略了整幅画的美。
就像你的作品,也许有不完美的地方,但不能因此否定全部。
而且,所谓的完美也是相对的,过于追求完美,反而会让你失去创作的快乐。
”画家听后,顿时明白了自己的狭隘。
在寺庙的不远处,有一个小村庄。
佛在心中美文
佛在心中美文【篇一:佛在心中,美文】前天中午,我的二姑来我家。
席间,她和我们夫妻聊天的核心话题就是吃斋念佛。
二姑虽然60多岁,但是信佛已经有十几年了。
二姑夫本来不信佛,后来在二姑的影响和带动下也信佛了,如今信佛信的比我二姑还虔诚。
二姑对我说:“你虽然不信佛,但你的心中有佛。
因为佛经的基本道理就是积德行善,你能做到这一点,就证明佛在你的心中。
”尽管我是马克思主义者,不迷信也不拜佛,但是我还是读过一些佛书,很钦佩如来佛主的心里能装下整个宇宙的豁达胸怀,很敬仰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大慈大悲。
当然我的心中更有永远不落的红太阳、我十分崇拜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我之所以不拜佛,是因为我不想为自己求得任何东西,我想求的是让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健康、、平安、。
我深知,任何人的都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机遇面前人人平等。
但若做了恶事,老天爷都不会放过的,这辈子没找来算账,下辈子也好不了的。
因为必须心中有佛,有助人为乐的思想,有积德行善的行动,这就足够了。
有几位信佛的人看见我,都说我的佛缘很重,还劝我遁入佛门,普度众生。
我想我这辈子是进不去佛门,也普度不了众生的。
可是我心中有佛,我会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量多为老百姓做好事,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多想着对别人好,起码要先人后己,不能只为自己谋私利。
许多认识我的人都说我有佛保佑,才有身体健康和平安快乐。
佛在我心中其实就是四个字“助人为乐”,换句话说就是“积德行善”。
做到这一点也很简单,那就是真正做到四个字“”。
不图名、不为利,就能啥事都为别人着想,这就是佛的本意。
因为如来佛主和观音菩萨都是这样做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们的无我境界正是我学习的榜样。
其实我理解佛的思想就是最原始的共产主义思想,所谓天堂就是共产主义,这些也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主张世界大同的基本道理,只是朴素性和科学性之间的区别而已。
【篇二:佛在心中,美文】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两片如此相同得树叶,我不知道冥冥中还有两个如此相似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在心中,香在树中
沉香并不等于沉香木,但沉香又必须诞生于香木中。
当香树遭受电闪雷劈、强风吹折、兽虫啃咬、人工砍伐后出现创伤时,自身会分泌树脂来愈合伤口。
其间,创口部位会因一种叫作“黄绿墨耳真菌”的微生物侵入而感染,这种真菌为了在树体中生存,就会进行逆境代谢——这是一种奇妙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
沉香树本身的抗体类物质与侵入树体内的黄绿墨耳真菌等物质混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的化合物。
随着生化过程的持续深入,沉香形成。
沧海桑田,生生不息。
随着自然界的变迁,也许有一天,香树会倒在地上,被泥土掩盖;或者森林被洪水淹没,香树沉在湖中。
千百年后,树身腐朽消失,但沉香依然存在。
当它们被人们发现后,则价值连城,被视若珍宝。
达摩祖师说:“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
烦恼若尽,佛从心出;腐朽若尽,香从树出。
”沉香形成过程中的千锤百炼,不正是每个生命要
修成正果、让灵魂回归的绝好比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