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中植物造景的历史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No13

摘 要 植物造景作为园林景观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唯一能够被人为进行塑造和改变的软景要素。一个好的植物造景,不仅能创造出优雅、恬静的人居环境,还能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本文主要就我国植物造景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以管中窥豹的方式,浅析中式园林景观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植物造景 中式园林景观 历史渊源 发展

1 植物造景的涵义和历史渊源

1.1 什么是植物造景?

中国传统的植物造景,源于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儒家和道家,崇尚“天道”、“自然”的哲学理念,后人将这些哲学理念赋予到传统的造园风格中,逐渐形成了师法自然、返璞归真的造景形式。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对自然生长的植物进行塑造便成为传达这些理念的重要手段,花卉、盆景在当时也成为表达理念的主要形式。

实际上,植物造景在我国的园林体系中并没有一个相当明确的定义,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针对当时园林建设中出现较多硬质景观的现象,提出了一个新的园林建设方向,要求以软景作为一种独立造景形式来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软景设计中的植物造景,作为一个主要内容被加以明确,包括有植物学、美学等众多学科。现代植物造景,也被诠释得更加清晰。简单来讲,植物造景就是利用乔、灌、草等植物作为素材,通过人为方式将这些要素相互搭配组合,形成不同层次、线条、色彩,达到一种近似自然的景观效果。1.2 传统植物造景的历史渊源

植物造景在被明确定义之前,一直与传统的古典园林密不可分。可以说,植物造景伴随着传统的中式园林已经发展演变了几千年。

上世纪70年代初,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发掘中,出土了一块刻有盆栽花纹的陶块,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这是我国最早且可供考证的植物造景雏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造景所用的植物品种在各个历史时期也开始逐渐积累和丰富,人们对其的认识和应用也在不断地加深和发展。殷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造园形式为“囿”或“园囿”,主要给皇帝和贵族狩猎、游乐之用,这是中国古典园林

浅谈园林景观中植物造景的历史与发展

陈 礼

(重庆世纪千府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中早期的皇家园林。构成园囿的内容跟当时的畜牧和种植业关系密切,因此用于造景的植物也多以花草果木为主,如桃树、李树、瓜果树等,品种比较单一。直到秦汉年间,造园开始逐渐流传到民间,人们开始培育花果类之外的观赏植物,许多文人雅士也参与到造园活动中来,将各种植物品种赋予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用于植物造景中。例如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松、竹、梅等植物,常常喻意人们坚韧、刚直和孤傲的个性。民间开始大兴造园运动,也逐渐形成了古典园林中一个新的体系——私家园林。笔者认为,其中皇家园林的植物造景基本保持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一脉相承,千年而变化甚微。由于其特殊的功能性,植物造景也以当时本土环境下的植被为主,具有很好的原生态性。中国各个朝代主要是在北方修建都城,北方植被多以落叶树种为主,如针叶类、杉科、银杏科植物,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色彩变化。人们在林间修砌马道、亭阁、楼宇,隐于色彩万千的山林之中,正体现了中式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精髓所在。以这种造景形式修建的皇家园林,最具代表性的有北京的颐和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但是真正堪称中国古典造园艺术巅峰之作的,正是已经消失了的圆明园。圆明园是我国清朝时期修建的历史上最雄伟的皇家园林之一,其中不光将中式园林的植物造景运用到了极致,还首次将自然式造景与欧式造景相互结合,开创了中西园艺造景文化交融的先河,只可惜后人只能在那些残垣断壁之中去遐想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中式园林在隋唐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开始结合城池、市街的建设来得到发展。而在秦代,也第一次正式出现了具有规模的城市道路绿化系统,“市政园林”作为一个主流园林形式发展起来。例如唐代,长安城人口已经达到百万以上,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城市,而政府对城池周边、市街的植物造景也相当重视,当时流行栽植的行道树甚至沿用至今,例如榆树、柳树、梧桐等。

2 现代植物造景的发展

2.1 现代植物造景的形成

继清代具有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后,近现代时期的中式园林,呈一度以欧式风格为主,植物造景的手法也越来越丰富,如将中式盆栽植入具有欧式风格的器皿、小品之中;大量运用各种花卉灌木、整型灌木和地被植物等,同时开始大量引进国外的植物品种。植物造景也不再使用单一的自然式,而是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手法。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开始向新的城市大园林系统发展。由于现代建筑理念的改变,城市道路系统、布局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传统的植物造景已经无法再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具有生态多样性的绿地系统开

作者简介:

陈礼,男,1982年2月生,2005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园林专业,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园林绿化设计工作,曾在重庆市政园林部门任职多年,2010年获得南岸区市政园林绿化管理处先进个人称号,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包括重庆市委绿化工程、江南体育中心景观工程等10余项重庆大型市政绿化景观工程;现任职于重庆世纪千府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担任景观部门软景设计师职务。

2012.No13

始在城市当中形成,造景手法也开始规模化、多样化。2.2 现代植物造景的发展

园林景观的发展与城市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虽然经历了几千年,但是由于城市格局大同小异,其植物造景除了植物品种选择上,其造景形式鲜有变化;如今的城市无论从布局、建筑形式、道路系统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功能性也越来越复杂,利用植物营造的景观氛围也开始有所不同。

现代植物造景开始以满足城市功能性为主要目标,例如城市市政园林多以行道绿化为主,植物选择上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季节变化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北方主要选用耐寒的落叶乔木为主,南方则主要选用耐荫常绿乔木为主;厂区、校区需要选用耐火、降低噪音的防护林树种;居住区既要考虑各种大中小乔木组团搭配,形成良好的景观性,又要考虑植物规格不会对消防产生影响;不同风格的建筑,周边的植物造景要与其进行良好的协调融合,所营造的意境也要与建筑产生呼应。

摘 要 本文利用IPS入侵防御系统配合传统安全技术构建新型网络安全手段,并以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为例论述了IPS在校园网络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IPS 入侵防御 数字校园

目前,互联网中的服务大多是基于C/S模式和INTERNET/INTRANET模式的分布式应用,用户可能分布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数据在网络中传输也面临着非常多的危险。如何保证系统安全,保障数据安全,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成为了各个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用户非常关切的问题。而传统的防火墙和入侵检测技术却在防御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活动中显得力不从心,其被动防御技术队新的攻击方法无法做到快速、及时、有效的识别,从而陷入被动的地位。入侵防御系统IPS (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作为近两年逐渐新奇的一种新的网络安全技术,具有比入侵检测系统IDS更高的主动性和一定程度的智能性,能够保护计算机系统免受未知类型的攻击。

1 IPS基本特点与类型

1.1 IPS基本特点

IPS(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即入侵防御系统)。IPS是继IDS(入侵检测系统)发展起来的新型安全技术,在继承了IDS优势的同时,避免了IDS的一些不足之处。入侵检测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在网络数据进入受保护网络之前,对可疑数据包、各种攻击进行拦截。

1.2 IPS分类

入侵防御系统根据部署的方式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防御系

论数字校园建设中IPS(入侵防御系统)的应用

罗 飞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重庆 402160)

统、基于网络的入侵防御系统和应用入侵保护。

(1)基于主机的入侵防御系统(HIPS)

HIPS(HOST-BASED 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即基于主机的入侵防御系统),可以对系统进程产生的行为,如运行、文件防伪、注册表修改等进行监控,同时,还能够对文件、注册表等资源进行保护,防止未授权进程或可疑进程进行读写操作或扫描,防止网络攻击入侵操作系统及应用程序。

HIPS一般需要通过安装的方式将程序安装在在磁盘中,并使相应进程驻留在服务器/主机的内存中。该系统能够通过特征匹配,行为监控等安全策略和主动学习极致来防止对服务器发起的如缓冲区溢出攻击、更改系统口令及其他未授权的恶意入侵。

(2)基于网络的入侵防御系统(NIPS)

NIPS(NET-BASED 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即基于网络的入侵防御系统),整合了IDS、防火墙和反病毒等安全组件的功能特性。

(3)应用入侵保护(AIP)

AIP通常部署在应用服务器之前,通过AIP系统安全策略来方式基于应用协议和设计缺陷的攻击,主要被用来保护特定应用服务的网络设备。

1.3 IPS系统逻辑结构

IPS系统工作过程中,先对进过自身的数据流进行捕捉,并将捕捉到的数据送往检测模块。检测模块利用多种检测技术对数据流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送往响应模块,响应模块根

3 结语

总的来说,植物造景一直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其历史变迁,可以看到园林景观也在开枝散叶,朝更加专精、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植物造景作为园林景观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整个景观的质量,特别是现代植物造景,其景观性和功能性已经得到了更加细致的明确和分类。

参考文献

[1]杨闯,《植物造景的应用》[J].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冯剑,《浅谈园林植物造景的涵义和发展方向》[J].河南林业科技.2009年

[3]何重义,《圆明园园林艺术》[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

[4]张薇,《园冶文化论》,[M].人民出版社.2006年[5]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