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总思考题和参考题答案

复合材料总思考题和参考题答案
复合材料总思考题和参考题答案

复合材料概论总思考题

一.复合材料总论

1.什么是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①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

②1)组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面;2)优良特殊性能;3)可设计性;4)材料和结构的统一

2.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优点)是什么?——请简答6个要点

(1)比强度,比模量高(2)良好的高温性能(3)良好的尺寸稳定性(4)良好的化学稳定性(5)良好的抗疲劳、蠕变、冲击和断裂韧性(6)良好的功能性能

3.复合材料是如何命名的?如何表述?举例说明。4种命名途径

①根据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的名称来命名,如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②(1) 强调基体: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2)强调增强体:碳纤维复合材料

(3)基体与增强体并用: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4)俗称:玻璃钢

4.常用不同种类的复合材料(PMC,MMC,CMC)各有何主要性能特点?

PMC MMC CMC(陶瓷基)

使用温度60~250℃400~600℃1000~1500℃

材料硬度低高最高

强度较高较高较高

耐老化性能差中优

导热性能差好一般

耐化学腐蚀性能好差好

生产工艺难易程度成熟居中最复杂

生产成本最低居中最高

5.复合材料在结构设计过程中的结构层次分几类,各表示什么?在结构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层次如何,各包括哪些内容?3个层次

答:1、一次结构:由集体和增强材料复合而成的单层材料,其力学性能决定于组分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几何和界面区的性能;

二次结构:由单层材料层复合而成的层合体,其力学性能决定于单层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铺层几何三次结构:指通常所说的工程结构或产品结构,其力学性能决定于层合体的力学性能和结构几何。

2、①单层材料设计:包括正确选择增强材料、基体材料及其配比,该层次决定单层板的性能;

②铺层设计:包括对铺层材料的铺层方案作出合理安排,该层次决定层合板的性能;

③结构设计:最后确定产品结构的形状和尺寸。

6.试分析复合材料的应用及发展。

答:①20世纪40年代,玻璃纤维和合成树脂大量商品化生产以后,纤维复合材料发展成为具有工程意义的材料。至60年代,在技术上臻于成熟,在许多领域开始取代金属材料。

②随着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对结构材料要求比强度、比模量、韧性、耐热、抗环境能力和加工性能都好。针对不同需求,出现了高性能树脂基先进复合材料,标志在性能上区别于一般低性能的常用树脂基复合材料。以后又陆续出现金属基和陶瓷基先进复合材料。

③经过60年代末期使用,树脂基高性能复合材料已用于制造军用飞机的承力结构,今年来又逐步进入其他工业领域。

④70年代末期发展的用高强度、高模量的耐热纤维与金属复合,特别是与轻金属复合而成金属基复合

材料,克服了树脂基复合材料耐热性差和不到电、导热性低等不足。

⑤8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陶瓷基复合材料,采用纤维补强陶瓷基体以提高韧性。主要目标是希望用以制造燃气涡轮叶片和其它耐热部件。

二、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

1.复合材料中聚合物基体的主要作用是什么?3个作用

答:①把纤维黏在一起,并使纤维位置固定;②分配纤维间的载荷,并使载荷均衡;③保护纤维不受环境影响,免受各种损伤。

2.选择金属基体的主要原则是什么?3个原则

答:①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使用要求

金属基复合材料构件的使用性能要求是选择金属基体材料最重要的依据。例如高性能发动机则要求复合材料不仅有高比强度、比模量性能,还要求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耐高温性能,能在高温、氧化性气氛中正常工作。一般的铝、镁合金就不宜选用,而需选择钛基合金,镍基合金以及金属间化合物作为基体材料,如碳化硅/钛,钨丝/镍基合金复合材料可用于喷气发动机叶片,转轴等重要零件。

②金属基复合材料组成特点

由于增强物的性质和增强机理的不同,在基体材料的选择原则上有很大差别。对于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纤维是主要承载物体,纤维本身具有很高的强度和模量,但对于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③基体金属与增强物的相容性

由于金属基复合材料需要在高温下成型,所以在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金属基体与增强物在高温复合过程中,处于高温热力学不平衡状态下的纤维与金属之间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在界面形成反应层。

3.常用的聚合物基体有哪些?三种常用热固性树脂各有何主要特点?各自主要适合于哪种(些)增强纤维?

答:1.作为复合材料基体的聚合物的种类很多,经常应用的有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及各种热塑性聚合物。

2.(1)聚酯树脂

①特点:工艺性良好,室温下固化,常压下成型,工艺装置简单;树脂固化后综合性能良好,力学性能不如酚醛树脂或环氧树脂;价格比环氧树脂低得多,只比酚醛树脂略贵一些。②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缺点:固化时体积收缩率大、耐热性差等。③主要用于一般民用工业和生活用品中。

(2)环氧树脂

特点:在加热条件下即能固化,无须添加固化剂。酸、碱对固化反应起促进作用;已固化的树脂有良好的压缩性能,良好的耐水、耐化学介质和耐烧蚀性能;树脂固化过程中有小分子析出,故需在高压下进行;固化时体积收缩率大,树脂对纤维的粘附性不够好,但断裂延伸率低,脆性大。

(3)酚醛树脂

①优点:比环氧树脂价格便宜

②缺点:吸附性不好、收缩率高、成型压力高、制品空隙含量高等。

大量用于粉状压塑料、短纤维增强塑料,少量用于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耐烧蚀材料等,很少使用在碳纤维和有机纤维复合材料中。

3.①聚酯树脂主要应用与玻璃纤维增强,用于绝大部分GRP制品,一般要求的结构,如汽车、船舶、化工、电子电器等;②环氧树脂使用范围最广,性能最好,用于主承力结构或者耐腐蚀性制品等,如飞机、宇航等;③酚醛树脂多用于玻璃纤维增强,发烟率低,用于烧蚀材料,飞机内部装饰,电工材料等。

基体树脂聚酯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

工业性能好好比较好

力学性能比较好优秀比较好

耐热性能80℃120-180℃>180℃

价格低中低

韧性差差--好差

成型收缩率中小大

4.热塑性树脂与热固性树脂相比,在性能方面上有何特点? 列表比较

热塑性聚合物热固性聚合物

形态特征线性(或者有支链的线性)三维网状

凝聚态特征结晶和无定型无定型

制品可重复用可溶可熔,可反复加工成型不溶不熔,一次成型

工艺操作高温高压下进行,但是周期短常温常压下进行,周期长

力学性能高断裂韧性材料韧性差,综合性能优

使用温度劣势优势

抗老化性能劣势优势

5.陶瓷和玻璃陶瓷的区别?晶态和非晶态

陶瓷:相组成包括晶相、玻璃箱和气孔相;烧成温度一般较玻璃材料低;绝大多数呈各项异性;机械性能好(耐磨、抗折强度高、但一般陶瓷弹性系数低)、介电性能好、耐化学腐蚀;如传统陶瓷,配方则有石英、长石、粘土构成。

玻璃陶瓷:晶相和玻璃相复合材料,也叫微晶玻璃。一般都是由玻璃再加工制成。也就是说,通过特殊热处理或者特殊烧结(比如CO2激光熔融)、制造工艺,在玻璃机制中生长出晶体。玻陶的特点是玻璃和陶瓷性能的兼容,所以应用空间大。

三.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重点)

1.玻璃纤维的分类如何?玻璃纤维的化学性能如何?

答:一.1.以玻璃原料成分分类,主要用于连续玻璃纤维的分类,一般以不同的含碱量来区分。(1)无碱玻璃纤维(E玻纤)。目前,国内规定其碱金属氧化物含量不大于0.5%,国外一般为1%左右。(2)中碱玻璃纤维(C玻纤):碱金属氧化物含量在11.5%—12.5%之间。

(3)有碱玻璃(A玻璃):类似于窗玻璃及玻璃瓶的钠钙玻璃;(4)特种玻璃纤维。

2.以单丝直径分类。玻璃纤维单丝呈圆柱形,以其直径的不同可以分成几种:粗纤维:30μm;初级纤维20μm;中级纤维:10—20μm;高级纤维:3—10μm(亦称纺织纤维)。对于单丝直径小于4μm的玻璃纤维称为超细纤维。

3.以纤维外观分类。有连续纤维,其中有无捻粗纱及有捻粗纱(用于纺织)、短切纤维、空心玻璃纤维、玻璃粉及磨细纤维等。

4.以纤维特性分类。根据纤维本身具有的性能可分为:高强玻璃纤维、高模量玻璃纤维、耐高温玻璃纤维、耐碱玻璃纤维、耐酸玻璃纤维、普通玻璃纤维(指无碱及中碱玻璃纤维)。

二.玻璃纤维的化学性能

①玻璃纤维除对氢氟酸、浓碱、浓磷酸外,对所有化学药品和有机溶剂都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②中碱玻璃纤维对酸的稳定性是较高的,但对水的稳定性是较差的;无碱玻璃纤维耐酸性较差,但耐水性较好;

③中碱玻璃纤维和无碱玻璃纤维,从弱碱液对玻璃纤维强度的影响看,二者的耐碱性相接近。④温度对玻璃纤维的化学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在100℃以下时,稳定每升高10℃,纤维在介质侵蚀下的破坏速度增加

50—100%;当温度升高到100℃以上时,破坏作用将更剧烈。同样的玻璃纤维,受不同体积的侵蚀介质作用,其化学稳定性不同,介质的体积越大,对纤维的侵蚀越严重。

2.玻璃纤维生产过程中的浸润剂的作用?常用的浸润剂有哪些?有何特点?

答:一(1)原丝中的纤维不散乱而能相互粘附在一起;(2)防止纤维间的磨损;(3)原丝相互间不粘结在一起;(4)便于纺织加工等。

二.常用的浸润剂有石蜡乳剂和聚醋酸乙烯酯两种,前者属于纺织型,后者属于增强型。石蜡乳剂中主要含有石蜡、凡士林、硬酯酸和受压汽油等矿物脂类的组分,这些组分有利于纺织加工,但严重地阻碍树脂对玻璃布的浸润,影响树脂与纤维的结合。因此,用含石蜡乳剂的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必须在浸胶前除去。聚醋酸乙烯酯对玻璃钢性能影响不大,浸胶前可不比去除。但这种浸润剂在纺织时易使玻璃纤维起毛,一般用于生产无捻粗纱,无捻粗纱织物,以及短切纤维和短切纤维毡。

3.玻璃纤维的强度为什么比同成分的块状玻璃高几十倍?用微裂纹理论和定向拉伸来解释强度

①微裂纹假说认为,玻璃的理论强度取决于分子或原子间的引力,其理论强度很高,可达到2000—12000MPa。由于微裂纹的存在,使玻璃在外力作用下受力不均,在危害最大的微裂纹处,产生应力集中,从而使强度下降。另外,玻璃纤维高温成型时减少了玻璃溶液的不均一性,使微裂纹产生的机会减少。此外,玻璃纤维的断面较少,随着断面的减小,使裂纹存在的几率也减小,从而使纤维强度提高。

②玻璃纤维在成型过程中由于拉丝机的牵引力作用,使玻纤内部分子产生一定的定向排列,抗拉强度提高。

4.玻璃纤维强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为什么?主要是微裂纹理论的应用

答:①一般情况,玻璃纤维的拉伸强度随直径变细而拉伸强度增加。

②拉伸强度也与纤维的长度有关,随着长度增加拉伸强度显著下降。纤维直径和长度对拉伸强度的影响,可用“微裂纹理论”给予解释,随着纤维直径的减小和长度的缩短,纤维中微裂纹的数量和大小就会相应地减小,这样强度就会相应地增加,纤维越长,产生微裂纹的概率越大。

③化学组成对强度的影响,纤维的强度与玻璃的化学成分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含碱量越高,强度越低。研究表明,高强和无碱玻璃纤维由于成型温度高、硬化速度快、结构键能大等原因,而具有很高的拉伸强度。纤维的表面缺陷对强度影响巨大。各种纤维都有微裂纹时强度相近,只有当表面缺陷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纤维强度对其化学组成的依赖关系才会表现出来。

④存放时间对纤维强度的影响——纤维的老化。当纤维存放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强度下降的现象,称为纤维的老化。这主要取决于纤维对大气水分的化学稳定性。

⑤施加负荷时间对纤维强度的影响——纤维的疲劳。玻璃纤维的疲劳一般是指纤维强度随施加负荷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的情况。玻璃纤维疲劳的原因,在于媳妇作用的影响,即水分吸附并渗透到纤维微裂纹中,在外力的作用下,加速裂纹的扩展。

⑥玻璃纤维成型方法和成型条件对强度也有很大影响。如玻璃硬化速度越快,拉制的纤维强度也越高。

5.碳纤维的制造方法有几种?碳纤维的主要性能是什么?两种制造方法

答:①碳纤维制造方法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气相法和有机纤维碳化法。②碳纤维主要性能:低密度,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低电阻,高传导,低膨胀,耐辐射以及化学稳定性好(除硝酸等少数强酸外,几乎对所有药品均稳定,对碱也稳定)等特性。

6.目前制作碳纤维主要原材料有哪三种?

①人造丝(粘胶纤维);②聚丙烯腈(PAN)纤维,它不同于腈纶毛线;③沥青

7.有机纤维制作碳纤维所选择条件是什么?一般分为哪几步?五步

答:一.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和合成纤维都可用来制备碳纤维。选择的条件是加热时不熔融,可牵伸,且碳纤维产率高。

二(1)拉丝:可用湿法、干法或者熔融状态三种方法进行。(2)牵伸:在室温以上,通常是100—300℃范围内进行(3)稳定:通过400℃加热氧化的方法。(4)碳化:在1000—2000℃范围内进行。(5)石墨

化:在2000—3000℃范围内进行。

8.石墨纤维与碳纤维相比,在制作方法、结构与主要性能上有何不同?

答碳纤维主要含无定型C,C含量约为95%,热处理温度1200—1500℃,石墨纤维含较多的结晶C,C 含量99%以上,热处理温度2000℃以上,制造纤维时的温度不同造成以上差别。

9.芳纶纤维主要有几种?作为增强材料的芳纶纤维有何主要性能特点?用结构特点解释性能。

1.芳纶-29,芳纶-49,芳纶

2.高强度、高模量、冲击性能好、耐高温、耐腐蚀、低密度

10.阐述硼纤维的制造方法与主要性能特点?

答:1.硼纤维是一种将硼元素通过高温化学气相沉积法在钨丝表面制成的高性能增强纤维,具有很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2.强度高、模量高、密度小、弯曲强度比拉伸强度好。缺点:因碳纤维常温常温下为惰性特质,高温下与金属反应,需在表面沉积SiC层。

四.复合材料的界面

1.复合材料的界面定义是什么,包括哪些部分,有何特点?有哪些效应?五个效应

答:①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机体与增强物之间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②它包含基体和增强物的部分原始接触面、基体与增强物相互作用生成的反应产物、此产物与基体及增强物的接触面,基体和增强物的互扩散层,增强物上的表面涂层、基体和增强物上的氧化物及它们的反应产物等。

③A性能和结构上不同于基体和增强材料;B具有一定的厚度;C连接基体与增强材料;D能够传递载荷。

④(1)传递效应:界面能传递力,即将外力传递给增强物,起到基体和增强物间的桥梁作用。

(2)阻断效应结合适当的界面有阻止裂纹扩展、中断材料破坏、减缓应力集中的作用。

(3)不连续效应在界面上产生物理性能的不连续性和界面摩擦出现的现象,如抗电性、电感应性、磁性、耐热性、尺寸稳定性等。

(4)散射和吸收效应光波、声波、热弹性波、冲击波等在界面产生散射和吸收,如透光性、隔热性、隔音性、耐机械冲击及耐热冲击性等。

(5)诱导效应一种物质(通常是增强物)的表面结构使另一种(通常是聚合物基体)与之接触的物质的结构由于诱导作用而发生改变,由此产生一些现象,如强的弹性、低的膨胀性、耐冲击性和耐热性等。

2.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怎样进行控制?P67(界面的化学反应) 三条途径

答:①在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往往由于基体与增强物发生相互作用生成化合物,基体与增强物的互相扩散而形成扩散层,增强物的表面预处理涂层,使界面的形状、尺寸、成分、结构等变得非常复杂。

②A对增强材料进行表面涂层处理;B选择金属元素;C优化制备工艺和参数。

3.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的结合形式有哪几种?

物理结合溶解和浸润结合反应结合

4.常用的增强材料(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SiC纤维等)的表面如何处理可改善复合材料的界面效果?

答:表面处理:在增强材料表面涂覆上一种称为表面处理剂的物质,这种表面处理剂包括浸润剂及一系列偶联剂和助剂等物质,以利于增强材料与基体间形成一个良好的粘结界面,从而达到提高复合材料各种性能的目的。

①玻璃纤维:Ⅰ前处理法Ⅱ后处理法Ⅲ迁移法

②碳纤维:氧化、沉积、电聚合与电沉积、等离子体处理等。

③硼纤维:与树脂基体复合可不用表面处理;与金属基体复合采用SiC陶瓷涂层。

5.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界面有哪些特点,都有哪些优化设计的方法?

答:一、对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其界面的形成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体与增强纤维的接触与

浸润过程。第二阶段是聚合物的固化阶段。(1)首先应考虑如何改善增强材料与基体间的浸润性;(2)适度的界面粘结;(3)减少复合材料成型中形成的残余应力;(4)调节界面内应力,减缓应力集中。 二、在陶瓷基复合材料中,增强纤维与基体之间形成的反应层质地比较均匀,对纤维和基体都能很好地结合,但通常它是脆性的。(1)改变基体元素;(2)增强体表面涂层。

6.复合材料的复合法则—混合定律?

答:满足以下条件:1.复合材料宏观上是均值的,不存在内应力;2.各组分材料是均质各项同性及线弹性材料;3.各组分间粘结牢固,无空隙,不产生相对滑移。在复合材料中,在已知各组分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的情况下,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主要取决于组成复合材料的材料组分的体积百分比(vol.%):

Pc :复合材料的某性能,如强度、弹性模量、热导率等; Pi :各组分材料的对应复合材料的某性能; V :组成复合材料各组分的体积百分比; i :表示组成复合材料的组分数。

7.7.什么是复合材料的相容性?相容性分为哪两种?各指什么? 物理和化学相容性 答:相容性指复合材料在制造、使用过程中各组分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程度。

相容性关系到复合材料中的各组分材料能否有效发挥其作用以及复合材料整体的结构和性能能否长期稳定。相容性包括物理相容性和化学相容性。

1、物理相容性:热膨胀系数 (1)基体应具有足够的韧性和强度,能够将外部载荷均匀地传递到增强剂上,而不会有明显的不连续现象。

(2)由于裂纹或位错移动,在基体上产生的局部应力不应在增强剂上形成高的局部应力。 (3)基体与增强相热膨胀系数的差异对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及各类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2、化学相容性:主要指基体与增强体之间有无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会不同程度地损伤增强材料的性能。 8.计算纤维的不同排列方式,纤维间距R 与Vf 的关系式。V f 纤维体积含量

纤维立方

纤维六方

正方形阵列

六边形阵列

五.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1.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主要性能是什么?

答:1.具有较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2.抗疲劳性能好;3.减振性能好; 4.高温性能好;5.安全性好;6.可设计性强、成型工艺简单。

2.常用的三种GFRP (玻璃纤维增强的三种常用塑料)的主要性能如何?

答:GFRP 的突出特点是比重小、比强度高,还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也是一种良好的电绝缘材料,还具有保温、隔热、隔音、减振等性能。玻璃纤维增强环氧、酚醛、聚酯树脂除具有上述共同的性能特点外,

()∑==

N

i i i V P P 1

n

n

c

11ln()ln(/)ln(3.14/)

22f f

f R V V r π== 11

ln()ln(2/

3)ln(3.63/)2

2

f f f

R V V r π==

2S

S

2

22

4?

?

?

??=R r V f

πr V s f

???

?????-????

??=12142π

2

32

??

?

??=

R r V f

π

r

V s f ????

?????

?-???

?

??

=13222

1

π

各自具有特殊的性能。

①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是GFRP中综合性能最好的一种②玻璃纤维增强酚醛树脂是各种GFRP中耐热性最好的一种③玻璃纤维增强聚酯树脂最突出的特点是加工性能好,它的透光性好,价格很便宜。

3.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原材料选择原则与纤维选择原则是什么?P90

(1)①比强度、比刚度高的原则;②材料与结构的使用环境相适应的原则;③满足结构特殊性要求的原则;④满足工艺性要求的原则;⑤成本低、效益高的原则。

(2)纤维选择:先根据结构的功能选取能满足一定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纤维,然后按比强度、比刚度和性价比选取纤维规格。

4.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主要制造方法有哪些?(针对长纤维、短纤维或颗粒各举一两例)

答:1.注射成型;挤出成型;热塑性片状模塑料热冲压成型

2.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分别适用于短纤维增强和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两类。

5.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哪些主要因素?基本过程如何?P87

答:主要因素:结构质量、研制成本、制造工艺、结构鉴定、质量控制、工装模具的通用性及设计经验等。(1)明确设计条件。材料设计。结构设计。

六.金属基复合材料★(重点)

1.金属复合材料的基体性能与应用?

答:金属基复合材料与传统的金属材料相比,它具有较高的比强度与比刚度,而与树脂基复合材料相比,它又具有优良的导电性与耐热性,与陶瓷材料相比,它又具有高韧性和高冲击性能。这些优良的性能让它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要增强材料有哪些?

1.纤维晶须颗粒

2.碳纤维、硼纤维、SiC纤维、铝纤维

3.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常用制造方法有哪些?适合于制作长、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什么方法?

(1)连续增强相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铝合金—固态、液态法

碳纤维

镁合金—固态、液态法

硼纤维

钛合金—固态法

碳化硅纤维

高温合金—固态法

氧化铝纤维

金属间化合物—固态法

(2)不连续增强相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颗粒 晶须 短纤维

常用制备方法:固态法、液态法、原位生长法、粉末冶金法、喷射成型法。 制造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方法:固态法、液态法。

4.制备金属基体复合材料时,制备工艺的选择原则?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造难点是什么? 答:一、1)基体与增强剂的选择,基体与增强剂的结合; 2)界面的形成机制,界面产物的控制及界面设计; 3)增强剂在基体中的均匀分布;

4)制备工艺方法及参数的选择和优化;

5)制备成本的控制和降低,工业化应用的前景。

二、 ①容易发生界面反应,因为需要高的制造温度(高于或接近于基体的熔点); ②许多增强纤维对基体的浸润性差,甚至不完全浸润; ③如何均匀分布增强体。

5.如何去解决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反应问题? 3种方式 ① 增强剂的表面改性处理

② 金属基体改性(添加微量合金元素) ③ 优化制备工艺参数,采用新工艺。

7.为什么铝基体是最常用的MMC 金属基体?铝基复合材料都有哪些种类?常见的增强体有哪些? 答:①铝基体为面心立方结构,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易加工、工程可靠性及价格低廉等优点,为其在工程上应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②硼、碳、碳化硅、氧化铝等纤维和不锈钢 ③碳化硅、氧化铝、碳化硼、氧化硅、碳化钛

8.目前影响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应用扩大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工艺技术复杂、价格昂贵、性能有待改进、工艺尚需完整、设计与使用经验不足、相容性问题、如何提高界面粘结强度

七.陶瓷基复合材料

1.陶瓷基复合材料常用哪些增强材料?

答:陶瓷基复合材料中的增强体通常也称为增韧体。从几何尺寸上可分为纤维(长、短纤维)、晶须和颗粒三类。

2.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常用制造方法有哪些? 泥浆烧铸法:热压烧结法:浸渍法:

3.如何提高陶瓷基复合材料的韧性?

铝合金 — 固态、液态、原位生长、喷射成型法

镁合金——液态法

钛合金 —— 固态、液态法、原位生长法

高温合金 —— 原位生长法

金属间化合物 —— 粉末冶金、原位生长法

答:(1)非相变第二相颗粒增韧①微裂纹增韧(钉扎作用、应力释放作用);②裂纹偏转和裂纹桥联增韧 (2)延性颗粒增韧(闭合裂纹)(3)纳米颗粒增韧(4)相变增韧

4. 长纤维增韧的陶瓷复合材料的增韧机理是什么? 裂纹弯曲和偏转 脱粘 纤维桥结 八.其它复合材料

1.什么是C/C 复合材料?有何主要特性?为什么要对碳碳复合材料进行抗氧化保护? C/C 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方法与应用。

答:①C/C 复合材料是以碳(或石墨)纤维及其织物为增强材料,以碳(或石墨)为基体,通过加工处理和碳化处理制成的全碳质复合材料。

②耐高温、耐化学药品性③解决碳碳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的途径主要是,采用在碳碳复合材料表面施加抗氧化涂层,使C 与O2隔开,保护碳碳复合材料不被氧化。另一个解决高温抗氧化的途径是,在制备碳碳复合材料时,在基体中预先包含有氧化抑制剂。 1.碳纤维成型物 2.预浸物

3.短纤维与 沥青或树脂 混合物

2.什么是纳米复合材料?

答:纳米复合材料(nano composites)是指分散相尺度至少有一维小于100 nm 的复合材料。 (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3.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的定义?混杂纤维主要有哪些?举例说明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如何提高性能? 答:(1)目前我们主要研究的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的含义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连续增强纤维增强同一种树脂基体的复合材料。

(2)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所用的增强材料主要有碳纤维、开芙拉纤维、玻璃纤维等,其力学性能主要由增强纤维承担。

(3)1.提高并改善复合材料的某些性能 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冲击强度低,用0.15玻纤与碳纤混杂 2.使结构设计与材料设计统一的性能 如先进远程导弹承力、抗烧蚀 3.使构件设计自由度扩大的性能 如高速飞机机翼 4.具有使材料成本降低的性能 如沥青转变为液晶 ● 玻璃钢:用玻纤增强的热固性树脂。

● 玻纤稳定性影响因素:1.玻纤化学成分2.纤维表面情况3.侵蚀介质体积和温度4.玻纤纱规格和性能 ● C/C :树脂碳、热解碳、碳纤维

● 碳纤维树脂基:C/SiC 复合涂层 ;硼纤维和金属基:SiC 涂层

纳米复合材料:以树脂、橡胶、陶瓷和金属等基体为连续相,以纳米尺寸的金属、半导体、刚性粒子和其它无机离子、纤维、纳米碳管等改性为分散相,通过适当的制备方法将改性剂均匀地分散于基体材料中,形成一相含有纳米尺寸材料的复合体系,这一体系材料称为纳米复合材料。欢迎您的光临,Word 文档下载后可修改编辑.双击可删除页眉

①CVD 渗透

②浸渍树脂或沥青

⑤碳化

⑥碳/碳 复合材料

⑦石墨化

石墨化的碳/碳复合材料

④喷射成型

③热压成型

页脚.谢谢!你的意见是我进步的动力,希望您提出您宝贵的意见!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无止境.更上一层楼。●

思考题与习题答案.doc

思考题与习题 1.一台直流测速发电机,已知电枢回路总电阻R a=180Ω,电枢转速n=3000r/min ,负载电阻 R L=2000 Ω,负载时的输出电压U a=50V,则常数K e =__________,斜率 C=___________。 2.直流测速发电机的输出特性,在什么条件下是线性特性产生误差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是什么 3.若直流测速发电机的电刷没有放在几何中性线的位置上,试问此时电机正、反转时的输出特性是 否一样为什么 4. 根据上题 1 中已知条件,求该转速下的输出电流I a和空载输出电压U a0。 5.测速发电机要求其输出电压与_________成严格的线性关系。 6.测速发电机转速为零时,实际输出电压不为零,此时的输出电压称为____________ 。 7.与交流异步测速发电机相比,直流测速发电机有何优点 8. 用作阻尼组件的交流测速发电机,要求其输出斜率_________,而对线性度等精度指针的要求是 次要的。 9.为了减小由于磁路和转子电的不对称性对性能的影响,杯形转子交流异步测速发电机通常是 () A.二极电机 B.四极电机 C.六极电机 D.八极电机 10.为什么异步测速发电机的转子都用非磁性空心杯结构,而不用鼠笼式结构 11.异步测速发电机在理想的情况下,输出电压与转子转速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非线性同方向变化; C.成正比; D.非线性反方向变化 答案 1、.一直流测速发电机,已知电枢回路总电阻R a=180Ω,电枢转速n=3000r/min ,负载电阻 R L=2000 Ω,负载时的输出电压U a=50V,则常数K e =,斜率 C=。 U a Ke n Cn =50 R a 1 R L C=50/3000= K e=C(1R a)= X (1+180/2000)= R L 2、直流测速发电机的输出特性,在什么条件下是线性特性产生误差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是什么 答:直流测速发电机,当不考虑电枢反应,且认为励磁磁通、 R 和R 都能保持为常数时可认为其特性是线性的。

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Fe(OH)3胶体的制备、破坏、分离 1.常压过滤时滤纸为什么要撕去一角?答:使滤纸紧贴玻璃漏斗,有利于排出滤纸与玻璃漏斗之间气泡,形成液柱。 2.抽滤时剪好的滤纸润湿后略大于布氏漏斗的内径、或剪的不圆周边凸出部分贴在布氏漏斗内壁上,对抽滤有何影响?为什么?答:会造成漏虑。滤纸大于布氏漏斗内径会造成滤纸折叠,不能紧贴布氏漏斗。 3.抽滤时,转移溶液之前为什么要先稍微抽气,而不能在转移溶液以后才开始 抽气?答:使滤纸紧贴布氏漏斗,以免造成漏虑。 4. 沉淀物未能铺满布氏漏斗底部、滤饼出现裂缝、沉淀层疏松不实,对抽干效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如何使沉淀抽得更干爽?答:固液分离效果不好;漏气使压差变小;用药勺铺平、压实沉淀物再抽滤。 由胆矾精制五水硫酸铜 1.结晶与重结晶分离提纯物质的根据是什么?如果被提纯物质是NaCl 而不是CuSO4·5H2O,实验操作上有何区别? 答:根据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NaCl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不能用重结晶的办法提纯,要用化学方法除杂提纯。 2.结晶与重结晶有何联系和区别?实验操作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均是利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提纯物质;结晶浓缩度较高(过饱和溶液),重结晶浓缩度较低(饱和溶液),且可以进行多次重结晶。结晶一般浓缩到过饱和溶液,有晶膜或晶体析出,冷却结晶;重结晶是在近沸状态下形成饱和溶液,冷却结晶,不允许浓缩。

3.水浴浓缩速度较慢,开始时可以搅拌加速蒸发,但临近结晶时能否这样做? 答:搅拌为了加快水分蒸发;对于利用晶膜形成控制浓缩程度,在邻近结晶时不能搅拌。否则无法形成晶膜。 4.如果室温较低,你准备采用什么措施使热过滤能顺利进行?答:预热漏斗、 分批过滤、保温未过滤溶液。 5.浓缩和重结晶过程为何要加入少量H2SO4?答:防止防止Fe3+水解。 粗盐提纯 1.为什么说重结晶法不能提纯得到符合药用要求的氯化钠?为什么蒸发浓缩时 氯化钠溶液不能蒸干? 答:NaCl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不能用重结晶的办法提纯,药用氯化钠不仅要达到纯度要求,还要符合药用要求。不能浓缩至干NaCl 溶液,是为了除去KCl。 2.用化学法除去SO42-、Mg2+ 、Ca2+的先后顺序是否可以倒置过来?为什么? 答:不能,除杂要求为除去杂质引入的离子必须在后续的除杂过程中除去,先除去Mg2+ 、Ca2+后除SO42-,无法除去Ba2+。 3.用什么方法可以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依据是什么? 答:不溶性杂质用过滤方法;可溶性杂质用化学方法除杂。依据:溶度积。 醋酸解离度和电离常数测定 1.不同浓度的HAc 溶液的溶解度α是否相同?为什么?用测定数据说明弱电解质解离度随浓度变化的关系。 答:不同,因K a,θ AH 。c↑,α↓。 c 2.测定不同浓度的HAc 溶液的pH 值时,为什么按由稀到浓的顺序?答:平衡块,减小由于润洗不到位而带来的误差。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1) 第四章 基本概念:潜在GDP,总供给,总需求,AS曲线,AD曲线。 思考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写出每个主要目标的简短定义。请详细解释 为什么每一个目标都十分重要。 答:宏观经济学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的本义是指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主要用人力资源作为充分就业的标准;充分就业本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就业,一般地说充分就业允许的失业范畴为4%。只有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一国经济才能生产出潜在的GDP,从而使一国拥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 (2)物价稳定,即把通胀率维持在低而稳定的水平上。物价稳定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即总物价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指通货膨胀率为零的状态,而是维持一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的经济状态,一般指通货膨胀率为百分之十以下。物价稳定可以防止经济的剧烈波动,防止各种扭曲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3)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意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是指单纯的生产增长,经济增长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率一般是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的。只有经济不断的增长,才能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既无赤字又无盈余的状态。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对外经济目标,必须注意和国内目标的配合使用;正确处理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的矛盾。在开放经济下,一国与他国来往日益密切,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才能使一国避免受到他国经济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3,题略 答:a.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作为一种不利的供给冲击,将会使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总供给减少,总供给曲线AS将向左上方移动。 b.一项削减国防开支的裁军协议,而与此同时,政府没有采取减税或者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则将减少一国的总需求水平,从而使总需求曲线AD向左下方移动。 c.潜在产出水平的增加,将有效提高一国所能生产出的商品和劳务水平,从而使总供给曲线AS向右下方移动。 d.放松银根使得利率降低,这将有效刺激经济中的投资需求等,从而使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AD向右上方移动。 第五章 基本概念:GDP,名义GDP,实际GDP,NDP,DI,CPI,PPI。 思考题: 5.为什么下列各项不被计入美国的GDP之中? a优秀的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膳食; b购买一块土地; c购买一幅伦勃朗的绘画真品; d某人在2009年播放一张2005年录制的CD所获得的价值; e电力公司排放的污染物对房屋和庄稼的损害;

第1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 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简单组成规则间有何关系? 答:最基本的三角形规则,其间关系可用下图说明: 图a 为三刚片三铰不共线情况。图b 为III 刚片改成链杆,两刚片一铰一杆不共线情况。图c 为I 、II 刚片间的铰改成两链杆(虚铰),两刚片三杆不全部平行、不交于一点的情况。图d 为三个实铰均改成两链杆(虚铰),变成三刚片每两刚片间用一虚铰相连、三虚铰不共线的情况。图e 为将I 、III 看成二元体,减二元体所成的情况。 2.实铰与虚铰有何差别? 答:从瞬间转动效应来说,实铰和虚铰是一样的。但是实铰的转动中心是不变的,而虚铰转动中心为瞬间的链杆交点,产生转动后瞬时转动中心是要变化的,也即“铰”的位置实铰不变,虚铰要发生变化。 3.试举例说明瞬变体系不能作为结构的原因。接近瞬变的体系是否可作为结构? 答:如图所示AC 、CB 与大地三刚片由A 、B 、C 三铰彼此相连,因为三铰共线,体系瞬变。设该 体系受图示荷载P F 作用,体系C 点发生微小位移 δ,AC 、CB 分别转过微小角度α和β。微小位移 后三铰不再共线变成几何不变体系,在变形后的位置体系能平衡外荷P F ,取隔离体如图所 示,则列投影平衡方程可得 210 cos cos 0x F T T βα=?=∑,21P 0 sin sin y F T T F βα=+=∑ 由于位移δ非常小,因此cos cos 1βα≈≈,sin , sin ββαα≈≈,将此代入上式可得 21T T T ≈=,()P P F T F T βαβα +==?∞+, 由此可见,瞬变体系受荷作用后将产生巨大的内力,没有材料可以经受巨大内力而不破坏,因而瞬变体系不能作为结构。由上分析可见,虽三铰不共线,但当体系接近瞬变时,一样将产生巨大内力,因此也不能作为结构使用。 4.平面体系几何组成特征与其静力特征间关系如何? 答: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静定结构(仅用平衡条件就能分析受力) 有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超静定结构(仅用平衡条件不能全部解决受力分析) 瞬变体系?受小的外力作用,瞬时可导致某些杆无穷大的内力 常变体系?除特定外力作用外,不能平衡 5. 系计算自由度有何作用? 答:当W >0时,可确定体系一定可变;当W <0且不可变时,可确定第4章超静定次数;W =0又不能用简单规则分析时,可用第2章零载法分析体系可变性。 6.作平面体系组成分析的基本思路、步骤如何? 答: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先设法化简,找刚片看能用什么规则分析。

第三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三章思考题 刚体一般是由n (n 是一个很大得数目)个质点组成。为什么刚体的独立变量却不是3n 而是6或者更少 何谓物体的重心他和重心是不是 总是重合在一起的 试讨论图形的几何中心,质心和重心重合在一起的条件。 简化中心改变时,主矢和主矩是不是也随着改变如果要改变,会不会影响刚体的运动 已知一匀质棒,当它绕过其一端并垂直于棒的轴转动时,转动惯量为23 1 ml ,m 为棒的质量,l 为棒长。 问此棒绕通过离棒端为l 41且与上述轴线平行的另一轴线转动时,转动惯量是不是等于2 24131?? ? ??+l m ml 为什么 如果两条平行线中没有一条是通过质心的,那么平行轴定理式(3.5.12)能否应用如不能,可否加以修改后再用 在平面平行运动中,基点既然可以任意选择,你觉得选择那些特殊点作为基点比较好好处在哪里又在(3.7.1)及()两式中,哪些量与基点有关哪些量与基点无关 转动瞬心在无穷远处,意味着什么 刚体做平面平行运动时,能否对转动瞬心应用动量矩定理写出它的动力学方程为什么 当圆柱体以匀加速度自斜面滚下时,为什么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不能求出圆柱体和斜面之间的反作用力此时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什么不列入是不是我们必须假定没有摩擦力没有摩擦力,圆柱体能不能滚 圆柱体沿斜面无滑动滚下时,它的线加速度与圆柱体的转动惯量有关,这是为什么但圆柱体沿斜面既滚且滑向下运动时,它的线加速度则与转动惯量无关这又是为什么 刚体做怎样的运动时,刚体内任一点的线速度才可以写为r ω?这时r 是不是等于该质点到转动轴的垂直距离为什么 刚体绕固定点转动时,r ω ?dt d 为什么叫转动加速度而不叫切向加速度又()r ωω??为什么叫向轴加速度而不叫向心加速度 在欧勒动力学方程中,既然坐标轴是固定在刚体上,随着刚体一起转动,为什么我们还可以用这种坐标系来研究刚体的运动 欧勒动力学方程中的第二项()21I I -y x ωω等是怎样产生的它的物理意义又是什么 第三章思考题解答 答:确定一质点在空间中得位置需要3个独立变量,只要确定了不共线三点的位置刚体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故须九个独立变量,但刚体不变形,此三点中人二点的连线长度不变,即有三个约束方程,所以

(完整版)思考题及习题2参考答案

第2章思考题及习题2参考答案 一、填空 1. 在AT89S51单片机中,如果采用6MHz晶振,一个机器周期为。答:2μs 2. AT89S51单片机的机器周期等于个时钟振荡周期。答:12 3. 内部RAM中,位地址为40H、88H的位,该位所在字节的字节地址分别为 和。答:28H,88H 4. 片内字节地址为2AH单元最低位的位地址是;片内字节地址为A8H单元的最低位的位地址为。答:50H,A8H 5. 若A中的内容为63H,那么,P标志位的值为。答:0 6. AT89S51单片机复位后,R4所对应的存储单元的地址为,因上电时PSW= 。这时当前的工作寄存器区是组工作寄存器区。答:04H,00H,0。 7. 内部RAM中,可作为工作寄存器区的单元地址为 H~ H。答:00H,1FH 8. 通过堆栈操作实现子程序调用时,首先要把的内容入栈,以进行断点保护。调用子程序返回指令时,再进行出栈保护,把保护的断点送回到,先弹出的是原来中的内容。答:PC, PC,PCH 9. AT89S51单片机程序存储器的寻址范围是由程序计数器PC的位数所决定的,因为AT89S51单片机的PC是16位的,因此其寻址的范围为 KB。答:64 10. AT89S51单片机复位时,P0~P3口的各引脚为电平。答:高 11. AT89S51单片机使用片外振荡器作为时钟信号时,引脚XTAL1接,引脚XTAL2的接法是。答:片外振荡器的输出信号,悬空 12. AT89S51单片机复位时,堆栈指针SP中的内容为,程序指针PC中的内容为 。答:07H,0000H 二、单选 1. 程序在运行中,当前PC的值是。 A.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前一条指令的地址 B.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地址。 C.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的首地址 D.控制器中指令寄存器的地址。 答:C 2. 判断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大学化学试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一络合滴定法测定水的硬度 一、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而在络合滴定中应保持酸度不变,H故需加因为EDTA与金属离子络合反应放出1、入缓冲溶液稳定溶液的pH值。若溶液酸度太高,由于酸效应,EDTA的络合能力降低,若溶液酸度太低,金属离子可能会发生水解或形成羟基络合物,故要控制好溶液的酸度。 2、铬黑T在水溶液中有如下: 2-3--(pKa=6.3 In pKa=11.55)HIn ? HIn ?322紫红兰橙 从此估计,指示剂在pH<6.3时呈紫红色,pH>11.55时,呈橙红色。而铬黑T与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显红色,故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铬黑T指示剂本身接近红色,终点变色不敏锐,不能使用。根据实验结果,最适宜的酸度为pH 9~10.5,终点颜色由红色变为蓝色,变色很敏锐。 3+3+2+2+2+有干扰。、、CuNi、3、Al、FeCo2+2+2+,加入三乙醇胺掩蔽Ni掩蔽Cu、、CoS在碱性条件下,加入Na或KCN23+3+。、AlFe实验二原子吸收法测定水的硬度 一、思考题参考答案: 1.如何选择最佳的实验条件? 答:通过实验得到最佳实验条件。 (1)分析线:根据对试样分析灵敏度的要求和干扰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析线。试液浓度低时,选最灵敏线;试液浓度高时,可选次灵敏线。 (2)空心阴极灯工作电流的选择:绘制标准溶液的吸光度—灯电流曲线,选出最佳灯电流。(3)燃助比的选择:固定其他实验条件和助燃气流量,改变乙炔流量,绘制吸光度—燃气流量曲线,选出燃助比。 (4)燃烧器高度的选择:用标准溶液绘制吸光度—燃烧器高度曲线,选出燃烧器最佳高度。(5)狭缝宽度的选择:在最佳燃助比及燃烧器高度的条件下,用标准溶液绘制吸光度—狭缝宽度曲线,选出最佳狭缝宽度。 2.为何要用待测元素的空心阴极灯作光源? 答:因为空心阴极灯能够发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而且为了保证峰值吸收的测量,能发射出比吸收线宽度更窄、强度大而稳定、背景小的线光谱。 3+含量测定Fe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实验三 四、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本实验在制备FeSO的过程中为什么强调溶液必须保证强酸性?4答:如果溶液的酸性减弱,则亚铁盐(或铁盐)的水解度将会增大,在制备2+(NH)S0·FeSO·6HO的过程中,为了使Fe不被氧化和水解,溶液需要保持足够的酸22444度。 2 、在产品检验时,配制溶液为什么要用不含氧的去离子水?除氧方法是怎样的? 2+3+,影响产品Fe使用不含氧的去离子水配溶液,是为了防止水中溶解的氧将Fe氧化为供参考.质量。水中除去氧的方法是:在烧杯中将去离子水加热煮沸10分钟,用表面皿盖好杯口,冷却后使用。 3、在计算硫酸亚铁和硫酸亚铁铵的理论产量时,各以什么物质用量为标准?为什么? 答:计算FeSO的理论产量时,以Fe屑的参加反应量为标准。4计算(NH)SO·FeSO·6HO的理论产量时,应以(NH)SO的用量为标准。42442244决定计算标准的原则是,以反应物中不足量者为依据。(详见讲解与示范中的3)。

思考题是与习题参考答案(第2章)[1]

第二章溶液与离子平衡 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 E 2. E 3. T 4. E 5. E 6. T 7. T 8. E 9. E 10. E 11. E 12. E 13. T 14. E 二、选择题 15. C 16. A 17. C 18. C 19. C 20. B 21. A 22. C 23. D 24. B 25. B 26. A 27. D 三、填空题 28. 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渗透压29. D>C>A>B 30. 红红黄同离子效应31. K s°= (b(Ag+)/b°)2(b(CrO42-)/b°)2s = (K s°/4)1/3 33. 右34. 空轨道孤电子对35. HPO42-H[PtCl6]-SO42-[Fe(H2O)5OH]2+36. 5.68 10-10NH4+, H3PO4, H2S PO4, CO3, CN, OH, NO2-[Fe(H2O)5OH], HSO3-, HS-, H2PO4-, HPO4, H2O 四、问答题 38.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与溶液的组成有何关系? 答难挥发非电解质的稀溶液的沸点上升和凝固点下降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 即随溶质的粒子数的增多而增大, 而与溶液的组成(溶质的本性)无关. 39. 怎样衡量缓冲溶液缓冲能力的大小? 答缓冲能力大小的衡量尺度为缓冲容量. 当缓冲组分比为1:1时, 缓冲溶液有最大的缓冲容量. 40. 试讨论怎样才能使难溶沉淀溶解. 答若要使沉淀溶解, 就必有ΠB(b B/b°)νB< K s°, 因此, 必须必须设法降低饱和溶液中某一组

分的平衡浓度. 可以根据沉淀的性质, 利用酸碱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或配合反应等措施, 以达到使沉淀溶解的目的. 41. 试用平衡移动的观点说明下列事实将产生什么现象. (1) 向含有Ag 2CO 3沉淀中加入Na 2CO 3. 答 根据同离子效应的原理, Ag 2CO 3沉淀的溶解度变小. (2) 向含有Ag 2CO 3沉淀中加入氨水. 答 加入氨水时, Ag +与NH 3生成了稳定的[Ag(NH 3)2]+, 使溶液中b (Ag +)降低, 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 Ag 2CO 3沉淀的溶解度增大. 当氨水足够量时, Ag 2CO 3沉淀将完全溶解. (3) 向含有Ag 2CO 3沉淀中加入HNO 3. 答 加入HNO 3时, CO 32-与HNO 3反应, 使溶液中b (CO 32-)降低, 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 Ag 2CO 3沉淀的溶解度增大. 当CO 32-足够量时, Ag 2CO 3沉淀将完全溶解. 42. 试说明什么叫螯合物. 答 螯合物是指含有多齿配位体并形成螯环的配合物. 43. 酸碱质子理论与电离理论有哪些区别? 答 (a) 对酸碱的定义不同; (b) 质子理论中没有盐的概念; (c) 酸碱反应的实质不同; (d) 适用的溶剂不同. 五、计算题 44. (1) 14.6% (2) 0.454 mol ?dm -1 (3) 0.54 mol ?kg -1 (4) 0.991 45. 186 g ?mol -1 46. 2327.53 Pa 326.4 kPa 47. (1) b (H +) = 9.4 10-4 mol ?kg -1 b (Ac -) = 9.4 10-4 mol ?kg -1 α = 1.88% (2) b (H +) = 3.5 10-5 mol ?kg -1 b (Ac -) = 0.025 mol ?kg -1 α = 0.07% (3) b (H +) = 0.025 mol ?kg -1 b (Ac -) = 3.52 10-5 mol ?kg -1 (4) b (H +) = 1.76 10-5 mol ?kg -1 b (Ac -) = 0.025 mol ?kg -1 48. 0.01 mol ?kg -1的某一元弱酸溶液, 在298K 时, 测定其pH 为5.0, 求: (1) 该酸的K a °和α; (2) 加入1倍水稀释后溶液的pH, K a °和α. 解: (1) pH = 5.0, b (H +) = 1 10-5 mol ?kg -1 HB = H + + B - b (eq)/mol ?kg -1 0.01-1 10-5 1 10-5 1 10-5 52 8a 5 (110)1100.01110 K ---?==?-? 5110100%0.1%0.01 α-?=?= (2) HB = H + + B - b (eq)/mol ?kg -1 0.005-x x x K a ° = 1.0 10-8, (0.005-x ) ≈ x , 28a 1100.005 x K -==? b (H +) = 7.07 10-6 mol ?kg -1 pH = 5.15 6 7.0710100%0.14%0.005 α-?=?= 49. 计算20℃时, 在0.10 mol ?kg -1氢硫酸饱和溶液中: (1) b (H +), b (S 2-)和pH; (2) 如用HCl 调节溶液的酸度为pH = 2.00时, 溶液中的为S 2-浓度多少? 计算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第三章习题和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习题和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对于指令XCHG BX, [BP+SI],如果指令执行前,(BX)=6F30H,(BP)=0200H,(SI)=0046H,(SS)=2F00H,(2F246H)=154H,(2F247H)=41 H,则执行指令后:(BX)=__4154H__,(2F246H)=___30H______,(2F247H)=___6FH____。 2、指令LOOPZ/LOOPE是结果_为零_且_相等发生转移的指令;而指令LOOPNZ/LOOPNE则是结果__不为零__且____不相等___发生转移的指令。 3、串操作指令规定源串在____数据_____段中,用__SI___来寻址源操作数;目的串在__附加__段中,用__DI__来寻址目的操作数。 4.、中断返回指令IRET后,从堆栈顺序弹出3个字分别送到___IP____、__CS_____、____标志寄存器FR____。 5、设(SS)=0FFA0H,(SP)=00B0H,(AX)=8057H,(BX)=0F79H,执行指令PUSH AX 后,(SP)=__00AEH________;若再执行指令: PUSH BX POP AX 后,(SP)=__00AEH________,(AX)=____0F79H________,(BX)=___0F79H_____。 6、设(SS)=2250H,(SP)=0140H,若在堆栈中存入5个数据,则栈顶的物理地址为___22636H________,如果再从堆栈中取出3个数据,则栈顶的物理地址为_____2263CH____。 7、M OV AL, ‘A’指令的源操作数的寻址方式为__立即寻址方式________。 8、指出下列指令源操作数的寻址方式: (1).MOV AX, BLOCK[SI] 寄存器相对寻址方式 (2).MOV AX, [SI] 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 (3).MOV AX, [6000H] 直接寻址 (4).MOV AX, [BX+SI] 基址变址寻址 (5).MOV AX, BX 寄存器寻址 (6).MOV AX, 1500H 立即寻址 (7).MOV AX, 80[BX+DI] 相对基址变址 (8).MOV AX, [DI+60] 寄存器相对寻址 9、以CX寄存器内容为计数对象的指令有循环控制指令和串操作重复指令。

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思考题与习题 1 1- 1 回答以下问题: ( 1)半导体材料具有哪些主要特性? (2) 分析杂质半导体中多数载流子和少数载流子的来源; (3) P 型半导体中空穴的数量远多于自由电子, N 型半 导体中自由电子的数量远多于空穴, 为什么它们对外却都呈电中性? (4) 已知温度为15C 时,PN 结的反向饱和电流 I s 10 A 。当温度为35 C 时,该PN 结 的反向饱和 电流I s 大约为多大? ( 5)试比较二极管在 Q 点处直流电阻和交流电阻的大小。 解: ( 1)半导体的导电能力会随着温度、光照的变化或掺入杂质浓度的多少而发生显着改变, 即半导体具 有热敏特性、光敏特性和掺杂特性。 ( 2)杂质半导体中的多数载流子是由杂质原子提供的,例如 供一个自由电子,P 型半导体中一个杂质原子提供一个空穴, 浓度;少数载流子则是由热激发产生的。 (3) 尽管P 型半导体中空穴浓度远大于自由电子浓度,但 P 型半导体中,掺杂的杂质原子因获得一个价电子而变成带负电的杂 质离子(但不能移动),价 电子离开后的空位变成了空穴,两者的电量相互抵消,杂质半导体从总体上来说仍是电中性的。 同理, N 型半导体中虽然自由电子浓度远大于空穴浓度,但 N 型半导体也是电中性的。 (4) 由于温度每升高10 C ,PN 结的反向饱和电流约增大 1倍,因此温度为 35C 时,反向 饱和电流为 (5) 二极管在 Q 点处的直流电阻为 交流电阻为 式中U D 为二极管两端的直流电压, U D U on ,I D 为二极管上流过的直流电流, U T 为温度的 电压当量,常温下 U T 26mV ,可见 r d R D 。 1- 2 理想二极管组成的电路如题 1- 2图所示。试判断图中二极管是导通还是截止,并确定 各电路的输 出电压。 解 理想二极管导通时的正向压降为零, 截止时的反向电流为零。 本题应首先判断二极管的工 作状 态,再进一步求解输出电压。二极管工作状态的一般判断方法是:断开二极管, 求解其端口 电压;若该电压使二极管正偏, 则导通; 若反偏, 则截止。 当电路中有两只或两只以上二极管时, 可分别应用该方法判断每只二极管的工作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 当多只二极管的阳极相连 (共阳 极接法)时,阴极电位最低的管子将优先导通;同理,当多只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共阴极接法) 时,阳极电位最高的管子将优先导通。 (a) 断开二极管 D ,阳极电位为12V ,阴极电位为6V ,故导通。输岀电压 U O 12V 。 (b) 断开二极管 D 1、D 2, D 1、D 2为共阴极接法,其阴极电位均为 6V ,而D 1的阳极电位 为9V , D 2的阳极电位为5V ,故D 1优先导通,将 D 2的阴极电位钳制在 7.5V ,D 2因反向偏置而 截止。输岀电压 U O 7.5V 。 N 型半导体中一个杂质原子提 因此 多子浓度约等于所掺入的杂质 P 型半导体本身不带电。因为在

大气环境化学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1.大气中有哪些重要污染物?说明其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 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若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两大类;若按形成过程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素化合物。主要按照化学组成讨论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如下: (1)含硫化合物 大气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氧硫化碳(COS)、二硫化碳(CS2)、二甲基硫(CH3)2S、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硫酸(H2SO4)、亚硫酸盐(MSO3)和硫酸盐(MSO4)等。大气中的SO2(就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来说)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SO2约有50%会转化形成H2SO4 2-,另外50%可以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消除。H2S主要来自动植物机或SO 4 体的腐烂,即主要由植物机体中的硫酸盐经微生物的厌氧活动还原产生。大气中H2S主要的去除反应为:HO +H2S→H2O+ SH。 (2)含氮化合物 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的氧化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N O)、一氧化氮 2 )。主要讨论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用通式(NO)和二氧化氮(NO 2 NO x表示。NO和NO2是大气中主要的含氮污染物,它们的人为来源主要是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NOx最终将转化为硝酸和硝酸盐微粒经湿沉降和干沉降从大气中去除。其中湿沉降是最主要的消除方式。 (3)含碳化合物 大气中含碳化合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以及有机的碳氢化合物(HC)和含氧烃类,如醛、酮、酸等。 CO的天然来源主要包括甲烷的转化、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的排放以及森林火灾和农业废弃物焚烧,其中以甲烷的转化最为重要。CO的人为来源主要是在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大气中的CO可由以下两种途径去除:土壤吸收(土壤中生活的细菌能将CO代谢为CO2和CH4);与HO自由基反应被氧化为CO2。

网络安全思考题参考答案完整版

网络安全思考题参考答 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网络安全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osi安全体系结构? 为了有效评估某个机构的安全需求,并选择各种安全产品和策略,负责安全的管理员需要一些系统性的方法来定义安全需求以及满足这些安全需求的方法,这一套系统体系架构便称为安全体系架构。 2.被动和主动威胁之间有什么不同? 被动威胁的本质是窃听或监视数据传输,主动威胁包含数据流的改写和错误数据流的添加。 3.列出并简要定义被动和主动安全攻击的分类? 被动攻击:消息内容泄漏和流量分析。 主动攻击:假冒,重放,改写消息和拒绝服务。 4.列出并简要定义安全服务的分类 认证,访问控制,数据机密性,数据完整性,不可抵赖性。 5.列出并简要定义安全机制的分类。 特定安全机制:为提供osi安全服务,可能并到适当的协议层中。 普通安全机制:没有特定osi安全服务或者协议层的机制。 第二章 1.对称密码的基本因素是什么? 明文,加密算法,秘密密钥,密文,解密算法。

2.加密算法使用的两个基本功能是什么? 替换和排列组合 3.分组密码和流密码区别是什么? 流密码是一个比特一个比特的加密,分组时若干比特同时加密。比如DES是64bit的明文一次性加密成密文。 密码分析方面有很多不同。比如说密码中,比特流的很多统计特性影响到算法的安全性。密码实现方面有很多不同,比如流密码通常是在特定硬件设备上实现。分组密码可以在硬件实现,也可以在计算机软件上实现。 4.攻击密码的两个通用方法是什么? 密码分析与穷举法(暴力解码) 5.为什么一些分组密码操作模式只使用了加密,而其他的操作模式使用了加密又使用了解密 答:出于加密与解密的考虑,一个密码模式必须保证加密与解密的可逆性。在密码分组链接模式中,对明文与前一密文分组异或后加密,在解密时就要先解密再异或才能恢复出明文;在计数器模式中,对计数器值加密后与明文异或产生密文,在解密时,只需要相同的计数器加密值与密文异或就可得到明文。 6.为什么3DES的中间部分是解密而不是加密? 3DES加密过程中使用的解密没有密码方面的意义。唯一好处是让3des使用者能解密原来单重des使用者加密的数据。 第三章

管理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管理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 管理:协调工作活动过程(即职能),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2、效率与效果 效率:正确地做事(如何做) 效果:做正确的事(该不该做) 3、管理者三层次 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4、管理职能和(或)过程——职能论 计划、组织、控制、领导 5、管理角色——角色论 人际角色:挂名首脑、领导人、联络人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6、管理技能——技能论 用图表达。 高层管理概念技能最重要,中层管理3种技能都需要且较平衡,基层管理技术技能最重要。 7、组织三特征? 明确的目的 精细的结构 合适的人员 第二章 泰罗的三大实验: 泰罗是科学管理之父。记住3个实验的名称:1、搬运生铁实验,2、铁锹实验,3、高速钢实验 4、吉尔布雷斯夫妇 动作研究之父 管理界中的居里夫妇 5、法约尔的十四原则 法约尔是管理过程理论之父 记住“十四原则”这个名称就可以了。 6、法约尔的“跳板” 图。 7、韦伯理想的官僚行政组织组织理论之父。6维度:劳动分工、权威等级、正式甄选、非个人的、正式规则、职业生涯导向。 8、韦伯的3种权力 超凡的权力 传统的权力 法定的权力。 9、巴纳德的协作系统论 协作意愿 共同目标 信息沟通 10、罗伯特·欧文的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之父。职业经理人的先驱 11、福莱特冲突论 管理理论之母 1)利益结合、 2)一方自愿退让、 3)斗争、战胜另一方 4)妥协。 12、霍桑试验 1924-1932年、梅奥 照明试验、继电器试验、大规模访谈、接线试验 13、朱兰的质量观 质量是一种合用性 14、80/20的法则 多数,它们只能造成少许的影响;少数,它们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 15、五项修炼 自我超越 改善心智 共同愿景 团队学习 系统思考 第三章 1、管理万能论 管理者对组织的成败负有直接责任。 2、管理象征论 是外部力量,而不是管理,决定成果。 3、何为组织文化 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和信念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员的行为方式。 4、组织文化七维度

生化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1].

生化实验讲义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一淀粉的提取和水解 1、实验材料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答:生化实验的材料选择原则是含量高、来源丰富、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从科研工作的角度选材,还应当注意具体的情况,如植物的季节性、地理位置和生长环境等,动物材料要注意其年龄、性别、营养状况、遗传素质和生理状态等,微生物材料要注意菌种的代数和培养基成分的差异等。 2、材料的破碎方法有哪些? 答:(1) 机械的方法:包括研磨法、组织捣碎法; (2) 物理法:包括冻融法、超声波处理法、压榨法、冷然交替法等; (3) 化学与生物化学方法:包括溶胀法、酶解法、有机溶剂处理法等。 实验二总糖与还原糖的测定 1、碱性铜试剂法测定还原糖是直接滴定还是间接滴定?两种滴定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答: 我们采用的是碱性铜试剂法中的间接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间接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缺点是在生成单质碘和转移反应产物的过程中容易引入误差;直接法的优点是反应原理直观易懂,缺点是操作较复杂,条件剧烈,不易控制。 实验五粗脂肪的定量测定─索氏提取法 (1)本实验制备得到的是粗脂肪,若要制备单一组分的脂类成分,可用什么方法进一步处理? 答: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 (2)本实验样品制备时烘干为什么要避免过热? 答:防止脂质被氧化。 实验六蛋白质等电点测定 1、在等电点时蛋白质溶解度为什么最低? 请结合你的实验结果和蛋白质的胶体性质加以说明。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等电点时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分子间因碰撞而聚沉倾向增加,溶液的粘度、渗透压减到最低,溶解度最低。结果中pH约为4.9时,溶液最浑浊,达到等电点。 答: 2、在分离蛋白质的时候,等电点有何实际应用价值? 答: 在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与分子间因碰撞而引起聚沉的倾向增加,所以处于等电点的蛋白质最容易沉淀。在分离蛋白质的时候,可以根据待分离的蛋白质的等电点,有目的地调节溶液的pH使该蛋白质沉淀下来,从而与其他处于溶液状态的杂质蛋白质分离。 实验七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1、如何用纸层析对氨基酸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定? 答: 将标准的已知氨基酸与待测的未知氨基酸在同一张层析纸上进行纸层析,显色后根据斑点的Rf值,就可以对氨基酸进行初步的定性,因为同一个物质在同一条件下有相同的Rf 值;将点样的未知氨基酸溶液和标准氨基酸溶液的体积恒定,根据显色后的氨基酸斑点的面积与点样的氨基酸质量成正比的原理,通过计算斑点的面积可以对氨基酸溶液进行定量测定。 3、纸层析、柱层析、薄层层析、高效液相层析各有什么特点? 答:

思考题及习题8参考答案

第8章思考题及习题8参考答案 一、填空 1、AT89S51的串行异步通信口为(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答:全双工。 2. 串行通信波特率的单位是。 答:bit/s 3. AT89S51的串行通信口若传送速率为每秒120帧,每帧10位,则波特率为 答:1200 4.串行口的方式0的波特率为。 答:fosc/12 5.AT89S51单片机的通讯接口有和两种型式。在串行通讯中,发送时要把数据转换成数据。接收时又需把数据转换成数据。 答:并行,串行,并行,串行,串行,并行 6.当用串行口进行串行通信时,为减小波特率误差,使用的时钟频率为 MHz。答:11.0592 7.AT89S51单片机串行口的4种工作方式中,和的波特率是可调的,与定时器/计数器T1的溢出率有关,另外两种方式的波特率是固定的。 答:方式1,方式3 8.帧格式为1个起始位,8个数据位和1个停止位的异步串行通信方式是方式。答:方式1。 9.在串行通信中,收发双方对波特率的设定应该是的。 答:相同的。 10.串行口工作方式1的波特率是。 答:方式1波特率=(2SMOD/32)×定时器T1的溢出率 二、单选 1.AT89S51的串行口扩展并行I/O口时,串行接口工作方式选择。 A. 方式0 B.方式1 C. 方式2 D.方式3 答:A 2. 控制串行口工作方式的寄存器是。

A.TCON B.PCON C. TMOD D.SCON 答:D 三、判断对错 1.串行口通信的第9数据位的功能可由用户定义。对 2.发送数据的第9数据位的内容是在SCON寄存器的TB8位中预先准备好的。对 3.串行通信方式2或方式3发送时,指令把TB8位的状态送入发送SBUF中。错 4.串行通信接收到的第9位数据送SCON寄存器的RB8中保存。对 5.串行口方式1的波特率是可变的,通过定时器/计数器T1的溢出率设定。对 6. 串行口工作方式1的波特率是固定的,为fosc/32。错 7. AT89S51单片机进行串行通信时,一定要占用一个定时器作为波特率发生器。错 8. AT89S51单片机进行串行通讯时,定时器方式2能产生比方式1更低的波特率。错 9. 串行口的发送缓冲器和接收缓冲器只有1个单元地址,但实际上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寄存 器。对 四、简答 1.在异步串行通信中,接收方是如何知道发送方开始发送数据的? 答:实质就是如何检测起始位的开始。当接收方检测到RXD端从1到0的负跳变时就启动检测器,接收的值是3次连续采样,取其中2次相同的值,以确认是否是真正的起始位的开始,这样能较好地消除干扰引起的影响,以保证可靠无误的开始接受数据。 2.AT89S51单片机的串行口有几种工作方式?有几种帧格式?各种工作方式的波特率如何确定? 答:有4种工作方式:方式0、方式1、方式2、方式3; 有3种帧格式,方式2和3具有相同的帧格式;方式0的发送和接收都以fosc/12为固定波特率, 方式1的波特率=2SMOD/32×定时器T1的溢出率 方式2的波特率=2SMOD/64×fosc 方式3的波特率=2SMOD/32×定时器T1的溢出率 3.假定串行口串行发送的字符格式为1个起始位、8个数据位、1个奇校验位、1个停止位,请画出传送字符“B”的帧格式。 答:字符“B”的ASCII码为“42H”,帧格式如下:

01章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 1、维持温度不变,将压力相同、体积不同的气体混合,混合后保持压力不变,总体积与各 组分体积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总体积是各组分体积之和 混合前:pV1=n1RT, pV2=n2RT, …, pV k=n k RT 混合后:pV总=n总RT=(n1+n2+…+n k)RT=n1RT+n2RT+…+n k RT=pV1+pV2+…+pV k=p(V1+V2+…+V k) ∴V总=V1+V2+…+V k 2、根据什么选择R的取值与单位?R有哪几种单位? 答: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其中单位n为mol、T单位为K,R的取值与单位则由p、V的单位来确定。R的常用取值与单位见书第10页,有8.31 kPa·dm3·mol-1·K-1, 0.0831 bar·dm3·mol-1·K-1, 0.0821 atm·dm3·mol-1·K-1, 62.4 mmHg·dm3·mol-1·K-1, 8.31 J·mol-1·K-1, 1.99 cal·dm3·mol-1·K-1等。其中最常用的R值取8.31,相应的单位为kPa·dm3·mol-1·K-1或J·mol-1·K-1。 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含有1mol H2和2mol O2,哪种气体的分压力大? 答:p1V=n1RT, p2V=n2RT ∴ 在定容、恒温的条件下,分压的大小与分子的种类和分子量无关,只与分子的数量有关,所以1 mol H2与2 mol O2相比,氧气的分压更大。 4、“在沸点以上的液体不能存在”这句话对么? 答:不对。温度超过沸点的液体叫做“过热液体”,液体沸腾时,液体的内部必须有许多小气泡使液体在其周围气化,即小气泡起着“气化核”的作用,在纯净液体内小气泡不容易形成,因此容易出现过热现象。 另一方面,沸点与外界压力有关。只有临界温度以上时,无论如何加压都不能使气体液化。而临界温度以下的沸点,可以通过加压使气体液化。比如,在一个大气压和105℃时(高于水的正常沸点100℃)的水蒸气,通过加压到一定程度,可以使水蒸气液化。 5、什么是临界温度?它和液体的正常沸点有何区别? 答:①临界温度,使物质由气体变为液体的最高温度。每种物质都有一个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加多大的压力都不能使气体液化,这个温度就是临界温度。 ②液体的蒸汽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升高到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时,液体就沸腾了,这个温度就是液体的沸点。而液体的正常沸点是外界压力为101.33kPa(1atm)时液体的沸点。 如表1-3所示,对于永久气体,不存在正常沸点Tb,其临界温度Tc低于室温;对于可凝聚气体,Tb低于室温而Tc高于室温;而对于常温常压下的液体,其Tb和Tc都高于室温。 6、在什么条件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用于液体蒸汽压的计算? 答:当液体的蒸汽可以看作理想气体时,即压力不很高、温度不很低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来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