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化对于国家社会的变化与影响;2.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3.掌握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工业化对人类历史的重要意义;2.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3.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1. 工业化对人类历史的重要意义1.工业化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2.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变革;3.工业化影响国际关系,由此引起世界历史的变革。
2.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1.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形成;2.文化人口和职员阶层的出现;3.中下层人口的增加。
3. 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1.宗教变革:宗教自由的出现;2.教育变革:教育普及化;3.知识分子的兴起;4.文化消费的繁荣。
四、教学方法1.讲述与举例相结合;2.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分享意见;3.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五、教学评价1.能够理解工业化对于国家社会的变化与影响;2.能够正确识别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3.能够思考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六、教学资源1.教科书;2.翻转课堂视频;3.课堂小组作业。
七、教学反思本课时,我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讲解内容时,我较为生动地描绘了工业化对于国家社会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各种影响。
在小组合作时,学生们认真交流意见和分析问题,在讨论中更好地理解了本次教学内容。
在翻转课堂视频的观看过程中,学生也获取了更全面的信息和材料,加深了对本课的理解。
唯一的遗憾是由于时间有限,本课还有一些案例和分析未能展开。
今后需要更好地把握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含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含反思)第六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如人口增长、大众教育的兴起、城市化等;认识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加深对工业革命引起深层变化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认识到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繁荣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弊端,树立全面科学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呢?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带来哪些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工业化建设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教师引导分析: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引起英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和1841年相比,187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下降到14%,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下降到31%,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上升到55%。
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阅读教材,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
本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美国、苏联、西欧等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迁,认识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细节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规律,理解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
2.难点:对不同国家发展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历史背景和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历史书籍、文章、图片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历史资料,呈现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美国的“婴儿潮”、苏联的解体、西欧的联合等,让学生理解不同国家的发展特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时期,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包括: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对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深入。
在思维上,他们已经能够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判断,但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还需要引导。
在情感态度上,他们可能对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好奇,但对于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制度可能了解不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认识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解读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认识到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和价值观的差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图片,如工业化国家的城市景象、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会发生这样的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呈现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对西方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背景及其造成的影响;2.理解工业化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3.掌握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2.难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及其影响。
三、教学内容1.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不仅对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社会结构带来了重大的改变。
随着机器的广泛应用,机械化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使工业生产大大提高的同时,也加速了社会的分工和职业分化。
因此,工业化时期,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2. 工业化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工业化的发展,引起了城乡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城市中,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工厂和矿山,吸引了大量农民前往城市,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
农村的人口大量减少,也出现了更加庞大的农业机械化。
3.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危机。
其中,最严重的是工业国家的社会问题,包括经济危机、工人疾病和贫困等问题。
此外,社会的文化变化也是工业化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和知识层面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将采用讲授、分组探究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特别是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还包括了工业化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六、作业及参考答案1.阅读教材第6课,完成课堂总结;2.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包括经济危机、工人疾病和贫困等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和知识层面的提高。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
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繁荣、福利制度的确立、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这些内容都是战后工业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对于学生了解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三.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繁荣、福利制度的确立、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繁荣、福利制度的确立、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史料,包括文字、图片、数据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于教学展示。
3.准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教案及教学反思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2.理解西方国家工业化对世界的影响;3.掌握工业化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生活和思想的影响;4.掌握工业化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历史科学素养和综合阅读能力;2.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教学难点工业化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教学方法1.阅读分析法:通过阅读文本、统计数据等,掌握工业化国家社会巨变的基本内容;2.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工业化国家前后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理解工业化的影响;3.讨论引导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出本次课讲解的主题,并简要介绍工业化国家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念。
第二步:阅读分析(35分钟)1.请学生预习课本P39-P45内容,并在预习后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呈现讨论成果;2.老师讲解工业化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生活和思想的影响,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梳理及答疑。
第三步:对比分析(25分钟)1.老师请学生围绕“工业化前后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变化”主题,在小组内进行对比分析,并讨论成果;2.学生代表向全班呈现小组讨论成果,并由其他同学提问和发表意见。
第四步:讨论引导(25分钟)1.老师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达成一个理性的结论;2.学生就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并发表个人看法和观点。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1.对本节课讲解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2.提出下节课的预习要求和学习目标。
教学反思此次教学是我们班的历史老师授课,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阅读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讨论引导法,使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深入理解。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社会问题的出现。
本课的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拓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工业化进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其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教学难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原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工业化进程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工业化国家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得出结论。
4.巩固(10分钟)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2.6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九年级历史下学期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新课标标准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二、内容分析工业革命后,英、美、法、德等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德、法、英等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还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但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的加剧。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了解工业革命后,英、法、德、美等国在人口数量和劳动力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史料实证:了解西方国家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历史解释:了解大众教育出现的背景。
唯物史观:初步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
家国情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隋朝的统一,认识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通过学习隋朝的灭亡,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出现了哪些问题?(二)讲授新课1.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1)教师活动合作探究一:结合材料,分析推动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
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
威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引起死亡的疾病、瘟疫、饥荒、地方性战争有所减少,人口增长至少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2)学生活动①工业革命促进工农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②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出生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③政局稳定。
(3)教师活动下述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以来就业结构的什么变化?(4)学生活动农业劳动力减少,工商业劳动者。
妇女从业者增多。
2.城市化(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概括城市化表现。
材料研读:材料一:资本主义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城市化,特别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反思本文旨在对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教学进行反思。
该课程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初步了解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社会阶层和劳工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我的反思体会。
一、针对性不够强本节课的主题是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但演讲者并未严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维水平,仅仅是简单地讲解了相关的知识点,对学生未来实际生活中的重大变化和实践意义鲜有切合,也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
下次教授此课,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引导,提高教学效果。
二、互动性不够强本课堂互动过程不够丰富,只是简单进行了一次小组讨论,太过单调。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也并不积极,有些同学也没有能够真正的参与其中。
老师需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结合,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了解社会变革的含义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过于厚重尽管本堂课所讲述的内容非常重要,但总体而言还是感觉过于厚重、有些繁琐,学生难以完全掌握。
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度下降,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的影响。
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课堂气氛有些压抑在教学过程中,整体气氛略显单一,显得有些压抑。
虽然这是本学科内容所必须的一部分,但必须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缓和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兴趣。
综上所述,通过对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展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社会阶层和劳工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在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才可以在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课程标准】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会理性、科学地看待工业革命的成果。
2.领会文明生活的含义,感受文明生活的内涵,理解工业革命与我们现今所享受的文明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分析和材料的拓展,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形成。
结合对本课的学习清楚知道今天城市病及文明生活的由来。
2.通过思考、讨论、材料阅读,从而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全面了解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客观分析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认识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重点:工业化的影响。
难点:“工业化、城市化”等抽象、专业内容的理解;感受、理解现实工业革命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导入新课展示:伦敦图片设问:伦敦曾经是世界著名的“雾都”,你知道为什么吗?教师:现在的伦敦成功地治理了污染,基本告别了“雾都”形象,成为一座洁净的城市。
由伦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很多的变化。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探究新知1.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展示: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图(见课本P24)设问:从1801年-1911年,英、法、德、美四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预设: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制造产品,进而带动科学和农业的发展,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展示:马尔萨斯像人口增长快于生产增长,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人口增长到生活资料仅能维持人类生存的极限时,社会就出现饥馑、战争和疾病。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学生:阅读P23人物扫描,正确认识和评价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设问:阅读P24第一段正文,回答工业革命使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预设: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业劳动力人数超过农业劳动力人数;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 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出现的社会变化,包括三部分内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这些知识点比较零散,但彼此之间有一定联系。
例如,教师在讲述人口增长的影响时,可以指出:人口增长加快了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广大工人创造的社会财富被资本家攫取。
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工人却日益贫困,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
三、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革命给工业化国家带来的人口增长、劳动力结构变化、大众教育发展等影响;(史料实证)2.知道城市化的概念,了解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的加剧等问题;(历史解释)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唯物史观)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材料导入:出示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文段教师引导:同学们,查尔斯·狄更斯为什么会这样描述当时的时代?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双重性的影响呢?(二)新课讲授1.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1)人口增长:材料: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
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
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
——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变化:【问题探究】阅读图表及材料,说出工业革命前后劳动力结构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变化①:农业劳动力减少,工商业劳动者人数增加;➢变化②: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影响:①工人阶级队伍壮大;②为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创造了条件;③加速了工业化国家城市化的进程。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会理性、科学地看待工业革命的成果。
2、领会现代生活的含义,感受现代生活的内涵,理解工业革命与我们现今所享受的现代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
三、教学难点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界史的轮廓是“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了一片荒漠”。
两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什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人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
(二)探究新知多媒体展示材料:工业革命使有限的土地面积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刺激了欧洲人口在19世纪约为人增长。
从1800-1914年,欧洲人口由1.9亿发展到4.6亿;同期美国人口从500万增加到约1亿人。
与人口成长紧密相连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西方社会不断城市化。
在德国,1840年人口有10万左右的城市只有两个,到1910年则达48个。
英国1901年的人口统计表明,从事农业的人口只占工业企业雇佣的人口的20%左右。
美国在1915年有40%左右的人居住在工业地区。
问题:从材料中能找到哪些工业革命后的变化?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多媒体展示马尔萨斯图片师讲述人口增长的原因和代表国家。
多媒体展示“英国女工”图片。
师讲述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原因和代表国家。
过渡: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大众教育。
师讲述大众教育出现时间、原因、代表国家、产生过程和意义。
二、城市化多媒体出示19世纪英国城市图片师讲述城市化出现的时间、原因和代表国家。
多媒体出示图片,展示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的街道狭窄而拥挤,卫生条件极差,孩子们在垃圾堆上玩耍。
师讲述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师讲述工业革命后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的情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围绕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进行讲述,包括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工业化国家在战后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战后工业化国家的了解也有一定的程度。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深度和广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工业化国家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工业化国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教材内容。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问题。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后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
3.操练(15分钟)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分析工业化国家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6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等国家。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这些国家在战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些国家在社会变化中的具体表现和特点,以及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比较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特点。
2.难点: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以及学生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比较法:通过对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等国家的社会变化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分析其社会变化的具体情况。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后工业化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工业化国家?战后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等国家的社会变化情况,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课重点介绍欧美日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通过分析这些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让学生了解工业化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认识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
2.难点:分析工业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准备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二战后,西方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如经济繁荣、生活水平提高、科技发展等。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案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一、课标内容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二、教学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和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知道工业革命带来的人口、劳动力结构、教育城市生活的变化及带来的社会问题;认识工业革命的双重影响。
(重点、难点)三、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 1952年12月4日,伦敦城发生了一次世界上最为严重的“烟雾”事件:连续的浓雾将近一周不散,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陷入一片灰暗之中。
期间,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病而死亡。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雾都劫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件呢?2.讲授新课(1)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和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等基本史实。
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说出人口增长的表现与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说出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表现。
生: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从事工业、商业、手工业的人口增多。
【合作探究】3.阅读教材,说出教育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生:表现:●德国、法国最早建立国家教育体系;●英国、法国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影响: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合作探究】4.观察图片,说出英国城市人口有什么变化,并分析归纳其原因。
变化:从1750年农业人口占多数到1870年城市人口占大多数。
城市化进程明显。
原因: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导致人口增多。
【合作探究】5.阅读教材及相关史事,思考城市化会带来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后来改善了吗?问题:卫生条件、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规模过大,交通不便;就业困难,城市贫民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加大。
改善了【合作探究】6.阅读教材归纳工业化带来什么社会问题。
●社会矛盾激化资本家日益富裕、工人生活困难,矛盾激化●环境污染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李度一中陈海思
1 教学分析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革命后,英、法、美、德等国在人口数量和劳动力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了解大众教育出现的背景;了解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了解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观察图表《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了解从1801年到1911年,这四个国家的人口增长趋势,培养学生观察图表、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生活
中世纪或近代早期,人们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是马车、木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出行时可以坐火车。
中世纪或近代早期,人们主要生活在农村;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伦敦、巴黎、纽约等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阅读上述文字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些变化对人类是有益呢,还是有害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
1.阅读材料和教材,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17世纪人口增长缓慢,每年大约增长0.5%~1%。
在土地比较辽阔的地方,如北美的新英格兰和俄国,人口增长率要超过1%,但人口已经比较密集的地方,如在法国,则低于0.5%。
有的年份,死亡率超过出生率,造成了人口大幅度下降,比如遇有战争、瘟疫和饥荒的年代。
材料二:1750年以后,人口开始稳步增长,特别像英、法、北美、爱尔兰、意大利、俄国……欧洲人口在1750年时有1.4亿,到1780年时达1.88亿,1850年达2.66亿,几乎每半个世纪增加约40%。
设问1:为什么欧洲17世纪人口增长缓慢?
提示: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力落后,战争频繁,自然灾害不断,医疗卫生条件不好。
设问2:1750年以后,人口开始稳步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政治环境稳定、人口流动的增加、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等。
设问3:试着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提示: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人口增长也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商品销售市场。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
教师引导分析: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引起英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和1841年相比,187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占比下降到14%,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下降到31%,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上升到55%。
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阅读教材,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目标导学二:城市化
1.城市化定义:一般认为,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阅读教材图表《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的变化》和“相关史事”,说说城市化的表现是什么。
提示:城市人口增长
3.结合前面所学,分析城市人口增长的原因。
提示: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口的增长创造了条件。
机器的广泛使用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他们被城市生活吸引,进入城市,造成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4.阅读材料与教材“相关史事”和“知识拓展”,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人口的增给城市住房、交通等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1850年的巴黎道路狭窄、阴暗,建筑非常拥挤,到处都是贫民窟,公共卫生条件也很差,人口的死亡率很高。
整个市区只有两个公园,公共交通设施很少。
材料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工作是19世纪50年代在巴黎开始的……巴黎的改建工程推倒了许多旧的建筑,特别是铲除了许多贫民窟,拓宽展直了街道,街道两旁种植了树木……城市的供水统也进行了改建,巴黎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1870年开始,欧洲各城市纷纷效仿巴黎进行了改建。
设问:迅速的城市化产生了哪些城市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提示:城市照明、住房、交通和城市公共卫生方面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城市人口死亡率升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恶劣。
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法等国开展了改善城市环境的运动,铺设排污管道,发展公共交通,使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归纳总结:工业化初期,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
城市的环境很差。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目标导学三: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说说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
材料展示: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
设问: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广大工人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日益困苦,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总结:工业革命后,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他们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工人阶级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2.读教材和材料,说说工业革命出现的环境问题。
材料展示:近百年来,全世界已发生数十起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公害事件,如英国伦敦曾多次发生的煤烟型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湾的慢性甲基汞中毒(水俣病)和神通川流域的慢性镉中毒等。
近年来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还有: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Bhopal)市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毒气泄露事件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有数万人中毒,数千人死亡,并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1986年4月26日苏联的切尔诺贝利(现位于乌克兰)核电站爆炸事件,不仅对当代的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对后代和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10多年来因这次事故已造成约6000人死亡。
设问: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提示:自工业化以来就逐渐形成了环境污染问题,积弊深远;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等方面。
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类似亦可)
三、课堂总结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成为工业化强国。
伴随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欧洲国家大众教育兴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加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
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教师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采取了指导性的学案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历史教学观”,使有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素材积累】
1、冬天,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摘摘这广漠的荒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
2、抬眼望去,雨后,青山如黛,花木如洗,万物清新,青翠欲滴,绿意径直流淌摘心里,空气中夹杂着潮湿之气和泥土草木的混合气味,扑面而来,清新而湿热的气流迅疾钻入人的身体里。
脚下,雨水冲刷过的痕迹跃然眼前,泥土地上,湿湿的,软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