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赏析
《文心雕龙事类》原文、翻译及赏析

《文心雕龙事类》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文心雕龙事类》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事类》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八篇,论述诗文中引用有关事类的问题。
《文心雕龙》赏析

《文心雕龙》赏析《文心雕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著作,作者刘勰,共分为六十篇,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文论著作之一。
本文将针对其中的若干篇,进行赏析。
《文心雕龙·原道》《文心雕龙·原道》开篇第一句话堪称千古名言:“文章有三,故事、道义、群防。
”刘勰在此提出“三世”,分别是情事(故事)、思想(道义)和社会意义(群防),突出了文学作品的多重要素。
作者进一步指出,真正的好文章应该是“诈于情,深于思,远于事”,即在情节上精益求精,在思想上见微知著,在表达手法上富有感情和语言的艺术性。
《文心雕龙·章法》《文心雕龙·章法》是刘勰就文章部分而言言近前者,据说刘勰曾经在抄写《左传》时犯了很多错误,后来他结合自己的文字实践写下了这篇《章法》。
这篇文章首先重申了文章要有三个世界的论点,然后详细解释了“章法”这个概念。
他认为,文章的章法应该是“分而后合,合而有序”,这就是所谓的“定分以治,播文以合。
合章先收,正文后综”,也就是分章、合体、句读、顺序以及整体的安排要有序。
此外,《章法》中还提到了文学中的比喻和象征,比喻是用两个不同的事物来描述一个事物,而象征则是用一些符号来表示事物。
用比喻和象征来表达事物不仅丰富了表现力,还可以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
《文心雕龙·赏析》《文心雕龙·赏析》是对文学审美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作者精心打造的文学作品应当具备“势峰立”,“细节丰富”,“意境悠远”和“合乎人心”的特点。
其中“势峰立”是指必须要有某个好的点在文学作品中,在这个点上显示出来,就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细节丰富”是指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是准确、生动、情趣盎然的;“意境悠远”则表达了作品要具备深远的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感悟;最后,“合乎人心”则是指作品必须表达一种情感,让读者深恶痛绝、深感叹服甚至深有同感,这种暗示或者表达的情感应该表述得淋漓尽致令读者感到道理和深刻。
《文心雕龙·神思》译文及赏析

《⽂⼼雕龙·神思》译⽂及赏析原⽂:古⼈云∶“形在江海之上,⼼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吟咏之间,吐纳珠⽟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志⽓统其关键;物沿⽿⽬,⽽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通,则物⽆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
是以陶钧⽂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运⽄:此盖驭⽂之⾸术,谋篇之⼤端。
夫神思⽅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形。
登⼭则情满于⼭,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并驱矣。
⽅其搦翰,⽓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始。
何则?意翻空⽽易奇,⾔徵实⽽难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授于意,密则⽆际,疏则千⾥。
或理在⽅⼨⽽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思隔⼭河。
是以秉⼼养术,⽆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之禀才,迟速异分,⽂之制体,⼤⼩殊功。
相如含笔⽽腐毫,扬雄辍翰⽽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年,左思练都以⼀纪。
虽有巨⽂,亦思之缓也。
淮南崇朝⽽赋《骚》,枚皋应诏⽽成赋,⼦建援牍如⼝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 禹据案⽽制书,祢衡当⾷⽽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骏发之⼠,⼼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断;覃思之⼈,情饶歧路,鉴在虑后,研虑⽅定。
机敏故造次⽽成功,虑疑故愈久⽽致绩。
难易虽殊,并资博练。
若学浅⽽空迟,才疏⽽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是以临篇缀虑,必有⼆患∶理郁者苦贫,辞弱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为拯乱之药,博⽽能⼀,亦有助乎⼼⼒矣。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
⾄于思表纤旨,⽂外曲致,⾔所不追,笔固知⽌。
⾄精⽽后阐其妙,⾄变⽽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轮扁不能语⽄,其微矣乎!赞⽈∶神⽤象通,情变所孕。
文心雕龙熔裁第三十二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

文心雕龙熔裁第三十二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原文】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
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①。
立本有体,意或偏长;趋时无方②,辞或繁杂。
蹊要所司,职③在熔裁,櫽括情理,矫揉④文采也。
规范本体⑤谓之熔,剪截浮词⑥谓之裁。
裁则芜秽不生,熔则纲领昭⑦畅,譬绳墨之审分,斧斤之斫削矣⑧。
骈拇枝指,由侈于性;附赘悬疣,实侈于形⑨。
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
【注释】①“刚柔”二句:刚柔,刚健柔婉,指文章的风格体势。
本,根本,指文章的情感内容。
变通,变化。
趋时,追随时势,适应情况。
②方:定。
③职:主要。
④矫揉:把木料弯成车轮,这里指修辞剪裁。
矫,使曲的变直;揉,使直的变曲。
⑤规范本体:使本体合乎规范,即使情理和刚柔、体裁相配合。
本,性的刚柔;体,体裁风格。
⑥浮词:虚饰不实的文词。
⑦昭:明白。
⑧斤:斧子。
斫:砍削。
⑨“骈拇枝指”四句:《庄子·骈拇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悬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
”骈拇,脚的大拇指和二拇指相合连成一指。
枝指,手的大拇指旁生出一指,即六指。
侈,多余。
【译文】根据情理内容来谋篇布局,文采也就在其中了。
按照风格体势的刚健或柔婉来建立创作的根本要求,适应时代的演变来求变通。
确立文章的内容根本有一定的主体中心,但有时文意有些偏颇片面、多余过长,文辞语言适应时代没有定规,于是文辞有时繁芜有时杂乱。
关键在于做好熔意裁辞的工作。
熔裁,就是纠正文章的情理内容的缺点,矫正文章的语言文采的毛病。
规范好文章的本体内容叫做熔,剪截去文章的虚浮文辞叫做裁。
经过精心裁剪,文辞不再拖沓冗长;经过熔模规范,全篇的纲领才明白晓畅。
这好比在木材上用墨线来审查度量分辨曲直,用斧头来砍削使木料端正一样。
脚的大指与二指骈生和手上的歧指,是天生的多余;身体上长了肿瘤,是形体上的多余。
一篇文章中,一个意思前后重复,是意义上的多余;同一句话说了两次,是文辞上的多余。
【原文】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①,势必轻重。
刘勰的《文心雕龙》赏析

刘勰的《文心雕龙》赏析摘要】《文心雕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巨著,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传统,在中国美学和史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从历史与文学、为情造文的内容与形式关系、全面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等三个方面分析评价《文心雕龙》的写作成就。
【关键词】历史;为情造文;全面总结;创作经验【中图分类号】I20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646(2009)01-0072-01《文心雕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巨著,它吸收了前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优秀成果,集其大成,取其精华,融会贯通,不落俗套,富有独创,自成体系。
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传统,对后来文学理论批评具有奠基作用,因此在中国美学和史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文心雕龙》是刘勰的不朽巨著,研究作品离不开解读作者。
刘勰(466-520?)字彦和,祖籍东莒(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关于刘勰的身世,《梁书·刘勰传》有简略记载:“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
勰早孤,笃志好学。
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
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
天监初,起家奉朝请。
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
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
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
……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
……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
有赦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
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赦许之。
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
未期而卒。
”由此可知,刘勰少年早孤,虽家贫但笃志好学;依附当时著名的和尚僧佑十多年,博通佛教经典,参编整理佛经,积累丰富知识,曾是一代名人。
因此,梁以后不仅作过记室、参军等小官,还兼东宫通事舍人,深得太子萧统的器重。
晚年出家,带发修行,更名慧地,不久身亡。
刘勰的一生是孤独的一生;从文学创作角度讲也是充实的一生。
宇文所安《文心雕龙》译文赏析

sbtne ci) u s c (h 。然 而这 一理解 表达并不是一 成不 变的 , a h 在具 体 的语境 和话语 中 , 随着意 义的微妙变化 而变 化。如在“ 文质
彬 彬 , 后 君 子 ” 译 文 :O l w e f e e tw n adsb 然 的 “ ny hnri m n (e ) n — en u
ci) 为 准 确 的 表 达 了 其 内涵 。 下 面 看 宁 文 所 安 在 正 确 理 hh , 较 解 基 础 上 的 译 义 ( 逮 及 商 周 ,文 胜 其 质 ” : e ahd “ )Wh nir ce te
t y a t so a n he d n si fSh ng a d Cho e u,patr ng b c me g e trt 1 t ni e a r ae ha1 e
讨 沦 , 经 翻 译 当 中 更 有 “ 质之 争 ” 说。因此 , 确 理 解 二 佛 文 之 正
籍翻 译作 为巾西文论互释 的桥 梁 ,愈来愈受 到人仃 的重视 。 J 同时 , 现 许 多 文 论 家 , 若 愚 (a e.YLu 、 兆 杰 涌 刘 Jm s ..i) 黄 J
(i— i 9 n ) 余 宝 琳 ( a l e Y ) 杨 宪 益 ( ag Su kt og 、 1 P ui u 、 n Yn H i — ) 施 友 忠 ( icn m' n h s nY 、 e V ne t , gS i 以 及 宇 文 所 安 Y h u h) (tp e ) e ) 。 问 , 文所 安 集 1 心 力精 心 翻 译 、 Seh n( n 等 其 w 宁 2年 评 注 的 R aig hn s Ltrr T o gt 有 较 高 声 誉 , 书 edn snC i e i a hu h 享 i e ey 该 不仅 被 列 为 哈 佛 大 学 权 威 教 程 , 时 还 被 我 同 同 内 相 关 高 校 同
文心雕龙诗

文心雕龙诗《文心雕龙·赞诗才》文心自古妙难言,雕龙手段赋佳篇。
才思恰似江河水,汹涌奔腾向海天。
笔落惊神惊鬼处,韵成醉月醉星间。
诗林漫步寻真意,墨海扬帆岁月闲。
衍生注释:“文心”:这里指创作诗文的用心或者心思,是一种对文学创作核心精神的泛指。
“雕龙”原指细致入微、精巧如雕刻蛟龙般的文学创作方法,在诗里体现那种对诗歌的精雕细琢。
“才思”就是才华和思想,将其比作江河水,形容才思犹如江水滔滔,源源不断。
“笔落惊神惊鬼处”表示笔触落下能达到震撼鬼神的绝妙效果,是夸张地说写诗技艺的高超。
赏析:主题上,这首诗主要是对诗歌创作才华的赞扬。
情感充满着对诗才的倾慕与赞叹。
表现手法上,它运用了比喻、夸张和对仗。
诗的首联开篇点题,将文心与雕龙的概念提出,引出后文对诗才的描写。
颔联把才思比作江河是非常生动的比喻,让人们能形象地感觉到才思的不断涌流。
颈联的夸张,笔落惊鬼神、韵成醉星月,使得诗才的高超被渲染到极致。
尾联“诗林漫步”和“墨海扬帆”则有一种悠然自得探索诗境的感觉。
作者介绍:从这首诗来看,作者应该是一个对文学创作有深刻见解的人,有可能是一位研习文学多年的老学者或者是对古代文学典籍如《文心雕龙》有深入研读的人,自身也有很高的诗歌创作才华和艺术追求。
运用片段:例子一: 在一场诗歌研讨会上,有一个年轻人对诗歌创作感到迷茫,觉得自己缺乏足够的才情。
这时候一个老诗人就对他说:“孩子啊,写诗不能灰心。
你得相信自己的潜能啊,像古人说的‘才思恰似江河水,汹涌奔腾向海天’,只要坚持挖掘,总有一天会在诗坛大放异彩的。
”例子二: 在学校的文学社里,大家在讨论诗歌的魅力。
有个同学说:“我觉得真正厉害的诗歌总能给人以震撼。
”另一个同学马上附和:“没错,就像诗里说的‘笔落惊神惊鬼处,韵成醉月醉星间’,那种境界才是我们要追求的。
”例子三: 一个文学爱好者在书房里,对着一摞稿纸叹气,觉得自己在诗境里迷失了方向。
他的朋友进来看到后说:“老兄,别这么悲观嘛。
《文心雕龙·知音》赏析

《⽂⼼雕龙·知⾳》赏析知⾳第四⼗⼋【原⽂】知⾳其难哉!⾳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①,千载其⼀乎。
夫古来知⾳,多贱同⽽思古,所谓“⽇进前⽽不御,遥闻声⽽相思”也。
昔储说始出,⼦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②;既同时矣,则韩囚⽽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于班固傅毅,⽂在伯仲,⽽固嗤③毅云“下笔不能⾃休”。
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叹以为美谈④,季绪好诋诃,⽅之于⽥巴,意亦见矣。
故魏⽂称“⽂⼈相轻”,⾮虚谈也。
⾄如君卿唇⾆,⽽谬欲论⽂,乃称“史迁⑤著书,咨东⽅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彼实博徒,轻⾔负诮⑥,况乎⽂⼠,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贵古贱今者,⼆主是也;才实鸿懿,⽽崇⼰抑⑦⼈者,班曹是也;学不逮⽂,⽽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哉!【注释】①知⾳:这⾥泛指⽂学欣赏者、评论家,不论其正确与否。
②恨不同时:韩⾮的著作传到秦国,秦始皇读后感叹⾃⼰不能和此⼈同时,后来他⽤武⼒威胁韩国,得到了韩⾮。
⼜《汉书·司马相如传》载,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虚赋》感叹不能与此⼈同时,后来他得知《⼦虚赋》是当时⼈司马相如所作,⽴即召见了司马相如。
③嗤:讥笑。
④“敬礼”⼆句:敬礼,丁虞的字;润⾊,修改⽂章。
曹植《与杨德祖书》中说,丁虞请他修改⽂章并说:“后世还有谁能知道我,能够改订我的⽂章呢!”曹植称赞这是“美谈”。
⑤史迁:司马迁。
⑥诮:责怪,讥讽。
⑦抑:贬低。
【译⽂】知⾳多么困难啊!⾳乐实在难以理解,懂得⾳乐的⼈⼜实在难遇到,碰到知⾳的⼈,千年只有⼀次吧!从古以来的“知⾳”,⼤多看轻同时代的⼈⽽怀念古代的⼈,这就是所谓的“每天在⾯前不信⽤,⽼远听见名声便想念”啊!从前韩⾮的《储说》⽅才传播,司马相如的《⼦虚赋》刚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看了,都怨恨不能和作者同时。
后来知道同时相处了,结果韩⾮却被囚禁,⽽司马相如也遭轻贱待遇。
这岂不是明⽩地看出了对同时的⼈看轻吗?⾄于班固和傅毅,⽂章不相上下,然⽽班固却嗤笑傅毅说:“下笔便没完没了,不能⾃⼰休⽌。
文心雕龙夸饰原文及翻译赏析

文心雕龙夸饰原文及翻译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高中诗词、文言文集、古文杂谈、国学典籍、古文拼音、诗词赏析、古文作者、寓言诗词、小学诗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high school poetry, classical Chinese essays, ancient essays, Chinese classics, ancient pinyin, poetry appreciation, ancient writers, allegorical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poetry,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文心雕龙夸饰原文及翻译赏析《夸饰》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七篇,专论夸张手法的运用。
古诗文心雕龙全文翻译_文心雕龙作者及名句翻译赏析

古诗文心雕龙全文翻译_文心雕龙作者及名句翻译赏析《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着。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文心雕龙》分为“上、下”两编,每编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总序”等五部分。
其中总论5篇,论“文之枢纽”,打下理论基础;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及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探讨,也是全书精彩部分;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总序,说明了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文心雕龙》全书受《周易》二元哲学的影响很大。
《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批评的书,“体大而虑周”,全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一个是主张实用的“攡文必在纬军国”之落实文风。
刘勰把全部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所以本书的立论极为广泛。
《文心雕龙》文章列表:原道第一征圣第二宗经第三正纬第四辨骚第五明诗第六乐府第七诠赋第八颂赞第九祝盟第十铭箴第十一诔碑第十二哀吊第十三杂文第十四谐隐第十五史传第十六诸子第十七论说第十八诏策第十九檄移第二十封禅第二十一章表第二十二奏启第二十三议对第二十四书记第二十五神思第二十六体性第二十七风骨第二十八通变第二十九定势第三十情采第三十一熔裁第三十二声律第三十三章句第三十四丽辞第三十五比兴第三十六夸饰第三十七事类第三十八练字第三十九隐秀第四十指瑕第四十一养气第四十二附会第四十三总术第四十四时序第四十五物色第四十六才略第四十七知音第四十八程器第四十九序志第五十《文心雕龙》是刘勰在入定林寺的后期所写,是“齿在逾立”之年的作品,他曾帮助僧佑整理佛经,有学者认为《文心雕龙》多少有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关于刘勰《文心雕龙》作品赏析

《 文心雕龙 》 的时代 背景是一个社会思 想 极为开 放的年代 ,文 学创作 也极 其 的繁 荣。 东汉之后 , 我 国历史进入了大分裂 时期 , 各 民族之 间发生融合 , 各 种思想也 发生着 碰 撞 ,这一时期 的社会矛盾是非常复杂的 , 两 汉时期的 “ 独尊儒术 ”思想 开始受 到猛烈 的 冲击 ,佛教的思想开始盛行 ,同时道家 的思 想也 出现了复苏的趋势 ,“ 玄 ”学逐渐成 为 了全 国的社会思潮。文人 们冲破 了儒家倡 导 的 “ 原道 、征圣、宗 经”的文学观 的束缚 , 抛开汉儒死守章句、图解经义的作法 ,大胆 地抒写情性 ,反映现实,歌 咏 自 然。 随着文学创作的繁荣 , 大量 的文学作 品 出现 , 造成了文坛作 品良莠不齐的现象 ,这 就需要文学评价来进行鉴 赏和指导 。文艺批 评应运 而生 ,在众多 的文艺批评当 中, 并没 有统一 的准则 , 只是随作 者 自己本人 的好 恶 来 随意的进行评判 , 这就造 成了文 学批评 的 混乱状况 。为了澄清 当时的文学批评混乱 的
田野
( 重庆 南方翻译学院 国际商学院商务英语 系,重庆 4 0 1 1 2 0 )
在中外文艺理论界还有出现一部可以与之媲美的文学作品,它全面的总结了文学原理、问题、创作、批评等问题,其观点论述全面精辟,是文艺批评的权威之作。
本 文主要 阐述 了对 《 文・ 心雕龙》的作 品赏析,并且 ,详细的分析 了这部作品 中所体现出的佛 学思想 、儒学思想和创作论。 关键词 : 《 文心雕龙 》 ;佛学思想;传统文艺美学 ; 儒 家思想;作 品赏析 ;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代表之作它凝结了作者研究在中外文艺理论界还有出现一部可以与之媲美的文学作品它全面的总结了文学原理问题创作批评等问题其观点论述全面精辟是文艺批评的权威之作
宇文所安《文心雕龙》译文赏析

宇文所安《文心雕龙》译文赏析作者:朱军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8期摘要:宇文所安凭借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其文论译文历来成为西方高等学府汉学研究的教材,堪称经典。
然而,毕竟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过程,译者不仅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还要逾越文化的鸿沟。
文论翻译还牵涉到语内翻译的问题,情形更加复杂。
从狭义的翻译过程——理解与表达——两方面分析其译文,同时指出其可商榷之处。
关键词:宇文所安;《文心雕龙》;译文;赏析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209-02中国古典文论不仅是古代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而且还是古代文学家创作经验的结晶。
经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论已经形成独特的思维模式、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
随着文学世界化思潮的兴起,文论典籍翻译作为中西文论互释的桥梁,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同时,涌现出许多文论家,刘若愚(James.J.Y.Liu)、黄兆杰(Siu-kit 19ong)、余宝琳(Pauline Yu)、杨宪益(Yang Hsien-y)、施友忠(Vincent Yuchung Shih)以及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等。
其间,宇文所安集12年心力精心翻译、评注的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享有较高声誉,该书不仅被列为哈佛大学权威教程,同时还被我国国内相关高校选为专业教材(乐黛云,2002:5)。
宇文所安凭借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其文论译文历来成为西方高等学府汉学研究的教材,堪称经典。
然而,毕竟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过程,译者不仅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还要逾越文化的鸿沟。
一、理解透彻、深刻翻译是一种涉及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交际过程。
它不仅仅是代码的转换,而且是信息的传递。
翻译不仅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鸿沟。
因此,要保证意思的正确传递和交际的顺利进行,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理解工作。
文心雕龙文体论

文心雕龙文体论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体论著作,全书共分为六十篇,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心雕龙》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文心雕龙》的背景和意义1.1 背景:《文心雕龙》写作于南朝梁代,当时正值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经济困难。
此时,刘勰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识,致力于研究古代文学,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理论。
1.2 意义:《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最早系统阐述文学艺术理论的著作之一。
它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参考。
它对古代诗歌、散文、辞章等多种文体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文心雕龙》的结构和内容2.1 结构:《文心雕龙》共分为六十篇,分为三编。
第一编主要讨论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第二编主要探讨诗歌、辞章和散文的写作技巧,第三编主要研究古代文学名篇。
2.2 内容:《文心雕龙》全书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了古代文学的方方面面。
其中包括对诗歌、辞章、散文等各种文体的定义和分类,对创作技巧和艺术手法的探讨,以及对古代名篇的赏析和评价等。
三、《文心雕龙》的核心观点和理论3.1 文章分类理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四体”说,即诗、赋、辞、章四种不同的文章体裁。
他认为每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3.2 修辞手法理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细讨论了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象”、“喻”、“比”、“夸”等多种修辞手法,并阐述了它们的用法和效果。
3.3 情感表达理论:刘勰认为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他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以意为主”、“以情为本”的观点。
他强调了作家要通过恰当的语言和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打动读者的心灵。
四、《文心雕龙》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4.1 文体分类影响:《文心雕龙》中提出的“四体”说成为后来古代文学研究和创作的重要参考,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心雕龙》赏析之:鉴赏与批评的“六观”法

《文心雕龙》赏析之:鉴赏与批评的“六观”法评价文学作品不易,指导赏鉴不易,建立批评的标准,以指导文学批评更不易。
赏鉴式的批评者容易被蒙蔽。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赏鉴之难:或“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或“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或“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
有这类毛病的人不仅有一般文人,举例中有班固曹植这样的出色作家,甚至还有秦皇汉武。
原因是偏见导致的片面性。
刘勰说:“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醖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为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
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文心雕龙·知音》)那么就没有办法立个标准使批评准的有依么?刘氏的回答是肯定的。
他首先指出要正确地批评文学作品,必须真正了解文学作品。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刘勰说的这个“识照”即认识能力,其实多数人都能具备,只要能放弃偏见。
因为,偏见往往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怎么运用这“识照”于文学批评呢?刘勰提出了“六观”的方法:“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这就不仅是鉴赏,而是进到判断,这样的批评还从方法上用于对文学批评的批评。
但还不够,还没有完全做到“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刘勰又提出一方面要“弥纶群言”,对局部的散漫的作品和文论有一个概括,形成纲领;一方面又要“擘肌分理”、分析入微,使文论“唯务折衷”,尽可能恰当、精确。
刘勰这样说,也这样做,使他的《文心雕龙》成为当时文论集大成者,并以其条理绵密、思想深邃成为泽被后世的文学批评伟著。
教育教学 《文心雕龙·原道》赏析

《文心雕龙•原道》赏析《文心雕龙•原道》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篇文学理论著作,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
该篇主要探讨了文学的本质、文学的规律以及文学的教化作用。
以下是本文的赏析:一、文学的本质在《原道》中,刘勰首先提出了“文”的概念,他认为“文”是自然界的符号,是宇宙万物本质的体现。
他认为,“文”是宇宙万物之根本,是自然界的纹理,是事物内在规律的表现。
这种“文”的概念,既包含了自然界的规律,也包含了人类社会的文化。
在提出“文”的概念之后,刘勰进一步探讨了文学的本质。
他认为,文学是人类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人类情感、思想、信仰等内在精神世界的反映。
他强调了文学的内在性和精神性,认为文学是人类心灵的表现,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二、文学的规律在探讨了文学的本质之后,刘勰进一步分析了文学的规律。
他认为,文学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他提出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的观点,即文学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此外,刘勰还提出了“六义”的观点,即“风、赋、比、兴、雅、颂”,这六义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是诗歌创作的基本法则。
他认为,这六义是诗歌创作的规律,是诗歌创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文学的教化作用在《原道》中,刘勰还强调了文学的教化作用。
他认为,文学是人类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人类良好品德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他提出了“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观点,即文学是传承圣人之道的重要手段,是通过文字来传达圣人之道的重要途径。
同时,刘勰还强调了文学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反,低俗的文学作品则会败坏社会风气,引发社会问题。
因此,他主张文学家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以优秀的作品来引导社会风气。
总之,《文心雕龙•原道》是一篇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学理论著作。
它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文学的本质、规律和教化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心雕龙章表第二十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文心雕龙章表第二十二》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文心雕龙章表第二十二》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章表》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二篇,论述章、表两种相近的文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赏析《文心雕龙》是一部空前绝后的文艺理论巨著。
至今中外文艺理论界还没有哪一部著作可以与之媲美。
它全面总结和阐释了文学原理、文体、创作、批评等问题,“体大而虑周”,论述精辟,是中国文艺批评最权威的典范论著。
目前,专事研究其理论体系的“龙学”正日益兴盛。
南朝中兴元年(公元501年)的一天,梁武帝的开国元勋、当时的文坛领袖沈约坐车从大街上经过。
一个身背包袱、货郎打扮的中年人冲开护卫,挡住车驾,献上一部书稿。
沈约带回阅读后,为之赞不绝口,把它“常陈诸几案”。
在沈约的推荐下,这部书很快流传开来。
它,就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空前绝后的文学原理性的经典巨著《文心雕龙》。
拦车人就是它的作者,文艺理论大师刘勰。
刘勰(约公元465一约公元532),字彦和。
祖籍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齐王刘肥的后裔。
他的父亲刘尚,做过南齐的越骑校尉。
但刘尚早逝,家道中落。
到刘勰20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去世了,他的境遇也就日渐艰难。
但他“笃志好学”,遍览群书。
在《文心雕龙·程器》中,他谈到自己的理想:“君子藏器,待时而动。
……用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
”可以看出,刘勰深受儒家“用世”思想的影响,立志先“修身”,然后“治国平天下”。
母亲死后,刘勰守孝三年,便离开家乡去都城建业谋求出路。
但因贫寒无名,没有人举荐,怏怏而返。
不久,他便师从僧佑,到浮莱山定林寺协助僧佑整理佛教藏经。
僧佑是南朝有名的博学高憎,曾编撰过《弘明集》。
刘勰深受僧佑的影响。
他终生未娶的生活经历和在《文心雕龙》中他对一些概念的阐释,都打上了明显的佛学烙印。
除佛学外,僧佑还精通儒家经籍,并且藏书丰富。
刘勰在定林寺的十几年中,阅读了大量儒家经典和古今文学作品,为他著述《文心雕龙》奠定了雄厚的学识基础。
刘勰著述《文心雕龙》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他生活在一个社会思想极为开放,文学创作极为繁荣的时代。
东汉以后,中国进入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分裂、大动乱、大融合的时期。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复杂,两汉“独尊儒术”的思想受到极大的冲击。
佛教开始传人并很快盛行,道家思想以蓬勃之势复苏,“谈玄”和向大自然寻求生命真谛的思想成为席卷全国的社会思潮。
哲学逻辑思想的大解放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人们冲破了儒家倡导的“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观的束缚,抛开汉儒死守章句、图解经义的作法,大胆地抒写情性,反映现实,歌咏自然。
自三曹等百余名作家的积极写作,开创了“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的建安文学之后,一直到南北朝,诗文创作长盛不衰。
这时期,朝廷也开始承认文学的独立地位,封建帝王和大批士族官僚也加入了创作的行列。
魏文帝曹丕就是大家熟知的文学家,他不仅创作了大量诗文,而且还写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典论·论文》。
宋文帝时设置了专门的文学机构“文学馆”,与原有的儒、道、史三馆并列。
宋明帝时设总明观,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
由于几代帝王的爱好和提倡,南朝连初识字的儿童都拼命地做起诗来。
士族文人中甚至出现了“家家有制,人人有集”的盛况。
文学创作的繁荣,大量作品的产生,不免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这就需要文学批评去进行鉴赏和甄别,来指导创作和引导阅读。
一些知识分子就着手品评诗文的工作,大量文艺批评论著应运而生。
然而,由于此时旧的文学观刚刚被打破,新的文学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在当时的文艺批评中,虽然也有《文章流别论》这样的佳作,但更多的评论著作则没有准则,只是各随好恶地任意立论,造成文学批评中的高下颠倒,黑白不分的混乱状况。
为了澄清当时文学批评中的混乱局面,使文学批评真正起到指导创作、引导阅读的作用,社会迫切需要“批评的批评”——科学的、权威性的文艺理论体系的产生。
刘勰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萌发了写作《文心雕龙》的宏愿的。
从30岁左右开始,他发愤著述,经过五、六年的苦心孤诣地努力,这部文艺批评的扛鼎之作终于诞生了。
刘勰也随着这部伟大著作的传播而名扬四海。
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刘勰被朝廷启用,授予奉朝请等职务,后来又在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担任了东宫通事舍人,与昭明太子结为忘年之交,参与了《昭明文选》的编选工作。
大通三年(公元531年)四月,昭明太子死后,刘勰奉敕与沙门慧震上定林寺撰经,经成后,他就弃官为僧,法名慧地,一年后去世。
除《文心雕龙》外,刘勰的著作现存的还有《灭惑论》和《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两种。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原理性的理论专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块不朽的丰碑。
《文心雕龙》这个书名的含义是,“文心”指写文章的用心,“雕龙”是指要把文章写得如雕绘龙纹一样精美。
全书37000多字,分为50篇。
今本的《文心雕龙》分10卷,上下两部,每部25篇,每篇又系以赞。
从论述的内容上划分,大致上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五篇,是作者自称的“文之枢纽”,也就是本书的总论,主要阐明白己所建立的文学批评体系的根本原则。
《原道》篇提出写作最根本的是要表现“自然之道”,也就是说文学创作必须由事物的本质意义出发,不能以文害志,以文害物。
刘勰这样强调“道”,也是为了反对六朝文学创作中过分雕琢而违反自然美的不良倾向。
《征圣》和《宗经》二篇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概括了写文章要“衔华佩实”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是文体论。
包括《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讳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招策》、《檄移》、《封弹》、《章表》、《奏启》、《议对》、《书记》20篇。
这部分从“原始本末”、“释名章义”、“选文定篇”和“敷理举统”四个方面,论述了35种文体的源流和特征,将文章分为“文”和“笔”两大类,解释其文体名称和意义,并列举以往的作家的创作,评论其作品,概括出每一种文体的特征和写作要领。
这一部分是从感性材料上进行分析,为后文进一步进行理论阐述打下了基础。
第三部分是创作论。
包括《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镕裁》、《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炼字》、《隐秀》、《指瑕》、《养气》、《附会》、《总述》、《事类》19篇。
这之后的《时序》和《物色》两篇虽然包含了文艺批评的内容,但也有关于创作的论述。
这21篇是作者所称“割情辞采”的内容,是对总论中提出的“衔华佩实”的文学总体要求的具体论述。
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的构思、艺术风格、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文学的继承与革新、文学创作中的具体的艺术技巧(如声律、比兴、夸张等艺术手法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述。
这—部分是《文心雕龙》对文学创作指导意义最大的一部分。
第四部分是文艺批评论。
包括《才略》、《知音》、《程器》3篇、其中《知音》是专门论述文艺批评方法论的,指出批评的方法是要通过作品的文辞来考查其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探求文章所用的体裁、文辞、结构等是否能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才略》和《程器》两篇,论述了作家的文才和品德,讨论创作主体(作家)与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主体批评。
最后一篇《序志》是作者交代写作动机和目的的篇目.篇中还概括了全书内容和写作时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类似于“跋”。
以上是对《文心雕龙》概貌的介绍。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书中论述的几个重要的论题。
关于创作论1、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刘勰认为,作家的创作源于客观事物的感发和观照,“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强调时代的变化决定文学的发展,“文变染采世情,兴废系于时序”。
他还结合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化、风尚的发展过程,系统地分析了文学盛衰的原因,总结了三百多年的创作实际和近二百位作家的创作经验,阐明了历代文风先后继承与变革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强调作家创作时决不能忽视对自然的感悟和体验,也不能离开生活实际,闭门造车。
同样,批评也不能抛开历史背景,片面地分析艺术特色。
可以说,这种文学史观的建立,是《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发展的一大贡献。
2、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在《情采》篇中,他大力提倡“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强调文学创作要以“述志为本”,创作的目的是表达思想感情。
作品中,内容是第一位的,如果“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但是根据“自然之道”的原则,又要“言必有采”。
他认为思想意义必须通过形、声、情三者的中介,才能酣畅充分地表现出来。
他指出:“情(思想意义)者文之经,辞(文采技巧)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此文之本源也。
”形象地阐明了形式由内容必然转化而来,又将内容包涵在内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关系。
3、作品的风格论。
《体性》、《风骨》等篇,论述了文学风格问题。
在《体性》篇中,刘勰指明文学作品风格的形式与作家气质有密切的关系:“各师本心,其异如面。
”篇名中的“体”是指作品的风格,“性”是作家的气质。
他认为,作家的内质决定其艺术创作中的艺术个性,反映到作品中就形成了艺术风格。
文中他进一步论述了作家艺术个性的形成由“才”、“气”、“学”、“习”四种因素起作用,由于每个作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因而他们的作品也风格各异。
这四者,前两者是作者的先天秉赋,后两者是后天修养。
指明作家要创作山有风格特色的佳作,必须在加强修养上下功夫,而不能刻意求异,生硬地在—些小技巧上下功夫,追求所谓的“风格”。
4、艺术构思论。
构思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环节。
刘勰把艺术构思分为形象映照和想象虚构两个阶段。
在《神思》中,他形象地描绘了艺术构思从观察到艺术创作的心物交融的全过程:“物以貌求,心以理应”,事物以其形貌影响到作者,作者心理上得到感悟,于是便“神与物游”。
这种心与物的结合,并不只局限于直观的、现实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经过提炼加工,得到理性的内涵。
然后作家还要联想,既可以“思接千载”、又可以“视通万里”,把眼前的事物、悟出的理性与联想到的事物融合后,再“规矩虚位,刻镂无形”,把那些本来比较抽象的思想、意义融入到现实与联想融合而成的物象之中,完成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