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的几种构造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1.绪论1.构造变形的场的基本类型:伸展构造,压缩构造,升降构造,走滑构造,滑动构造,旋转构造。
(伸、缩、升降、减、滑、旋)。
2.朱志澄将构造层次分为:表构造层次、浅构造层次、中构造层次、深构造层次。
其中表、浅构造层次为脆性破裂域,中深构造层次为塑形流变域。
2.沉积岩岩层构造1.构造的类型、成因、规模、和形态千差万别,但是从几何学看,基本可以归纳为: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
2.面状构造的三大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1)走向:1.走向线: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2.走向: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相差180°)(2)倾向:1.倾斜线: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
2.倾向:倾斜线(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
(3)倾角: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角。
(4)视倾斜线: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
(5)视倾角(假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真倾角总是大于假倾角)3.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1)原生构造:沉积、成岩过程中所形成的构造。
(2)次生构造:成岩之后,遭受地质作用变化后的构造。
(3)层理:由于岩石成分、构造和颜色的突变或者渐变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4.原生构造鉴定岩层的顶低面(1)递变层理(韵律层理、粒序层理)递变层理的特点是:在一个单层中,从底面到顶面粒度由粗到细。
(下粗上细)(2)层面暴露标志:泥裂、雨痕泥裂:在剖面上呈“V”字型,开口示顶、尖端示底。
雨痕:凹面示顶,凸面示底。
5.倾斜岩层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交切关系,并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在经过山脊和河谷时,均呈“V”字形态展布,即“V”字形法则。
相反相同(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相同相反(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反向弯曲。
)相同相同(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
地质构造的四种类型

地质构造的四种类型
1.折叠构造:是指由于地壳中岩石层次的不同,受到水平方向的挤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构造变形,其共同特征是岩层弯曲和形成凸起和凹陷。
常见的折叠构造有地皮褶皱和背斜。
2. 断层构造:是指地球表面或地壳内断层面上的岩石产生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现象,其形成原因是地壳应力的作用。
断层构造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三种类型。
3. 岩浆构造:是指地球表面或地壳内存在的岩浆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构造形态。
岩浆构造主要包括火山、岩浆脉、熔岩台地、地堑等。
4. 活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或地壳内因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各种构造形态。
活动构造包括地震、地质构造变形、地壳运动、地壳下降等。
以上四种类型的地质构造在地球历史和地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 1 -。
地质构造的三种基本类型

地质构造的三种基本类型
三种基本类型
地质构造是指岩石组成的地质构造特征,包括断层、构造带、构造体、构造体联合体等。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主要有:线性构造、圆形构造和表面构造。
一、线性构造
线性构造是指由断层、断裂、褶皱、块状构造以及块体系等形成的,呈现出线性状的地质构造。
线性构造可以变更地层,影响地质的年龄,改变地表地貌,影响构造上的矿物成分,可以引起山谷、缝等地貌景观。
二、圆形构造
圆形构造是指由旋转变形和热演化变形形成的,呈现圆形状的地质构造,如拱形、圆形、扇形。
圆形构造可以影响地质的年龄,影响地表地型,可以影响构造上的矿物成份,也可以引起山洞、穴等地貌景观。
三、表面构造
表面构造是指冲刷、侵蚀、晶质腐蚀、风化等,形成的表面构造,包括地形特征和地貌景观特征,如山间山谷、悬崖峭壁、河谷湖泊、背山和海岸等。
表面构造可以影响地质的年代,影响地表地貌,也可以引起山洞、湖泊、海滩等地貌景观。
- 1 -。
构造地质学基础知识点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
层理:沉积岩中最普遍的一种原生构造,是通过岩石的成分、结构和颜色等特征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开的一种成层构造。
三种基本层理: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
(还有过渡类与特殊类的层理,如斜波状层理。
面向:指成层岩层顶面法线所指的方向,即成层岩系中岩层由老变新的方向。
产状:出产地点的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方向与状态。
基本产状分为面状构造与线状构造。
面状构造有层理、节理、断层等。
线状构造包括所有呈线状习性的构造和各种平面的交线,如褶皱枢纽、轴迹和线理等。
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面状构造表示方式:(1)象限角表示法:走向∠倾角,例如走向北东60゜,倾向150゜、倾角40゜,写成N60゜E∠SE40゜.( 2 )方位角表示法:用倾向方位角∠倾角表示。
如330゜∠35゜(NW30゜∠35゜),表示倾向是(从正磁北顺时针测量的方位角)330゜,倾角为35゜.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倾伏向和倾伏角或用其所在平面的侧伏角和侧伏向来表示。
水平岩层: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基本都相同的岩层,也叫水平构造,水平岩层是未经构造运动的岩层,保留着原始状态。
沉积岩形成时由于地形起伏而造成的倾斜状态叫原始倾斜。
水平岩层的出露特征:(1)在地质地形图上,水平岩层的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水平岩层的出露和分布状态完全受地形控制。
(2)水平岩层的成岩顺序为上新下老。
(3)水平岩层的厚度就是该岩层顶、底面的标高差。
(4)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露头宽度取决与地面坡度与岩层厚度。
倾斜岩层:由于地壳运动,原始水平的岩层发生构造变动,形成的岩层。
倾斜岩层的出露特征:(1)当地形和岩层产状不变时,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
厚宽薄窄(2)当地形和厚度不变时,露头宽度取决与岩层倾角。
角小出露大,角大出露小。
直立岩层露头宽度最小,近于或等于岩层的真厚度时受地形的影响。
(3)岩层产状和厚度不变时,露头宽度取决于地形、坡度和坡向。
构造地质学复习笔记

绪论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尺度的分类:一般分为巨型构造、大型构造、中型构造、小型构造、微型构造、超微型构造。
构造变形场可概括为六中:伸展构造、压缩构造、升降构造、走滑构造、滑动构造、旋转构造。
伸展构造:是水平拉什形成的构造,或垂向隆起导生的水平拉伸形成的构造。
压缩构造:是水平挤压形成的构造。
升降构造:是岩石圈或地幔物质垂向运动体现,表现为地壳的上升和下降,区域性的隆起和坳陷。
走滑构造:是顺直立剪切面水平方向滑动或位移形成的构造。
直立剪切面可以是区域剪切扭动形成的走滑断层,也可以是区域压缩引起的两组交叉走滑断裂。
滑动构造:滑动构造主要是重力失稳引起的重力滑动构造,也包括某些大型平缓正断层。
旋转构造:是指陆块绕轴转动形成的构造。
岩石圈可分为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
大陆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地壳可分为上地壳、中地壳和下地壳。
上地壳又分为由沉积岩、火山岩和相应中、浅变质岩组成的盖层及结晶基底,后者包含花岗岩类侵入岩和片麻岩、结晶片岩等。
中地壳主要是闪长岩类岩石及物性上相近的片麻岩和部分片岩。
下地壳主要是玄武质的辉长岩类及相应的变质岩等岩石。
根据深度变化引起岩石物性物态的变化将构造层次划分为:表构造层次、浅构造层次、中构造层次和深构造层次。
构造观:是指对全球构造和岩石圈构造的总体结构、形成和演化、铸成构造的构造运动性质和动力来源的基本认识和观点。
构造叠加:指已变形的构造又再次变形而产生的复合现象。
构造置换:是岩石中的一种构造在后期变形中或通过递进变形过程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现象。
构造继承:如果前期构造控制或影响了后期构造的形成和发展,后期构造保留了前期构造的某些主要特点,即为构造继承。
构造新生的两重含义:1、后期构造不受前期构造的影响或制约,形成一套在方位、几何形态、类型和样式上完全不同的构造;2、后期构造改造并使前期构造的一部分或全部卷入到后期构造之中,形成一套完全服从后期变形的全新构造。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地质构造是指地球上不同地质单元之间的形成、演化和相互作用。
地球上存在着多种类型的地质构造,其中一些基本类型包括:
1.褶皱构造:褶皱是由地壳板块的挤压而形成的地质结构。
在褶皱带,地层被挤压形成褶皱,通常出现在大型山脉的形成过程中。
2.断裂构造:断裂是地壳中由于应力而发生的裂隙或断开,导致地层的相对运动。
断裂带可以形成断层、裂隙或者地震。
在板块边界和地震带,断裂构造很常见。
3.地块构造:地块是相对较大的地壳块,它们的边界通常由断裂或褶皱形成。
地块构造是地球表面上不同地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和交互作用。
4.火山构造:火山构造是由地壳中岩浆的喷发而形成的地质结构。
火山口、熔岩流和火山锥都是火山构造的典型特征。
5.地溃塌和沉陷:由于地下溶解、岩层坍塌或地下矿物资源开采而导致的地表沉陷,形成地溃塌和沉陷构造。
6.板块边界:地球的外部是由若干个板块组成的,它们在板块边界相互作用。
板块边界分为三种主要类型:边界、拓展边界和转换边界。
7.盆地和拗陷:盆地是由于地壳的沉降而形成的凹陷区域,拗陷则是由于地壳的伸展而形成的地质结构。
这两者都可能是沉积盆地,收集了沉积物。
8.隆起:隆起是地壳中区域性上升形成的地质结构,可能是由于岩石的加厚或地壳的隆升而产生。
这些地质构造类型之间相互关联,通过时间演化和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地球的地貌和地壳结构。
地质构造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演化、资源分布、地震和火山活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常见地质构造类型分类,识别和描述

常见地质构造类型分类,识别和描述:
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的各种地形和地貌,反映了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力学和化学过程。
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1.水平构造:这种构造的原始产状是水平的,表现为先沉积的老岩层在下,后沉积的
新岩层在上,岩层层面在较大范围内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的状态。
2.单斜构造:这是指原来水平的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后,产状发生变动,形成
单一倾斜的状态。
3.倾斜构造:这是指岩层层面在较大范围内向同一个方向倾斜,表现为顺倾斜方向岩
层逐渐变新。
4.褶皱构造:这是指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后,发生弯曲变形的现象,包括背斜
和向斜两种基本类型。
5.断层构造:这是指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后,发生断裂错动的现象,包括正断
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等类型。
识别和描述地质构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岩层的产状,即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以及岩层的变形特征。
2.分析岩层的层序和相对年代关系,了解岩层的形成顺序和地壳运动的过程。
3.注意观察岩层的颜色、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岩层的形成
环境和过程。
4.结合地质图、地层柱状图、剖面图等资料,全面了解地质构造的特征和发展过程。
构造地质学-喷出岩体的构造

5、柱状节理
一般垂直于熔岩的流动层面,主要 发育于产状平缓的火山岩内。柱状 节理的横截面通常呈六边形。柱状 节理的形成与熔岩冷凝收缩有关。 因此,柱状节理面垂直于火山岩的 冷凝面。
三、岩浆岩体的次生构造
岩浆岩体形成后,由于地壳运动或区域应力作用,岩 浆岩体发生变形,形成新的构造,称之为变形构造。
岩体形成后,受构造运动影响,同样可以形成大量的各种构造,
并改变原有构造。因此,注意岩体
特征、性质和形成机
制的研究;以及规模较大的次生断裂的研究。
①切割或错开原生构造及岩体相带;
②常伴有动力变质作用的发生,形成某些新生应力变质矿物和构 造岩带,在岩体内呈线(带)状分布,并延伸到围岩中;
③岩脉呈有规律的定向分布也指示次生断裂的存在。
岩体形成后的变形是围岩和岩体一起发生的褶皱和断 层,它们由岩体内的流面、流线,面理及岩等的弯曲 或错开显示出来,其特征和研究方法与在沉积岩和变 质岩中的研究方法相似。由于侵入岩体的岩性均一, 缺少像沉积岩那样的成层性,故在识别岩体中的褶皱 时,不能称作背斜和向斜,应称为背形和向形。
岩பைடு நூலகம்次生构造的研究
二、喷出岩体的构造
1、流纹构造 2、流面和流线 3、绳状构造 4、枕状构造 5、柱状节理
1、流纹构造
(1)、流纹构造是由不同颜色的矿物、拉长的气孔或结 晶的不均匀性所显示出的条纹,常见于中、酸性熔岩中 (2)、它的形成主要与上、下层岩溶差异流动造成顺熔 岩流动的剪切作用有关 (3)、流纹构造只能指示熔岩流动面的位置,但不能指 示熔岩流动的方向
4、枕状构造
常见于海底喷发的基性熔岩中,单个岩枕的底面 较平或微向上凹,顶面上凸,形如枕头,故称枕 状构造。枕状构造表面常形成玻璃质薄壳,中心 部分结晶较好,边缘常见放射状微晶及气孔带。 断面具放射状或同心圆状龟裂。如果几层岩枕相 叠,则上层岩枕的底面形态为下层岩枕顶面形态 的铸型。因此,枕状构造岩层分布的现象可以作 为指示熔岩层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地质学的几种构造论文提要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地壳(主要是表层)地质构造的学科。
地质构造是由诸种内、外力地质作用导致岩石变形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岩石的褶皱、断裂、劈理以及其它面状、线状构造等。
构造地质的具体研究内容是:用各种方法对地质构造进行观测、描述、综合分析;建立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系统分类及表示方法;分析他们的形成方式和条件;查明它们的生成次序及空间组合规律;以及进一步探讨形成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向、方式和动力来源等。
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小之别、大可到几百、几千公里甚至是全球规模;小到需要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
近30多年来,国内外构造地质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
由于学科间相互渗透、新技术方法的广泛使用、地球物理方法的普及、电子显微镜的应用等,使构造地质研究的范围更广阔、更深邃、更细微。
正文一、地壳运动(一)地壳运动的概念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作为地球表层的地壳也不例外,它除了随同地球一起自转和围绕太阳公转外,地壳内部的一部分相对另一部分也回发生普遍的运动。
象这种由来自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地壳物质变形、变位的运动叫地壳运动。
图1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短暂迅猛,能被人们察觉到,也有的是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中,缓慢运动。
比如地震、火山爆发是一种短暂、猛烈、快速的地壳运动,很容易被人们觉察。
如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是华北地区300年来最大的地震,影响最严重的唐山市区,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遭到了破坏,地面产生了大量裂缝,其中,最长的一条长达8 km。
如图1所示。
(二)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是指由地球内力引起的地壳内部物质缓慢变化的机械运动。
它使地球表面海陆发生变化,并使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各种的形态。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这种运动使地壳受到挤压、拉伸或平移甚至旋转。
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地壳上升或下降。
主要引起海洋和陆地的变化,地势高低的改变。
地壳运动使沉积岩层发生弯曲,产生裂缝、断裂,并留下永久形迹,这样就形成了地质构造。
所谓地质构造就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和变位的形迹(结果)。
地壳运动是形成地质构造的原因,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二、褶曲构造褶曲是指地壳中成层岩石弯曲变异现象,是最常见的一种构造类型。
在地壳中的岩层,最初的产状多数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
它们在以后的地质历史时期里,都会受到地壳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产状常常被改变。
有的发生弯曲,有的破裂甚至断开。
岩层的弯曲称做褶曲构造。
(一)褶皱要素褶皱要素主要有:1.核部泛指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
当剥蚀后,常把出露在地面的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简称核。
2.翼部系指褶皱核部两侧的地层,简称翼。
在横剖面(或横截面)上,构成两翼的同一褶皱面的拐点的切线的夹角,亦即两翼之间的最小夹角称为“翼间角”。
3.转折端系指从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部分。
在横剖面上,转折端常呈孤线形,但有时也可以是一个点或直线。
4.褶轴又称褶皱轴线或轴。
对圆柱状褶皱而言,是指一条平行其自身移动能描绘出褶皱面(S)弯曲形态的直线,该直线称为褶轴。
5.枢纽在褶皱的各个横剖面上,同一褶皱面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叫做枢纽。
枢纽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可以是水平线,也可以是倾斜线。
6.轴面是一个褶皱内各相邻褶皱面上的枢纽联成的面,故又称枢纽如果褶皱两翼地层倾角基本一致,或两翼厚度基本不变,则可以把轴面看成是翼间角的平分面,或者是大致平分褶皱两翼的对称面。
轴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
轴面产状和任何构造面产状一样,是用其走向、倾向和倾角来确定的。
7.轴迹轴面与地面或任一平面的交线。
8.脊、脊线、脊面和槽、槽线、槽面背斜或背形的同一褶皱面的各横剖面上的最高点为“脊”,它们的联线称为脊线;向斜或向形的同一褶皱面的各横剖面上的最低点为“槽”,它们的联线称为槽线。
若干相邻褶皱面上的脊线或槽线联成的面,分别称为脊面和槽面。
9.脊迹和槽迹脊面或槽面与地面或任意平面的交线。
图2 褶皱要素三、断裂构造地壳中岩石(岩层或岩体),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况下容易产生断裂和错动,总称为断裂构造。
它和褶皱构造一样,是地壳中普遍发育的基本构造形式之一。
除去地壳表层普遍发育的各种断裂构造外,还存在许多不同规模、不同深度的断裂系统,甚至把岩石圈分割成许多板块。
这里所讲的断裂构造主要指大陆壳上常见的构造。
通常根据断裂岩块相对位移的程度,把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一)节理几乎在所有岩石中都可看到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的裂隙,它的专门术语叫节理。
节理即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发生或没有明显发生位移的断裂构造。
节理的长度、密度相差很悬殊,有的可延伸几米、几十米,有的只有几厘米;有的密度很大,有的则比较稀疏。
沿着节理劈开的面称节理面。
节理面的产状和岩层的产状一样,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表示。
节理常与断层或褶曲相伴生,它们是在统一构造作用下形成的有规律的组合。
按照成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非构造节理,另一是构造节理。
1.非构造节理指岩石在外力地质作用下,如风化、山崩、地滑、岩溶塌陷、冰川活动以及人工爆破等作用所产生的节理。
这类节理常分布于地表浅部的岩石中,节理的几何规律性较差,一般没有矿化现象,但这些风化裂隙等常形成地下水运移的通道,或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储水层;风化破碎带对于工程建设有很大影响。
在非构造节理中还包括岩石在成岩过程中所形成的节理,即所谓原生节理。
例如:(1)侵入岩体中的节理岩浆侵入围岩,随着岩浆的冷却常形成有规律性的节理。
它们主要分布于岩浆侵入体的顶部和边缘部分。
其形成主要与岩浆的冷却和收缩有关。
岩浆体冷却收缩是从上而下,从外及内,从边缘到中心缓慢进行的,因此在岩体内容易形成平行于接触面的节理;同时当岩体外部冷凝后,而内部仍在流动,这流动部分和冷凝部分之间也容易发生裂隙。
火成岩体中常见的节理有:横节理又称Q节理,指节理面与岩体中流线构造(原生线状流动构造)相垂直的节理。
这可能因岩浆冷凝不均,垂直流线方向产生张力所致。
节理面较粗糙,产状较陡直。
其中常被岩浆填充,形成互相平行的岩墙或岩脉。
纵节理又称S节理,指节理面平行于流线构造的节理。
这可能因岩浆在流动方向由外及里冷却收缩不均产生剪切力所致。
节理面平直,节理裂隙紧闭,产状较陡。
层节理又称L节理,指节理面平行于流面的节理,常发育于岩体顶部或与围岩接触的平缓部位。
这可能因岩浆自上而下冷却依次逐渐收缩所致。
上述三种节理常把侵入体分割成大小方块,促进岩石的风化。
斜节理指节理走向与流线、流面斜交的节理,常两组共生形成“X”形。
节理面光滑,有时可见擦痕和光滑镜面。
这种节理属于构造节理,是在上述节理形成后,岩体受压因剪切作用所致。
a—纵节理;b—斜节理;c—横节理(2)玄武岩中的柱状节理在玄武岩熔岩流或其他浅成岩体中,垂直冷凝面常发育成规则的六方柱状节理。
其成因,一般认为,假设在均一基性的熔岩中有均匀分布的冷却中心(呈等边三角形分布,冷却中心距离彼此相等),然后各向中心收缩,形成六方柱状节理。
在自然界,由于熔岩物质的不均一性等因素的影响,这种节理不一定都是六方柱状,也可能呈五角柱状七角柱状及其它。
徐松年(1984)等近来研究表明,柱状节理面不是单纯的张裂面,还存在非平面的剪切变形。
2.构造节理指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于岩石中的节理,常常成组成群有规律地出现。
这种节理往往与其他构造如褶皱、断层等有一定的组合关系和成因联系。
(二)研究节理的意义研究节理的类型、成因和分布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首先,研究节理的分布、性质和组合情况,有助于推断区域性应力场的特点和各种应力的分布规律以及与各种构造的相互关系。
例如,根据共轭节理的锐角等分线的方向,从理论上讲代表挤压作用力的方向。
有时候一条剪节理是由许多条首尾衔接的呈羽状排列的小节理组成。
沿着小节理的走向向前观察,若后一条小节理重叠于前一条小节理的左侧,则为左行(或叫左旋);若后一条小节理重叠在前一条节理的右侧,则为右行(或叫右旋)。
如其次,研究节理有很大实际意义。
有些节理,主要是张节理常提供岩浆活动侵入的通道,并控制矿体的形成和分布。
富含张节理的岩石,对于地下水的运动和富集有密切关系,有时构成地下水的含水层。
此外,在进行隧道、水工建筑(水库大坝等)、矿井坑道、桥梁等工程设计和施工时,都必须对有关地区的岩石节理做详细的调查和测量,以防止可能引起的破坏作用和不良影响。
除此,节理对于地貌的发育、形态等有密切关系。
节理构成岩石的软弱面,提供了风化和侵蚀的有利条件,流水、冰、植物等常沿节理风化或侵蚀,造成各种地貌。
如花岗岩中的纵节理、横节理和层节理,往往把坚硬的岩石切割成无数方块,在棱、角处先行风化,形成球状风化地貌。
有时沿着陡倾斜的节理风化侵蚀成险峻峭拔的地貌;有时沿着垂直节理侵蚀成悬崖峭壁或峰林石柱,如广东仁化丹霞地貌、河北承德棒锤山、北京西山龙门涧、云南路南石林、湖南大庸张家界等,都是在近水平的岩层中发育了几组垂直节理,然后顺着节理切开的岩层选择风化,结果塑造成千姿百态、群峰林立、石柱凌空的地貌形态。
有些河谷是沿着节理的方向发育的。
测量节理产状要素的方法与测量岩层产状相同。
有时节理面未暴露在外,可将硬纸片插入节理裂隙中,然后测量其产状要素。
四、断层为了认识断层的几何规律和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类。
(一)根据断层走向与两盘岩层产状的关系分类1.走向断层断层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
2.倾向断层断层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垂直。
3.斜交断层断层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斜交。
4.顺层断层断层与岩层面大致平行。
(二)根据断层走向与褶曲轴或区域构造线的关系分类。
1.纵断层断层的走向与褶曲的轴向或区域构造线一致。
实际上,纵断层基本是走向断层。
2.横断层断层的走向与褶曲的轴向或区域构造线直交。
实际上,横断层基本是倾向断层。
3.斜断层断层的走向与褶曲的轴向或区域构造线斜交。
实际上,斜断层基本是斜交断层。
(三)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关系分类1.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叫正断层。
断层面的倾角一般较陡,多在45°以上。
正断层后相当层间出现拉开的一段水平断距,正断层是在张力或重力作用下形成的。
正断层的规模有大有小,断距从小于1m到数百米;断层线从数米到数百千米以上,一般比较平直。
2.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叫逆断层。
逆断层后相当层间出现一段掩覆现象,即上盘掩盖下盘的现象,逆断层主要是在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形成的。
逆断层又可根据断层面的倾角分为:(1)冲断层指高角度的(倾角大于45°)的逆断层,层线比较平直。
(2)覆构造如果规模巨大、断层面倾角平缓(一般小于30°)并呈波状起伏、上盘沿断层面远距离推移(数千米至数万米),这样的逆掩断层称为推覆构造,又称逆冲推覆构造或辗掩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