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秦国的崛起模式论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知识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1.春秋时期的大变革,王室衰微,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各诸侯国积极开展变法运动,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影响最大。
知识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1.农业(1)农业生产模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著名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2)小农经济产生①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之一。
自耕农的历史地位及特点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都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核心论点:自耕农对封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秩序的长期安定,对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耕农是个体小生产者,经济地位极不稳固,两极分化极为显著。
(3)土地制度的演变①井田制瓦解:春秋各诸侯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土地私有制确立: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2.手工业(1)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春秋时期人们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2)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①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②影响: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①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蓬勃兴起②特点:民间私人经营;主要产品供民间消费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商鞅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

商鞅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1.引言1.1 概述商鞅第二次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本次变法的背景是秦国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的紧张与混乱。
秦国当时正处于战国时代的末期,社会动荡,列国相争。
在这样的情况下,商鞅作为秦国的宰相,旨在通过改革来强化秦国的实力以应对外患。
商鞅第二次变法在内容上着重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国家制度,并实施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
其中,商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如废除封建的国君制度,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建立专制的法律体系,明确法律规范并实施严格的法律制度;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土地均分制度,限制商人的经济权力;加强军事力量,建立强大的军队来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安全。
商鞅第二次变法对秦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这些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政权的威权,使秦国统一化的进程更为顺利。
另一方面,商鞅的改革也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的变法实践和思想也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为中国历史上其他王朝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总而言之,商鞅第二次变法在秦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为秦国的统一和强大提供了关键的支持和保障,也为后世政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这次变法不仅对秦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章节划分进行介绍。
在这篇文章中,可以使用以下内容来填充1.2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 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进行叙述商鞅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2.正文:2.1 商鞅第二次变法的背景本节将重点介绍商鞅第二次变法之前的社会背景。
主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变法前的国家治理问题和社会矛盾。
2.2 商鞅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本节将详细讲述商鞅第二次变法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主要包括商鞅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以及他的变法理念和改革思路。
先秦时期秦国军事制度发展研究浅析

先秦时期秦国军事制度发展研究浅析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军事制度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孙子兵法》诞生以后,军事制度也开始系统化体系化衍变。
而秦国由边陲小国,逐步发展为大秦王朝,其军事制度不仅对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新时代改革强军战略也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经济、社会等四个方面对秦国军事制度发展进行探讨。
标签:秦国;军事;发展一、法家思想主导了军事发展之路秦国军事思想是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此后,法家主流思想主导了秦军统一之路。
先秦前期,各诸侯国推行的世卿世禄制,限制了平民入仕的机会,容易导致世族拥兵自重,威胁王权。
而法家学说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则有效的避免了上述问题。
秦选择法家治国有其必然性,明朝朱熹评价秦人“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秦国重农尚武的风气与法家以耕战为本的思路高度契合。
且当时的秦国变法图强想法极为迫切,《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
”儒家的道德仁义,道家的无为而治,对于落后的秦国来讲都犹如镜花水月,太过于理想主义。
而法家学说以实际利益的为主攻方向,对于弱小的秦国来讲,既符合秦国国情,又迎合了统治者兴霸业的目的,使得法家思想在秦国发扬光大,并引领秦走上了强秦之路。
在秦商鞅变法之前,法家學说的应用还属于“试点”阶段,如魏文侯支持李悝变法,使魏在诸侯国中脱颖而出,但继任者却没能继续变法,导致了贵族势力再度崛起。
秦则不同,自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内推崇法家,后继的惠文王、昭襄王直至秦始皇,法家的治国思想一直延续下来,始终主导着秦国军事发展,秦国崛起无不透露出法家“法”治精神,一直到秦王嬴政并吞六国,法家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政治体制为军事变革扫清了障碍先秦初期政治制度依托于分封制。
《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教学体会及反思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教学体会及反思《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是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它主要讲了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变法的具体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讲秦孝公在位时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从一个落后的小国变成了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为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取“四步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秦国的历史;接着,出示新课标提出的“过程与方法”的相关要求,再通过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学习,重点解决如何自学,不会的可以自己看书,也可以向老师提出来,最后,归纳总结得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即商鞅变法对秦国崛起的作用。
上完这节课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的学习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尤其是以史为鉴这个道理我们更应该时刻谨记。
学习历史,首先,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学历史,并不仅仅只是让你去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能够启发你在今后的人生中怎样选择;学习历史,还可以激发你的爱国热情,不让自己忘记曾经的屈辱,更好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次,我认为学习历史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比如说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先引导学生阅读,然后利用视频资料让学生对商鞅变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第三,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比如学习中有不会的问题,除了可以向老师提问外,还可以去翻阅课本,做到会的放矢;第四,还要学生有一颗不畏艰苦的心,学习任何知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最后,还要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品质。
比如上课时我安排了学生到黑板上写自己的想法,我在黑板上贴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谁的答案才是正确的,此举不仅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另外,最后的作业布置,也是可圈可点的。
虽然内容不多,但在时间的把握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并且在布置作业的形式上灵活多样,如笔记展示、口头回答、讨论等。
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巩固所学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秦朝的建立与统一中国

包括灭韩之战、灭赵之战、灭魏 之战、灭楚之战、灭燕之战和灭 齐之战等,其中灭楚之战规模最 大、难度最高。
关键人物及作用分析
01
02
03
秦始皇
作为统一六国的核心人物 ,秦始皇具有雄才大略和 坚定意志,推动了统一进 程。
王翦、王贲等将领
在灭六国过程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指挥了多场关键 战役。
李斯等谋士
官僚体系构建与职能划分
中央官僚体系
秦朝建立了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系。
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负责行政、军事、监察事务。
九卿
分掌国家各项具体事务,如奉常、郎中令、卫尉等。
官僚体系构建与职能划分
地方官僚体系
实行郡县制,设立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员。
县令
一县之行政长官,负责县内各项事务。
郡守
统治稳定加强
法律制度成为维护统治的重要工 具,加强了中央集权。
社会秩序改善
通过法律的约束和制裁作用,减 少了社会犯罪和纷争。
实施效果
秦朝的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 护了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
郡县制度推广及其意义
郡县制度推广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 县制度,取代了分封制。
任命官员
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员由 中央直接任命,加强了中
秦朝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官僚制度,包括三公九卿制和官员任免、考 核等制度,对后世的官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法律制度的完善
秦朝制定了《秦律》等法律,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后世的法 律制度提供了借鉴。
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推动作用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秦朝通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便利了商业交流,促进 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自秦孝公以来,秦国历代国君均致力 于国家富强,积极推行改革。
2024-2025年历史必修上册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带答案)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基础过关练知识点一秦的统一1.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盛行。
各国常常“以邻为壑”,破坏他国的水利设施,造成灾害。
战国中后期的人们普遍要求结束战乱,去除那些人为的灾害。
这表明( ) A.统治者重农意识淡薄B.战争的残酷性有所减弱C.水利决定战争的成败D.统一逐渐成为社会共识2.“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A.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B.坚持以法治国C.促进民族交往的加强D.推行小篆字体3.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最终推向全国。
在郡县制基础上形成上计制度、选官制度、俸禄制度,郡县之下基层组织也有发展,上下一体,中国政治结构形成网状模式。
这有利于( )A.秦王朝对地方监察实现长治久安B.察举选官制度出现和逐步推行C.宗法关系意识逐渐淡出中国社会D.中国政治文化大一统格局的形成4.《秦律》规定:官吏不得在同一时期从同一户家庭的适龄男子中抽调两个以上的劳动力去服兵役;只有在运送任务紧急而又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农田春忙季节,不对百姓随意兴发徭役。
据此可知,秦朝( )A.管理制度十分严格 B.实施暴政导致速亡C.注意保护农业生产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知识点二秦朝的暴政5.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材料可以用来说明,秦( )A.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B.交通便利促进交流C.滥用民力负担沉重 D.初步具备化学知识6.历史学家对“焚书坑儒”众说纷纭。
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本质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压制知识分子C.完善法制机制 D.区别对待古文化知识点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7.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前散布“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起事后取“张大楚国”之义,定国号为“张楚”。
11.1《过秦论》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设想:据高城;临深渊;守要害;传万世
2、“守天下”的措施中埋下了哪些隐患?
方面
文化
刑法
地理 防务
“守”的措施
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隳名城,杀豪杰 ;收天下之兵, 销锋镝
践华为城,因河为 池。良将劲弩守要 害之处,信臣精卒 陈利兵而谁何。
张仪连横
“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 “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铺陈写法
用来强调,直书其事,反复叙说,明明一句话可以说 完,反而反复去说
①内容上:同义短语的叠用,更能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 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 ②结构上:这样写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做铺垫, 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为之埋下了伏笔。 ③语言上:排比铺叙的手法增加了行文的气势,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音节上富有旋律美。
诚实
形作名,贤能的人
使…离散 兼有,集聚
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
部众,即军队
这一类人
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
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
这一类人
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
这一类人 统率
军队
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于秦)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
比大小
相提并论
形容小 招致、达到
统治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题库及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题库及答案(一)1、下列所述的原则中,属于政策性原则的是:A、《通则》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的原则B、《婚姻法》规定,我国鼓励晚婚晚育和实行计划生育C、《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D、《刑事诉讼法》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参考答案:B2、张某系患者,在村上不务正业,经常打骂周边群众,使四周不得安宁。
某日,张某的母亲及两个哥哥张二、张三用扁担、木棒将张某打死。
此后,三人被捕关押。
检察院认为,三个被告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应当以故意杀人罪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村民认为,张某的母亲和两个哥哥杀死他是为民除害,也是替大家雪恨。
法院最终对此三个被告予以减轻处罚,法院在审理此案的时候适用的解决法的价值冲突的是哪一原则?A、价值位阶原则B、个案平衡原则C、比例原则D、并未适用任何原则参考答案:B3、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主要出现在:A、民法法系B、普通法法系C、法系D、伊斯兰法系参考答案:A4、法律规范生效的时间,如无明文规定,依惯例应是:A、法律通过之日B、法律公布之日C、法律批准之日D、法律实施之日参考答案:B5、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
这表明法具有:A、规范性B、国家性C、概括性D、效率性参考答案:B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题库及答案(二)1、小明与小敏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婚姻登记机关依法予以登记并发给结婚证书。
产生小明与小敏法律上婚姻关系的事实,在法学上称作什么?A、法律事件B、法律事实C、事实行为D、事实关系参考答案:B2、 197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58条规定:“禁止任何人利用任何手段扰乱社会秩序。
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国家和社会遭受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权利。
”从结构上看,这一法律规范缺少什么?A、假定B、处理C、制裁D、行为模式参考答案:A3、《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53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法可以制定实施,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纲要上第3课 帝国崛起,秦制千秋——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原因与巩固统一的措施(二)教学难点秦速亡的原因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视频材料历史地图与图片材料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多媒体板书(二)教学方法问答法、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播放视频“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的片段歌曲演唱教师引导: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在我国,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观念由来已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观看视频,跟随老师步伐进入新课通过视频导入,调动学生好奇心与积极性,引导切入新课一、六王毕,四海一——帝国的建立1.梳理秦的发展历程,讲解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孕育以及与早期国家的区别。
回顾秦国的历史,总结为四百年的创业,一百年的变法图强,以及十五年的灭亡2.问题设计:为何此时能实现统一?为何偏偏由秦来实现统一?3.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分析秦统一的条件,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图片文字材料4.结合历史地图,讲解秦灭六国的过程,以及灭亡六国后的两场军事行动: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征百越修灵渠。
5.结合地图,讲解秦的疆域,同时提出问题导入下一环节:该如何在史无前例的庞大帝国实施有效的统治?1,认真聆听老师讲授内容,随老师讲授进入对秦统一的了解。
2,学生们根据要求进行简单的准备,然后以小组的方式讨论3,学生讨论结束后与老师进行互动,回答老师问题1,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时地利人和”思想加强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同时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二、百代皆行秦政治——帝国的巩固1.分析本节标题“百代皆行秦政治”,诗句源于毛主席的七律·读《封建论》,同时展示梁启超的观点“中国两千多年的制度犹秦制也。
”2.问题设计:为什么说“百代都行秦政法”3.教师讲解:秦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及其具体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1)何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2)皇帝制度:从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三个特点认识(3)三公九卿制度:从分工明确彼此牵制家国一体三个角度认识(4)郡县制:从郡县乡亭里的结构分析秦的地方治理。
七年级古代史-观点论述题

七年级历史(上)材料论述题归类1.民心得失材料: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奢侈残暴,引起人民强烈不满,居于黄河下游的商部落日益强大。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联合周边各部落起兵打败了架,建立了商朝。
商朝末年。
纣王荒淫无道,激化了社会矛盾。
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周武王联合众多部落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
纣王自焚。
商朝灭亡。
周或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答案示例】观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论述:由于夏桀暴虐,欺压百姓,重用奸臣,驱逐贤才,最终慢慢失去了民心,导致百姓的不满与日供增。
商汤则十分重视人才,虚心听取部下的建议,并且不惧强权,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压迫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得到了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
老百姓的力量是无穷的。
虽然君统治着民众,但是老百姓就像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结论:综上所述,天下长治久安的根本就是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2.制度创新材料:那县制产生之前,由于长期推行“列土封候”的管理制度··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国家大局的稳定,他们强烈要求必须改变已经日益陈旧落后的分封制,实行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并通过郡县制度将中央政府即皇帝的意志不折不扣地“一竿子”差到底。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也迫切希望能够有个统一的和平的社会环境来体养生息与发展生产。
郡县制,就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
是否非取名“郡县”或“郡县制”已经毫不重要,关键的是通过对行政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探索,终于创选出来了一种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拥护的新型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现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答案示例】观点: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论述:春秋时期,西周的分封制逐步瓦解,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郡县,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时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方式,维护了秦朝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国家大局的稳定。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第2课 秦国的崛起讲义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史教案

第2课秦国的崛起[目标导航] 1.理解商鞅变法对秦国军事发展的影响。
(重点)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国家实力的影响。
(难点) 3.认识商鞅之死的原因,并分析“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原因。
(重点) 4.结合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学习,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
(重点)一、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1.世卿世禄制度走向消亡(1)含义:是与宗法制和分封制联系在一起的,按照等级世代沿袭高官,享受厚禄和特权。
(2)消亡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要求废除宗法世袭制,按照才能大小或功劳高低选任官吏。
概念阐释世卿世禄制:就是最高统治者按血缘关系的远近,分封自己的亲属;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权力,分别掌握在大大小小的贵族手中。
而且世代相传,不能随意任免。
2.赐爵制的实行和作用(1)实行①战国时:已经实行。
②商鞅变法时:制定二十级爵,实行按功授爵,(也称“军功爵制”);宗室贵族没有军功不能获得爵位和贵族身份;富裕家境不得铺张,有功劳者才能享受荣华富贵。
(2)作用①统治集团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批军功地主成为秦统治阶级的重要支柱。
②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创造了鼓励军民立战功的灵活用人机制,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二、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1.变法前的秦国:“夷狄遇之”秦人最初是从“戎狄”中分化出来的,其社会生活状态受到戎狄的影响,在与中原各国外交上被各国以“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各国的盟会。
2.变法后的秦国:“虎狼之国”(1)原因①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增,政治威望日高。
②秦国鼓励军功的政策,形成了全国皆军、唯军为荣的尚武精神,所有士卒都勇于战斗。
(2)表现①公元前341~前340年,秦国打败魏国,迫使其割地求和,从此秦国成为军事强国,并在对外征战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
②六国被迫采取“合纵”运动,这表明他们中已没有一国能够单独与秦相抗衡了,秦国完成统一的趋势已势不可挡。
三、商鞅虽死,秦法未败1.商鞅的悲惨结局(1)原因①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集权与分权中国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政权关系

集权与分权中国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政权关系集权与分权:中国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政权关系中国历史上,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话题。
在中央政权集权与地方政权分权两种模式之间,不同的朝代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权力关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历史中集权与分权这一政治关系的演进情况。
一、集权与分权的理论基础集权与分权是政治学中的重要概念。
集权指的是政权由中央集中管理、掌控和行使,具有统一的权威和决策权;分权则强调政权权力的下放,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治权和管理权。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理念中,集权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国开始形成了明确的中央集权制度。
而分权的观念在相对较晚的宋朝得到一定的发展,逐渐影响到后来的政治体制。
二、中央与地方政权关系的演进1. 先秦时期:初步形成的中央集权先秦时期,中国政权以分封制为主,没有明确的集权体系。
各诸侯国按照封地的大小分别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自行管理本地事务。
然而,到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崛起使得中央政府逐渐掌握了对地方政权的高度控制,最终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模板。
2. 唐宋时期:政治中心与地方统治的相对平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集权的朝代,但由于版图的庞大和统治的难度,唐朝政府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地方官员一定的权力,以实现地方治理的有效性。
宋朝则在政策和措施上进一步加强了地方政权的分权倾向,通过设立监察系统和依靠地方士绅的力量,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有效控制。
3.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巅峰与瓦解明朝建立时,借鉴了前代的制度,通过设立六部、铁骑、锦衣卫等机构巩固了政府对地方政权的掌控。
然而,随着明朝政治衰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抬头,中央集权体系开始崩溃。
清朝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恢复了中央集权,但随着时局变迁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清朝最终无法避免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和权力割据的现象。
4. 近代以来:地方政权的重新分权与中央集权的重建近现代以来,中国政权关系的演进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态势。
过秦论秦的兴衰过程表

过秦论秦的兴衰过程表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而辉煌的王朝之一。
它的兴起和衰落是一个曲折而戏剧性的故事,充满了人性的喜怒哀乐。
下面,我将以人类的视角,用准确而流畅的语言,为您讲述秦朝的兴衰过程。
一、秦朝的兴起秦始皇嬴政继位后,决心实现统一中国的梦想。
他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手段,如焚书坑儒,实行法家政治,加强中央集权等,为秦朝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还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度量衡、货币等,使得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秦始皇的统治下,秦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
二、秦朝的繁荣秦朝的统一给国家带来了繁荣和稳定。
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加强了边防防御,使边疆地区得到了保护。
同时,他还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灌溉渠道、水库等,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保证了国家的粮食供应。
此外,秦朝还大力发展工商业,加强了对外贸易,使国家的财富不断增加。
在这个时期,秦朝的文化也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
三、秦朝的衰落然而,秦朝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
秦始皇去世后,他的儿子胡亥继位,但他昏庸无能,无法维持秦朝的统一和稳定。
同时,秦朝的暴政和苛刻的徭役政策导致了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各地的起义和叛乱此起彼伏,秦朝的统治岌岌可危。
最终,刘邦领导的汉军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新的汉朝。
四、秦朝的启示秦朝的兴衰过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一个强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权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
其次,政治的高效和公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
最后,国家的繁荣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总结起来,秦朝的兴起和衰落是一个曲折而戏剧性的故事,充满了人性的喜怒哀乐。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一个政治制度变迁较为频繁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不断地演变和更新,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制度体系。
本文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变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在春秋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基础,国家的统治者是诸侯。
而在这个时期,诸侯之间的地位是相对平等的,并且没有明确的同盟关系。
这就导致了在战争时期,各个诸侯之间往往是相互对抗的。
因此,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相对比较分散和松散。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变迁。
在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开始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首先是郡县制度的变化。
在战国时期,中国的郡县制度逐渐得到了扩展和完善,成为一个相对完备的行政区划制度。
这个制度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存在,可以说是中国上千年来延续不衰的制度之一。
其次是中央集权的变化。
在战国时期,中国的中央集权开始逐渐壮大。
这主要得益于秦国的崛起,秦国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
在秦国的崛起过程中,秦始皇帝将各个诸侯国统一起来,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模式。
这让中国的政治制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在战国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法律开始越来越注重庶民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加强了对国家权力的控制。
此外,在战国时期,中国的法律逐渐开始理论化和系统化,这也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变迁比较频繁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逐渐从封建制向中央集权方向演变,同时也走向了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
这些变化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影响,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变迁产生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制度建设提供启示。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案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清单一历史背景变法的前夕1.变法的背景(1)战国初期,秦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2)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他决心变法图强,下达《求贤令》,广纳贤士。
2.变法的准备(1)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和支持。
(2)商鞅与旧贵族展开论战,进行变法宣传,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
(3)南门徙木,取信于民。
3.变法的展开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
[深化认知]商鞅变法发生于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之下,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夺权。
直接原因是诸侯争霸、富国强兵的需要。
清单二军事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1.实行军功爵制度(1)内容: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各级爵位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
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
(2)作用: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2.编制什伍组织(1)内容: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
凡被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都是国家后备兵源,随时承担着被征调从军作战的义务。
(2)作用: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了可靠保证。
[深化认知]军功爵制度的实施,打破了宗法分封制的基本原则,是打击旧贵族、扶植新兴地主阶级的重要措施。
清单三经济措施废除井田,奖励耕织1.废除井田(1)内容: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2)作用: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2.奖励耕织(1)内容:凡是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布帛生产的人,可免除其徭役;凡是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的,全家要被罚作官奴。
商鞅从三晋地区招徕无地的农民到秦国垦荒。
(2)作用: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2《秦国的崛起》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应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秦国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重点介绍秦穆公、秦孝公等关键人物。
2.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对秦国崛起的影响。
3.秦国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如法制国家、中央集权、兵器制造等。
4.培养史料阅读、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从史料中提炼有效信息,为学习其他历史时期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究秦国崛起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获取、处理、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根据秦国崛起的历史背景,论述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的优势。
4.评价秦国崛起的历史意义,结合现实谈谈你的感悟。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以下要点:
1.秦国崛起的关键事件、重要人物及其历史影响。
2.秦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在秦国崛起中的作用。
6.注重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针对学生的疑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7.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8.设计丰富的课后作业和拓展活动,巩固课堂所学。如让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海报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丰富的历史图片、地图、文物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秦国历史,提高课堂趣味性。
《中国通史》纪录片第十七集解说词:秦国崛起

《中国通史》纪录片第十七集解说词:秦国崛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战国是一个天崩地坼的时代,东周瓦解,群雄逐鹿,战事不断,诸侯兼并,弱肉强食,异常险恶的局势,使各诸侯国常常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强者并非总是强者,弱者也可以通过有效的变法来成为强者。
而秦国的崛起尤其出人意料,这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奇迹,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是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国得以建立。
自此,中国以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于秦国的崛起充满了好奇,究竟是什么使它实现了由蛮荒小国到无敌强国的惊天逆转。
公元前九世纪末,嬴姓族长非子因擅长养马得到周孝王的重用,封为附庸。
在今甘肃东南渭河上游秦地建造城邑,从此称作秦。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赐予今陕西岐山至丰水之间的土地,秦国从此正式跻身于东周诸侯之列。
然而,周平王其实只给秦襄公一张空头支票,此时的秦国封地实际上处在游牧民族西戎的控制之下,秦经过几代人的浴血奋战,才夺回这块土地。
此后,在西戎的包围下,秦国艰难地寻求着生存与发展,也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秦人崇武尚勇的个性。
秦国独特的发展史和封闭落后的状态,使一向以文明开化自居的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一直不把秦视为同类,而看成蛮夷之国。
因为当时秦国的地处西陲、落后,立国时间比中原国家晚了大概有两个多世纪,和西戎杂居在一块,所以中原这个国家盟会的时候,往往是不会邀请秦国参加的,认为秦国这个是野蛮落后的国家。
在秦国的历史中,秦穆公是一位重要人物,他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以知人善任著称,在百里奚、骞叔等贤臣的辅佐下,秦国在对东部强大的邻国晋国的外交与军事上取得一系列胜利,第一次将疆域东扩至黄河以西,秦穆公还成功的将西戎的使臣由余招至麾下,大败西戎。
然而,一个国家的真正强盛不能仅靠一个强势的君主,要想彻底摆脱落后的局面,秦国更需要先进的制度和法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教案川教版

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1教学目标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的: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能力和方法: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
采用讨论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及意义。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观念、制度、政策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改革,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
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的评价教学难点: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3分钟):课前放音乐《幽灵盛典》点缀后面要放的《五马分尸》同学们好!很高兴能与大家共同完成今天的学习,和老师一起来比一比这个动作(V)找找默契,非常好!当我们翻开过去的历史,听闻酷刑,不寒而栗。
请同学们带着平常心态观看这触目惊心的一幕。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32秒钟,表情:摇头说,惨啊,真的是太惨了,血腥!这就是我们古代刑罚中常说的五马分尸,也就车裂,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位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改革家曾遭此刑,他是谁呢?(生答,),那为什么他会受此刑呢?这就要追朔到他的那场变法,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一番,让我们一起回到两千多年前七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吧!请同学们打开书44页我们共同学习第8课商鞅变法。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我们以商鞅变法为核心,围绕以下3个问题展开:为什么“变”?怎么“变”?“变”的结果怎么样?快速解剖教材从44页至47页浏览一下,实际上这3个问题分别指的是哪一些?看哪一位同学表现最积极?学生:指出三个教材子目即给予大力鼓励。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过秦论(一)

据:占据 固:形作名,险要的地势 拥:拥有 固守:牢固地守卫 以:表目的 窥:窥视 席、包、囊:名作状,并吞 宇内、四海、八荒:均指天下
课文学习(第一段)
【译文】秦孝公占据崤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拥有雍州一带那样 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有并吞天 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在那时候,商鞅 辅佐他,对内订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治防守和进攻的器械, 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相互争斗。于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 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春秋战国时期,秦为统一天下,招揽各处人才,并重用他们。 借助商鞅变法,经过五代王的努力,逐步走向强大并最终吞并了 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但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后期变得更加 昏庸,实行暴政,奢华无度。秦二世更是只知玩乐,残暴待民。 民不聊生,引发了陈胜、吴广带领的农民起义,刘邦乘势而为, 灭了秦朝。
谢谢观看!
此时的秦国也就是“七雄”之一而已
课后作业
• 1.按要求在书本上标注出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字词句。 •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一段。
谢谢观看!
高二—统编版—语文—第三单元
《过秦论》第一课时答疑
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 徐丽雪
问题一:《谏逐客书》《阿房宫赋》《六国论》等文章都是 以秦统一中国的这段史实为创作背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就 会有不同的观点。你从这几篇文章的学习中看到了秦怎样的 一段历史?
问题二:本文大量采用骈偶句,在语言表达上颇具“赋”的特点。请 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各找一例,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一段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 心”,运用同义或近义词组成对偶、排比,突出秦的虎狼气势,而无 板滞之感。
第二段中“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 郡”,用几个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组成排比,强调秦国国力日盛, 疆域日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时代秦国的崛起模式论一.商鞅设计的秦国崛起模式秦国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代胜出,成为最后的统一者?可列入讨论范畴的因素很多。
如地理位置、外交策略、军事实力……等。
但就维持一种长达百余年的攻击态势而言,上述因素显然不足以成为主导——据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之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完成统一),秦国在96场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中发动了52场战争(占54%),并取得了其中的48场胜利(占92%)”。
惟有保证对资源的强大汲取能力,才能维持如此高频率的对外战争和如此高比例的战争胜率。
这种强大的资源汲取能力,依赖于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的严酷的基层控制体系。
简而言之,为强化国家对民众的直接控制,商鞅采取了如下措施:1、摧毁一切有组织的“中间力量”,使民众以原子化形态直接面对国家的汲取(1)打击贵族,推行以吏治国。
欲使天下之人尽为君主之奴,必先使天下之人互不为主奴。
先秦贵族的权力、土地和民众,不受君主直接控制。
国家在汲取资源时,面对的不是原子化的自耕农,而是组织化的贵族。
为维护自身利益,贵族会自发抵制国家的过度汲取。
商鞅以成文律法的形式,推行无军功不授爵等制度,来打压贵族,推行以吏治国,吏的权利和任免完全操于君主之首。
脱离了贵族“小共同体”保护的普通民众,遂不得不直接面对国家的汲取。
这种汲取较之贵族更甚——学术界一般认为:商鞅变法后,秦帝国普通民众须向国家缴纳年产出的2/3。
值得一提的是:无军功不授爵等律法,因平等对待贵族与普通民众,长期被认为具有“进步性”。
这种评价大有问题。
真正有意义的“平等”,必须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在法律层面上的平等,而非两个被统治者之间的平等(贵族相对民众,是统治者;但相对秦王和秦国,仍属被统治者)。
对照欧洲历史,可以说贵族的消亡,是中国历史上一极重大的损失。
5-13世纪的很多欧洲国王,只能在王室领地内直接行使权力,不能染指贵族的封地。
宫廷和政府开销,须仰赖王室自己的收入,包括领地收入、司法收入、贵族缴纳的“封建协助金”等,若王室的收入不足用需另行征税,必须得到类似“贵族大会议”等代议机构的授权。
“无代表权不纳税”等近代法治理念,即由此类制衡中诞生。
(2)用成文律法,强制解散大家族。
秦律规定:民众“不得族居”;“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家中有两个男丁而不分家者,田赋加倍征收;“父子兄弟同室共息者为禁”——禁止父子兄弟同住在一个屋檐下。
大家族消亡后,原子化的小家庭直接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自然无力抵制其无节制的汲取。
2、用告密手段、恐怖手段来控制民众(1)制造特务国家。
商鞅规定:编民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一个编制里的百姓,若有人犯法,其他人不向政府告密,会被株连腰斩,告密者则可得到重赏。
秦国被变成一个遍地告密者的“特务国家”。
不独邻里之间,同床共枕的夫妻也负有互相告密义务。
据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秦律规定:丈夫行盗,妻、子知情,并共享所盗之物,妻、子与丈夫以同罪论处。
凡盗窃及其他犯罪,同户之亲属都须连坐。
反之,如丈夫犯罪,妻子在案发前主动告密,则妻子的嫁妆可以不被没收。
这种告密制度,将民众牢牢捆绑在国家机器上不得动弹,也导致社会风气的严重败坏。
据《汉书·刑法志》记载,直到汉文帝时代,民众乐于告密的风气才得到扭转。
(2)恐怖主义治国。
秦法暴虐,与商鞅的个人理念有关。
在商鞅看来,要震慑民众,使他们不敢触犯朝廷的法律,必须轻罪重刑。
用死刑来惩罚犯轻罪之人,用酷刑来处死犯大罪之人。
犯轻罪而处死,就不会有人敢犯重罪(“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以至矣”)。
《商君书》里还说,犯罪发生之后再来惩罚,已经晚了;政府必须在民众实施犯罪之前惩罚他们(“故王者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疑罪从有”,一旦被怀疑存在犯罪可能,即进行严惩)。
3、把制服本国民众,放在治国的第一位《商君书》里说:“昔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必先制其民者也”——能够制服天下的统治者,必须先制服他的百姓;能战胜强敌的国家,必须先战胜他的百姓。
在商鞅看来,制服本国百姓,最重要的工作是要懂得愚民、弱民。
(1)全方位愚民。
商鞅为秦国制定的国策,以农、战为核心。
秦国民众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农耕,要么征战。
经商、求学、耕作达不到政府的要求,本人及妻子儿女就会被抓起来沦为官奴。
在商鞅看来,除了农耕和作战,其他行业如商贾、隐士、学者、游士、手艺人,对国家都是有害的。
因为这些职业的存在,不利于让民众保持愚昧。
国家要强盛,必须消灭“五害”,必须彻底愚民。
《商君书》里说得明白:“民愚则易治也”——民众愚昧,就易于治理。
“民朴则弱,淫则强;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民众没有知识就弱,有知识就强;民众弱,就安分守己,民众强,就会逾越本分对抗政府。
要怎样让民众保持愚昧呢?商鞅提供了三种办法:一是要驱逐知识分子,烧毁诗书;二是政府不要因战功、农耕以外的任何理由奖赏百姓,如此,“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
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勉农不偷;民不贱农则国家不殆”——民众鄙视学问,就会变愚昧,就不会有多余的外部交往,就会安心耕种,国家就不会衰弱。
三是大臣、士大夫,不许做展示自己博学多闻、能言善辩的事情,以免成为百姓的榜样。
商鞅执行愚民政策的手段是非常彻底的。
《史记·商君列传》有案例可资说明:“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
”秦国百姓早年反对变法,被商鞅抓起来排队在渭水边上砍头,砍到河水变赤;后来,秦民有人称赞变法,结果又被商鞅抓起来全家流放边关。
在商鞅这里,反对者要被杀头,称颂者也要被流放。
因为商鞅需要的是“愚民”。
最极致的愚民,不应该思考国家政策的好坏,不应该拥有思考国家政策好坏的能力,不应该产生思考国家政策好坏的念头。
愚民只需要服从国家的法令。
(2)全方位弱民。
《商君书》里说:“民弱国强,国强民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鞅赤裸裸地宣称“强国之道在于尽最大可能剥削民众”。
他如此解释自己这种倒行逆施的“内在逻辑”:“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
……故国富而贫治,重强。
”——民众贫穷,就会有求富的上进心;富有之后,就会“淫”,有多余的想法(如求学、经商);民众从自己的角度有了多余的想法,对国家不是好事,是害国的“虱子”。
只有让国家富有、让民众保持贫穷的治国方法,才可以使国家强大。
怎样让民众保持贫穷呢?一种办法是持续剥削,不断发动大规模战争。
《商君书》里说,“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财富积累够了就必须去打仗,否则民众会放松,会去追求耕、战之外的东西,国家就会变弱。
另一种办法是国家控制包括土地、山林、盐铁在内几乎所有核心经济资源,如实行严格的“国家授地制”,确保“利出一孔”的国家垄断,消灭民间竞争。
二.这种崛起模式在当时饱受抨击,现世代更不应提起商鞅死后约80年,荀子西游秦国,其所见所闻是:秦国没有知识分子,百姓都很愚昧,服饰简朴,相当害怕官府,相当服从——“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
显然,秦国采用商鞅之法,对民众的控制非常有效。
这种有效控制,使秦国动辄能够“空国中之甲士”出兵数十万发动战争,乃至征发上百万人营造宫室陵墓。
反观东方六国,虽然也都搞过变法运动,但因贵族的强大影响力仍在(活跃于政治舞台的“战国四公子”等,即东方六国贵族势力的代表),故资源汲取能力远不能与秦国相提并论。
“贵族对基层社会的影响力,是导致其余六国不能彻底变法和完成对社会基层控制的原因所在,这也间接地导致了六国的覆亡。
”对东方六国的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而言,秦国的资源汲取模式,是令人恐惧的。
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军攻韩,韩国将上党割给秦,但上党百姓“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不愿做秦人,集体倒向了赵国。
齐人鲁仲连也说得非常直接:“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
”——秦国这种弃礼仪尚杀戮的国家,拿本国的民众当奴隶般使用,如果得到了天下,我鲁仲连只好跳海而死,决不愿做秦国之民。
略言之,“商鞅变法为秦国缔造了一个强大到极点的政府、一个萎缩到极点的社会以及一群沉默到极点的个人。
”这是秦国“崛起”的根本原因。
这种“崛起”模式,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前228年,灭赵;前226年,陷燕都;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前221年,灭齐。
短短9年时间即完成统一。
这种速度令人惊叹,也带来直接的后果,即:秦帝国无法消化东方六国残余的贵族、知识分子和宗族势力,无法使新领土上的社会迅速“萎缩到极点”。
骊山、阿房、长城、匈奴、南越……秦帝国对民众的直接的征敛汲取政策继续推行,“天下苦秦久矣”的原子化民众,与拥有社会组织能力的六国旧贵族势力相结合,遂燃起了熊熊的反秦烈火。
公元前207年,秦帝国灭亡,距离其实现统一,不过14年而已。
可供对比的是:自商鞅变法至完成统一,秦国对原子化民众的征敛持续了130余年,因为消灭了拥有社会组织能力的贵族势力和宗族势力,秦国政权一直稳如泰山。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恰恰是秦国的“统一”,引入了拥有社会组织能力的六国旧贵族这一变量,反直接导致秦帝国的迅速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