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资料讲解
知识清单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清单【知识网络】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原因: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带来的强烈冲击。
②政府政策的影响,特别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改变传统社会风气的政令。
③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和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兴起发展,都冲击着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生活的演变。
④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在一些通商口岸的兴起,使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特点:①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②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③变化在城乡之间差异极大,地区之间发展也极不平衡。
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影响: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旧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近现代的服饰变化(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3.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4.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5.习俗风尚:(1)“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①“断发”——洋务运动期间,中国留学生纷纷“改装去辫”,这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次冲击;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从此革除了男子结辫陋习。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二、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1、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
内因: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2、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3)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3、其它:(1)不同时期政府顺应时代潮流的相关政策的推动。
(2)不同时期爱国杰出人士的推动。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原因:(理解)1、近代:西方侵略,工业文明的冲击;2现代: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3、其它:不同时期政府顺应时代潮流的相关政策的推动。
三、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生活的影响1、近代以来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2、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四、[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的特点:(了解)1、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现时代的西方;2、发展缓慢,受本国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3、先个别试办然后逐步推广;4、发展不平衡,沿海、沿江发达,内地落后。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拓展延伸】[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趋势、特点、认识(理解)1、趋势: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尽管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并且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高一历史 期末复习提纲 第五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变化原因:①的客观影响;(受西方先进文明的影响)
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
③新式知识分子的推动;
④近代民主思想的潜移默化。
⑤社会变革的影响
★近代中国婚姻习俗的变化与特点(新旧并存)、缠足蓄辫陋习的废除、交际礼仪(见面称呼与礼节)的变化
★注意理解分析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影响
三、认识
1、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征:
①随着中国近现代经济、民主和思想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演变而进行的;
②趋势是由闭关自守变为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变为向现代化迈进;
③既存在着新旧冲突,又存在着东西文化碰撞,但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
④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明显,但在偏远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
⑤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影响:。
-4.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资料
文明史观
乙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线先驱。”
革命史观
丙说: “他是移风易俗的提倡者。”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丁说: “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 。
社会史观
※ 题组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例1】有关右图中心第一代
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
误的选项是 ()
D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
山装
B.表达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的更新
⑥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交
⑦火车:19C末20C初,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进展时期
通
⑧飞机:20C20年月民航事业起步,30年月中期形成航空网
和
⑨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快速进展
通 信
⑩特点: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显著,在乡村缓慢
工
①19世纪中叶仍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邮路通信
具 的 进 步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确定的进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进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例2】1898年,袁世凯为向慈禧太后贺寿进贡一辆奔
2、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 欺诈,噪声等。
※ 题组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例1】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
《上海争论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A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讲义: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和旗袍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③丧葬礼俗的变化——丧礼趋于简化,出现了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1)轮船(以蒸汽机为动力):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打破列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2)火车: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3)汽车:20世纪初,汽车首先出现在上海,成为富贵上层人士的代步工具(4)飞机:1909,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通信工具的进步(1)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
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2)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
(3)电话: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课
知识整合
史论结合
研析高考
练出高分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4)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总之,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5)运用史观整合:运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活史观整合西 方文明在与中国衣、食、住、行、习俗等各方面碰撞融合中的 变迁。
1.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 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 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2.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 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3.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 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 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如何评价西人办报?
(1)大众报业的发展 A、促进西方文化在华的传播,加
1、历史渊源:公元887 年,《邸报》世界上现在最古老的报纸。 强了列强对华文化侵略; 2、近代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 B、把近代报刊带来中国,国人办 ①物质条件---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报,人们思想观念改变。 ②社会急剧变化,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 ③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3、近代大众报业的兴起和发展: A、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B、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C、辛亥革命后,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
中国近代史(四)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09广东理科基础,63)“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 2009广东理科基础,63) 又是庚申元旦节, 广东理科基础 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 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 祝罢再把 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 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 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2007广东历史,10)“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 2007广东历史,10) 番菜争推一品香, 广东历史 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 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西方工业革命影响); 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西方工业革命影响); (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本); 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本); (3)政府的大力提倡; 政府的大力提倡; (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詹天佑京张铁路) 中国人民聪明才智。(詹天佑京张铁路) 。(詹天佑京张铁路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 (1)出现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世纪中前期 外文报: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申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文新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昭文新报》 1873年 汉口) (艾小梅 1873年 汉口)
(2010上海历史,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 2010上海历史,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 上海历史 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 1913年的中国 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 以下哪一情形? 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申报》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2010海南卷,18)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 2010海南卷,18) 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 海南卷 年出版的 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 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 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 141家在上海 家在上海。 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阶段复习课课件人民ppt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
文化观念的变化
社会问题的出现
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2
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
衣着服饰的变化
西方服饰传入中国
鸦片战争后,西方服饰开始传入中国,逐渐影响中国传统服饰。
剪辫易服
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成为一种社会潮流,西装和改良装逐渐普及。
xx年xx月xx日
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阶段复习课课件人民ppt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和原因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和意义社会生活变迁的反思和展望复习重点和难点
contents
目录
01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和原因
VS
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侵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加速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影响
1
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变化
2
3
中国的政治制度逐渐从封建专制向民主政治转变,国内政治的变革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社会经济逐渐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生活变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重点知识点1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重点知识点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和事件
重点知识点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重点知识点回顾
难点1
如何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和过程
难点2
如何客观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和意义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提升,享受更加丰富和便捷的物质生活。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
02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推动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生活的广泛应用
03
智能家居、智能出行等智能化生活的普及,将使人们的生活更
加便捷、高效。
文化生活变迁的未来展望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文化多样性 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生活变迁 上海开埠后,人们开始接触到西 方的饮食、服饰、建筑风格等, 传统的社会生活逐渐发生变化。
经济影响
随着外国资本的涌入,上海的近 代工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量 人口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 程。
文化交流
上海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和生活方 式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生 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 革以及科技文化的进步,社会生活也 在不断变迁。
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性
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生活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 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生活变迁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提 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增强社会活力
宗教信仰的理性与宽容
宗教信仰将更加理性与宽容,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家庭生活变迁的未来展望
1 2
家庭结构的变化与调整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育政策的调整,家庭结构将 发生变化,需要适应新的家庭模式。
家庭教育功能的强化与完善
家庭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创新 能力,不断完善教育方式和方法。
3
婚恋观念的更新与多元化
考点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过知识)-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2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线索线索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和习俗发生了较大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运输、大众传媒等伴随着西方文明渗透而逐渐走向近代化。
(2)现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快速发展;报刊、影视和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现代中国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在城市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装、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等并行服装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由单一走向多样化饮食从传统饮食到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住宅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现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政府启动“安居工程”名师点睛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①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成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历史上的里程碑。
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④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和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水上交通业近代化的开端。
②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4)航空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021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 社会生活的三次变迁过程1、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为变迁的第一阶段,伴随着西方侵 略,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交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 社会生活变迁的突出特征。
2、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为变迁的第二阶段,民众生活而貌 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而显得单调呆板。
3、 改革开放以来为变迁的第三阶段,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 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社会生活。
二、 社会生活变迁的各个领域(一) 服饰1、 总体趋势:开始由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方便、平民化转 变。
2、3、 (1)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2)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
(3) 中山装:辛亥革命后由孙中山发明,吸收了欧美服饰的优点, 后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4) 新式旗袍:20世纪20年代后改良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的 日常着装。
(二) 饮食1、阶段特征:(一个菜系的形成跟它所在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息息相关)2、西餐:鸦片战争后传入,随之出现中西餐并行于世的现象。
中西餐在京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都存在明显区别。
(三)居住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开始大量出现,租界比较集中。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地区岀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四)风俗1、结婚:由古代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近代社会的婚姻自主,反对包办婚姻。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白巾、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2、丧葬:近代社会仍以实行传统丧礼为主,但一些城市也出现了新式丧礼。
新中国成立后,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社交: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逐渐获得教育权。
(五)交通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历史复习教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名片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纲明示:(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错误!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近代百年,中国逐渐形成了影响比较大的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19世纪40年代起,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于世的局面。
3.居室建筑的变化(1)四合院:以北方乡村或城市为主,普通居民住房。
(2)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中居住,建立西式住宅。
(3)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受城市居民欢迎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4)后来在沿海城市出现了许多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毗连式房屋。
4.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传统交通工具的发展(1)人力车:近代城镇中的重要交通工具。
(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代步工具,中国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错误!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完全取代了中式服饰吗?试答提示:否.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有何关系?试答提示: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变化之服饰变化 二、物质生活变化之饮食变化 三、物质生活变化之居住变化
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 2、中西合璧:鸦片战后 3、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 “公寓 (20世纪30年代前后)
传统民居(南方)
北京四合院俯视图(北方)
宅泉 州 江 南 中 西 合 壁 民
鲁菜简介
鲁菜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 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 、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 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 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 爆、烧、炸、炒,其著名品种有 “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 ”、“汤爆双脆”、“烧海螺” 、“烧蛎蝗”、“烤大虾”、“ 清汤燕窝”等。胶东菜以烹制各 种海鲜而驰名,口味以鲜为主, 偏重清淡,其著名品种有“干蒸 加吉鱼”、“油爆海螺”等。
花园洋房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变化之服饰变化 二、物质生活变化之饮食变化 三、物质生活变化之居住变化 四、社会习俗变迁
婚丧嫁娶 :自由、简化 其它: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 反对迷信、使用公历纪元、鞠躬、握手 等新式礼节
清 末 传 统 婚 礼
年 代 的 婚 礼
20
年 代 的 时 尚 列 宁 装
50
——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60
——
裳
年 代 末 的 时 尚 碎 花 衣
70
——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变化之服饰变化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中西餐的区别
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阶段复习课课件人民
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阶段复习课课件人民ppt2023-10-29•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与影响•总结与展望目录01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的背景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但英国等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逐渐打开了中国市场,并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端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清朝晚期,社会矛盾激化,农民生活困苦,加上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农民起义不断。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一度占领了大片领土,但最终失败,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与农民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是中国政府为了救亡图存而开展的一场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洋务运动的影响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0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西方文化的影响与新思潮的萌发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引发了新思潮的萌发。
新思潮的萌发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提倡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服饰与饮食文化的变化服饰的变化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服饰逐渐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西装、礼服等新式服装,以及旗袍、中山装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
饮食文化的变化西式餐饮的引入,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一些新的饮食文化逐渐形成,如咖啡馆、酒吧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四合院、胡同逐渐被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所取代,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
交通方式的变革汽车、火车、轮船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引入,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居住方式的变革居住与交通方式的变革VS西式礼仪的传入,使中国传统的跪拜、作揖等社交礼仪逐渐被握手、拥抱等新式礼仪所取代。
(2020年整理)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pptx
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3、电视 1 问世:20 世纪 30 年代 2 发展过程: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 年 5 月 1 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规定一夫一妻制、新时期政府倡导文明之风等)
第二节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内容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 2、近代(1840—1949) 1 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 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 世纪 70 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 陆:
2、这些旧风俗到近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
学海无 涯
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五、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生产力的提高(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后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社会政治变革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文
5、报纸的功能:新闻传播;舆论监督;娱乐大众;宣传教育、启迪民众(强烈的政治性)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1 产生:20 世纪 20 年代初。 2 第一座广播台:1923 年 1 月 23 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
正
学海无 涯
式开播。 3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 年 6 月 1 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4 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 年 3 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 年 8 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 电影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服饰方面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二、饮食方面2、西餐(1)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2)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3)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三、建筑方面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2、中西合璧3、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四、习俗方面1、中国旧时期比较落后的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2、这些旧风俗到近现代的变化: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五、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生产力的提高2、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3、人民思想解放的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4、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5、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促进6、还与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关第二节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内容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2、近代(1840—1949)(1)海:轮船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专题四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复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阶段特点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②20世纪50年代后:面貌一新,单调而呆板③20世纪80年代后:科技影响增强④20世纪末以来:互联网改变生活2.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迁的实质:反映了中国社会近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男女服饰的变化(一)近代1.变化的总趋势(总特点):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过渡2.概况(1)近代男子服饰的变化①长袍马褂: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②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流行;③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西式月艮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
中山装体现了革命对服装的影响。
(2)近代女子服饰的变化①晚清普通女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
②20世纪20年代后,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点及原因(1)特点:中西合璧(2)原因:①外因: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②内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变迁(政府政策、政治生活、工商发展、民主思想)(二)现代1 •概况(1)20世纪50・60年代中期服饰变化的特点和流行服装①特点: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
②服装: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2)20世纪60中・70年代末服饰变化特点和流行服装①特点: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主要颜色为蓝、绿、黑、白。
②服装: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3)改革开放后服饰变化特点:从穿得暖到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2.现代服饰变化的趋势:由政治性、保守性走向开放性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 / 41.中国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影响菜系形成的因素:历史文化、自然环境、资源特产、风俗习惯等3.西方饮食传入的时间、特点、影响(1)时间:19世纪40年代起(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老板先后为西方人、中国人,顾客为在华外人和归国华侨(2)传入特点:由通商口岸流入市镇,由沿海流入内地(3)西餐传入的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出现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③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欢迎关注@高考直通车:/gaokao96040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概念阐述】1.社会习俗及其变化含义:社会习俗亦称“社会风俗习惯”,是人们自发形成,并为社会大多数人经常重复的行为方式。
它是潜移默化的,是特定社会的产物,与社会制度变革有密切关系。
表现: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婚姻、社会交往、妇女解放等方面均有比较明显的表现。
婚姻自主取代了包办婚姻,鞠躬握手取代了跪拜作揖,妇女走出家庭步入了社会。
认识:它们折射了近代以来的民主、开放、西化和城市化的社会变迁。
2.近现代的服饰变化变化的表现:20世纪早期,服饰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在长袍马褂依然流行的同时,西装流行开来,中山装则大为流行,并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备受青睐,60年代中期以后,军装和干部服盛行,80年代以后,服饰变化趋于复杂和多元。
变化里的文化内涵:近代服饰由拘谨、保守、等级转向适体、美观和平民化;现代服饰则由政治化、单调性转向人性化、多样性。
变化里的历史内涵:它们与中国政治制度变迁和对外开放程度密切相关。
3.近代交通工具种类:自行车、汽车、电车、火车、轮船和飞机都是在近代中国先后出现的交通工具。
出现的时间:除轮船外,大体都出现在20世纪初期。
价值:它们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也是近代中国受西方影响的表现所在。
4.大众传播媒介含义和种类: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传递新闻和信息的载体,它包括报刊、通讯社、广播、影视和互联网等媒介。
出现的时间: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人自己办报的历史,中国人自己的广播、电影等出现于民国时期,而电视和互联网则出现于20世纪下半叶。
影响:丰富和改善民众的文化生活,传递社会变化的信息,是近代以来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变化的写照。
【难点辨析】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性、基本原因和特征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近代先进的物质生活和习俗被部分崇洋媚外和开放的中国人所接受,不土不洋的现象比较普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服饰方面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A、鸦片战争前:长袍马褂B、鸦片战争后:①西装传入中国,民国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②“断发易服”(剪辫着西装。
具有移风易俗、反清色彩)③中西合璧、满汉风格:旗袍——是西式服装影响下女性服装变化发展的典范。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中西合璧)——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综合西式和中式服装的特点,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中山装和旗袍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A、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B、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服装样式和颜色趋于单调。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后)(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二、饮食方面2、西餐(1)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2)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3)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三、建筑方面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鸦片战争后:2、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3、中西合璧四、习俗方面1、中国旧时期比较落后的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厚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2、这些旧风俗到近现代的变化:婚姻自由、婚礼删繁就简、火葬、简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五、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生产力的提高(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2、社会政治变革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社会政治变革影响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3、人民思想解放的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
(如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左”倾束缚,解放思想等)4、外因: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交流(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改革开放后中西文化的交流。
)5、政府政策的影响。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
新中国成立后倡导婚姻自主、规定一夫一妻制、新时期政府倡导文明之风等)第二节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内容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2、近代(1840—1949)(1)海:轮船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陆: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1881年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1909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3)空: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1)电报: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
到 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三、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3、政府的大力提倡;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四、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影响1、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第三节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内容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3、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4、通俗性报刊普及(1)原因:白话文推广、识字率提高。
(2)特点:①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②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5、报纸的功能:新闻传播;舆论监督;娱乐大众;宣传教育、启迪民众(强烈的政治性)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2)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电影(1)发展①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②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③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2)发展特点: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3、电视(1)问世:20世纪30年代(2)发展过程: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②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③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3)现状(特点)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4、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1)报纸是实效性很强的新闻媒介,吸引着广大读者,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信议政和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电影电视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科学知识普及,开阔人们的视野。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出现: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发展快: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3、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4、影响(1)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2)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3)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4)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5、评价(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2)缺陷:(你如何抵制网络的不良诱惑?)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