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级与分类-执业医师考试.doc
中医1和中医2执业范围
中医1和中医2执业范围中医1和中医2的执业范围是中医学领域中两个不同的分类。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两个执业范围,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首先,中医1指的是中医医师(包括执业医师、助理医师)的执业范围。
中医医师是指经过中医专业培训,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能够独立开展中医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
中医1的执业范围主要包括:1. 中医诊断:通过望、闻、问、切等中医四诊方法对病人进行诊断,判断病因、辨别病位,确定病名和病情。
2. 中医治疗:通过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疗法,治疗疾病,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健康恢复。
3. 中医方剂:根据病情,方剂配伍,调整剂量等,开具中药处方,指导患者用药。
4. 中医保健: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指导,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中医2则是中医技师的执业范围。
中医技师是中医学院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中医技术和操作能力。
中医2的执业范围主要包括:1. 中医护理:采用中医技术手段,进行常规护理、病情观察、协助中医医师进行诊疗,促进疾病康复。
2. 中医康复:运用中医治疗方法,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恢复功能。
3. 中医保健:通过中医按摩、推拿、针灸等手段,进行身体健康的养护和保健,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4. 中医辅助:协助中医医师进行治疗操作,例如在针灸过程中进行协助,参与中药煎煮等工作。
中医1和中医2的执业范围有一定的区别。
中医医师作为临床的主要医疗技术人员,具备更加深入的中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执业范围更加广泛和细致。
除了常规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医医师还能够进行复杂疾病的辨证施治、中医方剂的个性化调配等。
而中医技师主要负责中医康复和保健方面的工作,参与中医医师的治疗操作,起到协助和辅助的作用。
总结起来,中医1和中医2的执业范围在中医学领域中有着不同的定位和职责。
中医医师具备更深入的中医临床能力,能够独立进行中医诊断和治疗,而中医技师则主要协助中医医师进行治疗操作和康复保健工作。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内容和分数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内容和分数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是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一部分,旨在测试考生的临床技能水平和诊治能力。
其具体内容和分数分配如下:1. 诊断技能(分数权重约为30%):- 病史询问(分数权重约为5%):包括详细询问病症的起因、病情演变、症状特点等。
- 观察与望诊(分数权重约为5%):包括面色、舌象、眼底、脉搏等体征的观察与判断。
- 问诊与触诊(分数权重约为10%):包括脉诊、舌诊、肚脐诊等技能的应用。
- 辨证施治(分数权重约为10%):根据病情辨证,并制定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案。
2. 治疗技能(分数权重约为30%):- 中医药治疗(分数权重约为10%):包括草药配方的选择与制备、针灸治疗的操作等。
- 中药膏方制备与使用(分数权重约为10%):包括中药膏方的制备与使用的手法。
- 针灸治疗(分数权重约为10%):包括穴位定位、针刺操作和调整等技能。
3. 技术操作(分数权重约为20%):- 中医推拿按摩(分数权重约为10%):包括穴位按摩、摩擦、刮痧、拔罐等技术操作。
- 中医针灸操作(分数权重约为10%):包括穴位定位、针刺操作和调整等技能。
4. 临床技能(分数权重约为20%):- 临床常见病及病理知识(分数权重约为10%):根据常见病症,做出正确临床判断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 医疗安全与法律规范(分数权重约为5%):掌握医疗法规与伦理规范,遵守医疗纪律。
- 危急病情处理(分数权重约为5%):在紧急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急救处理。
以上只是大致分配比例,具体考试内容和分数可能会根据不同考试机构和年份进行调整。
考生应当具体参照当年的考试大纲来进行备考。
执业医师考试种类
执业医师考试种类
执业医师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
考试分为两级四类,即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两级;每级分为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四类。
一、临床类别医师资格考试
临床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包括临床执业医师和临床执业助理医师。
考试科目为《基础医学综合》、《医学人文综合》、《临床医学综合》和《口腔医学综合》。
二、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
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师资格考试。
考试科目为《基础中医综合》、《中医临床医学综合》、《西医及临床医学综合》和《中药学综合》。
三、口腔类别医师资格考试
口腔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包括口腔执业医师和口腔执业助理医师。
考试科目为《基础医学综合》、《医学人文综合》、《口腔医学综合》和《公共卫生综合》。
四、公共卫生类别医师资格考试
公共卫生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包括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和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
考试科目为《基础医学综合》、《医学人文综合》、《公共卫生综合》和《预防医学综合》。
五、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按照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相关规定,由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制定考试大纲,统一组织,单独命题,考试合格的发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限定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执业。
总的来说,执业医师考试种类包括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四类,每一类都有相应的考试科目和考试要求。
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类别进行报考。
中医执业资格考试简介
中医执业资格考试简介中医执业资格考试简介中医药学是我们古人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随着国家对中医传承发展的重视与支持,可以预见,未来中医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我国实行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执业注册制度,是加强中医医师队伍建设、提高其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与国际医师管理制度接轨的重要举措。
小编整理了关于中医执业资格考试的相关信息与大家分享,希望能为大家的备考提升之路提供帮助。
考试介绍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性质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中医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分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
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分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两级,每级分为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民族医专业三类,目前民族医专业中开考的有中医、民族医和中西医结合,其中,民族医又含蒙医、藏医、维医、傣医、朝医、壮医等民族医专业。
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参考人员复杂,类别繁多,报考类别共有31个。
卫生部主管全国的医师工作,县级以上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医师工作。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以及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四部委局共同成立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负责全国医师资格考试,负责研究制定四个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共性政策;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具体工作和实际操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
考试大纲根据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公告,中医、中西医结合实践技能考试启用《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医、中西医结合类别实践技能考试部分)2016年版》。
注意:(1)2017年继续哈萨克医考试(试点),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按有关规定报考。
(2)2017年不举行傣医和朝医考试。
报名条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相关规定,内容如下: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考生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高中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一类是国家认可的以师承方式学习的人员;一类是符合报名条件的外籍人员和台港澳居民。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是中国卫生部于2013年成立的职业资格考试,旨在考核和认定具备中医药实践能力的医师,以促进中医药行业的发展。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基本理论考试内容:主要考核考生对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针灸学等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
考生需要熟悉传统医学理论,如《黄帝内经》、《伤寒论》、《内经》、《难经》、《醉翁大全》等,以及中医学理论,如《本草纲目》、《灵枢》、《千金方》等,并通过阅读这些古典著作,深入理解中医药理论,掌握诊断治疗的基本原则。
另外,考生还需要熟悉针灸学理论,包括针灸的基本原理、针灸分泌技巧、针灸常用腧穴、针法对症治疗等。
二、临床操作考试内容:主要考核考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如诊断、治疗、中药处方等。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文化艺术,如面色、体态诊断、脉象、言辩、症候诊断等,并能够根据病人状况,准确诊断病情,针对症状提出治疗方案,并能够根据病情给出正确的中药处方。
三、临床实践考试内容:考核考生在看诊、操作、诊疗等临床实践技能,包括中医辩证诊断、中药处方、制药、管理等,以及技术把握、沟通能力等,以评价考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四、职业素养考试内容:考核考生的职业素养,包括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治病策略、行医态度等,以及尊重病人、维护职业道德、避免违法犯罪等方面的素养。
以上就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能够为考生们提
供参考。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医师的贡献,面对考试,考生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勤加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便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执业医师。
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维护中医药的传承,让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在世界上蔚然成风!。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级分类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级分类
医师资格考试分医学综合笔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两部分。
医学综合笔试部分采取标准化考试方式并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由卫生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承担国家一级的具体考试业务工作。
实践技能考试由省级医师资格考试领导小组组织实施。
考试分为两级四类,即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两级;每级分为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四类。
中医类包括中医、民族医和中西医结合,其中民族医又含蒙医、藏医和维医三类,其他民族医医师暂不开考。
到目前为止,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共有24种类别的考试,报考类别全称及代码详见表医师资格考试报考类别代码:
临床执业医师110;
口腔执业医师120;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130;
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医师141;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142;
具有规定学历的蒙医执业医师143;
具有规定学历的藏医执业医师144;
具有规定学历的维医执业医师145;
师承或确有专长的中医执业医师341;
师承或确有专长的蒙医执业医师343;
师承或确有专长的藏医执业医师344;
师承或确有专长的维医执业医师345;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210;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220;
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230;
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41;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242;
具有规定学历的蒙医执业助理医师243;具有规定学历的藏医执业助理医师244;具有规定学历的维医执业助理医师245;师承或确有专长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441;师承或确有专长的蒙医执业助理医师443;师承或确有专长的藏医执业助理医师444;师承或确有专长的维医执业助理医师445。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
A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医类实践技能考试内容要求及操作方式一、考试内容要求一临床技能1.临床诊断能力1中医四诊的方法、内容及运用技巧;2西医常规体格检查的方法、内容及运用技巧;3常规辅助检查的运用指征及临床意义,包括血、尿、大便常规检查,常用生化检查,心电图检查正常心电图、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心房纤颤、急性心肌缺血、典型心肌梗死等,X线检查正常胸片、肺炎、气胸、腹部平片等;4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包括病名、证型、西医诊断及中医类证鉴别能力;2.辨证论治能力1根据四诊检查结果运用中医基本理论进行辨证分析的能力;2治则、治法的准确性;3选方、用药包括选穴、手法等的准确性、合理性;4诊疗计划的合理性;3.病历书写能力1病历书写规范,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案规范2000年版有关要求;2条理清楚,语言通顺,重点突出,医学术语运用规范;3病案内容客观、准确地反映患者病情;4.常见病证的诊断、类证鉴别及辨证论治1.感冒2.咳嗽3.肺痈4.哮证5.喘证6.胸痹心痛7.心悸8.血证9.不寐10.郁证11.胃痛12.呕吐13.泄泻14.痢疾15.腹痛16.便秘17.水肿18.腰痛19.淋证20.消渴21.胁痛22.黄疸23.眩晕24.头痛25.中风26.痹证27.肠痈28.崩漏29.肺炎喘嗽30.小儿泄泻5.常见病种的诊断及处理原则1.上呼吸道感染2.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3.支气管哮喘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5.充血性心力衰竭6.糖尿病7.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8.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9.高血压病10.脑血栓形成、脑出血11.急性胃炎、慢性胃炎12.消化性溃疡13.细菌性痢疾14.急性胰腺炎15.胆囊炎16.乙型病毒性肝炎17.缺铁性贫血18.风湿热19.类风湿性关节炎20.急性阑尾炎21.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2.小儿腹泻6.辅助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1心电图:a.正常心电图b.室性期前收缩c.窦性心动过速d.窦性心动过缓e.心房纤颤f.急性心肌缺血g.典型心肌梗死2X线片:a.正常胸部正位片b.肺炎c.气胸d.正常腹部平片3实验室检查结果:a.血、尿、大便常规b.血清钾、钠、氯、钙c.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d.血糖e.肝功能f.肾功能二基本操作1.体格检查;2.中医望诊、闻诊、切诊、针灸、推拿等技术操作;3.基本心肺复苏术;4.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穿脱隔离衣、穿脱手术衣;其中体格检查为必考内容,其余3项随机抽取1~2项三临床答辩1.根据提纲规定的病种要求,临床答辩题分为问答题和病史采集方面口试两个部分;问答题随机抽取1~2个问题,病史采集口试抽取1个问题,由考生作出回答;2.具有规定学历人员依据考试内容进行综合答辩;3.师承或确有专长人员结合其专长进行答辩;附:中医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病历书写格式姓名:出生地:性别:常住地址:年龄:单位:民族:入院时间:婚况:病史采集时间:职业:病史陈述者:发病节气:可靠程度: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休格检查:体温T:脉搏P:呼吸R:血压BP:整体状况:皮肤、黏膜及淋巴结:头面部:颈项:胸部:腹部:二阴及排泄物:脊柱四肢:神经系统:经络与腧穴:专科检查:实验室检查: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诊据:入院诊断: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和/或选穴、手法等:二、操作方式1、考试方式由考生在指定考试地点随机抽取规定范围内的一个病例,通过接诊到诊治的全过程、基本操作及临床答辩,综合考察考生的临床实践技能;2、考站设置第一站:望、闻、问、切诊及辨证论治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第二站:基本操作第三站:临床答辩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笔试一、考试分级与分类与实施形式:医师资格考试分为两级四类,即医师和助理医师两级;每级分为临床、中医包括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口腔、公共卫生四类;考试方式分为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中医师资格考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二、考试内容与科目:执业医师考试测试基础科目、专业科目和公共科目三部分;考试全部采用客观性选择题,书面考试,主要题型为A、B型题,A型题中包含A1、A2、A3A4型题;医师资格考试总题量为640题; 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考试形式以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审定颁布的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三、医师资格考试报考类别全称及代码执业医师报考类别全称代码执业助理医师报考类别全称代码临床执业医师110 口腔执业医师120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130 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医师141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142 师承和确有专长的中医执业医师341四、中医类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方案及内容:中医执业医师具有规定学历者: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西医诊断学基础、西医内科学、药理学、病理学、卫生法规14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卫生法规大纲第一单元卫生法细目一:卫生法概述要点: 1.卫生法概念; 2.卫生法渊源; 3.卫生法基本原则; 4.卫生法的作用;细目二:我国卫生法律体系要点: 1.宪法和基本法律; 2.卫生法律; 3.卫生行政法规; 4.地方卫生法规、规章; 第二单元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细目一:卫生法中的民事责任要点:1.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 2.民事责任的构成; 3.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细目二:卫生法中的行政责任要点:1.行政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 2.行政责任的构成; 3.行政责任的形式;细目三:卫生法中的刑事责任要点:1.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 2.刑事责任的构成; 3.实现刑事责任的方法;4.卫生法中须承担的刑事责任;第三单元执业医师法细目一:执业医师的概念和职责要点: 1.执业医师的概念; 2.执业医师的职责;细目二:执业医师资格取得与注册要点: 1.医师资格; 2.医师执业注册制度;细目三:执业医师的权利和义务要点: 1.医师享有的权利; 2.医师履行的义务;细目四:执业医师法规定的法律责任要点:1.民事责任; 2.行政责任; 3.刑事责任;第四单元药品管理法细目一:药品管理法的概念要点:1.制定药品管理法的目的与药品管理法规的概念; 2.药品的法律定义; 3.药品是特殊商品;细目二:假药、劣药要点: 1.假药; 2.劣药;细目三:特殊管理的药品要点: 1.特殊管理药品的分类与定义; 2.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管理制度;细目四:药品管理法规定的法律责任要点: 1.行政责任; 2.民事责任; 3.刑事责任;第五单元传染病防治法细目一:传染病概念、分类及管理要点:1.传染病的概念; 2.法定传染病分类; 3.传染病防治管理实施;细目二:疫情报告要点: 1.法定责任报告人、义务报告人; 2.报告程序及要求;细目三:控制措施要点: 1.一般措施; 2.紧急措施; 3.特殊措施;细目四: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法律责任要点: 1.行政责任; 2.刑事责任;第六单元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细目一:医疗事故的概念及特征要点:1.医疗事故的定义; 2.医疗事故具有的特征;细目二:医疗事故的分类与等级要点:1.医疗责任事故; 2.医疗技术事故; 3.医疗事故分级;细目三:医疗事故的处理要点:1.处理方式; 2.法律责任;第七单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细目一:制定医德规范的目的要点: 1.医德规范是指导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准则;2.医德规范的内容;细目二:在医疗活动中严禁临床促销费、开单费等回扣行为要点:1.临床促销费、开单费的危害;2.整顿临床促销费、开单费等回扣行为目的;3.追究责任;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基础理论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 1.辨证论治的概念; 2.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概念;第二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细目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 1.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2.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第三单元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 1.五行的特性; 2.五行的生克乘侮;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 1.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2.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第四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要点: 1.心的生理功能;2.肺的生理功能;3.脾的生理功能;4.肝的生理功能; 5.肾的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肝与脾的关系;6.肝与肾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志、五液、五体、五官九窍的联系要点:1.五脏与五志的联系; 2.五脏与五液的联系; 3.五脏与五体的联系;4.五脏与五官九窍的联系;5.五脏外华;第五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 1.胆的生理功能; 2.胃的分部名称和生理功能; 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 1.脾与胃的关系; 2.肝与胆的关系; 3.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六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 1.脑的生理功能; 2.脑与五脏的关系;细目二:女子胞要点: 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影响女子胞功能的生理因素;第七单元气血津液细目一:气要点:1.气的基本概念;2.气的生成;3.气的生理功能;4.气的运动形式;5.气的分类;细目二:血要点: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功能; 4.血的运行;细目三:津液要点:1.津液的基本概念;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3.津液的功能;细目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 1.气与血的主要关系; 2.血与津液的主要关系;第八单元经络细目一:十二经脉要点: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细目二:奇经八脉要点: 1.奇经八脉的特点; 2.奇经八脉的生理作用; 3.督脉、任脉、冲脉和带脉的基本功能;细目三:经络的生理与应用要点: 1.经络的生理功能; 2.经络学说的应用;第九单元病因细目一:六淫要点:1.六淫的概念及六淫与六气的关系;2.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3.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7.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8.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要点: 1.疠气的致病特点; 2.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细目三:七情内伤要点: 1.七情内伤的概念;2.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3.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细目四:饮食所伤要点: 1.饥饱失常;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细目五:劳逸损伤要点: 1.过度劳累; 2.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要点: 1.痰饮的概念; 2.痰饮的形成; 3.痰饮的病证特点;细目七:瘀血要点: 1.瘀血的概念; 2.瘀血的形成; 3.瘀血的病证特点;第十单元发病细目一:邪正与发病要点: 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2.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细目二:内外环境与发病要点: 1.内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2.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第十一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 1.阴阳偏胜;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亡失;细目三:气血失常要点: 1.气的失常; 2.血的失常;3.气血关系失调;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要点:1.津液不足;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细目五:内生“五邪”要点: 1.风气内动;2.寒从中生;3.湿浊内生; 4.津伤化燥; 5.火热内生;细目六:五脏阴阳气血失调要点: 1.心的阴阳气血失调; 2.肺的阴阳气血失调; 3.脾的阴阳气血失调;4.肝的阴阳气血失调;5.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细目七:六腑功能失调要点: 1.胆的功能失调; 2.胃的功能失调; 3.小肠的功能失调;4.大肠的功能失调;5.膀胱的功能失调;6.三焦的功能失调;细目八:奇恒之腑功能失调要点: 1.脑的功能失调; 2.女子胞的功能失调;第十二单元治则细目一:治病求本要点: 1.“本”和“标”的概念; 2.治病求本的意义;3.正治与反治的应用; 4.治标与治本的应用;细目二:扶正祛邪要点: 1.扶正与祛邪的概念; 2.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细目三:调整阴阳要点: 1.损其偏盛; 2.补其偏衰;细目四:调理气血要点:调理气血的原则; 细目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要点: 1.因时制宜; 2.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药学大纲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细目一:四气和五味要点: 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五味的确定; 2.五味的作用;细目二:归经要点: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的确定细目三:升降浮沉要点: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细目四:有毒与无毒要点:结合具体有毒药物认识其使用注意事项;第二单元中药的应用细目一:中药的配伍要点:各种配伍关系的配伍意义;细目二:用药禁忌要点:十八反、十九畏的内容;细目三:用药剂量要点: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用量;细目四:用法要点:某些药物的特殊用法;第三单元解表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解表药的配伍方法; 2.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辛温解表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白芷;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生姜、香薷、羌活、辛夷、藁本、苍耳子;3.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麻黄、香薷、荆芥、辛夷;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麻黄、桂枝、香薷、苍耳子;5.下列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细目三:辛凉解表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薄荷、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牛蒡子、升麻、蔓荆子;3.下列药物的功效:淡豆豉;4.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薄荷、葛根;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薄荷、牛蒡子;6.下列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桑叶与菊花;第四单元清热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清热药的配伍方法; 2.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清热泻火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芦根、天花粉、淡竹叶;3.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石膏;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石膏;5.下列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石膏与知母;细目三:清热燥湿药要点: 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黄芩、黄连、黄柏;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龙胆草、苦参;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苦参;4.下列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黄芩、黄连与黄柏;细目四:清热凉血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水牛角、紫草;3.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水牛角;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5.下列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生地黄与玄参;牡丹皮和赤芍;细目五:清热解毒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牛黄、鱼腥草、射干、白头翁;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板蓝根、青黛、土茯苓、山豆根、白花蛇舌草;3.下列药物的功效:紫花地丁、穿心莲、马齿苋、马勃、秦皮、白鲜皮、鸦胆子、熊胆;4.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青黛、牛黄、鸦胆子、熊胆;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穿心莲、牛黄、射干、山豆根、鸦胆子;6.下列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金银花与连翘;细目六:清虚热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青蒿、地骨皮; 2.下列药物的功效:白薇、银柴胡、胡黄连;3.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青蒿;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青蒿;5.下列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牡丹皮与地骨皮;黄连与胡黄连;第五单元泻下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攻下药、润下药与峻下逐水药的性能特点; 2.泻下药的配伍方法; 3.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攻下药要点: 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大黄、芒硝; 2.下列药物的功效:芦荟、番泻叶;3.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5.下列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大黄与芒硝;细目三:润下药要点: 1.下列药物的功效:火麻仁、郁李仁;2.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火麻仁;细目四:峻下逐水药要点: 1.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甘遂; 2.下列药物的功效:大戟、芫花、巴豆、牵牛子;3.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甘遂、大戟、芫花、巴豆、牵牛子;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甘遂、大戟、芫花、巴豆、牵牛子;第六单元祛风湿药细目一:概述要点: 1.祛风湿药的配伍方法; 2.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 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独活、防己、秦艽、木瓜、桑寄生、白花蛇;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威灵仙、五加皮;3.下列药物的功效:豨莶草、络石藤;4.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白花蛇、豨莶草;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防己;6.下列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羌活与独活;第七单元芳香化湿药细目一:概述要点: 1.芳香化湿药的配伍方法; 2.芳香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苍术、厚朴、藿香;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砂仁、白豆蔻;3.下列药物的功效:佩兰、草果;4.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砂仁、白豆蔻;5.下列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苍术与厚朴;砂仁与白豆蔻;第八单元利水渗湿药细目一:概述要点: 1.利水渗湿药的配伍方法; 2.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金钱草、茵陈蒿;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猪苓、滑石、木通;3.下列药物的功效:通草、海金沙、石韦、瞿麦、地肤子、萆薢;4.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薏苡仁、车前子、滑石、木通、海金沙;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木通;6.下列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茯苓与猪苓;茯苓与薏苡仁;第九单元温里药细目一:概述要点: 1.温里药的配伍方法; 2.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 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细辛、花椒、丁香、小茴香;3.下列药物的功效:高良姜;4.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附子、肉桂、吴茱萸、细辛、花椒;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附子、肉桂、吴茱萸、细辛、丁香;6.下列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附子与肉桂;附子与干姜;第十单元理气药细目一:概述要点: 1.理气药的配伍方法; 2.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 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橘皮、枳实、木香、香附、薤白;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青皮、乌药、沉香、川楝子;3.下列药物的功效:佛手、荔枝核、柿蒂、青木香;4.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木香;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沉香、川楝子、青木香、薤白;6.下列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橘皮与青皮;木香、香附与乌药;第十一单元消食药细目一:概述要点:消食药的配伍方法;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 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山楂、莱菔子、鸡内金;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神曲、麦芽;3.下列药物的功效:谷芽;4.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鸡内金;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麦芽、莱菔子;第十二单元驱虫药细目一:概述要点: 1.驱虫药的配伍方法; 2.驱虫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 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槟榔; 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使君子、苦楝皮、贯众;3.下列药物的功效:雷丸、榧子;4.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雷丸;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第十三单元止血药细目一:概述要点: 1.止血药的配伍方法; 2.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 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小蓟、地榆、白及、三七、茜草、艾叶;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大蓟、槐花、白茅根、侧柏叶、蒲黄;3.下列药物的功效:仙鹤草、棕榈炭、血余炭、炮姜;4.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三七、蒲黄;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白及、三七、蒲黄;6.下列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大蓟与小蓟;三七、茜草与蒲黄;第十四单元活血祛瘀药细目一:概述要点:1.活血祛瘀药的配伍方法; 2.活血祛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 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川芎、延胡索、郁金、丹参、益母草、桃仁、红花、牛膝;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乳香、姜黄、虎杖、鸡血藤、莪术、水蛭;3.下列药物的功效:没药、三棱、五灵脂、庶^虫虫、苏木、自然铜;4.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延胡索、牛膝、五灵脂;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乳香、没药、丹参、郁金、五灵脂、三棱、莪术;6.下列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川芎与丹参;郁金与姜黄;桃仁与红花;第十五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细目一:概述要点: 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配伍方法; 2.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化痰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半夏、桔梗、瓜蒌、贝母;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天南星、旋覆花、竹茹;3.下列药物的功效:白芥子、白附子、竹沥、天竺黄、白前、前胡、海蛤壳、海藻、昆布、黄药子;4.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旋覆花;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旋覆花、瓜蒌、贝母、海藻;6.下列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半夏与天南星;瓜蒌皮与瓜蒌仁;川贝母与浙贝母;细目三:止咳平喘药要点: 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杏仁、百部、苏子、桑白皮、葶苈子;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紫菀、款冬花、枇杷叶、马兜铃、白果;3.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白果;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杏仁、马兜铃、白果;5.下列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杏仁与苏子;杏仁与桃仁;桑白皮与葶苈子;第十六单元安神药细目一:概述要点: 1.安神药的配伍方法; 2.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 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磁石、龙骨、酸枣仁;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朱砂、柏子仁、远志;3.下列药物的功效:琥珀、合欢皮;4.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朱砂、琥珀、龙骨;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朱砂、磁石、柏子仁、远志;6.下列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酸枣仁与柏子仁;第十七单元平肝息风药细目一:概述要点: 1.平肝息风药的配伍方法; 2.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 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羚羊角、牡蛎、代赭石、钩藤、天麻;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石决明、决明子、地龙、白僵蚕、全蝎、蜈蚣;3.下列药物的功效:珍珠母、珍珠、刺蒺藜;4.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羚羊角、石决明、牡蛎、珍珠、珍珠母、钩藤、全蝎、蜈蚣;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代赭石、全蝎、蜈蚣;6.下列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龙骨与牡蛎;钩藤与天麻;全蝎与蜈蚣;第十八单元开窍药细目一:概述要点: 1.开窍药的配伍方法; 2.开窍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 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麝香、石菖蒲;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冰片;3.下列药物的功效:苏合香;4.下列药物的用量用法:麝香、冰片、苏合香;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麝香、冰片;6.下列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麝香与冰片;第十九单元补虚药细目一:概述要点: 1.补虚药的配伍方法; 2.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补气药要点: 1.下列药物的功效、应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
中医执医考试大纲pdf
中医执医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中医执医考试是评价申请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
二、考试方式与分级
考试采用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相结合的方式。
实践技能考试分为三站,合格分数线为60分;医学综合笔试采用全国统一考试方式,合格分数线由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统一划定。
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成绩均合格的,为合格人员。
三、考试范围与要求
(一)实践技能考试
1.中医四诊、针灸推拿、拔罐类技能考核要求考生需掌握相关基本操作,考
生需按照考官的指令完成各项操作。
2.临床思维与疾病诊断类考试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相
关检查结果,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临床思维进行诊断。
3.病案分析类考试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完成病案书写。
4.诊疗方案类考试要求考生根据患者情况,提出具体的中、西医治疗方案。
5.操作技能类考试要求考生掌握相关技能操作,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二)医学综合笔试
1.中医基础理论:要求考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
应用。
2.中医诊断学:要求考生掌握望、闻、问、切四诊及八纲辨证的理论及应用。
3.中药学:要求考生掌握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及用法用量。
4.方剂学:要求考生掌握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及应用。
5.中医经典著作:要求考生掌握《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等中医经典著作中的重要篇章。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大纲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包括以下内容:
1. 中医学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哲学、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等。
2. 中药学:包括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配伍禁忌等。
3. 针灸推拿学:包括经络学说、穴位定位与操作、常见病症的针灸推拿治疗方法等。
4. 中医内科学:包括内科疾病的辨证施治原则、常用方剂和药物等。
5. 中医外科学:包括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术后护理等。
6. 中医妇科学:包括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产科护理等。
7. 中医儿科学:包括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预防保健等。
8. 中医眼科学:包括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验光配镜等。
9. 中医耳鼻喉科学:包括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听力康复等。
10. 中医皮肤科学:包括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皮肤病的预防保健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四个单元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四个单元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中医基础、中医临床、西医和临床医学。
1. 第一单元考试科目为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西医内科学以及卫生法规。
2. 第二单元考试科目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诊断学基础以及医学伦理学。
3. 第三单元考试科目为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
4. 第四单元考试科目为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以及传染病学。
医学综合笔试内容有单选题和多选题,都是客观题。
在中医临床医学部分,题干比较长,细节很多,难度比较大,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综合实力。
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查阅中国卫生人才网发布的考试大纲,或者咨询当地卫生部门获取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级分类,考虑到我国实行多层次医学教育、多结构医师职称的历史现状,以及我国存在中医等多种传统医学的实际情况,中医医师实行分级分类管
理。
1、分级
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分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两级。
其区别在于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只能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执业,不能独立执业,但在乡镇的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可以根据医疗诊疗的情况和需要,独立从事一般的执
业活动。
2、分类
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分为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民族医专业三类,目前民族医专业中开考的有中医、民族医和中西医结合,其中,民族医又含蒙医、藏医、维医、傣医、朝医、壮医等民族医专业。
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参考人员复杂,类别繁多,报考类别共有30个。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