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馆照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泳池馆照明
古代奥运会并没有游泳项目,但是游泳运动一直为人类所掌握,在与自然斗争中,为了生存,有时也为了娱乐,人类逐渐掌握了游泳技能。直到1896年,游泳项目进入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从1957年5月1日起,国际泳联规定只承认在50米标准池中创造的世界纪录。
国际标准游泳池长50米,宽至少25米,深2米以上。设8条泳道,每条泳道宽2.5米,第一和第八泳道的外侧分道线距离池壁为2.5米。
一.摄像机位分布
该类比赛场地摄像机位图:如7-135 所示。与表7-84全使用。
二.游泳池场地照明标准
游泳、跳水、水球、花样游泳场地的照明标准
注:1.应避免人工光和天然光经水面反射对运动员、裁判员、摄像机和观众造成眩光。
2.墙和顶棚的反射比分别不低于0.4和0.6,池底的反射比不应低于0.7。
3.应保证绕游泳池周边2m区域、1m高度有足够的垂直照度。
4.室外场地V等级Ra和T cp的取值应与Ⅵ等级相同。
游泳项目的垂直照度(维持值)
照度比和均匀度
E haverage:E vave=0.5~2(对于参考面)
E vmin:E vmax≥0.4(对于参考面)
E hmin:E hmax≥0.5(对于参考面)
E vmin:E vmax≥0.3(每个格点的四个方向)
注 1.眩光指数GR<50,仅用于户外。
2.主赛区(PA):50m×21m(8泳道),或50m×25m(10泳道);安全区:绕泳池2m宽。
3.总赛区(TA):54m×25m(或29m)
4.附近有跳水池,两地之间的距离应为4~5m.
5.对于水球,使用池中央30m区。
三.布置方式
室内游泳跳水馆通常考虑灯具的检修维护,一般不在水面上方布置灯具,但水面上方设有专用检修通道的除外。对于没有电视转播要求的场馆,灯具往往分散布置在水面上方以外的吊顶下,屋架下或墙壁上,对于有电视转播要求的场馆,灯具一般采用光带式布置,即在两侧池岸上空布置纵向马道,在两端池岸上空布置横向马道。另外还需要在跳台和跳板下设置适量灯具消除跳台和跳板形成的阴影,并对跳水运动热身池加以重点照明。
应该强调一下,跳水运动项目不应在跳水池上方布置灯具。否则水中将会出现灯的镜像影像,对运动员产生光干扰,影响运动员的判断和发挥。
另外由于水介质特有的光学特性,室内游泳跳水馆灯具和马道布置主要考虑以下问题。
1.眩光控制
由于水介质特有的光学特性,游泳馆场地照明的眩光控制较其它类型场馆更加困难,也显得龙为重要。
a.通过控制灯具投射角控制水面的反射眩光。一般来说,体育馆的灯具投射
角不大于60°,泳馆的灯具投射角则要求不大于55°,最好不大于50°.
光线入射角越大,水面反射光越多。
b.针对跳水运动员的眩光控制措施。对跳水运动而言,其场地范围包括从跳
台上2米,跳板上5米到水面,即跳水运动员的整个运动轨迹空间。在此空间内,场地灯光均不允许对运动员有任何不舒适眩光。
c.严格控制对摄像机的眩光。即不得向主摄像机视野反射静水表面的光,灯
具发出的光线也不得直接投向固定摄像机。如不直接照射以固定摄像机为中心的50°扇形区域则更为理想。如图7-143
d.严格控制灯具在水中的镜像产生的眩光。对于有电视转播的游泳跳水馆,
比赛大厅空间较高大,场地照明灯具一般采用400W以上的金属卤化物灯具。这些灯具在水中的镜像亮度很高,如果出现在运动员,裁判,摄像机的观众视野内,均会产生眩光,影响比赛和观赛以及转播的质量。
2.马道布置
a.正确确定比赛中照明计算的空间范围。
b.合理的确定马道位置。
电视转播不仅要求有水平照度,还要求有4个方向的垂直照度。同时为保证拍
摄画面的立体感,水平照度与垂直照度之比E
h /E
v
应在0.5-2之间。以图7-145
为例,灯具近侧瞄准点的投射角α1不宜太小,而远侧瞄准点的投射角α2又不宜太大。如果投射角α1太小,则垂直照度分量太小,不能满足Eh/Ev 的比例要求,如果投射角α2太大,则会产生严重眩光。
四.体育照明节能的设计原则
1.不能降低照明标准
2.选择合适的照明标准
选择合适的照明标准至关重要。对于大多数地市级体育馆建筑,高校的体育建筑,其体育照明不应按举行国际大赛的标准进行设计,否则会产生以下问题:
a.一次投资增多
b.维护工作量增加,维护成本增加。
c.为体育照明服务的供配电系统复杂,用电量增大。
d.即使国际大赛进行照明设计,当未来举行国际大赛时,还需要按最新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
和电视转播机构要求进行改造。
3.永久照明系统和临时照明系统相结合。
4.与建筑专业密切配合。
5.技术性能与投资同时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