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族系统图
论五服与九族
论五服与九族古时候,只要是一个家族的成员,不仅活着的时候大家对他的称呼各不相同,当一个人去世之后,他的亲戚,要根据与他的亲疏关系的远近,穿五种不同等级的服装来出席他的丧礼。
这就是“五服”制度。
“五服”制度是中国礼制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之间,在丧礼过程中的服饰不一样,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这样一来,局外人不用打听,只要根据服饰就可以判断他与死者的关系。
“五服”之外就叫出了“五服”,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
即使参加丧礼,什么服装,服饰都不讲究了,只是礼节性地捧捧场而已。
后来,人们把五服比喻五代人。
在黄淮地区有“五服之内为亲人”的说法。
过去,为优生起见,五服之内是不能通婚的,现在的婚姻法放宽了要求,出了三代就可以通婚。
五服之内的五代人是指从自己开始,往上推五代,就是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
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出自同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属关系。
从高祖到自己属于五服。
五服之外则没有了亲缘关系。
一般情况下,家里有红白喜忧之事,都要通知五服之内的亲属参加。
过去的人结婚早,十七八岁结婚,40不到能抱孙,80多岁有可能五代同堂成为高祖了。
所以,对于大家庭来说,如果不出意外,正常繁育,五代同堂是不难实现的事。
不像当今社会,提倡晚婚晚育,年轻人只顾自己快乐,老年人90岁的时候也不一定能看见玄孙出世。
五代同堂机会很少,五服不存已成定数。
如果说五服之外还存在什么亲属关系,还有什么瓜葛,那就是九族。
从秦始皇开始,古代的刑法中有一种酷刑叫“灭九族”。
就是一人犯法株连九族。
灭九族的目的是斩草除根,不留后患,让你完全失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
历史上,被灭了九族的有:秦朝的李斯;西汉的韩信,李陵,卫青,霍光,王莽;东汉的窦宪,邓鹭;唐朝的徐敬业;明朝的方孝孺,胡惟庸等等。
单说明初文人方孝孺,一介书生,知识水平甚高,深得明洪武帝的赏识,让他做世子师,并成为辅佐建文帝的重臣。
?九族与五服
九族与五服九族: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
九族泛指亲属。
但九族所指,诸说不同。
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即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_外甥、女儿之子_外孙、己之同族_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_外祖父、母之母_外祖母、从母子_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九族制的重要标记是由古代丧服制的"五服"来体现的。
五服:古代的“五服”是指五种孝服,为死去的亲属服丧,为有服亲属。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
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为:斩榱、齐榱、大功、小功、缌麻。
也就是指亲人去世后,按亲疏关系什么人应该穿什么丧服的意思。
斩榱:就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的衣服。
诸侯为天子、臣为君、儿女为父母、媳对公婆、妻对夫,都要穿斩榱,这是是最重的孝服。
齐榱:用粗疏的麻布制成的丧服,衣裳分制,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
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
大功:用粗熟麻布制做,面料比齐衰稍好的丧服。
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丧服。
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等服丧而穿的。
缌麻:是使用面料最好的丧服,也是丧仪最轻的。
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现在的五服是指亲戚关系的五辈九族,用五服划分亲属关系的标准是以父亲家族为标准划分的,范围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九代人,被称为本宗九族,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是出五服的人,关系较远。
也就是指与自己为圆点,自己往上四辈:父亲、爷爷、曾祖、高祖,自己往下四辈: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超过这四辈人的亲戚关系就是出五服了。
五服服制图
五服服制图《家礼五服图》: 九.族.正.服.之.图、妻.为.夫.族.服.图、妾.为.家.长.族.服.之.图、出.嫁.女.为.本.宗.降.服.之.图、外.亲.服.图、妻.亲.服.图、八.母.服.图本宗九族正服之圖妻為夫族服圖妾為家長族服之圖出嫁女為本宗降服之圖外親服圖妻親服圖八母服圖九族中,纵向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己身、子、孙、曾孙、玄孙(高曾祖考身,子孙并重玄);横向,有己身、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
围绕着纵横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与五服的家族结构图。
往上数,上辈中有叔伯父母、堂伯父母、再堂伯父母、祖伯父母、堂伯祖父母、曾祖伯父母、姑、堂姑、再堂始、祖始、堂祖姑、曾祖姑等。
往下数,下辈中有侄妇、堂侄妇、再堂侄妇、侄女、堂侄女、再堂侄女、侄孙妇、堂侄孙姑、侄孙女、堂侄孙女、曾任孙妇、曾侄孙女等。
这是一幅完整的九族五服图。
五服也指代五辈人,比如在山东胶东半岛一带,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就是利用上面那句话,往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
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也可以通婚。
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两千年来,汉族的孝服虽然有穿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即:斩榱(cui)、齐榱、大功、小功、缌(si)麻。
第一等叫"斩榱",是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种。
"榱"是指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下衣则叫做裳。
斩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左右衣旁和下边下缝,使断处外露,以表示未经修饰,所以叫做斩榱。
九族系统图
三 堂 妹
二堂 胞 堂 妹妹 妹 姐姐
已 身
胞 弟 兄
堂二 弟堂 兄弟
三 堂 弟
姐
姐
兄兄
再堂胞
胞胞再
堂侄侄子 侄侄堂
女侄 女 女
男 男 男侄
堂胞
胞堂
侄 侄孙侄 侄
女孙 女孙
男孙 男孙
(从
曾
曾
曾
侄
孙
侄
女孙
男孙
玄 孙
直系 亲
旁系 亲
(从已身到三堂兄弟姐妹)
附:
九族系统图
高祖到玄孙)
直系 亲
旁 高旁 系 祖系 亲 母父 亲
曾曾 曾
旁 叔伯 祖 叔伯 旁
系祖
母
祖系
亲母
父
父亲
堂 旁 叔伯 叔伯 系祖 祖 亲母 母
祖 母 父
叔 亲
旁 系 亲
再堂 叔伯
母
堂 叔伯
母
叔伯 母
考 母 父
叔伯 父
堂 叔 伯 父
再旁 堂系 叔伯 亲 父
《本宗九族五服图》详解
《本宗九族五服图》详解2018/07/22作者:刘根顺什么是九族?什么是五服?同姓家族中上下辈以及同辈人之间,依据远近关系该如何称呼?什么是亲?什么是戚?什么是直系亲属?什么是旁系亲属?这些问题关系到日常的家族礼仪、家庭财产继承、对老人小该的赡养责任䓁问题的认识与了解,也是阅读历史书籍,学习理解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不可缺的常识。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都弄不明白,甚至有些上了年纪的人对此也是糊里糊涂,不甚清楚。
现在这里就用一张图,对以上问题进行详细的解说。
本宗九族五服之图本图以自己为中心向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全方位展开。
竖列从上到下按从高到低的輩份顺序排列,横行以自身为中向两侧延伸分远近,同一横行的是平辈。
1、每个方格中所写的文字,就是你对该格中之人的称呼。
2、本图中上下左右两个主行列都是九格,即:上下九格表示九辈人,左右九格除中间你自己外,两边各四格,一边是男,一边是女,虽是同輩却不同门,整个图上的人合起来就是九族,古代所说的株杀九族就是要杀掉上图中所列出的所有人。
3、以中间的自己为点,向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伸展,上下左右各四格,连同自己共五格,这就是五服,在这个图表范围内的人就称为未出五服,不在这个范围内的人就称为已出五服。
这里"服"原意是"丧服",即老人去逝后后代所穿的孝服,在古代,穿孝服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依据关系远近分为五个等级,在这五个等级中的人,各穿不同的丧服,这就叫"五服",不在这五个䓁级中的人叫"已出五服",不再为该老人穿戴孝服,因此,五服只是同一家族中死了人是否需要穿戴孝服的一个范围界线。
4、同一家族中同姓的人(包括嫁出去的女儿),因为相互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叫"亲",也就是"内亲",嫁出去的女儿生下的孩子跟随其父亲的姓氏,虽然也有血缘关系但不同姓,已不再是同一个家族,所以叫"戚"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外戚"。
直系图
(三)六盘水支系第一节“胜德”房后裔直系图1.六至十五代直系图子辈(上接第一章第一节)(胜)李胜德(刚)刚海刚源刚花(宗)宗荣宗景宗和(志)志钦志宪志良(天)天寿天佳天星天乾天坤天雄(仲)仲胤仲宣仲情仲阳仲端仲悯仲安仲全(崇)崇爵崇云崇龙崇兴崇珍崇贵崇泰崇盛(万)万珊万瑚万斌万能万飞万龙(应)应仁应葵应才应友应海应俊应智应科应斗(世)世烈世甲世乾世儒君仕君从君相世发世达世贵世明世勲(下接世烈祖支系)(下接世儒祖支系)(下接世贵祖支系)(下接世明祖支系)(下接世勲祖支系)字辈(上接第一节)(世)李世烈(成)释恕清梦教雍宏(绍)禹(周)瑚琏琥珀(明)朝惠邦盛园哲德春(泽)荣华文武安芳昌位堂名德游清(先)富贵贤才知华亮儒九斤(学)兰能通诗高清辉(遵)辉兵权诗文兵明富国(孔)值应成能剑金毕龙书祥文清金先(孟)秤东李明春李翔李孟传李波华亮洪富权美(传)辉字辈(上接第一节)(世)儒(成)上明上贵(大)成(文)文光文秀(主要居水城县发耳、鸡场、营盘、龙场、顺场、花戛、杨梅等乡镇)图(一)字辈(上接第一节)(世)李世贵(成)云纲纪红纯 C3 C11 C12(大)任陞惠受(文)玺鼎举德柄光畅(正)怀玉怀德怀科秀清明配武元朝廷禄 C1 C2(泽)兴富贵祯祥翠河苗子(先)贤繁宝岑德寿扬文阳德开冬甲洪甲白甲小甲阳(学)忠富云福开关有(遵)凡朝品桥恒(孔)军李鑫友林志富云坤贵(孟)元刚阳春李伟建平李渊李斌文(传)“世贵祖”支系直系图(二)字辈 C1(正)清(泽)洪兴元高斌(先)小龙李祥三贵达堂春友华福科小二长(学)林成小二小三义子盒举亮(遵)华富胜俊伦明明达树平(孔)平德荣高旺水旺光益金炉钰春满忠远厚习然贤太太桃(孟)忠攀友伦贤强定班金柱海江李强李勇酝成衡凯福春军(传)江波国李锐李垚字辈 C2(正)禄(泽)应发达(先)通达(学)清顺(遵)进明发(孔)林文旺江龙官友笔(孟)智科字辈 C3(成) 纪(大)璋本位元勲儒 C4(文)昭翠发宪华显仲清陞伟(正)凤林晏楠怀芳祥芳武顺魁春炳邦学朝斌明科(泽)小保有贵林五斤二贵荣华贵贵小三洪敏政(先)顺福华泽富荣光顺润六老二老三(学)恩宽洲德品清(遵)荣米贤喜强才平艳(孔)发流勇超富忠润江(孟)元胜(传)字辈C4(大)勲(文)魁葵全福禄寿C9(正)贵荣兴发昌春翠长寿C8(泽)毛苟喜鲜锦鸿恩荣淮祯祥惠C5 C6 C7 (先)荣扬福禄明华林佑(学)安贤忠良文诗岑(遵)云连亮义华富贵毕朝贤(孔)成文全贵达毕相熠李松林才军应珊勇平云才平辉能达楼(孟)军发江伟祥品兵忠华军兵波贵成胜勇进(传)字辈C8(正)昌C5 C6 C7(泽)荣淮祥宣秀贤C10 (先)富达芹超德敏庆枝隆荣应小发狗妹老明(学)连文老无武昌忠贵恩恩(遵)明华荣全海勇起贵朝玉小庚元贤明友良(孔)伟红兴鹏强谊四林维青鹏雄运荣稳发武荣双龙祥(孟)成虎城辰江建翔斌斌贵灵璟字辈C9(文)全(正)春朝小龙C10(泽)贤(先)觉成伦(学)沛超启(遵)国富友歆进波亮(孔)应涛扬肸圣旺坤烨令海斌C11 C12 (成)红纯(大)海聪红兴诗发 C13(文)小漫二保盛玉先周虎龙(正)兴财典发林怀有怀元怀芳科麻元(泽)小苗锋格老苗三苗四苗五(先)周成有(学)坤顺金成启发三桥举桥德仲(遵)小福忠发小良华林武周平明达贤言权(孔)江朝得友得红进荣起金全贤碧登所祝品令鑫波超(孟)清遥俊盛显贵琉易干稳祥良(传)C13(大)兴(文)周明周啟周富周美C14 C18(正)秉银祥(泽)龙云龙盛(先)荣品全宗春(学)昌明云成朝周斌(遵)许进才华用怀奎强胜利龙君义华春贵(孔)照帅金桂井桂镔桂健豪松五健军力字辈 C14(文)周啟(正)乾有科老四(泽)金庭友龙祥源昌盛友富贵发祥 C16 C17(先)绍成美富贵发明(学)小学江友仁亮云义周胜华芳(遵)荣云勇朝远成留贵光文星明国梦辉全武良先田宏波 C15(孔)应富兵贵万祥明燃腾虎阳涛旭江鹏涛“世贵祖”支系直系图(八)字辈C18(文)周富(正)石保和C16 C17(泽)昌贵贵有(先)能白林文达明C19 C20 (学)文顺昌得育小勇启万成C18(遵)全富贤伟开开文开贤龙富海令凯庭富(孔)辉富先俊鸿晟祥亮平翔勒再银尧博豪(孟)松康翔铁江(传)字辈C19 C20(先)达明(学)龙德虎昌院(遵)红永波祥稳(孔)渊垚(孟)5.十五至二十六代“世明”祖支系直系图(主要居水城县发耳、鸡场、营盘、野钟、都格等乡镇)图(一)字辈(上接第一节)(世)李世明(成)锦昂耀盛 D5(大)容全伦忠文 D2 D3(文)龙凤兴斗乐贵周玉(正)怀仁怀义怀智怀林刚举音章五十二飞D1(泽)陞岑堂海长有(先)秀茂迎春贵(学)通相二德安伍(遵)传祥荣要银祥文友国华贤权学(孔)兵军路权伦良平才贵李军龙武小军达亮祥发(孟)发胜洪举贵芳丹龙翔刚希超弈萱廷云利林云(传)品字辈D2 D3 (大)伦忠(文)泰向乾D1(正)二飞春歌老三清有(泽)顺祥长发福宗仁义盛显 D4(先)开荣祥贵林贵寿枝(学)盛友元章品用文(遵)元龙伦华明付毕辉稳(孔)贵军全祥元贤平孔云荣福兵威(孟)先厚波江刚航健阳勇豪杰英雄广波席琦翔(传)奇字辈D5 (成)耀(大)尧唐明义五周七(文)富贵安乐扬端书学D6(怀)清老三珍二保神保老五老幺老满冬贵老二老三仁正发D4(泽)宗升秋发秋林老幺石发六十发玉发(先)坤龙春友(学)海清昌忠忠(遵)向勇华国平全富(孔)东梁虎能云波涛肖尧奇亚东(孟)苑萌霖衡锦洋(传)字辈D6(文)安(正)性忠明(泽)恩光贵耀(先)荣华发桥法(学)周武6.十五至二十六代“世勳”祖支系直系图(主要居水城县发耳、鸡场、营盘、龙场、顺场、花戛、杨梅等乡镇)图(一)字辈(上接第一节)(世)李世勳(成)臻瑛安贤蕃寿鹏栏E17(大)志贤品权游科举斌珍有鳌号财E8 E10 E15 E16(文)升通达运元学海周珍仲万(正)龙国清有(泽)云长云贵奎玺凤E7(先)科禄食小祥占青绍周富觉明E3 E4 E5 E6(学)小平小庚国周国义E1 E2(遵)小从云海忠海文华德合加全八角(孔)石佩小盘俊长寿吉良小辉小佩长小辉钧江涛劲峰江荣配荣稳(孟)磊鑫垚燚骐韩恩波显环青洪贤晟贤懿轩凯茂达(传)字辈E3 E4 (先)禄食小祥E1 E2(学)国周国义根甲小国小昌(遵)朝富坤全小全朝路阳路全付双全留锁德兴金成龙安小龙(孔)小团小江南志禄辉留果勇味松灿汉令李伟胜天虎睿健行(孟)大卫伟雄羲(传)字辈E5 E6(先)占青绍周(学)国林小顺绍先邓财长云国亮奎顺(遵)和保成保云老三海角海全小广文现小双小庆志全付益健康刚(孔)彪永江江会永会兵贵贵良棚涛猛碧进福波果(孟)付军(传)字辈E8(大)贤(文)才(正)科相辅佐E9E7(泽)云贵玉盛玉文老五玉昌坤玉明玉声玉成玉智安贵洪(先)胡保林金堂发贵枝国华权恩全(学)国兴桥云桥生宗英少春荣良良芳品(遵)文子小军小将品明平元达平雄福啟跃常达道义留敬福(孔)明朋文兵兵军兵发祥俊斌亚东祥运凡(孟)(传)字辈E9(正)相(泽)玉龙玉凤小苗福文(先)知兰元顺(学)兴学智(遵)炳林留成留富留超成国富贤(孔)文勇炜钦胜建庭建军亚航波洁源玉龙军俊家鹏华祥银(孟)俊峰(传)E10(大)品(文)富钟(正)举乾坤朝廷才友文E11 E12 (玉)老大老三亨通达荣华春枝林(先)全林外发贵发龙冬贵(学)忠友富林(遵)德亮贵洪亮(孔)云祥合胜李睿李玺胤云汉昌(孟)贤华龙涛凯林军字辈E11(正)友(玉)兵祥凤(先)贵发贵友国贵开祥仕友(学)文孔科友毛云升正(遵)景友臣云德流益群文乔权朝(孔)珍斌进亮国俊才选富能全正贤华忠胜林万李煌贵李海(孟)贤长江钢元富尧宇江贵海雄龙凯鑫云锦明果李恒优(传)钦E12(正)文(玉)桢发E14(先)洪德玉忠E13 (学)本良明渊俊德全国(遵)贤留箐成恩诚喜奎全伟平辉芳富松邦达进虎勇伦选(孔)李卫李波李硕胜壮李印寒秋羿李维李贵浩源李良(孟)韩凯字辈E14(玉)发E13(先)忠荣华富贵文品(学)超贤六斤清信文昌(遵)元会用启李松华全朝(孔)定仁航元达佩光帅李唐万林(孟)毕亚祥馥E15 E16(大)游有(文)容正相安(正)银发正翠光甲(泽)八保六斤小伍明配(先)桂圆昌有德进(学)金开林显明江汪云松万(遵)小国国富文亮加维毕军朝广军(孔)章伍胜水江波安成官鹏龙然(孟)建稳(传)E17(成)栏(大)邦鹏(文)科榜周海周山(正)文小长光荣华富贵万苟(泽)金保银保老三老四老五老六玉臣四斤玉奇玉惠玉科(先)迎绍青九妹明(学)恩文忠清友刚举(遵)乔齐元海明岑光勤敏尧票配长荣贵银发毕龙(孔)云毕良国军志万灿向龙应江林合贵伦俊兵辉金睿智(孟)江官富华鹏福永红洋帅涵涛(传)。
九族五服图及外亲服图
在室众孙妇
众 孙 大
小缌 功
嫡 孙 妇
嫡孙期其妻
期 年缌
麻 侄其 堂 孙妻 侄 小无 孙
服 出曾在 曾 嫁侄室 孙 无孙缌 妇 服女麻 无
麻 曾其 曾 孙妻 侄 小无 孙 功服 缌
无 服
玄 孙 妇
麻
玄 孙 缌
-0-
外亲服图
父 母
母
功
之
小
弟
姊
兄
父
妻 母 缌妹 母 小 弟 母 小 母 妻 缌
兄麻 之功
之功
之麻
女
子
子
女
姨
姨缌女缌
之
之麻婿麻
舅缌 之麻
姑缌 之麻
女
妇
女
女
舅
外
外小
外
姑
甥功
之
甥
甥
之
妇
女
外
外缌
外
孙麻
孙
孙
-1-
从缌 堂 兄麻
无 女 缌缌 女 小大 期 期年 期 小年 年 小 小 无 缌
服
麻麻
功功 年 年 年 功
功 功服 麻
出 从 出在 堂 在出 侄众 在众 长 长其 侄 其 堂 其 从
嫁
侄 嫁室 侄
室嫁 女子妇
子
室期
子 妇
子
期妻
期妻
侄妻
侄
服 女 麻麻
功麻
年麻 功 服 缌
出 嫁 无
堂 侄 孙
在出 侄 室嫁 孙 缌缌 女
九族五服图
月父衰 母
三高齐 祖
无 姑 月缌 父 衰叔 麻
服
麻母 祖
出 曾 五在 曾 齐曾 缌
嫁祖室 祖 伯
梁氏族——精选推荐
梁⽒族梁⽒族谱(龙岩乡部分)梁⼦瑾整编前⾔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有⾃强不息的毅⼒,发明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化,享有⽂明古国之称。
炎黄⼦孙,海外游⼦饮⽔思源,远涉重洋回乡祭祖,体现了中华⼉⼥对先祖的怀念和牢记⾃⼰的根源。
⽽我们梁家的祖先在哪⾥?有的⼜迁到何地,你是否知道呢?梁家族谱为您系统地介绍了梁⽒家族的历史发展渊源。
⽬录⼀、百家姓郡名 (1)⼆、易读错的姓 (4)三、梁姓起源 (5)四、梁姓历史⼈物 (6)五、梁姓历史⼈物 (7)六、龙岩乡梁姓族谱 (8)七、板仁家庭 (11)(⼀)璋贵家族 (11)(⼆)璋银家族 (13)(三)璋光家族 (21)(四)万海家族 (26)(五)上达⽐部分 (28)(六)平城、停仙部分 (32)⼋、肯才迁⼊板仁、⾦街份 (33)九、板帮部分 (38)附录;1、明.清.民国纪元表 (44)2、⼲⽀表(六⼗甲⼦) (45)3、⽣肖.时⾠.刻.点常识 (46)4、辈份直系 (47)5、九族系统图 (47)6、称呼常识 (48)7、龙岩乡梁⽒居住点 (49)8、百家姓前100位新排列 (49)百家姓郡名赵天⽔钱彭城孙乐安李陇西周汝南吴延陵郑荥阳王太原冯始平陈颍川褚河南卫河东蒋乐安沈吴兴韩南阳杨弘农朱沛郡秦天⽔尤吴兴许⾼阳何庐江吕河东施吴兴张清河孔鲁郡曹谯郡严天⽔华武陵⾦彭城魏钜⿅陶济阳姜天⽔戚东海谢陈留邹范阳喻江夏柏魏郡⽔吴兴窦挟风章河间云琅琊苏武功潘荥阳葛顿丘奚北海范⾼平彭陇西郎中⼭鲁扶风韦京兆昌汝南马扶风苗东阳凤邰阳花东平⽅河南俞河间任乐安袁汝南柳河东酆京兆鲍上党史京兆唐晋昌费江夏廉河东岑南阳薛河东雷冯翊贺⼴平倪千乘汤中⼭滕南阳殷汝南罗豫章毕河南郝太原邬太原安武陵常平原乐南阳于河内时陇西傅清河⽪天⽔卞济阳齐汝南康京兆伍安定余下邳元河南⼘西河顾武陵孟平陆平河内黄江夏和汝南穆河南萧兰陵尹天⽔姚吴兴邵博陵湛豫章汪平阳祁太原⽑西河禹陇西狄天⽔⽶京兆贝清河明吴兴臧东海计京兆伏太原成上⾕戴谯郡谈⼴平宋京兆茅东海庞始平熊江陵纪平阳舒京兆屈临海项辽西董陇西梁安定杜京兆阮陈留蓝汝南闵陇西席安定季渤海⿇上⾕强天⽔贾武威路内黄娄谯郡危汝南江济阳童雁门颜鲁郡郭太原梅汝南盛汝南林西河刁弘农钟颍川徐东海丘河南骆内黄⾼渤海夏会稽蔡济阳⽥渤海樊上党胡安定凌河间霍太原虞陈留万扶风⽀邰阳柯济阳昝太原管晋阳卢范阳莫钜⿅经荥阳房清河裘渤海缪兰陵⼲颍川解平阳应汝南宗京兆丁济阳宣始平贲宣城邓南阳郁黎阳单南安杭余杭洪豫章包上党诸琅琊左济阳⽯武威崔博陵吉冯翊钮吴兴龚武陵程安定嵇谯郡邢河间滑下邳裴河东陆河南荣上⾕翁钱塘荀河内⽺京兆於京兆惠扶风甄中⼭麴汝南家京兆封渤海芮平原羿齐郡储河东靳河西汲清河邴平阳糜汝南松东莞井扶风段京兆富齐郡巫平阳乌颍川集中⼭巴⾼平⼸太原牧弘农隗余杭⼭河南⾕上⾕车京兆侯上⾕宓平昌蓬长乐全京兆郗⼭阳班扶风仰汝南秋天⽔仲中⼭伊陈留宫太原宁齐郡仇平阳栾西河暴魏郡⽢渤海钭辽西厉南阳戎江陵祖范阳武太原符琅琊刘彭城景晋阳詹河间束南阳龙武陵叶南阳幸雁门司顿丘韶太原郜京兆黎京兆蓟内黄薄雁门印冯翊宿东平⽩南阳怀河内蒲河东邰平卢从东莞鄂武昌索武威咸汝南籍⼴平赖颍川卓西河蔺中⼭屠陈留蒙安定池河西乔梁郡阴始兴郁太原胥琅琊能太原苍武陵双天⽔闻吴兴莘天⽔党冯翊翟南阳谭齐郡贡⼴平劳武阳逢谯郡姬南阳申琅琊扶京兆堵河东冉武陵宰西河郦新蔡雍京兆⾕济阳璩豫章桑黎阳桂天⽔濮鲁郡⽜陇西寿京兆通西河边陇西扈京兆燕范阳冀渤海郏武陵浦京兆尚上党农雁门温太原别京兆庄天⽔晏齐郡柴平阳瞿松阳阎太原充太原慕敦煌连上党茹河内习东阳宦东阳艾天⽔鱼雁门容敦煌向河南古新安易太原慎天⽔⼽临海廖汝南庚济阳终南阳暨渤海居渤海衡雁门步平阳都黎阳耿⾼阳满河东弘太原匡晋阳国下邳⽂雁门寇上⾕⼴丹阳禄扶风阙下邳东平原欧平阳⽎武功沃太原利河南蔚琅琊越晋阳夔京兆隆南阳师太原巩⼭阳厍河南聂河东晁京兆勾平阳敖谯郡融南康冷京兆訾渤海⾟陇西阚天⽔那天⽔简范阳饶平阳空营邱曾鲁郡⽏钜⿅沙汝南乜晋昌养⼭阳鞠汝南须渤海丰松阳巢彭城关陇西蒯襄阳相西河查齐郡后东海荆⼴陵红平昌游⼴平竺东海权天⽔逯⼴平盖汝南後冯翊桓谯郡公括苍万俟兰陵司马河内上官天⽔欧阳渤海夏侯谯郡诸葛琅琊闻⼈河南东⽅济南赫连渤海皇甫京兆尉迟太原公⽺顿丘澹台太原公冶鲁郡宗政彭城濮阳博陵淳于河内单于千乘太叔东平申屠京兆公孙⾼阳仲孙⾼阳轩辕邰阳令狐太原钟离会稽宇⽂赵郡长孙济阳慕容敦煌司徒赵郡司空顿丘⼀、读错的姓(前姓后⾳)⼲(⽢) ⾏(形) 应(英) ⿊(贺) 仇(求) 任(⼈) 朴(瓢) 析(⾆) 单(善) 舍(设) 查(札) 解(谢) 繁(婆) 华(化) 么(摇) 区(欧)⼆、梁姓起源_________________出⾃陕西韩城的姓赢姓伯益的后裔有个叫⾮⼦的⼈,善于养马。
涨知识:三族、九族、五服、六亲、祖宗十八代,指的到底是什么?
涨知识:三族、九族、五服、六亲、祖宗十八代,指的到底是什么?一、三族三族在古代有三种说法:1,父、子、孙。
《周礼·春官·小宗伯》曰:“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
郑玄注:“三族,谓父、子、孙”。
2,父族、母族、妻族。
《大戴礼记·保傅》曰:“三族辅之”。
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3,父母、兄弟、妻子。
《史记·秦本纪》记有:“法初有三族之罪”。
裴骃《史记集解》引张晏曰:“父母、兄弟、妻子也。
”二、九族“九族”泛指亲属,但“九族”所指,诸说不同,主要有两种说法。
1,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2,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三、五服五服是东亚古代的丧服等级,源于中国,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是居丧的衣服制度。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五种,即五服。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五种丧服,分别用不同材质的麻布做成,居丧生活的时间长短也有区别。
丧服按等级从重到轻,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
丧服重代表亲属关系近,丧服轻则意味是远亲,“五服之内为亲”则是以男子直系血亲为中心的宗法制度,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再到自己,五代之内才是至亲,其余的则是旁亲。
四、六亲六亲的历代说法不一,大致6种:1、指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
2、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
3、指父、母、兄、弟、妻、子女。
4、指父子、兄弟、夫妇。
5、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
本宗九族五服略图
己身 长子期年 众子期年 嫡孙期年 众孙大功 曾孙 缌麻 玄曾祖姑 在室缌麻 族祖姑 在室 缌麻 族姑 在室小功 族姊妹 在室缌麻 再从姊妹 在室小功 出嫁缌麻 再从侄女 在室缌麻 堂姑 在室小功 堂姊妹 在室大功 出嫁小功 堂侄女 在室小功 出嫁缌麻 堂侄孙女 在室缌麻 祖姑 在室小功 出嫁缌麻 姑 在室期年 出嫁大功 姊妹 在室期年 出嫁大功 侄女 在室期年 出嫁大功 侄孙女 在室小功 出嫁缌麻 曾侄孙女 在室缌麻 曾祖父母 齐衰五月 祖父母 齐衰 不杖期 父母 斩衰三年 曾叔伯 祖父母 缌麻 叔伯 祖父母 小功 叔伯 父母 期年 兄弟 期年 侄 期年 侄孙 小功 曾侄孙 缌麻 族叔伯 祖父母 缌麻 堂叔伯 父母 小功 堂兄弟 大功 堂侄 小功 堂侄孙 缌麻 族叔伯 父母 缌麻 再从 兄弟 小功 再从侄 缌麻 族 兄弟 缌麻
周氏——河北省赤城县瓦房沟(族谱)
瓦房沟·周氏族谱(一)简谱副谱繁谱二零一一年二月三日合订本(珍藏本)瓦房沟·周氏(一)简谱副谱繁谱主编:周举斌副编:周建忠周建国周建彪责编:周蕴华王华版面:王华周蕴华助理:刘凤娥主管:周建荣李秀梅口述:周秀珍制作:周建国王华周蕴华监制:周建国装订:刘凤娥花盆——瓦房沟周氏•字辈谱文万聚义廷荣上举建生丙正福进增昌国永世兴周氏家族—宗规、宗训仁义道德,忠孝廉让,祭祀祖先,教育子弟;敦大本,上尊天地,下奉祖先,服礼教,维护族人平等的秩序,防止犯上作乱;谨祭祀,对祖先不容怠慢;崇孝行,笃友爱,严教子,族内人须做到子孝、父慈、兄弟友爱,宗族和睦,亲善友邻,谨慎交友,不与奸邪人往来,不信奉妖邪之道;耕种田地,勤俭持家,在自己本职范围内尽职尽责,女子应当守妇道名节,对于孝子、悌弟、义夫、节妇之人进行奖励;规劝族人积极向上进取,尊老爱幼。
【详解】请参阅《序》摘自《中华姓氏通史·周姓》此书藏于首都图书馆前言周遇吉(1604--1644),辽宁锦州人,祖籍山东周村。
他是明末崇祯皇帝时的忠臣,他智勇全备,忠孝双全的一名战将。
时任镇守山西省宁五关主帅。
他为大明江山出生入死,他多次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多次立功,受到当朝皇帝的嘉奖。
他性格刚强,坚毅,公正。
为人光明磊落,忠于朝廷,是一个难得的忠臣良将。
对下属关怀,是个好上司。
他孝敬父母,疼妻爱子,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
在《中华姓氏通史•周姓》,周氏人物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周遇吉(1604--1644)明末锦州卫(今辽宁,锦州人),号萃庵。
行武出生,积功至京营游击,先锋营副将。
因镇压农民军有功,屡加太子少保,左都督。
崇祯十五年(1642)冬,出任山西总兵。
十七年(1644)自代州退保宁武,负隅顽抗,被李自成农民军俘杀。
]周氏祖母,周遇吉的母亲为保住周家的血脉,情急中命她的儿子周遇枝(周遇吉的胞弟)用扁担挑着他哥哥的不到两岁的儿子,和他不到一岁的儿子出逃。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诛灭九族在中国历史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素材(1)
揭秘:诛灭九族在中国历史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次明确记载有“诛九族”发生的是在隋末,在大业九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期间,司徒杨素的长子杨玄感起兵反抗杨广,但最后力有不支,被隋军大败后,杨玄感让弟弟杀了自己.核心提示: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次明确记载有“诛九族”发生的是在隋末,在大业九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期间,司徒杨素的长子杨玄感起兵反抗杨广,但最后力有不支,被隋军大败后,杨玄感让弟弟杀了自己.九族五服资料图本文摘自:凤凰网历史,作者:一点资讯·明清史研究,原题:诛灭九族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在重视亲缘血统的中国人里,一直都有一项被称为灭门律条的刑罚,那就是株连九族,其实在诛杀九族之外,还有七族、三族等刑律,这些殃及家人的惩罚都出自与“族"刑.其中以九族最为酷烈,就是将犯罪者所在的大家族中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人、子、孙、重孙、玄孙这九辈人全部杀光。
这种牵连甚众的刑罚其实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将个人的罪过连累给家族的刑罚出自于《尚书·泰誓》,其中在陈述纣王的残暴时有“罪及家人”的记载,另外在《周礼·秋官》,也有针对犯罪者家属的惩罚,那就是“杀其亲者焚之”。
这些记载中都是最原始的一人犯罪牵连家人的记载,至于真正将诛族形成法律的是在春秋时期的秦国。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文公二十年,开始实行诛三族之罪,在张岱的《夜航船》中,也有“秦文公始族诛,公孙鞅始连坐”的说法。
秦国诛灭的三族,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指的是:父族、母族、妻族,另外一种说法指的是:父母、妻子、兄弟.(因此诛灭九族也可以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但无论是哪一种,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灭门的惨祸。
那么什么样的罪行可以构成灭族的后果呢?按《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统一七国之后,下令“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而关于族诛最著名的人就是荆轲,在刺杀秦始皇失败、燕国被灭之后,荆轲全家被处以诛七族的惩罚,这也是关于诛三族演变为诛七族的第一次记载.既然诛七族有了,那么诛九族、诛十族也就在民间应运而生了,但事实上,从中国历史上被皇帝诛九族的只有一人,而诛十族在目前的史料来看,也是一档荒唐的传闻.如果在网络上搜索“诛九族”这样的条目,下面就会出现很多诸如此类的条目:看起来似乎真的是确凿无疑,并且也符合人们的想象,但事实上,这些文章是在伪造史料或者说是篡改史料,以胡惟庸事迹为例,这位在明初相权与皇权斗争中挫败的丞相大人,被纳入了《明史·奸臣传》,根据史料记载,在胡惟庸被人举报之后,朱元璋经过审讯之后,给出的处理结果是:“乃诛惟庸".这里用的是一个“诛”字,而非“族”字,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诛是“讨"的意思,意为征战、讨伐,后来又演变为诛灭之意,但是却并未出现诛九族的字眼,甚至连“族”字都未曾出现,何来的最后一位被诛九族的丞相呢?至于景清被穿凿附会的诛九族之说也只能说是捕风捉影,《明史》列传中的景清,是洪武年间的进士,在朱棣攻入南京的时候准备与方孝孺等其他大臣一同赴死,结果看燕军势大,景清独自一人前去拜见朱棣,因为驯服被朱棣委任原职。
祖宗十八代九族、五服、六亲(一张图)
祖宗⼗⼋代九族、五服、六亲(⼀张图)传统⽂化中,儒家⽂化是其核⼼。
儒家强调祖宗崇拜,讲究长幼有序。
辈份和年龄,是尊重和权威来源的⼀部分。
这也是“礼”和社会伦理的重要部分。
中华⽂化中,对数字特别讲究,什么三、五、九、七、⼗⼆、⼗⼋、三⼗六、七⼗⼆、⼀零⼋等,成语有六亲不认、三姑六婆、诛连九族等等,骂⼈都可以骂到“祖宗⼗⼋代”。
祖宗⼗⼋代,到底是哪⼗⼋代呢?中华传统⽂化中认为,上祖下孙各九辈,合称⼗⼋辈。
所谓祖宗⼗⼋代是指⾃⼰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不包含⾃⼰)。
所谓祖宗⼗⼋代是指⾃⼰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按次序称谓:1. ⽣⼰者为⽗母;2. ⽗之⽗为祖;3. 祖⽗之⽗为曾祖;4. 曾祖之⽗为⾼祖;5. ⾼祖之⽗为天祖;6. 天祖之⽗为烈祖;7. 烈祖之⽗为太祖;8. 太祖之⽗为远祖;9. 远祖之⽗为⿐祖。
即:⽗、祖、曾、⾼、天、烈、太、远、⿐。
书中说:因⼈怀胎,⿐先受形,故⿐祖为始祖。
下按次序称谓:1. ⽗之⼦为⼦;2. ⼦之⼦为孙;3. 孙之⼦为曾孙;4. 曾孙之⼦为⽞孙;5. ⽞孙之⼦为来孙;6. 来孙之⼦为晜(读kūn)孙;7. 晜孙之⼦为仍孙;8. 仍孙之⼦为云孙;9. 云孙之⼦为⽿孙;即:⼦、孙、曾、⽞、来、晜、仍、云、⽿。
书中说:⽿孙者,谓祖甚远,仅⽿⽬闻之也。
家族称呼⼤全家族是以⾎统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统的⼏辈⼈。
⾎统关系称谓俗称当⾯称呼⾃称直系1. ⽣⽗:⽗亲、爸爸、爹、爹爹、阿爹⼉;2. ⽣母:母亲、妈妈、娘、妈妈、姆嬷⼉;3. 后⽗:继⽗、晚爹、阿伯、阿爹⼉;4. 后母:继母、晚娘、嗯娘、姆妈⼉;5. ⽗之⽗、⽗之母:祖⽗、祖母、公公、婆婆、爷爷、阿爷、娘娘;6. ⽗之祖⽗母:曾祖⽗、曾祖母、太公、太婆、太爷爷、太公、太太娘娘;7. 兄弟姐妹:兄、弟、姐、妹;8. 夫丈:夫⽼、倌某⼈、(⼥⼉名)爹、唉、⽼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9. 妻⼦:夫⼈、某⼈、(⼥⼉名)娘、唉、⽼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
九族五服表(九族五服图)
四服 堂孙女
出五服 从孙女
出五服 堂曾孙
四服
三服
四服
出五服
叔伯曾孙 曾孙曾孙女 叔伯曾孙女 堂曾孙女
出五服
四服
出五服
叔伯玄孙 玄孙玄孙女 叔伯玄孙女
出五服 六世孙
出五服 从祖姑
六服 兄弟
五服 族兄弟
四服 从兄弟
三服 堂兄弟
二服 兄弟
一服 自身
二服 姐妹
三服 堂姐妹
姐妹
出五服 族侄
四服 从侄
三服 堂侄
二服 亲侄
一服 儿女
二服 侄女
三服 堂侄女
四服 从侄女
出五服 族侄女
出五服 从孙子
四服 从孙子
三服
二服
三服
叔伯孙子 孙子孙女 叔伯孙女
九族五服图
出五服 六世祖
出五服 叔伯高祖
四服 高祖
出五服 高祖姑
出五服 堂曾祖
四服 叔伯曾祖
三服 曾祖
四服 曾祖姑
出五服 堂曾祖姑
出五服 从爷
四服 堂爷
三服 叔伯爷
二服 祖爷
三服 祖姑
四服 堂祖姑
出五服 从祖姑
出五服 族伯叔
四服 从伯叔
三服 堂伯叔
二服 亲伯叔
一服 父亲
二服 姑姑
三服 堂姑
四服 从姑
九族系统图
妹 姐
已 身
胞
弟 兄
堂
弟 兄
二
堂
弟 兄
三
堂
弟 兄
再
堂
女 侄
堂
侄
女
胞
侄
女
子
胞
侄
男
胞
侄
男
再
堂
男 侄
堂
侄
女 孙
胞
侄
女 孙
孙
胞
侄
男 孙
堂
侄
男 孙
曾
侄
女 孙
曾
孙
曾
侄
男 孙
玄
孙
直系亲
旁系亲
(从已身到三堂兄弟姐妹)
附:
九族系统图
(从高祖到玄孙)
直系亲
旁
系亲高祖来自母 父旁系
亲
旁
系
亲
曾
叔 伯 祖
母
曾
祖
母 父
曾
叔 伯 祖
父
旁
系
亲
旁
系
亲
堂
叔 伯 祖
母
叔 伯 祖
母
祖
母 父
叔 伯 祖
父
堂
叔 伯 祖
父
旁
系
亲
旁
系
亲
再堂
叔 伯 母
堂
叔 伯 母
叔 伯 母
考
母 父
叔 伯 父
堂
叔 伯 父
再
堂
叔 伯 父
旁
系
亲
三
堂
妹 姐
二
堂
妹 姐
堂
妹 姐
中国家族系统表与图
中国家族系统称呼爷爷:爸爸的爸爸。
奶奶:爸爸的妈妈。
姥爷:妈妈的爸爸。
(有的地方称:外公)姥姥:妈妈的妈妈。
(有的地方称:外婆)太太:爷爷的妈妈,奶奶的妈妈。
太爷:爷爷的爸爸,奶奶的爸爸。
太姥姥:姥姥的妈妈,姥爷的妈妈。
太姥爷:姥姥的爸爸,姥爷的爸爸。
姑奶奶:爷爷的姐妹。
姑爷:姑奶奶的丈夫。
(“爷”字重读,与表示女婿的“姑爷”不同。
)爷爷的兄弟分别根据他的排名称呼,比如:大爷(“爷”字重读,与表示伯伯的“大爷”不同。
)三爷。
他们的妻子称呼为:大奶奶、三奶奶等。
姨奶奶:奶奶的姐妹。
姨爷:奶奶的姐妹的丈夫。
舅爷:奶奶的兄弟。
舅奶奶:奶奶的兄弟的妻子。
姑姥姥:姥爷的姐妹。
姑姥爷:姥爷的姐妹的丈夫。
姨姥姥:姥姥的姐妹。
姨姥爷:姥姥的姐妹的丈夫。
舅姥爷:姥姥的兄弟。
舅姥姥:姥姥的兄弟的妻子。
姥爷的兄弟分别根据他的排名称呼,比如:大姥爷,二姥爷。
他们的妻子称呼为:大姥姥、二姥姥等。
伯伯(有地方称呼为“大爷”):爸爸的哥哥。
伯母:爸爸的哥哥的妻子。
叔叔:爸爸的弟弟。
婶婶:爸爸的弟弟的妻子。
姑姑:爸爸的姐妹。
姑父:爸爸的姐妹的丈夫。
舅舅:妈妈的兄弟。
舅妈:妈妈的兄弟的妻子。
姨:妈妈的姐妹。
姨父:妈妈的姐妹的丈夫。
堂兄、堂弟:叔叔、伯伯的儿子。
堂姐、堂妹:叔叔、伯伯的女儿。
表哥、表弟:姑姑、舅舅、姨的儿子。
表姐、表妹:姑姑、舅舅、姨的女儿。
(也有地方把姨的儿子、女儿单分为一类,称呼为:姨哥、姨姐、姨弟、姨妹)嫂子:哥哥的妻子。
(表嫂:表哥的妻子。
)弟妹:弟弟的妻子。
(表弟妹:表弟的妻子。
)姐夫:姐姐的丈夫。
(表姐夫:表姐的丈夫。
)妹夫:妹妹的丈夫。
(表妹夫:表妹的丈夫。
)侄子:兄弟的儿子。
侄女:兄弟的女儿。
外甥:姐妹的儿子。
外甥女:姐妹的儿子。
以上如果是表亲,都可以在称呼上加“表”字。
不过如果是现实当中称呼,为表亲切,都可以不加“表”字。
大伯子:丈夫的大哥。
(口语称呼叫大哥即可)大伯娘:丈夫的大嫂。
(口语称呼叫大嫂即可)其余哥哥以此类推。
图 族 九 宗 本
高
祖
父
母
曾
祖
姑
曾
祖
父
母
曾
伯
叔
祖
父
母
族
祖
姑
祖
姑
祖
父
母
祖
伯
叔
父
母
族
伯
叔
祖
父
母
族
姑
堂
姑
姑
父
母
伯
叔
父
母
堂
叔
伯
父
母
族
伯
叔
父
母
族
姐
妹
再
从
堂
姐妹堂姐妹姐妹己
身
兄
弟
堂
兄
弟
再
从
堂
兄
弟
族
兄
弟
族
侄
女
堂
侄
女
侄
女
子
侄
堂
侄
再
从
侄
堂
侄
孙
女
侄
孙
女
孙
侄
孙
堂
侄
孙
侄
曾
孙
女
曾
孙
侄
曾
孙
玄
孙
丧服总图
三斩衰
年用至粗麻布为之缝边
有齐衰
三年
杖期用稍粗麻布为之缝边
不杖期
九大功
月用稍细生麻布为之
五小功
月用细生麻布为之
三缌麻
月用稍细熟麻布为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妹 姐
已 身
胞
弟 兄
堂
弟 兄
二
堂
弟 兄
三
堂
弟 兄
再
堂
女 侄
堂
侄
女
胞
侄
女
子
胞
侄
男
胞
侄
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再
堂
男 侄
堂
侄
女 孙
胞
侄
女 孙
孙
胞
侄
男 孙
堂
侄
男 孙
曾
侄
女 孙
曾
孙
曾
侄
男 孙
玄
孙
直系亲
旁系亲
(从已身到三堂兄弟姐妹)
附:
九族系统图
(从高祖到玄孙)
直系亲
旁
系
亲
高
祖
母 父
旁
系
亲
旁
系
亲
曾
叔 伯 祖
母
曾
祖
母 父
曾
叔 伯 祖
父
旁
系
亲
旁
系
亲
堂
叔 伯 祖
母
叔 伯 祖
母
祖
母 父
叔 伯 祖
父
堂
叔 伯 祖
父
旁
系
亲
旁
系
亲
再堂
叔 伯 母
堂
叔 伯 母
叔 伯 母
考
母 父
叔 伯 父
堂
叔 伯 父
再
堂
叔 伯 父
旁
系
亲
三
堂
妹 姐
二
堂
妹 姐
堂
妹 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