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个性化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下册个性化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下册个性化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5a45ee303d8ce2f0166230b.png)
教学案例汪家庄镇中心校李秋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P8 例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是在学生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继而在本单元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
通过该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之所以如此编排,遵循了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的规律。
三年级儿童(8—9 岁)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科书创设了既符合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特点又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另一方面又体会到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P8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题。
教学目标:1、正确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学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在空间中以一个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
3、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识别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8 个不同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方向。
教具准备:例4 教学挂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1、说一说,讲台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2、同桌游戏:找位置。
甲:请你站在我的东边,请你站在我的北边(交换角色)。
3、同学们,请看着明明小朋友学校的布局图(出示P8例4图)。
谁能说说,首先确定哪个方向其他的方向呢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1、认识一个新方向。
(1)设疑:多功能厅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引导:既不是正东方,也不是正北方,它在哪个方向(2)怎样的方向是东北方向引导:东与北之间的方向是东北方向。
2、认识其他方向。
(1)食堂在操场的什么方向同桌商量商量。
其他两个方向呢(2)引导:西方和北方之间的部分叫做西北,东方和南方之间的部分叫东南。
2023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
![2023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87a934c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8.png)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最新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课题:数学广角——搭配问题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及练习中习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金色的秋天即将过去,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干什么呢?原来它是受了智慧老人的差遣,要去给百变小樱送一封信。
小樱会不会让我们看信的内容呢?噢,是智慧老人邀请她到数学城堡去呀!二、讨论合作,探究搭配方法1、尝试猜想。
小樱带了2件上衣,3件下装,如果她每天都想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她可以不重复地穿几天?2、思考讨论。
(1)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甚至算一算,用最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2)独立思考,尝试表示。
(3)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不同表示方法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说明,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数字表示;(2)文字表示;(3)符号或图形表示:(4)计算。
4、观察比较(1)刚才我们展示了这么多表示办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装,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定下装,再配衣服,第一条下装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条下装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样地第三条下装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5a1caa7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99.png)
案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互相评价,使他们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评价中借鉴他人的优点。这种反思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5.实践性作业设计,提升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在本案例的作业小结环节,教师设计了制作个人月历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种作业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提高他们时间管理和生活规划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年月日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制作日历、时间推算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3.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4.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关注学生的差异,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2.问题导向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案例中,教师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3.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学校活动、家庭生活等,引入年月日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的存在和意义。
2.创设有趣的时间推算故事情境,如小明的生日派对、小红的旅游计划等,激发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三年级数学下册《电影院》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下册《电影院》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5463b8b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45.png)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根据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电影院座位是如何排列的?有什么规律?
-如何计算电影院的总座位数?
-如果你想设计一个电影院,你会考虑哪些因素?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三年级数学下册《电影院》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三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电影院》这一章节内容,不仅涉及到基础的数学运算,更能激发学生对生活情境的观察与思考。为此,我们以“电影院”为背景,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将引导学生从电影院的座位排列中,探究数学的奥秘,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排列组合原理,以及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以人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影院座位排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电影票、座位图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设计分层练习,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难易适度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3.分层合作的教学策略
本案例注重分层合作,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全面评价与反思
本案例强调评价的全面性,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年级数学下册《合理安排时间》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下册《合理安排时间》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b85f05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f.png)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复述所学的时间知识,巩固记忆。
2.梳理时间管理的方法,强调重点和难点。
3.分析讨论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4.强调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我将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如早晨起床、吃早餐、上学、课堂学习、课间活动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时间,体验时间管理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合理安排时间对于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时间管理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包括:
1.问题分析:找出问题中的关键信息,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
2.方法探究:出的解决方案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观察效果。
4.成果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交流经验,共同学习。
本教学案例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导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分享个人时间管理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合理安排时间的兴趣。
2.问题导向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中运用问题导向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结合本节课所学,制定一份自己的时间管理计划,包括学习、休息、娱乐等方面。
2.家长参与评价,监督学生执行时间管理计划,并在下一节课前反馈执行情况。
三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acb535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2.png)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轴对称的概念,我将采用生活化的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发现轴对称现象。例如,通过展示风筝、剪纸、建筑等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讨论并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轴对称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视觉冲击中感知数学的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引发他们对轴对称现象的关注。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窗户、蝴蝶、心形图案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接着,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具有这样特点的图形?”让学生举例分享,激发他们对轴对称的兴趣。
3.解决问题: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进行解决,如寻找隐藏在图形中的对称轴、判断复杂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等。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阶段,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轴对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1.口头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轴对称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和分享。通过分组完成任务,如共同设计轴对称图案、探讨轴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启发、互补优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以帮助他们总结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效率。具体措施如下:
4.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果
本案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注重跨学科资源的整合,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感受数学与艺术的结合,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连乘》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下册《连乘》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dff967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f.png)
一、案例背景
《连乘》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乘法运算的进阶技能,理解连乘的意义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乘法运算能力,但对于连乘的理解和应用仍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本教学案例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连乘的规律,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运用连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和运算技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连乘的概念,理解连乘运算的顺序和规则。
2.培养学生运用连乘解Leabharlann 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运算技能。
3.使学生能够运用连乘进行简便计算,增强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运用连乘进行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导入,引导学生发现连乘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连乘知识,形成技能。
4.引导学生运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请学生运用连乘运算,计算小兔子卖花菜的总收入。
2.请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的连乘例子,并解释其运算过程。
3.设计一道连乘应用题,与同学互相交换解答。
五、案例亮点
1.情景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三年级数学下册《从问题出发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下册《从问题出发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3bb480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96.png)
3.小组合作与交流分享
小组合作是本案例的又一亮点。通过合理分组,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此外,学生还能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此外,我还将实施多元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案例的最大亮点之一是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通过引入购物、烹饪等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这种情境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生活情景,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通过引入诸如购物、烹饪、旅行等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运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辅助手段,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374a0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4.png)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篇一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一、教材分析:“元、角、分与小数”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
教材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
选择“元、角、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学习小数,首先是由于学生对于小数认识的最直接经验来自价格;其次,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可以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
另外,教材这样安排也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
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注意本单元小数的学习不要脱离这一背景。
本单元安排了“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和“寄书”等具体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及其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
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
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货比三家”,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
教师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对学生的各种策略的评价,要有助于他们提高对策略的选择与合理优化的自我意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优秀3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b667e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ca.png)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优秀3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
3、鼓励学生根据主题情境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大家尝试解决。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如何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能结合购物情境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教学关键: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机会教具:小黑板教学流程一、组织教学二、新授1、货比三家奇奇文具店:铅笔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丁丁文具店:橡皮2.36元书包8.2元铅笔盒5.1元豆豆文具店:书包8.5元橡皮2.65元水彩笔3.05元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4.9元﹤5.1元答:去奇奇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2、试一试(1)10元5角﹥10元3角(2)在○里填上“﹥”“﹤”或“=”。
2.45元○1.83元2.68元○2.70元7.09元○7.03元三、练一练1、在里填上“﹥”“﹤”或“=”。
1.25元O2.4元0.48元O1.3元0.05元O0.50元2、35×8 81÷3 45×3 210÷33、到哪个商店买毛巾便宜?小熊商店:毛巾3.82元牙刷2.50元牙膏4.35元小猫商店:毛巾4.00元牙刷2.62元牙膏4.52元小狗商店:毛巾4.10元牙刷2.55元牙膏3.85元你想买什么?到哪个商店去?4、实践活动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做好记录。
与同学比一比同类商品的价格。
小结作业:课后二题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二一、教材分析: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册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专门编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年闰年》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年闰年》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f9de545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93.png)
一、案例背景
在当代小学数学教育中,时间单位与日期概念的教学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数学应用能力的基础。《平年闰年》作为三年级数学下册的一个章节,其内容涉及年月日的周期性规律,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重要环节。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平年与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在实际中运用这一概念,增强学生对时间单位换算及其背后数学规律的理解。通过前期的教学观察,发现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年月日认知,但对于平闰年的判断及其数学原理尚感陌生。因此,本案例将紧密结合课程内容,辅以生动实例,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深化认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年与闰年的概念,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基本方法。
-学生能够明确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了解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的规律。
-学生能够通过年份除以4、100、400的方法,判断给定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学会运用平闰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年龄、规划活动等。
2.问题导向驱动,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案例中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为导向,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发现。这种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平闰年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交流与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是本案例的又一亮点。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究、讨论和解决问题,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还能够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怎样快速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闰年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3.你能举例说明平年与闰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99ae8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2.png)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用扑克牌算“24点”的方法,能根据4张扑克牌上的点子数,选择计算。
算方法和过程,算出“24点”的结果。
使学生经历学习、计算得数“24点”的过程,了解通常可以用不同的牌算出24点,相同的牌可能算出“24点”的不同方法,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培养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等品质,发展学生数感。
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合作、交流算法,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感受计算游戏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用四张扑克牌算“24点”。
教学准备:A-10的扑克牌。
教学过程:故事导入,激趣引新同学们,瞧,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什么?你对扑克牌有哪些了解?课前,就让我们跟着水木宝宝来了解一下扑克牌吧。
同学们扑克牌的搭配千变万化,可以玩很多种游戏,你们知道今天咱们要来玩什么吗?算“24”点。
你知道24点是怎么玩的吗?可以利用几张牌?其中的A看作1。
每张牌只能用1次。
用加减乘除进行计算。
最后得数是24。
你能从这些牌中拿出几张牌,算出24点吗?小结:刚才有的同学拿出2张牌算出24点,有的同学拿出3张牌、有的拿出了4张。
看来要算出24可难不倒大家。
但是为什么有的同学拿的。
快,有的同学却算的慢呢?算24点有没有什么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计算24点的方法上。
复杂的问题,要从简单的研究起。
新手任务,对对碰师:拿两张牌,刚才同学们拿了哪两张牌?你是怎样想的?也就是说当同学们看到4的时候就想几?(板书:4×6=24)是呀,4和6是算24的一组黄金搭档。
看到8的时候又想几呢?(板书:3×8=24)3和8也是算24的一组黄金搭档。
师:现在你看到了几?只要想几?小结:4和6,3和8是两组好搭档,算24点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用到它们。
升级任务,凑凑乐(一)活动刚才我们是随意拿牌算出24的。
如果现在老师规定拿3张牌,你行吗?动手拿一拿。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348cd9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bd.png)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
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
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
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
三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aa9643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b.png)
4. 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分组等,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注重讲解与示范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乘法计算的方法和技巧。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四人。给出以下讨论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 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 通过乘法计算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思考习惯,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为团队的成功而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3. 小组合作,促进交流与协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决乘法计算中的问题。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提高课堂氛围。
4. 反思与评价,实现个性化学习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实现自我提高。通过反思与评价,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熟练进行表内乘法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计算物品的总价、统计数量等。
3. 引导学生掌握乘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率,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4. 通过对乘法运算的探讨,使学生能够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
例如,在超市购物情境中,学生需要计算购买多个相同商品的总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到乘法计算,体会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情景创设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到乘法计算的学习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ce351e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1f.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优秀8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几何直观,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让学生任意说说想到的分数,师随机板书这些分数。
2、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分数里分别包含几个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由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引入新课,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由问题引发学生猜测推想,渗透新课所要运用的知识,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1、提出问题(1)课件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图。
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
(2)从上面的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哥哥吃了西瓜的,弟弟吃了)(3)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问题1: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问题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问题3: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2、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1)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第1个问题,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2)同桌讨论:+等于多少?(3)操作验证答案。
如果出现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有不同的答案吗?如果出现这种答案,要追问:你是怎样想的?集体验证:(预设)方法1:把○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方法2:是2个,2个加1个是3个,也就是……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用课件进行示范。
(4)引导辨析:+的结果为什么不是?设计意图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时出现了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
显然,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是不合理的,这时,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比较,不要急于在此时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的思路统一起来,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a29a071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14.png)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讨论。
2. 合作探究:小组成员共同思考、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分享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认真聆听,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
3. 过渡:通过学生分享的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学广角》。
(二)讲授新知
1. 基本概念:讲解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如排列、组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其含义。
2. 方法指导:教授排列组合的方法,如用图形、符号等直观工具来分析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实例演示:结合课本例题,展示解题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规律。
五、案例亮点
1. 生活化的情境创设
本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如排队、分组等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境创设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还能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价值。
2. 问题导向的探究式学习
案例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数学规律。这种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4. 创设竞争性的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问题导向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数学规律。
2. 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速度时间路程》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下册《速度时间路程》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779153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37.png)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本节课将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教师将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如学校运动会、家庭出游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1. 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场景,如同学们在操场上跑步,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等,引导学生关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采用以下步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 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画情景:小明和小华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小明骑自行车,小华跑步,他们去往同一个目的地。提问:“同学们,你们猜猜看,谁会先到达目的地呢?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思考。
(五)全方位的反思与评价机制
本案例建立了全方位的反思与评价机制,包括学生自我反思、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内在动力,实现持续发展。
2. 创设问题情境,如:“小华骑自行车去公园,他每分钟行驶150米,请问20分钟内他能行驶多少米?”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
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是本节课的核心教学策略。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自我认知。
2. 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共同进步。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邮》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邮》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409dc5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64.png)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探索邮票分类、计数等数学知识。
2.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和梯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
4.通过作业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本章节教学内容与过程紧密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邮票收藏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2.通过集邮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中设置了丰富的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分享、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4.反思与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教学评价,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同时,教师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创意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优秀7篇)
![创意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aa7e24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0.png)
创意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优秀7篇)创意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镜子。
教学过程:一、讲故事,引入新课1. 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
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
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 “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 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1. 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 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第(2)题(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子时是几时?(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下册个性
化教学案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学案例
汪家庄镇中心校李秋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P8例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是在学生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继而在本单元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
通过该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之所以如此编排,遵循了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的规律。
三年级儿童(8—9岁)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科书创设了既符合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特点又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另一方面又体会到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P8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题。
教学目标:
1、正确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学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在空间中以一个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
3、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识别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8个不同的方向。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方向。
教具准备:
例4教学挂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说一说,讲台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同桌游戏:找位置。
甲:请你站在我的东边,请你站在我的北边……(交换角色)。
3、同学们,请看着明明小朋友学校的布局图(出示P8例4图)。
谁能说说,首先确定哪个方向其他的方向呢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一个新方向。
(1)设疑:多功能厅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引导:既不是正东方,也不是正北方,它在哪个方向?
(2)怎样的方向是东北方向?
引导:东与北之间的方向是东北方向。
2、认识其他方向。
(1)食堂在操场的什么方向?同桌商量商量。
其他两个方向呢?
(2)引导:西方和北方之间的部分叫做西北,东方和南方之间的部分叫东南。
3、比一比。
(1)4人一小组,请说出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2)小组活动。
(3)汇报。
三、实践运用,加深认识
1、介绍学校内部的方位:如果来宾来参观我们学校,你怎样用方向的知识为他们导游呢?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2、标出家在学校的哪个位置?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的家住哪里吗?住在学校的西南方向。
(贴学校模拟图和老师家的卡片)
请大家想一想你们家住学校的什么方向?
3、P8“做一做”(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师评价拓展)。
4、指导看课本。
细读练习二第2题的要求,你能解决吗?
5、地图上的方位。
让学生观察P11第4题图。
你能找出福建在中国地图的什么方向吗?
你去过其他的哪些地方它在中国的什么方向
四、作业
体育馆在学校的()面,商店在学校的()面,医院在学校的()面。
动物园在学校的()面,图书馆在学校的()面,少年宫在学校的()面,电影院在学校的()面。
北
板书设计西北
西南东南
南
教学反思: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合理地运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从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中加以引导,组织学生运用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有效学习,并将数学课堂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生成和运用的过程,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