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会计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
1.政府会计主体哪些?(美国基金会计)
政府会计主体,是指政府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
政府会计一直尚未在我国正式文件、制度中出现过,严格地说我国没有政府会计,而只有预算会计。
1997年的预算会计改革,明确界定了我国预算会计的主体包括:各级政府、行政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
美国州与地方政府的基金主体以基金作为基本主体,就是把政府营运的资金“切块”,每“块”资金有固定的来源和限定的用途,分别设置账户核算、编制财务报表。
每“块”基金独立运作,都作为基本主体。
2.核算基础(完全收复实现制,完全权责发生制,修改后的~,定义,优缺点,我国国情如何用)
完全收付实现制,是纯粹的收付实现制,这种会计核算基础是会计基础区间中的一种极端体现。
收付实现制,旨在计量主体在某个会计期间内收到与付出现金之间的差额的一种财务结果。
它是以现金实际的收付为基准来确认交易和事项。
由于,通过现金来进行会计核算,所以,完全收付实现制,又被称为“现金制基础”,而以其作为核心的会计方法,被称为“现金会计”。
收付实现制优缺点:(1)收付实现制的优点。
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在证明现金支出符合性控制合规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
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确认数是实际入库的预算资金,便于安排预算拨款和预算支出的进度,并如实反映预算收支结果。
在评价政府对经济的影响时,相当便利的现金指标既能提供现实的信息,又使控制具有明确针对
性。
此外,收付实现制操作简单,需要的会计技术较少,易于被使用者理解,数据处理成本比较低廉。
(2)收付实现制的缺点。
收付实现制尽管存在上述优点,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财政管理体制等的改革,它明显表现出了对新体制的不协调性。
该体系所反映的受托责任狭窄,提供的财务信息有限且相关性较差,例如,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相混淆,容易个人操纵成本的机会等,对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下要求提高政府绩效、信息透明度问题、为社会公众维护国有资产的责任方面,它可能无能为力,有时甚至会误导政府决策。
(3) 收付实现制这一传统核算基础具有跟踪现金、易于理解和易于记录的优点,在相当长时间内,对国家政府核算起到了主导作用。
但收付实现制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各部门财务状况,其不足之处主要有:1、不利于单位进行成本核算、提高效率和绩效考核;2、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单位的负债情况,不利于防范财务风险;3、收支项目不配比,不能真实反映当年收支结余;4、不能真实反映对外投资业务;5、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和隐性负债问题;6、不利于处理政府采购业务和年终结转等会计事宜
完全权责发生制原则,亦称应计基础、应计制原则即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归属的一项原则。
是指以实质收到现金的权利或支付现金的责任权责的发生为标志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及债权和债务。
即收入按现金收入及未来现金收入――债权发生来确认;费用按现金支出及未来现金支出――债务的发生进行确认。
完全权责发生制的优点:完全权责发生制可以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完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政府绩效考核经济全球化使政府变成了“企业”或使政府“企业化”。
完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增加政府执政的透明度完全权责发生制可以提供收入支出方面更全面、准确的信息,能够对政府的资产、负债进行全面的反映,还可以使管理者清楚地了解财政成本以及其在时空上的变化。
完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采用完全权责发生制可以提供政府资产的全面信息,有利于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
完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提供有效的会计报表信息在完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能够使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反映更为真实和确切。
完全权责发生制缺点:完全权责发生制在预算会计中尽管有其合理性,几乎可以完全取代了收付实现制;但在反映非营利组织财务状况时却有其局限性:一个在损益表上看来经营很好,效率很高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却可能没有相应的变现资金而陷入财务困境。
这是由于完全权责发生制把应计的收入和费用都反映在损益表上,而其在资产负债表上则部分反映为现金收支,部分反映为债权债务。
我国国情如何用:我国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有利面有以下:(1)有利于防范政府债务风险(2)有利于政府绩效考核(3)有利于增加政府执政的透明度(4)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5)有利于提供有效的会计报表信息
权责发生制基础上,能够使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反映更为真实和确切。
从政府财务报告中的核心报表———资产负债表来看,它是对政府资产和负债进行持续衡量的工具,只有采用一定程度的权责发生制,将长期负债和长期资产包括在内,才能够全面地反映的政府财务状况、运行能力和财务绩效。
本人认为,收付实现制在现实条件下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有它本身的优点,例如收付实现制符合传统政府管理的特点,具有比较简单、易于理解和易于记录的优点,而且政府作为会计主体具有特殊性。
对于政府的支出或者到期的债务一般是立即支付的,在期末没有履行付款的情况一般较少,因此收付实现制的存在还是必要的。
除此以外,有的项目暂时还不能采用权责发生制来进行核算的,例如财政收入,若实现权责发生制,财政收入是按所属年度来确定,而不是按入库时间来确认,与目前国库入库方法存在较大差距,必然要求国库会计处理实行相应调整。
因此,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作为两种会计基础不是完全对立的, 它们是可以相互补充,同时存在的。
在现阶段我们可以利用权责发生制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不足,使两种会计基础都能发挥其作用。
3.政府会计目标
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要的到得结果。
必须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要求,会计目标定位还要考虑会计主体的只能要求。
在会计理论上, 会计目标有: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不同观点。
我国政府会计的总体目标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基本目标:提高政府的财政透明度。
基本目标是整个目标层次的起点,是重要目标和最高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
重要目标:全面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是整个政府会计存在的基础。
政府的受托责任包括外部受托责任与内部受托责任。
最高目标:提供有助于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信息,即“决策有用性”。
决策有用性是指政府会计的目标应当以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导向,包括内部决策有用性和外部决策有用性。
按照近期我国政府会计定位于预算会计系统与财务会计系统相结合的改革模式,我们认为政府会计的具体目标应兼顾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和绩效管理三方面需要,分别通过预算会计系统和财务会计系统予以实现。
因此,我国政府会计具体目标可分为两个层次。
预算管理目标:预算会计系统应以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为主要目标,提供以下具体信息:第一,政府预算资源的来源、分配和使用的信息以及预算与实际结果相比较的信息。
第二,政府预算资源是否依据法定预算、是否按照相关法律与合同的要求和限制取得和运用的信息。
第三,未来的预算资源信息,有助于使用者评价未来的预算资源是否足以继续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偿付未来的负债。
财务管理和绩效管理目标:财务会计系统以满足财务管理和绩效管理需要为主要目标,提供以下具体信息:第一,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信息,包括政府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总量、构成及其变动情况、偿债能力方面的信息。
第二,政府运营绩效的信息,包括政府当年的运作成果、各种建设项目和服务的成本信息。
第三,政府的现金流量信息,包括现金流入、流出、净额及其变动情况的信息。
4.政府会计存在问题(好多方面:政府会计核算系统,)
改革必要性:现行政府会计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方面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收付实现制并不适应我国政府的预算体系。
二、现行的财务报告系统存在较多问题,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三、我国现行政府会计不利于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也无法公正全面地考核各界政府的实际绩效等。
会计核算系统: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力实施集中性预算合规性控制。
财政透明度不够。
缺少成本核算系统,无法实现政府绩效评估。
政府会计体系不健全。
政府会计核算内容不全面。
政府会计报表不合理。
会计计量基础:在政府会计中,由于历史成本客观以为可核实,因而被公认为一切资产项目计价的基础,也是进行成本计算的依据。
历史成本以财务资本保持概念为基础,既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也不考虑计量对象的价格变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信息可靠,科研,成本低,有利于政府资产保管责任的履行,尤其在政府有形资产计量方面作用突出,因此这一模式是我国现行的主要模式。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会计的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即会计信息要满足广大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需要,要及时反映现实信息,强调信息的相关性。
还要求政府会计系统能够更好的反映政府资产的增值与减值情况,是政府资产管理的行为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便于人民的监督和评价。
显然采用历史成本计价的单一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政府会计计价的要求,在政府会计计量属性上引入除历史成本之外的
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是大势所趋,也是政府会计计量的必然选择。
然而,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确实一波三折。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提倡应用公允价值的阶段、回避应用公允价值的阶段和重新应用公允价值的阶段。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政府会计信息不够完整, 透明度不高。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范围较窄。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外部需求者处于弱势
业务处理(分录:行政+事业)
论述
1.政府会计信息报告,披露,存在问题(针对未披露的,对内披露的有哪些问题产生原因:为什么未披露或仅对内披露,解决办法)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是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有助于分析和评价政府的受托业绩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方式,信息使用者可以据此做出相关决策。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在政府与社会广大信息需求者之间架起一座重要的沟通桥梁,发挥着其不容忽视的作用。
根据我国现阶段披露状况和国际惯例,本文把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划分为:遵守法规、财政状况、资源控制、运行效果和政府财务信息的公开性五大类信息
在现实中,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有很多不足之处,不仅披露的信息质量不高,而且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本应成为公民和社会团体进行经济决策或民主监督的依据,却只在政府机关内部流传,当权者在这场会计信息监督的博弈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者,成为唯一的信息垄断者。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政府会计信息不够完整, 透明度不高。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范围较窄。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外部需求者处于弱势
针对未披露的:以“三公经费”为例,2010 年3 月23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1 年6 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将“三公经费”(因公出国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
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三公经费”没有统一的发布口径,许多部门发布的信息模糊笼统,也未作相应的解释说明。
虽然2007年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以来,提出政府预算支出分为功能支出和经济支出两套体系,功能支出反映政府支出的功能用途,经济支出则反映资金如何具体支出。
但是目前我国各级财政预算仍以功能分类的支出预
算为主,从而使得公务用车费能够混列于“交通费”、“差旅费”、“燃料费”等科目,招待费用变相列入“会议费”、“福利费”、“其他支出”等科目。
“三公经费”在归类上比较杂乱,也缺乏直观反映具体花费的报告,从而导致了其信息披露透明度不高。
对内披露的:
为什么未披露或仅对内披露:缺少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会计核算基础的制约。
政府会计目标定位存在问题。
财政职能弱化。
会计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解决办法:制定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
建立政府会计体系。
会计核算基础的综合运用。
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转变政府和民众的观念。
加强政府会计信息监督
2.政府会计模式种类,好坏特点
我国政府会计标准体系模式分成三类: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我国当前正在使用的“准则+制度”模式。
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包括规则导向、原则导向和目标导向三类。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基本属于规则导向,以规则为基础的模式试图详述每一种假定情景下恰当的会计处理,使得任何情况下所适用的会计方法都是直接确定的。
该模式的准则,除了给出某一对象或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财务报告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外,还力图考虑到原则适用的所有可能情况,并将这些情况下对原则的适用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规则。
其主要特征和缺陷为:
1.包括大量的原则例外事项。
以规则为导向的准则既包括适用准则的情况,又包括不适用准则的有关例外。
其缺陷为:第一,例外事项的扩大,会导致会计处理的根本的不一致性。
即导致对于具有类似经济实质的交易或事项,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第二,允许使用例外事项会使准则更容易以牺牲使用者的普遍利益为代价,来体现少数人的利益。
2.包括太多的界限检验。
以规则为基础的准则包括大量的数量或百分比界限,通过界限检验来标志各种例外为财务设计者获得所需的会计结果提供了方便。
其结果是实际上相同的交易可能得到非常不同的结果。
表面上看,以规则为基础的准则在报告时有助于获得更大的可比性,实际上,固有的不一致和界限导致报告中的可比性可是能虚假的。
因为落在同一界限两侧的交易通常很相似,但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会计处理。
例如,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16号意见书》规定了12条权益结合法的使用条
件,这些条件几乎都是界限检验。
按照这些界限,如果一个公司通过换股获得了另外一个公司90%的股权,就可以使用权益结合法,如果只获得89%的股权,就只能使用购买法。
这就使得企业合并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变得虚假。
所以,以规则为基础的准则反而提供了一条途径,以规避内含于准则内部的会计目标。
另外,太多的界限将导致非常详细的指南,这些指南往往又含有更多的界限。
3.包括大量的操作性指南。
为了对具体规则进行详细的说明,以规则为导向的准则包括大量的解释和执行指南。
例如,美国的租赁会计文献包括16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和解释、9份技术公报和30多份紧急问题工作组公告。
庞大的内容详尽的操作指南容易造成准则应用中的复杂性和关于准则应用的不确定性,最终会被财务工作者作为依据,仅仅遵循这些字面的东西,而不注重准则的精神实质。
由此导致财务报告很可能被视为只是一种准则遵循行为,而非信息交流行为。
最终使得会计准则制定的越是严格、详细,对提供报表公司的实际情况的适用程度也就越低。
4.仍然需要必要的职业判断。
以规则为导向的准则内容十分具体,在理论上缩小了必要的职业判断的范围。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
判断的焦点不是分析交易或事项的实质,而是在许多复杂例外的情况和相互冲突的指南中确定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制度:缺陷:1、预算会计体系不协调: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不协调。
财政总预算会计与新的资金管理会计制度不协调。
制度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
2、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存在弊端:收付实现制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政府在各个会计期间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实际耗费与效率水平,不利于对政府活动的效率效果进行评价和监督, 也不利于政府内部的效率改进。
收付实现制也会造成同一会计期间政府权力和责任不相匹配。
不利于正确处理年终结转事项。
无法准确反映政府负债状况。
3、预算会计核算内容不全面:存货没有作为资产确认。
对固定资产核算和反映不全面。
对政府债权、股权核算和反映不完整。
4、预算会计信息披露与形势发展不适应:预算会计报表体系设计存在缺陷。
提供的财务信息存在明显的缺陷。
准则+制度:
3.政府会计改革(为什么要改——从自身角度谈)
我国政府会计现状及存在以下问题:1. 会计信息的反应与收集中信息的缺失。
2. 建
设服务型政府。
3. 现行的收付实现制需向权责发生制过渡。
外部分析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必要性:(一) 国际社会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需要(二)经济发展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需要(三) 制度环境因素的变化发展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需要(四)民营企业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需要(五)我国人民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需要
内部分析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必要性:(一)收付实现制并不适应我国政府的预算体系(二)现行的财务报告系统存在较多问题,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三)我国现行政府会计不利于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也无法公正全面地考核各界政府的实际绩效(四)现行政府会计规范体系不统一、不规范(五)地方政府的隐形负债负担过于严重
4.政府会计计量基础(公允价值好处,挑战)
计量基础:历史成本,现行市价,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公允价值好处: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是资产与负债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计价依据的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有以下几个有优点:首先,公允价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直接客观的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并保持“随行随市”保证企业会计信息有用性。
其次,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资本保全,当企业的生产能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管何时耗费、均按现行市价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核算。
最后,有利于解决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与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在成本模式下,企业过分注重当期利润、忽视企业资本积累容易造成短期行为。
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使经营者以单纯的利润为中心转变为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为中心,立足于长期发展。
挑战:随着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用公允价值计量取代历史成本计量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由于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经济转型期,资本市场还只是弱势有效,金融市场还处在发展初期,规模较小,公允价值估计技术所需的参数难于获得和预计,在客观环境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广泛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反而会使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失去其相关性和可靠性。
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也有其缺点:首先,公允价值的难以获得性,公允价值的使用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以成熟发达的市场交易价格为基础的,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虽然已经确立,但是还没有完全转型,活跃市场还会受到种种非活跃市场因素的影响。
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和负债缺乏完善的市场,难以通过市场获取资产的完备信息。
其次,公允价值获取方法的难量化性,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主要有:市价法和现值估价法。
当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采用市价法。
当一项资产和负债能够在成熟活跃的市场上存在,或与一项资产或负债相同或类似的同等效用的替代品在市场上存在时,则采用其交易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
但当一项资产和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或者同等效用的替代品时,就需采用现值估价法,而目前估价技术还不成熟,估价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最后,公允价值的采用需要会计师具有高超的判断能力,从技术上来讲公允价值的获得需要会计师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与实践素质,而且需要会计师了解评估、金融资本市场等相关知识。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许多企业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还不成熟。
若不加限制的允许企业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很可能管理层就将其演变为“合法合理”操纵利润或计提秘密准备的工具,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与可靠性,与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的目的背道而驰。
而历史成本会计又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币值不稳定、通货膨胀严重、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等现象。
所以不能把公允价值会计与历史成本会计完全对立起来,而应该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历史成本会计的延续和发展,在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市场机制不健全、货币币值比较稳定的历史时期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在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的阶段可以把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会计综合采用。
基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双基础模式”才是我国的一种现实选择。
首先,“双基础模式”是什么呢?“双基础模式”是以历史成本为主,适度引用公允价值法,旨在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较为全面的核算。
“双基础模式”并不是对历史成本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续采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对一些特定的经济事项采用公允价值的方法计量,也即是同时运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
双基础模式至少可以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①可以较全面地提供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方面的信息,能较好地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②能大大降低政府会计改革的实施及运行成本,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双基础模式”的实行及注意问题。